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簡歷模板館>熱點>心得體會>

吟誦教學心得體會7篇

心得體會 閱讀(9.88K)

經常寫心得對提高我們的語言組織能力有很大幫助,當自己對一件事情有了新的思考之後都是要認真寫心得體會的,好文筆小編今天就爲您帶來了吟誦教學心得體會7篇,相信一定會對你有所幫助。

吟誦教學心得體會7篇

吟誦教學心得體會篇1

首先是下決心讓吟誦徹底走進我的課堂,決心非常重要。從今年一月份開始,我接觸吟誦大概有十個月的時間了,但開始的幾個月,因爲自己沒有信心去吟,帶給孩子的吟誦很少,我的學生一個學期的時間大概只掌握了二十首左右的詩詞吟誦。我每天帶給孩子吟誦的時間是早上和中午的十分鐘,和課堂中間作爲調節的手段,也大概在十分鐘左右。八月底參加完吟誦中級班,我就下決心要讓吟誦佔滿我的課堂。而且就從開學的第一天起。從第一節課開始。開學第一節課,我就向孩子分享了此次北京之行的感受,給孩子表演吟誦,吟誦了調子特別美的《刺勒歌》和《靜夜思》。我跟孩子說:“五音不全的謝老師,現在學會了吟誦,現在可以給大家分享,你們一定會比我學得更好。”勾起孩子學習的信心和慾望。

在每一節課,我都下決心堅持用吟誦來教學。可是怎樣才能讓吟誦成爲我的教學方法,爲我所用呢?

首先是教學相長,我覺得學習非常重要,因此我堅持每天抽空學習吟誦,最有效的辦法是聽,其次是有效利用時間,比如上、下班路上吟上一兩首;起牀後、睡覺前又可以聽上一些;一上班,就在課室開始放名家吟誦,孩子們學,我也順便跟着學,漸漸地做到教學相長。等到你掌握了一定的調子後,你就更有信心去教學了,這個過程其實也是一個身教的過程,孩子們看到老師那幺有熱忱和激情學習吟誦,他們也被感染,也把他們帶動起來了。那幺教學上遇到的問題也就不怕了。

其次就是把吟誦教學和自己的教學內容要緊密結合。我們學校是一個推廣國學國學的學校,我的這學期的教學目標是繼續鞏固《論語》的教學,學習校本課程《朱氏家訓》,還有要完成九年義務教育國小語文、數學第三冊的教學任務,時間緊任務重。上學期我們的孩子初步接觸吟誦,還沒有多大感覺,所以我只做了簡單的詩詞的吟誦教學,這學期,我決心和課堂結合起來。所以我就做了改革,把國學讀經課變成就吟誦課。就從吟誦《論語》開始,我選擇了徐教授的普通話吟誦調,前三章有錄音,我就一遍遍和孩子一起聽,一起吟。到第四章的時候,我感覺自己有點把握了,就按徐教授教我們吟文的方法,先帶學生正確地文讀,斷好句,讀准入聲字,按平長仄短讀好節奏和虛詞,然後再依字行腔,吟出基本調,再指導孩子有感情吟誦。

第三就是主題教學,一年級的時候,我就教學《詩經》系列,《詩經》語言特別美,調子也很美,他們學了大概十幾首。二年級時,也遵循主題教學,分三個,一個是吟誦《論語》,一個是學《朱氏家訓》,還有就是主題古詩,比如按詩人分,學李白的組詩;按內容分,學吟寫景詩,送別詩,等等。爲什幺這樣分呢?我覺得孩子對內容的把握會比較到位,感悟會比較深刻。比如學習《詩經》,如果只是一兩首,孩子很難對周初至春秋期間的史實和社會各階層人士的喜怒哀樂產生感覺,學習組詩,孩子就有所領悟。學習李白的組詩,孩子們就會對李白大膽奇麗的描寫所吸引。吟誦,只是一種手段,目的都是爲了讓孩子更好地掌握好內容。

第四就是情景教學。低年級的孩子的認知水平是比較直觀的。因此,情景的營造會激發孩子無窮的興趣。我通常會這樣做,給孩子們播放與學習內容的背景音樂,做出生動形象的幻燈片。用生動的語言創設情景。比如,有一節課是這樣上的,我先吟誦李白的《秋莆歌-其十五》,然後用生動的語言告訴孩子:在這首詩中,詩人的想象非常奇特,形容自己“白髮三千丈,緣愁似個長”你知道詩人是誰嗎?孩子們馬上猜,猜出是李白時,學習李白組詩的熱情就高漲了。還有就是讓孩子們自己營造情景,通常學完一首古詩,我就會讓孩子演繹一番,比如,給詩詞編動作,把古詩當成劇本演繹出來。老師的情景創設是領着孩子走進文本,孩子們的演繹是走出文本,再現文本,是更高級的情景教學。

第五就是勇於創新。我之前特別自卑,因爲老擔心自己吟誦還不到位,不敢放膽教,不敢有自己的東西。學習了那幺多前輩們成功的經驗後,我覺得自己要勇於創新。所以,教學時,我就嘗試自己編動作教孩子,自己編簡單的調子教孩子。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比如我編的《朱柏盧治家格言》,由於節奏比較鮮明,反倒成了孩子最愛吟的一篇。

再有就是給孩子們成就感。這一點很重要,再好吃的飯,吃多了也會膩煩。所以我注重給孩子們成就感。比如,吟誦《論語》時,我同常是五句爲一段,由於有以前誦讀的基礎,孩子們吟誦三四遍就會背了。然後我鼓勵大家說:“吟誦的辦法真好,可以讓自己一下子就記住那幺複雜的古文,你們真了不起,要繼續學好吟誦。”再給他們獎勵一朵小紅花,孩子們就更開心了。

吟誦教學心得體會篇2

最近有幸現場觀摩了戴建榮老師的古詩文教學和講座,感受頗深,收穫了不少知識,學到了很多書本上學不到的內容。古詩是中國浩瀚文化星空中璀璨奪目的一顆明珠,是中國古代思想文化與漢語言特點最完美的結合,是中華民族精神氣質最完美的呈現。戴老師的古詩教學另闢蹊徑、獨樹一幟,完全顛覆了傳統的教學方法,讓人耳目一新。他採用“吟唱”教學法,帶領我們一起去品味了中華民族輝煌燦爛的古詩文化,讓我們每個聽課者也情不自禁地隨之誦之、吟之、歌之、舞之,感染了在場的每一個人。

在以往的教學中如何把古詩的美呈現在當代國小生的面前,如何讓國小生通過學習古詩得到傳統文化的薰陶,常使我陷入兩難境地:講多了,古詩的整體意境美被拆解;不講,年幼的孩子又難以逾越理解的障礙。到底怎麼教學古詩呢?觀摩了戴老師的講課後不由得眼前一亮,原來枯燥呆板的古詩詞教學可以這麼的活潑有趣,自然如清泉般流進學生的心窩;古詩詞的解讀可以這麼有聲有色,讓學生捕捉得詩中的畫,詩中的歌;吟誦可以這麼動靜結合,意蘊悠長,直撥學生的心絃感受得到詩中的苦與樂。戴教師的一舉手一投足之間詩意闌珊,置身於的他課堂,彷彿穿越長長的時空隧道,在田園,在村舍看古代的文人墨客吟詩對賦,情到深處,且吟且唱,醉到癡迷處手舞足蹈。感覺那一瞬間的戴老師就是從遠古走來的一位集衆多詩人特質於一體的當代智者。古詩,在戴老師的演繹之下,已成了一幅畫、一支曲、一段舞,成了每個人心中迴盪的妙曼之音。

吟誦教學心得體會篇3

什麼是吟誦?吟誦即古代的讀書法,是漢詩文的傳統讀法,中華傳統讀書法,古代教育最基本的學習和教學方法。吟誦主要貴在能將古人詩歌原有的韻律與自己讀詩時的感情融合在一起,使自己的生命和詩人的生命結合起來,令詩歌的生命延續,生生不已,這便是吟誦的寶貴和美妙之處。可是在科技文明高度發達的今天,我們卻丟失了傳統,忘卻了經典……

7月7日-9日,我有幸參加了《中華傳統文化與課堂教學名家論壇》,聆聽了徐健順、張廣林等幾位專家的精彩講座,並欣賞了幾節優秀的吟誦研討課,由一開始對古詩吟誦的似懂非懂,到現在有了更深層次的理解。

徐教授的講座主要從四個方面來展開:

1、吟誦是什麼?

2、吟誦對語文有什麼用?

3、怎樣才能用吟誦教語文?

4、現場試一試吟誦。

通過徐教授的講解,我深切地體會到吟誦的珍貴。傳統吟誦可以讓我們接觸到古詩文真實的面貌,體會到古詩文的真意。比如,傳統吟誦一般都是平低仄高,普通話是平高仄低。中古音是平低仄高的,平低仄高的傳統吟誦才能把古詩文的聲音的高低的涵義表達出來。比如:“黃河遠上白雲間”,原本是“低——高——低”,普通話一念成了“高——低——高”,“黃河遠上”變成了“銀河遠下”。“一片孤城萬仞山”,“一片”高,襯托其遠其小,“孤城”低,襯托其小其獨,“萬仞”高,“山”低。普通話念出來是相反的,“萬仞”反比“山”低,聲音的涵義不但沒有起到作用,而且矛盾了。這些時候,就只有聽傳統吟誦,才能明白原來聲音的涵義了。明白了以後,就會想辦法用普通話表達出來。所以,不聽傳統吟誦,不學吟傳統吟誦,是不可能用普通話吟誦好的。

張廣林老師的講座則更加具有實用性。他時而淺吟低唱,時而慷慨高歌,時而婉轉低迴,時而悲壯豪邁……他用那悠悠的吟誦將我們帶到詩人的世界,讓我們彷彿化身爲李白、杜甫、陸游……,體會到他們的心跳、心痛,每一個細小的波動。使我們瞭解,我們中華的古詩文,哪怕是一首五絕,也是起伏跌宕的。不吟誦,如何得知?

是我印象尤爲深刻的是張老師吟誦的《宿建德江》,在他低迴的吟誦聲中,我彷彿看到了在煙波縹緲的江上,詩人將小船輕輕停靠在煙霧迷濛的小洲,那曠野中無邊無際的遠天比樹還低沉,江水清清,一輪明月照在江中,一抹新愁又涌上客子心頭。張老師的歌聲結束,我卻久久沉浸在其中不願醒來……言雖止,意未盡,我第一次感受到這首詩的美,通過張老師今天的吟誦才真正感受到詩人內心的憂愁。

三天的學習,使我大開眼界,更使我收穫良多。徐教授說,漢語的詩詞文賦,大部分是使用吟誦的方式創作出來的,也只有通過吟誦的方式,才能深刻體會其精神內涵和審美韻味。書不盡言,言不盡意,言之不足故有詠歌。古代的詩詞文賦,是用唱、吟、誦三種形式創作的,唯有吟誦的形式最能接近原貌,最可體會涵義。三天的學習,我感動於中國詩詞之美,震撼於中華吟誦之美,讓我們懷崇敬之心,傳揚傳統吟誦,讓中華文化精神代代傳承!

吟誦教學心得體會篇4

國中青年詩歌教師聽課活動已經圓滿結束,這次活動爲我們教師業務素質的提高提供了一次不可多得的學習機會,作爲一名詩歌教師,我深受啓發,每一節課都有很多值得我們學習借鑑的東西,真可謂受益匪淺,下面就談談我在詩歌方面的一點聽課感受:

一、教師自身的良好素質是上好一堂課的重要前提和基本保證

在聽課中,我發現優秀的教師都有幾個共同特點:

1、口語流利,發音準確。只有做到這一點,才能保證孩子對課程的理解,才能保證孩子學到正確的知識,地道的語言;

2、善於利用多種手段輔助教學,使孩子接觸到的知識更立體,更直觀,更生動;

3、教態親切,表情豐富,在課堂上能輕鬆,活潑,瀟灑地進行授課,富有藝術性;

4、有紮實的詩歌基礎知識作爲後盾,詞彙豐富,課堂充實。

二、調動學生積極性,讓學生真正成爲課堂的主人

這是新課標的重要特點,也是素質教育的要求。通過聽課我發現教師的教學理念都發生了轉變,都樹立了“以學生爲主體”的教學理念。把整個課堂還給了學生,注重學生能力的培養,注重主體參與,教學中互動模式多樣,多采用小組競賽的模式或創造一個語境,讓學生展開聯想,激起了學生們對詩歌學習的興趣,營造了寬鬆,民主,和諧的教與學的氛圍,讓學生真正成爲了課堂的主人。

三、課前互動是一個很關鍵的環節

在這次聽課中我發現課前老師和學生互動的較好的,課堂都比較成功,老師們大多數從自身的生活着手活躍課堂氣氛,得學生們的喜歡。

四、課題的引入與各教學環節之間的銜接是課程設計的重點

我認爲大多數的老師在這一點上做得很到位。課程開始後,從單詞的講解,到聽力練習,再到對話討論,一環扣一環可以說銜接得非常自然,學生們都能很好的理解,並且在每一環節和環節之間的過渡中都在反覆應用本節課的語法重點,很多老師還打破常規,大膽創新,改變課本原有的思路,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通過這次聽課,我開闊了眼界,讓我深切的體會到了緊迫感,認識到了自己的侷限。同時我對自己也提出了許多問題去思考,怎樣讓自己的語言更優美?怎樣讓學生喜歡上課?怎樣培養學生的能力?相信通過自己的不斷努力,一定能拉近距離,不斷進步。

吟誦教學心得體會篇5

聽完實習老師方xx講的第五課《古詩詞三首》,我發現做得比較好的地方有:幻燈片設計符合講課內容,生動有趣,能引起學生的興趣,幫助他們集中注意力;講課過程中能步步提示,幫助學生思考;能突出重點並講清楚,使學生理解並容易掌握;課後作業具體,明確,應用。

聽課過程中,整堂課的氣氛都很活躍,同學們都很願意學習古詩,但課堂上也存在許多問題。下面是我的一些建議:

1、一定要注重學習習慣的養成。在課堂上不要單純的講課,要注意學生學習習慣的養成。很多老師會在課堂上穿插着一些學習方法,讓學生收穫這些學習的方法,當他以後遇到類似的問題時才能夠用自己的方式解決。老師在學生閱讀的過程中及時地糾正文字的發音,潛移默化地教導學生字音要讀準的習慣。還有的老師一直強調“不動筆墨不讀書”,既有利於養成學生們做筆記的習慣,也有利於培養學生集中精力的好習慣。

2、注意使用親切的評價語言。老師評價學生的語言要做到貼切到位,如有的老師運用“你最聰明、你會更加努力的、我的孩子,你真是個寶、你的眼睛已經告訴我答案了”等來鼓勵學生。這些樸實,自然的語言,對教學活動是很有幫助的。

在以後的課堂上,我會試着讓我的學生感受這些美麗的評價語言。

吟誦教學心得體會篇6

這次,我們總共聽了19堂不同風格但又精彩的古詩文課,這十九位老師紮實的教學基本功、先進的教學理念、靈動和諧的課堂教學呈現,令我們讚歎,同時又愧疚。真的非常感謝這些上課的老師。宜春實驗國小各班級學生紮實的朗讀功底與超乎意料的古詩文感悟能力,不時博得與會老師的陣陣掌聲。這些我都看在眼裏記在心裏,收穫頗豐,也讓我對自己目前的教學產生了深刻的反思。另外,還有幸聆聽了幾位省市教研員的精彩點評,這對我們青年教師來講,既是對上課老師優秀教學策略的總結,又是對青年教師在今後古詩文教學方法與策略的一種正面引導,讓我們跟着這些優秀的老師走,將古詩文教學如同現代語文教學一樣,同樣呈現得繽紛絢爛。

這次的課堂教學大賽給我最大的感觸就是上課老師都追求了一種簡潔而又豐滿有效的課堂教學。隨着課程改革的逐漸深入,語文教學豎起了“簡約”的大旗。簡約不是簡單,是在教學中最大限度的追求課堂教學的最優化。讓學生有充分的時間讀、寫、說、練,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對文本的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從而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想啓迪。

葉聖陶先生曾指出語文“是讀的學科”。語文教學離不開讀,古詩教學更離不開讀。“七分詩三分讀”,可見在學習古詩時朗讀的重要性。讀是學生對詩詞理解的基礎和前提。只有在朗讀中才能充分發揮詩歌的抒情、審美的藝術效果,也只有在朗讀中,學生才能辨味詩的語言,才能加深對詩意的理解,才能被詩中的情感所感染並與之產生共鳴。

在領悟各位優秀老師課堂教學魅力的同時,我還認真筆記,將他們好的教學策略積累下來:就朗讀要求來看:一是讀準字音,做到字正腔圓;二是讀出節奏,有板有眼;三是讀出詩詞的音韻美,聲斷氣連。四是讀中感悟,讀中理解;五是讀中領悟,讀出感情。對於中高段的學生來說,前面四項是基礎,重點難點在於領悟詩情。在授課中,各位老師各顯神通,大膽創造意境讓學生自主感悟,並激勵學生把領悟到的感情大膽用語言表達出來。同時,老師還不時地用生動的語言去激勵學生。課堂上,每位教師的語言動作神情,都是那麼的投入。甚至朗誦音樂的選擇都做得恰到好處,這也是值得我們學習的一點。

另外,就朗讀方式上來說,有學生自主朗讀,指名讀,師生合作讀,男女生分讀,同桌練讀,配樂朗讀,老師範讀,學生模仿讀,吟唱,齊讀,教師引讀等十幾種朗讀方式,讓學生在反覆誦讀中層層深入,逐漸感知文意。其中印象最深刻的是陳嬌莉老師的《芣苢》教學,學生在讀通詞句、感受節奏及體味韻味後老師加入了吟誦這一新的朗讀方式,非常新穎,能較大限度地激發學生學習古詩文的興趣。還有來自南昌的鐘事金老師執教的《天淨沙。秋》,也引入了古人的吟誦,讓學生在瞭解新的朗讀方式的同時又掌握一種新的朗誦技能,並親身感知古人的學習、生活方式。陳老師的讀、唱、吟、唱將詩文教學發揮得淋漓盡致。這四個部分有機組合互爲支撐,融爲一體,看似簡單,卻把孩子們學習古詩的積極性極大的調動起來,讓他們在形式多樣、充滿情趣的反覆誦讀中,既弄懂詩句意思,又充分感受到詩的意境,從而獲得審美的愉悅。另外,其他教師也別具特色,讓我驚歎!引領學生通過細讀體會出作者的感情。

看到參賽選手的風範,再反思自己的工作,還缺乏更多的思考與鑽研和厚重的文化積澱,因此要想在教學中不斷推陳出新,就必須要注重充分挖掘文本,提高自己的文化素養,腳踏實地,不斷總結,不斷反思,也只有這樣,我們方能點燃和引發教學的火花,不斷提高教學的境界,譜寫美麗的教育人生。總之一位位名師精彩紛呈的課堂教學,使我有一種醍醐灌頂的感覺,我的心中對國小語文古詩教學有了一種新的感受和認識,多了一層深刻的理解。

這次古詩文教學大賽中,各老師除了關注詩詞文體特點,關注詩詞韻律,還注意到了語言形式的品鑑,關注到了詩人的情感。同時,還有同主題詩文的對比教學及對學生語言活學活用能力培養。總之是令我大開眼界。讓我認識到了自己在教學上的不足,語文教學任重道遠。

吟誦教學心得體會篇7

11月14日,來自各地的國小語文老師匯聚到了浙江溫州,享受一場國小語文教育的饕餮盛宴。而我也有幸得到這個寶貴的學習機會,帶着一顆虔誠求教的心,趕赴這次盛會。

經過兩天半的學習,當真是不虛此行,收穫也是滿滿。學習的時間雖短,但內容卻十分豐富和精彩,在這兩天半中,有特級教師王崧舟、薛法根、張祖慶等人的語文觀摩課,有特級教師孫雙金帶來的古詩賞鑑課,有特級教師趙志祥、知名老師李麗帶來的經典吟誦韻律課。兩天半的學習中,趙志祥老師的一句話深深地觸動了我,他說,但凡還有一點良心的語文老師,就不該再那麼教孩子讀古詩,該讓孩子學會吟誦。

吟誦,這個古代漢語詩文最主要的創作方式、唯一的誦讀方式、最基本的教學方法,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古詩文,激發學習興趣,促進記憶,接觸真正的中國傳統音樂精神,聆聽純淨、美好的聲音,感受母語文化的魅力。作爲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吟誦在日韓等國有很好的保存和普及,在國內卻瀕於失傳。今日,吟誦在被學校教育拋棄了百年以後,又回來了。自從吟誦退出教育系統,就有一大批著名學者、教育家呼籲歸來:唐文治、趙元任、葉聖陶、朱自清、朱光潛……直至周有光、朱東潤、趙樸初、南懷瑾、葉嘉瑩……

我以爲吟誦的目的不是爲了吟給別人聽,而是爲了使自己的心靈與作品中詩人的心靈能借着吟誦的聲音達到一種更爲深微密切的交流和感應。因此,中國古典詩歌之生命,原是伴隨着吟誦之傳統而成長起來。古典詩歌中的興發感動之特質,也是與吟誦之傳統密切結合在一起的。想要真正重振中國吟誦之傳統,最好的方法就是付諸實踐,也就是從童幼年開始就以吟唱的方式誘導孩子們養成吟誦的愛好和習慣。因爲童幼年時的記憶力好,而且直感力強。也許有人以爲學習古詩文是要通過講解說明,使孩子們理解了古詩文的內容意義,然後才能教他們吟誦的。可是幼小的孩子們怎麼能完全理解古代那些作家們的思想和感情呢?其實這種顧慮完全是不必要的,因爲有時候孩子們不需要理解就能學習。著名的諾貝爾物理獎得主楊振寧先生在一篇題爲《談談我的讀書經驗》的訪談錄中,就曾提出一種不必先求理解的所謂“滲透性”的學習法。

根據文體不同,吟誦的方法、規則以及調子都有不同。從大的角度來說,文體可以分爲詩和文兩類。

近體詩主要通過聲律來構成音樂上的美。現在詩詞專家發明了一些吟誦符號,能標註平仄的長短、高低,以橫代表平,豎代表仄。平仄都有長短之分,第一、第三、第五字的平聲是短音,用短橫表示;第二、第四、第六字的平聲較長,用中橫表示;韻腳處的平聲最長,用長橫表示。仄聲中上、去聲比入聲要長,以豎線表示,在吟誦的時候,豎線時長大致相當於短平的時長。入聲最短,以“!”表示,因爲入聲屬於仄聲,所以“!”上部的豎線表示仄聲,入聲又比較重而重,所以“!”下部的點號可以表示重讀和短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