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簡歷模板館>熱點>心得體會>

張曉風散文的讀後感8篇

心得體會 閱讀(8.27K)

讀後感裏的內容可以寫對這本書最深刻的感受,爲了應付任務而寫的讀後感是沒有價值的,下面是本站小編爲您分享的張曉風散文的讀後感8篇,感謝您的參閱。

張曉風散文的讀後感8篇

張曉風散文的讀後感篇1

在衆多的名家作品中,有一本富有哲理的散文集。它的出現是一個奇蹟,這就是《張曉風散文集》。

經老師推薦,我在七年級有幸認識了它,一拿到它,我就被它的外表吸引,接着我就迫不及待的翻開了它。在閱讀完第一篇後我發現,它的內容比精美的封面還要美。一口氣我通篇讀完了它,認識了它,通過了解它懂得了許多生活哲理。更重要的是,通過它讓我知道了除記敘文與詩歌外還有一種寫作方式——散文。

通過了解它,我認爲散文是一種比較好寫的文體,不僅可以抒發自己的感情,還可以無限表達自己的意願。

張曉風散文的特點是:語言精煉,文筆優美。當你大致看一遍時,會覺得內容顯得庸俗,但只要你細細品讀,就會發現文章具有許多的散光點,無論是寫法,語言都寫的十分到位,把作者的感情抒發的淋漓盡致,真可謂是“篇篇有寒梅之香,字字若瓔珞敲冰”啊!

讀完這本書,我第一感受就是震撼,因爲本書的散文對象十分廣泛,有寫生活的、有寫友誼的、有寫親情的、有寫想象的,豐富極了,這使我不得不由衷佩服作者敏銳的觀察力和踏實的寫作能力。

在本書中,我印象最深的一篇就是《母親的羽衣》,這篇向我們講述的偉大的母親對我們無私無盡的愛,同時也提醒我們要時時尊愛我們的母親,好好善待每一位母親。

在接觸的衆多散文集中,我很喜歡《張曉風散文》,作者的寫作能力以及對事物敏銳的洞察力值得我去學習,特別是每篇文章的結尾,往往是用精煉和優美的語言來修飾,讀完令人回味無窮。

每當我重讀此書,我又感到驚奇,驚奇我在日常的寫作中不知不覺的會運用散文中的佳詞和名句,同時自己的表達能力也有了進一步的加強,漸漸的讓我學會了一種新的寫作文體,觀察力更深,洞察力更強。我真爲自己能有幸拜讀此書而感到欣慰。

讀過《張曉風散文》的人都會有一種難以忘記的感覺,對讀者來說,或多或少都有幫助,我也是其中的受益者,我相信今後只要多看、多寫,我也能寫出那樣棒的文章,爲了這一目標,讓我繼續努力吧!

張曉風散文的讀後感篇2

颯爽的秋風徐徐吹來,金黃的落葉翩翩起舞,在這如詩如畫的秋天,我讀了一本同樣如詩如畫的書,那就是《張曉風散文》。

張曉風的語言清新雋永,善於從小事中寫出深刻的哲理,《瑕》就是這樣一篇發人深思,引人聯想的好文章。文中她回憶自己曾買來一串很便宜但有瑕疵的項鍊,手中這串項鍊引發作者的思緒,轉而用精煉的文字準確而詳盡地道出了對“瑕”的理解。

生活中,能把自身的瑕疵像這串項鍊般坦然相呈的人不多,人們往往是不遺餘力地精心掩飾自己的缺點和不足,而如果我們正視自己的這些瑕疵並坦然接受,這些瑕疵也就不算什麼瑕疵了。因爲只有認識到缺點纔可能加以改正,你越是去掩蓋,它就越明顯。一個人之所以可愛,正是因爲他能看到自己的缺點而不遮不掩。完美是難以冀求的,但在“完美”和“可愛”之間,人們更喜歡後者。

完美到極致就喪失了個性,變得千篇一律,而所謂的“瑕疵”卻可以體現出你的特性。誰能沒有一點小瑕疵呢?正是這些小瑕疵裝點了我們的`生活。朋友之間如果不知道對方小小的缺點並以此打趣,友誼也許會黯淡許多。

豹的皮毛上有大大小小的斑點,誰說它的毛皮不漂亮?溪水浸着泥沙、石塊,誰說它的水質不純淨?曇花開放轉瞬即逝,誰說它的姿態不美麗?太陽表面有黑子,誰說它的光芒不耀眼?大自然中的萬事萬物都有瑕疵,既然完美是難以冀求的,那麼,就讓我們直面瑕疵,直麪人生吧!

張曉風散文的讀後感篇3

張曉風的散文集《從你美麗的流域》收了許多寫兒女情長的篇什。從寫作題材而言,張曉風跟其他女作家沒有任何不同,愛情、親情、友情幾乎就是她的全部。可是當她起筆運筆,便完全超越了普通女人的情感。

?母親的羽衣》開頭描寫的是一個溫馨場面,女兒入睡前,摟着母親的脖子問:“媽媽,你是不是仙女變的?”接下來,甜蜜中有了感傷,再往下,又有了滄桑——世間每一個女子,究竟如何藏起羽衣,從仙女隱忍爲平凡的母親?張曉風寫得極美,又極沉重,彷彿知悉世間所有的祕密。張曉風似乎有一種本事,再普通的物事,她總要忍不住翻過來,看看背面,甚至要透過經脈紋路去看它們在幾千年前的模樣。所以她寫給丈夫的情書,寫給兒子的詩篇,明明是寫私人的感受,卻似乎寫盡了人類的共同情感,就連她寫睡袍、圍巾、繡品、油紙傘,也絲毫沒有怡紅快綠的嬌弱之氣。

張曉風始終是追求“大”的:大的格局,大的氣象,大的胸襟,大的情感。她甚至是有點刻意爲之了。十幾年前龍應臺出版《孩子你慢慢來》時請張曉風寫序,我還記得她說的話。她說自己年輕時聽到太多對女作家的嘲諷,人們覺得她們只會寫些柴米油鹽、丈夫孩子,所以就暗下決心,一旦自己“大筆在握”,堅決不寫那些遭人辱罵的文字。她真的做到了。事實上從張曉風的文章裏始終讀得出她的良苦用心,嘮叨瑣碎自戀自艾她是看不上的,更別說撒嬌作態,即使偶爾忍不住寫寫柴米油鹽丈夫孩子,也是語不驚人死不休的架勢。她寫風衣,那風,翻閱過唐宗宋祖,“而你着一襲風衣,走在千古的風裏”。她寫釀酒的理由:“如果孔子是待沽的玉,則我便是那待斟的酒,以一生的時間去醞釀自己的濃度,所等待的只是那一剎那的傾注。”這樣的文字比比皆是。張曉風的文章字裏行間有一種江湖俠客的氣度。

我讀張曉風的感受,是彷彿放舟於歲月長河,溯回從之、溯游從之,追隨着一路看來,千迴百轉,也被那百年煙波水氣溼了一身。張曉風喜歡讀古書,將它們視爲奪地而出的思想泉脈,她這樣寫自己讀《爾雅》:世界如此簡單壯麗,如此明白曉暢,如此嬰兒似的清清楚楚一覽無遺。我讀她,亦如此。

張曉風散文的讀後感篇4

“爲什麼不讓我今生今世看見一次哈雷!”也許是因爲陰雨擋住了日食時,我也發出過類似的感慨,這句話激發了我心中的共鳴,就好像遇見朋友時,找到共同語言的激動。我一下子喜歡上了這篇文章。

“男孩一手拿着電筒,一手拿着星象圖,頸子上掛着望遠鏡。”不知爲何,我從這句話中看到了自已的影子。我何嘗不像張曉風女士筆下的男孩一樣癡癡地站在窗前,努力地辨認着哪是天狼星,哪是獵戶坐??可我從沒有像她那樣用心思考過星空背後藏着什麼。

也許我明白“藍光的星星是年輕的星,紅光的星就老了”,可我從沒想到大自然是如此公平,星星與人同樣有生老病死。

也許我明白“光等愈少星愈亮,以至於少成了負數”,可我從沒體會到其中蘊含的“看重自我,就會心胸狹窄;看輕自我,就會放出光明”的道理。曉風感嘆着,等待着的,是七十六年一次的哈雷慧星的迴歸,“整個天空竟變得介乎可信賴與不可信賴”。而我,在日日夜夜期盼着五百年一遇的日全食時,不也提心吊膽以至於不敢看天氣預報嗎?

哈雷不現,曉風只看到了雲,她卻豁達地勸自我好好看一朵雲。我爲什麼沒有想到呢?日全食沒看到,我不是領略到了“白晝裏的黑夜”的神奇嗎?我不是也感受到了雨中登山的樂趣嗎?我不是也結識了和我一樣執着追日的人嗎?

宇宙是一場神話,但神話不屬於這個時代。上一次日全食的時候,不知此地的古人是否驚惶失措?是否有人站出來宣佈:“這天將發生一次天狗食日”?而下一次無錫能看見日全食的時候,我早已化作了塵土,我也會像哈雷先生那樣說:“日全食,等你來的時候必須要叫我哦!”

我沒有看到日全食,但日全食沒有失約,所以我不應抱怨。相反,我就應感謝,感謝日日東昇的太陽,月月重圓的月亮,夜夜磅礴的星空。蒼茫宇宙孕育出我們,不正是想教育我們要擁有包容萬物的心胸嗎?

此刻,當我擡頭觀看那耀眼的羣星時,我會用心去看,看透那每顆星背後隱藏着的人生真諦。

張曉風散文的讀後感篇5

我喜歡多雨的日子。我喜歡對着一盞昏燈聽檐雨的奏鳴。細雨如絲,如一天輕柔的叮嚀。這時候我喜歡和他共撐一柄舊傘去散步。傘際垂下晶瑩成串的水珠――一幅美麗的珍珠簾子。於是傘下開始有我們寧靜隔絕的世界,傘下繚繞着我們成串的往事。我也喜歡獨自想象老去的日子,那時候必是很美的。就好像夕暉滿天的景象一樣。那時再沒有什麼可爭奪的,可留連的。一切都淡了,都遠了,都漠然無介於心了。那時候智慧深邃明徹,愛情漸漸醇化,生命也開始慢慢蛻變,好進入另一個安靜美麗的世界。啊,那時候,那時候,當我擡頭看到精金的大道,碧玉的城門,以及千萬只迎我的號角,我必定是很激勵而又很滿足的。賞析:《我喜歡》,讀張曉風的文字的確是一種享受,感受着文章那頭的筆尖之舞動,細膩的描寫着雨聲之靈韻。當漫天的雨絲飄起時,獨自駐足聆聽雨的纏綿繾綣,或是悠悠然與愛慕的他在雨中共舞,共同享受雨帶給我們的浪漫。當愛慕的他已不再時,獨自老去的日子也別有一番靜美,那時的愛情,那是的生命狀態,都已開始沉澱,就像珍藏久遠的醇酒之香,會永遠瀰漫於整個人生。而張曉風的喜歡不再是她一個人獨特視角的喜歡,人們也會跟隨她淡然閒適的步履喜歡生活,享受生活。

張曉風散文的讀後感篇6

在讀了張曉風的散文後,我被她那種溫柔多情的文字所深深吸引。讀她所寫的文章,總會讓人體會到一種憂傷的平靜、美麗,體會到生命裏自然單純的富有和充實。而在這本書中,我最喜歡的的便是《花拆》那一篇了。

文中提到了一種叫“一夜皇后”的大曇花,“它每顫開一分,便震出噗然一聲,像繡花繃子拉緊後繡針刺入的聲音,所有細緻的芯絲,登時也就跟着一震。”曇花的每一次綻放,都要自我付出多麼大的努力呀!每一次付出,它都繃緊了自我,不得有一絲鬆懈,在最終一刻拼盡全力迸發出來。雖然它的生命十分短暫,被稱爲了“一夜皇后”,可是,我想就像煙火一樣,只要以往燦爛過,輝煌過,就算消失不見,又有什麼好遺憾的呢?

“花蕾是蛹,是一種未經展示經破繭的濃縮的美。花蕾是正月的燈謎,未猜中前能夠有一千個謎底。花蕾是胎兒,似乎混沌無知,卻有時喜歡用強烈的胎動來證實自我。”而年少的我們有何嘗不是花蕾呢?我們是那些待放的花蕾,渴望綻放,渴望輝煌。但這些都是需要努力的,需要付出的。雖然可能每一次面臨的都是泥濘和荊棘,可是,只要堅持、奮進的話,還有什麼是能難得倒我們的呢?而我們此刻應當做什麼?坐享其成嗎?不是的,我們正處於最年輕、最有活力的階段,在這個時候,我們難道不應當爲未來打算,爲未來做好鋪墊,打好基礎嗎?有人說我們此刻還小,不用那麼緊張,可是我們正處於花季,此刻不努力,又要等到什麼時候呢?

“有一天,我將年老,無法看花拆,則我願從一堆小小的春桑枕爲收報機,聽百草千花所打的電訊,明白每一夜花拆的音樂”。我努力過,便不再後悔。

張曉風散文的讀後感篇7

如果不是學校的推薦,還真難遇上張曉風這樣的奇女子,讀到她這樣有才情的文章。這一回,我真算得上是孤陋寡聞了。作爲臺灣女作家,張曉風的名聲絕不侷限於島內。張曉風的散文,實在值得我細細品味。

這本集子令我心有觸動的,如《平視,也有美景》、《生命,以什麼單位計量》、《許士林的對白》等篇章,令我心生悵惘的,卻是那篇:《不識》。

文中寫道:兩個人坐着談話,其中一個是高僧,另一個是皇帝,皇帝說,你認得我是誰嗎?……

不,不識。在高僧看來,人與人其實都是不識的。誰又曾真正認識過一個人呢?

張曉風繼而想到,就連我們自己,也未必識得自己吧!

幾年前,一位長着曾對我說:“夫與妻之間,朝夕相處,日夜相伴。在離婚那一天,才發現,許久以來,他們並不認識對方,所謂的結婚、生子,原來也是一場錯誤。”

一個人,走在人生的路上,經歷曲折、起伏、歡笑和淚水。多少年後驀然回首,那個不諳世事鑄下錯事的少年是我嗎,那個在池塘邊凝視水面的孩子是我嗎,那個追逐媽媽直到將鞋子跑掉的人是我嗎?

是你,不是你;你知道,你不知道。

人生的河流,就這樣流淌,順勢而下,激起水花時,被石塊絆住腳步的我們會思考:我認識我嗎?將這樣的困惑拿來糾纏自己,真是幸也不幸。

張曉風這樣思考:從宗教意義言,肉體只是暫時居住的房子,屋主終有搬遷之日。回族有這樣的生死觀:生是死的起點,死是生的結果。

而蘇軾說,人生如夢。

討論“識”與“不識”,想想“死生一矣”,的確有些宗教哲學的意味。

閱讀使人思考,思考促人蔘悟。如果悟不透,那也是參悟的前兆,抱着這樣的信念,自然更有興致將這本書讀下去。

張曉風散文的讀後感篇8

在這個寒假,我們閱讀了由老師推薦的散文集——《張曉風散文》。讀來感受頗多。

這篇散文集收錄了許多張曉風的名篇。如《地毯的那一段端》,《畫晴》等。在這本散文集中,最多的,就要數寫景的文章的了。一條河,一樹花,一縷光,都是她描寫的對象。在她眼中,似乎一切都是有生命的。

讀《張曉風散文》時,我們會發現,在她的文章中,總是會出現我們身邊常見的事物。可是,當那些事物在紙上出現時,它們似乎就變成了一則童話,變得那樣美好,美得甚至有些不真實了呢!微雲掠空,在她的眼中是一首短詩,一闋不規則的小令;雄偉的阿爾泰山於她,則如古代恐龍一列長長的背脊;而變幻的星光,則是在互相追逐的孩子……那些在生活中被我們遺忘了的美,此刻就在你眼前的紙張上閃耀,就在張曉風的筆下重現了它的魅力。

張曉風的散文有一種詩的美感。她的文字清淡、素雅。如果用一種顏色來形容的話,就是茉莉的白。爲什麼是茉莉?因爲茉莉的香很清淡,不如梔子那般濃郁,但卻令人心曠神怡。可是,她的文章有時卻又有一絲哀傷之感。我記得,在《玉想》第四篇時,她這樣寫道:“今天,我入土,想蟬的幼蟲一樣,不要悲傷,這不叫死,有一天,生命會復活,會展翅,會如夏日出土的鳴蟬……”這是她對陪葬品之一的玉琀蟬的遐想。那句子裏,有哀傷,卻又有一絲那樣的不甘,那樣的倔強。哦,對了,那篇文章題爲《生死以之》。

張曉風,大概是有一顆童心的吧!只一件物,便可讓她浮想聯翩。那一捧滿天星,竟會引出與莊周如此類似的疑問:究竟是“星常化作地下花”呢,還是“花欲升作天上星”呢?正因如此,那些完全不相干的故事也能被她找到相同之處。就例如,那《水滸傳》與希臘神話中《潘多拉的盒子》。都只因一時的好奇,而鑄成了後悔莫及的大錯。導致人間大亂。

在《張曉風散文》的敘事篇中,我最喜愛的,就要屬《地勺》了。這篇文章是記敘張曉風一行人到達爾湖以及湖所在的克什米爾時所寫下的。我喜歡它,並不是被那裏有名的“耐夏花園”而吸引的,而是被哪兒有趣的早市而迷住的。市場是湖,鋪位是一艘艘的小船。有一條一條裝滿蔬菜的船,也有賣各種小玩藝兒的船。仔細想來,那樣的早市想必是極爲有趣的吧!

讀了《張曉峯散文》,我似乎是回到了童稚時期,對雲癡想;又像是來到了異域國度,感受淳樸的奇異民風;還似乎是與自然融爲一體,感受它的生命活力……墨色的字符在素白的紙張上跳躍。這,是一個新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