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簡歷模板館>熱點>心得體會>

《課堂》讀後感模板8篇

心得體會 閱讀(2.66W)

撰寫一篇讀後感能夠加深大家對書上內容的認識,其實一篇優秀的讀後感,往往都是我們在認真思考書籍中的內容後寫下的,下面是本站小編爲您分享的《課堂》讀後感模板8篇,感謝您的參閱。

《課堂》讀後感模板8篇

《課堂》讀後感篇1

2014年3月,“核心素養”首次出現在《教育部關於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中,並被置於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首要位置,成爲研製學業質量標準、修訂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的重要依據。核心素養開始進入我們的視野。今年寒假拿到余文森教授《核心素養導向的課堂教學》的這本書時,我就迫不及待地研讀起來。什麼是核心素養?什麼是學科核心素養?爲什麼要從三維目標走向核心素養?核心素養形成的機制和路徑是什麼?核心素養究竟如何落地?課堂教學怎樣培育學生的核心素養?本書從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角度做出了系統迴應。

餘教授指出:核心素養是貫穿國家課程標準修訂的一根紅線,是課程實施和教學改革的總綱和方向。我們首先就要弄清楚核心素養的內涵。如果概念不清、理論不明,且戰且行,改革必然會迷失方向,走入誤區。所以在研讀中,我首先弄清了核心素養、學科核心素養區別及聯繫,明晰了核心素養中的核心品質及關鍵能力的內涵。餘教授告訴我們,學科核心素養=學科+核心素養。學科核心素養是核心素養在特定學科(或學習領域)的具體化,是學生學習一門學科(或特定學習領域)之後所形成的、具有學科特點的成就(包括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是學科育人價值的集中體現。那麼學科核心素養究竟是怎麼形成的?“巧婦難爲無米之炊。”學科核心素養不可能憑空形成,學科知識是學科核心素養形成的載體,而學科活動則是核心素養形成的主要路徑。能力只有在需要能力的活動中才能得到培養,素養只有在需要素養的活動中才能形成。

有好的教師,纔有好的教育。教師只擁有知識,就只能給學生知識。唯有智慧啓迪智慧,唯有素養才能培育素養。學科老師是學科核心素養形成的主要條件,要從知識教學走向素養教學,教師必須從知識型教師轉變成素養型教師。這樣,核心素養導向的教學觀就要重建,餘教授認爲:觀念是行動的指南,任何改革都是從觀念開始的,教學改革也不例外。以核心素養爲導向的教學改革首先必須確立以素養爲導向的教學觀念。基於立德樹人的教學是就教學方向而言,真正的教學是教人,而不是教書,學科老師不是教學科,而是用學科來教人,這是培育學科核心素養首先必須確立的教學觀念。基於課程意識和學科本質的教學是就教學內容而言,課程意識本質上就是課程觀,教師的課程意識就是教師對課程的理解、看法、觀點和態度。課程觀決定教學觀,教師怎麼理解課程會從根本上決定怎麼理解教學。也就是說,教師不能就教學論教學,就教學談教學,而一定要有課程的高度、課程的視野,即課程的意識,否則,教學就會陷入就事論事的弊病。

從學科教學的角度講,教學不能只停留在“學科表層”(現象),而應進入“學科深層”(本質)。惟其如此,學科教學纔能有效地促成學科素養的形成。基於學生學習的教學是就教學主體而言。學是教學的出發點、落腳點,教學的中心、重心在學而不在教,教學應該圍繞學來組織、設計、展開。基於學生學習的教學不僅是教學本質的.體現,也是學生形成學科素養的必然要求。我收穫最大並認爲最有價值的是本書提出了核心素養背景下,六項基本策略一一整體化策略、情境化策略、深度化策略、活動化策略、自主化策略、意義化策略。策略是從觀念走向行動、從理論走向實際的路徑和方法。有了正確的教學觀念,還得進一步把觀念轉化成操作的策略。以上策略不是簡單的對應關係,而是複雜的多向關係。可以說,任何一項好的策略都同時體現了若干理念,而任何一條好的理念也同時需要多項策略去落實。

培養學生核心素養是一項長期的過程,而且還有待於我們去實踐和研究。藉助互聯網資源等在內的多種手段調動學生的學習,培養學生各方面的素養。我將不斷學習新理念,並付諸於教育教學實踐中,在學習中進步,在進步中學習。

《課堂》讀後感篇2

今天,在清晨陽光的沐浴下,我又翻開了《感恩父母》這本書,裏面每個令人動人、驚心的故事深深吸引了我,父母的愛是多麼偉大,他們的愛爲我們撐起了一片遮風擋雨的天空,他們的愛不捨求回報,只希望我們能過得更好。這本書會帶着我們走向另一個美妙的世界,感受愛的溫暖。

?感恩父母》這本書裏有着九十七個感人至深的故事,母愛是船,載着我們從少年走向成熟,父愛是海,給了我們一個幸福的家。有個叫的女孩就是這其中的一個主人公,她從小在一個貧窮的環境中長大,母親去世得早。但家境並不富裕的她卻很爭氣,她成績優異,在高中畢業的時候,以全校第一的優異成績進了清華北大,這個對於所有人來說是個好消息,可對於的家人來說,又爲家庭增添了許多負擔。雖然學費由國家來出,但她的一筆巨大生活費開支把這家人壓得喘不過氣來。

是個懂事的孩子,她非常關心家裏的人,但爸爸爲了她能安心上學,從來沒告訴過她家裏的真實情況。爸爸爲了給她湊足足夠的生活費,常年在外邊幹一些別人不願意乾的活,常年做着尤其膠桶的重污染工作。弟弟妹妹爲了減輕家裏的負擔休學了,有一天,的爸爸因爲長期生活在嚴重污染的環境下,得了癌症,已近是晚期了,在爸爸即將離開人世的那天晚上,他和女兒通了最後一個電話,電話裏,他對女兒說:“,爸爸對不起你,沒能給你一個完整、好的的家庭,是爸爸不好,但你一定要認真讀書,將來過好日子。”“我知道爸爸”女兒在那頭哭得泣不成聲。“,爸爸有點困了,爸爸想休息一下。”“那您好好休息一下,我先掛了。”就在掛電話的那一刻,爸爸幸福的',永遠的閉上了眼睛。

當我看完這個故事後,淚水止不住的往下滑。這個平凡卻又偉大的父親用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他深深的愛,他用自己偉大的愛塑造了一堵堅韌、幸福的牆。他用自己的愛塑造了子女的未來。父母的愛是這個世界上最偉大、最無私的感情。

許多父母也一樣,他們的內心都深藏着一份永垂不朽的愛,所以,一個人在父母愛的沐浴下,就一定是一個懂得感恩父母的人,實際上,這感恩就是心對心的饋贈,就是愛對愛的反哺,感恩就是魂的原色,一個人,只有懂得感恩父母,纔會從這靈魂的根底伸出枝蔓,然後,這枝蔓在纔會漫溢出人生的芬芳。

從今天起,學會感恩,讓它引領你走向人生的起跑線,讓它引領你看懂人生,讓你的人生散發出迷人芬芳香氣。

《課堂》讀後感篇3

閱讀完《核心素養導向的課堂教學》給我留下印象深刻的是人必備的三種核心品格,自律、尊重和認真。其中認真關乎做事的態度,現在,大家所提倡的工匠精神,就是強調以認真負責的態度和精神對待萬事萬物,對待所有的工作。

從教師的角度來說,就要認真工作,認真備好每一節課,認真上好每一節課,認真輔導每一個學生,認真與學生進行每一次心靈的溝通!

每每看到夜深了,學生們都已經離開,還有老師伏案疾書,爲明天的課潦草做準備,被老師的認真態度而感動!辦公室中,時常看到同學科教師,爲了一道題的出題意圖而討論的熱火朝天;因爲一個學生的學習態度不端正,幾個搭班老師,共同討論共同找辦法解決;曾經沈婷老師爲了出一份自己滿意的試卷,一有空就坐在自己的電腦前,經過深思熟慮,認真敲打出每一個詞,每一句話;期末要開家長會了,爲了給家長交一份滿意的答卷,牛主任從手機中搜索了大量的照片和視頻,自己學習剪輯軟件,製作出令我們都羨慕的視頻!認真的工作態度讓我們不斷的挑戰自我,突破自我!

從學生的角度講,就要認真學習,正如1992年《九年義務教育全日制國中中學語文教學大綱》所指出的:“字要規規矩矩的寫,話要清清楚楚地說,課文要仔仔細細的讀,練習要踏踏實實的做,作文要認認真真地完成。”而對於數學學科,更要認真的寫字,工整整潔的字體不但能贏的老師的喜愛,更能夠增強自我的信心。可是,學生長期對自己的要求比較低,個別學生的書寫很是潦草!針對這種情況,班老師讓寫字不工整的學生去她的辦公室,握着學生的手一筆一劃的教,不但讓學生感受到了老師對他的嚴格,更是不好意思,慢慢的改正自己的不良的寫字習慣,養成認真寫字的好習慣!正是有了老師的認真與較真,才慢慢促進學生的認真!課堂上學生認真聽講,是學生掌握科學知識的必備品質。十一班的劉佳和冬煥彪兩個同學,不受其它學生的干擾,上課認真聽講,並記錄下自己不懂的地方,一下課就跑過來問老師問題,一遍聽不懂,就跑過來問第二次,這種對自己認真負責的態度,纔有了自己優異的成績!

俗話說“凡事就怕認真二字”,日本就是一個追求認真的民族,在日本的社會中,一個人如果跳槽兩次,是很難再找到工作的,很多人一輩子只從事一份職業,並做事認真,精益求精,那怕是用過的報紙都會疊的整整齊齊,才使得他們爲世界創造了很多品牌!

做爲一名教師,要認認真真對待自己的工作,對待每一個學生,影響每一個學生,以我們的認真喚起學生的認真!

《課堂》讀後感篇4

自教育部發布了中國學生應具備的六大核心素養。“核心素養”便上了教育界的熱搜榜。核心素養的提出有力地迴應了新時代的呼喚,而每一個一線教師更關心的卻是這樣一個問題,那就是核心素養的意義及“在我的課堂上該如何培育學生的核心素養呢?”余文森的《核心素養導向的課堂教學》深入淺出,簡明扼要,既注重理論的剖析又注重實踐運用的策略介紹。細讀之對我們的教育工作大有裨益。

全書共分爲三篇內容,分別論述了核心素養的意義、核心素養導向教學觀怎樣建立,以及核心素養導向的教學基本策略。餘教授指出:核心素養是貫穿國家課程標準修訂的一根紅線,是課程實施和教學改革的總綱和方向。我們首先就要弄清楚核心素養的內涵。如果概念不清、理論不明,且戰且行,改革必然會迷失方向,走入誤區。所以在研讀中,我首先弄清了核心素養、學科核心素養區別及聯繫,明晰了核心素養中的核心品質及關鍵能力的內涵。餘教授告訴我們,學科核心素養=學科+核心素養。學科核心素養是核心素養在特定學科的具體化,是學生學習一門學科之後所形成的、具有學科特點的成就是學科育人價值的集中體現。那麼學科核心素養究竟是怎麼形成的?“巧婦難爲無米之炊。”學科核心素養不可能憑空形成,學科知識是學科核心素養形成的載體,而學科活動則是核心素養形成的主要路徑。能力只有在需要能力的活動中才能得到培養,素養只有在需要素養的活動中才能形成。

?核心素養導向的課堂教學》中指出:閱讀能力是學生語文核心素養之關鍵能力中的之一,“不會閱讀的學生是潛在的差生”。我們知道,閱讀是學生獲得新知識的主要手段,是發展學生智力的重要途徑。蘇霍姆林斯基在《給教師的建議》一書中說:“必須教會少年閱讀!凡是沒有學會流利地、有理解地閱讀的人,就不可能順利地掌握知識。在國小中就應該使閱讀達到完善的程度,否則就談不上讓學生自覺地掌握知識。”爲什麼有些學生在童年時期聰明伶俐、理解力強、勤學好問,而到了少年時期,卻變得智力下降、對待知識的態度冷淡、頭腦不靈活了呢?其中一個重要方面就是不會閱讀……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在今後的工作中定將在培養學生的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的同時努力提升作爲教師的核心素養,真正讓核心素養落地,促進學生智慧地成長。

《課堂》讀後感篇5

記得本世紀初第一輪新課程改革的時候,各種培訓和講座向一線的老師們紛至沓來,如一個表面聽話的孩子,老師們學了多少、思了多少就很難說了。而走進課堂,教師怎樣面對手捧的“新教材”,纔是反映每個人是否真的走進“新課程”。在第一輪十年課改中,筆者覺得更多的一線教師是被課改的潮流推着往前走,效仿的多,創新的少,實踐的多,思考的少,以至於很多的課堂或“穿新鞋走老路”,或一味求新、偏離了課堂和課程的軌道。當然,在這種搖擺和彷徨中大多數老師們也漸漸尋到了新課程的根本,找到了自己課堂的定位。

捧起余文森教授的《核心素養導向的課堂教學》,並覺自己必定能走出“概念不清、理論不明”的混沌。“核心素養”一詞在剛剛過去的一年中充斥在各種教育文本和各種培訓講堂中,但多爲“擦邊球”,何爲“核心素養”,爲什麼要講“核心素養”,怎樣培養“核心素養”等等,聽者仍是一鍋粥、脈絡不清。作爲基礎教育課程教材專家委員會的成員之一,餘教授可能已感到需要給“核心素養”“正聲”、“正名”、“正位”,爲新世紀第三次的課程改革“正本”。如文中所說“既然本次課程改革是從研製、提煉核心素養開始的,那麼我們首先就要弄清楚核心素養的內涵”。從素養到核心素養的內涵界定、核心素養導向的教學觀重建,到核心素養導向的教學基本策略,閱讀中,我也理清了核心素養導向的課堂教學“是什麼”、“爲什麼”、“怎樣做”。當然,文本的閱讀主要還是告訴我們核心素養“是什麼”、新課程改革爲什麼聚焦“核心素養”,而具體的策略只是原則而非模本,面對不同的學科、不同的學生,不同的環境,具有各自特質的教師恐怕還應遵循原則而“因材施教”。

衆所周知,課程改革的關鍵是教師。如前文所述,第一輪的課改中,老師們爲什麼被動跟隨,爲什麼沒有準備好。可能是太久的思維定式讓大家習慣於熟套。“教師擁有什麼,才能夠給予學生什麼”。“唯有智慧才能啓迪智慧,唯有素養才能培養素養”。核心素養導向的課堂教學,教師應有怎樣的素養,聚焦核心素養的新課程,教師的核心素養準備好了嗎?因爲在乎素養,在乎自己教師的核心素養,所以很希望問道於這類“素養”類專著。也許過分相信教師的素養或在乎學生素養的培養,餘教授在本書中也只輕輕帶過“教師的核心素養”。“深刻”、“獨到”、“廣博”是餘教授到來的新課程改革的承擔者的學科素養的期望,三個精煉的詞語覺得也是筆者期望自己課堂中學生所應有的素養。從學生到教師,可以說是每個從教者的成長經歷,他們在怎樣的環境中、或應怎樣做才能具有這樣的素養,文中並未告訴我們。對於教師的教育素養,筆者同樣覺得是自己對教學效果期待和最佳期望。

歸結以上,核心素養導向的課堂教學,不只是導向學生的核心素養,也是教師的核心素養導向學生的核心素養,師與生的核心素養培養互爲因果。在師、生、教材碰撞的課堂教學中,教師的因素更爲能動,或者說教師促使學生更爲能動,纔是素養形成的課堂,核心素養導向的課堂、新課程改革,教師的核心素養培養的策略纔是改革的源頭。

《課堂》讀後感篇6

長達近兩個月的讀書活動——《核心素養導向的課堂教學》一書的閱讀已經結束。回顧兩月的讀書狀態,可以用一句話來形容,那就是:忙碌並收穫着。

該書作者余文森,教育學博士,福建師範大學教授,教師教育學學院院長,兼任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教材專家工作委員會委員等職務。早在十年前,就從一些資料上看到過他的文章,他以嚴密的邏輯,準確的語言,大量的事例將一些生澀的東西講得通俗易懂,讓人從中受到教益。

此書以學生的核心素養作爲主線,層層深入地告訴大家在覈心素養的導向下,我們的課堂教學目標應該是怎樣的,怎樣達到這個目標,在達成目標的過程中,我們要關注什麼,爲什麼要關注這些等等。其目標指向一點,那就是:以素養爲核心,讓學生成爲學習的主人。其中“學會”一詞很重要。而要達到這個目標,我們要做些什麼呢?

一、弄清核心素養的概念

“核心素養”這個詞,我們常聽到,但它具體指什麼,卻一直都是含糊不清的。教育部在《關於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中,明確把核心素養的內涵界定爲“學生應具備的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其中關鍵能力是指閱讀能力、思考能力、表達能力;必備品格指自律、尊重、認真。也就是說,我們教學的最終指向是培養他們的三種能力和三種品格。而這三種能力和三種品格都是在學習過程中培養出來的,不是老師灌輸的,而是學生自己學會的。

二、弄清楚教育到底是什麼

教育到底是什麼呢?書中明確告訴我們,教育的真諦是:讓學生有價值感,讓學生對未來充滿信心,讓學生成爲快樂人。而讓學生成爲快樂人有兩方面意思,一是讓學生具有尋找快樂的能力,二是帶給學生快樂。如果教育本身不能給學生帶來快樂,他又如何去尋找快樂呢?所以,讓學生“樂學”是教師的一大任務,只有在“樂學”中,學生才能體會到學習的快樂,進而成爲一個快樂的人。在我們的教學中,完成教學任務固然重要,但不能忽視這個過程所帶給他們的情緒體驗,否則會有“捨本求末”之嫌。

三、將關注點轉移到學生上來

聚焦核心素養下的課堂教學,其關注點應該有所轉變。以前的課堂教學模式,基本上是教師確定了教學目標,然後把任務完成,再在作業、評講時查缺補漏。至於學生怎麼學的,關注不多,只要他學會了解題就行,能做那一類題就好了。讀了這本書,才發現自己的關注點出現問題了。

在課堂上,我們要時刻關注學生的學習狀態。關注他們的情緒狀態:是興奮的還是有氣無力的,是積極的還是消極的;關注學生的參與狀態:是少數精英參與了,還是大多數孩子參與了;關注學生的交往狀態:是否真的在討論,是否陳述了自己的觀點,並有理有據;關注學生的思維狀態:有沒有問題提出來,是怎樣解決的;關注學生的生成狀態:他們從這一課時學到了什麼解決問題的方法,還發現了什麼新問題。

四、運用多種教學策略讓學生主動參與

在這本書裏,我還了解到一種閱讀教學模式及情境化的具體策略。本書系統而明確地提出閱讀教學模式的步驟是:讀一讀,聽一聽,想一想,說一說,背一背,做一做,寫一寫,講一講。這種教學模式挺適合國小語文教學課堂,且全是學生的活動。學生的學習就是在活動中發生的,他們在做中學,也在學中做,這是符合學生的學習規律的。

創設情境,對於國小生來說很重要,許多名師都提出情境化教學策略,但具體怎麼操作,還似是而非。通過學習情境化教學策略,我明白了有以下幾種方式:聯繫生活實際、實物、圖像、動作、語言(朗讀,描述,比喻)、新舊知識和觀念、背景知識和場景、問題等。

總之,餘老師這本書不僅讓我知道了核心素養是什麼,還知道了爲什麼要培養核心素養,也知道怎麼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相信,如果我們真的把核心素養作爲圓心,以學生爲半徑,那麼畫出的一定是教育的圓滿!

《課堂》讀後感篇7

足智多謀的吳用、廣納賢士的宋江、粗魯無理的李逵,英明果斷的晁蓋、爲兄殺嫂的武松、棒打洪教頭的林沖、力大如牛的魯智深、行走如飛的戴宗……這些耳熟能詳的英雄豪傑都出現在同一部著作之中——《水滸傳》。讀了這麼一本書,我內心感到無比的榮幸。然而,在讚歎梁山泊時,我才深深體會到了當時朝廷的昏庸和無能,果真是應了“亂世出英雄”這句老話,可惜、可悲、可嘆、可憤啊!《水滸傳》還是我國有史以來第一部成功的白話長篇小說,它的思想價值不可估量。

?水滸傳》生動地刻畫了衆多的農民起義者形象,它們雖然有着各自不同的身世,不同的社會地位,但他們都有一個共同點,就是在官府的威逼下,忍無可忍而奮起反抗。

讀了後,最大的感受就是書中英雄們的豪情壯志、仗義疏財?先說智取生辰綱的七條好漢。智取生辰納,是梁山好漢一番轟轟烈烈的事業的發端,但是晁蓋一夥,做下這樁彌天大案,背後的動機又是什麼?是爲了劫富濟貧,還是爲了準備“農民革命”?顯然都不是。黃泥岡上,這一夥好漢劫得了十萬貫金珠,而後大概經過坐地分贓,晁蓋、吳用等回了晁家莊園,三阮則得了錢財,自回石碣村去了。隨後,並沒聽說他們有濟貧的打算,也沒見他們準備扯旗起義。如果不是東窗事發,保不準他們真就此安心做了富翁,一世快活。因此,這樁大案,打劫的必然是不義之財,但究其實質,說穿了,就是一次黑道行動。

讀完《魯達拳打鎮關西》這個故事,深有體會。所謂的英雄,並不是非要做出驚天動地的事蹟纔可以稱爲英雄的,即使是一件小事,一件看似平常的小事,一件微不足道的幫助他人的事。在別人眼裏,你已經是英雄了,如果世上再多幾個像魯達這樣見義勇爲的人該多好啊!這個世界將會變得多麼和平!當然,我覺得最好是和平解決,總的來說,魯達這個人令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正是他的爲人,使他在逃走途中,還有人肯幫助他。如果你幫了別人,那別人就會報答你,那我們也做一個樂於助人的人吧!

名著使我獲得更多的體會、更多的領悟!

《課堂》讀後感篇8

今天的閱讀課上,我閱讀了《紅樓夢》。第五回的“賈寶玉神遊太虛幻境”是被我讀過無數次的一部分。尤其是“金陵十二釵判詞”。正冊開篇即是一首寫薛寶釵、林黛玉的詩,第一句是“可嘆停機德”,毫無疑問,這是描畫寶釵的詩句。“停機德”典出《樂羊子妻》,故事說的是樂羊子棄學回家,其妻見狀立即剪斷正在織的布匹,用一規勸樂羊子用功讀書。於是後人用“停機德”來讚美封建恪守相夫教子的“婦道”的女子。用“停機德”來形容寶釵之德,恰倒好處。寶釵正是這樣一個嚴格遵守封建禮法制度,並時常規勸寶玉走仕途經濟之道的大家閨秀,賈府上下無不稱讚她。然而曹雪芹在判詞中卻用了一個“嘆”字,明顯表達了對寶釵的否定態度。的確,按照曹雪芹民主、進步並帶有資產階級傾向的思想來看,這樣一個封建沒落貴族的維護者,應當作爲民主進步思想的反例,給予否定。但是,從另一個方面來看待寶釵,她又是一個十分讓人喜歡的人物形象。這個側重點就是薛寶釵的人際交往能力。薛寶釵初入賈府不久,就博得了衆多下人及其他賈府主子的一致交口稱讚,這不是她生來就惹人喜愛,而是她出色的交際能力產生裏她在衆人心中的美好地位。

記得在幾天前的軍訓中,我們聽了沈主任的禮儀知識講座,由講座中提出的每一條標準來在薛寶釵的行爲準則上做比較,會發現驚人的吻合。也就是說,薛寶釵的一言一行不僅在封建社會中符合禮法章程,並且在現代社會中,也有大量的相符之處。

當今的社會,是一個人文主義思想濃厚的社會,因此即將邁入社會的年青一代,能合理處理人際關係上十分重要的一條素質標準。因此,適當地在薛寶釵身上吸取一些正面的人際交往能力,也是可取的。現代思想越來越強調辨證看待問題,看待事物,因此,我們在否定應當否定的事物後,也應將有利的思想深入其中提取出來,合理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