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簡歷模板館>熱點>心得體會>

感動人物心得體會5篇

心得體會 閱讀(1.48W)

爲了在職場中具有更大的競爭力,我們需要及時動筆,寫好一份心得,爲了進一步提升內在修養,我們需要及時將有關的心得體會寫好,下面是本站小編爲您分享的感動人物心得體會5篇,感謝您的參閱。

感動人物心得體會5篇

感動人物心得體會篇1

這段時間來,黃文秀同志的先進事蹟在祖國大江南北廣爲傳頌,這幾天正值任職考覈轉正,同爲一名選調生,看着黃文秀生前的寫的書法、日記,我心中很不是滋味,深感痛惜的同時被她深深感動,越發感到自身的差距和不足。人生在世,是要有所追求的,有所追求,生命的光彩纔不會黯淡,就像黃文秀一般,即使生命短暫,青春之花尚未綻放就已然凋落,但卻散發着永不散盡的芬芳,感動世人、溫暖人間。廣大黨員幹部應當根據習近平總書記作出的重要指示,以黃文秀同志爲榜樣,向黃文秀同志學習,將她的精神火種永遠地傳播下去。

學習她情繫家鄉的赤子之心。“我要回去,把希望帶給更多父老鄉親”,這是畢業時黃文秀髮自內心的真情流露,也是她一直以來的初心和夢想。作爲北師大碩士研究生畢業的高材生,黃文秀本可以有很多選擇,以她的能力,留京或出國都沒問題,但是她卻放棄了留在大城市的機會,毅然回到自己的家鄉——革命老區廣西百色,這個全國14個集中連片特困地區之一,一心投身到基層扶貧事業。其實早在學校時,她就已經篤定地確立了自己的目標,回到廣西貧困山區,把希望帶給更多父老鄉親,爲改變家鄉貧窮落後面貌盡綿薄之力,這是一顆情繫家鄉的赤子之心,更是黃文秀不忘的初心。正是這顆初心激勵着她在以後基層艱苦的扶貧路上,走得更加堅實而且成績斐然,真真正正地爲家鄉人民做了很多好事、實事,帶領他們脫貧走向小康之路。

傳承她真情爲民的青春情懷。“只有紮根泥土,才能懂得人民。”這是黃文秀在《駐村日記》中所寫的,字裏行間中散發着青春的爲民情懷溫暖人心。2018年3月剛結束田陽縣那滿鎮掛職鍛鍊的黃文秀,主動請纓到樂業縣新化鎮百坭村擔任駐村第一書記。對她而言,這是一次充滿挑戰的長征路,本身就是農村的她,爲了拉近距離得到鄉親們的信任,主動搬到村裏住下,跋山涉水、進村入戶訪貧問苦,感受鄉村的溫度,深究鄉村發展之道。在貧困戶家裏,她脫下外套幫他們掃院子,在田裏,邊幫他們幹農活邊聊天,人心總能被真情打動,村民們慢慢地接受了她,她也開始了立足實地,真情爲大家做些實事。她積極向上反映,申請到1.8公里通屯硬化項目,解決了百坭村的交通難題;以前村民種植砂糖橘卻不懂銷售,收入微薄,她幫忙搞起了電商銷售,收入翻番,種植面積超過2000畝,現在村裏砂糖橘、茶油樹、八角、水稻等產業正如火如荼,可她卻青春永逝,但這種情懷卻影響世人。

發揚她甘於奉獻的無私精神。“基層很需要人才,有沒有考慮過回家鄉?”這是在學校的時候黃文秀曾不厭其煩地回答給那些諮詢就業問題的同學們的話。想來這種甘於奉獻的無私精神其實早就厚植在她的心裏了,而從畢業開始她就一直在踐行着自己的初心和理想,將青春奉獻於貧困落後的家鄉。在她的努力付出下,百坭村發生着翻天覆地的改變:一年的工作下,已有88戶418人實現脫貧,貧困發生率降至2.7%。村集體經濟收入達6.4萬元,被評爲2018年度“鄉風文明”紅旗村。村裏漸漸向好,可她竟忍心離去,“天氣預報說晚上有暴雨,現在開車回村裏不安全,明早再回吧?”“正因爲有暴雨更得趕回去,怕村裏受災,我馬上得走了。”面對父親的挽留,黃文秀只叮囑了一句“按時吃藥”,未料這竟成了她留給父親的最後一句話。極端惡劣的暴雨天氣下,山洪隨時發生,她竟仍不顧生命危險要回到村裏,在生命的最後一刻擔心的仍然是村裏受災,這種捨生忘死、無私奉獻的精神感染着世人,無奈芳華不再,可其青春之花的芳香將會被一代又一代人傳頌,永存人間。

感動人物心得體會篇2

女子高中成立之初的困難,是張桂梅始料不及的。山區條件艱苦,再加上張桂梅對工作要求嚴格,很多年輕教師難以適應。建校才半年,17名教師中有9名辭職,教學工作近乎癱瘓。

焦慮沮喪的情緒包圍了張桂梅。在留下來的8名教師中,有6名是共產黨員。張桂梅把6名黨員教師集中起來,重溫了入黨誓詞,誦讀了《爲人民服務》《紀念白求恩》等篇章。有的教師眼裏泛起淚花,他們被張桂梅的無私打動,他們要和張桂梅一起,把女子高中辦好,把大山裏的女孩送入大學

留住了教師,還要留住學生。家訪成了張桂梅最重要的工作。很多學生的家在偏遠山區,有的地方只能靠步行到達,但張桂梅要求自己“要親自到每一個學生的家裏去看看”。

與張桂梅多次同去的華坪縣電視臺記者王秀麗,對家訪的路心有餘悸。“在路上,我害怕得腿發抖,甚至覺得鞋底會被腳趾抓穿。在一些路段停車休息時,我連車都不敢下,害怕自己會不小心跌下山崖。”

張桂梅也害怕。一次,她坐鄉政府工作人員的摩托車上山,“不敢低頭,摩托車稍微歪一點,就會跌下懸崖粉身碎骨”。11年來,張桂梅在大山裏走了近12萬公里,對1345名學生進行了家訪。家訪途中,她摔斷過肋骨發過高燒 迷過路,還曾因身體虛弱暈倒在路上。

爲了把兒童之家和女子高中順利辦下去,張桂梅不得不四處籌款,但這條路同樣艱難。

一次,張桂梅到昆明某企業尋求幫助,未等她把話說完,企業領導就叫保安趕她走。張桂梅不走,保安就放狗出來追咬,小腦萎縮的她不能很好地保持平衡,衣服被狗撕破,腳上鮮血直流。無助的張桂梅坐在地上放聲大哭。

還有一次,她在街頭募捐,被人認爲是騙子,有人還朝她臉上吐口水。離開人羣后,疲憊 傷心 無助的她坐在街頭靠着牆睡了過去,醒來時已是萬家燈火。

後來中央電視臺經濟頻道邀請她到北京錄製了一期節目,這期節目爲她募到了100多萬元。

然而,沒人知道,她纔到北京就接到哥哥病危的電話,哥哥想在彌留之際見見離家幾十年的妹妹。張桂梅思前想後,最終決定去錄製節目。她怕錯過時間人家就不讓她上節目了,她怕不上節目就會失去籌款的機會。等她錄完節目,哥哥已經過世。

感動人物心得體會篇3

有這樣一些融入年輪的人,我們在他們身上感受到了從容,彷徨的時候,我們在他們身上看到了堅定,懷疑的時候,他們告訴我們什麼叫相信。20__年度感動中國人物評選頒獎盛典將於今晚(20__年2月18日)20:00在cctv-1綜合頻道播出,2月19日央視新聞頻道21點30分重播。從2002到2021,感動中國走過19個年頭。時代在變,感動不變,人們對善的嚮往不變,對美好的渴望不變。

感動中國感動你我

如果問過去這十來年,中央電視臺原創了哪些成功的電視品牌,我想《感動中國》一定可以名列前茅,甚至排名榜首。《感動中國》是中央電視臺綜合頻道打造的一個“給人以力量,給人以鼓舞”的主旋律精神品牌欄目,多年來堅持鮮明的價值導向,彰顯了深切的人文關懷,在社會上產生了巨大而深遠的影響。

我們從“感動中國”收穫了什麼

?感動中國》是一種呼應,它呼應的是人們心裏本來就有的向善之心。《感動中國》的兩個多小時,對於每個普通的觀衆來說,可能意味着無法被擦乾的淚水,或者是心靈的一次淨化。但對於這個社會與時代來說,《感動中國》的走紅意味着什麼?

詩人顧城曾說: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卻用它尋找光明。在感動的同時,我們有時是不是也該有點兒憤怒。我們要做的和該做的事還很多,只有感動、憤怒都不夠,我們必須擦乾眼淚後行動,站到一個又一個曾經感動過我們的人身後,然後憤怒纔會真正減少。

看感動中國,最吸引我們眼球的還有裏面的頒獎詞,這些頒獎詞語言凝練,富有文采,魅力十足;精華濃縮,內涵豐富,短小精悍。我們讀之,品之,手不釋卷。我們仿寫,撰寫,受益匪淺,這又何嘗不是一種收穫呢。

感動,真的有用嗎?

感動,無用!是的,感動不能改變什麼,行動纔有用。很多像《感動中國》一樣優秀的電視作品,都在傳遞一個思想——利他,是境界的利己。

每一年,《感動中國》的那些年度人物,都帶來一種啓示、一種力量。今晚,誰將讓你落淚,誰將動你心魄。感動中國的典範,是我們學習的榜樣,行動起來才能凝聚力量,向上,更好,創造未來!

感動人物心得體會篇4

黃文秀原來只是一個普通的名字,--年從北京大學碩士研究生畢業,跟每年千千萬萬選擇留在大城市就業的畢業生不同,黃文秀畢業便毅然回到家鄉百色工作,--年3月又響應組織號召,到貧困村擔任第一書記,從此,一個青春正茂的年輕女孩整日素面朝天,雙腳扎進泥土,最終年僅30歲便永遠倒在了扶貧路上。

7月1日,總書記作出重要批示,充分肯定了黃文秀同志的優秀事蹟,並鼓勵廣大青年幹部和黨員同志以黃文秀爲榜樣不忘初心、甘於奉獻,在新時代的長征路上做出新的更大貢獻。

看到這篇報到後,我認爲:先進事蹟,是一種力量;先進事蹟,是一種動力,爲弘揚正氣,學習先進事蹟,爲人民服務、讓人民滿意的時代風采和公僕本色。我深有感悟,身爲宣傳部門、駐村幹部一員的我,更要像她看齊,學習她在“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中涌現出來的羣衆身邊的先進典型。她堅守初心、對黨忠誠,碩士畢業後,主動放棄在大城市的就業機會,毅然加入廣西選調生隊伍,回到家鄉百色工作,積極響應組織號召,主動報名擔任貧困村第一書記,投身到黨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播灑汗水、奉獻青春,身處險情時還不忘爲廣西日報新媒體平臺拍下受災現場的珍貴視頻,奮鬥至生命最後一刻的精神。

全社會都要認真學習貫徹按照“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部署,以先進典型爲榜樣,牢記囑託、感恩奮進,堅守初心使命,堅定必勝信心,堅決打贏脫貧攻堅這場背水之戰、確保按時打贏脫貧攻堅戰。

感動人物心得體會篇5

葉連平生活的卜陳村,比鄰長江,地處省道。2000年左右,村裏的年輕人紛紛外出打工,留下的都是老人和孩子。每年暑假,頑皮的孩子們在省道邊上打鬧嬉戲,爬樹逮鳥,極易誘發安全事故。葉連平看在眼裏,急在心上。

“我是共產黨員,又是退休的人民教師,我有責任和義務看護這些孩子呀!”葉連平說幹就幹,他將自己30多平方米的房間收拾出來,創辦和縣關工委首個“留守未成年人之家”,爲孩子們免費提供學習場所,義務教學,分文不收。從2000年至今,葉連平創辦的“留守未成年人之家”共義務輔導留守兒童1000餘名。

因爲看到孩子們學習成績進步快,他的“留守未成年人之家”孩子越聚越多,本村的、鄰村的,甚至連南京浦口橋林國小的孩子也送來了。

有的孩子因爲住家比較遠,來回不方便,葉連平就讓孩子們吃住在自家裏。現已工作的洪瑞瑞同學爸爸去世得早,媽媽又遠走他鄉,年邁的爺爺難以撫養洪瑞瑞,葉連平知道後就讓她吃住在自己家裏,這一住就是兩年多。國中畢業後,葉連平將其送到馬鞍山幼兒師範學校讀書,並墊付了1950元的學雜費。此後,葉連平還通過烏江鎮婦聯爲洪瑞瑞聯繫了烏江工業園振海重工企業負責人,解決了洪瑞瑞五年制大專的學費。

剛開始,老伴並不理解葉連平的舉動,她認爲葉連平每月3000多元的退休金,根本難以承擔如此重負。上課不收費也就罷了,還讓孩子們吃住在家裏,一文不收,這不是“老二百五”嗎?!可看到丈夫無微不至地照顧這些留守孩子,老伴還是被他的助人爲樂精神感動了,並默默地配合丈夫的工作。

20年間,葉連平輔導過多少孩子他自己也說不清楚,但幫扶過的孩子有多少人考上大學,成爲國家有用人才,他一個也忘不掉,每每說到這些有出息的孩子,葉連平臉上總是洋溢着幸福的微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