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簡歷模板館>熱點>求職風向>

90後以自己的方式就業

求職風向 閱讀(1.39W)

首批90後入職場,工作更着重個人興趣

90後以自己的方式就業

  【焦點關注】以自己的方式就業

“90後?”“真嫩啊,90後吧”,6月初,畢業於北京某大學電子技術專業的杜濤剛進入職場就感受到了自己的第一個標籤——90後。

按照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的統計,2012年高校畢業生數量達到680萬人。按正常入學年齡計算,即將在今年夏天離開大學校園的本科畢業生,多在1989年9月至1990年8月之間出生。第一批90後進入職場。

前衛、張揚、叛逆、大膽、個性,是社會給90後貼的標籤。本報在“問卷星”設置的90後就業意願調查226份樣本顯示,50%的90後應屆畢業生對自己的就業能力有信心,就業選擇上非常看中個人興趣滿足。64.16%的應屆生認爲自己過於重視“自我”,承受壓力、克服困難的能力稍有欠缺。

90後被認爲在以自己的方式畢業、用自己的指標衡量第一份工作。

願景】“在喜歡的地方從事理想職業”

“90後羣體更加看中發展的前景,考慮自己的種種情感需要。”

在人力資源專家看來,所謂的情感需要,說的是在薪酬待遇以外,工作內容與自己興趣是否相匹配,以及公司氛圍、工作自由度等。

“與其說是90後新人在用這些因素來評價一家公司,倒不如說這是他們在用自己設計的一套指標衡量自己的第一份工作”。

趙穎馬上就要從華中科技大學新聞學院畢業了,“我學的是廣電專業,當初報這個專業是因爲很想到電視臺工作,很羨慕主持人和記者。”爲此,趙穎幾次專門到北京,在中央電視臺實習。雖然在北京生活開銷很大,但是趙穎樂在其中。她告訴記者,她很喜歡北京這個城市。“現代、包容,機會多。我很喜歡北京,畢業後能在喜歡的城市,從事理想的工作,我的人生就成功一半啦!”

專業對口之外,更重要的是興趣對口。

從去年11月就開始找工作的張濤,5月終於找到了自己理想的工作,到一家雜誌社做攝影師,不過,他大學讀的是計算機專業。

“家裏反對我,覺得我應該找個對口的工作,做個技術男。”張濤說,一開始他聽從了家人的意見,一直在找專業對口的工作,也曾經到IT公司實習過半年,但熱愛攝影的他,最終還是選擇做攝影師。“我喜歡攝影,雖然在IT公司工資比攝影師高,而且我未必能成名,但我就是喜歡攝影,有機會,我一定要走遍全球,用相機記錄風土人情。”

【考量】“工作要有性價比”

“以前的校園招聘是應聘者被面試,現在則真正成爲雙選。”中華英才網華北校園總監張勇說。在今年的校園招聘環節中,不少公司也都感受到,相比起70後和80後,90後對工作的期望更有他們自己的現實考量。

採訪中,記者發現,多數應屆畢業生認爲今年就業形勢依舊嚴峻。但他們對薪資的要求普遍在3000元以上,有的甚至要求更高。

在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法學院應屆畢業生肖楠看來,工作性價比中工資不可忽略。他說,爲了找工作,文史類專業的學生要付出很大的努力,還要參加很多專業考試。對於薪資要求,他說,“如果在北京、上海等一線城市工作,4000元薪資是底線。而且,我周圍的同學都定的是這個標準。”

不過和簡單的工資需求比起來,90後更注重的是適合自己的工作性價比。

也許對肖楠的校友、會計學院的盧玲玲來說,進入四大會計師事務所,纔是最優性價比。不過,由於“進四大會計師事務所,實在太難了。”但是,盧玲玲依然強調性價比,薪資應該和付出成正比,必須夠她城市生活的基本開支。“感覺工資應該是房租的三倍到四倍,我才能管住吃喝住行,算一算,在廣州生活,工資大概得4000元以上吧。”

而對於河南大學社會保障專業出身的周超來說,這種性價比更加重要,他的態度是“務實懷遠”。

周超來自一個貧困的農民家庭,他是家裏最小的孩子,上面還有兩個姐姐。而父母親起早貪黑操持農活,供三個孩子讀大學,欠了一身債。

大學四年,周超每天除了上課,剩餘的時間都用來打工,賺生活費。四年來,他發過傳單、做過促銷員、做過家教等。畢業後,雖然周超很想繼續深造,但他很清楚家裏的經濟條件不允許,他強烈的希望趕緊就業,改變家庭生活現狀。

“直到畢業,我還欠着2萬多元的助學貸款。”周超嘆了口氣說。如今,他已經在北京某媒體找到了一份工作。他說,在北京生活並不容易,爲了存錢,他只租了一個小隔間。“我想把助學貸款還完以後,攢錢讀研。務實是爲了生存,懷遠是爲了以後能有更好的發展。”

【未來】“不太怵”渴求被認可

很多公司人都在逐漸的體會這羣職場新人所帶來的新鮮感——大多數時候,他們給人的印象是“不太怵”。

“90後說話也很直接,面試的時候就是這樣,進來公司工作也是這樣。”

“有時候,和90後員工的整個對話過程,你能感覺到他一點都沒有上下級的概念,只當是在隨意聊天。這在以前的新員工身上是不多見的。”

不少老闆在網絡上“吐槽”90後進入職場的表現。

日前,本報在“問卷星”設置的90後就業意願調查的問卷結果證實了90後這一代的自信心從就業到職場一直存在。226份樣本顯示,50%的90後應屆畢業生對自己的就業能力有信心。

在湖南師範大學的大四學生楊麗看來,他們90後一代有很多優點,例如自信、思維活躍,敢於並善於表達自己的想法。

大學期間,中文專業的楊麗一直積極參加學校的各種活動,合唱團、志願者、運動會等等。這種積極也體現在工作上。大三實習時,楊麗在湖南本地一家中學擔任實習語文老師,由於她性格開朗,和同事、學生相處得都比較融洽,師生對她評價都很高。

求職時,楊麗和同學稱得上是馬不停蹄。只要看到招聘信息,就趕緊投遞簡歷,參加面試,一路過關斬將。最終班裏大多數同學都在畢業前簽了單位。

想當歌星的小劉,是一家音樂學院應屆畢業生,學的是通俗唱法。從小到大,小劉參加了很多演唱比賽,得過不少獎。

儘管瞭解圈內自己這樣的女生太多了,大多數都在追尋所謂的音樂理想,卻根本沒機會發展,但是,小劉依舊打算北漂。“我一定可以在演唱事業上有所成就,讓全國觀衆都認識我。”

90後在職場表現出的整體自信心已經被“職場老人”發現。“職場老人”普遍認爲,90後新員工非常願意表現,看上去是一個不會拘謹的羣體。但同時他們也比較容易有挫敗感,不太願意聽人說教。

本報調查也顯示,64.16%的應屆生認爲自己在實際操作能力方面比較缺失,並且過於重視“自我”,承受壓力、克服困難的能力稍有欠缺。

可能這些90後還不知道的是,自己的這種不一樣,也在推動公司思考不同的管理方式。

未來職場發展,杜濤所希望的,正是自己慢慢適應,慢慢被接受。

 成長烙印

——90後所面臨的社會變遷

1992:鄧小平“南巡談話”、上交所和深交所成立

1993:家裏有了第一臺VCD機

1996:中國加入互聯網、微軟發佈Windows95操作系統

1997:香港迴歸、亞洲金融危機

1998:特大洪水、《還珠格格》風靡全國

1999:父母下崗、澳門迴歸

2000:奧數班、QQ興起、中國小生減負

2001:“9·11”、北京申辦奧運會成功、我國正式加入WTO

2002:網遊興起、周杰倫、《流星花園》等流行文化火熱、手機短信開始流行

2003:非典、神七上天

2004:雅典奧運會劉翔110米欄奪冠、保護私有財產被寫入憲法

2005:《超級女聲》和李宇春中性打扮流行

2006:網絡惡搞和流行語出現

2007:網購盛行

2008:汶川大地震、三鹿奶粉事件、北京奧運會

2009:上大學、玩微博

2010:世博會、富二代

2011:富士康跳樓事件、“7·23”動車事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