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簡歷模板館>熱點>心得體會>

教育深化改革心得體會6篇

心得體會 閱讀(2.5W)

只有將自己的感受表達清楚我,我們寫出的心得體會纔有意義,我們在寫心得體會時其條理一定是清晰明瞭的,下面是本站小編爲您分享的教育深化改革心得體會6篇,感謝您的參閱。

教育深化改革心得體會6篇

教育深化改革心得體會篇1

12月8日由中國名校共同體、《中國教師報》全國教師培訓基地邀請,在遼寧省瀋陽24中舉行了“高效課堂”教學研討會。對於我來說,這次出來的參觀、學習與交流,收穫很大。瀋陽之行,我思緒萬千,感觸特多。

一、課上:

20%(約10分鐘)——教師指導、點撥、答疑

70%(約30分鐘)——學生自學、討論、展示

10%(約5分鐘)——學生自結、鞏固、檢測

“高效課堂271法則”,即課堂45分鐘分別按照2:7:1的比例,劃分爲“10+30+5”。要求教師的講課時間不大於20%,學生自主學習佔到70%,剩餘的10%用於每堂課的成果測評。

該課堂在前十分鐘,首先對今天的導學案完成情況進行總結,及時表揚優秀小組和優秀個人,尤其是對中下學生的表揚;其次學生齊讀學習目標;然後老師引導小組之間進行交流。每組派一名代表(每節課輪流),提出本小組預習過程中出現的疑點或新發現的問題,教師對各小組表現情況進行鼓勵性評價。在調動各小組充分發言的同時,又要保證整個過程時間控制在十分鐘以內。課堂中段30分鐘,教師針對各小組提出的問題迅速進行組織整理並結合自己已準備好的新授課的導學案,對學生提出的疑點和相關的新發現問題進行點撥、引導、分析、講解,此間儘可能地安排學生輪流進行展示、點評,教師要做到“放”和“等”,並及時對各小組的表現進行評價,充分利用組與組之間的競爭,最大限度地調動每位同學主動參與的積極性,讓課堂因互動而精彩。

課堂後段5分鐘,要求學生迅速整理本節課的知識結構及知識要點,請學生根據學習目標做出本節課的小結。教師還要評出優勝組和最佳個人。最後做當堂檢測題,爭取做到堂堂清,課課清。

分組合作,討論解疑

展示點評,總結昇華

清理過關,當堂檢測

讓學習目標成爲貫穿每堂課的的主線和靈魂

二、課下:

課前準備緊鑼密鼓。

首先,班主任對全班學生按性別、成績、能力等因素進行均衡組合,分成若干個小組,並由每個小組推選出一名學生任組長。

其次,任課老師將根據所教學生層次準備導學案。導學案要有學習目標、課前預習、課內探究;課前預習要有概念填空、概念理解小題以及課前簡單熱身小練習;課內探究根據本節課內容的應用選題,讓學生展示、點評、總結。導學案,必須要做好前期的準備,大量蒐集資料,並對資料進行認真篩選,領會消化。因此,編寫使用導學案對教師的綜合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確確實實感到了壓力。

最後,備課過程中準備好的導學案提前一至兩天發給學生,便於學生預習準備。在老師上課之前,要批閱學生的導學案;課後,老師要再次批閱學生的導學案。雙批雙改——達到了導學案的充分利用以及學生的充分預習和認真的參與,使學生的學習的積極性和自覺性被充分調動起來。

一個班級的師生就像一支運動隊,教師就是那教練。”每一節課就象一次訓練,沒有科學的方法就不能產生劉翔、王軍霞這樣的世界冠軍;同時,沒有足夠的訓練強度,也不會出現中國女排。光教師“一頭熱”是很難產生高效課堂的。

如果每個學生都有良好的學習習慣、全力參與,再配以我校教師認真準備、辛苦付出,爭取實現我校的課堂教學的最大化努力!

教育深化改革心得體會篇2

今天我參加了學校組織的“職業教育課程改革”的專題講座,專家精彩的講解,讓我對職業教育有了新的認識。

首先我先回憶一下專家講解的主要內容。第一,專家主要講解了課程改革思路與實踐,第二是課程體系建設的內容。

其次我就這次講座談談自己的感受和體會。通過這次學習,我認識到技能人才培養的出發點是人才觀、評價觀、能力觀、教學觀。瞭解了新的職業教育課程設計遵循六大原則:一是以職業活動爲導向,而不是以知識系統爲導向;二是以能力爲目標,而不是以知識爲目標;三是以素質爲基礎,而不是以應試爲基礎;四是以學生爲主體,而不是以教師爲主體;五是以項目爲載體,而不是以邏輯爲載體;六是以實訓爲手段,設計出知識、理論、實踐一體化的課程,而不是知識、理論、實踐分離的課程設計。

鑑於以上幾點,我覺得在今後的教學中,要注意:

(1)將課程按照實施的時間劃分爲單元。確定每單元課程目標,首先要準確敘述課程的能力目標,然後確定相應的知識目標、情感目標、素質目標等。

(2)課程的評價標準和課程所有的活動,必須以學生爲主體。

(3)選定每單元課程訓練單項能力的任務。強化課程的實踐環節,準備大量訓練任務,進行反覆訓練。用各種方法鼓勵學生積極參加課程實踐,提高學生的感受能力和操作能力。

(4)設計“能力的實訓過程”,確定演示、實訓、實習、實驗的內容,做好實踐教學的各項準備。整個實訓過程要以學生爲主體,以專業活動爲導向。以學生能力的提高爲目標,安排訓練的項目任務,不是僅着眼於具體的拆平和任務。

(5)做好有關的知識準備。但首先不是“系統的理論知識”,而應儘可能是“系統的應用知識”,教師應當從使用出發,對原有的知識體系應用的角度進行新的系統的改造。以課程任務的需求爲主要依據,確定課程涉及的知識內容。於是,“知識理論夠用爲度“就有了實際可行的依據——以課程的項目任務爲衡量基準。系統的知識不是不要,而是通常在完成任務之後,歸納總結出來。

(6)涉及課程內容的引入、驅動、示範、歸納、展開、討論、解決、提高、實訓等過程。教師要學會使用行動引導教學法。從直觀實例開始,按照初學者的認知規律,引導學生興趣,提高學生能力。在有限的時間內儘可能增加信息量,選擇合適的臺階,小步快進,力爭提高課堂效率。

(7)做好板書、演示、展示、示範操作設計和實物準備。

同時,在課程的建設中,專業教師應注意一下幾點:

(1)要教“課”,不要“書”。“課”的內容是根據畢業生職業崗位要求制定的,“書”的內容是按照知識體系或敘述體系設計的。課程教學必須以課程目標爲準,不能以課本爲準。

(2)要設計,不要照本宣科。對於課程教學而言,沒有一本是可以照本宣科的,自己寫的課本也不行。因爲書寫的邏輯和講課的邏輯是不同的,從課本到課堂需要一個教學設計過程。

(3)要應用,不要單純知識。職業教育要求打破單純傳授知識,盲目積累知識的教學方式。突出能力目標就是要讓知識爲做事服務。

(4)要能力,不要單純理論。在做事的過程中學習相關知識,這是高效學習的必有之路。

(5)要一精多能,不要泛泛應付。教師要有精品意識,要把自己有興趣的課做好、做精。以這個課爲中心,逐步提高自己的授課水平和教學水平。

(6)教無定法。要認定原則,但固執堅守某種具體的模式和方法。課程評價則最終目標是效果,要鼓勵創新。

通過學習,我認識到:職業院校改革的核心,是在學校創造企業換進和企業氛圍,以企業理念、企業文化要求師生;以企業理念、企業威化改革課程和教學;以企業理念、企業文化改革學校管理。

教育深化改革心得體會篇3

十八屆三中全會已經落下帷幕了,這次大會主要涉及到各個方面的改革,其中有關教育改革尤其引人關注。我們都知道現在我國教育面臨着很多前所未有的新情況、新問題、新矛盾,十八大以來的種種改革舉措,已經充分彰顯了進入“深水區”、啃下“硬骨頭”的決心,那麼十八屆三中全會又給我們哪些力量和信息呢?

1、教育,民生之本,強國之基。教育改革,突破藩籬,提振信心。

一年來,改革訊息頻頻傳來,改革舉措系統深入:各地陸續出臺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接受義務教育後在當地參加升學考試的政策,“流動的花朵”就地入學考試的長效機制有望建立;電子學籍系統建立,一人一號,終生不變;研究生教育深入改革,將推進學術學位和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分類考試;“國小生減負十條規定”劍指“減負”頑疾……

新的改革舉措從人民羣衆反映強烈、制約教育事業科學發展的熱點難點問題出發,深入分析問題產生的深層次體制機制障礙,系統規劃、統籌兼顧,抓住突破口,啃下“硬骨頭”,讓進入“深水區”的教育改革紮實穩步推進。

2、讓大學教育更公平普惠

人才培養模式是教育改革進入“深水區”之後的重點和難點。能否審慎、科學地推進考試招生制度改革、課程設置改革、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改革,事關社會的穩定和人才培養的質量,關乎千家萬戶與民族未來。

9月,開學之初,十多年從未走出過家鄉的王成韜來到了清華大學,成爲一名大一新生。王成韜來自淳樸而閉塞的中緬邊境小城雲南騰衝,能夠進入清華大學,正是得益於“面向貧困地區定向招生專項計劃”的改革舉措。與他一樣,全國還有832個貧困縣的3萬名學子,圓了大學夢。將更多優質高等教育資源惠及農村、邊遠、貧困、民族地區的農家子弟,正是十八大以來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重要舉措。

與此同時,大學聯考英語科目一年多次考試、研究生招生改革、通識教育與創業教育、學習成果認證和“學分銀行”也都是十八大以來,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熱詞”。

各地改革舉措百花齊放,江蘇省構建中職、高職、應用型本科銜接貫通的高技能人才培養立交橋,浙江省擴大“三位一體”綜合評價招生改革試點學校和專業,山東推進各級各類教育體系的銜接和完善,北京中大學聯考改革框架方案公佈……無論是基礎教育階段還是高等教育階段,無論是職業教育還是普通教育,通過一系列改革舉措,人才培養朝向“個性化”、“多樣化”邁進,人才成長的立交橋逐漸搭建。

3、依法治校,推進現代學校制度的建立

辦學體制改革和管理體制改革是教育改革系統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優化教育資源配置,提高教育資源利用率的有效途徑。

8月12日至23日,一則消息引發關注,中國人民大學、東南大學、東華大學、上海外國語大學、武漢理工大學、華中師範大學等6所高校章程覈准稿公開徵求意見。小消息折射大背景,建設現代大學制度是教育規劃綱要頒佈實施以來,全國高校努力的方向,而建立現代大學制度,已然從積極推進高校章程建設開始。

仔細瀏覽6所高校的章程覈准稿,這樣的訊息躍然紙上:依法對學校管理體制作了全面規定,明確了學校管理的基本架構,促進了學校法人治理結構的完善;規定了學校內部學術權力的組織框架和運行機制,明確了學校辦學自主權的運行與監督機制……

與此同時,其他方面的辦學體制和管理體制改革也是風生水起、穩步推進。改善民辦教育發展環境,江蘇省解除制約民辦教育發展的學校法人屬性、產權歸屬等突出問題;擴大教育對外開放,我國積極創辦中外合作辦學高水平大學和項目;完善均衡發展義務教育機制,安徽組織實施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減輕學生課業負擔、完善農民工子女就學體制機制三項基礎教育改革……

更令人欣喜的是,2018年6月,《關於推進中國小教育質量綜合評價改革的意見》出臺,通過品德發展水平、學業發展水平、身心發展水平、興趣特長養成、學業負擔狀況等5個方面20個關鍵性指標,建立了一套全新的“綠色評價”體系。無疑,這是一次“倒逼”性質的改革,通過評價方式的變革,從根本上扭轉評學生看分數、評學校看升學率的傾向,踐行素質教育和爲學生“減負”將真正成爲可能。共識的凝聚、制度體系的建立,使得教育改革在“深水區”裏挺得住,走得穩。

4、從嚴治師,建設一支素質過硬的教師隊伍

擁有一支素質過硬的教師隊伍是教育事業發展進步的根本,教師的師德、教學水平將直接影響到教育事業的成敗。教育規劃綱要頒佈實施以來,教師資格認定製度的完善、教師培訓制度的深化始終是教師隊伍改革的主旋律。十八大以來,從嚴治師,培養一支素質過硬的教師隊伍成爲教育綜合改革的重要內容。

一年來,《教育部關於建立健全中國小師德建設長效機制的意見》和《義務教育學校校長專業標準(試行)》先後制定,“以德爲先”旗幟鮮明,“一票否決”措施嚴厲,對師德的強調和評價成爲教師隊伍建設與改革的新亮點。

與此同時,各地基於實際情況出臺相關政策和規定,一些長期制約教師隊伍建設的難題開始得到解決:山東對中學教師培養實行“大類招生、二次選拔、分段培養”模式,國小和幼兒園教師實行全科綜合培養;浙江建立師德師風專項檢查制度,把師德作爲中國小教師水平評價標準的基本條件;建立教師培訓長效機制,陝西建立教師培訓檔案制度;河北建立“個人申請—學校推薦—縣級審查—市級統籌—省級備案”的學員遴選程序。

今天,中國教育面臨着很多前所未有的新情況、新問題、新矛盾,許多問題沒有現成答案,需要在實踐中探索。十八大以來的種種改革舉措,已經充分彰顯了進入“深水區”、啃下“硬骨頭”的決心。

教育深化改革心得體會篇4

學案的出現成爲新一輪課堂教學改革下的新事物。我在使用學案教學中存在着一些缺憾其中表現爲:

1、擔心課堂超時,害怕在規定的時間不能完成學案已設計的教學內容。其結果是:要麼不能按時完成教學任務,要麼教學任務草草收場,導致教學過程簡單缺乏生動性。

2、擔心學生對提出的問題不會解答,不敢讓過多的學生參與到問題的探討中,不敢、甚至也不會去突破現有的學案模式。在實際教學過程中,設計一些精彩的問題,讓學生在自主探究的過程中展示風采,以至於整堂課完成後讓人感覺到,不管是不是同一學科,是不是同一位教師都在按同一個模式施教。

3、按學案環節講課,多數是對學案內容拓展的少。

4、學生大部分在忙於完成手中的學案練習,沒有認真傾聽教師的講解。

我覺得可以從這幾個方面來解決問題。一是在巧設問題時顯出個性。古人云學起于思、思源於疑。提問得當能引起學生認識上的矛盾,從而促進學生進行探究,培養學生的創造力。設問時教師要充分展現自己的語言功底,把學案重點、難點問題教給學生,給學生一定方法引導和思維啓示。問題或準確到位、或生動有趣、或貼近生活。要體現科學性、啓發性、趣味性和實用性。有助於引導學生在解決重、難點的過程中,找出問題有針對性、有目的的向老師質疑,

逐漸引導學生找到會學習的切入點。二是在練習設計上顯出個性。練習的設計要立足學生的社會生活實踐,取材於學生的日常生活。練習要起到拓寬學生,表現自我的空間的作用;如書面作業、課上、課下自我才華的展示、交流。挖掘學生的創造潛能,鼓勵學生敢於奇思妙想。學案是教師和學生的共用素材,而不是全部素材。教師要大量尋找教材之外的、學生周圍的、與教學有關的材料,把它們展現在學生面前,並引導學生去閱讀,讓學生有所見有所思有所得。三是在指導學習中顯出個性。課堂40分鐘的時間教師是配角要把學生放在主角的位臵,要把有限的課堂教學時間還給學生。教師要有效地控制講授時間,學生能看懂的問題不講,學生討論後能明白的問題不講,教師一點就透的問題不講,學生能講明白的問題不講。這樣的課堂教師教的輕鬆,學生學的快樂,學生是課堂的主人。學生在自學時可能發現新的問題,提出新的思考,甚至是教師沒有預想到的問題。針對學生的問題進行反饋,有利於促進師生之間教學相長。

教育深化改革心得體會篇5

專心傾聽是學生主動參與學習過程,積極思考的基礎,也是提高課堂學習效率的前提。爲了培養學生上課專心聽講的習慣,首先要求學生聽課時,思想不要開小差或做小動作,注意力要集中;其次,要求認真傾聽其他同學回答問題,仔細研究他們回答得是否正確,有沒有需要補充的,有沒有更好的建議;要做到這點,對老師的要求就非常的高,教師除了要能言善辯還得眼觀八方。能言善辯:要能用生動有趣語言創設出適合學生學習的環境,激發出學生想去學的興趣。眼觀八方:上課時要時時注意每個學生的一舉一動,甚至是一個眼神,並能用最婉轉的語言進行批判的同時還能把學生的注意力轉移到學習上來。

應注意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習慣

數學是思考性極強的學科。在數學教學中,必須使學生積極開動腦筋,樂於思考,勤于思考,善於思考,這樣的學習方

法纔會有助於學生的進步。但事與願違,現在很多的孩子遇到難題,或呆坐,或急於從同桌那兒得到答案。其實也並非題目真的難道學生做不出的地步,原因在於一些學生沒有找到思考的角度,還有些學生則是對自己缺乏自信。針對以上原因,教學中時常採用的方法是:

一、將題目細化更有利於學生思考;

二、語言激勵,增強學生的自信心;

三、放寬思考時間,讓學生能進行充分的思考。

教師範讀的是閱讀教學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我常採用範讀,讓幼兒學習、模仿。如領讀,我讀一句,讓幼兒讀一句,邊讀邊記;第二通讀,我大聲讀,我大聲讀,幼兒小聲讀,邊學邊仿;第三賞讀,我借用錄好配朗讀磁帶,一邊放錄音,一邊幼兒反覆傾聽,在反覆傾聽中體驗、品味。

與當今“教師”一稱最接近的“老師”概念,最早也要追溯至宋元時期。金代元好問《示侄孫伯安》詩云:“伯安入國小,穎悟非凡貌,屬句有夙性,說字驚老師。”於是看,宋元時期國小教師被稱爲“老師”有案可稽。清代稱主考官也爲“老師”,而一般學堂裏的先生則稱爲“教師”或“教習”。可見,“教師”一說是比較晚的事了。如今體會,“教師”的含義比之“老師”一說,具有資歷和學識程度上較低一些的差別。辛亥革命後,教師與其他官員一樣依法令任命,故又稱“教師”爲“教員”。在教學中加強說的訓練,培養說的習慣,有利於學生學習信

息的反饋,能使教師及時掌握學生對問題的理解,便於針對性地採取措施,同時培養了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促進了學生思維發展。班級裏,總有那麼一些膽大敢說的孩子,也不乏膽小怕言的學生,最重要的是讓學生有敢說的勇氣。針對實際,我時時以敢說者帶動、激勵怕言者。教學中,對於那些愛探索、肯帶頭的學生,我都給予及時的表揚:同學膽子真大,回答問題時聲音真響亮;同學真愛動腦筋;你說的棒極了等等。對於那些不善於發言,怕發言的學生給予期待的眼神,鼓勵的目光,並加以適當的點拔、適時的引導,增強他們說的勇氣和信心,只要他們能開口,我也會以鼓勵的口吻對待,讓他感到自己也能說,即使說錯也沒關係。比如,當敢說者發表了自己的想法後,我把複述、模仿的機會讓給怕發言者,並給予鼓勵:你也說的很好,以此調動他們的積極性。課中對於那些較簡單的問題,我把說話的機會也讓給怕發言者,並及時鼓勵:你答得非常正確,很有進步。孩子都有從衆心理,在實際教學中,我把個人的回答改爲同桌互說、四人小組交流;把點名回答改爲幾位小朋友的一起回答,以此來增強他們的自信心和回答問題的興趣。

教育深化改革心得體會篇6

教育部近日出臺《關於深化職業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若干意見》,其目的是要通過系統設計,多方位深入推進職業教育教學改革,以增強學生就業創業能力爲核心,有效提升職業教育服務現代產業發展的能力和水平。

學生個性化成纔是中心

職業院校的中心工作應該遵循職業教育規律和學生身心發展規律,圍繞不同個性和不同職業發展需求的學生,做好頂層設計,暢通人才成長“立交橋”,制訂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實施多元化、個性化教學,保障學生學以致用、學用相長,習得一技之長,順利進入社會穩定就業、成功創業,成就出彩人生。

樹立正確的人才觀。進入職業院校求學的學生,絕大部分是傳統應試教育相對低分錄取的學生,但他們絕不是“二等公民”,職業教育教學的首要任務就是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讓每一個學生重樹信心,關注自身職業生涯發展,努力成爲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接班人。

服務學生個性化發展需求。職業教育教學要以人爲本、因材施教,努力讓志願儘早就業的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專業偏好習得一技之長,努力讓志願繼續讀書的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奮鬥目標逐步實現進一步深造的人生理想,努力讓每一個學生通過就讀職業院校改變自己和家庭的命運。

文化技能並重並舉。目前,個別職業院校由於辦學條件制約,技能教學仍是在黑板上教學生開機器;一些職業院校僅僅重視職業技能訓練,不開設或很少開設文化基礎課程……諸如此類的教學方式要堅決予以摒棄,要以學生成長成才爲中心,堅持立德樹人,堅持文化素養教育和專業技能教育並重並舉。

專業特色發展是基石

職業院校要緊貼市場、緊貼產業,科學定位,合理調整設置專業,堅定不移地走內涵發展、特色發展道路。

調整優化專業結構和佈局。目前,我國不同區域產業發展基礎不同,對專業技術人才的培養需求也不一樣,迫切需要地方加大統籌力度,協調職業院校建立健全專業設置動態調整機制,及時按照國家“一帶一路”“互聯網+”“中國製造20xx”等戰略部署,依據行業企業用人標準、崗位要求和區域產業結構調整需求,前瞻性地調整區域職業院校專業結構和佈局,加快形成與區域現代產業相適應的職業教育專業結構和佈局。

服務產業特色發展。如何依託產業辦專業、辦好專業促產業,需要職業院校結合自身優勢,通過深入市場調研,找準專業定位,集中人力、物力、財力,對接區域優勢產業、特色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着力培育特色專業(羣)、打造品牌專業(羣),逐步從對接產業、服務產業向提升產業、引領產業發展,穩步提升專業服務產業的能力和水平。

避免低水平重複建設。全國職業院校部分專業招生、在校生人數一直位居各專業前列,造成低水平重複建設,難以形成特色。對此,職業院校要積極推動國家產業發展急需的示範特色專業建設,圍繞先進製造業、現代服務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需要,積極推進裝備製造、軌道交通、現代物流、電子商務、文化創意等專業建設,突出專業特色,打造專業品牌,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增強專業核心競爭力,提升職業教育吸引力。

校企協同育人是主線

校企協同育人是職業教育的生命力之所在,也是提高技術技能人才培養質量的核心。

抓緊構建校企協同育人長效機制。湖南、河南、寧波、深圳等省市先後出臺職業院校與行業、企業合作辦學的促進意見、管理辦法或者地方性條例,我們應當積極學習借鑑先行者的經驗,立足所在地方、行業和學校實際,在行業指導、企業參與、學校管理等方面探索建立長效機制,明晰校企合作雙方或多方的責、權、利,充分調動行業、企業協同育人的積極性,發揮行業、企業在技術技能人才培養培訓中的主體作用,有效提升技術技能人才培養的針對性和適應性。

着力創新校企協同育人平臺。推動行業部門、行業協會探索建立行業人才需求、預測與發佈機制,協調好技術技能人才供需關係,提高人才培養的針對性。積極推進職業教育集團化辦學,依託行業龍頭企業或示範性職業院校,通過集團內科研院所等成員單位的有效溝通與互利合作,發揮好優質資源共建共享優勢,積極開展學生頂崗實習、應用項目攻關、特色專業共建等多方位合作,推動校企共生共榮發展。學校要積極與企業共建專業建設指導委員會,在人才培養方案制訂、現代學徒制試點、生產技術攻關等方面密切合作。

教師素質提升是關鍵

整體提升職業院校教師隊伍素質,是保障教育教學質量的關鍵。

建立一支專業的管理團隊。職業院校的院校長及其管理團隊應具備豐富的職業教育教學管理經驗,瞭解經濟社會和相關行業產業發展趨勢,懂校情,知學情。

加強“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職業院校要大力加強“雙師型”教師的引進、培養和培訓,通過“教學名師”“專業帶頭人”“優秀教學團隊”等措施激勵教師努力提升自身素質;要根據專業調整和產業發展態勢,主動從行業、企業聘請能工巧匠和一線管理專家擔任兼職教師,充實學校專業教師隊伍,保障教育教學內容跟得上相應產品生產技術、工藝流程、營銷策略等前沿變化。

鼓勵創新教學方式方法。“互聯網+”新時代,教師傳道、授業、解惑的方法和手段日趨多樣化,要大力普及項目教學、案例教學、情境教學、工作過程導向教學,積極運用啓發式、探究式、參與式教學,促使教師和學生全時空互動,調動教師教書的積極性,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教學相長,提高教學效率。

教學管理規範是保障

管理出效益,管理出質量。現代職業教育在我國發展的歷史不長,發展基礎相對薄弱,加之專業多樣、學生多元,管理難度很大。

注意規範引導。近幾年來,教育部適時修訂了中職、高職專業目錄,完善了專業設置管理辦法,並在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和標準制訂、國家規劃教材建設等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要貫徹實施好這一系列標準,需要地方積極探索開發具有地域特色的專業教學指導方案和課程標準,需要職業院校積極借鑑引入行業龍頭企業的崗位規範和職業標準,在保障專業人才培養核心技能達標的同時,鼓勵地方和職業院校因地制宜、特色發展。

加強常規管理。教學管理是學校管理工作的中心,職業院校需要切實加強教學常規管理,嚴格執行國家有關教學文件,完善教學管理制度,以教學爲中心,以學生爲本位,進行精細化管理和人性化服務。

開展診斷評價。職業院校教學質量的高低,更多地取決於用人單位的反饋評價以及畢業學生和家長的口碑。這就需要職業院校在教學工作全過程適時進行診斷、技能抽查、綜合素質測評、畢業生跟蹤調查,組織行業企業專家、教育管理專家、專業教師進行鍼對性研究分析、績效評價,實事求是改進教育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