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簡歷模板館>熱點>心得體會>

通用讀《文化苦旅》有感範文7篇

心得體會 閱讀(1.8W)

只有美好清爽的甘泉會造就清澈的荷塘,貢獻一本書,感謝一份愛。那麼關於相關的讀後感該怎麼寫呢,下面是本站小編爲大家整理的讀《文化苦旅》有感範文,供大家參考。

通用讀《文化苦旅》有感範文7篇

讀《文化苦旅》有感1

第一次聽說《文化苦旅》這本書還是在上中學的時候,直到上大學時纔買了一本認真來讀。古話說得好:“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 作者一次次漂泊的旅程,都是增長智慧的機會,也使心靈經過了一段漫長的洗滌。

我細細讀着書,慢慢地被書中的歷史、遊記所吸引。從莫高窟的中華民族痛失瑰寶到風雨天一閣那座僅存的藏書樓,從沙原隱泉到洞庭一角,又從吳江船到牌坊。作者走過的每一處地方,似乎都蘊藏着那麼多中華歷史。有時候真想自己也能懂得中華五千年曆史,每當走到一個地方,都能想起此地過去的故事和故人的評價。

讀這本書,就像和作者一起,從中國的西北走向江南。偶爾,作者也會停下來,寫一寫臘梅或是寫寫自己的藏書,或者在每個清靜的雨夜裏想起,夜雨詩意。但是作者永遠都沒有忘記,真正的山水不光只是自然山水,更有着文化氣息,人文山水。正如他自序中所說:每到一個地方,總有一種沉重的歷史氣壓罩在我的全身,要擺脫也擺脫不了。這是中國歷史文化的悠久魅力和它對我的長期薰染造成的。是的,在西天悽豔的晚霞下,我看見了王圓麓,那個敦煌石窯的罪人;在羅池廟裏,我看見了失落的柳宗元;在都江堰,我看見了大愚又大智,大拙又大巧的李冰;在天柱山我看見了華髮蒼然的蘇東坡。

我一直在想,爲什麼叫做文化苦旅?慢慢得,我明白:苦旅,苦在歷史的重壓,苦在歷史的逝去,苦在古人的遠離,更苦在文人心裏的敏感。

讀了這本書,不僅讓我略懂了作者,更讓我讀懂了中華民族歷史的一絲細脈。

讀《文化苦旅》有感2

《文化苦旅》是一本文字優美卻又言之有物的書。這本書讓我遊歷了大江南北,帶我穿越時空,領略唐宋元明清的歷史。本書寫的是中國名處的名勝古蹟、風土人情,可按以說是一本遊記;而在其中又記錄了許多史實;也可以說是一部史記;而全書流露出的喜怒哀樂、詩情畫意,又使這本書成爲一部很不錯的散文集。

走在中華民族的土地上,作者用其獨特的觀察力和洞悉力去深思這古老民族的深層文化,用心思細膩的筆觸,爲這趟巡視華夏文化的「苦旅」,這本書裏頭有太多不忍與親身體驗的辛酸。苦苦的味道,未看過《文化苦旅》之前,大概也不會想到,一處處令人流連忘返的風景名勝與歷史古蹟在它們的背後會有如此深層的涵義;而作者運其妙筆,以乾淨漂亮的散文,組合成了一篇篇絕妙的文章。走進書中的情境與思考,我不禁嚴肅起來。像一個被流放的孩子,流放到一塊自己不熟悉的土地,逼使我不得不走向前去。眼前出現了莫高窟的石洞,石洞依舊壯觀,石像,壁畫依然不言,我靜靜看着光影投射在石壁上的變化,如同它們靜靜地看着敦煌千年的變遷。千年前的第一刀劃下,開啓了千年後莫高窟的壯麗。它曾遭遇浩劫:王道士手中一串鑰匙把守了千年的敦煌,卻任其流落在外人手裏,而中華子孫卻也將之棄而不顧,那一馬車,一馬車的文物輸往外國。多年後的今天,那神祕又充滿意義的洞窟,爲何能引起大家的注目它並非外表炫麗,而是它只是一種儀式,一種人性的,及它深層的蘊藏。我們在這兒看到,美,也有宗教的天地,以及它是中國千年的標本,一樣美的標本,縱使它曾經殘缺,被人無情的,任意的轉換。

在柳侯祠前,由一尊石像追想柳宗元的一生,從他的文才想至他的被貶,既遭貶謫,而永柳二州又是荒遠之地,因此他自放于山林水澤之間,將其困厄感傷的心境,完全寄託在遊賞山水之間與文章創作之中,使中國文學史上擁有了「永州八記」這樣出色的山水文學,這樣的一代士人的氣節與傲氣讓後世學者不得不去尊敬他的文化意識及人格,帶着崇敬和疑問來瞻仰這位大文豪。

苦與甜本是一家,先苦後天,才知甜滋味。正如餘秋雨把書名取作《文化苦旅》!但苦中處處有希望的曙光。

讀《文化苦旅》有感3

提起餘秋雨,可能想說得太多,滿腔話語積壓於心底,隨時都有迸發出去的可能。但我還是願意只打開一個小口,讓那話語如涓涓細流一樣涌出,將自己再次滋潤。

讀餘秋雨的第一篇散文,是他的《文化苦旅》的開篇之作——《道士塔》。當時,我第一遍讀,憤恨;第二遍讀,無奈;第三遍讀,就只有壓抑了。目睹的一個個驚人的流失數字,我的壓抑與它共存。王元祿是個罪人,沒有錯。但是,將敦煌文化的大量流失、出賣之罪完全歸咎於他——那樣一個20世紀國中國隨處可見的猥瑣、短目之人,更像是嘲笑自己。因爲,他的卑微,實在不配承受這罪。他意識不到這份文明的偉大與燦爛,他只知道一百卷經卷值一個銅板,一車古畫值三塊大洋;他只知道如果在飛天甜美、神祕的微笑上刷一點白石灰,牆壁就乾淨了;他只知道本以強盜身份來這裏的斯坦因,是西方來東方“取經“的人。他的卑微,承受不起這罪!我的壓抑與這些恥辱共存。正像餘先生喊出的:“我好恨!”

終於,《莫高窟》緊隨其後,讓我稍稍欣慰,餘先生用敦煌壁畫上明快的、油彩一般的語言,從誕生曙光的時候起,描繪到飛天騰空撒花的唐初鼎盛之期。欣慰於畢竟我們厚重的土地,還以它三千年孕育出的魔力,留住、或是說吸引住了一部分文明,就算是文明的.碎片,也能使後人從中拾取精華,沐浴靈魂。唐後,風格一次次改變,風沙一次次動搖這裏,但是,風骨從未泯滅過。然後,飛天神祕的微笑朝向了日不落,這微笑後面是憤恨,是壓抑,是無奈……

讀《文化苦旅》有感4

第一次知道餘秋雨這個人時,我才只有一年級,偶爾在《語文新天地》上見過他的名字。而現在,我則在《行者無疆》、《文化苦旅》中,細細地品味他的文章……

《文化苦旅》訴說着一個個中國古文化,外國文明的盛興、衰落。餘秋雨將它們講述地栩栩如生,他遊歷四方,將所有的感悟都寫了下來,便有了此書。書中的“苦”並非肉體上的辛苦,而是那些不朽的文明經歷過的風霜雨雪,經歷過的不爲人知的祕密……

全書的主調是憑藉事物以尋求文化的靈魂,人生的真諦。作者以藝術家的筆觸勾勒出一幅幅慘不忍睹,壯麗,悽慘的畫面:王道士——王圓?他原是湖北麻城的農民,逃荒到甘肅,做了道士。幾經周折,不幸由他當了莫高窟的家,把持着中國古代最燦爛的文化。他從外國冒險家手裏接過極少數的錢財,讓他們把難以計數的敦煌文物一箱箱運走。“飛天”古壁畫被王圓?用石灰刷白:“這樣才幹淨。”陽關古址一片淒涼、荒無人煙,一望無邊的古戰場屍骨遍地……

我深深地感覺,中國五千年的歷史真得很耀眼,很璀璨,但過去很多人都不重視,中華偉大的作品都白白被糟蹋。我真想回到過去,告訴那些人:“求求你們,不要再這樣了!這些都是藝術瑰寶呀!”但在他們眼中,這些東西毫無價值,再大的發泄也是空氣一堆,換來的是他們一臉茫然……

讀《文化苦旅》有感5

在廣褒的中華大地上,漂泊流浪的餘秋雨先生越過山盤水座,踏雪飛鴻,在文化的苦苦旅途中迴歸於歷史的冷漠,理性的嚴峻,一種苦澀後的回味,一種焦慮後的會心,一種冥思後的放鬆,一種蒼老後的年輕,一種文字激昂的大氣,一場細緻精巧氣可吞天下的深刻評述。——這便是《文化苦旅》。這便是文化的苦旅。

大漠的荒蕪,黃河文明的盛衰,清麗悽迷的江南文化和世態人情,風情萬種的古城風貌與歷史淵流,餘秋雨先生在心靈的旅途,以一位文化學者精準獨特的視角,憑藉豐富的文化感悟力與藝術表現力,再現了匿藏於時間底端的深刻思考,開展了一場山水風物與歷史精靈的遠距對話。壯哉!奇哉!妙哉!

是山水將文化的溶解,抑或是文化對山水的詩話?或是山水與文化的天地契合?在看似平常的風景名勝之中,蘊藏的歷史與內涵,涵蓋的文化與深沉,在秋雨先生筆下,點點滴滴,猛的,全都滴成一團,如一股急流,把人震撼,感耶!嘆耶!撼耶!

西方一位哲人說過:“只有飽經滄桑的老人才會領悟真正的人生哲理。”餘秋雨對於文化的經典評論便是他滄桑後博發而出的哲思。蘇東坡三十七歲便自稱“老頭”,他頗有蘇東坡“老夫聊發少年狂”的那種放達。放達于山水世界,放達於文化天堂。他曾說他常佇立,於觀察自然與人交際境界中去思考前人的情感,在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文明史中,餘秋雨先生將犀利的筆觸直接伸向歷史,伸向人文,他勇於批判歷史,鍼砭時弊;他敢於發表見解,針針見血,這真是《文化苦旅》不同於其他散文之處,這正是《文化苦旅》長久不泯的精神所在。對於靈魂與精神的刻畫,猶記得莫高窟裏那位無知道士的愚蠢行徑,猶記得長江入海口那個特殊羣落一上海人的精明驕傲與能說會道。正是對於不被大衆看到的內涵的深度挖掘,正是對於社會形態的方方面面的反映與體現,成就了這部書的魅力與價值。

在山水解讀歷史,在歷史中解讀文化,在文化中看透山水,讓自己的心靈也受到文化的薰染,精神的洗禮,這便是我讀《文化苦旅》獲得的最強烈的感受。或許,我還未完全領悟作者的深意。或許,我還未真正讀透這本書的內涵。然而,《文化苦旅》一起苦苦的悲愴奏響了時代的絕響,警世亦憾人!

品一杯香茗,讀一本好書,《文化苦旅》,值得一讀!

讀《文化苦旅》有感6

最近在看餘秋雨的《文化苦旅》一書,看到他在大西北重走絲綢之路,重尋地域文化,很受震撼,藉着端午節的假期,一來想去親身感受下絲綢之路上的景觀之美,二來爲畢業論文地理融合研學旅行線路踩踩線。這次主要前往張掖和酒泉(敦煌)兩個城市,這裏跟大家說一下“甘肅”二字的由來,“甘”爲甘州,也就是今天的張掖,“肅”爲肅州,也就是今天的酒泉,敦煌是酒泉的縣級市,由此以來也算是把“甘肅走遍了”,這次出行以地質公園爲行進主線,因爲於大西北而言,人文和自然已然成爲一個統一體,時間和空間的耦合性於自然景觀上表現的愈加熱烈。

張掖的名稱也是有說法的,公元前111年,漢武帝元鼎六年,漢武帝下令拆分酒泉郡,設立張掖郡,希望“斷匈奴之臂,張中國之掖”。可見,張掖誕生之初,就肩負重任,被寄予厚望。

張掖在漢匈戰爭中的重要性,在於其地理位置。祁連山中部有一個山口,叫扁都口,海拔3500多米,扼守蒙古與青藏高原交通的要道(祁連山的埡口)。而張掖正好位於扁都口以北,佔領這裏就能切斷匈奴與羌的聯繫。東西向來看,想出陽關、玉門關通西域,張掖也是必經之地。

原計劃此次出行是隻想前往七彩丹霞景區,機緣巧合下也前往了平山湖大峽谷,從地理地質的角度而言,這兩個地方確實可全權代表中國北方丹霞地貌,甚至在世界丹霞地貌上也有一席之地,七彩丹霞景區在20xx年冬天剛剛被評爲5A景區,同時也歸錄爲世界自然文化遺產,其影響力愈漸增大,平山湖大峽谷位於甘肅省張掖市和內蒙古阿拉善右旗的交界處,之前因爲高速公路沒有建設,一直不爲衆人所知,今年春,高速公路全線通車、基礎建設也進一步改善,其知名度也在增加,被《中國地理雜誌》譽爲“比肩張家界、媲美美國科羅拉多大峽谷、絲綢之路新發現”,億萬年的風雨滄桑,大自然神奇造化,使得這裏峽谷幽深,峯林奇特。

平山湖大峽谷海拔高度約1500至2550米,其地質構造屬於紅層地貌,也就是丹霞地貌,即發育與中生代侏羅紀至新生代第三紀沉積形成的紅色巖系,峽谷以流水溝壑爲基本特徵,山勢低且平緩,以沙石山爲背景。讀後感·和張掖的七彩丹霞不同的是,平山湖大峽谷更多的是典型的西北風光,蒼涼蕭瑟,在峽谷中一路行走一路感受,不知不覺就會讓你想起莊子的“天地有大美而不言”,一次次前往,一次次出發,在遊歷于山水之間後,你會發現自己的胸襟、視野視乎也在一次次變得開闊、明朗起來。

隨後,驅車前往七彩丹霞景區,在來之前,關於七彩丹霞的美景已經關注了許多,多到近乎有些膩了,甚至想直接前往敦煌,但當自己身臨其境的時候,還是被震撼到了。作爲地理人,錯過確實可惜。

它表現的視乎更多的是南方水鄉多彩景色,很難想到自己置身於荒涼大漠之中。它是中國發育最大最好、地貌造型最豐富的地區之一,是丹霞地貌中的精品。你會看到七彩峽、七彩大扇貝、七彩練、火海、刀山等奇妙景觀,層理交錯、色彩斑斕,十分絢麗。

讀《文化苦旅》有感7

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彿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一步,豁然開朗……

自從武陵人無意中尋得世外桃源,每個人的心裏都埋下了一個桃源――一個沒有爾虞我詐、勾心鬥角的幸福國度。困頓於凡塵俗世間的紛紛擾擾,心中的桃源在一次次躊躇間離我遠去,卻又一次一次在夢裏徘徊,在淺唱低吟間躑躅。

一途征程,一途文化,一途追憶,餘秋雨就這樣背起行囊,踏上文化苦旅,曾日月之幾何,而江山不可復識矣。千百年後的騷人墨客或許再也找不到祖先留駐的腳步,歷史的煙塵抹去了他們的足跡,憑添一份滄桑。餘秋雨,那份失落的許文明讓他心痛不已,心中的桃源不復夕日,他憤然,苦旅,真是苦旅!一次次的佇足而望,一次次的神人交融,他川梭在歷史的漫天雲霧中,有一絲渴望――撥開那片繚人的雲霧,讓心中的桃源重見天日!中國文化源遠流長,如汩汩流水在天盡處匯成磅礴氣勢奔匯而下的瀑布,佇足其間無疑會被這吞吐千年的深遠內涵所震懾。山重水複、蒼莽大地上中國文化的步履曾因那些文人而真實存在,卻又因那些文化而逐漸模糊,餘秋雨,滿懷着對中國文化的熱愛,任憑蔓草堙路,依舊尋找着先人模糊的足跡,尋找心中的桃源,守護那片文明……

科技進步,社會發展,中國從文明古國一步步邁向飛躍,和諧社會和諧,可那份古老的文明卻已逐漸風雨飄搖。心中的桃源是近了還是遠了?現實裏再也沒有李白的輕舟,陸游的毛驢,取而代之的是高科技的遊艇與飛機,可這些交通工具再也到不了昔日的白帝城。縱使千百年後的我們舊地重遊,也找不回那份失落的珍貴,它被藏在地下埋在土裏,一點點被塵埃掩埋,鎖進萬劫不復的深淵……風聲雨聲彷彿不曾改變,可實在是物是人非,當年的一切好像依舊如故,可那抹神韻卻已隨風而逝。人變了,心情變了,即便在同一時間空間,那份屬於歷史的美好也找不回了,它早已在不經意間從人們指間溜走。心中的桃源啊,爲何我已看不清了,是被那奼紫嫣紅迷了眼嗎?

我不是餘秋雨,我沒有那種際遇在朝霞中仰望白帝城,沒能頂着濃烈的秋霜登臨黃鶴樓,更沒能在某個寒冬冷夜輕釦寒山寺門,但我倚着他

的足跡去過莫高窟,到過陽關,登過鳴沙山,飲過月牙泉,訪過柳侯祠……雖是苦旅,我卻在這段苦旅中看到了我的桃源――在歷史深邃的蒼穹下,有中原慈母的白髮,小橋流水的人家,故柳蔭下的訣別,將軍圓睜的怒目,獵獵於朔風中的旌旗……晨晨暮暮,歷史的車轍一刻不停地滾過我的桃源,揚起滿天風沙,迷了誰的眼,只是那雙眼流過太多淚,早被風沙磨鈍。煙塵終會飄散,車轍也會被風沙撫平,只是那太多嘆息的吹拂卻在我的桃源一再沉封……

楚人一炬,阿房終究坍圯成一片廢墟,我的桃源卻在苦旅中深深紮根,日益清晰,恍然間我看到蒼穹下那樹醉人的嫣紅,樹下有個身影向我招手,臨風處銀袍翩躚……

近了,我的桃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