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簡歷模板館>熱點>心得體會>

學習孟子心得體會3000字

心得體會 閱讀(8.21K)
  學習孟子心得體會3000字

孟子是儒家的主要代表之一,是儒家的理想主義流派。下面是本站小編精心爲大家整理了《孟子》學習心得體會範文,歡迎賞讀。

學習孟子心得體會3000字

 

孟子是儒家的主要代表之一,是儒家的理想主義流派。孟子非常重視民心民意,所以纔會大膽提出“民爲貴,社稷其次,君爲輕”的理念,以彰顯民心的重要性,他在政治上推行“法先王,行仁政”;在學說上有推崇孔子,攻擊楊朱,墨翟。從這裏也足以看出孟子對於平民百姓的熱愛之心。

孟子繼承了孔子,並提出了“憂患”的概念,他認爲人的生命之所在,事業之興敗,國家之存亡,都與是否具有憂患意識相關聯。憂國憂民之心也便是責任意識與承擔意識的重託。“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其意爲:君主若把百姓的憂樂當作是自己的憂樂,這樣百姓也會把君主的憂樂當作是自己的憂樂。這也是孟子對於君主寄以希望,可以仁政爲國,愛民如子。《孟子》一共七篇,主要的兩個方面內容,一爲孟子與君主討論政治,另爲孟子與儒家其他門人、弟子相互交流行事爲人知道。《孟子》的文筆犀利,富有說服力,奈何孟老夫子的良方,和戰國各諸侯國所走的霸道路線合不到一起,因而不受歡迎,這也是“學成文武藝,貨與帝王家”的真實寫照。

“以意逆志”便是孟子在《萬章·上》中所提出對於詩理解的方法。“說詩者,不以文害辭,不以辭害志,以意逆志,是爲得之。”評論詩的人,既不能根據詩的個別字眼就斷章取義,曲解詩句,也不能有辭句的表面意思曲解詩句的真實含義,而因根據作品的全篇立意,來探索作者的所思所想。“知人論世”也便是評論他人作品的原則。對於孟子,我們並不能以三言兩語概括全部,因爲他的思想,使我們根本無法理解透徹的,他的精神和氣魄,猶如撥開雲霧的萬丈光芒,哪怕他存在的時代已經距離我們1723年了,但我們侷限於世的視野和眼識,亦能感受到他散發出的耀眼光芒。

甲午年,一個秋葉繽紛,金黃銀杏葉滿地週末,我走進熟悉的泰達圖書館,無意間看見門口放着濱海讀心書友會的張貼宣傳,準確寫着《孟子》一書的各章名稱和閱讀計劃。順着這個小小的告示,我走進一個全新的天地-《孟子》和濱海書友會。對於《孟子》並非完全陌生,知道它是儒家經典,是科舉考試四書五經之一,上學時也曾在教課書中學過幾個章節。但也僅此而已,對於孟子其人和《孟子》這本書並沒有更多的瞭解,心中更多的是神祕感。對書友會這個新事物也充滿好奇。好奇心加神祕感驅使我走進圖書館五樓的濱海書友會,短暫接觸後發現這是一個全新的讀書方式,書友們輪流講解,互相交流自己的意見和感受,也有幾位水平很高的老師予以點評、答疑和總結。從此後我就一發不可收,跟隨書友會每週末學習孟子。

秋去冬來,飛雪送走最後一片秋葉,不知不覺中,三個月過去了,在輕鬆歡快的氣氛中,已經讀完《孟子》全部十四章節,自己也樂在其中,收穫頗多,但千頭萬緒,說來都話長,總結讀書感受絕非容易。衆所周知,儒家思想是中華文化的根,而春秋戰國時期的聖人孔子和亞聖孟子則是儒家思想的奠基人。如果說孔子《論語》是記錄儒家思想的一些基本原則的話,《孟子》則是對具體實踐中如何操作進一步闡述,同時也和一些不同觀點進行辯論孟子一書內容龐大精深,論述的孟子的仁義禮智哲學思想,涉及歷史、政治、經濟、教育等多方面內容。書中許多經典語句在今天依然被大家耳熟能詳,本來《孟子》一書就是用凝練優美的古漢語寫作,兩千三百年後的今天,想用白話文更簡要總結更是難乎其難。只能談談對自己觸動較深的一些感受。

根據《孟子》一書的內容,結合自己的想法,以下從三個方面與大家交流,包括如何看待生死,如何看待名利,和自己對孝、仁、義的一些淺薄的理解。

其一,如何看待生死。

“人生幾何?譬如朝露”。人能活多少歲?話題說來有點沉重,也許許多人懶得去想,但確實每個人不得不面對的一個問題。人都會老去,壽命長短或長或短,雖然我們無法掌控自己的壽命,但可以控制自己的心態和行爲,以積極的心態過好每一天,提高有限生命之中的生活質量,做點有意義的事情。孟子早就認識到這一點,曰:“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則知天矣。存其心,養其性,所以事天也。殀壽不貳,脩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大意是儘自己的身心,體味生命的真諦,以此來對待天命。至於壽命長短,那不是你能掌控的。

雖說人終將一死,毫無疑義。但死亡的方式卻是多種多樣,有頤養天年、親人陪伴的自然老去,有得病多方求治而無奈逝去,也有飛來橫禍造成意外死亡。生活中充滿各種不確定性,有各種各樣的意外和事故。但縱觀各種事故,意外之中也有規律,比如走路要遵守交通規章、酒後不開車,吸菸有損健康、少去危險的地方等等。我們要做的,積極主動地規範我們的思維、行爲和習慣,規避各種意外。”在企業常講的:“一起意外事故都是可以預防的”。如孟子所講,“君子行法,以俟命而已矣”。 孟子也講:“莫非命也,順受其正。是故知命者不立乎巖牆之下。盡其道而死者,正命也;桎梏死者,非正命也。”儘管死亡終將來臨,但也不得順其自然,聽之任之,聽天由命,而應該積極主動避免各種意外死亡。

世界如此美麗,生活豐富多彩。傳說中的天堂雖然美好,但人們都不願去那裏到此一遊。人們都熱愛生命,畏懼死亡,此乃人之常情。但在世界任何國家、民族,都有那麼一些人,他們熱愛生命,愛自己的親人,但爲了民族大義、爲了他人,爲了保護更多人的利益,他們視死如歸,毫不畏懼。中華民族幾千年歷史上,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我們的文化忠也不乏對這些人士的歌頌。孟子早就給這他們一個最崇高的尊稱叫“捨生取義”。孟子原文如此:“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

其二,如何看待名利。

“天下熙熙皆爲利來,天下攘攘皆爲利往 ”,人們常常爲了生存和名利疲於奔命,古今中外,概莫能外。名利對許多人而言是追求也是無極限,乃至“鳥爲食亡,人爲財死”。到底該如何看待名利呢?

看看兩千多年前的孟子如何解答。首先孟子並不像道家那樣排斥名利,但要取之有道。孔子曾經講“不義而富且貴 與我如浮雲”。孟子進一步講:“有天爵者,有人爵者。仁義忠信,樂善不倦,此天爵也;公卿大夫,此人爵也。”翻譯成白話,就是功名利祿,這些都是外在的東西,是別人給你的。既然別人可以給你,那也可以拿走。而精神世界的耕耘,內心深處的淡定,根植於血液的仁義禮智,這些永遠屬於你,是別人不能拿走的。

總而言之,只要要取之有道,追求財富無可厚非。但在追求物質的同時,別忘了精神修養。但現實總是殘酷的,人生路上,有的人生財有道,富可敵國;有的人則比較貧窮。這兩類人該怎樣優雅地活在世間呢?孟子講:“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 就是說當你較窮時,不能失去志氣和理想;當你富有時,應該惠及天下所有人。當然,在當今社會,不乏一夜暴富。當你突然富有,該如何看待這些財富呢?孟子曰:“附之以韓、魏之家,如其自視欿然,則過人遠矣。”就是說有再多的財富,都有棵平常心,這些東西生不帶來,死不帶去。更何況,兒孫自有兒孫福。

其三,關於孝、仁、義、

雖然孟子生活在離我們兩千多年前的戰國時代。但孟子的仁義禮智等思想在千年來一直做爲中國人的道德規範,在當代中國社會中仍閃耀着智慧的光芒,具有很重要的現實意義。以下談談我對孝、人、義的感受。儒家提倡百善孝爲先。孟子講“大孝終身慕父母”,要終身愛父母、孝順父母。如果不能善待父母,談何仁義禮智,孝順父母不僅僅要養體,供其物質;還要養志,給他們精神享受。

仁,我理解就是要心懷愛,慈悲爲懷。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思想的核心就是仁。《孟子》開篇,孟子見梁惠王時,剛一見面, 二人有很生動的對話,孟子開門見山把他的仁政思想講給梁惠王。“王曰:“叟不遠千里而來,亦將有以利吾國乎?” 孟子對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義而已矣”。翻譯今天的白話,就是梁惠王問孟子,“老頭,你大老遠過來,能給我國帶來什麼利益呢?”,孟子回答:“大王您何必談啥錢呢? 我只給你帶來仁義”。

義,是《孟子》一書關鍵詞之一,書中多次提到義,但各個地方的義的含義又各有不同。孟子講,羞惡之心,義之端也。曰:“仁,人心也;義,人路也。舍其路而弗有,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孟子也反駁告子曰:“何以謂仁內義外也?”結合實際,我的理解義包含三方面內容。其一,古代兄弟之義,如舜對其弟象的寬恤,桃源三結義,這一點今天的人可能有不同看法;其二,道理,正道的意思。如捨生取義,大義滅親等。其三,表示責任、義務、做事盡心盡力的意思,如義不容辭。

值得一提的是,學習《孟子》一書的收是多方位的,絕不僅僅是孟子書中的內容。通過學習,進一步收穫了許多歷史知識,讀孟子之前我所理解的古代大概是從秦統一中國算起,讀完《孟子》,那我的視野立即往前推了一千年,瞭解了堯舜禹、夏商周,我也順便讀了《史記》的相關章節。也知道了伊尹,伯夷,柳下惠,周公、文王、武王等等一些儒家推崇的聖人;瞭解了孟子的學生公孫丑、萬章等,也瞭解了梁惠王、齊宣王、滕文公等與孟子同時代人物,這些從前只是個名稱,通過孟子與它們對話變成活靈活現的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