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簡歷模板館>熱點>心得體會>

學茶文化的心得5篇

心得體會 閱讀(3.31W)

寫心得體會可以更好的提高自己的寫作水平,有不少人寫不出優秀的心得體會而感到發愁,其實寫心得體會沒有太多侷限性,白領範文網小編今天就爲您帶來了學茶文化的心得5篇,相信一定會對你有所幫助。

學茶文化的心得5篇

學茶文化的心得篇1

我覺得茶文化不僅僅可以在課堂上學習,下了課之後我們也可以學習,因爲我覺茶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是那麼地廣泛存在。茶在不同的地區有不同的茶種,也有着不同的加工工藝,雖然我們可能看不到茶的製作,但是,我們喝茶的時候可以感受到茶的甘甜,所以,在喝茶的同時我們也可以體會一下茶的韻味。茶文化與其他的課程有着密切的關係,因爲,茶的精神滲透到了社會,深入中國的詩詞、繪畫、書法、醫學等,這些都與我們所學的都有着多多少少的聯繫的。在平時的學習要把茶文化融入當中,延伸茶文化的學習範圍。

在生活中,茶也是很廣泛的應用,影響着我們的生活的方方面面的。上面也說了很多關於茶的益處了,茶是天然的保健飲料,喝茶對人體有着一定的醫療保健作用,它能提精神、去疲勞、助消化、能消炎殺菌、防暑降溫、解渴生津。

所以,在適當的時候我們也可以喝茶,如當我們在困的時候可以喝茶解困,可以提高我們的學習的效率。還有,客來敬茶是一種禮節,在交際中是一種融洽親密、熱烈真誠的禮儀,以茶代酒也是一種勤儉節約的時尚行爲,而且茶也可以改善人際關係。更多的是,清茶一杯的精神文明更加值得發揚,它強調廉政建設,提倡廉潔奉公。所以,我們要把茶的用處發揮到生活中去。

現代的人喜歡茶的香、茶水的清,人們因此會在茶中停留,會有意無意地感受茶的意境,尋找並獲得感悟,就是茶帶來多的精神歡愉。喝茶是一種思考,在遐想中回到自我,也記起過去,還純真是人的品質,只有在茶葉那既苦又甜的滋味中,纔可以真正懂得人生。更有時候,茶是一種激勵,感受茶的那一絲苦澀,拋棄那一點迷惘,通過喝茶激勵我們,站起來面對未來的一切。

在這個浮躁的世界裏,很多時候我們都不能如自己的意,我們也總是會有那股煩躁的情緒在心底。雖然現在我們還在學校學習,還沒出社會,但是,我們在學校面對緊張的學習時,我們也會心煩急躁的,特別是當我們遇到什麼問題時,不能夠及時解決,我們那個時候不妨坐下來,慢慢地喝口茶,品味茶的意境,平伏我們煩躁的心情。也許那樣還可以讓我們更有精神,更有心情地去解決問題,這豈不是很好的解決方法嗎?

學茶文化的心得篇2

本學期有幸選到了藝術類的文化選修課《茶文化》,在老師的講授下,通過這幾周的學習,讓我從一個對中國茶文化一無所知的門外漢變爲了對茶文化有了一些瞭解的人,並感染了我,使我對“茶”產生了興趣。下面我來具體談談這幾次課的收穫。

茶是中華民族的舉國之飲。它發乎神農,聞於魯周公,興於唐朝,盛在宋代,如今已成了風靡世界的三大無酒精飲料(茶葉、咖啡和可可)之一,並將成爲21世紀的飲料大王飲茶嗜好遍及全球,全世界已有50餘個國家種茶,尋根溯源,世界各國最初所飲的茶葉,引種的茶種,以及飲茶方法、栽培技術、加工工藝、茶事禮俗等,都是直接或間接地由中國傳播去的。中國是茶的發祥地,被譽爲“茶的祖國”。茶,乃是中華民族的驕傲。

第一,茶的起源

我國早在南宋吳自牧的《夢樑錄》中,就有”人家每日不可缺者,柴米油鹽醬醋酒茶”之說。當初稱爲“八件事”。至元代時略去“酒”,始成爲“七件事”。在元代的雜劇《玉壺春》、《百茶亭》、《度柳翠》等唱詞中,均可見“早晨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之句,歷代流傳至今,可見茶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佔有重要的位置。

中國是茶樹的原產地,因而也是茶葉的故鄉,是世界上飲茶製茶最早的國家。數千年前就在我國的雲南、貴州、四川等地發現了野生茶樹。中國的茶葉生產已有數千年的歷史。世界各產茶國,不是直接、就是間接地從中國引進茶苗、茶種,並派人來中國學習栽茶製茶方法,然後再發展本國的茶葉生產。

陸羽在《茶經》中說:“茶之爲飲,發乎神農氏。”戰國時期的《神農本草》上說:“神農嘗百草療疾,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茶)而解之。”以採集野生植物爲生活主要來源的原始氏族公社,至神農氏時期,偶然間發現用野生茶樹的鮮葉汁,可解這72種有毒中草藥的毒。自此以後,先民們就以喝茶來解毒,也即用茶的開始,可見最早的飲茶是從藥用開始的。

飲茶由藥用轉變爲飲料,究竟始於何時?古人所見不同。據晉常璩據載:周武王姬於公元前1115年聯合四川各民族伐紂之後,巴蜀所產茶葉已列爲貢品,諸民族首領正是帶着茶葉去進貢的,這可謂是我國最早有關茶葉的記載了。

第二,飲茶的歷史

早在西漢時,飲茶在我國已較普遍,並有了專門的茶葉市場。西漢王褒在《僮約》中曾講到“烹茶盡具”、“武陽買茶”、“成都賣茶”。王褒不僅要家僮煎茶,還要他去當時的茶葉市場武陽買茶,並去茶市集中的成都賣茶。從中可看出,茶葉在當時已不僅僅是飲料,而是已經作爲商品了。

至唐代時,飲茶在我國已普及到民間,成爲人們的日常生活習俗。在唐代以前,烹茶一般都要加入芝麻、食鹽、瓜仁、桃仁等佐料,故茶名也都以主要佐料冠稱。自唐代陸羽始提出煮茶不加佐料,謂之見“真茶”,以表明茶之真香味。與宋代一樣,當時的飲茶方法是把鮮葉蒸熟後,經搗碎做成餅,再用繩子串起來烘乾,叫“餅茶”、“茶餅”或“片茶”。喝茶時,將餅茶碾成碎末,放鍋裏煮滾,讓茶葉滲透再喝。士大夫們還將茶葉碾成碎末、壓成小餅相饋贈。唐代時,隨着飲茶之風盛行,名茶迭出,文人墨客們紛紛品茗論水、著書立說。唐以前的飲茶,屬於粗放煎飲時代,是或藥飲、或解渴式的粗放飲法。到了唐宋以後,則爲細煎慢啜式的品飲,以至形成了綿延千年的飲茶藝術。

至宋代時,以品爲主的唐代煎茶發展成了“鬥茶”,達到了更高的藝術性品茶的階段。宋代鬥茶時,先把餅茶擊碎成小塊,並碾成細末,放入燙好的茶盞,再注入沸水調製成茶膏,然後用特製的茶筅(形似小掃把的工具),邊轉動茶盞,邊攪動茶湯,使盞中泛起湯花,以比較茶湯的色、香、味。最後再品嚐湯花,俱佳者獲勝。是以“鬥茶”來比賽茶葉的質量,比賽茶湯的色、香、味,比賽鬥茶者的茶技、茶藝。

至清代,鄉村市肆茶館林立,飲茶之風盛於明代,茶葉成爲珍品,流行於官場士大夫和文人間,大量名茶應時而生。清道光年間,還先後發明了半發酵的烏龍茶和經過發酵的紅茶,並出現了白茶,傳統的緊壓茶也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從而在製茶方法上,形成了我國茶葉結構的六個大類綠、紅、花、白、烏龍、緊壓茶。清代不論公事來往,還是私家應酬,客來獻茶。端茶送客,已成爲特定的禮節和排場。江浙廣川等的茶館,更與小食品點心之類結合供應,又聘請說書、評彈等說唱藝人臨場表演,發展成獨具地方特色,鄉土風味濃郁,呈平民氣息的大衆化交易、交際、娛樂場所。晚清時,更有一班落魄旗人,仍將飲茶裝璜門面,在人前誇耀示富。而文人們則紛紛溶入了“寒夜客來茶當酒,竹爐湯沸初更紅。尋常一樣窗前月,縱有梅花便不同”的意境。

我是山東人,品茶,我是個外行,只是在一些書中看到,中國飲茶習俗在唐煮宋點之後基本成形,現代流行的,撮茶法,即把茶葉放入有蓋或無蓋的大杯子中,多次衝開水飲用,一直到色淡爲止。雖然也講究泡茶的水質、水溫、器具和茶葉品種,但是注重茶的實用功能,如不喝涼茶,不喝隔夜茶,不空腹飲茶等等,而不是其藝術功能。至於中國人講究不同的季節飲不同的茶,那是純粹形而下的物質區分,如春飲花茶,升發陽氣;夏飲綠茶,生津止渴;秋飲青茶,辛涼益肺;冬飲紅茶,禦寒保暖。

事實上,我對茶的瞭解很少很淺,之所以報這門選修,對茶有種莫名的感觸,在翻看選修表時,無意看到茶文化這三個字,心中便泛起一絲絲的漣漪,說不出爲什麼,很毅然而然的就報了。

中國人談心性,從來不會執迷。喝茶沒有時間與季節的限制,不論雪夜古寺。春來茶館。夏日亭臺,還是秋月江心,只要願意,隨時可以提壺泡茶以茶會友本是雅事,需要環境,還要氣氛。然而,雅、俗是個很可疑的詞語,如果總是喜歡借物發揮,雅有時是僞雅,俗倒是真俗。兩相比較,正如。僞君子不如真小人一樣,今人許多故作姿態的風雅之舉,反不如市井巷陌的粗茶本色。至於弄成了一種負擔,整日爲這事擔憂,就像寄禪以詩償債那樣,雅事就成了俗事了。所以,千萬不要把喝茶弄成陽春白雪的樣子,就像李少紅把充滿生活氣息的紅樓夢搞得人鬼不分,戲畫不分,那就畫虎不成反類犬,墮入大俗大惡了。

我喜歡茶,但但不會品茶,不會欣賞茶,這是我在上這門課前自己覺得自己對茶的看法,可是,後來我才發現,自己連茶是什麼都不清楚,真的很慚愧。

我以爲,茶葉,就是樹葉在機器加工後的產物,茶水,就是,水與茶葉的結合品,或許,茶可以讓人心曠神怡,品茶可以修身養性,殊不知,從一杯茶中可以看到一個人的內心世界,品出人性的美醜。

時常在想:人來到這世上,爲了什麼?該如何?能如何?時常有些鬱悶。在泡茶時突然想到:人這一生豈非正如茶葉,而生活則是一杯白開水,泡茶時,茶葉在水中翻騰上下,豈不正如人這一生浮浮沉沉,剛開始時茶色淡,味亦淡,浸泡一會兒,色漸濃,味亦濃,茶葉在上、在下、忽上、忽下,到後來,色越來越淡,味亦越來越淡,直到無色無味,茶葉也沉於杯底,人生不也如此嗎?在生活的開水浸泡下,忽上忽下,總是沉的時候多,浮的時候少,即使忽上忽下,也是在隨着生活之水起舞而已,但也總是短暫,也總會歸於沉寂,再如何有色有味,總會歸於平淡!

想想茶葉的一生,剛在茶樹上露出小小的嫩芽,即被採摘,被炒制或發酵,製成各種、各色、各味的茶葉,後被開水浸泡至無色、無味,被倒去,茶葉的一生,總是在人的手中、在水中,那由得了自己,至成塵土!人生如何?想想又能如何,生下來,即被生活之水泡製,在生活中浮浮沉沉,最後也是歸於沉寂、歸於塵土,正如茶葉最後被傾倒,化爲塵土,哪裏由得了自己啊!浮浮沉沉、上上下下,心的愁苦、煩悶,讓軀體發脹,變得沉重,沉於水底,化爲塵土!該如何?能如何?即使是在上的興奮,翻騰的快樂,也只是短暫!從開始到結束,都是無可奈何,被太多的東西左右,有太多的無可奈何。

從不知,自己可以在選修課上感嘆人生的無奈。茶,養身,養生,也養心。我相信緣分,就像我對茶的認識一樣,從以爲自己知道不少,到後來發現自己竟對他一無所知,最後,我才略明白,茶,可以對人影響那麼深。

小時候看到老人似茶如命,甚是不解,一邊飲茶一邊談笑風生,十分愜意,很期待和她們一樣,但又怕太沉悶了,慢慢的,我也喜歡喝茶了,慢慢體會個中滋味了,才發現,原來,茶,也可以這麼美,品茶,也可以這麼優雅,這是一種發自內心的感覺,所以,會品茶的人很享受人生,因爲她們可以再茶中尋找人生真諦。只希望有朝一日我也可以向她們一樣,品味茶中人生。

總之這幾次課老師從茶的起源、分類、茶具、沖泡、品鑑等給我們做了介紹,讓我對茶文化有了初步的瞭解,對茶文化有了興趣,上完這個選修課,我腦海裏出現過一個畫面,那就是我想像着有一天,自己能和幾個志同道合的朋友在一個環境優雅,靜謐的地方,用好茶具,正確的方法泡上好茶,然後我們一起品茗、暢談人生。希望自己這個想法有一天能實現!

學茶文化的心得篇3

茶的韻味,是由心的味道決定的,所以佛家常講“茶禪一味”。禪意太深,但弄茶時,專注於安處自在的深處,常常帶我走入青燈古寺的寧靜。

我經常會在嫋嫋的茶香中,聞到自己內心的孤獨,喜悅,但更多的是篤定。無論在都市的喧鬧中,還是在空谷幽靜的山野,那杯盞之間發出的清脆,有如鍾罄之聲,讓人洗盡鉛華。

當年學習茶文化,是因爲生命裏一位摯愛的親人喜歡,於是也試着去品嚐。儘管苦澀繞於舌間,情境的愜意與美好,卻牽着我慢慢走近茶的深邃。

有人說飲茶時,茶的品質不是最重要的。泡茶人的心情,同飲人的心境,是決定茶道高低的根本。一人得智,二人得慧,三人就只能得趣了。想起最初學泡茶,茶是最普通的,老師的教導是真誠的,朋友的陪伴是最真實的,陪着自己慢慢的品,淺淺的嘗,心事說盡,茶也在此起彼伏的心境中,盡顯人生百態。

如今,學會了這份知識豐富了我的人生色彩,更讓我摸清了這個難走的隧道它的真正方向。如今,我同事雖然各據一方,倒真地體會到一點點物是人非的人生況味,但那份情懷,卻如這茶香,在心的最深處,揮之不去。茶的真味就是於任何情境下,都擁有一份不被打擾的心情;於任何因緣中,保持最真摯的情感,予人,予己,予茶。

學茶文化的心得篇4

經過這幾次關於中國茶文化的學習,我對茶的文化有了進一步的瞭解和認知,也大大的提升了對中國茶的濃厚興趣,瞭解到中國茶的文化的歷史是非常的悠久的和很有歷史意義的,知道其中所包含的知識和文化不是我們一時就可以瞭解的,所以需要以後更加深入的學習的探索,通過這次的聽課,也對中國茶的分類,地域的分佈,還有一些簡單的識別,以及泡茶所需要的用具有了一些淺層的瞭解。還欣賞了茶藝的表演。

雖然中國茶葉的分類尚無統一的方法,但比較科學的分類是依據製造方法和品質上的差異來劃分的,特別是根據各種茶制近中茶多酚的氧化聚合程度由淺入深而將各種茶葉歸納爲六大類,即是綠茶、黃茶、白茶、青茶、黑茶和紅茶。綠茶多酚氧化最輕,紅茶氧化最重。這六大茶類被稱爲基本茶類。其代表性的分別是綠茶:龍井、碧螺春白茶:安吉白茶、白牡丹,紅茶:金駿眉、丘山小種黑茶:普洱,青茶:鐵觀音、凍頂烏龍黃茶:湖南省岳陽洞庭湖君山的“君山銀針”茶,安徽的霍山黃大茶、廣東的大葉青等。

茶的地域分佈也是非常的廣泛的,不同的區域有其各有的特色。近代,吳覺農等根據茶區的自然條件、茶農的經濟情況、茶區的分佈面積大小及茶葉產品的不同種類,在1935年提出,將全國劃分爲外銷茶、內銷茶二大類,13個產茶區,即外銷紅茶5個茶區(祁門紅茶區、寧州紅茶區、湖南紅茶區、溫州紅茶區、宜昌紅茶區)、外銷綠茶2個茶區(屯溪綠茶區、平水綠茶區)、外銷烏龍茶1個茶區(福建烏龍茶區)和內銷茶5個茶區(六安綠茶區、龍井茶區、四川茶區、雲南普洱茶區和其它茶區)。這一劃分是根據各種條件綜合提出的,所以對近代茶葉生產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在不同地區,生長着不同類型和不同品種的茶樹,從而決定着茶葉的品質和適應性,形成了一定的茶類結構。影響茶的不同的原因還有受栽培歷史、勞力、社會經濟、技術力量、交通運或、飲茶習俗、生活水平等影響。

說道喝茶就不得不提起喝茶用的茶具,主要的茶具種類如下:

1、陶土茶具

陶器中的佼佼者首推宜興紫砂茶具,紫砂壺其裏外都不敷釉,採用當地的紫泥、紅泥、團山泥摶制焙燒而成。

2、瓷器茶具

1)白瓷茶具2)青瓷茶具3)黑瓷茶具

3、漆器茶具

4、玻璃茶具

在現代,玻璃器皿有較大的發展。玻璃質地透明,光澤奪目,外形可塑性大,形態各異,用途廣泛。玻璃杯泡茶,茶湯的鮮豔色澤,茶葉的細嫩柔軟,茶葉在整個沖泡過程中的上下穿動,葉片的逐漸舒展等,可以一覽無餘。

5、金屬茶具

6、竹木茶具緊接着我們欣賞了功夫茶,功夫茶,並非一種茶葉或茶類的名字,而是一種泡茶的技法。之所以叫功夫茶,是因爲這種泡茶的方式極爲講究,操作起來需要一定的功夫,功夫乃沏泡的學問、品飲的功夫。功夫茶的茶具主要有這幾個:茶壺、茶杯、茶洗、茶盤、茶墊、水瓶與水鉢。功夫茶的一些簡單的步驟(只能粗略的說一下)

1、茶葉放入蓋碗或茶壺。

2、溫茶,沸水衝入幾秒鐘後將茶水倒出,亦可將水依次倒入公道杯,品杯中溫一下茶具。

3、泡茶,二次將沸水衝入蓋碗或茶壺,泡茶時間可依茶或個人喜好。

4、拿起蓋碗或茶壺,把茶倒入公道杯中,公道杯上可以放置茶漏來濾掉茶葉沫。

5、公道杯的作用是把茶水的濃度平衡,待茶水適量時,再用公道杯把茶水分別倒入品杯中。

6、放鬆身心,舉杯暢飲。

以上的這些就是對茶的一些簡單的瞭解,要想更深入和更詳細的瞭解中國茶文化,還需要花費更多的時間和精力來研究和探索。就像是我們老師說的一句話“中國的茶文化博大精深,學習一輩子也學不完,我們需要慢慢的體會和理解”!

學茶文化的心得篇5

每一個潮汕家庭都會在家裏擺放着一套茶具,不管是閒時還是客來,都喜歡沖泡一壺純正的功夫茶,伴隨着茶香味,閒聊雜談。作爲一個潮汕人,可以說我從小就是在茶水裏泡大的,所以我對茶的有着一種特殊的感情,但對於茶的瞭解卻不是很深,剛好通過這個《茶文化與茶健康》這個課程,我對茶纔算是有了更進一步的認識。

中國是茶的故鄉,也是茶文化的發源地,茶文化的內涵其實就是中國文化的內涵的一種具體表現。中國素有禮儀之邦之稱謂,茶文化的精神內涵即是通過沏茶、賞茶、聞茶、飲茶、品茶等習慣和中華的文化內涵和禮儀相結合形成的一種具有鮮明中國文化特徵的一種文化現象,中國不僅是茶葉的原產地之一,而且,在我國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地區,至今仍有着豐富多樣的飲茶習慣和風俗。

茶葉中含有300多種化學成分,如蛋白質、脂肪、氨基酸、碳水化合物、維生素和茶多酚、茶素、芳香油、脂多糖等等,都是人體不可缺少和各具功效的重要營養及藥用物質。這中間的有些成分,實際是一個大類,如茶多酚,就包括有30多種的酚類物質;維生素,又可具體分爲維生素和肌醇等10多種成分。茶在防病和治病方面的作用,我國古書中就有很多記載,也爲現在國內外醫藥界所肯定。如茶葉對於防治痢疾、腸胃炎、腎炎、肝炎、糖尿病、高血壓、動脈硬化、冠心病、癌症、白細胞減少和輻射損傷等等,都具有不同程度的功效。如茶葉特別是綠茶的抗癌作用,據日本靜岡縣的調查,發現茶區特別是綠茶產地,癌症的發病率和死亡率,就明顯比其他地方要低。現在基本弄清,茶葉中的抗癌成分,主要是兒茶素;這種成分,在綠茶中約含15%-20%。此外,茶葉中所含的維生素c和e,也具一定的抗癌輔助效用。可能正是因爲這樣,茶在國外才有"安全飲料"、"保健飲料"、"健康長壽飲料"等各種各樣的讚譽之詞。長飲茶,的確是能有助於益壽延年的。

飲茶雖然好處很多,但也不宜過量。一般早上宜飲淡茶,可達到腸胃的去垢作用。早餐後或上午飲茶,適當濃一些,可幫助振奮精神,有利於學習和工作。午後飲茶,有失眠症或神經衰弱着,應少飲一些。晚餐後則不宜飲茶,特別不宜飲濃差,以免過度興奮,影響睡眠,早飲則相反,中樞神經興奮過度後會疲勞而起抑制作用,有利於改善失眠症狀,脾胃虛寒或患有十二指腸潰瘍的人,飲茶不宜過濃,更不宜飯前飲茶。空腹時不宜飲茶,尤其不常飲茶的人,往往會抑制胃液分泌,妨礙消化,嚴重的會引起心悸、頭痛、胃不適、眼花、心煩等“醉茶”現象,一旦發現“醉茶”,可以喝糖水緩解。孕婦不宜飲濃茶,避免咖啡鹼對胎兒的刺激。兒童宜喝淡茶,過濃容易造成缺鐵性貧血。另外茶中氟的含量較高,有利於防齲齒,少飲細茶多飲粗茶。不同地區,生長着不同類型和不同品種的茶樹,從而決定着茶葉的品質及其適制性和適應性,形成了不同的茶類。有綠茶、黃茶、紅茶、白茶,和黑茶等,各種茶的口味及製作工藝都有所不同,所形成的茶文化都又差別,不同的茶也是代表着不同的的地區文化。

茶葉具有保健功能已經廣爲人知。但是由於嗜好不同,有的人不喜歡飲茶,卻又期望能夠利用茶葉的保健功能,因此茶食品應運而生。茶食品是指以茶爲原料,或是輔料製作出來的含茶食品,這些食品既有茶的保健功能,卻又能帶來不同於喝茶的感受。常見的茶食品有茶飲料、茶蛋糕、茶糖果,茶菜品等。不斷豐富的茶食品滿足了更多人羣對茶的需求。

茶不僅僅是一種簡單的植物,飲料,更是一種文化的代表,隨着時間的推移,茶也必將得到新的發展,但無論怎樣,它都不會淡出人們的視線的,只會散發出更清新的香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