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簡歷模板館>熱點>心得體會>

翻葉子心得體會7篇

心得體會 閱讀(2.09W)

心得體會的寫作是能夠讓自己的寫作能力有提升的,心得是記錄我們內心感想和收穫的文字,我們一定要寫出自己的特色,本站小編今天就爲您帶來了翻葉子心得體會7篇,相信一定會對你有所幫助。

翻葉子心得體會7篇

翻葉子心得體會篇1

童年的生活像一個五彩斑斕的夢,令人留戀。童年發生的趣事多如繁星,可是很多我都記得不太清楚,但是有一件我記得清清楚楚,感覺就像昨天發生的。

那是幼兒園發生的事。我在電視上看到關於別人炒茶的節目。當時看完後,我立刻從家裏的楊桃樹上,摘下了一些嫩芽。開着火,把鍋燒熱,然後把嫩芽放進鍋裏,把手放進鍋裏炒。好熱呀!電視上的炒茶師傅,怎麼這麼熱也感覺。我只是想了一會兒,嫩芽變黑了,我不管三七二十一,一手拿起鍋鏟像媽媽炒菜似的,終於炒好了。我把嫩芽放在杯子裏,到了一些開水,等了一會兒,泡好茶了。

我自己喝了一口,這味道挺好的,一開始味道有點甘涼的,再喝一口,那味道有一點苦。我自己感覺這是很好的勞動成果,所以自己一口氣喝完了。到了晚上,不知爲什麼,我開始肚子痛。媽媽問我是不是哦吃了不乾淨的食物。我說:“沒有,你吃了什麼,我也吃了什麼。”媽媽說:“那爲什麼會這樣?”我吞吞吐吐的說:“可能是因爲我喝了自己炒的茶。”媽媽說:“什麼,自己炒的茶,不把你吃死已經算了。”我說:“電視上的炒茶師傅炒的茶都可以喝。”媽媽說:“別人用什麼茶,怎樣炒都是學過的,他們都是專業的,而你只是亂炒一通。茶葉是從茶樹上摘下來的,而不是什麼樹木都可以泡茶喝。”

從哪以後,我就再也不敢亂玩,亂吃東西。而那次肚子痛就成了我的就成了我的警告,警告我不能亂吃東西,不然就會歷史重現。

翻葉子心得體會篇2

傳統工藝需要弘揚,也需要傳承,更需要傳承人。那一個個依照傳統手法的師傅便是最傑出的代表。

一大早,大家來到謝裕大茶園。戴上草帽,背上小茶簍,在老師的指導下,從碧綠的茶樹上採下嫩綠的芽頭,一芽一葉,一槍一旗。再帶着散發着特殊清香的黃山毛峯嫩芽走進製茶館。

汪師傅是製作黃山毛峯的大師。他將嫩綠的芽頭倒在一個熱鍋裏進行殺青。鍋裏的溫度極高,汪師傅將芽頭倒入鍋後,直接用手抓起鍋裏的茶芽,然後攪動,使茶芽均勻受熱,整鍋的茶芽每轉一圈,汪師傅就掏起一把,用手抖開。隨着汪師傅抖動的動作,鍋中飄出縷縷白煙。這些白煙就是茶葉中的水蒸氣。隨着鍋中茶葉發出的噼裏啪啦響聲而散發出一種不同於青茶葉的清香。汪師傅的抓、撈、掏、抖,茶葉的味道有點像我們平時聞到的茶香了,原本嫩綠的葉也變成焦黃,個頭也縮小很多。汪師傅說,殺青能破壞鮮葉中酶的活性,阻止茶葉氧化,使其柔軟,便於揉搓。

接着,汪師傅將茶葉倒在凹槽板上,再攤開,又雙手將茶葉團在一起在石板上揉搓,帶着餘溫的茶葉在汪師傅手中緩緩蛻變,原本直挺挺的芽頭變成螺旋形,又團成一團。汪師傅抓起粘在一起的茶葉,輕輕抖開,分散後再揉捻。我也嘗試了一下,茶葉握在手中時,一種溼溼的、粘粘的感覺隨即傳來。老師告訴我們,那是茶葉中的茶汁。緩緩轉了幾圈後,拿去成團的茶葉,抖開,淡淡的茶葉便飄了出來。

揉捻過後,汪師傅將茶葉均勻撒在烘焙的鍋上。經過兩到三個小時的烘焙,當茶葉中的水分剩下百分之六時,黃山毛峯便製作完成了。

幾道工序,傳承着中華傳統文化。在科技高度發達的當代,製茶師傅們依然堅持用傳統的製茶方法,這不僅是因爲傳統制法制成的茶葉味道更好,更是因爲傳統文化需要他們傳承。

對於這些優秀的傳統文化,我們要讓子孫後代知曉,別讓他們丟了魂。

今天的體驗,感悟異常深刻:小小製茶法,大大文化藏!

翻葉子心得體會篇3

我想,在中國較爲著名的文化裏,茶文化必有一席之地。茶,這個對普通人而言是個陌生又貼切的名詞。在中國,它家喻戶曉,在世界,它的知名度也曾不低於電視上的任何一個大明星。最重要的,只要是真正喜歡茶的人,就決不會抱有三分鐘熱度的心態,茶,究竟魅力何在?

大多數人對茶的值觀是:苦,澀,沒白開水好喝,而少部分人喝茶的理由讓人碲笑皆飛:減肥,解油膩,最近還冒出了個消食的說法。只有真正愛茶的人才會懂得:真正具有價值的不是飲茶的本身,而是飲茶的過程。舉個例子:我們都知道,一般對茶藝造詣頗深的大師平常都不會說“飲茶”,而是說“品茶”。兩者有何區別?一句點明:飲茶,只是品茶的一個小階段。

看病有望、聞、問、切,品茶則有先聞後飲。吸一口茶香,心平氣和;嘆一口濁氣,心身舒暢;再小抿一口茶,整個人也就身心俱靜,飄飄欲仙了。

茶不僅在中國受到歡迎,在外界也是被受矚目。早在唐朝時期,中國的飲茶習慣就已經傳到了日本,漸漸地在日本發展成茶道。雖說不喜歡日本,但對於茶道本人還是挺嚮往的。只可惜,如今中國真正懂茶的人很少了,反倒是紅酒這等國外之物俞受追捧,可嘆中國人拋着自身的文化寶物不說,竟自以爲是的追求所謂的高檔,新潮,不品茶反倒品酒去了。並非說洋酒跟茶不能相提並論,只是鄙視那些從衆之人,將國寶置之度外。

但願終有一天中國人會醒悟,茶文化,纔是他們應珍惜的。

翻葉子心得體會篇4

茶,這種發源於泱泱中華大地的飲品。一直以來,都被國人稱爲最具中華民族氣質的代表。而我對茶最初的記憶又在哪兒呢?當我在腦海中搜尋它的蹤影時,記憶被鎖定在了兒時街頭的那一杯杯涼茶上。

記得小的時候,每當烈日炎炎的夏日和夥伴們玩耍的時候,在街頭巷尾總能看到一些老爺爺、老奶奶擺的小茶攤,所謂的小茶攤,其實就是由一個人隨意拼搭一張小桌,其上放定幾杯涼茶,那人就坐在一旁的小凳上,但他並沒有賣力吆喝,只是坐着,而路人若是想喝茶就走過來,端起一杯爽口喝盡,遞上錢就離開了。那時的涼茶是裝在透明的玻璃口杯裏的,爲了飲用方便,茶中的茶葉、茶梗早已去盡,只留下半黃微褐的湯,杯口還放着一塊裁的方正的透明玻璃以防灰塵落入。這樣一杯解渴消暑的涼茶只需兩三毛錢就可買到,正是由於它物美價廉,所以很受人們的青睞。隨着時代的發展,各種飲品推陳出新,街頭涼茶漸漸淡出了我們的視線,但是兒時的記憶早已深深地烙在了我的腦海中,我還是想喝一口街頭涼茶。

孩子都不喜歡茶苦澀的味道,加之家中也無人喜茶,所以小時候很少喝茶,家人也只是在有客人來訪時,沖泡一些單位發的散茶,現在看來都是些品次不太好的花茶。對小孩子來說,茶的最神奇之處便是,當你吃過蒜,往口中放些散茶,咀嚼幾分鐘後,將茶渣吐盡,口中的異味就消失了。與茶相比,也許可樂、果汁的口感更好。但是,隨着年齡的增長,我漸漸厭倦了它們甜得發膩的口味,而茶中飄散出的縷縷清香和那淡雅的口感,似乎更能平復我日漸焦躁的心。

茶,那種特有的歷史沉澱感,似乎很能感染人。在都市人緊張的生活節奏中,茶不失爲一種最佳的調劑飲品。喝茶也是講究情調的,獨自一人時,打開音響放一支自己喜愛的曲子,泡上一杯溫性的鐵觀音,手捧一本書,靠坐在沙發或是牀上,真是再愜意不過了。若有知已如約而至,泡上一壺上好的西湖龍井,兩人對坐,一邊品茶一邊促膝長談,不快意否?

我相信,中國的茶文化會有越來越多的人爲之欣賞,而茶作爲中華民族的精髓,它的價值會被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

翻葉子心得體會篇5

上週我們骨幹三期一班的培訓內容是中國傳統文化。這次中國傳統文化的學習對於我,是一次很大的心靈震撼。原來我對茶並沒有什麼感覺,更談不上有什麼特殊的感情了。自從於老師引領我走進豐富多彩的茶世界,王老師精彩的教育活動、嫺熟的茶藝以及品飲色、香、味俱全的茶,我慢慢地喜歡上了茶,並渴望地對其有了一定的瞭解。

通過對茶藝的學習以及瞭解,讓我對茶藝術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認識。在社會飛速發展的今天,緊張的學習、工作之餘,泡上一杯清茶,品味它苦中帶甜,飲後回甘的滋味,聞一聞它清淡詒人的香氣,是何等讓人沉靜。佛家有語,茶禪一味,生活何嘗不是如此,清清淡淡,苦中有甜自然而美好。無論遇上挫折,還是生活中的不愉快,如果能平靜下來喝上一杯清茶,就能讓人的心靈得到洗滌。讓人在品茶中品出和氣,品出平靜來。

飲茶還有許多益處,這是衆所周知的。但飲茶爲什麼會有許多好處呢?我通過查閱資料瞭解到茶葉中的有機化學成分和無機礦物元素含有許多營養成分和藥效成分。有機化學成分主要有:茶多酚類、植物鹼、蛋白質、氨基酸、維生素、果膠素、有機酸、脂多糖、糖類、酶類、色素等。而鐵觀音所含的有機化學成分,如茶多酚、兒茶素、多種氨基酸等含量,明顯高於其他茶類。無機礦物元素主要有:鉀、鈣、鎂、鈷、鐵、錳、鋁、鈉、鋅、銅、氮、磷、氟、等。鐵觀音所含的無機礦物元素,如錳、鐵、氟、鉀、鈉等均高於其他茶類。

總之,茶在我們中國人的生活中都是無處不在的,也是必不可少的。它已經不僅僅是一種飲品了,更展現了一種文化,也就是我們說的茶文化。所以我們說:會品茶的人是懂得生活的,我們應該發揮其對我們身體的保健和養生作用,從而提高我們的生活水平!

我真誠地感謝於老師!是您引領我瞭解中國茶文化,是您讓我徜徉在茶的海洋裏!

翻葉子心得體會篇6

日日飲茶,知其香淡清雅之物也。細品其襲鼻之氣時,觀茶葉浮動之間,竟悟出一番哲理。

世間品類皆有其理,茶亦無異。

時常喝茶的人應有共識——數根細葉之中,有沉有浮。熱水漸成黃綠色時,茶葉亦有沉浮之變。浮葉被渴而飲茶之人一飲入腹,留杯中物,唯易沉之葉也。其實,做人亦是如此。下沉的茶葉如行爲處世熟練精深者,不喧不嚷,踏實穩重,默默地奮鬥,能夠成就一番事業。而漂浮淺顯,四處流竄的茶葉,就似好大喜功,平日不踏實學習,略曉皮毛卻極度渴望展露人前的人。這些人雖膽大,但沒有真才實學,禁不起考驗,終被淘汰。

有句話很精妙:靜水則深。這句話以顯見的自然之象,盡彰此理。人們往往貶浮而褒靜,自有道理,然而“靜”過了頭也會走向歧路。

以餘之觀,則浮、沉者皆不足也。浮者過躁,其自信有餘而學識甚缺,終不勝。沉者過靜,其學識有餘而膽力不足,有能力成事卻屢屢錯失良機,亦難勝。人之最高境界乃文武雙全,浮沉有度。當一人齊具知識與膽力時,便可戰無不勝。

三國時,曾有一人名曰諸葛孔明,智勇雙全,既能運籌帷幄,又臨危不懼。孔明曾坐空城之上,悠悠拂琴,兵臨城下城欲摧,而他仍面不改色,大敞城門,終嚇退魏軍。

幾十年前,偉人周總理縱橫政界,八方外交,也曾經歷不少危急的場面。但他總是面無懼色,以智慧的語言,沉着的動作,一次次化險爲夷,爲共和國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我將這些有膽力亦有學識之人,喻作毛尖、玉針。取其葉於杯中,注以熱水,則青翠如碧,數根茶葉懸浮於水中,香氣四溢,雅意無限。

當吾等有感於古時懷才不遇之人,悲哀之餘,是否考慮其爲人性格之良莠?理通萬物,這也許是本人罷黜觀音、龍井,而取毛尖、玉針之故耳。

翻葉子心得體會篇7

茶文化的定義及內涵

茶葉是勞動生產物,是一種飲料。茶文化是以茶爲載體,並通過這個載體來傳播各種文化,是茶與文化的有機融合,這包含和體現一定時期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茶文化是中華傳統優秀文化的組成部分,其內容十分豐富,涉及科技教育、文化藝術、醫學保健、歷史考古、經濟貿易、餐飲旅遊和新聞出版等學科與行業,包含茶葉專著、茶葉期刊、茶與詩詞、茶與歌舞、茶與小說、茶與美術、茶與婚禮、茶與祭祀、茶與禪教、茶與楹聯、茶與諺語、茶事掌故、茶與故事、飲茶習俗、茶藝表演、陶瓷茶具、茶館茶樓、沖泡技藝、茶食茶療、茶事博覽和茶事旅遊等廿一個方面。

茶文化的形成與發展

茶的發現大約在公元前2737一2697年,其歷史可推到三皇五帝。東漢華佗《食經》中:"苦茶久食,益意思"。記錄了茶的醫學價值。西漢已將茶的產地縣命名爲"茶陵",即湖南的茶陵。到三國魏代《廣雅》中已最早記載了餅茶的製法和飲用:荊巴間採葉作餅,葉老者餅成,以米膏出之。茶以物質形式出現而滲透至其他人文科學而形成茶文化。在晉代、南北朝時期,隨着文人飲茶之興起,有關茶的詩詞歌賦日漸問世,茶已經脫離作爲一般形態的飲食走人文化圈,起着一定的精神、社會作用。在唐代茶文化便形成了。780年陸羽著《茶經》,是唐代茶文化形成的標誌。其概括了茶的自然和人文科學雙重內容,探討了飲茶藝術,把儒、道、佛三教融人飲茶中,首創中國茶道精神。以後又出現大量茶書、茶詩,有《茶述》、《煎茶水記》、《採茶記》、《十六湯品》等。宋代茶業已有很大發展,推動了茶葉文化的發展,在文人中出現了專業品茶社團有官員組成的"湯社"、佛教徒的"幹人社"等。宋太祖趙匡胤是位嗜茶之士,在宮廷中設立茶事機關,宮廷用茶已分等級。茶儀已成禮制,賜茶已成皇帝籠絡大臣、眷懷親族的重要手段,還賜繪國外使節。至於下層社會,茶文化更是生機活潑,有人遷徒,鄰里要"獻茶"、有客來,要敬"元寶茶",定婚時要:"下茶"結婚時要"定茶",同房時要"合茶"。民間鬥茶風起,帶來了採製烹點的一系列變化。在明清時期,茶文化得到了普及。此時已出現蒸青、炒青、烘青等各茶類,茶的飲用已改成"撮泡法",明代不少文人雅士留有傳世之作,如唐伯虎的《烹茶畫卷》、《品茶圖》、文微明的《惠山茶會記》、《陸羽烹茶圖》《品茶圖》等。茶類的增多,泡茶的技藝有別,茶具的款式、質地、花紋千姿百態。到清朝茶葉出口已成一種正式行業,茶書、茶事、茶詩不計其數。

新中國成立後,我國茶葉從1949年產的7500噸發展到1998年的60餘萬噸。茶物質財富的大量增加爲我國茶文化的發展提供了堅實的基礎。在1959年,全國名茶評比會中評選出了‘中國十大名茶’,包括西湖龍井,洞庭碧螺春,黃山毛峯,廬山雲霧茶,六安瓜片,君山銀針,信陽毛尖,武夷巖茶,安溪鐵觀音,祁門紅茶。1982年,在杭州成立了第一個以弘揚茶文化爲宗旨的社會團體——"茶人之家",1983年湖北成立"陸羽茶文化研究會",1990年"中華人聯誼會"在北京成立,1993年"中國國際茶文化研究會"在抗州成立,1991年中國茶葉博物館在杭西湖鄉正式開放。1998年中國國際和平茶文化交流館建成。隨着茶文化的興起,各地茶藝館越辦越多。國際茶文化研討會已開到第五屆,吸引了日、韓、美、斯及港臺地區紛紛參加。各省各市及主產茶縣紛紛舉辦"茶葉節",如福建武夷山的巖茶節、雲南的普洱茶節,浙江新昌,泰順、湖北英山、河南信陽的茶葉節不勝枚舉。都以茶爲載體,促進全面的經濟貿易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