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簡歷模板館>熱點>心得體會>

2020吉林考察心得範文

心得體會 閱讀(1.55W)

  2020吉林考察心得範文

高標準農田的建設,農業物聯網的運用,智能灌溉、無人機植保、無人駕駛智能插秧機、北斗衛星導航大農機等硬核科技裝備逐漸飛入尋常百姓家,進一步夯實穩產高產基礎,極大解放勞動力,也提升了種糧戶的幸福感。本站小編爲大家整理的吉林考察心得範文章,歡迎參考。
 

2020吉林考察心得範文

 

心得一

     習近平到長春市寬城區團山街道長山花園社區黨羣服務中心考察時指出,一個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水平很大程度上體現在基層。要推動黨組織向基層延伸,把基層的工作做好,這樣才能“任憑風浪起,穩坐釣魚臺”。 

俗話說,基礎不牢,地動山搖。鄉村是我們黨執政大廈的地基,鄉村幹部是這個地基中的鋼筋。習近平在長春調研時再次強調了基層黨組織建設的重要性。當前我們正經歷着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在國內外複雜形勢下,只有建強基層黨組織,築牢根基,才能在各種風浪中“任憑風浪起,穩坐釣魚臺”。

讓基層黨組織“乘風破浪”,就要選好“領頭雁”。大家常說,火車跑得快,全靠車頭帶。一個地方的發展好不好首先是取決於帶頭人,看是否有一個堅強的領導班子。基層黨組織也一樣,要經得住風浪,帶頭人就必須要有遠見卓識、有政治智慧,嚴守政治紀律和政治規矩。要培養選拔有幹勁、會幹事、作風正派、辦事公道的基層黨組織帶頭人,勇於挑最重的擔子、啃最難啃的骨頭,才能“任憑風浪起,穩坐釣魚臺”。

讓基層黨組織“乘風破浪”,就要提升組織力。基層黨組織能否發揮壓艙石作用,關鍵在於具備強大的組織力和政治功能。黨組織要說話有人聽,辦事有人跟,必須做到自身過硬、本領高強。要增強政治領導力、思想引領力、羣衆組織力、社會號召力。堅持黨的全面領導,在思想上要用黨的創新理論武裝頭腦、指導實踐、推動工作,在工作中緊緊依靠羣衆,積極發動羣衆,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發揮黨組織總攬全局協調八方的作用,唯有衆星捧月才能“任憑風浪起,穩坐釣魚臺”。

讓基層黨組織“乘風破浪”,就要在“大戰大考”中接收考驗。基層黨組織的戰鬥堡壘作用,不僅要平時穩固,更要在關鍵時刻“頂”的上去,逆向前行,勇於擔當。危急時刻,疫情當前,基層黨組織和廣大黨員率先戰鬥在防疫一線。武漢六角亭街順道社區老三棟小區,在基層黨組織的嚴防死守下,做到了“零感染”。黨旗飄揚,黨徽閃耀。只要有黨組織在,有黨員在的地方,大家就有了主心骨,羣衆就有最堅強的依靠。發揮好基層黨員豁得出去、衝的上來的先鋒模範作用,在一次次的“大戰大考”中交出合格的答卷,才能“任憑風浪起,穩坐釣魚臺”。

好風憑藉力,揚帆正當時。基層是黨的執政根基、力量之源。只有基層黨組織發揮戰鬥堡壘作用,黨員發揮先鋒模範的作用才能經受考驗。讓基層黨組織“乘風破浪”,方能“任憑風浪起,穩坐釣魚臺”。

        心得二

田間生長的是希望,糧倉充盈的是喜悅。糧食安全是百姓安居樂業、幸福生活的命脈,也是國家發展、社會安定的重要基礎。總書記始終將我國的糧食安全放在重要位置,將國家的糧食豐收、百姓安居樂業念在心上,落在實處。2020年7月22日,習近平赴吉林考察調研,考察吉林省四平市梨樹縣國家百萬畝綠色食品原料標準化生產基地核心示範區,走進盧偉農機農民專業合作社,聽取合作社生產經營情況。這是總書記主持工作以來,第8次北上東北考察,東北作爲全國重要的糧食生產大省,吉林作爲全國玉米種植大省,總書記如此重視,足以顯示糧食安全是國家發展的頭等大事。人民日報在2020年7月26日頭版頭條上發佈了關於習近平考察吉林紀實《充滿希望的田野大有可爲的熱土》的文章,更是引發了大家的熱議。

克服困難、迎難而上,穩保秋糧豐收,端穩人民幸福“飯碗”。倉廩實,天下安。保持糧食增產增收,維護國家糧倉充盈,百姓才能安居樂業,社會才能團結穩定,國家方能復興強大。2020年,對於中國來說是極其不平凡的一年,也是多災多難的一年,新冠疫情反反覆覆、邁過返春寒、遭遇病蟲害,再遇旱澇洪災,在這樣艱難困境下,全國各地人民團結一致、盡心竭力,穩住了局勢,夏糧獲得了大豐收。穩定糧食生產,秋糧豐收纔是大頭,纔是保證我國全年糧食獲得豐收與成敗的關鍵一環,重要一扣。面對疫情的大“考”、洪水的大“戰”,還有各地遭遇不同旱情、蟲害等重大災難與風險,廣大黨員幹部要以國家發展大計爲重,始終與人民羣衆團結一心,一起戰,一起防,一起贏,一起豐收。要克服秋糧豐收路上的種種不利因素,迎難而上,不懼酷暑與炙熱,不懼疫情與洪水,全心全意,盡心盡力穩保秋糧豐收,端穩十四億人民飽食終日、安居樂業、幸福生活的“飯碗”。

轉變理念、創新方式,力保農業提效,擦亮農業發展“底色”。民爲國基,谷爲民命。社會的進步、時代的發展,傳統農業生產的“鎬鋤鐮犁”悄無聲息地離場,現代農業生產的“金戈鐵馬”走馬上任,悄然走進全國各個“糧倉”,走上農民百姓的田間地。科技化、智能化、高效化已經成爲了現代農業發展的普遍特徵。面對自然災害的頻發、貿易之間的不和諧、世界格局的不穩定,

        爲了穩好我國糧食市場、確保國家糧食安全、保好人民安居樂業、幸福生活的“米袋子”“菜籃子”,黨員幹部應該始終與人們一起守好糧食安全的重要關卡,保持我國糧食產業高產量、高質量、高標準發展,要時刻保證“倉裏有糧”“手裏有米”,纔不會受制於人,被別人牽着鼻子走,才能把握大局、遇事不忘初心中不亂。學習先進的技術,轉變糧食從種植到生產,再到加工、出口理念,理論聯繫實際,不斷創造“新理念”,走出“新路子”,發展生態農業、科技農業、高質量高效益的農業生產模式。廣大黨員幹部要和十四億中國人民緊緊團結在一起確保秋糧增收,也要帶領全國人民一起轉變農業發展理念,轉變耕作方式,走“新路子”,走“科技路子”、走“生態路子”,全力保證我國農業高質量、高效益、高標準發展,擦亮中國農業發展“底色”,繪染“天下糧倉”的“色彩”。

搶抓機遇、放寬眼界,確保糧食安全,護好中國發展“糧倉”。倉廩之實,是國家之福,是百姓之盼。糧食安全始終是人類發展面臨的一大世界難題,今年受非洲蝗災、澳洲大火、美國流感、全球疫情的影響,面臨糧食不安全的人口數量由1.35億劇增到2.65億,形式十分嚴峻。糧食安全是一個國家安全發展的重要基石,也是一個穩定繁榮的重要基礎,中國的糧食生產養活了世界五分之一的人口,我們始終要將糧食安全放在治國安邦、國家發展頭等位置之上,片刻不容疏忽,稍有不慎,便會陷入糧食危機之中,我們要時常不忘災荒之苦,要憶苦思甜,珍惜如今來之不易的幸福生活。作爲世界糧食發展中極其重要的一份子,我們要始終扮演好自己的“角色”,保證糧食安全生產,守住18億畝的耕地紅線不能動搖,堅定走好中國特色糧食安全之路。廣大黨員幹部要始終與黨和國家同心同行,抓住社會進步的重大戰略機遇,順應時代發展的歷史潮流,全力確保糧食安全,護好中國發展的“糧倉”,做好“天下糧倉”。

在充滿希望的田野上,在這片大有可爲的熱土中,我們要充滿希望,敢於直面苦難,大有作爲,才能大有可爲。我們要不懼苦難,迎難而上,全力穩保秋糧豐收,端穩端牢人民幸福“飯碗”;我們要轉變理念、創新方式,力保農業提效,擦亮農業發展“底色”;搶抓機遇、放寬眼界,確保糧食安全,護好中國發展“糧倉”,做好、做實“天下糧倉”。

心得三

       今年7月22日,習近平在吉林考察時指出:“我十分關心糧食生產和安全。今年夏糧豐收大局已定,秋糧要爭取有好的收成。”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爲核心的黨中央對抓好糧食生產、保障糧食安全高度重視。在黨中央關心關懷下,在國家強農惠農政策的積極作用下,各地進一步強化糧食安全責任,努力確保將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飯碗裏主要裝中國糧。

充裕的糧食供給,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發揮了壓艙石作用。近5年,我國每年糧食總產量都超過1.3萬億斤,人均糧食佔有量接近500公斤,明顯超過人均400公斤的國際糧食安全標準線。目前,我國庫存的糧食可供全國居民口糧消費一年以上。儘管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上半年我國居民糧食消費價格僅上漲1%。我國糧食價格穩定,充分證明我國糧食供應足以應對各種情形下的市場波動。

對於一個有着14億人口的大國來說,國內糧食生產能力是糧食安全最根本的保障。自2004年以來,我國糧食連續多年增產或豐收,一個重要原因就是黨和國家對糧食生產高度重視。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爲核心的黨中央把糧食安全作爲治國理政的頭等大事,實行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推出一系列強農惠農政策,大力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着力構建現代化糧食產業體系,在保障糧食安全的同時農業現代化水平不斷提高。

2004年以來,我國糧食連續多年增產或豐收,農業科技創新貢獻巨大。習近平要求“科研人員要把論文寫在大地上,讓農民用最好的技術種出最好的糧食”,就是要進一步發揮科技在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糧食產業高質量發展、提高國家糧食安全保障能力中的重要作用,在穩定糧食生產的同時注重提高糧食品質,保護好利用好耕地資源,實現糧食生產可持續發展,既保障當代又保障未來中國糧食安全。

習近平強調:“要突出抓好家庭農場和農民合作社兩類農業經營主體發展,推進適度規模經營”。這指明瞭增強我國糧食生產能力的正確方向。近年來,一些地方農村青壯年勞動力持續向外轉移,引起一些人對糧食生產和糧食安全的擔憂。事實上,在國家政策支持下,我國新型農業生產經營主體正在不斷涌現,農業機械化水平不斷提高,小麥等糧食生產基本實現了全程機械化,農業生產正在逐漸告別“面朝黃土背朝天”的傳統耕作方式。繼續做好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培育和農業機械化升級普及工作,將不斷提高我國糧食生產能力和糧食安全水平。

今年受疫情影響,我國糧食生產遇到一些困難。2月份,習近平在主持中央政治局常委會會議時強調,各地要抓緊組織好種子、化肥、飼料等農資供應,落實好春管春種措施,夯實農業生產基礎。各地很快調整完善方案,確保農業生產資料供應,加強田間管理。今年我國夏糧再獲豐收,產量達到2856億斤,創歷史新高。目前,我國已成功防治草地貪夜蛾,阻擊沙漠蝗蟲的侵擾,正在全力做好防汛抗洪搶險救災工作。秋糧是全年糧食生產大頭,可能會遇到一些困難。但應看到,多年高標準農田建設等措施有效提升了抗災抗風險能力,今年秋糧面積穩中有增,在田作物長勢良好,秋糧生產有很大可能再獲豐收,進一步夯實糧食安全的基礎。

       心得四

一、加強農業與科技融合,讓農民用最好的技術種出最好的糧食。

近年來,高標準農田的建設,農業物聯網的運用,智能灌溉、無人機植保、無人駕駛智能插秧機、北斗衛星導航大農機等硬核科技裝備逐漸飛入尋常百姓家,進一步夯實穩產高產基礎,極大解放勞動力,也提升了種糧戶的幸福感。正如一位農民說,過去用小鐮刀,1個多月才能收完,現在大馬力收割機,幾天就全部幹完農活。

推進農業現代化關鍵在科技、在人才。我們必須認識到,科技創新仍是農業生產的短板,有些農業技術的推廣還停留在“盆景”階段,沒有形成“風景”。特別是在一些偏遠落後地區,以及丘陵、山地等地形複雜區域,農業生產的科技含量還相對較低。此外,還存在國產高端農機核心技術缺失、產品質量有待提高等問題。這就需要加快培育科技創新企業,加大對農業科技創新項目的政策支持,讓越來越多“科技範”爲我國從農業大國向農業強國轉變注入更多活力。

二、要積極創新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鼓勵探索不同的專業合作社模式。

在城鎮化快速發展的背景下,大量農業勞動力進入城市經濟部門,如何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成爲各級地方政府(特別是糧食主產區政府)進行農業治理的主要內容。在一些地方,基層政府以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爲抓手,按照現代農業的規模化、組織化、專業化和市場化的目標,着力推進土地的規模化流轉,以促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成長。今年疫情期間,在河南省某縣正值春耕時分,家庭農場、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已成爲他們當前疫情防控期保春耕的重要力量,不僅緩解了春耕農忙,也降低了人多聚集產生的疫情擴散風險,爲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打好基礎。

三、保護好利用好黑土地,留給子孫後代。

“保護黑土地需要多方參與,即政府部門要支持,科研單位要參與,羣衆要配合。”梨樹縣縣委副書記郭志勇介紹,該縣構建了黑土地保護責任監督體系,建立了覆蓋縣鄉村三級黑土地保護考覈機制,還建設了32個耕地質量監測網點,隨時跟蹤黑土地質量變化趨勢。同時,探索設立了黑土地保護利用引導性基金,專項用於科技研發、人才培訓和推廣應用。此外,還制定出臺黑土地保護與利用試點項目實施方案、梨樹縣秸稈全覆蓋保護性耕作補貼方案等政策性文件,形成了上下配套銜接的制度體系。

“保護黑土地也離不開科技的支撐。”郭志勇介紹,梨樹縣依託科研院所着力打造院士工作站+科技聯盟+科技小院+推廣站+示範戶“五位一體”的模式。目前,已建成中國農業大學梨樹縣實驗室,建設了3000畝黑土地保護利用研發基地。

“當然,單純靠政府和科研機構力量還是有限的,只有將農民的能動性都調動起來共同發力,才能更好地保護黑土地。”郭志勇表示。

        心得五

     社區是城市治理“最後一公里”,基層黨組織是貫徹落實黨中央決策部署“最後一公里”,這關鍵的基層治理“最後一公里”正是“中國之治”這一“合抱之木”中至關重要的“毫末”。近期,習近平在吉林考察調研時,到長春市寬城區團山街道長山花園社區,瞭解社區黨建、基層治理、爲民服務工作情況,並強調,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社區治理只能加強、不能削弱。站在新時期新的歷史起點上,爲更好地應對社會治理中紛繁複雜的挑戰,必須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把握好“基層之治”對於“中國之治”的作用,以“基層之治”爲重要着力點,築牢“中國之治”新格局。

以基層“政治”夯實“中國之治”共商基礎。創新和提升基層治理,要善於發揮黨建引領作用,推動黨的建設全面過硬、全面進步,切實把黨的政治優勢以及組織優勢等轉化爲推動基層治理的發展優勢,把基層黨組織建設成爲實現黨的領導的堅強戰鬥堡壘。黨的政治建設是黨的根本性建設,決定着黨的建設的方向以及效果,在基層治理過程中,必須進一步推進人民羣衆對基層黨組織的政治認同,築牢黨的政治建設根基。

       基層黨組織要把政治建設擺在首位,突出加強黨在基層治理中的政治引領功能,充分發揮黨的政治領導力、思想引領力、羣衆組織力和社會號召力等作用,以黨員幹部的“旗幟鮮明講政治”確保基層治理大方向“不走偏”。要堅定黨員幹部的政治信仰,始終在政治立場、方向、原則及道路上同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要切實做好黨員教育,提升黨員幹部的理論修養,增強黨員幹部在基層治理中的政治擔當、時代擔當以及責任擔當;要不斷加強基層黨組織規範化、標準化建設,充分發揮黨的組織優勢,推動黨的組織和工作在基層治理薄弱環節全覆蓋,以全面“政治”過硬夯實社會治理共商基礎。

以基層“法治”穩固“中國之治”共建屏障。法治是社會現代化的根本保障和主要標誌,推進基層治理必須全面加強基層法治建設,以法治保障社會治理“最後一公里”。基層法治建設是一項長期且艱鉅的任務,按照全面依法治國總要求,現階段基層法治建設已經取得很多成效。法治建設是基層治理的有效抓手,要進一步建立健全基層法治工作機制,加強基層法治工作力量,以基層治理法治化水平的提升助力基層幹部及人民羣衆法治意識及法治思維能力的提升,

        通過依法行政、依法治理、強化法治監督,爲社會治理共建格局創造一個安全的政治環境、穩定的社會環境、公正的法治環境以及優質的服務環境。制度建設規範化是基層法治建設中必須解決的首要問題,要加強法規制度建設,推動法律制度與村規民約等其他社會規範的相互銜接以及互補互動,實現基層多元規範共治;要完善基層治理工作機制體制建設,釐清基層治理各類主體法定職責、明晰各項權力清單和責任清單,加強基層治理的頂層設計;要培育和鍛造一支基層法治人才隊伍,集聚優質法律人才,着力強化基層幹部依法決策、依法行政、依法辦事的能力,以全面“法治”過硬穩固社會治理共建屏障。

以基層“德治”豐盈“中國之治”共管內裏。德治是社會現代化的靈魂和根基,要切實發揮德治在基層社會治理中的基礎性作用,着力預防和減少基層社會矛盾,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基層治理中,強化道德教化作用,讓羣衆在參與道德實踐中提升自身素養,引導基層幹部羣衆向上向善,弘揚社會正能量、營造社會好風氣。法治是“剛”,德治是“柔”,要以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爲主線,強化模範典型引領,引導人民羣衆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爲自覺的精神追求,大力弘揚孝道、仁愛、家國等優秀傳統文化,從中華優秀文化和歷史文化資源中汲取社會治理新能量,以傳統文化的薰陶激活人民羣衆內心的道德基因。

       要以新時代好家風正黨風、帶民風、促社風,進一步弘揚“忠、孝、誠、信、禮、義、廉、恥”等傳統家教文化,傳遞家庭美德、規範日常行爲,形成講道德、遵道德、守道德的良好氛圍。要更加註重豐富羣衆的精神文化生活,開展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建立精神文明建設陣地,爲基層羣衆構築共同的精神家園。充分利用德治的“彈性”和“柔性”機制引導人們樹立正確積極的價值觀念,努力提高全社會公民整體素質,以全面“德治”過硬豐盈“中國之治”共管內裏。僅供參考

心得六

近日,習近平赴吉林考察調研,到四平市梨樹縣瞭解糧食生產、黑土地保護利用等情況,從寧夏忘憂草到吉林玉米地,總書記心頭一直掛念的是農村、農民,是農業的發展。

“洪範八政,食爲政首。”農業發展極爲重要,事關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事關“三農”中國夢的實現。因此,我們要利用好因地制宜、保護爲先、人才支撐等“錦囊妙計”,打通成果轉化“最後一公里”,實現農業高質量發展新篇章。

因地制宜,尊重實際,一把鑰匙開一把鎖

“任何時候都不能忽視農業、不能忘記農民、不能淡漠農村。”習近平多次提及農業,中國作爲農業生產大國,如何發展農業,讓農民挑上“金扁擔”至關重要。而實現這一目標,需要從三個方面着手:首先是要從全局分析“有什麼”的問題,山水田園、河湖草木,每個地方擁有的資源不一樣,那麼發展的角度和重點也不一樣,不能拿着漏斗去舀水。其次要明確“怎麼用”的問題,“橘生淮南則爲橘,生於淮北則爲枳”,我們要尊重客觀現實,因地制宜發展農業,地形平坦的地方可以通過合作社的方式將土地集中,山區可種植經濟林木擴大受益面,最大限度地利用好現有資源。最後是要想好“如何用好”的問題。那就需要我們及時調整優化農產品結構,不斷加快農業機械化、科技化水平,延長產業鏈,提高抗風險能力,夯實穩產基礎。

保護爲先,守好底線,像保護大熊貓一樣保護耕地

習近平提到:“重農固本是安民之基、治國之要。”農業的發展直接影響着社會和諧、經濟發展、國家穩定,土地作爲農業發展的基礎,被人們稱爲“生命之基、萬物之母”。然而目前地下水超採、水土流失、土地污損等問題依然存在,土地的過度開發、無序利用嚴重威脅着耕地質量和數量,還影響着生態系統穩定。這提醒我們在進行農業生產時,要始終貫徹落實“兩山”理論,緊緊圍繞土地利用與生態保護兩個方面,以保護爲先,杜絕破壞行爲,但存方寸地,留與子孫耕,將“節約集約用地嚴守耕地紅線”轉化爲每個人的自覺行動,共同守護好耕地這一人類賴以生存發展的根基。

人才強農,創新方式,打造新時代農業發展新引擎

鄉村振興人才是關鍵,農業的發展離不開人的主觀能動性。現如今受城鄉二元結構的影響,農村大批青壯年爲追求更高的工資和更好的生活水平,捨棄土地轉到城市務工,出現“有地無人耕”的現象,掣肘着農業發展。爲此,黨和政府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在土地上釋放更多紅利,鼓勵吸引人才到鄉村發展,爲農村注入新鮮血液。加強種養殖培訓,拓寬農民視野,培養鄉土人才,以身邊人帶動身邊人,共同致富。同時要創新農業發展模式,利用農村合作社等產業組織形式,變“單一作戰”爲“共同作戰”,進一步提高土地利用率,打造利益聯結機制,實現農民創收,最終形成“點串線、線成面”局面,一步步鋪就農業發展新道路。

農業發展成果人人共享,農業發展過程也需要每一位人的參與和付出,我們要爲農業注入高質量發展“基因”,逐漸實現“三農”中國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