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簡歷模板館>熱點>心得體會>

鑄就新輝煌的心得體會6篇

心得體會 閱讀(5.28K)

一場成功的活動是能夠帶給我們震撼的心得體會的,具有深度的心得體會是要結合自己內心的真實想法的,下面是本站小編爲您分享的鑄就新輝煌的心得體會6篇,感謝您的參閱。

鑄就新輝煌的心得體會6篇

鑄就新輝煌的心得體會篇1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三卷第十一個專題《鑄就中華文化新輝煌》中,《發揚五四精神,不負偉大時代》一文指出:“新時代中國青年處在中華民族發展的最好時期,既面臨着難得的建功立業的人生際遇,也面臨着‘天將降大任於斯人’的時代使命。”這是習近平總書記對所有黨員幹部的勉勵,細品之,蘊含着無窮的精神力量。

“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國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五四精神”是一種文化的傳承,也是一種精神的發揚,是青年精神的生動闡述。在抗擊疫情的鬥爭中,以“90後”爲代表的青年一代挺身而出、擔當奉獻。在4.2萬多名馳援湖北的醫護人員中,逾1.2萬“90後”奔赴一線,彰顯蓬勃力量,用實際行動唱響新時代青春之歌,揮毫潑墨譜“十四五”,乘勢而上開啓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

“謀事用心”勇當“青春時代”主力軍,爭當“鬥系青年”。《荀子·勸學》中所言:“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而《論語·泰伯章》中說“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國家的前途,民族的命運,人民的幸福,是當代中國青年必須和必將承擔的重任。青年是整個社會力量中最積極、最有生氣的力量,是國家民族振興的主力軍,國家的希望在青年,民族的未來在青年。青年的價值也在幹事,幹事就先要謀事,要以年輕人的蓬勃朝氣昂揚銳氣,堅持在鬥不牢信念中堅守黨的初心和使命、鬥不良習氣中增強自我鬥爭的本領、鬥不正之風錘鍊紮實過硬作風中用心謀事,去謀大事、謀新事、謀難事,才能讓青春無怨無悔。

“做事細心”當好“中國夢”領跑者,忌當“佛系青年”。《道德經》有言:“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凡事要從簡單的事情做起,從細微之處入手。“細心”是一個人思維縝密的反映,事無鉅細,凡事講究精益求精、做到最好,是我們青年幹部對待工作的基本態度,更是應該窮盡一生、奉若圭臬的處事原則。也是這個築夢的時代,對我們每個青年幹部予以拼搏進取的心態、認真細緻的姿態領跑在時代前端的深刻要義,摒棄“有也可以,沒有也可以”“不想爭,不想搶”“隨緣吧”“都行、隨它去、沒關係”等“佛系”思想,在最該奮鬥的年紀敢闖敢幹、勤於追夢,創造屬於我們這一代年輕人的青春芳華。

“成事專心”傳好“時代擔當”接力棒,成就“有爲青年”。常言道,“認真做事只能把事做對,專心做事才能把事做好”。一方面成事在於用心,黨員幹部必須要堅持用心做事這一前提,才能讓這個事情落到實處,而不是嘴把式。另一方面正確對待做事和做成事,《說文解字》中對“擔”的解釋是“以背曰負,以肩曰擔”,即“擔負”的意思。而《現代漢語詞典》中,“擔當”釋義爲擔負、承擔,就是肩負重任。客觀說來,青年幹部閱歷單一、經驗不足,只有吃得了苦、受得了累,成事中少些空談、多些行動、多些務實,絕不能“忙得沒有方向”,做到用心想事,專心幹事,惟有專心投入、矢志不渝才能縮小差距,不斷補齊短板,才能肩負重任。

“弄潮兒向濤頭立,手把紅旗旗不溼”。新時代的青年幹部應繼承和發揚先烈聖賢們“絕知此事要躬行”的精神,把使命放在心上、把責任扛在肩上、把工作抓在手上,遇事不推、臨難不避,爭做“謀事用心、做事細心、成事專心”的實幹家、踐行者,賡續青春奮進之英姿,不負時代重託,不負青春韶華,爲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貢獻智慧和力量。

鑄就新輝煌的心得體會篇2

要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面向未來。這指出了新時代推動文化建設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爲堅定文化自信、不斷鑄就中華文化新輝煌、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指明瞭前進方向。

不忘本來:爲不斷鑄就中華文化新輝煌植根塑魂

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習近平同志指出,在5000多年文明發展中孕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黨和人民偉大斗爭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積澱着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這深刻闡明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本來,既包含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這個源頭,也涵蓋在此基礎上產生並發展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這三種文化有着內在的邏輯關聯,不可割裂。不忘本來,就是要堅決守護好我們的文化根脈,對其進行傳承與弘揚,爲不斷鑄就中華文化新輝煌植根塑魂。

堅持不忘本來,要堅定文化自信,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高度認同、倍加珍惜、大力弘揚。習近平同志指出,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他強調,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綿延5000多年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包含豐厚的哲學思想、人文精神、道德規範,深刻影響了世界文明,具有不可磨滅的歷史作用和時代價值。當今世界,漢語熱方興未艾,孔子學院在很多國家廣受歡迎,折射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日俱增的吸引力、影響力。習近平同志強調,要系統梳理傳統文化資源,讓收藏在禁宮裏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裏的文字都活起來。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不是爲了把它當作古董擺設,也不能食古不化,而是要發揚光大,推動其全方位融入國民教育、道德建設、文化創造和生產生活,使其更好地服務現實。我們要進一步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的時代價值,使之成爲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

堅持不忘本來,要旗幟鮮明地反對文化虛無主義。習近平同志強調,優秀傳統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傳承和發展的根本,如果丟掉了,就割斷了精神命脈。中國共產黨人始終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忠實繼承者和弘揚者。當前,我國主流思想文化健康向上、正能量強勁,但歷史虛無主義、文化虛無主義仍不時沉渣泛起。根之茂者其實遂。如果忘其根本、挪窩倒騰,生搬硬套、強行嫁接,就等於丟掉了精神世界的身份證,就無法鑄就中華文化新輝煌。千百年來凝聚、積澱的優秀傳統文化,在我國革命、建設、改革的偉大實踐中形成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是融入中華民族血脈的精神基因,是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精神支撐。惟有始終植根於中華文化的沃土之中,新時代的文化之樹才能根深葉茂。

吸收外來:爲不斷鑄就中華文化新輝煌提供養料和活力

實現文化繁榮發展,既需要不忘本來、植根塑魂,也需要吸收外來、交流互鑑。交流互鑑是文明發展的本質要求。習近平同志強調,文明因多樣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鑑,因互鑑而發展。中華文明是在中國大地上產生的文明,也是在與其他文明不斷交流互鑑的過程中逐漸豐富、成熟、壯大的文明。吸收外來,就是要善於融通國外各種有益的思想文化資源,大膽吸收借鑑人類創造的一切優秀文明成果,爲不斷鑄就中華文化新輝煌源源不斷地提供養料和活力。

綜觀世界文化發展史,不同文化互相開放、互相交流、互相吸收、互相補充,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客觀要求和必然趨勢。歷史也昭示我們,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文化,只有廣泛吸取外來文化的優秀元素,纔會更豐富、更博大,纔會具有旺盛生命力;反之,在文化上封閉保守、妄自尊大,必然導致僵化、停滯和落後。當今世界,經濟全球化潮流不可阻擋,國與國、民族與民族、文明與文明之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依存,正在形成人類命運共同體。這必然要求我們加強文明對話和文化交流,在各美其美前提下,實現美人之美,美美與共。

堅持吸收外來,要更加主動地學習、借鑑、吸收外來有益文化的精髓,堅決摒棄心胸狹隘的排外主義和妄自尊大的自我中心主義,以兼收幷蓄、海納百川的大國氣度,瞭解並理解文化的多樣性,尊重其他國家和民族的文化特殊性,開放自信地與之交流、交融和互鑑、互補,避免文明衝突,實現文明和睦。習近平同志指出,在中外文化溝通交流中,我們要保持對自身文化的自信、耐力、定力。他還強調,熱衷於去思想化去價值化去歷史化去中國化去主流化那一套,絕對是沒有前途的。我們要始終堅持自身文化的主體地位,自信而有原則地吸收他人之長,不盲目選擇,更不搞全盤西化。對待外來文化,要立足國情進行中國化,去粗取精、去僞存真,使外來文化中優秀的、有生命力的要素在中國大地上生根發芽、開花結果,成爲中華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

面向未來:不斷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

文化具有基礎性、引導性,爲經濟建設、政治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提供智力支持、精神支撐和價值引領。當前,我們最重要的使命是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面向未來,不斷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既是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題中應有之義,也是強大動力。

到建黨100年時,我們要實現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建成經濟更加發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進步、文化更加繁榮、社會更加和諧、人民生活更加殷實的小康社會。到新中國成立100年時,我們要實現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把我國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爲實現這一宏偉目標,以習近平同志爲核心的黨中央確立了兩步走的戰略安排,並明確了每一步的階段性目標。從2020年到2035年的第一個階段性目標中,有社會文明程度達到新的高度,國家文化軟實力顯著增強,中華文化影響更加廣泛深入的要求;從2035年到本世紀中葉的第二個階段性目標中,有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生態文明將全面提升的要求。可見,文化繁榮興盛始終是我們不懈奮鬥的重要目標和動力。

習近平同志指出,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沒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繁榮興盛,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不完全的。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必須始終服從服務於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縱觀人類歷史,文化的繁榮發展與國家、民族的繁榮發展總體上是相互對應、彼此支撐的。這啓示我們:面向未來,就是要緊緊圍繞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在繼承優秀傳統文化和吸收有益外來文化的基礎上,不斷推進文化創新發展,推動文化由大變強,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屹立於世界民族文化之林。這也是堅定文化自信、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必由之路。

面向未來,不斷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必須始終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爲指導。馬克思主義是我們立黨立國的根本指導思想,這是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都不能動搖的根本原則。我們黨自誕生之日起就高舉馬克思主義旗幟,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形成了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爲中華文化注入了先進的思想內涵。在新時代,我們要始終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爲指導,堅守中華文化立場,用發展着的馬克思主義引領文化建設,不斷鞏固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鞏固全黨全國人民團結奮鬥的共同思想基礎。

面向未來,不斷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必須堅持以創新爲引領。事物總是不斷髮展變化的,過去先進不等於現在先進,現在先進不等於永遠先進。思想文化是最需要也最能夠進行創新的領域。要充分發揮先進文化的引領、感召、武裝、啓迪作用,堅持馬克思主義一貫倡導的辯證理性和科學揚棄精神,以與時俱進的態度大力創新、不斷創新、永遠創新。還要看到,吸收外來也有一個如何克服水土不服、消化不良的問題,解決這一問題,惟有結合實際轉化創新。我們黨在吸收外來文化爲我所用方面從來都秉持學習、借鑑、轉化、創新的態度,並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

鑄就新輝煌的心得體會篇3

中華傳統文化是文明的結晶,通過學習中華傳統文化,感想、體會頗深。

一是認識上的轉變。在以前的學習和工作中從沒有真正接觸過國學方面的知識,只知道是儒家學問,還有些封建思想意識,認爲學這些也沒有多大的用處,與自己的工作關係不大。然而,通過這段時間的學習,認識有了新的轉變。我認爲,國學博大精深、歷史悠久,幾千年來一直是中國人安居樂業,安身立命之文化根基,也一直是中華文化的精神脊樑。中國之所以成爲世界上唯一一個文化延綿五千年而沒有中斷的國家,正是因爲有如此深厚的國學文化作爲支柱,這種文化一直貫穿於我們每個人的成長曆程。

學國學是當今很熱門的一個詞兒,是人們對於傳統文化的反思和正視。其概念廣泛、內涵豐富、分類多樣,把我們祖輩們的經歷、體驗、方法以及感悟都融入在這些文字中,爲我們後人所一一品讀,並領悟其中的奧妙。他們把這些經典留給我們,自然是希望我們代代相傳,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真正做到學以致用。

二是學習的重要。人的一生是從學習開始的,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開篇即提出了以學習爲樂事,反映了孔子一生學而不厭、誨人不倦、注重修養,嚴格要求自己的主張。一個人在生命的歷程中,有很多不可知的部分,但是知識可以增長才幹,知識可以改變命運。因此,我感到愛學習是一種快樂,想學習是一種幸福,求知若渴是一種喜悅。學習新知識,溫習舊知識是一件讓我們感覺愉悅的事情,學習能使我們提高素質、增長才幹。所以我們要樹立終身學習的思想。

三是努力踐行。孔子在《論語》這部書中,教給我們很多處世的方法,做人的規矩。這些道理看起來很普素,這些辦法有時候在原則中透着一些變通。只要我們認真去學習、去思考、去感悟,就會明白其中的許多道理。在爲人處世就知道哪些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什麼是好事情,什麼事情是壞的。就有了做人的準則,在生活、工作中,就會有正確的判斷和及時糾正自己錯誤的言行。凡出言,信爲先;詐與妄,奚可焉?說話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就是指凡事說出去的話,首先要講信用,不可以欺詐別人或者胡言亂語,話說得多,不如說得少,說話只要恰當,切題就行,不要花言巧語。尤其是我們園長面對老師,尤其女性,要爲自己說過的話負責,所謂“君子一言,駟馬難追”,說的就是這個道理。言既出,行必果,說出去的話就像潑出去的水,不可收回,不可反悔。對員工提出的意見建議要認真研究解決,要敢於承擔責任。

身爲一名教師,在工作中一是要以身作則,身體力行。要求員工做到的,自己必須首先做到;要求學生不能做的,自己堅決不能做。要給學生做出表率,正確引導員學生的行爲,樹立良好的風氣,只有員工心平氣順,工作纔能有積極性,才能達到和諧共處,更好的工作。

鑄就新輝煌的心得體會篇4

傳統文化如同民族的靈魂,蘊含着不屈的希望與力量;傳統文化是民族發展的原動力,給人們勇攀高峯的鬥志與毅力;傳統文化彷彿是一座溝通世界的橋樑,傳遞給世界溫暖與色彩。因此,我想說:讓我們共同守護我們的傳統文化吧!

最近名爲全世界最有影響力的前十二名文化大國的調查結果已經揭曉。中國以擁有衆多的優秀傳統文化位居第二名,這個好消息令大家歡欣不已。但當我們靜下心來與擁有衆多備受歡迎的現代文化的美國作比較時,我們的優勢在於我們歷史悠久的傳統文化。然而在我們的傳統文化被很多外國朋友欣賞的時候,我們自身是否足夠重視它呢?如果我們不能很好地傳承傳統文化,這難道不是我們民族的悲哀嗎?

現實情況值得社會擔憂。如今很多國人特別是青少年朋友,他們對外來文化有高度的認同。於是我們不再對哈韓、哈日感到大驚小怪,不再對好萊塢影片感到陌生。其實,感受、學習外國文化的精華並沒有錯。但過分的關注與模仿必將導致對傳統文化的漠視。可以說,外來文化已經對我們的傳統文化產生了衝擊。這種現狀值得我們關注。

令人欣慰的是,越來越多的人已經懂得守護我們的傳統文化的重要性。例如著名作家馮驥才實地考察並用所寫文章表達了呼籲人們保護傳統文化的迫切心聲。他說:民間藝術是民族情感與精神的載體之一,普查與記錄是爲了見證與記載一種歷史精神。是啊。倘若我們失去了珍貴的傳統文化,我們的內心會不會時常感受到一種不能訴說的苦衷呢?更讓我們感到欣慰的是政府的未雨綢繆。爲了引導人們重視傳統文化,國家設立了清明、端午、中秋三個傳統節日,守護傳統文化的決心不言而喻。是的,我們不想再看到自己的傳統節日被別的國家搶先申請註冊的事情重演。爲此,我們有責任、有義務守護我們的傳統文化。讓它在世界的舞臺上展現耀眼的光彩。

隨着全社會對傳統文化的關注度與日俱增,我們理應滿懷信心並且堅信:懂得守護我們的傳統文化的民族會永遠屹立在世界的前列,擁有勃勃生機。

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心得體會範文二

源遠流長,博大精深,這是中華傳統文化所具有的特質。但是,在當今各種變異文化的衝擊之下,人們開始褻瀆傳統文化,把文明積澱看作炒作的工具。這怎能不令人擔憂?堅守傳統文化的本真,守護心中那泓清泉迫在眉睫。

曾幾何時,我們悄悄地淡忘了李白、杜甫,淡忘了那清新自然、沉鬱頓挫的氣質和風格。微博時代的我們,早已習慣了藍精靈體,習慣了那句例行公事的套話:元芳,你怎麼看?殊不知,在我們戲謔調侃之時,傳統文化在離我們漸行漸遠。半文半白的甄嬛體在社會上風靡一時,不痛不癢、無病呻吟的瓊瑤體居然號稱能醫治心靈創傷。這時的我們,情何以堪!

當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被修飾、被改造得面目全非,我們該作何感想?一片真切的思鄉之情被無聊地調侃,這是一種怎樣的悲哀!對於中國沉澱已久的文化,我們雖然沒有能力去完全深諳,但也沒有理由不保持它自然之美的本性,更沒有資格去胡編亂造,去挑戰先人們高超的文學功底。因爲我們生在一個有着古老文明的國度,所以我們要堅守本真,不要丟失了對傳統文化應有的崇敬和敬畏之心,在傳統文化調侃中迷失前進的方向。

在網絡高度發達的信息時代,人們追求適宜的精神愉悅本無可非議。但各種不倫不類的體例的出現卻是一個不好的徵兆。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如果連自己的文化都保護不了,那還有什麼存在的意義呢?當我們對tvb體、流氓體朗朗上口津津樂道的時候,我們是否能夠聽見那一聲聲來自於幾千年前的天空的無助哀號?

堅守傳統文化的本真,並不是要我們一成不變地照搬先哲的思想,創新和突破是必要的,畢竟,那是人們前進的動力源泉。堅守本真,意味着天空的圓月依然是圓月,它是一輪思鄉的月,而非被人們俗化了的月亮;堅守傳統文化的本真,意味着那融在酒中的是一片真情,而不是被整飾得面目全非的一潭污水。堅守傳統文化的本真,給先哲們一份尊重和敬畏,不要矯揉造作,不要畫蛇添足,更不要將經典俗化。

保持一顆敬畏之心,堅守傳統文化的本真,讓自然和諧的春風吹向每一個角落,讓傳統文化之樹綻放鮮花朵朵,滋潤萬物。

鑄就新輝煌的心得體會篇5

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要堅定文化自信,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

一、習近平同志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強調,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深入理解和準確把握堅定文化自信的深遠意義

1、文化自信是對我們黨、國家和民族文化的歷史傳統、價值內涵和現實意義的認識、認同以及在此基礎上建立起來的信念。堅定文化自信,就是堅持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源自於中華民族五千多年文明歷史所孕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熔鑄於黨領導人民在革命、建設、改革中創造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植根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堅定文化自信,是全面推進“四個自信”的堅實基礎,是開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的偉大力量。

2、十九大報告將高度的文化自信和文化的繁榮興盛上升到了關係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高度,是指導我們今後工作的重要遵循。

文化是一個國家、民族生存發展的根脈,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作爲文化工作者,要深入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範,結合時代要求繼承創新,讓中華文化展現永久魅力和時代風采,這是我們義不容辭的使命。

3、要從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戰略高度看待文化自信的重大價值和現實意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是激勵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奮勇前進的強大精神力量。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文化沃土,文化自信是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的歷史根脈。

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體現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文化本質和獨特魅力,與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一起引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方向。

二、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同志高度重視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十九大報告中,他再次強調要加強文物保護利用和文化遺產保護傳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這是我國發展新的歷史方位。文物保護利用和文化遺產保護傳承要適應新時代的新要求。

1、十八大以來,習近平同志對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發表了系列重要論述,立意高遠,內涵深邃,爲統籌推進文化遺產保護利用賦予了歷史擔當、指明瞭前進方向、提供了澎湃動能。在習近平同志關於“努力走出一條符合國情的文物保護利用之路”的重要指示精神的指引下,我們走過了極不平凡的五年,保護文物的社會共識已經形成,政府主導、部門協作、社會參與的文物保護利用格局日臻完善;文物資源家底基本摸清,文物保護狀況明顯改善;文物工作更好融入經濟社會發展大局,文物惠及民生作用不斷彰顯;文物保護法律制度體系基本形成,文物保護責任意識、治理能力和管理水平大幅提升。如今,在新時代,我們要繼續推動文化遺產事業發展,着力解決好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在歷史進步中實現文化進步,更好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更好推動人的全面發展和社會進步。

2、認識新時代的重大意義,領會新時代的科學內涵,統籌推進新時代文物保護利用和文化遺產保護傳承,關鍵是準確理解和科學把握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新變化,深入研究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在文化遺產領域中的具體表現。

從參觀博物館,到文化遺產地旅遊,再到民間文物收藏,文物正在廣泛進入人民日常生活,在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中的地位和作用越來越重要。面對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文物保護利用和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工作都亟待加強。

3、對文物保護來說,這個新時代,是承前啓後、繼往開來、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奮力譜寫文化遺產保護利用之路新篇章的時代,是讓文物活起來、讓中華文化展現出永久魅力和時代風采、增強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的時代。

我們要在新時代讓文物價值作用充分彰顯,爲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開啓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作出更大貢獻。例如:

敦煌文化豐厚的文化遺存對於傳承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精神、增強社會凝聚力和國家軟實力具有不可替代的文化價值,對於當代世界的文明互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我們應致力於加大人文交流國際合作,開拓國際視野,尤其是加強與“一帶一路”相關國家和地區的文化合作。

我們一方面要講好中國故事,推進中國文化走出去;另一方面要吸收其他文明的優秀成果,建設新時代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

 三、 十九大報告指出, 要堅持爲人民服務、爲社會主義服務,堅持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堅持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不斷鑄就中華文化新輝煌。要增強文化自信,鑄就中華文化新輝煌,助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

1、十九大報告提出的堅持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方針與文化爲人民服務、爲社會主義服務的方向,與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各有側重,互爲補充,共同構成有機整體,明確了中華文化的前進方向和發展路徑,體現了我們黨對中華文化傳承發展認識的最新成果。文物工作堅持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就是要深入挖掘文物資源所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範、治國智慧,結合時代要求繼承創新,找準歷史和現實的結合點,使文物蘊含的最基本的文化基因與當代文化相適應、與現代社會相協調、與人民需求相契合;就是要創新文物資源利用途徑,發揮好文物資源的社會教育和公共服務功能;就是要不斷運用互聯網及新媒體技術的創新成果,豐富文化供給,促進文化消費,鼓勵文物市場活躍有序健康發展;就是要改革創新、攻堅克難,不辱使命、勇於擔當,讓中華文化在新時代煥發新的生機和活力,激勵全體中華兒女不斷奮進、凝聚起同心共築中國夢的磅礴力量。

2、以敦煌文物保護與研究爲例,利用包括敦煌石窟在內的豐富且不可替代的絲綢之路文化遺產,進行教學研究,既爲敦煌研究院和國內相關機構培養文物保護、人文社科、傳承利用的人才隊伍,同時爲“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培養藝術與保護領域的高級專門人才,推動“一帶一路”人文交流,爲努力走出一條符合中國國情的文物保護利用之路作出積極貢獻。

3、文物作爲過去文化遺存的物質載體,是聯結過去、現在和未來的對話橋樑。

在新時代,文物工作的着力點就是要充分利用這一對話機制,實現文物保護利用與文化建設的有機融合,不斷加強文物文化價值的發掘利用和科學闡釋工作,不斷提高文物合理適度利用的水平和能力,不斷激發全民族全社會文化創新創造的活力,不斷鑄就中華文化新輝煌,助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

鑄就新輝煌的心得體會篇6

中國傳統文化燦若星空,擁有無窮的文化底蘊,中國傳統文化美如山河,擁有高尚的精神品質。悠悠漫漫中華五千年的歷史,風骨猶存,源遠流長,獨樹一幟,而又熠熠生輝,深深念念中華悠久歷史古蹟,風韻猶存,博大精深,而又清新自然。

學習中國傳統文化不僅可以培養我們的文化氣質,還可以開闊我們的人生境界,啓悟生命的智慧。學習誦讀名家經典,領悟傳統道德的魅力。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那是仁愛精神的象徵,色思溫,貌思恭,居處恭,執事敬那是禮法的遵守,大道之行也,天下爲公那是和的終極追求,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那是內聖外王的思想,上善若水那是道的境界。接觸儒家,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瞭解道家,悟道求道體道行道,無爲而無不爲,感悟佛教,利己利人功德圓滿。古聖先賢以己之思明我之智哉,明心見性,睿智篤行。

學習中國傳統文化,洞察體悟人生,開闊心胸。也許我們能夠體悟中國傳統文化天人合一的精髓,接受傳統文化的薰陶。如今的社會是一個安靜祥和的社會,但是人心卻在逐漸的泯滅,高貴的道德修養又有幾人能擁有。古人有云:半部《論語》治天下,如果我們能夠潛心專修傳統文化的一小部分,那麼我們心中的那份不安與焦慮將會煙消雲散,我們的心胸會開闊許多,我們的心境會開朗許多,我們的心靈也會純淨許多。當有一天我們擁有古人那般深厚傳統文化的底蘊時,我們離佛家所說的無悲無喜、無慾無求的境界又近了一步,真正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爲世俗所奴役,那人生會是一種怎樣的境界?

學習中國傳統文化,體悟方能感知,感知方能做到。中國傳統文化承載着數千年先人的寶貴經驗和智慧,我們每個中華兒女都應學習感悟與行動。人的處世之法其實深藏其中,幫助人類處理好人與物、人與人、人與自己內心三大問題之道也深藏其中,中國乃至世界的救市之道更深藏其中。五千年的歷史傳承至今,風雨無阻,彩虹依舊。所以我們沒有理由不學習它,不傳承它,不發揚它,不去做到它!仁義禮智信,溫良恭儉讓,如今的你應該倍加珍惜與運用之道。

中國傳統文化是民族的瑰寶,要傳承,要發揚,但它更需要我們去接受,去實踐,去體悟。學古不泥古,我們要將傳統文化結合時代精神,融入到我們的工作、學習、生活中去。以傳統文化規範自己的言談舉止,用傳統文化寬撫我們的內心,讓傳統文化促進社會的和諧。只有與時代結合,運用到生活中去,傳統文化纔是有生命的,才能在世界文化之林立於不敗之地。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一個人要廣泛地多方面學習,詳細地問,慎重地思考,明確地分辨,踏踏實實地行。在學習中,如果我們時時如此,積極主動地學習。那麼,我們的學習也許會是一件和諧愜意的事,至於學,而樂在其中已矣。

感悟了,知曉了,學習了,懂得了。學習中國傳統文化,心領神會方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