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簡歷模板館>熱點>心得體會>

三級安全教育心得體會2000字6篇

心得體會 閱讀(2.17W)

寫心得體會可以提高我們的語言組織上的能力,心得體會是一種產生感想之後寫下的文字。那麼相關的心得該怎麼寫呢?本站小編今天就爲您帶來了三級安全教育心得體會2000字6篇,相信一定會對你有所幫助。

三級安全教育心得體會2000字6篇

安全教育心得體會1

上個禮拜,我們七年級學生迎來了人生中第一次軍訓。在這短短五天軍訓中,我學會了堅強,領悟了團結的力量。

一開始,我還以爲軍訓非常容易,但一做起來就難了。就說“站軍姿”吧,“站軍姿”顧名思義就是按照軍人的姿勢來站着。站時,要擡頭挺胸,在烈日當空的情況下,還要保持紋絲不動,同學一個個都汗流浹背、汗如雨下,可是站軍姿時是不允許擦汗的,這也是磨練我們毅力的時候。

令我印象最爲深刻的是軍訓的第三天下午,當時烈日當空,大地像着了火一樣,操場四周的樹木像病了一樣,葉子無精打采地卷着,光照到屋頂上,反射回來的是刺眼的白光,整個操場像一個蒸籠。同學們站在操場上,從臉到腳都被熱氣圍着,渾身是汗,就在這樣炎熱的天氣裏,我們開始訓練了。一開始,我認爲在這樣熱的天氣下,大家一定堅持不下來的,可是同學們都堅持着,任汗水涔涔地流着,在烈日之下刻苦地練習着每一個動作,並確保動作標準和到位,爲後天的展演做好準備。

在五天的訓練中,我還對“團結就是力量”這句話有了更深的體會。剛開始訓練時,同學們如一盤散沙,漫無目標,但後來知道要展演,大家就有了明確目標。所以,大家團結起來,在教官和老師的帶領下一起向目標努力,並從站好隊列和做好每一個動作做起。在展演上,同學們團結一心,認真做好每個動作,讓評委和其他班級刮目相看,最終,我們班獲得了“先進班集體”光榮稱號。

“吃得苦中苦,方爲人上人”這句話一點不錯,通過這次軍訓讓我明白了“堅持就是勝利”、“團結就是力量的道理”。培養了我愛祖國、愛人民、愛軍人的道德情操,也增強了我的國防意識和組織紀律觀念,軍訓通過形式多樣的活動,提高了我與同學們溝通交流、團結合作的能力,幫助我快速融入新的集體,儘快適應國中生活。軍訓不僅讓我學會了合理安排利用時間來培養良好的生活習慣,增強了身體素質,爲緊張的國中生活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同時還培養了我的自理能力以及吃苦耐勞、戰勝困難的意志品格,全面提升我的綜合素質。

短暫的軍訓結束了,在烈日的暴曬下,皮膚也變黑了、變粗糙了,軍訓雖然很苦很累,但這何嘗不是一種人生的洗禮和錘鍊,賦予了我們克服困難、戰勝自我,向着人生更高目標前進的力量和勇氣。那些“稍息、立正、向左轉、向右轉”等口令,將永遠迴盪在我的耳畔,激勵着我們向前進!

安全教育心得體會2

在軍訓之餘上一堂國防教育課對於我來說,是一個學習新知識的好機會。

在此之前,我從未想過在大學教室裏上的第一節課是國防教育課。一開始我就納悶兒:什麼是國防教育,它的資料是不是很多很深奧?這與大學生又有什麼必要的聯繫呢?帶着疑惑我把目光投向那位陌生的教授,儒雅的外表,時而幽默時而嚴肅的語氣,引領我們這羣新生穿越時空隧道,從公元前21世紀的夏王朝到現代,講述中國國防建設的興起、發展、變革與完善。在這之中,我明白中華民族經歷了無數戰爭的錘鍊,構成了強大的民族凝聚力,培育了自強不息、前仆後繼、不畏強暴、衛國禦敵的精神,最終成爲一個多民族的大疆域國家。

大浪淘沙,淘過千古風流人物,留下漫漫歲月淺灘和沙浪不能帶走的貝殼留給後人撿拾。中國的國防歷史悠悠漫長,該是遺留在歲月淺灘上的最古老貝殼吧,它的花紋就應是最複雜變幻的吧。有過史上擁有最大國土面積的唐王朝的輝煌,也有過簽訂無數辱國條約的清王朝的屈辱。有過太平盛世的歌舞,也過血流成河的戰爭。

這天,雖然中國近年來發展迅速,強有力的經濟基礎奠定了國防建設的日趨完善,使得30多年來中國沒有戰爭可言。但是歷史遺留的國土爭端問題卻愈演愈烈,中國正面臨着潛在的戰爭危機,且危機四伏。北有俄羅斯,東有日本,南有越南,西有印度……這種國際形勢要求每一位中國人用心參與國防建設,加強國防力量。

大學生是祖國國防力量的有力資源,我們應在大學時努力學習科學知識,加強國防教育,做好參與國防建設的思想準備。

安全教育心得體會3

8月31日,第九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三次會議依據《國防教育法》相關內容,將每年9月的第三個星期六定爲全民國防教育日。這是中國第一個以法律形式明確規定對公民實施國防教育的主題節日。

國防教育的意義不言而喻。國防最根本的要義就是國民之防衛,只有每一個公民都能自覺地保衛國家,捍衛主權,國家才能建立起強大的國防。設立全民國防教育日,有助於弘揚愛國主義精神,提高全民國防觀念,使其掌握必要的國防知識和軍事技能,自覺履行國防義務,關心、支持和參與國防建設。

爲了更好地開展教育,每年的全民國防教育日都設立了主題。例如2001年的主題是“關注國防,就是關心自己的家園”,2006年恰逢長征勝利70週年,主題則定爲“弘揚長征精神,共建鋼鐵長城”,今年全民國防教育日的主題是“關心國家安全,維護海洋權益”。

除《國防教育法》外,國家還陸續頒發了《全民國防教育大綱》《國防教育基地命名管理辦法》等具體的法規文件,以保障全民國防教育各項工作的落實,各省普遍出臺了國防教育條例或國防教育法實施細則,基本形成了上下銜接的國防教育法規體系。

國家和各省市都建立了國防教育基地,據瞭解,全國省級以上政府命名的國防教育基地已有幾千個。全國還有350多個城市建起了國防教育一條街,一些城市建立了國防教育主題公園、廣場,不少社區還設立國防教育室和宣傳櫥窗,宣傳普及國防知識。

即便如此,國防教育在當下仍面臨着許多挑戰和問題。有記者在國家一級博物館、全國國防教育基地——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內採訪,接受採訪的20位遊客中,有一多半之前不知道有這個紀念館,只有一名遊客知道全民國防教育日的具體日期。

國防教育不應該僅僅在每年9月的第三個星期六才被提及,不應該是“一日遊”,它應該潤物細無聲地滲透到一年365天的每一天。這要求全民國防教育活動必須低下身段近距離地走進民衆。比如,在全民國防教育日開放軍艦、戰機或軍營供普通民衆自願參觀,在羣衆中舉辦具有國防性質的軍事體育競賽,這些方式都有利於民衆在愉悅身心的活動中接受國防教育。

青少年是國防建設的主體,也是國家的未來,全民國防教育不妨更加生動活潑些,在影院上映軍事題材的電影大片,推出愛國題材的網遊和手遊,利用新媒體發佈吸引眼球的新鮮國防話題,這些都是吸引年輕人關注國防的重要途徑。

此外,如何將國防教育“高大上”的宣傳主題更加“接地氣”地融入普通羣衆的生活中,也值得我們認真思考。

英國沒有專門建立全民國防教育日,但在每年的11月11日英國民衆都會自發地以佩戴紅花的方式紀念“陣亡將士紀念日”。紅花成爲懷念陣亡將士的寄託物,薰陶着民衆的國防意識。

美國將陣亡將士紀念日定爲聯邦假日,但許多美國人都會自發去公墓或紀念館參加紀念活動,美國總統那一天也會在國家公墓敬獻花圈。

而在烏克蘭,青年男女結婚時都要向民族英雄紀念碑敬獻鮮花,當新人們將自己婚禮用的鮮花獻給爲國犧牲的烈士時,國防教育就以民俗的方式毫無間隙地融入了普通人的生活。

激發被教育者自願地接受知識和思想的薰陶是教育的最高境界,國防教育也應遵循這個規律。全民國防教育需要全民共同參與,用看似簡單的形式將國家與公民連爲一體,用民衆喜歡的方法開展國防教育,將國防意識融入到普通羣衆的生活中,激發民衆的自覺愛國報國行爲,這樣才能夠實現全民國防教育的目標。

安全教育心得體會4

1927年8月1日,南昌起義一聲炮響,人民軍隊在戰火中誕生了,中國革命從此揭開了嶄新的篇章。偉大的中國人民解放軍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歷經了艱苦卓絕的國內革命戰爭、八年抗日戰爭和三年解放戰爭,在戰火紛飛的年代,我軍以大無畏的英雄氣概、超乎尋常的革命毅力和靈活機動的戰略戰術,克服了無數艱難困苦,歷經無數次浴血奮戰,最終戰勝了強大殘暴的敵人,奪取了全國政權,贏得了最後的勝利。新中國成立後,在長達近六十年的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之中,中國人民解放軍繼承革命傳統,弘揚革命精神,和全國人民一道,自力更生,艱苦奮鬥,捍衛了國家的獨立、主權和尊嚴,積極支持、參與國家經濟建設,爲維護祖國和平統一和社會穩定,爲推動我國三個文明建設,爲加強現代化建設、構建和諧社會做出了重要貢獻,立下了不朽的功勳。

歷史雄辯地證明:無論是烽火連天的戰爭年代,還是和平建設和改革開放時期,中國人民解放軍都不愧爲人民民主專政的堅強柱石,不愧爲捍衛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的鋼鐵長城,不愧爲社會主義建設的重要力量,不愧爲全心全意爲人民服務的人民子弟兵。

幾年來,先後有五十名複員軍人到暢達集團工作,這爲我們企業增添了新的力量,補充了新的血液。實踐證明,不論各位原在什麼部隊、什麼兵種,還是參加工作後從事什麼崗位,我們集團的複員軍人發揚了人民軍隊吃苦耐勞、敢打硬仗、作風嚴謹和聽從指揮、服從命令的光榮傳統,爲我們企業生產經營和改革發展做出了積極的貢獻。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經濟效益不斷提高,員工收入不斷增加,暢達企業不斷髮展壯大。同時,企業真誠回報社會,服務人民,受到各級政府的表彰和社會各界的讚揚。成績的取得,與各位退伍軍人的辛勤勞動和骨幹帶頭作用是分不開的。你們無槐於解放軍大學校裏培養出來的優秀戰士,無愧於新時代最可愛的人。暢達因爲有了你們才朝氣蓬勃;暢達因爲有了你們纔不斷髮展;暢達因爲有了你們才做大做強;暢達因爲有了你們才大有希望!值此,我再次向辛勤工作在集團各個崗位的各位戰友們、同志們,並通過你們向積極支持你們工作的家屬同志們表示親切地問候和衷心地感謝

安全教育心得體會5

學校是培養人的場所,是社會知識和智慧的中心,是國家發展的希望所在,然而學生生活的環境中的不安全隱患比比皆是,學生傷害事故更是頻頻發生,不僅給學生本人及其家長帶來了無可挽回的痛苦和損失,而由此引起的糾紛更是糾纏不清,往往帶來巨大困擾,甚至影響正常教育教學。

安全責任重於泰山,各校均把安全教育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學校領導大會小會強調安全,老師課前課中課後講安全,可以說學校教師時時刻刻都繃緊了安全這根弦。家長也千叮嚀萬囑咐。儘管如此,學生的安全意識仍然很淡薄,安全事故總有發生。爲什麼會出現這樣的狀況呢?

縱觀以往的安全教育,大多停留在說教的層面上,總以“不許”,“不要”,“不能”“不準”等等命令限制性的語言,大多數學生聽到這樣的話語,總認爲老師又在管他們了,總會產生牴觸情緒,甚至把老師的話當成耳旁風,產生“你不讓乾的我就要試一試”的逆反心理。

這又給學校,老師提出了值得深思的課題——如何對學生進行行之有效的安全教育呢?這就應該從教育觀念和教育方法方面進行改革。

一、首先要轉變教育觀念

現在的學生崇尚網絡,追逐明星,對家長、老師缺乏信任感。教師應該放下師長的架子,在進行教育時少用甚至不用命令限制性的口吻,師生之間的關係不是管教和被管教的關係,而是朋友關係,是互相提醒、互相幫助的關係。教師應該做到平易近人,多和學生交流談心,讓自己有親和力,讓學生感到老師是可以信任的朋友。

我在對學生進行安全教育時,總是這樣問:“上學放學途中我們要注意什麼呀?”“如果不注意這些會造成什麼嚴重的後果呢?”“天熱了,我們又要怎麼辦呢?”“雷雨時,你是怎樣做的?如果方法不正確會怎樣?”面對老師提出的問題,學生就得好像老師在向他們徵求答案,他們感覺有一種親切感,他們總是爭先恐後、滔滔不絕的發表自己的看法、觀點。這樣學生更能記住安全常識,更知道應該怎樣正確的去做。

二、安全教育的形式應多樣化

在新課程理念,單調的說教枯燥乏味,容易讓人產生厭煩牴觸情緒。爲什麼網絡遊戲那麼吸引學生,因爲學生具有極強的好奇心,而網絡遊戲具有很強的趣味性,能夠滿足學生的要求。因此安全教育的形式應多樣化,我們應該賦予安全教育於趣味性,娛樂性、身臨其境性,可藉助演講、遊戲活動、知識競賽等載體,對學生進行形象生動的安全知識教育。

根據學生的年齡特徵,在國小一至四年級,可以多采用講故事、遊戲、趣味活動等形式進行安全教育。這樣,學生樂意接受,積極性也大大提高了,安全防範意識也加強了。

如,我在x年級x班,就開展了“班級安全知識競賽活動”,以小組爲單位參加計分評獎。分必答和搶答兩部分。學生的積極性可高了,準備得可認真了,除了認真學、記老師發的安全知識資料外,自己還通過網絡、報紙等形式去收集其他的安全知識和案例。有的學生還發動了家長呢!

在競賽活動中,記得有這樣一道搶答題:當在上學的路上,你發現有一根電線垂掉在路中央時,會怎麼辦?有一個組搶答到:

①馬上後退,設置危險標誌,告知其他行人不要通過。

②求救附近的成人,或打119,尋找並關掉電源。

完美!還有這樣一道選擇題:在上學的路上,你從一個池塘邊經過,一不小心,滑落到池塘裏。接下來,你會怎麼做呢?(可多選)

A.尖叫、呼救、喊你的夥伴;

B.拼命拍水、蹬腿,在水中撲騰,爭取往岸上爬;

C.揮舞手臂,去抓住任何可能抓得到的東西;

D.屏住呼吸、穩住身體,而不是四肢揮舞使勁掙扎,在嘴和鼻子露出水面時呼救。

學生選擇了A和D,並且解釋到:選A,落水後尖叫、呼救,對得到幫助很有作用,但是落水後直接張嘴呼救,可能會導致嗆水,加快窒息,這種做法不完全正確;選B、C完全不對,人落水後,不管會不會游泳,都不該拼命地揮舞手臂或者使勁蹬腿,因爲這種掙扎會更加破壞身體的平衡,使自己下沉的更快,而且,如果水下有水草,向下蹬腿可能會被水草纏住,使你無法浮上水面、無法呼吸。D的方法最好,只有不慌亂,才能保持平衡,贏得自救或者被救的機會。真棒!

這些都充分說明學生的安全知識水平大大提高了,安全意識大大增強了。這種方式比老師的說教好多了。

而五、六年級可用演講、遊戲活動和實地安全隱患大排查等活動進行安全教育。安全知識演講活動也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教育活動,它可以通過演講者向大家傳達哪些行爲活動危險、遇到危險時的處理方法、應該怎樣避免危險等等,比老師的說教更具說服力。通過遊戲活動也是行之有效的安全教育方法之一。

在遊戲中,故意設置一些危險障礙,讓學生識別、排除,從而達到對學生進行安全教育之目的。當然,如果有條件,請消防員到學校進行各種安全隱患應對方法的實地大演練就更好了,這樣學生更容易接受安全知識,規範他們的安全行爲,提高和增強他們的安全意識。

總之,對學生進行安全教育要做到他們樂於接受,通過各種遊戲活動等行之有效的方法,對他們進行安全教育,從而達到普及安全知識,規範安全行爲,增強安全意識之目的。

生命是最值得永遠珍惜的,幸福是每個人人生的追求,安全是一個需要植入我們大腦的警示燈。有一個健康的生命,在安全的環境下生存其實就是莫大的幸福。安全的重要性說的太多,其實只有當自己深處困境中才會感覺到安全對我們原來如此重要。

安全教育心得體會6

學校是培養人的場所,是社會知識和智慧的中心,是國家發展的希望所在,然而學生生活的環境中的不安全隱患比比皆是,學生傷害事故更是頻頻發生,不僅給學生本人及其家長帶來了無可挽回的痛苦和損失,而由此引起的糾紛更是糾纏不清,往往帶來巨大困擾。甚至影響正常教育教學。安全責任重於泰山,各校均把安全教育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學校領導大會小會強調安全,老師課前課中課後講安全,可以說學校教師時時刻刻都繃緊了安全這根弦。家長也千叮嚀萬囑咐。儘管如此,學生的安全意識仍然很淡薄,安全事故總有發生。爲什麼會出現這樣的狀況呢?

縱觀以往的安全教育,大多停留在說教的層面上,總以“不許……”,“不要……”,“不能……”“不準……”等等命令限制性的語言,大多數學生聽到這樣的話語,總認爲老師又在管他們了,總會產生牴觸情緒,甚至把老師的話當成耳旁風,產生“你不讓乾的我就要試一試”的逆反心理。這往往是事倍功半的效果。這又給學校,老師提出了值得深思的課題——如何對學生進行行之有效的安全教育呢?這就應該從教育觀念和教育方法方面進行改革。

首先要轉變教育觀念。現在的學生崇尚網絡,追逐明星,對家長、老師缺乏信任感。教師應該放下師長的架子,在進行教育時少用甚至不用命令限制性的口吻,師生之間的關係不是管教和被管教的關係,而是朋友關係,是互相提醒、互相幫助的關係。教師應該做到平易近人,多和學生交流談心,讓自己有親和力,讓學生感到老師是可以信任的朋友。我在對學生進行安全教育時,總是這樣問:“上學放學途中我們要注意什麼呀?”“如果不注意這些會造成什麼嚴重的後果呢?”“天熱了,我們又要怎麼辦呢?”“雷雨時,你是怎樣做的?如果方法不正確會怎樣?”面對老師提出的問題,學生就得好像老師在向他們徵求答案,他們感覺有一種親切感,他們總是爭先恐後、滔滔不絕的發表自己的看法、觀點。這樣學生更能記住安全常識,更知道應該怎樣正確的去做。

其次,安全教育的形式應多樣化。在新課程理念,單調的說教枯燥乏味,容易讓人產生厭煩牴觸情緒。爲什麼網絡遊戲那麼吸引學生,因爲學生具有極強的好奇心,而網絡遊戲具有很強的趣味性,能夠滿足學生的要求。因此安全教育的形式應多樣化。我們應該賦予安全教育於趣味性,娛樂性、身臨其境性,可藉助演講、遊戲活動、知識競賽等載體,對學生進行形象生動的安全知識教育。根據學生的年齡特徵,在國小一至四年級,可以多采用講故事、遊戲、趣味活動等形式進行安全教育。這樣,學生樂意接受,積極性也大大提高了,安全防範意識也加強了。

如,我在三年級二班,就開展了“班級安全知識競賽活動”,以小組爲單位參加計分評獎。分必答和搶答兩部分。學生的積極性可高了,準備得可認真了,除了認真學、記老師發的安全知識資料外,自己還通過網絡、報紙等形式去收集其他的安全知識和案例。有的學生還發動了家長呢!在競賽活動中,記得有這樣一道搶答題:當在上學的路上,你發現有一根電線垂掉在路中央時,會怎麼辦?有一個組搶答到:①馬上後退,設置危險標誌,告知其他行人不要通過。②求救附近的成人,或打119,尋找並關掉電源。完美!還有這樣一道選擇題:在上學的路上,你從一個池塘邊經過,一不小心,滑落到池塘裏。接下來,你會(可多選)a.尖叫、呼救、喊你的夥伴;b.拼命拍水、蹬腿,在水中撲騰,爭取往岸上爬;c.揮舞手臂,去抓住任何可能抓得到的東西;d.屏住呼吸、穩住身體,而不是四肢揮舞使勁掙扎,在嘴和鼻子露出水面時呼救。學生選擇了a和d,並且解釋到:選a,落水後尖叫、呼救,對得到幫助很有作用,但是落水後直接張嘴呼救,可能會導致嗆水,加快窒息,這種做法不完全正確;選b、c完全不對,人落水後,不管會不會游泳,都不該拼命地揮舞手臂或者使勁蹬腿,因爲這種掙扎會更加破壞身體的平衡,使自己下沉的更快,而且,如果水下有水草,向下蹬腿可能會被水草纏住,使你無法浮上水面、無法呼吸。d的方法最好,只有不慌亂,才能保持平衡,贏得自救或者被救的機會。真棒!這些都充分說明學生的安全知識水平大大提高了,安全意識大大增強了。這種方式比老師的說教好多了。

而五、六年級可用演講、遊戲活動和實地安全隱患大排查等活動進行安全教育。安全知識演講活動也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教育活動,它可以通過演講者向大家傳達哪些行爲活動危險、遇到危險時的處理方法、應該怎樣避免危險等等,比老師的說教更具說服力。通過遊戲活動也是行之有效的安全教育方法之一。在遊戲中,故意設置一些危險障礙,讓學生識別、排除,從而達到對學生進行安全教育之目的。當然,如果有條件,請消防員到學校進行各種安全隱患應對方法的實地大演練就更好了,這樣學生更容易接受安全知識,規範他們的安全行爲,提高和增強他們的安全意識。

總之,對學生進行安全教育要做到他們樂於接受,通過各種遊戲活動等行之有效的方法,對他們進行安全教育,從而達到普及安全知識,規範安全行爲,增強安全意識之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