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簡歷模板館>熱點>心得體會>

關於《綠山牆的安妮》讀後感範文

心得體會 閱讀(1.19W)

《綠山牆的安妮》這本書我十分喜愛,那麼在讀完這本書後,大家都有寫一篇讀後感嗎?下面是本站小編爲大家整理的關於《綠山牆的安妮》讀後感範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參閱。

關於《綠山牆的安妮》讀後感範文

關於《綠山牆的安妮》讀後感範文1

這幾天,我經過教師的推薦,開始讀《綠山牆的安妮》。

安妮最大的特點就是愛幻想。她給林蔭道取名“白色的歡樂之路”;她給帶蘋果香味的天竺蘭取名“邦尼”;她給窗外的櫻桃樹取名“白雪皇后”,她給開着紫羅蘭的溪谷取名“紫羅蘭溪谷”……。但安妮的想象力也會惹來不少麻煩。她和戴安娜把小溪旁的雲杉林取名“鬧鬼的森林”,瑪麗拉在傍晚讓安妮必須穿過這片森林,去戴安娜家借圍裙圖紙。安妮就這樣心驚膽戰地走過“鬧鬼的森林”,害怕得要命,結果回到家裏毫髮無損。安妮的幻想也會招來麻煩,所以我們有時不能太沉迷於幻想之中。我也很喜歡幻想。我常常幻想着自我有一雙翅膀,飛到世界各地遊玩,幫忙遇到困難的人。我只要一揮魔法棒,生病的小動物就會立刻好起來;我只要輕輕點一下水面,海豚就會浮上水面和我打招呼;我和小魚、小昆蟲、小動物結成了好朋友,一齊玩耍。

安妮的樂觀值得我們學習。她無論遇到什麼事情,都能以樂觀的心態應對。她和一些女孩受邀去戴安娜家舉行茶會。她們在花園裏玩“敢不敢”的惡作劇遊戲。安妮因爲好勝心強,非要爬到戴安娜家廚房的屋脊上,結果從上頭摔了下來。回到家裏,瑪麗拉十分擔心安妮的腳,但安妮很樂觀地說:“僅有在這種時候你才能發現自我有多少個朋友。”不論發生什麼,我們都應當像安妮一樣堅持樂觀的態度,鎮靜地想辦法。在生活中,我們也會遇到許許多多的困難與挫折,我們都應當樂觀的應對。只要這樣,你就必須能有辦法渡過難關。

《綠山牆的安妮》讓我明白了許多道理。

關於《綠山牆的安妮》讀後感範文2

故事發生在加拿大,一個偏僻的農村阿豐利裏的一座叫綠山牆的農家。綠山牆那兒有小溪、有蘋果樹、有花園,再加上可愛的小別墅,在我眼中,可以說是豪宅了吧!

農家的主人是一對兄妹,哥哥叫馬修,內向極了,只有和安妮在一起時,纔會外向一些;妹妹叫瑪麗拉,對安妮看似嚴厲,其實很愛她。

由於哥哥有點兒老了,幹活不利索了,兄妹倆決定向孤兒院領養一個小男孩,來幫幫馬修,同時也可以爲寂寞的綠山牆添一些歡笑。可不知怎麼,陰差陽錯,帶來的是主人公——小姑娘安妮。

安妮是一個愛幻想女孩,處處閃爍着愛和夢想的火花。她朋友家的湖,成了她口中“閃光的湖”;一隻池塘成爲了她心裏的“柳池”;誰也不知道她是如何想出把窗前的那棵正開着花兒的蘋果樹叫做白雪皇后的原因;還有她起名爲”森林女神的水泡”的那條小溪……

當然,她的想象力偶爾也把她自己嚇個半死。比如,在“樂極生悲”這一章裏“鬧鬼的林子”。安妮,你幹嘛這麼嚇自己呦?!我在書外頭,都爲你擔心!

但是,安妮在學習上,可是厲害的不要不要的呦!她又聰明又勤奮,考起了女王學院,才一年,就取得一級教師證書,還獲得大學獎學金。但爲照顧自己付出心血而形單影隻的瑪麗拉,她放棄了大學深造的好機會。

《綠山牆的安妮》很快被我翻過了最後一爺。這個聰慧、勤奮、善良和幻想於一身的姑娘,還有誰可以想到,她是在十幾年前,哪個可憐、難看,沒人疼又沒人愛的錯誤百出的小女孩呢?終於,她化蛹爲蝶。我要向安妮看齊,成爲一個優秀女孩。

關於《綠山牆的安妮》讀後感範文3

在這個寒假,我讀了一本震撼我心靈的書——《綠山牆的安妮》。

安妮是一個身世淒涼的11歲的孤兒,一頭紅髮,滿臉雀斑,整天沉浸在自我的幻想世界當中,不斷地給人家闖禍。假如你要去領養一個孤兒,你會選擇她嗎?我想應當不會,誰會要一個長得不好看,又會給自我闖禍,整天在那裏胡思亂想的小姑娘呢?馬修和馬瑞拉是一對上了年紀的單身兄妹,因爲一場誤會,他們陰差陽錯地領養了安妮,故事就從那裏開始了。

安妮住進了美麗的綠山牆。她天性活潑樂觀,因爲天真鬧了不少的笑話,卻又因爲善良和直率贏得了友誼和真摯的愛。安妮用自身的生命熱情化解了小鎮上各種敵意,給綠山牆甚至整個小鎮帶來了喪失已久的歡聲笑語和春意。當安妮憑藉着自我的努力考上了大學時,因爲要照顧生病的馬瑞拉而放棄了這個難得的機會,讀到這兒,相信大家都和我一樣喜歡上了安妮,喜歡上了她身上那種富有靈氣的生命活力。

安妮的生命力如此朝氣蓬勃,到處綻開夢想和生命力的花朵。她有着兩種極其寶貴的精神財富,一是對生活的驚奇感;二是充滿樂觀精神的想象力。對於她來說,每一天都會有驚喜和飽足感,她的夢想之花的的確確開出了果實,讓所有人都嚐到了在以前的現實生活中從未品嚐過的的甜美味道。

安妮的心就像是一條清澈見底的河水,從未受到過污染。在今日這個財富至上的時代裏,我們應當摸着良心問問自我,我們到底錯過了什麼生命中不能錯過的東西,丟失了什麼最重要的財富?安妮以往向那些從來不想像、整天碌碌無爲的人驚呼——“你錯過了多少東西!”我們自我也應當想想:我們到底錯過了多少比金錢、地位更寶貴、更重要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