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簡歷模板館>熱點>心得體會>

建黨百年奮鬥成長感想四篇

心得體會 閱讀(3.1W)

  建黨百年奮鬥成長感想四篇

黃文秀毅然返回家鄉的決心、捨己忘我的敬業精神、向難“亮劍”的無畏精神,值得每一名黨員幹部學習,她用鮮活事例展示了時代楷模的模樣,詮釋了共產黨人的擔當與責任。以下是本站小編爲大家整理的建黨百年奮鬥成長感想資料,提供參考,希望對你有幫助,歡迎你的閱讀。

建黨百年奮鬥成長感想四篇

建黨百年奮鬥成長感想一

文章把握歷史規律、導引時代潮流、着眼全球未來,提出一系列世界經濟怎麼看、如何辦的重要論述,爲當前全球經濟發展提出了蘊含中國智慧的方案、主張。作爲一名基層黨員幹部,站在世紀疫情和百年變局交織的當今世界,在堅信中國智慧的同時,在工作上也收穫了一些啓發。

要有“秉心識本源,於事少滯礙”的全局觀念。文章中,習近平總書記立足中國、放眼世界,一針見血地指出了世界經濟長期低迷,貧富差距、南北差距問題的根源。現實中,一些基層黨員幹部不善於站在全局謀劃工作,往往有“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的困擾。要有透過現象看本質的哲學眼光,不把眼光拘泥於一處,問題時才能看寬看深,這樣才工作才能遊刃有餘,達到“更上一層樓”的效果。

要有“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的擔當精神。文章中,習近平總書記旗幟鮮明地指出,融入世界經濟是歷史大方向,中國經濟要發展,就要敢於到世界市場的汪洋大海中去游泳。“十三五”即將過去,“十四五”即將來臨。尤其今年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經濟社會發展面臨巨大壓力。作爲黨的基層幹部,要有“敢爲人先、主動擔當”的迫切感,要始終踐行一線工作法,要做熱鍋上的螞蟻,敢於啃硬骨頭、涉險灘,到最前線、最深處去乘風破浪。

要有“衙齋臥聽蕭蕭竹,疑是民間疾苦聲”的爲民情懷。文章中,習近平總書記飽滿深情地指出,中國是經濟全球化的受益者,更是貢獻者。中國人民張開雙臂歡迎各國人民搭乘中國發展的“快車”“便車”。今年是中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戰決勝之年,作爲黨的基層幹部,心裏要裝着百姓福祉。只有始終做到“權爲民所用、情爲民所繫、利爲民所謀”,才能像種子一樣,在人民羣衆豐沃的土地上生根發芽、開花結果。

建黨百年奮鬥成長感想二

近日,觀影了《秀美人生》這部講述了第一書記黃文秀駐村扶貧事蹟的影片,無數個鏡頭讓人潸然淚下。一張脫貧作戰圖,幾個年輕的駐村幹部,一個個暖心的扶貧故事,展示了基層幹部一心爲民、紮根農村的決心與信心。鴉有反哺之義,人有回報之情,家境貧困的黃文秀長在農村,中學後才知道牛奶是白色的她,內心拳拳的感恩回報之心在成爲一名選調生回到家鄉後得以實現,她常常抱怨廖支書藏着許多“小祕密”,因爲她覺得這些“不爲人知”纔是打開羣衆心結的關鍵,她毫不爲己、一心爲公,始終堅守共產黨人“爲人民服務”的初心和使命,在農村書寫着自己的“秀”美人生。

“駐村一週年,里程二萬五千公里。”影片在“菜鳥”黃文秀練習彎道開車技術中拉開帷幕,爲縮短扶貧“距離”,她自費買了一輛小車,穿梭在百色、樂業和白坭村的“九曲”道路上,全身心紮根在扶貧事業上。紅軍二萬五千里長徵路,實現戰略轉移,爲取得抗日戰爭勝利提供了堅實的基礎。黃文秀用她的執着與信念,用一年的時間在駐村扶貧道路上刷出二萬五千公里里程。爲給桔樹“治病”,她往返找尋果樹專家班部;爲解決村內出行困難,她往返尋求橋樑部門幫扶;爲幫助村民致富,她往來免費“代購”農產品;爲喚醒黃大貴積極意志,她獨自前往找尋其妻兒……這就是二萬五千公里里程背後的故事。

“讀書人不可委屈了書本。”愛讀書的小妹迫於家境原因,即將被迫輟學外出打工,同是讀書人的黃文秀拾起了散落一地的書本,告訴小妹“讀書人不可委屈了書本”。碩士畢業於北師大法學院的她,熱愛書本、熱愛讀書,深諳“知識改變命運”的道理,專注於運用所學傾力回報養育她的紅色熱土,她堅持讓小妹重返校園,讓班爺爺帶着孫子下山免去漫漫求學路,因爲她明白脫貧攻堅貴在“精準”。

黃文秀的故事,在筆者的內心引起許多共鳴,筆者也曾是一名選調生,也曾生長在南方農村,對白坭村的山山水水和生活習慣似曾相識,思緒隨着劇情跌宕起伏。黃文秀毅然返回家鄉的決心、捨己忘我的敬業精神、向難“亮劍”的無畏精神,值得每一名黨員幹部學習,她用鮮活事例展示了時代楷模的模樣,詮釋了共產黨人的擔當與責任。

建黨百年奮鬥成長感想三

20xx年11月有幸參加爲期兩週的年輕幹部培訓,培訓採取的是“黨校+高校”的培訓方式。此次培訓讓我收穫頗多、受益匪淺,既結識了許多志同道合的年輕同仁、在培訓過程中看到了年輕幹部的諸多“閃光點”,又學習了很多全新的知識與觀點、彷彿有種“乾涸的土地遇到甘霖”的感覺。“學習永遠在路上”,在學習的同時讓我深刻地認識到自身的缺點與不足,也爲自己指明瞭未來努力和前行的方向。由此及彼,我想從三個方面談談從此次培訓中感悟到的年輕幹部成長之道。

強化理論學習,真學真思真懂。“書山有路勤爲徑,學海無涯苦作舟”,學習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也是一個人的“苦旅”。伴隨着時代的快速發展,可能會讓部分人產生焦慮感,獲取知識的途徑變多,卻可能會讓人無法靜下心來認真閱讀一本書籍或者研究某個理論。年輕幹部要耐得住寂寞、敢於吃學習的苦,在持續學習中苦練“內功”,充分認識到理論學習的重要性和緊迫性,系統學習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在真學真思真懂上下苦功夫,認認真真讀原著、學原文、悟原理,樹立終身學習的觀念,增強學習自覺性,補足精神之“鈣”,不斷提高自身的理論水平和黨性修養。

立足本職工作,敢於擔當作爲。培訓中有一場關於如何融入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爭做有志、有識、有恆、有廉的“四有”幹部的主題研討會。57名年輕幹部分爲6個小組進行討論,並推薦1到2名學員代表發言。學員們結合自身工作,既有理論高度又切合實際的發言讓我感觸頗深。作爲基層幹部,都體會過基層工作的“酸甜苦辣”,對工作都有自己的感受和理解。“偉大出自平凡,平凡造就偉大”,在基層工作的歲月裏,年輕幹部參與當地經濟社會的發展與建設,服務人民羣衆,見證了日新月異的變化,也貢獻了自己的綿薄之力,實現了從“稚嫩”到“成熟”的蛻變,在平凡的崗位上書寫“不平凡”。“上面千條線,上面一根針”,基層工作涉及方方面面,可能會遇到困難,年輕幹部要堅信“世上無難事,只要敢登攀”,勇於迎難而上、攻堅克難,以“抓鐵有痕、踏石留印”的精神來應對困難和挑戰;敢於向畏難情緒、拖延症等“亮劍”,主動“自找苦吃”,爭取多崗位鍛鍊的機會,在工作中不斷解鎖技能、提高自身解決問題的能力,增強爲民服務的硬本領,努力成長爲忠誠乾淨擔當的優秀幹部。

提高創新能力,積極思考謀劃。“年輕”兩字會給人生機勃勃、充滿朝氣之感,代表着生機與活力。在培訓中,聽到了各個領域的專家和教授的精彩講解,譬如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區塊鏈、物聯網、現代農業等,彷彿進行了一場場“頭腦風暴”,既拓寬了視野、也活躍了思維。在實際工作中,很多時候都是就工作本身而談工作,對從何從全局上促進地區發展的思考甚少。“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年輕幹部不斷提高自身的創新能力,要勇於突破框框架架和思維上的“桎梏”,保持思維的開放與活躍,構建科學的知識結構;“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堅持理論聯繫實際,在幹中學、在學中幹,學習先進地區的發展經驗,並結合地區實際進行優化與改良,運用到本地區發展中;要有“初生牛犢不怕虎”的勇氣,大膽思考、大膽謀劃、大膽創新,在基層一線發現問題、分析問題、提出切實可行的解決方案,真正做到“學思踐悟”,把所學所獲服務地區的發展。

建黨百年奮鬥成長感想四

嫦娥五號攬月而來、載夢而歸,着陸在內蒙古零下20攝氏度的草原上,此刻天氣是寒冷的,人民的心卻是炙熱的。至此嫦娥系列圓滿完成了“繞、落、回”三步走,走出了中國探索浩瀚宇宙的決心和恆心。這深深激勵着我們年輕幹部,領會探月精神,感悟擔當精神,做“上九天攬月,下五洋捉鱉”的奮鬥者。

年輕幹部要有“三千越甲可吞吳”的工作勇氣。嫦娥系列探月工程不是輕輕鬆鬆、敲鑼打鼓就能完成的,她凝聚着所有中國人的期待,消耗着無數工作者辛勤的付出,沒有他們的工作勇氣,堅持不懈,哪來的“嫦娥九天攬月”。年輕幹部在日常工作中飽含熱情,要有自己的崇高理想信念,將工作看做事業,不能因爲一時的得失而驕傲自滿、更不能停滯不前瞻前顧後,保持“耐心”和“巧心”全身心地投入新時代的建設中,將自己工作藍圖大膽地去完成和實現,展現年輕幹部“一張藍圖繪到底”的魄力和“咬定青山不放鬆”的韌勁。勇於走出桎梏,打破藩籬,實現理想。

年輕幹部要有“衆人拾柴火焰高”的團結精神。“積力之所舉,則無不勝;衆智之所爲,則無不成”,嫦娥五號任務的成功,無疑是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優勢、攻堅克難取得的重大成就。但探月工程從不是一個人的功勞,也不是一個人就能完成的。此次嫦娥五號工程幕後的工作團隊平均年齡僅爲33歲,他們是託舉“嫦娥”的青春力量,更體現了年輕科研人員的團結與擔當。而作爲新時代的年輕幹部更要正確認識團隊合作的重要性,艱鉅事業需要強大力量,偉大復興需要共同奮鬥。年輕幹部需俯下身子、邁開步子,團結合作、共克時艱。

年輕幹部要有“俯首甘爲孺子牛”的政治覺悟。習近平總書記曾強調年輕幹部要有“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精神,站位要高,落點要實。腳踏實地做事業,全心全意服務人民。年輕幹部不僅要學習先進理論和政策做到“上接天線”,更要做到深入基層、走進羣衆的“下接地氣”。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年輕幹部深入基層與羣衆對接更能看出他的風骨品性。年輕幹部要做到下得了基層、耐得住性子、練得了功夫、做得了事情,才能當好人民的“孺子牛”。

偉大事業都始於夢想、基於創新、成於實幹。探月逐夢的背後,少不了一羣牧星耕宇的追夢人。這些追夢人都是從風度翩翩的少年開始致力於我國的航天事業,歲月不居,時節如流,慢慢變成白髮蒼蒼的院士,這是一種信仰、一種情懷擔當,更是一種人生態度。年輕幹部要時刻牢記、領悟這久久爲功、牧星耕宇般的探月精神,爭做新時代的奮鬥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