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簡歷模板館>熱點>心得體會>

《陶行知教育文集》教師讀後感精選三篇

心得體會 閱讀(1.9W)

使樹枝上掛滿滿滿的果實,您肩負着偉大的使命,卻並不要求任何報酬,那麼關於相關的讀後感該怎麼寫呢,下面是本站小編爲大家整理的《陶行知教育文集》教師讀後感範文三篇,供大家參考。

《陶行知教育文集》教師讀後感精選三篇

《陶行知教育文集》教師讀後感1

通過閱讀《陶行知教育文集》,我有如下深切感受:

一、要用愛心滋潤學生

“捧着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樸實的語言蘊含着淳樸、真摯的師愛,陶行知文集讀後感。作爲一名偉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陶行知先生以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懷,倡導並實踐了愛的教育。他愛教育、愛學校、愛學生,稱學生和學校爲“愛人“,令人耳目一新,給我很大的啓示:我要像陶先生那樣,用偉大的愛心去滋潤無數顆童心,培養出無數顆愛心。

愛師是每個人都具有的一種情感。作爲一名教師,我覺得自己很愛學生,愛成績優秀的學生,愛乖巧聽話的學生,愛漂亮、可愛的學生……可是比比陶先生,覺得自己太渺小了。陶先生特別反對“純以面貌美醜爲取捨“的選拔法。他辦育才學校施愛於所有難童,包括有生理缺陷或有病的難童,做到了“漂亮的孩子人人喜歡,只有愛難看的孩子纔是真正的愛。”由此我想到,教師對學生的愛是一種理智的誠實的公正的穩定的師愛,它是高尚情感和科學的嚴格要求相結合的產物。

作爲教師,對學生的愛首先要尊重學生,尊重學生的人格和個性。每個孩子都是一道亮麗的風景,他可能在某個方面不如別人,但在另一方面卻勝人一籌。教師不能憑個人好惡而好惡之褒貶之,把“差生”視爲“朽木”,傷害學生的自尊心。例如我所教學的班級有個學生叫陳小東同學,他特別調皮,誰都不願意和他同桌,但我知道這樣的學生如果調皮就一頓呵斥,或者簡單粗暴的教育或者挖苦只會適得其反,使他的逆反心理更強,而我在課堂中總是樹立他的自尊心,讓他知道自己也是有優點的同學並不是什麼都是缺點,然後我注重鼓勵他發揚優點逐步改正缺點,現在他比以前進步多了。

作爲教師,對學生的愛還表現在對學生學習思想、生活上全面關心愛護。即老師想到的,教師想到了,父母未想到的,教師也想到了。教師要做學生的“親人、朋友和導師”。

當然,愛裏有嚴,愛裏有教育。陶先生爲學生竭力改善生活條件時,又囑之以儉樸爲美德,絕不可浪費,看到學生出現不良生活和思想傾向時,及時送上關懷與指導。作爲現代的教師,更應多教給孩子一點謙讓、寬容、仁愛;多灌輸一點理想、道德、情操;多一份理智和引導,這樣學生在承受師愛的過程種找到前進的路,學會愛父母、愛他人、愛家庭、愛學校、愛祖國,心中充滿愛,讀後感《陶行知文集讀後感》。

二、依“學生的學”決定“教師的教”

“教的法子必須根據學的法子”,學生怎樣學就怎樣教。這裏所指的實際出發,包括兩層含義:一是學生的知識程度和接受水平;二是指適合學生學習的教學方法。由於學生個人的文化水平、道德修養、天賦才能和各年段的心理水平各不相同,教師必須實行不同的教學方法。正像陶先生說的那樣“松樹和牡丹花所需要的肥料不同,你用松樹的肥料培養牡丹,牡丹會瘦死;反之,你用牡丹的肥料培養松樹,松樹受不了,會被燒死。培養兒童的創造力要同園丁一樣,首先要認識他們,發現他們的特點,而予以適宜之肥料、水分、太陽光,必須除害蟲。這樣,他們才能欣欣向榮,否則不能免於枯萎。

補偏救弊,長善救失,這是素質教育的根本要求。陶行知指出:“怎樣學就怎樣教,學得多就教得多,學得少就教得少,學得快就教得快,學得慢就教得慢。”由此得知,陶行知把教和學的關係翻過來,不是傳統的教師怎樣教學生就怎樣學,而是學生的學決定教師的教;教學內容的選擇安排一定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接受能力來確定;教學過程不取決於教師的主觀意圖和外界加的壓力,而應該取決於學生的快慢程度。

同時,他還特別重視興趣在學習過程中的重要作用,認爲這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因素。當今教學理論的研究成果表明,教學過程中要充分肯定學生的主體作用,要根據學生的可接受水平和最近發展區來促進知識的積累和能力的發展,不可操之過急,拔苗助長。

再說,現代教育理論還注重非智力因素,如性格、意志、興趣等對學生的影響。綜上所述,因材施教是教學的基本方法之一,深入研究陶行知的這一思想,有利於真正實施素質教育,發展學生的個性。

三、教學生學會學習

所謂“教學”即教學生學;所謂“學生”意要學會學。歸根到底,教育的最終目的是教會學生學會學習、學會發現、學會生存。

陶行知先生闡述“教學合一”理論時指出:“先生的責任不在教,而在教學,而在教學生學。”先生如果只“教”,學生只是做個“書呆子”、“字簍子”,被動地接受知識,調動不起學生的積極性,更不能啓發學生的獨立思考。當今,素質教育主張教師是主導,學生是主體,教師的社會職能必須體現出“導”這個特點來。教師不應把現成的解決問題的方法傳授給學生,使學生不用思考,而應把解決問題的思路告訴學生,使學生自己思索,經過不斷反覆推敲尋求最佳結果。因此,教師要把學生看成學生的主體和自我發展的主體,激勵和組織學生參與教學活動過程,創設適宜的教學情境,設計一系列程序,指導學生動口、動手、動腦,自主地發現和解決問題。這對解決問題的過程本身而言,能推而廣之,達到舉一反

三、觸類旁通的效果;對解決問題的方法而言,也能夠發散出去,以期達到解決別類的問題。

對照陶先生的教育理論和當今素質教育的要求,我覺得自己還存在着不小的差距,在今後的教學中,爭取做到不能注重簡單的知識傳授,而要重視培養學生的能力,努力探究教會學生學習的方法途徑,讓學生不但獲得豐富的知識,而且學會探究解決新的問題,學會學習、學會發現、學會生存。

總之,陶行知的教育思想豐富多彩,值得我們教師學習研究。在今後的教學生涯中,我要學習陶行知,在行中知,在知中行,邊行邊知,邊知邊行,堅持不屑地培養合格的人才。

《陶行知教育文集》教師讀後感2

我有幸讀了《陶行知教育文集》,在上學的時候老師就就對我們說:是陶行知老先生讓中國教育事業向前邁了一大步,是我們學習的楷模。他堅持從中國國情出發,辦中國人民所需要的教育。這本《陶行知教育文集》彙集了陶行知先生平生教育教學研究與實踐的精髓,文章深入淺出、通俗易懂,從“教學合一”、“學生自治”、“平民教育”、“學校觀”、“創造的兒童教育”、“民主教育”等各個方面集中體現了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及“知行合一”的獨特教育思想,經過八十多年的考驗,不僅仍有很高的學術價值,而且對今天的中國教育改革具有很強的借鑑價值和指導意義。

通過閱讀《陶行知教育文集》,讓我感受到了自己的教育教學理論是那麼的貧泛,感受到自己需要不斷的學習和積累。所以在讀書的同時,我還認真做了筆記,做到學有所得。下面我對讀本書的幾點體會記錄如下:

一、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給了我很大的啓發。

1927年陶行知在南京創辦的曉莊試驗鄉村師範學校,開闢了同一條改造中國教育的新路,創立了“生活教育”學說,使教育貼近人民大衆,參與社會生活,提高學生的文化和科學水平,立志做第一流的人物,“不能捨身實驗室,亦當埋骨邊疆塵”。“生活教育”學說是從中國土地上生長起來的,富有時代特色,受到進步教師和勞苦羣衆的歡迎,引起了世界教育家的注目。直到今天,陶行知所創立的“生活教育”仍很中肯、新鮮,仍有進行試驗的價值。這一方面說明陶行知視野的寬廣,研究問題的深入,另一方面也說明教育界舊習慣勢力之大。老教育觀念改變之難!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論,也讓我感受到了在教育教學中讓學生讀活書,活讀書,讀書活。在傳統的教育中我們讓學生讀死書,讓他們以考試分數爲目的,以分數來分學生的好壞。陶爺爺形象的把傳統教育比喻爲吃人的教育。例如有一則漫畫這麼形容的。一幅圖:學校開學了,學生帶着長方形,正方形,六邊形等等各種形狀的腦袋進入學校。另一幅圖:他們畢業後,一個個帶着圓形的腦袋從學校走出來。這個漫畫形象的表現了傳統教育把學生當作被動接受知識的容器,教師以傳受知識爲已任,學生以接受知識,應付考試爲追求的目標。生活教育他則教人做人,他要教人生活。健康是生活的出發點,他第一就注重健康,他反對殺人的各種考試。這是我們現在所追求的教育,新課標中重要的一點是讓學生活起來,讓學生成爲課堂的主體,讓他們自主。他倡導“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現代學習方式,這對於學生的全面發展的多麼的重要。現代的教育必須使學生在“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三維目標上取得和藹發展。

二、所謂“教學”即教生學;所謂“學生”意要於學會生存。

因此,歸根結底教育的最終目的就在於“教會學生學會如何生存”。至於如何教纔是最有成效的捷徑,這就涉及到方法論的問題了。

教學並非簡單的知識傳授,更重要的是教養學生的能力。如果說教學內容已體現了這一方面的要求,而仍採用“填鴨式”的教學方式的話,就無所謂能力的培養了。因此我們主張要由“餵養”式轉爲“覓食”式的教學。陶行知指出,在教學過程中,先生的責任不在於教,不在教學,而在於教學生學。先生如果只“教”或只“教學”,就把學生當作“容器”,被動地接受知識,調動不起學生學的積極性,更不能啓發學生的獨立思考。素質教育主張教師是主導,學生是主體,所以教師的社會職能就是體現出“導”這個特點來。陶行知認爲,教師不應把現成的解決等問題的方法傳授給學生,使學生根本不用思考,而應把解決問題的思路告訴學生,使學生自己動腦,經過不斷反覆推敲以求得最佳結果。與此同時,陶行知又指出不能讓學生像“無頭的蒼蠅”似的盲目亂撞,教師應精心設計好一系列程序,指導學生用最短的時間來解決問題。對解決問題的過程本身而言,能推而廣之,達到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的效果;對解決問題的方法而言也能夠發出去,以期達到解決別類的問題。由此我們不難體會到陶行知的苦心,他想通過這一方法的尋求來最終培養學生的能力,能力有了,學生就不僅能使自己獲得豐富的知識,而且還可以探索解決新的問題。

“教得法子必須根據學得法子”,學生怎樣學就怎樣教。這裏所指的實際出發,包括兩層含義:一是學生的知識程度和接受水平;二是指適合學生學習的教學方法。由於學生各人的文化水平、道德修養、天賦才能和各年齡段的心理水平各不相同,教師必須實行不同的教學方法。補偏救弊。長善救失,這是素質教育的的根本要求。陶行知指出:“怎樣學學就怎樣教,學得多也就教得快。學得少就教得少,學得快就教得快,學得慢就教得慢。”由此得知,陶行知把教和學的關係翻過來,不是傳統的教師怎樣教學生就怎樣學,而是學生的學決定教師的教;教學內容的選擇安排一定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接受能力來確定;教學過程不取決於教師的主觀意圖和外界加的壓力,而應該取決於學生的快慢程度。同時,他還特別重視興趣在學習過程中的重要作用,認爲這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因素。當今教學理論的研究成果表明,教學過程中要充分肯定學生的主體作用,要根據學生得可接受水平和最近發展區來促進知識的積累和能力的發展,不可操之過急,拔苗助長。同時,現代教育理論還注重非智力因素如性格、意志、興趣等對學習的影響。綜上所述,因材施教是教學的基本方法之一,深入研究陶行知的這一思想,有利於真正實施素質教育,發展學生的個性。

三、教學內容科學與否直接關係到教育的產物。

“人”是否真的符合社會發展的需要。應試教育表現出一大“弊端”,即教育的片面性。片面性是指應試教育偏重於“生學準備”的教育,“考什麼,教什麼”。陶行知提出了以“生活”爲中心的教育思想,在他的生活教育理論中體現出一個核心觀點:“生活即教育”。

陶行知始終把社會看成一個整體,把生活看成一個整體,把人看成一個整體。把人的一生看成一個整體,也把教育與生活作爲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對待。他指出“生活與教育是一個東西,不是兩個東西”。因此由於生活的內容是全方面的,故而教育也應體現出全面性。

總之,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是豐富多彩的,同時我們教師所學習所要作的也是豐富多彩的。我作爲一個新教師,更要向陶行知學習,向前輩們學習,多積累知識,多和孩子們相處,和他們做好朋友,而不再只是他們的老師。我相信經過我們的努力,祖國的明天更美好!

《陶行知教育文集》教師讀後感3

“捧着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這是我國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畢生從事教育事業的真實寫照,這句名言作爲教師教育精神之精髓,也早已爲每個教師所熟知並銘記在心。但是,作爲一名教師的我,工作二十多年,卻對這位教育家更多的教育思想卻知之甚少。趁着寒假期間,本着“撐一支閱讀的長篙,向教育更深處漫溯”的意境,我認真品讀了《陶行知教育文集》,在品讀的過程中,陶行知先生對教育問題的遠見卓識讓我欽佩,對教育事業的熱愛與執着讓我感動,愈發地感受到他教育思想的深邃,人格的偉岸。

“沒有愛,就沒有教育”,前蘇聯教育家馬卡連柯這句話道出了陶行知教育的真諦。“師愛”是陶行知先生師德思想的核心。陶行知先生在自己重慶一處住地門楣上寫過一幀橫幅——“愛滿天下”,這是他終身奉行的格言,也是他在對待學生態度方面所提倡的師德規範。他認爲愛是教育好學生的前提,“我們奮鬥的工具是愛力不是武力”。因爲“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動。唯獨從心裏發出來,才能打到心的深處。”他啓示我們,教師愛學生,就有教育;學生愛教師,就產生教育效果。

記得在上學期末,我們班卻發生了這樣一件讓我棘手的偷竊事件。那天上午,體育課剛上完,我們班的生活委員臉色通紅,眼裏帶着淚光,急匆匆地跑來告訴我:“老師,我們班今天早上剛收的班費不見了。”聽到這話,我心裏就像一塊石頭落地,咯噔一下,趕忙詢問情況:“什麼時候發現的?放在哪裏了?”“我清楚地記得是放在書包裏了,上體育課之前我還看了下。”聽了她的訴說,我的心真是百感交集,思緒聯翩,“目標明確,出手迅速,可以肯定是班上的同學所爲,而且就是是她周圍的同學,怎麼辦?讓同學們都把書包掏出來,翻看一下,還是……”我的思想進行着激烈的鬥爭!雖然我和這些學生相處的時間不長,但很多時候他們讓我感受到了他們的熱心,看到了他們充滿愛心的舉動,班裏哪位同學要是沒來,班上總有同學過來會問我原因,總有鄰桌的同學會幫他抄寫課堂筆記,住在同一個小區的同學也會自告奮勇地幫他整理作業並幫他帶回家。

班裏要是舉辦什麼活動,同學們都熱情高漲,出錢出力,出謀劃策,在班級裏,他們已經成爲了主人,都在努力爲這個家而貢獻着自己的一份力量,彼此間的關愛造就了我們這個集體,這是讓我感到幸福的地方。作爲這個班的班主任,我不容許出現破壞這個集體大家庭的事,這不禁讓我想到看過的一個佛家故事“開花的佛桌:給浪子回頭的機會”,故事中方丈的臨終遺言:“這世上沒有什麼歧途不可以回頭,沒有什麼錯誤不可以改正。”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個真心向善的念頭,是最罕有的奇蹟,好像佛桌上開出的花朵,而讓奇蹟隕滅的,不是錯誤,是一顆冰冷的、不肯原諒、不肯相信的心。從內心出發,我是愛我們班學生的,一個成人尚能浪子回頭,對於一個未成年的孩子所犯的錯誤,我願意給他提供一個改過自新的機會,讓我們共同承擔,我也想通過這個案例驗證一下愛是否可以改變一切,真情是否可以讓一個浪子回頭,可以讓我們的心更齊。

正好接下來一節是我的課,我沒上課本上的內容,也一改以前上課的輕鬆愉快,語氣沉重地向學生講述了事情的經過。我講述了這一年來老師看到的同學們的進步,講述了一個人誠信的重要,以及這件事對人一生的影響,講述了我的焦急與無奈,講述了此刻生活委員失錢的心情,講述了在學年末發生這件事給全體同學帶來的影響。最後我說:“我們每個人都會犯錯誤,但要知錯能改。老師相信你私自拿錢,是一時糊塗,在老師的心目中你仍是一個愛老師、愛同學、愛班級的學生,我想現在的你肯定後悔了,你一定會把這錢還回去的,如果你想還回去,在下午上課前,放到班上某個同學的書桌裏。老師絕不會追查此事,保證說到做到。”

下午上課前的課間,我注意到我們班的陳同學在教師辦公室門口徘徊,我走過去問他是否找老師有什麼事,他嚇了一跳,有點慌張,臉色泛紅,欲言又止,緩了一口氣說:“老師,我發現那錢在我的書包裏。”說着把那錢袋子遞給了我,我一看,果然是丟失的那個。我笑着對陳同學說:“彆着急,老師、同學們決不會懷疑是你拿的。謝謝你,趕快回去上課吧。”“那是誰拿的呢?”在我心中,我想這件事就到此爲止吧,誰拿的已經不重要了,因爲他能主動還回來,這比是否是他拿的這件事更值得人高興,重要的是他改正了錯誤。

有人認爲,學生偷東西,老師追究,查出“小偷”,嚴厲批評,似乎天經地義,但有時候老師是不是應該考慮學生的尊嚴,是不是應該給他一個改正的機會,是不是應該創造合理的機會,讓他自行改正呢?我想,這件事對我們來說可能不算什麼,但對於私自拿錢的學生來說,如果當衆揭穿他,對他的`一生都會產生及其惡劣的影響,他將都揹負着“小偷”的罪名,我慶幸自己沒有把這個學生的名字公佈於衆。當然,在當天我就懷疑這個拿錢的同學是這位陳同學,他就坐在生活委員的後面,我去隔壁班上課,經過我們班時,我是親眼看到只有他一個人還在教室裏面,本想問下他怎麼還不去上課,但鈴聲就要響了,趕着去上課,就沒有多問。我始終把這個祕密埋藏在心裏,至今沒有人知道。這件事給我很大的感受:面對學生的錯誤,我們應給予他改過自新的機會,和顏悅色的寬容對待往往比暴風驟雨式的批評呵斥更有用。

那麼對於學生的缺點,我們又應該怎樣積極引導他們改正呢?陶行知先生說過:“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裏有牛頓,你的譏笑裏有愛迪生。”尊重學生還要學會欣賞學生,特別是對那些學習基礎差、紀律鬆散的學生更要努力發現他們身上的閃光點,並把這閃光點放大,讓每個學生都有展示自己才華的機會,讓每個學生都在成就感中獲得自信。正如在“陶行知先生用四塊糖果教育學生”的事例中,陶行知先生面對學生的錯誤,他沒有劈頭蓋臉的責罵,而似好朋友式的友善提醒,鼓勵的語言如春風拂面,令人信心倍增;似和風細雨,滌盪着孩子的心靈,使他自覺地認識了自身的錯誤,我相信這“四塊糖果”是孩子生命中最珍貴的禮物,孩子會以感激的心態樂於接受這禮物的。

現實生活中我也見過這樣一位老師,她是這樣批評一個調皮搗蛋的學生的:“像你這樣的孩子怎麼會做這樣的事來,難道你不知道你是老師心目中的驕傲嗎?”她給我很深的震撼,使我認識到:批評他人也要講究方法、講究藝術,要想到“士可殺不可辱”,對於犯錯誤的孩子,更應照顧到他們的自尊,應該在“看得起,夠朋友”的前提下批評,使他們有被尊重、被肯定的感覺。我想這位老師的批評就是對他們的賞識,對他們的認可,賦予他們信心和勇氣,激發他們努力改正、奮發進取,甚至會促使他們勇敢地邁出成功的第一步,去體驗成功的快樂和幸福。

陶行知先生也說:“愛是一種偉大的力量,沒有愛便沒有教育”。確實,沒有真摯的愛,就沒有成功的教育。作爲一名偉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陶行知先生以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懷,倡導並實踐了愛的教育,他愛教育,愛學校,愛學生,稱學生和學校爲“愛人”。我想沒有對學生的愛、沒有對教育事業的愛是無法教育好學生的,愛是理解、是寬容、是信任、是希望。

作爲一名教師,在平時的工作中,老師只有主動地親近學生,瞭解學生內心的真實願望,纔會贏得學生的信任,當學生犯錯誤時,不會一味地苛責,而是喚起學生的自尊,激發學生積極內省,勇於改正;當學生有不同看法時,纔會給予積極的肯定和鼓勵,激發學生積極思考,勇於創新,和諧的師生關係會使教與學的過程更加高效,教育效果更加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