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簡歷模板館>熱點>心得體會>

歷史課改心得體會8篇

心得體會 閱讀(2.15W)

優秀的心得體會可以幫助我們記錄自己實踐後的感悟,心得體會是將我們心中的感想表述出來,本站小編今天就爲您帶來了歷史課改心得體會8篇,相信一定會對你有所幫助。

歷史課改心得體會8篇

歷史課改心得體會篇1

歷史教學是基礎教育的一門必修課、實現由“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的轉變,是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教育領域最爲深刻的思想變革,也是歷史教學領域的重大任務、在歷史教學的嘗試與實踐中,我切實感受到我們都在不由自主地發生着微妙的變化:從灌輸到探究的教學方法的轉變;從接受到合作的師生關係的轉變、對於如何落實課改,具體有如下心得:

(一)、教師在課堂中做一個組織者、引導者、促進者

要做好這些角色並不是件很容易的事,教師在課前、課中要做大量工作、

1、要精心背課、背學生、教師要認真挖掘教材,精心設計每一個探究性的問題,設計每一個環節,力求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要讓歷史課堂充滿生機、要了解學生,對學生學習過程中新的問題,既要做好可以預測的應對

2、關注學生和學生學習過程

教學中,教師真正把關注的焦點放在學生身上,想想學生在做什麼,需要什麼,依據他們的學習情況,靈活地安排每一個教學環節,而不是機械地執行課前的課程設計、同時,還特別關注全體學生,注意學生間的學習差異,通過不斷調整教學進程,使盡可能多的學生捲入到有意義的學習活動中來、發現大學生學習過程中的閃光點。

3、充分開發課程資源,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強烈的求知慾、“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濃厚的興趣能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啓迪學生的智力潛能,學起來也就覺得輕鬆愉悅、歷史教師要充分開發課程資源,突出歷史知識的趣味性、生動性,變抽象爲形象,變無趣爲有趣,使課堂對學生永遠都有一種魅力,感受課堂生活的`快樂。

(二)、教師需進一步提高自己

新的課程改革,要求教師轉變教學方式,樹立以學生爲主,不斷探究的學習理論、那麼,光憑一本書、一張嘴走進課堂是遠遠不夠的、教師要讓學生不僅要用自己的腦子去想,而且要用眼睛看,用耳朵聽,用嘴巴說話,用手操作,即用自己的身體去親身經歷、用自己的心靈去感悟,通過學生自主、獨立地發現問題、實驗操作、調查、信息蒐集與處理表達與系統等探索活動,引導學生將知識轉化爲能力、這一切對教師的要求更高了。

新課程改革浪潮猶如一縷春風吹遍了祖國神州大地,給教育改革注入了一股嶄新的活力、通過學習和實踐我知道,新課程在課程功能、結構、內容、實施、評價和管理等方面都較原來的課程,有着重大的創新和突破,要求也更高了、接下來我會在今後的教學過程中將課改精神落到實處,進一步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

歷史課改心得體會篇2

一、新課標的變化

20xx版歷史新課標同20xx版課標一脈相承,但是也出現了很多新變化。

(一)更加突出育人導向。注重以史育人、培根鑄魂。歷史課程育人四大特性:思想性,堅持用唯物史觀闡釋歷史的發展與變化。人文性,以人類優秀的歷史文化陶冶學生的心靈。綜合性,注重人類歷史不同領域發展的關聯性。基礎性,以普及歷史常識爲主,爲學生進一步學習與發展打下基礎。

(二)凝練出了歷史課程要培養的核心素養。課標指出:核心素養是學生通過課程學習逐步形成的正確價值觀、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是課程育人價值的集中體現。通過核心素養的培養,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歷史課程要培養的核心素養,主要包括唯物史觀、時空觀念、史料實證、歷史解釋、家國情懷五個方面。這五個方面是不可分割的有機整體。其中,唯物史觀是歷史學習的理論指引,是其他素養得以達成的理論保證;時空觀念是歷史學科本質的體現,是其他素養得以達成的基礎條件;史料實證是歷史學習的必備技能,是其他素養得以達成的必要途徑;歷史解釋是對歷史思維與表達能力培養的基本要求,是其他素養得以達成的集中體現;家國情懷體現了歷史學習的價值追求,是其他素養得以達成的情感基礎和理想目標。

(三)新建了評價體系。新課標設計了義務教育學業質量標準,這樣就使會考及平時的階段性考試有了權威的依據,防止命題的隨意性,特別是隨意拔高命題的難度,進而干擾課程標準的落實,挫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老師教學的積極性。

二、今後教學的幾點思考。

(一)教學中注重育人。教師眼中要有人,不能光看到分數。要關心學生的健康成長,立德樹人。堅持以唯物史觀爲指導,引導學生正確認識人類歷史的發展,充分發揮歷史課程的育人功能。在敘述和評價史事時,堅持正確的價值引領,使學生逐步樹立正確的歷史觀、民族觀、國家觀、文化觀。

(二)將發展學生核心素養貫穿教學始終。不論是教學目標的設計,還是教學過程、課堂檢測、作業的`設計,都要將核心素養培育作爲教學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設計教學目標時,根據學生的認知水平確定其經過學習後在覈心素養方面的達成度,避免以單純識記知識作爲教學目標。確定核心素養五位一體的綜合性教學目標,改變以往的目標表述。教學過程的設計首先要注重創設歷史情境,通過展示歷史文獻、歷史影像,參觀歷史遺址、歷史博物館、紀念館等再現歷史情境;或從當前國內外發生的事件回溯歷史的源頭,從現實情境中探尋歷史問題。以激發學習興趣。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發展學生的核心素養。無論單元學習,還是每課學習,都要結合教學內容,設置需要解決的問題,形成遞進性的問題鏈,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掌握知識,發展思維,形成新的遷移,獲得新的認識。注重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提升學生的批判性思維。開展史料研習,學生學習歷史不是簡單地接受和記憶現成的答案,而是通過自己對相關史事的瞭解,以及運用有價值、可信的史料來判明歷史事實,形成歷史認識。所以,要考慮構建基於史料研習的教學方式,在教學中運用史料解釋歷史,還要引導學生學會蒐集、整理、辨析史料,運用史料解釋歷史。

總之,在今後的教學中,要不斷地深入研究新課程標準並予以實踐,以提高我校教育教學質量。

歷史課改心得體會篇3

面對新課程改革,作爲歷史教育者應該怎樣去做呢?這是每一位一線教師必須思考的問題。目前的教學工作總是提到要緊扣課程標準,圍繞大綱展開教學工作,同時還要體現新課改的理念,這就無形中給教師增加了巨大的壓力。一堂歷史課究竟應該怎樣上才能發揮出學生的主體優勢,才能在45分鐘內最大限度地激發和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每個學生參與到教學中去,同時又能在考試中取得良好成績呢?下面是本人在教學中的幾點感悟。

第一:語言關

作爲授課教師要注重自己的語言,講一堂好的歷史課,必須具備良好的語言素質,要使語言精煉、有穿透性,力爭做到幾句話說出之後即能感染學生,激發學生的求知慾。

第二:心理關

不同的學生,在不同的階段心理特點是不相同的,這就要求教師學會把握各時期學生的心理變化,調整自己的授課風格來適應學生的心理需要,這樣才能在教學工作中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三:結構關

傳統的教學模式是教師講,學生聽,聽後背的教學模式,這就壓制了學生思想的發揮,也就違背了新課標理念中提出的以學生爲主體,而是以教師爲主體了。那麼新課標要求下我們應構建讀-講-剖-感-練五環的課堂結構,下面介紹一下這一課堂結構。

(1)讀:課上在教師的引導下,要求學生利用8~10分鐘閱讀教材,把握歷史課本中的主要內容,也就是通過讀書讓學生從整體上感知全文。

(2)講:在讀書的基礎上,選1~3名學生講解課文的主要內容,對學生在講述過程中出現的錯誤之處,請其他學生改正;其中,前兩個環節是在培養學生的概括能力與表達能力,同時也給學生提供了一個自我展現的平臺,真正讓學生變成學習知識的`主動者而不是被動接受者,使學生感到我學習我受益,我參與我快樂。

(3)剖:剖析會考的考點,做到教學有針對性,同時要設置一系列具有探究性的問題,激發學生的求知慾,讓學生感到歷史知識不再是枯燥、乏味的“老古董”,而是有生活樂趣的學科,讓學生在一系列的問題中輕鬆度過,對於積極參與回答問題的同學給予鼓勵(賞識教育),此環節的目的在於讓學生鞏固知識,如何運用知識,爲以後的應試做準備。

(4)感:以小組討論的方式感受所學的知識,對待知識,努力有自己的想法,即把知識生活化。也就是通過學習歷史事件,讓學生對歷史有所感悟和認識,使學生真正體會到學史可以使人明智,從而培養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達到教育者的最終目的——讓每一位學生思想健康,爲國家的建設服務。

(5)練:選擇精題當堂訓練,以達到知識的鞏固。這就要求教師課下要多做題、選精題,學生少做題、做精題,以減輕學生的負擔。

以上的教學符合感性—理解—鞏固—運用的教學過程,同時上面五個環節環環相扣、不可分割,能真正體現新課標的要求——以學生爲主體,教師充當導演的角色。

第四:情感關

教學過程中要注重對情感的把握,要善於抓住歷史事件中有情感的事件,能夠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也能彌補現實教學中的不足之處——學生缺乏“情感”,最終也達到了以“情”致“動”的良好效果。最後,教師教學水平的提高,不僅要多聽課,多評課,更重要的是要多鑽研,漸漸形成自己的特色,形成學科思想,去引領學生學習。

總之,有思想的課堂纔是有生機的、成功的課堂。

歷史課改心得體會篇4

在思政課改的前沿陣地在歷史教學的嘗試與實踐中,我切實感受到我們與老師都在不由自主地發生着微妙的變化:從教授到教練的角色轉變;從講堂到學堂的空間轉變;從灌輸到探究的教學方法的轉變;從接受到合作的師生關係的轉變。這種變化是是微妙的,更是欣喜的。

(一)教師在課堂中做一個組織者、引導者、促進者

要做好這些角色並不是件很容易的事,教師在課前、課中要做大量工作。

1、要精心背課、背學生。教師要認真挖掘教材,精心設計每一個探究性的問題,設計每一個環節,力求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要讓歷史課堂充滿激情,充滿生機。要了解學生,對學生學習過程中新的問題,既要做好可以預測的應對

2、關注學生和學生學習過程

教學中,教師真正把關注的焦點放在學生身上,想想學生在做什麼,需要什麼,依據他們的學習情況,靈活地安排每一個教學環節,而不是機械地執行課前的課程設計。同時,還特別關注全體學生,注意學生間的學習差異,通過不斷調整教學進程,使盡可能多的學生捲入到有意義的學習活動中來。捕捉、放大學生學習過程中的閃光點。3、充分開發課程資源,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強烈的求知慾。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濃厚的興趣能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啓迪學生的智力潛能,學起來也就覺得輕鬆愉悅。歷史教師要充分開發課程資源,突出歷史知識的趣味性、生動性,變抽象爲形象,變無趣爲有趣,使課堂對學生永遠都有一種魅力,感受課堂生活的快樂。具體說來,教師是從從以下幾個方面着手:

①設計引人入勝的開場白,引發學生學習興趣。

②利用新穎多樣的教學方式和豐富多彩的學生參與活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③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的求知慾和思維的積極性。

④注意學科間的結合,尤其是文史不分家,正確運用詩詞、俗語、典故、成語等進行教學

⑤努力挖掘、充分發揮教材所蘊含的興趣教學因素,來喚起學生對新知識的興趣,讓學生產生學習的願望和動力

(二)新的課程改革對教師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新的課程改革,要求教師轉變教學方式,樹立以學生爲主,不斷探究的學習理論。那麼,光憑一本書、一張嘴走進課堂是遠遠不夠的。教師要讓學生不僅要用自己的腦子去想,而且要用眼睛看,用耳朵聽,用嘴巴說話,用手操作,即用自己的身體去親身經歷、用自己的心靈去感悟,通過學生自主、獨立地發現問題、實驗操作、調查、信息蒐集與處理表達與系統等探索活動,引導學生將知識轉化爲能力。這一切對教師的要求更高了。

在思政課改實踐中,我有了一種從未有過的危機感和緊迫感,覺得自己要學習的東西太多了。往往是上了這一課又要忙着學習下一課的內容,有時爲了一個探索性的問題的設計而絞盡腦汗,還總覺得不盡如人意,總覺得自己知識太貧乏,迫切地需要去學習、去充實自己。渴望瞭解更多課改的知識,渴望指導,渴望交流,不斷地豐富和提高自己。

歷史課改心得體會篇5

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是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闡釋人類發展進程和規律,進一步培養和提高學生歷史意識、文化素質和人文素養,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一門基礎課程。

通過高中歷史新課程培訓及對《歷史新課程標準》的學習,本人對高一新課程有以下幾點認識。

第一,在課程的指導思想上,彰顯了以學生爲主體的教育理念,強調了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和學生個性化學習的全面發展。高中歷史新課程標準與高中歷史教學大綱比較看,有一點值得提醒的,就是課程目標有明顯的不同,在高中歷史教學大綱中教學目的分爲:知識學習、能力培養和思想教育,而在新課程標準中,把課程目標分爲: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這裏的“過程與方法”體現了新課程“以學生爲主體”的教學理念。所以在實施新課程的過程中,教師尤其應該當重視學生學習的過程,一般來說學生學習歷史的過程主要有七個環節:一是學習動機的確立;二是歷史知識的積累;三是對歷史的體驗與感受;四是相關能力的培養;五是對歷史事件、歷史人物和歷史現象的評價與理解;六是對歷史線索、歷史規律的概括與總結;七是對相關歷史知識、方法和理論的應用。

第二,在課程目標上,從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維度來確定,強調學生在學習歷史的過程中,注重學習方式的轉變,增強歷史意識,汲取歷史智慧,提高歷史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這既體現了對學生學習歷史的過程的重視,也突破了以往單純注重政治教育的層面。並且,在每一學習模塊和學習專題下每一學習內容都有具體的目標,從而使學生不僅明白自己所學的歷史內容,而且明白對這些內容應學到何種程度。這樣,課程目標明確而具體,具有可操作性。

第三,在課程結構上,充分體現了高中教育的基礎性、發展性、多樣性和選擇性,關注學生的個性化學習。《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實驗)》把高中歷史課程分爲必修課和選修課兩大部分。必修課分爲《歷史Ⅰ》、《歷史Ⅱ》、《歷史Ⅲ》三個模塊,共包括25個古今貫通、中外關聯的學習專題,分別反映人類社會在政治、經濟、思想文化與科學技術領域發展的重要內容。選修課分爲六個模塊,分別是《歷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近代社會的民主思想與實踐》、《20世紀的戰爭與和平》、《中外歷史人物評說》、《探索歷史的奧祕》、《世界文化遺產薈萃》。學習模塊的設置,既有利於學校充分利用場地、設備等資源,提供豐富多彩的課程,也有利於學生自主選擇並及時調整課程,形成個性化的.課程學習計劃。此外,學習模塊的設置,是對歷史知識體系的重新整合,突破了以往歷史課程內容的編排體系,確定了專題型的教學體系,這既避免了與國中歷史課程的簡單重複,也體現了歷史發展的多樣性,更有利於學生綜合分析能力的提高。

第四,在課程內容上,具有時代性。首先,關注社會進步,如必修課程《歷史Ⅱ》增加了“國有企業改革”、“開發開放上海浦東”、“以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美國等國家爲例,分析當代資本主義的新變化”以及“中國參加世界貿易組織(wto)”等內容,必修課程《歷史Ⅲ》增加了“‘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等內容。其次,課程內容的取捨貼近時代,有所側重。爲了幫助學生更好地瞭解世界,並能從世界文明發展的角度更好地瞭解中國傳統文化,從而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以及對歷史的宏觀整體的認識,必修歷史不僅彌補了現行高中歷史課程沒有世界古代史的缺陷,而且增加了世界史內容的比重,世界史的內容約佔高中歷史課程內容總量的40%。如必修《歷史Ⅰ》中增加了“古代希臘羅馬政治制度”等內容。第三,及時反映歷史學科研究的新趨勢和新成果,關注人類社會發展進程,如在重視政治史內容的同時,加強了社會生活史、科學技術史和文化思想史的內容等。第四,增強課程內容與社會生活和學生經驗的聯繫,如關注社會生活是當代史學的重要特徵,必修課程增加了“中國近現代生活的變遷”專題,讓學生通過身邊的變化來感悟社會進步和歷史發展。

第五,在課程觀念上,注重全球意識。世界意識,又稱全球意識、國際意識,指的是站在世界的高度瞭解世界歷史、當今國際社會和我國與世界的關係。鄧小平早就說過,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中國是世界的一個組成部分,在不同歷史時期,中國歷史的發展,中國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方面的成就與缺憾或不同程度影響着世界歷史,或不同程度地受到世界歷史發展諸因素的影響。在20世紀90年代課程改革,高一學中國近現代歷史、高二學世界近現代歷史,高三安排“選修課”學習中國古代史。可見,中國歷史和世界歷史是分開學習的,新的課程結構對歷史知識體系進行了重新整合,突破了以往歷史課程內容的編排體系,依據“貫通古今,中外關聯”的原則,把中國歷史和世界歷史並列,以專題的形式構建了高中教學的新體系。有利於學生綜合分析問題能力的提高,特別是學生在分析問題時候能把目光放到世界的高度,進行全面而客觀的分析和認識。作爲高中歷史教學,在中國入世的視野下,只有將中國歷史之舟置於世界歷史汪洋大海之中,用更寬闊的視野、全新的理念去理解分析歷史,才能與時俱進,在引導學生學好歷史,完成歷史教學任務的同時,培養出視野開闊、胸懷寬廣,在世界範圍內既有合作理念又能應對各種挑戰,實現互補性競爭的高素質人才。

第六,在教學評價上,《課程標準》改變了過於強調考試成績的單一評價方式,運用多種評價方式,體現靈活、變通的特色,探索符合課改精神的公正、合理、科學的教學評價機制,建立了有利於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激勵教師積極進取和促進課程不斷髮展的多元化評價體系。

歷史課改心得體會篇6

一、我是一名專職歷史教師,教了十年的歷史。雖然這門課如今還被人稱爲“副課”,但是比較課改前後,它還是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初當歷史教師的那幾年,是我教學工作中最難過的幾年。那時,歷史不是會考科目,在政史地組中,九年級歷史教師是處境最難的,而我恰恰就在教九年級。會考的指揮棒,讓學生和家長都明白,花時間學歷史是完全多餘的,所以,雖然我精心備課,努力講好每一堂歷史課,可學生根本就不學,就連提問都不屑於回答,統一答案都是:“我不會。”但是九年級的第一學期末,歷史要參加考試,考試成績還要被公佈在電視上。那年月,我們全校教師的教學成績,收視率極高,成爲了全團父老鄉親關注的焦點。

而我們九年級歷史教師,更成爲了大家恥笑的對象。面對教學成績幾個“率”後面的“0”,有“好心人”在爲我擔憂:“這姚雪琴在學校可咋混下去呀!”聽到這樣的話,我感到莫大的委屈:誰能知道我爲了講好每一堂課,在課前花的功夫?誰又能知道我花了幾個晚上辛苦刻出來的油印資料,發到學生手上後,就成了飄散一地的廢紙……回想起只做了幾分鐘的歷史卷子,就帶着滿臉喜氣走出考場的學生,這讓我想到了“文革”時期交白卷的張鐵生。難道我們的基礎教育真得就不需要學歷史了?歷史課真得就已經淪落爲一門多餘的課程了?

我無力改變現狀,我只能爲我是一名歷史教師感到悲哀,更爲我見到的一些現象感到擔憂:我在講日本人在南京大屠殺時用極其殘忍的手段屠殺中國人,我們的學生竟發出了冷漠的笑聲;明星面對電視鏡頭,和主持人提問時,她竟不知道盧溝橋事變是怎麼回事。我不敢想象,如果我們的教育朝這個方向發展下去,再過若干年,還有多少人會知道毛澤東爲何人?我們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怎麼來的……

二、20xx年,我們團場進入課改的第一年,我作爲第一輪進入新課改教學的教師,參加了農二師教委組織的新課改培訓。在和各團場教師交流的過程中,我才知道作爲歷史教師,大家的處境都差不多,都爲歷史教育的發展感到無奈,感到茫然。我們的培訓教師,來自農八師教委的歷史教研員王亞光老師重新點燃了我們的信心。他告訴我們:“現在中央都在大力提倡領導幹部學習歷史,你們應該相信,我們的歷史教育會有受到重視的一天,教育部門不會讓歷史教育在基礎教育中缺失的。”就在那年年底,歷史被確定爲20xx年會考的科目,學生對歷史這門課也開始重視起來,因爲有了學生的學,教師的教學充滿了活力。

課改後的歷史重視過程與方法,情感與態度價值觀。所以,在新課程改革後,我不純粹以傳授知識爲主,而是更加重視對學生能力的培養,也就是我們說的”授之以漁“。每節課最多講授不超過25分鐘,留給學生充分的時間去思考和練習,以培養學生的各種能力,包括組織文字能力、小組合作學習能力、識圖能力、理解能力、辯論能力、歷史情景劇表演能力,等等。這樣的教學形式受到學生極大的.歡迎,學生學習歷史的積極性和興趣都得到了極大的改善。歷史考試成績也取得了較爲明顯的進步。

新課改不僅改變了我們的教育觀念,更爲我們歷史教師提供了施展自己才能的機會。雖然很多人還沒有完全認識歷史課的教育功能,對它仍然輕視,但我認爲,重視歷史教學應該從我們歷史教師自身做起,如果我們都不重視,那就不會有人重視這門課。我首先從作業抓起,嚴把作業關,認真批改每一本作業,哪怕一個錯別字,我都不會放過。凡是錯誤之處必須訂正,決不放鬆。久而久之,學生知道歷史教師是認真的教學,他們自然也就會認真地來學習這門課。

此外,我重新審視課改前我上的歷史課,雖然認真備課,但一堂課還是完全被課文內容框住,只注重講授知識,忽略了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如果讓學生感到學歷史只是瞭解一些過去的人和事,他們對這門課肯定不會感興趣,因爲這些,離他們的生活太遙遠,沒有什麼實際的用處。而如今,我們要通過歷史教學,不僅讓學生了解歷史,更要讓他們從歷史事件、歷史人物身上得到一定的啓發和經驗,明白一定的道理,要讓歷史成爲學生今天行爲的指導,讓歷史在現實中得到昇華,這纔是真正的收穫。

如今,看着我的學生能在課堂上認真聽講、積極回答問題,能出漂亮的歷史手抄報,能用老子的“對立雙方能互相轉化”的觀點來正確對待自己的學習,正確評價歷史人物,在考試中取得好成績,我感到了作爲一名歷史教師的快樂。

歷史課改心得體會篇7

今年開始實施新課標了,新課標與老課標相比,在很多方面發生了變化,細讀之下,頗有心得,現在淺談一下自己對新課標的體會。

一、深刻理解和準確把握新課標的理念和內涵。

新課標將教學目標分解爲“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維要求,包含了紮實的基本知識的訓練和潛在能力與創新能力的開發與培養,要求我們必須注重學生人文素養的全面提高,不能片面強調突出其中的某一方面,注重對學生各方面能力的培養。

新課標還要求我們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在教學方法上和學習方法上來一個徹底的變革。要求教育者努力構建開放而有活力的課堂,活躍課堂氣氛,提高學習效率。

二、正確認識和領會歷史教材的幾點新變化。

1、新教材注重減輕學生負擔,刪減了舊教材中的部分內容,減少了練習。這就爲學生進行自主和探究學習提供了必要的時間和空間。

2、新教材設計了較多動腦筋的問題:活動與探究,知識卡片等,增強了知識的趣味性,拓展了學生的視野,開發了學生的潛力,調動了學生的求知慾望。

3、新教材圖文並茂,形象生動,增強了學生的直觀感覺,從而提高了學習興趣。

4、注重對學生人文精神的滲透和培養,增加了歷史文化積澱。

三、教學過程應以生爲本,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

從“知識中心”到“能力中心”,是傳統教學轉向現代教學的重要標誌。教學的對象是學生,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學生應始終處於主體地位。 這就需要教學者做到以下幾個方面:

1、要引導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活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慾,使其形成學習歷史的內在動力,積極主動地探索無限的知識。教學中,教師講授與學生自學、分組討論相結合,知識傳授與思維訓練相結合,課內活動與課外活動相結合,積極引導學生由被動的“要我學”轉化爲主動的“我要學”。

2、教師精心設問置疑,爲學生創設思維情景,引導學生學會思考。亞里土多德說過,“思維自驚奇和問題開始。”歷史教學中,教師要根據教學內容,針對學生的不同層次水平,科學設計多層次,多角度,多類型的問題以啓發學生思維。

3、教師要有一雙敏銳的眼睛,發現學生的閃光點,及時加以肯定表揚。課堂上老師不經意的鼓勵都會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四、利用學科特點,傳授給學生學習歷史的方法和技能。

因爲歷史學科需要記憶的內容很多,有的同學記知識點丟三落四,有的同學需要一遍一遍反覆記憶纔有印象,往往不久又忘得差不多了,從而失去了學習歷史的信心和興趣。對此,要求教學者採取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幫助記憶。這裏不妨試舉兩例:

1、採用諧音和形象聯想法。

這種方法是通過人爲聯想,使無意義且難記憶的學習材料在頭腦中生動奇特地結合起來,形成一定的故事,提高學習效果。因爲人們都有好奇心,對新奇事物記得牢。比如記歷史朝代:原始社會、夏、商、西周、春秋、戰國、秦、兩漢、三國、兩晉、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通過形象聯想,可把這些內容想象成:原始人在夏天受了傷(商),喝了碗稀粥(西周)。穿了件春秋,戰果(戰國)歸了秦始皇。秦始皇累出兩滴汗(兩漢),三個國家(三國)送來兩條毛巾(兩晉),南北來朝拜(南北朝),敬送水(隋)和糖(唐),秦始皇送(宋)給他們金元(元)寶,帳目搞得明白(明)清楚(清)。又如,戰國七雄,可與各國的地理方位相結合,記憶爲“齊楚秦燕韓趙魏,東西南北到中間”。

2、編歌謠記憶。

歌謠朗朗上口,易誦易記。如記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儒家孔孟荀(孔子、孟子、荀子),道家老莊子(老子、莊子),兵家兩孫子(孫武、孫臏),墨家一墨子(墨子),法家韓非子(韓非)。再如巧記工農紅軍長征的歷程:

湘江烏江到遵義,四渡赤水拋追敵。

金沙彝區大渡河,雪山草地到吳起。

針對新課標,教師要精心研讀,深刻體會,準確把握,並靈活運用,使歷史學科的教學“寓教於樂”,充滿探究性、故事性、趣味性,使學生願學,樂學。

歷史課改心得體會篇8

?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20xx版)(以下簡稱“新課標”)自20xx年4月21日正式發佈以來,受到社會的廣泛關注。它是國中歷史教材編寫、教學活動、考試評價和教學研究遵循的重要依據,必將引導和推動新一輪國中歷史教育教學改革。與《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20xx版)(以下簡稱“老課標”)相比,其變化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進一步強化了歷史課程的育人導向

新課標強調了歷史課程的目標是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着力於培養學生核心素養,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歷史觀、民族觀、國家觀、文化觀,達到學史明理、學史增信、學史崇德、學史力行的目的。

二、明確了歷史課程的目標是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

歷史課程目標從老課標“三維目標”發展到新課標“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反映了新時代新的課程理念。新課標將歷史學科核心素養表述爲“唯物史觀、時空觀念、史料實證、歷史解釋、家國情懷”五個要素,與《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20xx年版20xx年修訂)的思路保持一致,有利於加強初、高中學段的銜接,更好地體現學習的連續性和進階性。

三、精選和優化了課程內容

新課標強調了歷史課程要以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的基本觀點爲指導,按照歷史時序,展示中外歷史發展的基本過程。將歷史課程內容分成了中國古代史、中國近代史、中國現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代史、世界現代史、跨學科主題學習,共七個板塊。新增了“歷史課程內容結構示意圖”,將課程內容與課程目標融爲一體,值得關注。

課程內容中的前六個板塊是歷史學習的基礎,每個板塊都包括了內容描述、內容要求、學業要求和教學提示四方面的內容。值得強調的是,新課標在課程內容設置上增加了“跨學科主題學習”,以此來加強培養學生運用多學科知識與技能進行綜合探究的能力。在總課時中專門規劃出10%的課時,設計若干活動,將分散的知識整合,藉助不同課程所學知識和方法,培養學生多角度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四、新增了學業質量板塊

這一板塊包含學業質量內涵和學業質量描述兩部分內容。新課標將7-9年級作爲一個學段,研製了相應的學業質量標準,從“掌握歷史發展過程中的重要史事”“瞭解歷史發展過程中的各種聯繫”“認識歷史發展的基本規律和大趨勢”三個方面來整體把握學業質量的評價,可以引導教師更好的把握教學的深度與廣度,進行更加符合學情的教學設計。

五、課程實施的要求更加具體、針對性更強

在教學建議中,新課標特別強調了課程實施中要突出核心素養的培養。

在教學評價中,強調了“教—學—評”一致性。同時,特別強調了“學業水平考試”的要求,彌補了老課標在這一部分內容的缺失。充分體現了國家對命題工作的重視,與近期國家出臺的相關政策文件精神高度一致。

新課標特別增加了“教師研究和教師培訓”的要求。從培訓內容到培訓實施都給予了詳細的闡述,旨在強調提升教師培訓的質量,讓教師樂於參加各級各類培訓以提升教學能力,解決教師“怎麼教”的問題。同時,新課標還從區域教研和校本教研兩個方面明確了教學研究的方向,目的是不斷促進教師個性化、精準化的專業發展水平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