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簡歷模板館>熱點>心得體會>

世說新語讀後感國中範文三篇

心得體會 閱讀(2.89W)

細細品味《世說新語》後,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觸,那有沒有想過爲《世說新語》寫一篇讀後感呢?以下是本站和大家分享的世說新語讀後感國中範文三篇的參考資料,提供參考,歡迎你的參閱。

世說新語讀後感國中範文三篇

世說新語讀後感國中範文1

近來,高三畢業班的工作逐步接近尾聲,我也最終靜下心來好好地學習了《世說新語2·劉墉教育祕笈》一書,頗有齒頰留香、餘味悠長之感,自覺受益匪淺。

《世說新語》在我國——韓國也有必須的認識,地位。學這門課前我只明白它的書名而已,可經過這門課我才學到它所提到的東西。對一名留學生來說讀一本中國的文學品是十分不容易的。《世說新語》這本書實在很難,但我個人認爲,作爲學漢語的,學中國文化和文學的十分值得讀一讀。《世說新語》是南北朝時期(公元420年——公元581年)有關東漢到南朝劉宋人物軼事的雜史。

作者是宋的臨川王劉義慶(公元403年——公元444年),樑朝的劉峻(字孝標)作注。在漢代時,劉向曾寫《世說》,但已散失。《世說新語》原名也是《世說》,所以爲和劉向的區別,又叫《世說新書》,宋代之後改爲此刻這個名字。編著者劉義慶(403——444),南朝宋宗室,襲封臨川王,曾任荊州刺史、江州刺史等職。《宋書宗室傳》說他“愛好文義”,“招聚文學之士,近遠必至”。著有《徐州先賢傳贊》九卷及《典敘》、志怪小說《幽明錄》等。劉義慶以前的志人(軼事)小說有晉裴啓的《語林》、郭澄之的《郭子》等,均已散佚。《世說新語》雖被保存了下來,但近代學者根據唐寫本殘卷考證,亦經後人刪改,與原貌已有很大出入。

劉墉,是一雙優秀兒女——劉軒和劉倚帆的成功父親,也是臺北青少年諮商中心的創辦人,對於當今時代受教育的主體“新新人類”確實是瞭解深入,並且有前衛的理論、豐富的經驗,更用進取的行動踐行。全書總計48篇,資料豐富,有日常溝通的技巧,有特殊事件的處理,有學習方法的提議,也有心理健康的指導,生動實用,深入淺出,簡便幽默如話家常,諄諄教導又似醍醐灌頂。對於受教育者“新新人類”來說,本書確能引領他們認清自我,規劃自我的人生,一步步走向成熟;對於教育者尤其是教師來說,確能指導我們更好地履行人類靈魂工程師職責,擔負起培養新一代社會接班人的重任。

全書首起尾合,渾然一體。第1篇主要交代了教育對象的兩個特質:第一,新新人類的平均壽命長得多;第二,新新人類要應對瞬息萬變的世界。第一個特質意味着新新人類必須堅定終生學習的理念;第二個特質決定新新人類的個人意志品質,觀念靈活,轉變得快,適應得快。熟悉了教育對象的特質,才能因材施教、因時施教、因地施教,這是前提。第48篇則言簡意賅地總結了教育新新人類的終極目標和根本方法(原則),教育的終極目標時“更懂事、更成熟、更體諒、更寬容”“行善、助人”“活得更進取、更歡樂”,教育的根本方法(原則)是“教‘新新’人類做‘心心’人類,有愛心”。我以爲,生活的目的是進取、歡樂,教育的目的更該是進取、歡樂。哭着過是一天,笑着過也是一天,何如“微笑每一天”教育新新人類是用“心心”來完成的。

從《世說新語》的某些分篇中,能夠看出劉義慶編著此書時的傾向性。如《德行》、《政事》、《方正》、《雅量》等篇,作者對其中的人與事大抵採取肯定的態度;《任誕》、《簡傲》、《汰侈》、《尤悔》、《惑溺》等篇,則對所寫人與事多持否定態度。其他各篇,雖然從題目中看不出明顯的態度,但行文中仍有其傾向性。大體來說,劉義慶對漢末一些名士,都是歌頌或讚賞的;對魏晉的清談家則有所肯定,也有所否定。如他比較讚賞的晉代樂廣等人,尚清談而又不違背“名教”;至於象阮籍等蔑視“名教”的人,則被斥之爲“狂誕”。

第2篇至47篇,劉大師具體地談到了教育新新人類的案例及方法,不只是教孩子如何考高分,更是使孩子們歡樂、追求並體驗成功,在“德智體羣美”五育均衡發展,適應未來的時代。每一個案例都闡述了很多值得我們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深思的理念和方法,下頭我試舉幾例。

什麼是成功這是教育的出發點。真正的成功不是所謂的考高分,而是“從生下來起就能歡樂、健康、進取地過好每一天”,“每一天都有收穫”,“每一刻都在尋找歡樂”。正是從這一角度出發,教育才變得靈動深入了。當然,這實在是一種夢想狀態,真正實施起來恐怕是要飽受詬病的。惟其如此,我們的教育才更需要我們去努力地貼近本質。

教育是施教者和受教者之間的對話。對話如何達成效果的最大化“擁抱是心靈的溝通”,看似肉麻,實則切實有效,大家都很熟悉,我校大學聯考文科考生進入考場之前,很多都和自我的科任教師、班主任握手甚至擁抱。其實,這哪裏是握手、擁抱呢這分明是一次心與心的碰撞,是一次心與心的無聲地交流啊!效果如何學校的大學聯考成績便是明證。多彎下腰來和孩子說話,多低下頭來和學生說話,這纔是交心、和諧的切實有效的方式啊。

“別爲孩子‘擦屁股’”!很多家長、教師,其實都有一種想法,怕孩子太小,閱歷不豐富,辦事沒經驗,所以,總是不敢放手,偶爾放手,還總是跟着身後,幫着擦未淨的屁股。一向這樣下去,孩子何時才能長大正是因爲孩子還小,所以需要加強磨練,豐富閱歷,增長經驗,逐步走向成熟。在磨練的過程中,犯錯誤在所難免,需要關注的是:錯誤犯了以後,誰該應對錯誤,如何應對錯誤勇敢地擔當,纔是我們應當教育孩子必須要樹立起來的意識。“父母之愛子,則爲之計深遠”,古人很早就意識到了這一點啊。

對有些歷史人物,他雖然並不贊成,但對他們某些行動,卻又持欣賞的態度。如對西晉末年“清談誤國”的王衍,有時也讚賞他不和人計較的“雅量”;對桓玄則稱其早慧。總的來說,他還是依據世族士大夫的道德標準來評價人物的。《世說新語》中所記載的人物言行,往往是一些零星的片斷,但言簡意賅,頗能傳達人物的個性特點。如《雅量》篇寫祖約和阮孚兩人的優劣,只經過祖約料理財物和阮孚爲木屐上蠟的兩個細節,顯示出一個是吝嗇的守財奴,一個只是出於對木屐的癖好。淡淡幾筆,人物性格就躍然紙上。

《忿狷》篇寫王述性急,吃雞蛋時用筷子刺不破殼就發怒,以至用腳踩,還放口中嚼破後吐掉,寥寥數語,把他當時暴怒的狀況生動地表達出來。在《世說新語》中,記言論的篇幅比記事的更多些。記言方面有一個特點,就是往往如實地記載當時口語,不加雕飾,所以有些話不很好懂。如《政事篇》記載王導對幾個“胡人”彈著指頭說“蘭闍蘭闍”,就是一句“胡語”;《排調篇》又記載他當著劉惔的面說“何乃渹”,“渹”是吳語冷的意思。此外象“阿堵”、“寧馨”等當時的俗語也屢次出現。它在記言方面的另一個特點,是常常能經過幾句話,表現人物的性格。如《簡傲篇》寫桓衝問王徽之做什麼官,他回答說:“時見牽馬來,似是馬曹。”又問他有幾匹馬,死了多少,他都答不上來,卻用《論語》中的話來答對,活畫出世族士大夫們狂放而不切世情的特徵。

世說新語讀後感國中範文2

《世說新語》是由南朝宋時劉義慶編纂的一部筆記小說集,全書共36篇1130則,主要記載了東漢末年至劉宋初年名士大家的玄妙言談和人物逸事。“管寧割席斷交”和“韓康伯復裨”這兩則故事給我的印象尤爲深刻,讓我獲得了深刻的人生感悟。

管寧與華歆“割席斷交”的故事記載在《德行》篇中。他們兩人曾坐在一張席上讀書,有人乘華車經過門前,管寧讀書如故;華歆卻丟下書,跑出去觀望。管寧就把席子割開,和華歆分席而坐。對於這則故事,作者雖未加一詞評判,但對二人的褒貶已在其中了。

在《夙惠》篇中有一則韓康伯復裨的故事。大寒時節,年少的韓康伯運用類比的方法解釋火在熨斗中熨柄是會熱的,那麼穿上了短襖下身就自然會熱起來,所以不需要再做夾褲了。韓康伯深深地體會到母親持家的艱辛,通過自己的智慧說服母親不要爲自己做夾褲,表現他的聰明和孝順。

讀完這兩則故事,我掩卷深思,思緒萬千。“割席斷交”的故事告訴我們學習時要做到心外無物。華就讀書時爲外界環境所困擾,以至於管寧認爲與他相交爲恥,最後割席而坐。管寧讀書時卻能做到專心致志,是我們學習的榜樣。所以我們在學習中應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只有學習專注,才能成才。

韓康伯復裨的故事形象地說明了“玉汝於成”的道理。“至大寒,止得福”,韓康伯是多麼需要一條夾褲啊!可是當母親要爲他做夾褲時,他卻拒絕了。穿了短襖就真的不冷了嗎?或許是因爲“家酷貧”吧!韓康伯是聰慧的,因爲他能把不冷的理由說得讓人信服;韓康伯也是懂事的,因爲他明白家境的貧困不能讓他在生活上有過多的要求;韓康伯更是堅強的,因爲他能忍受這樣的寒冷。韓康伯心智成熟和對生活艱辛的理解,着實令人感動。就連他的母親都誇讚他長大後必成治國之才。

《世說新語》的文學成就極高,它以文筆簡潔明快、語言含蓄雋永著稱於世,歷來被視爲我國古典名著之一。這部筆記小說集以獨特的魅力奏出了生命的強音,穿越時空,迴盪在古今天地之間。它更是一部內容豐富的智慧典籍,每一篇故事都會讓我眼前一亮,給我一些獨特的啓示。相信一定也會讓你獲益匪淺!

世說新語讀後感國中範文3

這篇《世說新語》是《課外閱讀》中的一篇文章。它介紹了“五則”古人言行舉止的精彩之處,向我們展示了古人的智慧。(五則打上雙引號的原因是:題目是五則,故事只有四則……)

支道林喜歡養鶴,住在剡縣的峁山上。有人送給他一對小鶴,不久小鶴的翅膀長成,想要飛走。支道林捨不得它們,把它們的羽毛剪短了。鶴高舉着雙翅卻不能飛翔,回頭看看翅膀,垂下了頭,心中彷彿有說不盡的懊惱。支道林說:“既然你們有直衝雲霄的心願,又怎肯給人做玩物呢?”於是,餵養到羽翼長成,就讓它們飛走了。

這是《世說新語》中的一篇文章。讀完這文章,我發現它蘊含了兩重意思。第一重意思是要我們愛護動物。連古人都能意識到不能以一己私意來限制小動物的自由、追求和志向。我們爲什麼做不到呢?難道把小鳥關在籠子裏,給水給食,就能關住它們的心嗎?我看做不到,只有給他們自由,才能算真正愛他們。

第二重意思是告訴我們人要有直衝雲霄的志向。文中的一雙幼鶴正是因爲有了直衝雲霄的嚮往,而表現出對藍天的渴望。被支道林發現後,才圓了它們的藍天夢。鶴都有志向,何況於人呢?人也要有直衝雲霄的志向,只有有了這樣的志向,才能激勵你不斷的進步,不斷地向前。所以,人要有自己的志向。

一部《世說新語》告訴我們許多道理。我所讀得不過只是浩瀚大海中的一滴。但這一滴已經告訴我:我們要做一個志向遠大,並且愛護動物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