當前位置:簡歷模板館>熱點>心得體會>

在人間讀後感800字優秀5篇

心得體會 閱讀(3.15W)

只有將讀後感寫好,我們才能記錄下自己的感受,要寫讀後感首先要讀懂原文,握原文的基本內容,本站小編今天就爲您帶來了在人間讀後感800字優秀5篇,相信一定會對你有所幫助。

在人間讀後感800字優秀5篇

在人間讀後感800字篇1

在漫長的黑夜中,每個人給自己點亮一盞燈,給他人點亮一盞燈,世界將充滿光明。生活在這世界上,一個人的力量或許是渺小的,但無數民衆聚集起來,卻能形成一股無堅不摧的力量,向着正義,向着真理,向着希望前進。

前不久,重溫了高爾基自傳三部曲之一—《在人間》,主人公阿廖沙在外祖父破產後,爲了生計,與外祖母摘野果養家,當過繪圖師的學徒,當過洗碗工,當過聖像作坊徒工。在那個陰暗的底層社會,人們處於無盡的焦躁和失望中,世界是黑暗的,現實總是不盡人意的,“雖然我過着清苦的生活,但我不能理解,一個人怎樣可以逃避一切呢?況且在我們周圍的生活裏,還有許多有趣的、值得珍視的東西呢。”阿廖沙儘管也生活在社會的底層,但是他嚮往光明,嚮往着美好的光芒能照亮生活在這裏每一個人的心靈,照亮社會的每一個角落。因爲在他的心中永遠有一盞點燃希望的明燈。

由此,我又聯想到我們的近代百年曆史,舊中國在列強的侵略下已然千瘡百孔,滿目蕭瑟的土地上發出一陣陣悲鳴,那是中國人民被踐踏後的呻吟,是中華民族不甘屈辱的吶喊,是東方雄獅覺醒後的怒吼。於是中國人用自己的血肉築成新的堅不可摧的長城,抵禦外來的侵略,構築自己的家園。中國革命的道路是曲折的,但自那以後,就有了輕易不朗誦,天安門城樓上只那一句,便嘹亮了整個東方。

都說“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但是沒有改革開放就沒有中國的今天,更沒有我們的今天。繼往開來的領路人帶領我們在新時代的航程中,披荊斬浪,闊步前進。中國正在發生着巨大的變化,變得更加富強,更加美麗。偉大祖國早已雄雞一唱天下白,在偉大復興的寬闊大道向着一個勝利又一個勝利高歌猛進,那個曾經傲然屹立在世界東方的文明古國又煥發出勃勃生機。這裏,中國人民奮鬥不止;這裏,中國人民自強不息。因爲在每一個人的心中中國共產黨就是那盞收穫希望的明燈。

長大後,不知什麼原因,我特別喜歡太陽。現在我更加期待太陽,尤其是在漫漫黑夜即將離開前,她噴薄欲出時的嫩澤、冉冉升起時的紅潤和衝破雲層時的璀璨。我想,這個太陽不就是由無數盞點燃希望的明燈經過孕育後的升騰和昇華。她那炫目的光芒給整個世界帶來了光和熱,給人類帶來了正義和公平,給每一個充滿想像的人們帶來美麗和嚮往。

匯聚這無限光明下的盞盞明燈,其中有你,有我,有我們中的每一個人。沐浴在燦爛陽光中的我們,要永遠記住把全體中國人美好生活點亮的一盞最耀眼的明燈,那就是在我們心中正在熊熊燃燒的民主之燈、富強之燈、文明之燈、和諧之燈!

在人間讀後感800字篇2

強大的母親,溫柔的妻子,嚴厲的老師,浪漫的女友,勤奮的學者,犀利的沙龍女主人——一個大寫的女人,清清爽爽地從歷史深處走出來。

林徽因這一生輝煌燦爛,經歷過大風大雨,邁過大千世界。作爲新時代的女性,受過西方教育,在國外呆過數年,卻依舊覺得中式傳統最美,連她的婚禮她也選擇了在倫敦最爲中式的禮堂中舉辦。她的禮服,她拒絕了西方的婚紗,而是選擇自己設計的中式衣服,而樑思成也選擇了偏中式的西服,這似乎預示着林樑兩人註定會爲中國文化奮鬥一生,也昭示着在有林樑的地方,始終以林爲中心。

林徽因在衆人眼裏應該都是集萬千寵愛於一身的人。她才貌雙全,家庭幸福美滿,每個孩子都有巨大成就,並且很孝順,桃李滿天下,夫妻倆有共同的愛好共同的身份――建築師,相互扶持一直到最後。

可惜天妒英才,讓這顆璀璨的星星過早的落入了星河。

林徽因很少提及她的幼年,也許是因爲她的童年太過於讓她傷心,也許是她太驕傲,不想讓世人知道太多關於她幼年的不幸。

東方欲曉,她曾與那升騰的豔陽比肩,那麼驕傲!

在林徽因幼年的時代,女人無才便是德,女人嫁到夫家最重要的就是傳宗接代,這也造成了林徽因母親的艱難生活,也間接的對林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林徽因的母親嫁到林家生了很多孩子,但卻都未曾長久,最後只剩下林家長女林徽因。她出身於富貴人家,十指不沾陽春水,不討婆婆喜歡,自幼推崇無才便是德,因此也不討丈夫喜歡。這讓本就是續絃的今年出境顯得尢爲緊張。在她在沒有生孩子的動靜時,林家似乎已經拋棄了這位林家夫人。

這時候,林徽因的父親林長民遇見了一個有才有德的女人,不久便將她娶進門。在這位新夫人生了三兒兩女的時候,林母和林徽因搬到後院生活,新夫人和她的孩子們在前院生活,這時候林家上下真的把這位林母忘的一乾二淨。

林徽因深知自己處境尷尬,依靠不了母親,只有靠自己才能得到家中人的照顧,得到父親的寵愛,這讓她過早的學會了人情世故,也剝奪了她的童年。

母親整日以淚洗面,憂怨的眼神在訴說父親對她的無情,這讓林徽因決定今後一定要以自己爲主,絕不傾心於別的男人,絕不一心一意依附在他人的身上,要自立自強。

在這樣的家庭氛圍之下,林徽因萬般謹慎,小心翼翼,這時候書便成了她的天堂。她也逐漸顯露頭角,深得父親的喜愛。

也是因此,父親決定帶她去倫敦,也是由此,她覺得前往倫敦離開她的家是一種解脫,終於告別了壓抑的大庭院生活,告別了母親哀怨的眼神。

她渴望衝破束縛的牢籠,渴望一次歇斯底里地釋放。

但是林徽因的倫敦生活遠沒有她想象中的那麼好,父親整天繁忙,雖然很愛林徽因,但也是是在抽不出空來陪林徽因,只能偶爾寫寫書信。

也是在這孤獨的生活中,建築和徐志摩紛紛闖入了她的生活。

林徽因在倫敦的房東太太看林徽因每天太過孤獨而每每邀請她一起出去寫生,房東太太帶着林徽因欣賞古建築,細心爲她講解每一處的點睛之筆,這種美深深的吸引着林徽因,以至於讓小小年紀的她暗暗決定要學習建築。

於寂靜之處沉思、於喧鬧之地尋真。她雖是旅人,卻在孑然間找到了心靈的歸依。萬千偶然間總有必然,命理是斬不斷的尾從,林徽因與建築,終究狹路相逢,終於兩相傾慕,終會相輔相成……

愛上建築的那一刻,她便拾出了深埋的風骨,自此退去柔弱,將信仰託付給山河。不曾遠走便不會明瞭停駐的意義,不曾放眼便不會自知曾經擁有的可貴。

徐志摩以似師似友的身份帶她進入了詩書文學的殿堂,每當林有不懂的地方,徐志摩便盡心教導,每當徐志摩發現了新的東西也儘快和林分享,每當林徽因以崇拜的眼神望向徐志摩時,他便開心的想讓全世界知道。

他們的感情也在這頻繁的交往中日漸深厚,徐志摩也向林徽因表露過他深深的情誼。

可是,林徽因想到的卻是徐志摩的愛太強烈,她承受不起,她想到的都是自己,而且他已有妻室,她不想步母親後塵,母親的以淚洗面,哀怨的眼神讓她不敢嘗試。

也許是因爲她太過於崇拜徐志摩了,讓她對他望而卻步,也許是林徽因看見了張幼儀那時候的哀怨眼神和她的母親是那麼的神似,也許是她對徐志摩的愛不夠深,淺到永遠以自我爲中心,也許是母親對她的影響太過於巨大……

徐志摩就這樣失去了林徽因,昔日因爲林徽因對她的崇拜而喜形於色,如今卻因爲林徽因對徐志摩的崇拜而失去了林徽因。

林徽因最終選擇了樑思成,樑思成確實也很適合她,她需要安定的生活,一個默默爲她付出的男人,一切以他爲主的男人。

對於樑思成,世人都以爲林徽因的機關算盡在他身上再無點滴。也許是愛的太深,深到不再考慮自己。

林徽因就在樑思成出了車禍之後,被判終身殘疾的時候決意嫁給他,一輩子不離不棄。

或許這世上最絕頂的聰明便是學會膚淺地活着,亦如開心便放肆地笑。學會順從自己的內心哪怕不與世同又何嘗不是豁達

對她來說,殘疾總好比永遠失去了樑思成好。對於樑思成來說,曾經熱衷於“飛檐走壁”的人來說,是多麼大的打擊。但是,他卻由比機緣得到了林微因,也是一樁幸事。

林樑相輔相成,造就兩顆璀璨的明星。

樑思成讓林徽因成爲舉世敬佩羨慕的才女,林徽因讓樑思成在建築事業上越走越遠,夫妻倆爲中國史上的建築第一人,爲中國造就無數傳奇。

樑家有位近鄰名喚金嶽霖,這位金嶽霖可不簡單,是位著名的哲學家,並且愛慕林徽因,爲了林徽因終身未娶。

林徽因曾經對樑思成說“我好像同時喜歡上了兩個人。”

這兩個人便是樑思成和金嶽霖。

樑思成聽到這話不免心煩不已,但是依舊對林徽因說“無論你選擇誰,我都尊重你。”

樑思成的大氣和對林徽因的愛不免讓我們動容,金嶽霖得知此事後便甘願退出。

此後三人關係似乎比以前更好,每當樑林兩人鬧矛盾的時候,都是金嶽霖出面調解,他也不乘人之危。在北平,四川,昆明的時候,金嶽霖大部分時候都只在家吃早飯,中餐晚餐都和樑家人一起度過。期間他們搬過數次家,但他們依舊是近鄰。

際遇好似流光,輕易將人拋卻,亦能輕易將人成全,每一場不期而遇的緣份都曾在她身上生成無從磨滅的烙印。林徽因將自己活成了一段傳奇,擁有過一切與浪漫有染的情懷,招搖而詩意。泛舟康河,雨霧生香,徐志摩將她愛到骨血裏,愛得魂斷康橋。高山遠水,天涯相棲,樑思成願用一生等她一個答案,也將愛字說了一生。孑然自處,此生不換,金嶽霖癡心一世,只因她是他的“曾經滄海”,求而不得也便只得獨走黃昏。

1955年4月1日6時20分,51歲的林徽因病逝於同仁醫院。

愛爾蘭詩人葉芝的《當你老了》是她最愛的一首詩

當你老了,頭白了,睡思昏沉,

爐火旁打盹,請取下這部詩歌,

慢慢讀,回想你過去眼神的柔和,

回想它們昔日濃重的陰影;

多少人愛你青春歡暢的時辰,

愛慕你的美麗,假意或真心,

只有一個人愛你朝聖者的靈魂,

愛你衰老了的臉上痛苦的皺紋;

垂下頭來,在紅光閃耀的爐火旁,

悽然地輕輕訴說那愛情的消逝,

在頭頂的山上它緩緩踱着步子,

在一羣星星中間隱藏着臉龐。

遺憾的是,林徽因不曾有過暮年……

在人間讀後感800字篇3

?在人間》是俄國著名作家高爾基寫的,它真實的記錄了高爾基小時候的慘淡童年。這本書主要說高爾基爲了生活而在鞋店、東家的房子裏和輪船上工作。除了他的外祖父、外祖母、馬爾戈皇后這些有文化、有教養的人以外,在周遭的都是那些低俗、愛吵架、背地裏說人壞話的小市民。

這本書寫了人的善與惡、美與醜。“善於惡是一枚硬幣的正反兩面”正面指的則是像高爾基這樣心存善良的人,而反面指的則是像文中主人一樣兇惡的人。“命運像風箏一樣擺,只是心存敬畏,心懷惡善有報的戒律,纔不至於滑向邪惡的深淵。”高爾基一直堅信這句話,所以他才能成功。

和高爾基相比,我們的童年生活是豐富多彩的;我們的童年生活是幸福又充滿自由的;我們的童年生活是由父母的呵護、老師的關懷、同學的友愛組成的,因此我們的童年生活是令人難忘的。在生活中,多數的人面對歧路會選擇望而止步,高爾基卻告訴我們,你只有勇往直前,纔會得到成功的喜悅,勝利的果實。人生不可能一帆風順,既有平原又有險灘。在學習中也沒有常勝將軍,但是我們只要有足夠的拼勁,在逆境中能夠坦然的面對困難,成功之路近在咫尺!

我佩服高爾基的恆心和毅力,在如此艱苦的條件下仍然手不釋卷。“毅力”——擲地有聲的一個詞,驚心動魄的兩個字,是我們每一個人都需要的。毅力可以改變我們的機遇,改變我們的餬口。我羨慕高爾基靈活、流暢的文思,隨時隨地就能吟出一首小詩來抒發情感。

高爾基這個形象是俄羅斯一代新人的代表,他的成長道路是俄國千百萬勞動者走向革命,走向新生活的道路。要像他一樣,做一個心存善良,有文化,有教養,認真刻苦的學習,汲取廣博的知識,如同即將衝鋒的戰士,做好出發前的準備,爲了實現遠大的理想而努力奮鬥。

在人間讀後感800字篇4

曾經下載過這部電影,但是沒怎麼仔細看。現在看到原著,覺得寫的真是好。形式上類似於《狂人日記》,但是這部小說是自傳色彩的,和太宰治的經歷密不可分,札記就像真的作者寫照。

不太懂得是主人公拋棄了社會,還是社會拋棄了主人公。他從小對社會、對人們感到害怕,徹底的逃離是不可能的,所以耍寶以掩飾自己,以免讓人們發現這個異類。他的早熟是顯而易見的,甚至不乏有些真知灼見。早熟的人與世界格格不入,他發現了人們之間的欺騙,而且越是欺騙的好越是被人稱爲完美的人。對於年少的人來說,這大概是個可怕的發現,因爲知道了如果自己不能行使欺騙,那麼就有可能在人們之間呆不下去。當然,我覺得這並不意味着太宰治自己很小的時候就明白了這些,而是他長大後明瞭這些,再把這種看法注入到年幼的主人公心中去,爲他今後的行爲奠定基礎。

人們稱太宰治的文學爲“無賴派”文學,如果只是就“無賴”的中文字面意思來理解,我覺得對於太宰治是不確的。我倒是覺得小說的人物有些存在主義文學主人公的意味。都明白了這個世界的荒誕之處,但是有什麼辦法呢,大概也是消極的抵抗的,不反抗也是抵抗,要被社會拋棄,排除出人的行列。序言裏說到的三張照片,可以看到全沒有人間的氣息,脫離人間,脫離社會。或許看起來他是懦弱的,靠女人扶持,沒什麼出息。可是他年輕時畫畫,畫自己是梵高式的“魔鬼”,而且以此自得,後來卻沒再畫類似的畫。這未嘗不能說是他對自己的認識,最根底的是一個惡魔。但是一直沒有爆發,雖然一直“禍害”着人間。他的一直酗酒,以及後來的藥癮,是對社會的逃離,還是對自己本性的壓抑?

說起女人,完全可以看做是太宰治本身的翻版,他本人是帥的,電影裏的主人公也是帥的,這一點對於女人的魅力是不能忽視的。另一點就是那種頹廢的憂傷的氣質,也對於女人們有吸引力,覺得有些神祕吧。更爲重要的是這種頹廢憂傷完全不是爲賦新詞強說愁,不是表面化的,而是骨子裏的,是從對於人生社會的思考而來的。他完全有機會成爲一個有用的人,成爲一個社會上的普通人,但是如果是那樣,就不會有多麼吸引女人了。

有意思的是,札記的最後提到了他的父親,覺得這一生好像是與父親拔河一樣。我們當然不能說這一切都是父親造成的。但是父親也有很重的影響。小時候的家庭環境,對於子女的不真正瞭解,都是塑造他的性格的原因。(男孩仇恨父親:三島《午後曳航》裏小孩子的籌謀,父親是敵人,是英雄的敵人。)但我不認爲這就是一出性格悲劇,不能簡單地劃分。他看起來是被社會拋棄了,但是方方面面還是在社會中,即使成爲一個“廢人”。他思考到,“所謂的世人,也就是一個人”。單數複數的指稱已經不足以概括這其中的關竅了。面對一個人的嘲笑和指責,與面對全部人們的嘲笑和指責沒有什麼兩樣。因爲人們有這樣的本事,“在互相欺瞞的情況下,居然雙方都沒有收到任何傷害,甚至幾乎沒有受騙的感覺”。大概所有的人早已融爲一體了,只有主人公不是,所以他感到很“抱歉”。

在人間讀後感800字篇5

?在人間》是蘇聯作家高爾基自傳小說三部曲中的一部,是世界文萃瑰寶,小說展現了19世紀俄國社會的風貌,反映了人民對自由的強烈追求,對美好生活的熱烈嚮往,具有深刻的教育意義。

當我重重地把最後一頁書合上時,主人公阿廖沙那對知識的渴求和對社會下層的勞動人民的憐惜、打抱不平的精神總浮現在我的腦海裏。

高爾基幼年時期父親就去世了,勤勞善良的母親因無法養活他,只好把他送到外祖父家。高爾基的命運非常坎坷。童年的高爾基只上過三年學,“十一歲”就走向社會,開始了自食其力的生活。他當過學徒工、搬運工、守夜工、麪包工、傭人等各種低下的工作。十六歲時,他自身來到喀山,進入了“社會大學。”在與命運的鬥爭中他深入俄國社會各個階層,特別是最底層,與各種人物接觸,飽嘗了生活的艱辛,但他還不忘學習,抓緊一切空餘時間學習、讀書,從而不斷積累了他的社會知識和生活經驗。

這本書中有幾句話深深地震撼着我,希望你也如此:“晚上大家都把蠟燭拿到寢室去了,我沒有錢買蠟燭,就自己動手製作燈。我把蠟盤上的蠟油都蒐集起來,裝在一隻沙丁魚罐裏,加上一點長明燈的油,再用棉線做成燈芯,這樣就完成了。有了燈,我就可以沉浸在讀書的喜悅之中了。”“書就好比一座美麗的園子,裏面什麼都有……”“我只是覺得這種生活,讓我有了寄託,有了奔頭。”這些真實、純樸的語句,令我感受到高爾基是那麼酷愛學習,從書中讓他明白了許多真理,他一直渴望上學。但事實總與他作對。

我似乎對這本書着了迷,一連讀了兩、三遍。這時我想起了我們。

我們的家庭條件是不錯的,父母不僅能讓我吃飽穿暖,還能滿足學習國畫、古箏的額外要求。另外,高爾基的父親早年去世,相比之下,他從小就少了一份父愛。他,一個才十一、二歲的大男孩,就被生活所迫外出打工,被人欺負,令人憐惜,但更多的是被他那堅強的性格和對知識的熱愛而感動。我好好地反醒了自己,無時無刻心中都在對自己說:“如果想讓自己有個美好的明天,必須像高爾基那樣付出行動,有堅定的信念,永不氣餒。我堅信展現在眼前的將會是我所期盼的的燦爛的明天!”

我們要不屈不撓,勇往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