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簡歷模板館>熱點>心得體會>

2022年關於中華傳統文化學習心得體會範文四篇

心得體會 閱讀(2.7W)

中華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滾滾紅塵,泱泱大國,五十年漫漫征程,一路風雨一路行。那麼關於傳統文化你有什麼感想呢?下面是本站小編整理的2022年關於中華傳統文化學習心得體會範文,以供參考學習!

2022年關於中華傳統文化學習心得體會範文四篇
2022年關於中華傳統文化學習心得體會範文

說起中國的傳統文化,你可有細細品味過?你可曾欣賞過那入木三分大氣磅礴的書法,可曾品味過那耐人尋味的詩詞歌賦,可曾遊覽過那古色古香的建築,可曾聽過那聲情並茂的戲曲?那傳統而古老的節日你真的瞭解嗎?我們都知道,中華文化,博大精深,事實的確如此,但他們都有着共同的根源,我認爲這“根源”有兩個部分,其一是“形象”上的,是漢字;其二是“抽象”上的,是信仰與追求。而文字正是用來表達思想與情感的工具,它體現出來的,是獨屬於中華民族的精神面貌。

中國的傳統文化主要是以文字的形式流傳下來的。上古便有倉頡造字的傳說,到了秦始皇統一六國後,人們便開始使用統一的文字——小篆。統一文字的出現便利了人們的交流,使不同地域間的風俗文化有了交往,而中華文化也開始變得繁榮。到了漢武帝時期,司馬遷編寫的《史記》第一次將傳說中的黃帝時期到漢武帝元狩元年的歷史連接起來,而文化也在那一片片刻了字的竹木片上保存了下來。隨着時代的發展,造紙術,印刷術的出現爲文化傳播創造了更好的條件,而漢字的字形也在悄然變化着。不算上秦朝前的甲骨文和金文,漢字大體經歷了從篆書到隸書再到楷書的變化過程,流傳至今,而我大華夏的文明也乘着漢字這艘船在歷史的長河裏乘風破浪,一直向前。

漢字強大的生命力也通過民俗文化表現出來。“猜燈謎”是中國特有的民間文化。一些傳統節日像元宵節總少不了這一活動。所謂“燈謎”,就是寫在燈上的字謎,因爲想猜出謎底是有一定的困難的彷彿林中射虎,於是又有着“燈虎”的別稱。這種活動出現的原因與漢字獨特的構成是分不開的。像象形字、形聲字、指事字、會意字都是漢字的構字法,根據這種特點,人們有了進一步的思考與探索,通過拆字等方式讓答案藏於字裏行間,可謂是妙不可言。就算原來看不太懂,經由旁人稍稍點撥,細細一想便能豁然開朗,真是“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對聯也是漢字一大特色,和漢字中的多音字結合起來竟別有一般風味!昔日有人作了一副有趣的對聯:“一杯清茶解解解元之渴;半支雅曲樂樂樂師之心”。你看這對聯構思精妙,對仗工整,是不是很有趣?這得益於漢字獨特的發音與不同讀音的表意,若將英文比作條形碼,那麼中文就是二維碼,它較之於英文顯得更爲複雜。

但我認爲漢字最爲獨特的地方在於它的書寫。少有的文字書寫能成爲一門藝術,而漢字卻自成一派。它的應用廣泛,碑帖、篆刻、牌匾、尺幅、扇面……樣樣精妙絕倫!一筆一劃,起承轉合,無不體現着先民的智慧和他們對世界的認識。中國古老的哲學思想在漢字的構造中時隱時現。從春聯、倒“福”到招財進寶,甚至洞房裏的“囍”字,靈堂前的“奠”字都反映出我國古代的民俗文化,漢字就像中國古代文明的密碼,是活“化石”,所以我認爲了解漢字的演變就像在瞭解中國的歷史,古老的象形文字,被鐫刻在一塊塊古樸的龜甲獸骨上,一個字可以說就是一幅畫,而我們現在看到的一些漢字可以看作是“抽象的簡筆畫”,研究漢字的演變不但有趣還能從中加深對它的理解。總之,書法將實用、藝術、哲學融爲一體的形式就是書法獨特的魅力所在。

不管你信不信,但我想告訴你的是,我們的漢字來頭可不簡單。它誕生在四大文明古國之一的中國,是四大自源文字之一,到了今天也仍充滿活力,歷久彌新。漢字有很強的包容性。任何外國的詩歌,我可以毫不誇張的說,翻譯成中文都不只一個版本,像什麼“直譯版”、“意譯版”、“文言版”比比皆是,而且譯爲中文後,既符合原意,又有着一絲韻味。與之不同的是,中國的詩詞歌賦很難準確譯爲英文或是其他語言,翻譯後的往往過於直白,以至於失了原有意境。中國古詩詞講究押韻,常用意象來對所要表達的情感進行渲染與烘托,有些還講究對仗,對結構和字數都有着明確的要求,所以人讀起來會有獨特的美的享受,像“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一句營造出一種“海闊憑魚躍”的境界,水天一色間,有落霞的餘暉,也有孤雁遨遊其間,顯得如詩如畫,這是何等的逍遙,又是何等的孤寂?

中華上下五千年,涌現出許多傑出的人,也有着浩如煙海的文化典籍。從文字中,我們可以窺見古人的世界,也不由驚歎於古人的智慧。上古有神話,傳說着盤古開天地,女媧補天洞,嫦娥奔廣寒,后羿射九日,常羊山上有刑天執干鏚而舞,也有巨人追逐那僅存的太陽直到生命盡頭……那時的人們有着這些奇異想象,是源於他們對自然的敬畏和想與之抗爭的意志。這是他們對世界的認識,而他們的精神也一直深深紮根在我們的血液中。尤記昔時的竹林裏有個怪異的青年,名爲嵇康,他在臨刑前,一曲《廣陵散》成爲絕響。他以雅的姿態平靜的面對死亡;也記得大唐的詩仙,仗劍天涯,明月相伴,與詩酒度過年華,唱着那“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他們這種瀟灑這種風骨正是我一直不懈追求的。不畏死亡,人固有一死,或輕於鴻毛,或重於泰山;不怕困境,因爲車到山前必有路,船到橋頭自然直。老莊講着道法自然,孔子說着有教無類,古人教予我人生的境界,從“上善若水”到“厚德載物”,也告訴我們“大道至簡”“大智若愚”的道理。這些思想對於我們現代人的爲人處世都是有啓發的。古人還說過,君子應自強不息,天道酬勤,行成於思。從中我們也就不難發現,古人所不懈追求的“大道”也是中華傳統文化的根了。

漢字承載着中華傳統文化,它見證了中華民族的成長,也見證了歷史的變遷,它是民族的瑰寶,也是民族精神的載體,更是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我認爲,它無愧於中國傳統文化的根源!

2022年關於中華傳統文化學習心得體會範文

近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甘肅考察調研時強調,我們要鑄就中華文化新輝煌。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作爲浩瀚歷史長河中的耀眼明珠,雖飽經風雨卻歷久彌新,至今仍然熠熠生輝、璀璨動人。南宋理學家朱熹曾雲:“立身以立學爲先,立學以讀書爲本。”將讀書視爲立學之本,足見讀書的重要性。對於領導幹部而言,同樣要學好傳統文化“必修課”,不斷加強傳統文化修養。

一、正心正念、端正態度,充分認識加強傳統文化修養的重要意義

學習要有目的性,認識學習的重要性,才能增強學習的目的性。對於領導幹部而言,加強傳統文化修養不但是修身做人的內在需要,更是成長進步的現實需要。首先,加強傳統文化修養是領導幹部修身做人的需要。人慾立於世,修身第一功。在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典籍中,包含着關於修身做人的諸多典故名言。既有“與人不求備,檢身若不及”的與人爲善和自我加壓,又有“從善如登,從惡如崩”的勸善之言、戒惡之語,更有“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所蘊含的知足常樂、參透捨得的人生哲理。這些古代先賢修身做人的智慧,無疑對於當今的領導幹部修好身、做好人、做好官,都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和借鑑價值。其次,加強傳統文化修養是領導幹部睿智工作的需要。從“爲國不可以生事,亦不可以畏事”中,我們可以感受到其中濃濃的規矩意識和責任意識——既要敢擔當,又要有敬畏,做好該做之事,不做生事之人;“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亂”告訴我們,要時刻保持危機意識,唯有做到如履薄冰、戰戰兢兢,才能時刻謹慎、處處留心,避免走錯路、辦錯事;透過“功崇惟志,業廣惟勤”,我們可以深切感受到其中蘊含的立志篤行、勤政奮進思想,唯有立定志向、砥礪前行,才能積跬步以致千里、積小勝以成大勝。這些傳統典籍中關於工作原則、技巧和方法的箴言警句,至今讀來仍然十分受用。最後,加強傳統文化修養是領導幹部和諧生活的需要。生活是門藝術,同樣需要智慧。關於生活的智慧,在傳統文化典籍中,既有“奢靡之始,危亡之漸”的警醒,告誡我們要遠離奢靡享受、過好簡單生活,注重防微杜漸,謹防生活陷阱;又有“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的啓迪,啓發我們“生活處處是學問”,要靜心、安心、細心,善於分析情況問題、理清複雜關係,做好生活中的智者;更有“廉不言貧,勤不道苦”的勸導,規勸我們要勤字爲先、安貧樂道,秉持好精神上的追求,不畏懼生活中的困難,做到只問耕耘、不問收穫,且行且看、順其自然。

二、找準方向、聚焦重點,準確把握加強傳統文化修養的基本內涵

學習要有方向性,把握學習的側重點,才能增強學習的方向性。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浩瀚如海、十分廣博,想要學深、學透、學精並非易事。唯有充分聚焦本質、牢牢把握內涵,知道應該學習什麼、鑽研什麼,才能確保在加強傳統文化修養中學有方向、學有目標、學有所成。首先,加強傳統文化修養要聚焦經典著作。經典著作的經典之處,除了體現在從古至今的口口相傳、交口稱讚之外,更體現在其中經久不衰、歷久彌新的至真至理。所以,加強傳統文化修養,首先要聚焦經典著作。相傳宋朝開國丞相趙普“半部《論語》治天下”,雖有虛張誇大之意,但仍可見《論語》在傳統文化典籍中的重要位置。所以,作爲儒家最經典的九部著作,四書五經必然是領導幹部要關注和閱讀的重點。除此之外,諸如《資治通鑑》、二十四史等史書典籍,對於我們縱觀歷朝更迭興替、把握從政治世規律,也具有較強的借鑑和參考作用。其次,加強傳統文化修養要關注人物。注重人物著作體系研究,是加強傳統文化修養的重要途徑和方法。這就提醒我們在聚焦經典著作的同時,要有針對性地關注人物,以便於系統把握某位歷史人物的思想核心、觀點體系和著作文章,從而加深對人物性格的瞭解、觀點的把握和思想的認同。例如,老子“道法自然”“無爲而治”的哲學思想、孔子和孟子的儒學體系,以及王陽明“仁者要以天地萬物爲一體”“知行合一”的心學思想,都是領導幹部要關注和學習的重點,並以此爲突破口實現逐漸深入和逐漸拓寬。最後,加強傳統文化修養要收集散篇獨文。通過閱讀古籍可以發現,不少歷史人物留存於世的經典著作並不多,甚至有的只是隻言片語,這就需要我們在閱讀中注重對經典文章和隻言片語的收集。例如《朱子家訓》全文僅634字,卻精闢地闡明瞭修身治家之道,其中尊敬師長、勤儉持家、鄰里和睦等觀點,至今仍然對我們的生活具有很強的現實指導作用,這也正是《朱子家訓》能夠成爲以家庭道德爲主的啓蒙教材和家教名著的重要原因。

三、掌握方法、精進篤行,靈活運用加強傳統文化修養的方式方法

學習要有方法性,掌握學習的小技巧,才能增強學習的方法性。領導幹部本身業務繁忙、時間有限,加之傳統文化學習更多地要靠自覺性,這就需要領導幹部靠業餘時間、用技巧方法來不斷學習和加深理解。首先,加強傳統文化修養要講究一個“韌”字。朱熹有云:“讀書之法,在循序而漸進,熟讀而精思。”加強傳統文化修養,同樣要注重日積月累、久久爲功。特別是對於晦澀難懂的文言文典籍,更要耐住性子、反覆研讀,必要時可以參考白話文翻譯來進行理解,但一定要對照文言文原文反覆研讀,久而久之就能達到“讀書百遍其義自見”的效果。其次,加強傳統文化修養要講究一個“廣”字。“讀萬卷書,行萬里路”,這句名言出自北宋水利專家劉彝之口。所謂讀書要“廣”,就是要廣泛閱讀、廣泛涉獵,特別是針對當前碎片化閱讀盛行的趨勢,更要注重利用碎片化時間廣泛閱讀,不斷拓展知識的範圍和廣度。提倡“廣”字,絕非淺嘗輒止、走馬觀花,而是要按照自己的讀書計劃,及時進行補充性和拓展性閱讀,增強閱讀的厚重感。最後,加強傳統文化修養要講究一個“行”字。陸游詩云:“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所謂“行”就是要注重知行合一、加強實踐應用。從較淺層次而言,傳統文化的應用,可以體現在公文寫作和日記撰寫中的句子引用上。除此之外,更爲重要的是深入領會傳統文化中的精髓,增強思想認同感,用以指導自身的工作和生活,真正把觀念觀點融入思想、化作行爲,以此增強學習的獲得感。

2022年關於中華傳統文化學習心得體會範文

一、基礎世界觀

要學習傳統文化起碼要先接受先賢的世界觀,你倆要先在一個語境裏,纔可能稍微明白點先賢在講什麼,而不是雞同鴨講,對牛彈琴。

華夏先賢們書寫的典籍出現在西方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分科之前,是先賢言行的記錄,所以拿西方研究文史哲的思路來學習華夏典籍竊以爲不太合適。先秦元典代表着古人看待世界的角度和行爲方式,所以真正的傳統文化並非是簡單的哲學、思想可以概括的。既然我們所說的傳統文化指的上承先秦時期的乾貨,那麼自然不包後來從天竺傳來的佛教。

二、開蒙第一步

漢字表達了形聲意三方面的信息,包含着華夏先祖對自然真實的認識。或者說,漢字是承載華夏先祖對自然真實認識的一種載體。每一個漢字都是一幅圖畫,一段動作,一個立體的場景,乃至一段“自然真實”。所以不明白文字背後的自然真實含義,那麼對經典的理解就會浮於表面,或者師心自用,自己胡編。

就比如《三字經》裏提到的:“性相近,習相遠”

習在《說文》裏是“數飛也。”其實說的是小鳥拍打翅膀的樣子。小鳥想要飛翔,需要不斷的重複的拍打翅膀。所以習字其實代表着重複的不停的行動。所以這句話說得是後天的行動的積累是每個人變得不同的關鍵。而不是簡單的學習的意思。

所以當我們越來越貼近文字背後的自然真實含義,就越容易明白典籍中表達的內容是什麼。古人言簡意賅,好不誇張的說,有時候一個字就是一篇文章,就是一個圖書館。

所以開蒙認字其實是第一步。在古代這是小孩子們的必修課。

三、學習套路

說完了上面的,纔跟大家聊聊學習的方法。古人學習經典講究師說家法。現代人沒有這個條件,但是有一些共通的方法是要知道的。

第一,學之以專。專可以先簡單的理解爲專注,認真。而且這不是說簡單的看書時認真,而是廣義上的專注,全身心的投入,不斷探索,這樣纔有可能觸碰到典籍敘述的乾貨,或者說真正的有可能理解一點典籍在說什麼。而不是浮皮潦草,看過一點就覺得自己咋樣了的那種啦。夫子學琴的故事可以瞭解一下哈。

第二,學之以序。序可以簡單的理解爲序列。學習講究序列,就像先學國小數學,然後才能學懂國中、高中乃至高等數學一樣。學習傳統文化依然也需要講究序列,從基礎到高深,而不是好高騖遠,小孩耍大刀啦。《三字經》就算是基礎啦,是開蒙的重要書籍。大家往往低估了嚴重低估了應麟先生的水平。

第三,學之以勤。勤可以簡單的理解爲勤奮。克服困難,努力前行。三分鐘熱度是做不成事情的,堅持不懈纔能有點希望。“子不學,斷機杼”的故事就是如此,半途而廢,前功盡棄。

第四,行而知之。我們之前說過,經典是先賢行動的記錄。如果去了解古人小時候學習的內容,就會發現古人先從掃灑應對進退之節開始學習,說白了就是具體的生活技能,然後纔是學習典籍。

爲啥?

因爲你自己不去做,看了別人說了一堆以爲明白了,但其實完全沒有理解呢。最簡單的道理,看美食視頻看了很多,自己做的時候也難保不翻車。

而如果自己用心做一些事情,那麼再去聽聞一些相關的道理時就會豁然開朗,理解很深刻。這其實也說明行動比簡單的上課讀書更重要。實踐出真知。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所以光讀書還不夠,還要按照去做,去實踐,在行動中體會具體的行爲尺度在哪,在做事中印證書中的道理加深理解。此謂誠心行義則理。

最後,古人的學問有時候是基於他所處的時代而做出的表述,離我們的時代相去甚遠,所以完全照搬並不會適合當今的情況。所以要通過行動體會析出典籍中的乾貨或者說實質,這樣才能做好執古以御今,崇古而不泥古。既不能一棒子打倒完全否定典籍,也不能光推崇卻不考慮時代情況。此謂解放思想,實事求是。

2022年關於中華傳統文化學習心得體會範文

通過開設傳統文化,我想談幾點體會:

中華傳統文化包羅十分廣泛,內涵極其豐富學習,特別是蘊含了豐富傳統哲學,那些簡短精悍的名言警句是古代閒人的人生智慧總結,這些有助於我們走好人生的路途,有助提高個人思想道德修養。例如老子和孔子做人的道理與爲人處事的原則給了我一個很好的思考空間。同時我回過頭去看自己走過來的腳步,自己的幼稚可笑的思想。

每每讀到那些話又聯想到自己的過去,心便有慼慼然,想想自己的思想與行爲,更是唏噓不已。自己原來一直錯得那麼的厲害。像我們大多數人每天追逐個性潮流,沉迷電腦網絡,缺少思考,缺少生活考驗,碌碌無爲的一羣人才真正是不會做人!以自我爲中心,對社會,對學校,對他人稍有不滿就大呼天理何在!

古人沒有現代人的忙碌節奏,他們有更多的時間去思考人生思考未來思考那些我們現在可能覺得是瘋子似的問題,他們之所以睿智,是因爲他們比我們更用心的去觀察了這個社會,我們被更多世俗的東西蒙住了眼睛,我們被侷限到了一個自己的小世界裏,我們無法認識更廣闊的天地。假如我們思考問題只從自己出發,那麼看到的都是很短期,膚淺的利益。那麼爲社會爲他人犧牲更是無從說起。但是,如果把我們置於一個羣體中,置身與我們大社會,我們就不會過多的注重自我的感受和個人的得失了。

我想一個人如果懂得了這些,那麼心胸會開闊很多。文化是一個太深厚的主題,我無力探討什麼。但是以一個虛心學習者的身份,我覺得,將自己放在一個歷史長河中,或是說站在一個歷史的角度,我們身後那麼博大的文化,我們個人的恩怨情仇,大喜或大悲已是不值得一提了。人生無喜亦無悲,無慾亦無求,那將是怎樣的一個境界呢?

因爲我們的無知,所以我們必須要學習前人的知識與智慧。那麼我們學習的目的又是什麼呢?學習中國傳統文化讓我的心開朗了許多,就像突然遇見了太陽。能夠提高自己的理論水平和道德修養,有助於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學水平。

儒家學問裏有說: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一個人要想成才,那麼首要的是修身-----修身養性! 讀書可以修身,但是讀些怎樣的書?怎樣纔算修身養性呢? 對於這個問題,我自己懂的也不很多。但是學習了中國的傳統文化, 我們首先要把人做好了,纔有資格談能力。

一個品德低下的人即使學富五車也是徒勞。這樣的人於社會於他人也將是無所益處的。我們必須不斷學習,以一顆真誠虔誠謙虛的心努力學習好我們炎黃子孫的文化精華,豐富自己,充實自己。將信息化爲知識最終成爲自己的智慧!我的心裏漸漸有了一個較爲清晰的方向,我知道自己以後應該怎麼更好地去學習,來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學水平,更好地位教育教學服務。

特別喜歡《易經》中的那句話,“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經常用這句話去勉勵自己,交給我們怎樣去做一個人,做好一個強者、智者。我經常在想如果一個人能做到這兩句就會是一個聖人,又想起溫家寶在上任時說的那兩句話來勉勵自己:“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摸索”。古有半部《論語》治天下,那麼精深的文化隨便精研點就受用終生了。

現代的人多是浮躁的,甚至是一些研究古典文化的人也是如此,多想所有的人都去真的專心的去學習一些傳統文化,讓曠久的時間靜默的歷史浩瀚無聲的文化來安靜我們的心靈。讓我們更好的去珍惜生命,感受生命。

不敢說自己是個有智之人,但至少在學習了中國傳統文化後,我知道一個要有着豁達心胸纔可以寧靜平和的心態去對待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件事。淡泊名利,去掉塵世的浮華與虛無,我要尋找我的快樂的精神家園。只要肯於學習,勤思考,相信,總有一天可以達到我想要的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