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簡歷模板館>熱點>心得體會>

教育的目的讀後感精選熱門優秀模板三篇

心得體會 閱讀(2.35W)

《教育的目的》這本優秀的書籍可以帶給我們深刻的感觸,讓我們感受到教學中方方面面有價值的內容,你知道相關的讀後感怎麼寫才精彩嗎?以下是本站小編和大家分享教育的目的讀後感精選熱門優秀模板三篇相關參考資料,提供參考,歡迎你的參閱。

教育的目的讀後感精選熱門優秀模板三篇
《教育的目的》讀後感 篇1

人們普遍認爲知識是智慧的源泉,具有改變命運的偉力。掌握了知識,似乎就掌握了人生。然而,事實上並未如此。早在1929年,教育家懷特海先生在其著作《教育的目的》中就深刻地闡明,知識應是生命騰飛的基礎,但不合宜的知識學習對兒童是相當有害的。哪些不合宜的知識學習,對兒童有害呢?筆者認爲主要有以下三點:

(一)學習的知識是僵化的

所謂僵化的知識,是指非原理性的知識。這種知識不具有普世性、不能幫助兒童理解生活、解決問題。學習過多的僵化知識,會使兒童背上沉重的知識包袱,使其思想呆滯。

然而,筆者通過觀察發現,如今兒童學習的很多知識其實都是僵化的知識。例如,兒童學習音樂學科時,被要求記憶大量的有關音樂家的信息;學習美術時,被要求記憶各類門派的作畫風格以及代表性人物;學習語文學科時,被要求掌握大量的並無實用意義的文學常識……這些僵化的知識,不能激起任何思想活力的火花,對於兒童學科素養的形成幾無益處。

懷特海認爲,童年是智力發展的浪漫期。在這一時期,兒童懵懂地面對若隱若現的內容,不知所措卻又興奮異常。此時的知識學習,應努力追求讓兒童的心靈中編織出一幅和諧的、繽紛的圖案。若在此時讓兒童記憶過多僵化的知識,那將會撲滅兒童學習的慾望,折斷兒童想象的翅膀,挫傷兒童學習的熱情。

“少即是多”,在智力發展的浪漫階段,讓兒童學習少量的原理性知識,便爲兒童提供了更多自主思考和自由想象的空間,利於兒童獨立構建五彩繽紛的心靈世界,也有利於兒童保持對學習的浪漫情感,爲後期的精確學習、綜合學習奠下堅實的基礎。

(二)學習過程是灌輸式的

懷特海認爲:“人的大腦不是被動地接受知識,它是永恆活動着的。”知識,是客觀性的存在,其本身並無意義,只有在被挖掘、被運用時,才煥發出令人矚目的光輝。有意義的學習過程,應是伴隨着發現、猜想、推理、驗證的探究過程,而不是被迫地強制性的灌輸過程。

保羅﹒弗萊雷在《被壓迫者教育學》中指出:“學生對灌輸的知識存儲得越多,就越不能培養其作爲世界改造者對世界進行干預而產生的批判意識。”批判意識,是批判得以發生的關鍵性前提。喪失了批判意識的人,將淪爲沒有自主思想的“奴隸”,也就失去了改造世界的可能機遇。

然而,灌輸式學習不僅讓兒童淪爲沒有批評意識的“知識奴隸”,也讓兒童的自主學習力變得衰弱乃至幾近喪失。盧梭在《愛彌兒》中指出,教育始於生命的誕生。孩子一出生,就是大自然的學生。這就充分說明人天生具有學習力。灌輸式學習,會無情地剝奪了兒童自主學習的機遇,也會逐漸削弱了兒童天生的學習力。正如懷特海所言,在較小的年紀反覆灌輸精確的知識,就會扼殺學生的首創精神和求知興趣。

灌輸式學習的實質,是對兒童智力發展規律的漠視,是對兒童生命成長的一種戕害。

(三)所學的知識不被運用

懷特海在《教育的目的》中關於知識的運用是這樣論述的:“教育是教人們如何運用知識的藝術”、“知識的重要性在於它的運用,在於我們對它的能動的掌握——也就是說,在於智慧”。這就告訴我們,兒童只有在知識運用的過程中,才能將知識轉化爲智慧,才能變成生命的力量。

然而,在當下的中國小校園裏,知識不被運用或“僞運用”的現象普遍存在。由於受應試的影響,兒童大多隻是在思維世界中運用知識,在考卷中呈現運用知識的過程和結果。事實上,在紙上運用知識,與在實際生活中運用知識是完全不同的。在現實生活中,我們會發現很多兒童能夠在考試中獲得高分,卻解決不了任何實際的問題。例如,有的兒童在數學考試中能正確解答關於分數的題目,卻不會在生活中運用分數的概念和原理去解決關於“分配”的問題。

懷特海在《教育的目的》中提醒人們要記住:“不能加以利用的知識是相當有害的”“知識的唯一用途,就是武裝我們的現在”。教育只有一個主題,那就是多姿多彩的生活。不能被運用的知識,是毫無活力的知識,是不能與兒童的生命產生深刻共鳴的,也是無力讓我們的生活變得多彩的。

因此,要讓知識具有改造個體生活、改變人生命運、乃至改造世界的偉力,作爲教育者,我們理應讓兒童的知識學習與實際生活建立聯結,避免讓知識的學習變成對兒童的毒害。我們要讓兒童學習有活力的、非僵化的知識,並讓兒童在知識學習的過程中,充分體驗挖掘知識的驚喜和運用知識的興奮。只有這樣,兒童才能獲得真正的智慧,才能成長爲有力量的人。

《教育的目的》讀後感 篇2

教育的目的是什麼?如果你的回答還是隻是讓學生獲得一個漂亮的分數,那恐怕這樣的教育觀念可能只是停留在了表面。當然沒有人能真正的爲此蓋棺定論,我想,價值觀不同,目的必然是不同的。

剛入職的時候,學校請池主任到校做講座,他當時分享的一句話讓我印象深刻:教育,就是要爲社會培養合格的公民。我想,就是我們要在教育過程中,教授給學生在社會上安身立命的能力,反過來,這樣的學生也會爲社會的發展做出自己的一份貢獻。這樣的循環纔是良性的,纔是長久的。這樣的教育目的更多的考量了社會的發展,個體的發展是爲了集體的進步。這樣的教育觀與中國傳統文化中得到集體主義思想是非常一致的。

教育大師懷特海在《教育的目的》一書中給我們提供了完全不同的角度。他在書中寫道,我們的目標是要塑造具有廣泛的文化修養,在某個方面有專業知識的人才,他們的專業知識可以給他們進步騰飛的基礎,而他們所具有的廣泛的文化,是他們有哲學般深邃,又如藝術般高雅。

在書中,他更是一針見血的指出,學生是有血有肉的人,教育的目的是爲了激發和引導他們的自我發展之路。雖然我們有時也這樣說,但我們真正做到了嗎?家裏還在讀國小的小表弟每天都有寫不完的作業,爲了考得高分,不得不去上各種各樣的補習班。家長的教育觀念和學校教育普遍的功利化。教育似乎全是爲了考試。

我們要培養的是有文化又掌握專業知識的人才。專業知識是基礎,文化則引領他們進入更高遠的境界。但是,我們在教育過程中對培養學生的文化素養缺乏足夠的重視,這導致我們的學生成爲了學習的機器,他們失去了對美的感受,他們變得冷漠、自私、缺乏責任感——這一切都是我們不願看到的,所以我們要關注學生的文化素養,在日常教育教學中,慢慢滲透美育和道德情感教育,使學生能夠成爲既有文化,又掌握專業知識的人才。

至於教育的目的到底是什麼,我想只要我們在教育過程中多用心多思考,心中總會漸漸有答案。

《教育的目的》讀後感 篇9

《教育的目的》這本書是英國著名的數學家、邏輯學家以及教育理論家懷特海所著。在寒假讀了這本書後我有以下一些感觸分享給大家:

懷特海說“在衡量技術教育的重要性的同時,我們絕不能把書本知識當做唯一的學習方式。第一手的知識才是理智生活的根基。書本學習很大程度上只是傳遞第二手的知識。因此,永遠沒有直接實踐來得重要。”我們都知道,從書本中獲取的知識都是他人總結的經驗,是抽象的難以消化理解的。如果老師只是一味地強調學習任務的完成,不顧學生獲取知識的能力的發展,那麼知識便會以填鴨式的方式進入學生的大腦中。最終知識也不過是學生腦海中的一個過客,停留片刻之後轉瞬即逝。但是當學生通過自身的實踐去發現知識,瞭解其中的奧祕,主動地探索知識,學生定能發現學習的樂趣,不斷學會絞盡腦汁運用各種方法去解決獲取知識路途中所發生的各種困難,最終獲取知識收穫快樂與成就感。

本書以“教育的目的”爲題,但是教育的目的到底是什麼,每一位教育者都應當深刻反思教育的目的,在培養孩子的過程中要把他們看作是有血有肉的一個整體的人,而不是沒有靈魂和思想的機器。只有這樣,我們的教育才會發揮出其應有的作用,孩子們才能夠走上最好的適合他們發展的道路。

教育的目的到底是什麼,需要我們每位教育者在教學過程中去思考;我們需盡最大的努力去培養和引導學生的創造力以及思維發展。唯有這樣,教學纔不會陷入程序化、機械化的僵局,才能始終充滿着鮮活的生命力。我也希望我在走上教育這條漫長的道路上能夠不忘初心,爲孩子的個性自由發展做出更多的努力,奉獻自己的一份力。

《教育的目的》讀後感 篇3

成爲一名老師,已經有接近兩年的時間,既然選擇教育的這條路,就要成爲一名合格的負責任的好老師,怎樣才能算是一名好老師呢?優秀的教學成績?評上中高級教師職稱?我認爲一名好老師,不能從教師的角度評判,而是要從能否把學生作爲教育主體,從能否促進學生的發展來評價。《教育的目的》這本書做了深刻的闡述。

拿到這本書,映入眼簾的是封面上的幾行字。“學生是有血有肉的人,教育的目的是爲了激發和引導他們的自我發展之路。”這本書的重點在於智力的教育,反對灌輸生硬的知識,反對沒有火花的使人呆滯的思想。這條主線貫穿了整冊書。

在第一章教育的目的中講到“呆滯的思想是指那些僅僅被大腦所接收,卻沒有經過實踐或驗證,不具有普適性的知識。”也就是隻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更不能把這些知識應用到生活實踐當中。這樣一堆不能運用的知識,你覺得他能夠儲存在大腦裏多久呢?一週,一個月,一年還是兩年?很多同學出了考場就已經把這些知識忘掉了。那同學們在他們人生當中最寶貴的時間裏花如此多的時間來學這些很快就忘掉的知識有什麼用呢?

本書當中還提到“不能讓知識僵化,而要讓他們生動活潑起來”如何防止思想上的僵化呢?

第一、不要同時教授太多科目。教授大量的科目卻只是蜻蜓點水的教授,一點皮毛只會造成一些毫不相干的知識的被動接受。所以學校要根據孩子的年齡特點,他們的接受能力來合理的安排科目。做到少而精,所學的知識能夠靈活運用。

第二、要教就一定要教的透徹。新學的每一點知識都要講的清楚明白。教同學們學習知識背後的思維方式,幫助學生把所學的知識轉化爲能力。讓同學們徹底的掌握,能夠真正的運用到以後的生活工作中。在現行的考試製度下,對老師尤其是國中高中的老師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一方面老師必須要十分清楚學生需要學習的知識範圍,不讓學生記住一些不相關的,次要的知識。因爲這牽扯到了速度和效率的問題。學生的中學階段和高中階段,都是有固定時間長度的。國中三年後面對會考,高中三年後面對大學聯考,這是暫時沒法改變的事。另一方面,老師又要在教學的過程當中,啓發同學們的創造性,不能讓同學們的思想僵化,所以說教育的藝術絕非易事,克服教育的困難,特別是初級教育中的困難,值得最有天分的天才來爲之努力。

第三、每所學校根據自身的特殊情況設置適合自己的課程。這一點在咱們國家暫時不太現實。因爲全國絕大部分的同學是要面對會考和大學聯考的。要想考上好的高中,好的大學就不得不面對考試所規定的科目。

第四、根據智力發展的節奏和特徵來安排教學。孩子年齡階段不同,智力發展也不同,只有根據智力力發展的節奏和特徵來安排最適合孩子的教學纔會產生最大的功效。

第五、有創造性的人。要想教導出思想不僵化有創造性的學生,就需要有創造性思維的學生,創造性思維的老師,以及創造性思維的管理層和校長。

最後,我想再說一遍“學生是有血有肉的人,教育的目的是爲了激發和引導他們的自我發展之路。”也許這條路不是那麼平坦,但是值得每一個教育人爲了這個目標奮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