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簡歷模板館>熱點>心得體會>

《中國哲學簡史》心得感悟

心得體會 閱讀(3.27W)
《中國哲學簡史》勾勒出了中國哲學的基本面貌,反映了馮友蘭成熟的哲學史觀,其準確的描述和得當的選材,不僅深化了人們對於中國哲學史的理解,也使中國哲學史的研究走向現代化。本站小編給大家整理了這篇《中國哲學簡史》心得感悟,僅供參考。
《中國哲學簡史》心得感悟
 《中國哲學簡史》心得感悟1
  
  大概不知道哪裏來的心血來潮,然後一門心思的尋找哲學方面書籍要閱讀。經過網上查詢,朋友推薦,終於選擇了《中國哲學簡史》這本書,然後當即在網上選購,坐等到貨。  速度蠻快,然後拿到書的那一刻,欣喜若狂。  
  
  然後就翻開《中國哲學簡史》,沉入到其中,瞭解古往今來的哲學家思想,去思考相關問題。我想,哲學的魅力,更多的是,精神境界的提高。  
  
  後來,瞭解到作者馮友蘭先生寫這本書是在國外。學生根據其日常授課進行整理,編纂了此書。一開始只是英文版,先後翻譯成很多語言。後來才翻譯出了中文版,帶到國內。  《中國哲學簡史》一經問世,立即被人們津津樂道,甚至是熱愛。成了很多外國人研究中國古代哲學思想和中國人瞭解古代諸子百家的好書籍。好的書籍,我當然要涉獵一番。  
  
  書中講述了中國哲學的精神和背景以及諸子百家的起源,分別講述了具有代表性的儒家,道家,名家,墨家,陰陽家,中國佛學、禪宗。還有,中國哲學在現代世界的發展和狀況。  總體來說,本書按照時間節點,敘述了很多的百家思想。可讀性,可觀賞性、可操作性極強。是研究哲學的人不可多得的工具書,能夠開啓和萌發相關思維。  
  
  說實在的,我不懂啥事哲學。之前一直在閱讀古典書籍,雖然讀的都是精簡版,但是其中心思想,還是能夠了解和掌握的`。我一直渴望通過閱讀古代書籍,能夠窺探一絲智慧,萌發我愚鈍的思維。去反思自己,剖析自己,知道古今人生的規律。  
  
  直到我閱讀《中國哲學簡史》,發現其實有很多苟合之處。正如《周易》一樣,其實講究物極必反,萬事萬物順着規律去推進;《道德經》的精髓莫過於,有和無,無爲而治,講究唯心。而儒家歷經好幾個階段,所推崇的是想就是“三綱五常”。這也是我經常跟朋友聊天講述的,“君臣、父子、兄弟”和“仁義禮智信”,儒家對於周朝禮法的繼承和發揚,起到了很多積極的作用,後來“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儒家的思想成爲治國理邦的規則。  
  
  概覽諸子百家,領略那個事情人們的思想,對於我來說,能夠細緻的靜下心來去琢磨。  時間過得很快,年輪在無情的轉着。誰又能說,我們現在這個時刻,不是歷史的塵埃呢。通過這些,能夠促使我變得通透。我想,對於我而言,更多的是,對於“得失”的一個拿捏。  爭取是好的,在現在的這個社會必須要去爭取,我們的實際行動也應該去大刀闊斧的幹。這個時代,是一個好時代,可以通過努力,成就自己一番。最現實的莫過於財富的增長,“買房置地”是古今人們的做法,也是苟活一世必須要乾的。  
  
  但是,在現實努力爭取之餘。我們的思想是否可以靜靜的去思考一番,是爲了什麼?因爲,社會分工不同,導致我們角色屬性也不同,所以,有身份和地位。高貴的,貧賤的,最後都是荒冢一堆草沒了。所以,與天地相比,你所追求的的,只不過是過眼雲煙罷了。  所以,這個問題困擾我很多。我也問過很多人,比我歲數大的,比我小的,認識的,不認識的,每個人的理解都不同。就像有十個人,每個人都炒一盤宮保雞丁,那麼炒出來的應該是是個宮保雞丁的味道。誠如我們的人生,每個人雖然做的事大體相同(出生,讀書求學,長大成人,成家立業,生兒育女、贍養老人,退休年老、死亡),但具體的做法和行爲而又不同。所以,造就了不同的人生感悟和體會。 
  
  事實就是這樣~我想,既然這樣,事物的發展就是這樣。那我還是想辦法去將生命的寬度繼續拓寬吧。長度不可把控,橫向的知識積累,人生價值的體驗要更豐富。所以,我不斷地去折騰,來回跑。因爲,我想擁有不一樣的人生。我所經歷的顛沛流離,是對生活的無比熱愛和崇尚,直到最後,我不後悔!  
  
  如果說閱讀歷史,可以以史爲鏡,明智;那麼閱讀哲學,可以讓人活得通透,去領悟,頓悟。瞭解天地人之間的聯繫,諸子百家的思想,不盡相同而又有雷同之處。這是值得研究和了解的。讓人懵懂和恍然大悟的哲學!《中國哲學簡史》,再一次,着實不錯,值得每一個人去觀看。
  
  《中國哲學簡史》心得感悟2
  
  剛讀完馮友蘭的《中國哲學簡史》,先說一下對這本書的理解和感受,再說一下我個人的讀書觀。
  
  我沒有看過其他人寫的中國哲學史,只是從《陳寅恪講國學》中瞭解到,陳寅恪對馮友蘭的這本評價非常高,覺得它真正發揮了“瞭解之同情”的態度,客觀而公正地去看待中國曆代的哲學觀點。雖然沒有對比,但是我也能感受到它態度的客觀、公正,對待各家觀點不做過多個人的評判,只是用通俗易懂、直白淺顯、清晰流暢的語言,將中國歷史歷代的大哲學家、著名學派(儒、道、墨、法、陰陽、佛、新道家、禪宗、新儒家)及其主要觀點娓娓道來。他不對讀者的判斷施加任何影響,態度嚴謹、風格樸實,再加上簡潔語言的魅力,讀起來沒有任何壓迫感。任何人讀完後,都可以從中選取自己喜歡的、認同的學派,去針對性地找相關著作來研讀。不管作爲一位哲學史研究者還是作爲書的作者,馮大師的這種風格,都是值得推崇的。也難怪這本書在哲學史著作裏,堪稱最經典。
  
  因爲書叫《簡史》,所以對各家觀點和哲學家本人的生平都沒有做深入的介紹。單從入門角度來看,已經能勾起人的興趣了。在看書之前,我不知道儒學在各個朝代都得到了不同的重視和新的闡釋,也不知道禪宗原來是佛學和道家的結合。老莊學說宏大但晦澀隱祕,向郭註解卻把老莊哲學解釋得非常高明而又進步,讓我想要深入探究。道教的產生原來是因爲佛教進入中國後,引發了大衆對民族宗教缺失的憤怒感。新儒學和先秦儒學差別非常大,到底哪個更高明衆說紛紜。中國人並不是沒有對封建禮教的反抗和個人獨立意識的追求,魏晉名士的“風流”佳話一直在歷史長河中閃閃發光,但也可能正是因爲缺乏才顯得可貴吧。
  
  馮大師說,哲學是對人生有系統的反思的學科。我可能在這方面比較晚熟,一直到目前奔三的年紀了,才發現自己漸漸開始選擇性地去相信和實踐某些哲學學派的觀點,在這個過程中清晰了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以西方客觀主義、自由主義爲主。在我讀書的過程中,對於所有文學/哲學書籍中我看到的觀點,我理解其由於歷史環境的侷限而不可避免的弱點,都會從現代社會的角度去選擇稱讚或批判。而現實中我遇到的每個人都有跟我觀點不一致的地方,因爲大家都有各自思想的選擇和歸依。我會理解這種差異,不會以自己信奉的爲真理而要求人人如此,但對於明顯落後和愚昧的觀念也會不留情面地批判。
  
  這是我目前的讀書觀/處事觀。不求完全正確,但求用自己獨立的理性認知,去實踐自己的觀念,完成自己在人生中最重要的任務成爲自己。
  
  《中國哲學簡史》心得感悟3
  
  哲學是一門囊括萬千的學問,它大到研究宇宙中普遍存在的真理,可指導科學的發展,卻又小到會去探討每個人的世界觀與方法論,指導你的待人接物。
  
  每一個人的個人哲學,會影響他的人生軌跡,反過來,一個人的人生軌跡也會展現他的哲學觀。
  
  因此,在讀過馮友蘭所著的中國哲學簡史後,我在此記錄下我所贊同的觀點,並希望其日後可以爲我所用。
  
  道生萬物
  
  道,即道理,宇宙間萬事萬物的規律。任何一個存在都有自己的道理和規律,任何一個問題也有最妥善的解決方法。如果你事先摸清它的規律,在制定妥善的計劃,那麼相信問題會迎刃而解事半而功倍。而如果你偏不信邪,在分析出任何道理之前盲目的橫衝直撞,那麼即使能解決問題也會花費不必要的時間精力。
  
  舉一個高中政治老師常用的例子,劈柴時,用力方向與木柴的紋路在同一方向上往往是最省力的,這裏木柴的紋路便是指木柴的道,而你揮動斧子的方向便是你的發力方向,兩者重合便可一擊斷木。
  
  出世與入世
  
  出世是一般的道家處世態度,即隱居於荒山老林之中不問世事。楊朱曾說過,損一毫利天下,不予也。其意爲,就算可以通過損傷到我一點點的利益而惠及普天之下的所有生靈,我也是不願意的。這便是極端而典型的出世,也是成語一毛不拔的由來。
  
  儒家所崇尚的入世便是指學而優則仕,安邦定國,以天下爲己任。拋頭顱灑熱血,願犧牲自己的利益而成全普天下之人。
  
  在我看來,這兩者似乎都有些極端了,我向往這兩者中的一個平衡。
  
  一個現代人,歸隱於桃花源之中,完全脫離都市的喧囂與二十一世紀的先進科技似乎並不現實。而每天兢兢業業恪盡職守的工作着,犧牲自己成全他人拼勁全力報效國家請原諒我沒有如此高的覺悟。
  
  我所向往的,是以不過分犧牲自我爲前提的努力工作,力所能及的幫助他人,爲國家的發展出一份力。我所願意犧牲的程度取決於我對這個人或這件事的重視程度。而又不以物喜,放下手頭的工作,慵懶的靠在沙發上翻開自己喜歡的書或是在三面落地窗圍成的陽臺彈起吉他,我便可以沉醉在自己的世界裏。
  
  知命
  
  知命,便可以理解爲謀事在人,成事在天。有些事情是很難做成的,不要強求。但也不是叫你輕言放棄,只有在努力的爭取過後,無論如何收場都能不留遺憾。
  
  內聖外王
  
  內聖外王,是儒家的思想觀點。即外表威嚴似王,不畏強權也不欺弱小,同時注重內在對精神世界的修養。而我所感悟的另一層含義,便是要強健身體同時學習知識文化,切莫做手無縛雞之力的文弱書生或是有勇無謀的匹夫。內外兩者應齊頭並進相輔相成。
  
  反者道之動
  
  世間萬事萬物的一個通理,凡事只要發展到了一個極端,便會朝着另一個方向發展。
  
  第一層意義是要居安思危,即使看似一切美好順利,風平浪靜,也要做好準備,因爲任何突發情況都可能讓你措手不及。未雨綢繆,在晴天時便應修補好房屋以便雨天可以安心。
  
  第二層意義便是不要輕易地放棄,在似乎一切都已經看似無望之時,堅持走下去會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驚喜。
  
  總結
  
  隨着接觸一些小時候讀不下去的經典書籍,我對中國傳統的文化有了自己淺淺的理解。還是那句被說爛了的話,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你的文化是你的根基,決定了你是誰,能站多穩。而你的知識是你的利爪,使你在工作中披荊斬棘無往不利。
  
  《中國哲學簡史》心得感悟4
  
  哲學與政治和教育的關聯  
  
  中國古代的哲學與政治和教育頗有淵源。早在春秋時期的孔子、戰國時期的墨子等,都是中國古代哲學的代表。各家哲學的興起,也是與私人講學同時開始的。孔子所代表的的“儒”,其實不僅僅是哲學,也是教育。孔子期望自己的弟子成爲對國家、對社會有用的“成人”,所以教給他們各門知識,不過在另一方面,孔子給傳統制度和觀念的解釋,卻是他自己推導出來的,如“仁”、“義”、“忠”、“恕”等觀點。而孔子的哲學其實也代表了一種精神的修養。而墨子卻不同,墨子更偏向於政治,他的墨家在戰國時期對其他國家的影響也頗爲深遠。同時他也批駁了儒家的一些觀念,他主張的“兼愛”和“非攻”的哲學理念,是一種非功利的理念,也是對當時國家政治的一種理念。由此看來,哲學與政治、教育還是緊密關聯着的。而這種哲學可以更好地應用在我們的世界中。像“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提醒我們要向他人學習。“不恥下問”也敦促我們不要以向地位或學識比自己低的人請教爲恥。  
  
  哲學是富於實踐精神的  
  
  大部分的中國哲學都富於實踐精神,也就是傾向於入世,但是也有例外。在最早提出出世這一哲學觀點的是老子,他主張無爲而治,但是老莊代表的傳統道家思想並未成爲主流,他們追求真正的身體與靈魂的自由學說,顯然沒有“成功學”更加受人歡迎。儒家的主要觀念是輔佐君王,入世爲官,通過誠意正心、格物致知,達到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目標,最終成聖。雖然魏晉南北朝出現了道家復興,但已經有了很多入世的傾向。佛家算是出世的,但國內的禪宗,主張在日常生活中修行。“道流佛法,無用功處,只是平常無事,屙屎送尿,著衣吃飯,困來即臥。愚人笑我,智乃知焉。”同樣在國外,哲學家們也提倡實踐,如蘇格拉底、亞里士多德等等。不僅僅在哲學上,在日常生活中也需要有實踐精神,有些事情必須親自實踐,不能光說不練,“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親自實踐,纔能有自己的收穫。  
  
  中國哲學裏有很多無的思想  
  
  《中國哲學簡史》稱爲“負”的方法。比如我們要解釋白是什麼,這是不太好形容,但是如果拿一個黑的東西來解釋,再反過來就容易多了。《道德經》開篇寫到“道可道,非常道”。什麼是道啊,說不出來,如果能說出來,就不是道了。這就是用否定來爲其下解釋。有比如禪宗,第一義不可說,但表示第一義的最好方法就是靜默。儒家雖然不像道徹底的推崇無的思想,但是儒家精神修養的過程也是一個做減法的過程。通過修養,去掉心性中惡的成分。當然了,在我們現今生活中,這種思想也很重要,比如有些不懂得問題,不一定要直接去解釋,而是通過反義或近義的方法,也許這個問題無法用語言解釋,“只可意會,不可言傳”,但我們會找到另一件東西,讓他具象化。比如在《道德經》的後面部分,老子就用一個個例子和比喻,講述了“道”的概念。還有,在當今繁雜的社會中,我們也需要給自己做減法,去修養精神,去其糟粕,留其精華,摒除自己不好的、不必要的東西,讓自己的生活變得更加輕鬆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