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簡歷模板館>熱點>心得體會>

學習《共產黨宣言》心得錦集

心得體會 閱讀(3.01W)

  學習《共產黨宣言》心得錦集

爲什麼要宣傳革命,爲什麼要投身革命,爲什麼要做一個革命家,很顯然,革命只不過是手段。革命的目的歸根結底在於大多數人的解放、自由,以及爲大多數人謀福利。以下是本站和大家分享相關的學習《共產黨宣言》心得錦集資料,歡迎你的參閱。

學習《共產黨宣言》心得錦集

學習《共產黨宣言》心得錦集一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學習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是共產黨人的必修課。今年是馬克思誕辰xx週年,也是《共產黨宣言》發表xxx週年。馬克思雖已逝去,但他的思想卻始終在我們身邊,引領、指導着我們去進行偉大斗爭、建設偉大工程、開創偉大事業、實現偉大夢想。作爲馬克思主義誕生的標誌——《共產黨宣言》,問世已一百多年,依舊煥發着勃勃生機。20xx年,《共產黨宣言》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記憶名錄》。近期,中共中央政治局組織了關於《共產黨宣言》及其時代意義的集體學習,習近平總書記的講話更是把學習《共產黨宣言》提升到了新的文化境界和時代高度。

文化是一個民族區別於其他民族的特質,也是一個國家長盛不衰的魂脈,“文化興則國運興,文化強則國家強”。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階段的今天,如何塑造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如何加強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馬克思主義作爲中國共產黨的指導思想,既爲黨的誕生、建設、發展提供了理論指導,也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豐富的思想與養料。《共產黨宣言》作爲馬克思主義的經典文本和核心文獻,其所蘊含的批判精神、科學精神、革命精神必將爲新時代中國的文化自覺、文化自信、文化復興提供動力。

《共產黨宣言》蘊含的批判精神指導了中國文化自覺。馬克思、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在對資產階級進行批判的基礎上提出新的建設方案,“資產階級不僅鍛造了置自身於死地的武器;它還產生了將要運用這種武器的人——現代的工人,即無產者”。《共產黨宣言》中所蘊涵的批判精神就是對舊事物的揚棄,對新生無產階級的肯定。中國文化的新發展也需要批判地繼承,需要在對舊文化的揚棄中產生新的文化,正如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不破不立”。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文化建設要“繼承本來、吸收外來、面向未來”,要繼承中國優良的文化傳統,要去除糟粕,取其精華,兼容幷蓄,吸收外來的先進文化,爲新時代中國文化增加養分。我們要樹立起批判精神,運用好批判武器,以新時代的文化自覺,對當前社會中各種文化存在進行不斷審視、修正、完善,讓文化自覺成爲推動新時代中國文化建設的利器。

《共產黨宣言》蘊含的科學精神厚植出中國文化自信。《共產黨宣言》第一次全面系統地闡述了科學社會主義理論,得出“資產階級的滅亡和無產階級的勝利是同樣不可避免的”的人類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這是馬克思、恩格斯經過分析研究大量的文獻資料數據,親自參與無產階級革命運動,在理論和實踐結合的基礎上得出的科學、理性認識。這一歷史性的判斷和宣言,彰顯了馬克思主義的理論自信,更體現了馬克思、恩格斯的博大胸襟、深遠智慧以及人類命運的宏大視野。“堅持以人民爲中心”“堅持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這是習近平總書記在認識、理解和運用馬克思主義的基礎上,在剖析當前中國社會發展的實踐中,把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推進到新時代的思想結晶,既是科學的認識和判斷,也彰顯出國家頂層設計爲人類未來發展與命運的深刻思考。“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因爲科學,所以自信;因爲胸懷人類和未來,所以纔有文化自信,古老的中國文化在新時代已然煥發出新的活力與生機。

《共產黨宣言》蘊含的革命精神推動了中國文化復興。“實現偉大夢想,必須進行偉大斗爭”,共產主義理想需要全體共產黨人、全體人民、全人類同心同向同行,一步一個腳印踏實進取。馬克思、恩格斯從最初的“一個幽靈,共產主義的幽靈,在歐洲大陸徘徊”,以微薄之力與資產階級鬥爭,到通過辦報刊、發文章、參與論戰去宣傳新思想、新理論,去號召和組織“全世界無產者,聯合起來”打破舊世界,建立新世界。而在中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近代以來中華民族最偉大的夢想”,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初心不改、矢志不渝地追尋、實踐這個夢想,不惜拋頭顱、灑熱血,讓中國人民活得有尊嚴、有幸福感,讓中華民族以昂揚的姿態重新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強健體魄,先鑄其魂,民族復興偉業須同時推進文化復興。近代百年屈辱歷史,讓中國人反省、反思本民族文化中的不足,並在東西交融、兼容幷蓄中傳承與發展,以革命的精神去創新、建立包容有序的新的文化體系,適應並支撐起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文化魂魄。

《共產黨宣言》蘊含着豐富的精神財富,是奉獻給人類解放事業的一部經典的文化瑰寶,是“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源頭活水,是實現偉大夢想的精神動力。我們應繼續從馬克思主義思想中汲取智慧,從馬克思主義經典文本中尋找精神源泉並築牢政治靈魂,努力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熔鑄成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打造出真正屬於新時代的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力量。

學習《共產黨宣言》心得錦集二

《宣言》是科學社會主義的綱領性文獻,是世界上第一個共產黨——共產主義同盟“公佈的完備的理論和實踐的黨綱”,同時也是無產階級政黨自身建設的重大標誌性成果。作爲無產階級革命家的馬克思、恩格斯,他們不僅關注和研究無產階級運動,而且親自參加和指導無產階級運動。《宣言》的誕生,本質上又是無產階級政黨自身建設的產物,凝結着無產階級政黨建設的初心。

《宣言》是無產階級政黨建設之基。迄今爲止,《宣言》已用xx多種語言出版了xx多個版本,是全球公認的“傳播最廣的社會政治文獻”,爲建立無產階級獨立政黨提供了基本思想,奠定了馬克思主義政黨學說的基礎。《宣言》一經誕生,就成爲世界各國無產階級政黨建設的指南,並且有力地推動了世界無產階級政黨的國際大聯合,先後誕生了國際工人聯合組織的第一國際、第二國際、第三國際。儘管這些無產階級政黨的國際組織沒有達到馬克思主義政黨學說的理想狀態,但它們畢竟促進了科學社會主義同各國工人運動相結合的歷史進程,使馬克思主義政黨學說得到進一步檢驗和充實。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世界上許多國家的無產階級和勞動人民爲建立社會主義新社會而不懈探索,俄國十月革命是一個國家建立社會主義制度的第一次成功實踐。

“中國共產黨是中國工人階級的先鋒隊,同時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先鋒隊。”一路走來,我們黨引領中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一個根本原因就是我們黨高度重視自身建設,不斷地告誡自己要保持黨的先進性、純潔性,不斷地鞭策自身要保持革命的精神。正如習近平明確指出的那樣:“在新時代,我們黨必須以黨的自我革命來推動黨領導人民進行的偉大社會革命,把黨建設成爲始終走在時代前列、人民衷心擁護、勇於自我革命、經得起各種風浪考驗、朝氣蓬勃的馬克思主義執政黨,這既是我們黨領導人民進行偉大社會革命的客觀要求,也是我們黨作爲馬克思主義政黨建設和發展的內在需要。”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爲核心的黨中央堅定不移全面從嚴治黨,以猛藥去痾、重典治亂的決心,以刮骨療毒、壯士斷腕的勇氣,使我們黨在革命性鍛造中更加堅強,煥發出新的強大生機活力。

重溫《宣言》,堅守初心,就要清醒看到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歷史當口,黨面臨的“四大考驗”和“四種危險”是長期的、複雜的、嚴峻的,迫切要求提高黨的建設質量、增強黨組織的政治功能和組織功能。全面從嚴治黨永遠在路上。我們要堅決貫徹落實以習近平同志爲核心的黨中央對全面從嚴治黨的戰略部署,以應對“大考”的高度自覺和責任擔當,有力推動全面從嚴治黨向縱深發展,不斷增強黨的創造力、凝聚力和戰鬥力,使我們黨永葆馬克思主義政黨本色,永遠走在時代前列,永遠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主心骨。

學習《共產黨宣言》心得錦集三

“一個幽靈,共產主義的幽靈,在歐洲遊蕩。爲了對這個幽靈進行神聖的圍剿,舊歐洲的一切勢力,教皇和沙皇、梅特涅和基佐、法國的激進派和德國的警察,都聯合起來了”。這是偉大著作《共產黨宣言》的開篇,僅僅是這個簡短的開篇就把我深深的震撼了。馬克思把新生的共產主義思想比作“幽靈”,共產主義的傳播被稱之爲“遊蕩”。我從這字裏行間看出共產主義者對舊勢力的諷刺與不屑,看出了共產主義者的謙遜與低姿態,他們不會冠冕堂皇的標榜自己,炫耀自己,他們從不說自己是救世主,他們只會說“全世界無產階級的人們,聯合起來!”

“至今一切社會的歷史都是階級鬥爭的歷史”。我想如果沒有這樣一本宣言,沒有這樣一種思想,那些在亂世裏苦苦思索救國之道的仁人志士們仍然眉頭緊皺,中國結束不了幾千年的封建制度,“壓迫者和被壓迫者,始終處於相互對立的地位,進行不斷的、有時隱蔽有時公開的鬥爭”。有壓迫就一定有反抗,在戰亂與硝煙的年代裏,社會只能緩慢的進步甚至是退步。真正造福人類的是古代中國的“四大發明”嗎?不是,有人用火藥肆意擴張,有人把它當成觀賞的玩意,有人用指南針橫跨大洋,測世界版圖,有人卻只能用它看風水,當古巴比倫的空中花園被風沙吞沒的時候,誰還記得它當初的風采?再恢弘的建築,幾千年後,不是黃土一抔,就是僅供後人欣賞。只有這薄薄的一冊宣言,是真正造福人類的東西,它是古蜀的都江堰,是秦的長城,當一切被時間沖刷的消失殆盡的時候,只有它還熠熠發光!

《共產黨宣言》通篇體現歷史唯物主義的社會發展觀。《宣言》不僅全面系統地剖析了資本主義誕生、發展到必然滅亡的歷史過程,而且也預測了未來社會的本質特徵。我黨倡導的科學發展觀是結合時代特徵和中國國情對馬克思主義社會發展觀的運用、創新和發展。今天我們從科學發展觀的視角重讀《共產黨宣言》,仍會獲得頗多教益。

1848年2月24日,馬克思和恩格斯合著的《共產黨宣言》在倫敦第一次出版。這個宣言是共產主義者同盟第二次代表大會委託馬克思、恩格斯起草的同盟綱領。《共產黨宣言》包括引言和正文四章。1872年—1893年,馬克思和恩格斯先後爲《宣言》的德文、俄文、英文、波蘭文、意大利文版撰寫了七篇序言。七篇序言簡要說明了《宣言》的基本思想及其在國際共產主義運動中的歷史地位,指明《宣言》的理論原理是歷史唯物主義,並根據無產階級革命的經驗和教訓,對《宣言》作了補充和修改。

學習《共產黨宣言》心得錦集四

今年是《共產黨宣言》發表xx週年。中國共產黨人所講的初心和使命,其基因就蘊含在《共產黨宣言》中。“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是我們紀念《共產黨宣言》發表xx週年所應堅持的基本原則和方法。這種原則和方法注重的是堅持和發展的辯證法,即在堅持中發展、在發展中堅持。爲此,我們約請三位專家,從不同角度談了各自對《共產黨宣言》的理解。

紀念《共產黨宣言》(以下簡稱《宣言》)的有效方式,就是要研究中國共產黨、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對《宣言》的堅持和發展。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對《宣言》的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對《宣言》加以繼承和發展的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

堅持人民立場始終如一

這是“政治立場”上的始終如一。

我們首先要關注《宣言》所持有的人民立場。理解和把握《宣言》,要把相關的“七篇序言”、正文和恩格斯的《共產主義信條草案》《共產主義原理》等聯繫起來,把它們看作一個有機整體。恩格斯在《共產主義原理》中首先指出:“共產主義是關於無產階級解放條件的學說。”馬克思、恩格斯在《宣言》中強調:“共產黨人的最近目的是和其他一切無產階級政黨的最近目的是一樣的:使無產階級形成爲階級,推翻資產階級統治,由無產階級奪取政權。”又強調指出:“共產黨人爲工人階級的最近的目的和利益而鬥爭。”顯然,《宣言》是爲無產階級、勞動人民“立言”的。

沒有《宣言》,就不會有共產黨,也不會有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所以,中國共產黨人不忘初心,始終堅持《宣言》所確立的人民立場。毛澤東同志指出,中國共產黨人要全心全意爲人民服務。鄧小平同志說,我是中國人民的兒子,要把人民擁護不擁護、贊成不贊成、高興不高興、答應不答應作爲制定各項方針政策的出發點和歸宿。江澤民同志強調,要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胡錦濤同志指出,我們的發展是科學發展,科學發展要以人爲本。習近平總書記特別強調指出,要始終牢固樹立以人民爲中心的發展思想。

堅持歷史唯物主義基本原理始終如一

這是“基本觀點”上的始終如一。

恩格斯在1883年寫的德文版序言、1888年寫的英文版序言中一再強調:貫穿《宣言》的基本思想是唯物史觀。這一思想的核心要義是:社會結構是每一歷史時代的政治和精神的歷史基礎;從原始土地公有制解體以來,全部歷史都是階級鬥爭的歷史。其實,還有一個基本原理雖然未明確表達出來,但貫穿於整個《宣言》之中,這就是社會基本矛盾運動原理。正是社會基本矛盾的運動,導致資產階級的滅亡和無產階級的勝利是不可避免的。

中國共產黨人始終注重運用唯物史觀基本原理來分析中國問題、指導中國實踐。第一,注重運用社會基本矛盾原理來分析、指導中國改革。發展出題目、改革做文章,問題倒逼改革,改革是要解決問題的。改革所解決的問題,核心是解決影響當代中國發展命運的“命運性問題”。正因如此,我們強調改革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一招。第二,注重運用歷史發展過程原理來分析、解決社會主要矛盾。唯物史觀認爲,社會歷史發展是一個有規律可循的自然歷史過程,這一過程可分爲不同發展階段,每一發展階段都有其需要解決的歷史任務,當前我們所要解決的社會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因此根本任務是解決不平衡不充分發展的問題。第三,科學運用《宣言》中的革命原理,注重以黨的徹底的自我革命推動黨領導人民進行的偉大社會革命。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黨強調要積極進行具有許多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斗爭,這是對《宣言》革命精神的堅持和發展。

堅持唯物辯證法始終如一

這是“辯證方法”上的始終如一。

《宣言》處處閃耀着唯物辯證法的光輝。一是《宣言》堅持歷史尺度和價值尺度的辯證統一。《宣言》運用歷史尺度,指出:“資產階級在歷史上曾經起過非常革命的作用”,即“把一切封建的、宗法的和田園詩般的關係都破壞了。”這是“資本”對“創造生產力”的作用。同時,《宣言》又運用價值尺度批判資本主義社會,指出它把人們的關係“淹沒在利己主義打算的冰水之中。它把人的尊嚴變成了交換價值。”

       二是《宣言》堅持“物的依賴”和“自由個性”的辯證統一。《宣言》強烈批判了資本對勞動、對無產者、對活動着的個人的統治。同時,《宣言》又力求建立這樣一種理想社會,“代替那存在着階級和階級對立的資產階級舊社會的,將是這樣一個聯合體,在那裏,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這在實質上是強調由資本邏輯走向人的邏輯。

      三是堅持歷史發展規律和人的主體能動性的辯證統一。《宣言》根據社會基本矛盾運動規律,得出“資產階級的滅亡和無產階級的勝利是同樣不可避免的”的結論。同時《宣言》又強調,只有無產階級是真正革命的階級,全世界無產階級要聯合起來對資產階級進行鬥爭,認爲這是無產階級獲得解放的首要條件之一。

       四是堅持批判和建構的辯證統一。《宣言》力求在批判“存在着階級和階級對立的資產階級”舊世界中建立以“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爲基本原則的新世界。這是堅持“在批判中建構、在建構中批判”的有機統一。

       五是《宣言》還堅持知和行的辯證統一。它既運用唯物史觀揭示資本主義社會發展和人類社會發展的規律,使共產黨人認識到資產階級的滅亡和無產階級的勝利是不可避免的,進而認識到自己所要肩負的歷史使命,此謂“知”。同時又強調“全世界無產者,聯合起來”對資產階級統治進行不懈鬥爭,此謂“行”。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人始終堅持唯物辯證法和辯證思維來處理一系列矛盾問題,注重一系列矛盾雙方的結合,這些“結合”主要是:把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結合起來,把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同堅持改革開放結合起來,把尊重人民首創精神同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結合起來,把堅持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同發展市場經濟結合起來,把發展社會生產力同提高文明素質結合起來,把提高效率同促進社會公平結合起來,把堅持獨立自主同參與經濟全球化結合起來,把促進改革發展同保持社會穩定結合起來,把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同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結合起來。這些“結合”處處充滿着唯物辯證法和辯證思維。

堅持歷史使命始終如一

這是“歷史使命”上的始終如一。

《宣言》具有強烈的使命意識。它高高舉起的是共產主義偉大旗幟,確定的是走無產階級革命道路,追求的崇高目標是無產階級解放與每個人的自由發展,且使社會的每一個成員都能完全自由地發展和發揮他的全部才能和力量。基於此,《宣言》強調共產黨人所肩負的歷史使命,就是要廢除資產階級所有制關係,並同傳統的所有制關係實行最徹底的決裂,同傳統的觀念實行最徹底的決裂。

中國共產黨從登上中國歷史舞臺那一天起,就始終肩負起應擔負的偉大歷史使命。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和共產主義遠大理想統一起來;堅定不移地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並在這一道路的征程中堅持革命精神;把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作爲奮鬥目標,把爲人民服務作爲執政理念,堅持以人民爲中心的發展思想。其中最根本的,就是中國共產黨人把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作爲新時代中國共產黨的歷史使命,強調要實現偉大夢想,必須進行偉大斗爭,必須建設偉大工程,必須推進偉大事業。

科學對待馬克思主義的態度始終如一

這是“科學態度”上的始終如一。

在《宣言》的七篇序言中,最鮮明的一個亮點,就是他充分表達了馬克思、恩格斯對待他們自己所著的《宣言》的態度。他們強調:“不管最近25年來的情況發生了多大的變化,這個《宣言》中所闡述的一般原理整個說來直到現在還是完全正確的。某些地方本來可以作一些修改。這些原理的實際運用,正如《宣言》中所說的,隨時隨地都要以當時的歷史條件爲轉移,所以第二章末尾提出的那些革命措施根本沒有特別的意義。如果是在今天,這一段在許多方面都會有不同的寫法了。”這給我們的啓示是:《宣言》中的一般原理和原則是完全正確的,必須堅持;《宣言》中的一般原理和原則只有在實際運用時才能顯示其價值、意義和生命力;在實際運用基本原理時,一定要隨時隨地以當時的歷史條件爲轉移,一定要結合當時的歷史條件和具體實際;只有遵循唯物辯證法,這種結合才能既使基本原理指導實際,又能豐富和發展基本原理,否則就會走極端,要麼走向教條主義,要麼走向狹隘的經驗主義或主觀主義;馬克思、恩格斯這種自我批判、自我超越、自我完善的品質,爲我們科學對待馬克思主義樹立了標杆。

中國共產黨人是科學對待馬克思主義的典範,它始終強調在堅持中發展、在發展中堅持。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毛澤東大力倡導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大力推進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大力反對教條主義和主觀主義,他發表的《實踐論》《矛盾論》,就是這方面的代表作。鄧小平強調,老祖宗不能丟,但要講新話。習近平總書記更是強調必須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必須堅持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則,必須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衆化。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本質上都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創新成果。這些創新成果,既堅持了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時又注重與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

學習《共產黨宣言》心得錦集五

《共產黨宣言》是馬克思主義的一篇綱領性的經典文獻,科學論證了資本主義的歷史命運和共產主義的必然未來,充分闡明瞭“絕大多數人的、爲絕大多數人謀利益的獨立的運動”的歷史必然性和價值合理性,把科學性和價值性、合規律性與合目的性、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有機統一,彰顯了馬克思主義“造福人民,爲絕大多數人謀福利”的基本價值追求的歷史和邏輯的統一。

《共產黨宣言》發表於1848年2月,是馬克思主義同國際工人運動第一次結合的理論成果,是馬克思主義誕生的標誌。《共產黨宣言》的誕生爲世界無產階級革命提供了強大的理論指引,開創了世界無產階級革命的新局面。時值《共產黨宣言》發表xx週年之際,我們重溫《共產黨宣言》這部經典,找尋共產黨人的初心,對於堅守共產黨人的精神家園具有特別的意義。

《共產黨宣言》科學闡明瞭共產黨人的崇高信仰

97年來,中國共產黨無論是弱小還是強大,無論是處於順境還是逆境,都初心不改、矢志不渝,團結帶領人民歷經千難萬險,付出巨大犧牲,敢於面對曲折,勇於修正錯誤,攻克了一個又一個看似不可攻克的難關,創造了一個又一個彪炳史冊的人間奇蹟。中國共產黨的初心就是我們的信仰,即馬克思主義。這個信仰就是由馬克思所倡導的、被共產黨人所堅守的靈魂:造福人民,爲絕大多數人謀福利。

馬克思中學畢業時寫的作文《青年在選擇職業時的考慮》,用優美的語言、鐵的邏輯,充滿激情地回答了人生的理想和價值:“如果我們選擇了最能爲人類福利而勞動的職業,那麼,重擔就不能把我們壓倒,因爲這是爲大家而獻身;那時我們所感到的就不是可憐的、有限的、自私的樂趣,我們的幸福將屬於千百萬人,我們的事業將默默地、但是永恆發揮作用地存在下去,而面對我們的骨灰,高尚的人們將灑下熱淚。”“選擇最能爲人類福利而勞動的職業”,這樣的人生纔是崇高的和有意義的。這不正是我們共產黨人一直所堅守的“造福人民,爲絕大多數人謀福利”這一核心價值觀嗎!

《共產黨宣言》把這一崇高理想正式表達爲:“代替那存在着階級和階級對立的資產階級舊社會的,將是這樣一個聯合體,在那裏,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當時的社會現實恰恰是資本主義人的不自由、不平等,人與人之間剝削與被剝削的關係。馬克思恩格斯指出,無產階級必須拿起革命的武器,打破一箇舊世界,建立一個新世界,在那裏面沒有剝削、沒有壓迫,是一個自由人的聯合體。

“過去的一切運動都是少數人的或者爲少數人謀利益的運動。無產階級的運動是絕大多數人的、爲絕大多數人謀利益的獨立的運動。無產階級,現今社會的最下層,如果不炸燬構成官方社會的整個上層,就不能擡起頭來,挺起胸來。”在《共產黨宣言》最後,馬克思恩格斯在科學論證的基礎上,得出了這樣的結論,提供了這樣的方案,發出了這樣的號召,“共產黨人不屑於隱瞞自己的觀點和意圖。他們公開宣佈:他們的目的只有用暴力推翻全部現存的社會制度才能達到。讓統治階級在共產主義革命面前發抖吧。無產者在這個革命中失去的只是鎖鏈。他們獲得的將是整個世界。”

“全世界無產者,聯合起來!”

“馬克思首先是一個革命家。他畢生的真正使命,就是以這種或那種方式參加推翻資本主義社會及其所建立的國家設施的事業,參加現代無產階級的解放事業。”馬克思爲什麼要宣傳革命,爲什麼要投身革命,爲什麼要做一個革命家,很顯然,革命只不過是手段。革命的目的歸根結底在於大多數人的解放、自由,以及爲大多數人謀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