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簡歷模板館>熱點>其他文案>

天那邊電影觀後感5篇 "穿越天際:震撼電影觀後感"

其他文案 閱讀(2.29W)

《天那邊》是一部令人深思的電影,它引人入勝的劇情和飽含深意的寓言故事讓觀衆沉浸其中。該片通過講述一個普通小鎮上發生的神祕事件,探討了人性、存在和命運等重大議題。觀後感系列將爲您剖析電影中的情節、角色以及所蘊含的哲學人生觀,爲您帶來深入解讀與思考。

天那邊電影觀後感5篇

第1篇

許小萌的男友江可可的行爲我可以理解,自小就在國外長大的他,不屬於鄉下,不屬於鄉下的孩子們,不屬於整天吃蔬菜的人。他有他的人生理想,雖然他去支教是打着愛情的幌子,但他真正教學起來,又很活躍,很現代化,只是他的思想不屬於這。然而,我相信他愛過,而且很愛很愛許小萌,只是這份愛情已經有些變味,有些讓他承擔較多的心理壓力。

羅老師及村長的“不信任”而不給他們課教,是怕孩子們受傷。羅老師能爲了一隻雞要跟江可可拼命,因爲那些家畜都是孩子們的希望。

當許小萌問學校惟一一位羅老師爲什麼不跟她講學生們的家庭生活情況時,羅老師的話語讓我似乎有所明白自己爲什麼會在這裏,而不是在支教的學校。“我怕我講了,對你講也是個麻煩。其實,我也是有一點私心的,你們的水平太高了,教的也太好了,將來小屁股們的水平也太高了,我對付不了埃上回支教那個的白老師,又是美式教育,又是英式教育,還有社會主義特色教育,搞的好好,小屁股們歡喜的不得了,二個月就走了,到現在,小屁股們想起來還哭。你們來,我不是不歡迎的,只是三個月半年,你不能待一輩子埃你瞭解再透的情況,到時候你走的時候,你心理不會痛快,小屁股們的心裏也不舒服~”我的教育水平非常有限,並沒有劇中本家許小萌那麼優秀,但我也是有信心教好他們。試想,當孩子們剛剛有了學習的興趣和動力,並且接受了一個陌生人,而這個已注入孩子們心裏的陌生人又要走了,對很多不懂的孩子們又是怎樣的打擊呢?而這種打擊又是接二連三的,這又何嘗不殘忍呢?而很多志願者來這支教的初衷就同許小萌一樣,爲了實現人生的理想,爲了自己課題的實驗和實踐。所以,導致爲了不得不要自我保護時就產生了排斥行爲,因爲他們真正需要的是能在這裏待一輩的鄉村教師,能給孩子們帶來知識,一直陪伴孩子們,送出一批又一批大學生的老師。而我們會在遠離親人、遠離以前的生活圈的鄉下待一輩子嗎?這種“排外”,導致了孩子們同樣不能接受到豐富的知識,不能受到正規的教育,就這樣一直落後着,有差距着,走出大山的慾望也將受阻且淡去。

孩子是一個國家的希望,是一個國家的明天,教育的好壞就關係着一個國家的命運。所以,國家招考一批教師是很明智的做法。我們只要盡己所能做到最好,不求回報的付出,那麼我們也不會失去來這的意義,不會失去志願者三個字。

然而,不允許支教而被分到各單位的我們,同樣受到了被“排外”的待遇,沒有交給我們真正應該做的事,我們能做的事。而說成“我們剛開始工作都是從端茶,掃地做起,你們來之後,我只對你們的安全負責,其它的我不管之類”。他們認爲我們只待一年就走,不想給單位增添負擔,不想自找麻煩。依此看來,大學生西部計劃志願者越來越稱爲某些的犧牲品,成爲吞噬我們一年青春的怪物。

對此,我們想去推翻,想去改變,想做些有挑戰性的工作,想真正爲我們富有蘊涵的大西北帶來東、南部的先進,讓我們的祖國更美好。因爲我們年輕,我們有這份激-情。但也許這份激-情即將會淡去~我們的力量太小,我們的閱歷太少,我們做不了屈原,也不需要做屈原。

最終,我要說的是,不管我們受到如何有內涵的“排外”,我們始終是自己,要做自己,懷着當初的那份熱情,繼續尋求新路,做好我們自己,盡己所能,給這裏帶來美好。這種待遇,誰說不是對我們人生的考驗和人生道路上的荊棘呢?

看了這部電影的名字《天那邊》,讓我想起很久以前看過的一個故事,是一個“山那邊”的故事,講的是一個隱落在羣山中的村子,一個在村子裏成長的孩子,從小站在家門口,望着那一山又是一山的綿延羣山,問他的父親:“父親,山那邊是什麼?”他的父親蹲在門檻上,抽一口草煙,面前的大山在他眼裏變得混沌,嘶啞的回答他的孩子:“山那邊是另一個世界。”孩子沉默,他仍然每一天站在門前望着大山。之後孩子鍾愛上了文學,文學帶他了解了山那邊的世界,他開始創作,作品帶着他,最終去了山那邊的那個世界……

而《天那邊》,兩個慣於豐衣足食還有足夠物質精神生活的都市小年輕,一個爲了理想,一個爲了感情,從現代化的都市走向了落後的山村,開始了理想與感情的考驗,一次理想與現實的較量,一次感情與信念的賭注。

這部電影毫無疑問在反映一個當代大學生的支教現象以及中國許許多多落後農村裏的落後教育,有對有志青年敢於獻身的讚揚,也讓人看到中國教育現存的嚴肅問題。這是一部小成本電影,劇情不算新穎,甚至有點俗套。但這麼一部沒有什麼突出特點的電影也平平凡凡地讓人並不厭倦的看完了。許曉萌身上對教育事業的熱情和對自我的理想與決定堅持到底的衝勁和決心,但同時也有着現代都市年輕人易衝動的個性和看事情做事情缺乏深思熟慮的思維方式以及那股隱隱的大小姐慣性脾氣;江可可身上典型的現代都市化青年形象,信誓旦旦,信念不定,對事物以新鮮感度之,在缺乏物質化的世界裏,他無法生存,即便是堪比性命還價更高的感情,也擋不住他投身物慾都市的腳步;破羅身上的農村人的淳樸、敦厚同時也帶着點小小的私心,這樣的純民即便是在農村,恐怕也不是那麼多了。

看這部片子時,我想起了另一部關於支教的影片《美麗的大腳》:一位都市女教師、一位北大荒農村教師和一羣貧困孩子之間的支教故事,至今倪萍那句“千里迢迢”還在我腦中留有很深的印象。還有一部記不得名字的電影,一個本是被拐賣到山區裏的年輕城市姑娘,在逃脫人販子的路上逃到了一個落後的小山村,並在小山村裏當起了老師,之後又離開村子的故事。這雖然不是像《天那邊》和《美麗的大腳》一樣的支教,但也給了我不少感觸。這些在當時都給了我不小的觸動和感動。此刻想來,在那些貧困的山區,能留住幾位支教的老師,這確是個令人心酸的嚴肅問題。咱們在雜誌上、報紙上、電影上、電視上看到過的那些頌歌,在生活中的現實實例又有多少?!

咱們在歌頌這些支教事蹟的同時,毫無疑問也在向世人展示那些偏遠山區的貧困處境,那些資源缺乏的孩子的困境,這在那些孩子的眼裏看來,不知又是何種味道,從某種層面上來講,這並不利於他們的成長,只能讓他們增加自卑感。處於生活優勢的人,總是想靠着給予那些生活劣勢的人各種幫忙來展示他們的無私,歌頌他們的奉獻,卻不曾思考那些他們給予的對象,只覺得授予已經是偉大,卻不知那是另一種傷害。

王家衛早說過,天那邊是還是天,但是那同一片天空下的土地,卻是不一樣的世界,貧富差異、階級等級、圈子層次……這些都能在咱們的發奮下融合,真正成爲同一片天嗎?

一個進山支教的志願者,一羣樸素的孩子,一個淳樸的老師,一個相當貧窮的村莊…一個爲了理想,一個爲了愛情,一次理想與現實的較量,一次愛情與信念的賭注。

對於電影我瞭解的、懂得的並不多,但我卻知道一些來自於身邊的小小感動,感動有時是莫名的,讓你想流淚,而流淚的多少能夠洗滌一些什麼渾濁的東西?在看這部電影時,我的淚水刷刷流着,被那一幕幕場景所感動。自己以後同樣也會走上教師這條路,試想自己又會如何、又當如何呢?

這部電影中:劉醒龍把老師比作“天行者”,也許正是應了《易經》裏德一句話:“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看到《天那邊》這個題目,不禁讓我想踮起腳尖,仰望天空,俯臥大地。是啊!天那邊又是什麼呢?暮色蒼茫有有無中,地平線消失之遠啊!

天那邊還是天,但是那同一片天空下的土地,卻是不同的世界,貧富差異、階級等級、圈子層次,這些都能在我們的努力下融合,真正成爲同一片天嗎?

這部片子給人以飄雪輕鬆地感覺,整部片子都是在喜劇的氛圍中蔓延的,但這種笑又不得不是沉重的,就如西方人口中所說的“鉛笑”。影片選取在意瀟湘之地,一個山明水淨的小小山村。《天那邊》用一種溫情帶喜的敘事方式,講述了兩位來自“中心地帶”皇城根兒的大學生馱載着自己的理想幸邊支教的故事。

“相當順利,相當興奮,相當開心”的大學生江可可,懷揣着對大學生許曉萌“山無棱,天地合,乃敢與君絕”的旦旦信誓,爲了愛情來到這個偏遠的也是“祖國的大好河山”,只是沒有娛樂,沒有好吃好喝的湘地小村。一開始,他們的愛情是多麼令人羨慕啊!然而在“跳一段酒醉的探戈”,最後終將“腳趾頭無從是從”而惶然離開。江可可的都市面包式的愛情,讓回眸鄉土的許曉萌休克。我們又該如何來看待這段愛情呢?是嗤之以鼻,還是感慨不已。原本以爲會是美好的結果,卻落得那般:不歡而散,天各一方,成爲陌路人。是該責怪江可可的背信棄義,對愛情的不堅定?還是要說是許曉萌的錯誤的執着。她不該用去鄉村支教來檢驗他們的愛情的堅貞,她應與江可可回去嗎?到底是誰的錯,埋葬一段美好戀情。這看起來,難以分辨。也許我們要用辯證的思維來思考。江可可是一個紈絝弟-子,從小生活在國外,優越的環境,身邊有着萬般的寵溺,從沒受到委屈與艱苦。家境條件優越的他又怎能忍受得了那麼貧困艱苦的生活環境。電話沒有信號,也沒有電視,就連唯一可以消遣的電腦也被電燒掉,沒有好的物質條件,這對於他來說是無法生存的。因而,在那樣的殘酷的現實面前,他選擇放棄愛情回到原本的他的都市生活中,也並不奇怪,但不可否認他對許曉萌的愛是有的,只是…而許曉萌,雖也有一顆唉江可可的心,卻用三個月的支教來進行考驗,或許對於大多數女孩子來說,這並不奇怪,很多女孩也會那樣做。可一遇到殘酷的現實,她所堅信的愛情卻經不起波折。最終還是散了,淚灑而終。通過這部電影中愛情,讓我們看到了現實,知道了愛情的脆弱,愛情在現實面前到底值多少,愛情還是輸了低下了頭,現實始終還是佔了上風。同時又提醒着各位,讓我們明白在愛情上我們要萬分慎重,不然會傷得很深很深,愛情並不是我們想象得那麼美好。

從另一側面看,這部影片可以說是一次城市與鄉村的二元對話,是一次意味深長的“中心地帶”與“邊遠地區”的對話。影片以兩個“北京來的帶着都是文明的”外來者”在列車上近距離的用手機背對背通話來勾勒出都市人眼裏的鄉村黑白粗筆。實際上江可可、許曉萌代表了兩種聲音和兩種身份的言說。江可可是一個都市文明對鄉土文明的懼進者,他所謂的羅曼蒂克愛情是建立在都市文明的麪包之上的。在其屢次偷雞,被狗咬傷的一聲喊叫和着山區變得狼嚎,則是都市慾望的流露顯現,也就決定了他會離開,像不得不獵物的乏獵狗一樣悻悻地離開。而許曉萌則是一個都市文明的包容着,她的理想訴求是建立在鄉土人情之上的。鄉村與城市的差距竟如此之大,不知隔了多遠多遠,貧富差距、階級等級、圈子層次…現在是社會主義社會,中國走的是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一直說着實現共同富裕,卻久久不見實現,相隔之遙遠。中國是日益富強起來了,但農村還是那樣貧困,農村的教育更是如此之落後,農村孩子不能受正規教育,更不用提好的教育水平了,這是爲什麼?我想說:我們的政府很有錢,有錢到幾千億外匯儲備被美元貶值得燒掉,有錢到可以給陝西發現周老虎的自然保護區投資幾千萬建立老虎保護基地。gdp年年都在告訴人們在增加。但卻看不到農村人得到多大的實惠,可能我們國家的包袱太沉重了,但是作爲生活資料的提供者來說,他們爲什麼要承擔一切的不幸?中國社會竟是如此,在社會主義的旗幟下,社會要走向共同富裕,卻…農村與城市的差距何時才能隔得近些,成爲比鄰,而不是反向發展,何時真正擁有在同一片天空下。

值得一提的是許曉萌的奉獻精神,不是每個人都有這樣的勇氣和魄力,不是每個人都能有這樣的決心和毅力,不是每個人都那麼的偉大,不是每個人都能做到這樣。許曉萌是值得人們佩服的,試想:現在大學生不計其數,又有多少人像許曉萌那樣賭上自己的一生。就拿我自己來說:以後也會走上教師這條路,可我卻不可能如她那樣奉獻,太現實了,我做不到。故事的最後,是以照一張全家福照片結束,一張沒有羅老師,只有一把鮮花的合影。我潸然淚下,感嘆農村教育,感嘆中國的教育。何時。國家對農村教育的重視才提升起來,發揮其應有的責任,讓鄉村向城市靠攏。

這部影片,讓我看到了、想到了許多。城市與鄉村的差距之大,中心地帶與邊緣地帶的距離,先進的都市人民與無知的鄉村人之間的距離,現實與愛情的衝突…許多許多。天那邊還是天,何時真正成爲一片天?

他們,將青春作爲一把弓,蓄一身之勢將孩子們射出大山。

當城市與鄉村相遇,當智慧撞上了無知,它們會擦出怎樣的火花?會產生怎樣的結果?我想,我在影片《天那邊》中找到了答案。

影片主要講了城市校花徐曉萌和男朋友江可可爲了愛情誓言而去鄉村國小支教三個月的故事。在水咕嚕國小裏他們遇到了這裏的校長兼老師的羅老師,在不斷的相處中,他們消除了對羅老師的誤會,並慢慢接受了他。途中江可可因爲忍受不了農村的環境而離開。只剩下了徐曉萌。故事的結尾悲傷而美麗:羅老師因上山背泥土蓋教室,遭遇泥石流而去世,徐曉萌從城市回到了鄉村,代替了死去的羅老師。

影片從頭到尾都顯得十分的樸實,沒有華麗的辭藻,沒有炫麗的場景,但一切都顯得那麼的真實。藍色的天空,綠色的大山,廣闊的土地,樸實的人們,一切都是那麼的美好。

就在我還爲這裏的方言而大笑時,故事就從江可可的不辭而別中突然蒙上了一層悲傷的感情。看到結尾,我不由的已淚流滿面,爲羅老師的離世而感到悲傷,爲徐曉萌的接替而感到欣慰,但我更爲他們的精神所感動!

羅老師和徐曉萌的身上有一種共同具有的精神品質,那就是執着與奉獻,他們甘願忍受鄉村的艱苦環境,放棄自己的大好前程,將自己的一生獻給了鄉村的孩子們,他們的付出是如此的不易,在金錢的誘惑下,他們的堅持是如此的珍貴,即使在羣山環繞的大山中,他們的精神也散發着無與倫比的光芒,照亮那一片小小的天地,照亮孩子們的心房。

在三個月的相處中,不僅僅是徐曉萌被羅老師對孩子們的責任和愛所感動,隔着一張玻璃的我也不由得敬佩。

在孩子們的面前,他是“全能”的老師,在孩子們的心中,他早已成爲了他們的爸爸。所以,孩子們親切的稱他爲“破羅”。爲了當好這一個爸爸,他還未來得及結婚。他將這棟破舊的土屋當成家,儘自己所能來幫助孩子。他是如此的偉大!但是,他也有過迷茫,有過失敗——他只是一個國中畢業生,沒有考上高中。他一直夢想着去當兵,卻因爲種種原因而落選。但他就這樣自暴自棄了,從此墮落了嗎?不,他沒有!他用另一種方式實現了自己的人生價值。看到這裏,我不禁感到羞愧,與他相比,我所受的這一點挫折又算得了什麼呢?但是每次遇到挫折的打擊後,我沒有想到去吸取經驗,而是去怨天尤人,去打擊自己的自信心。這是一種多麼愚蠢的方法啊!在夢想的破滅後,羅老師依然能微笑面對生活,那我又怎能輕易就說放棄,輕易向命運低頭呢?羅老師可以自學完高中課程,那現在的作業和課本我又怎麼不能完成呢?在我的心裏,一種信心油然而生。

羅老師用生命譜寫了一首動人的歌曲,他離開了人世,但他的精神卻永遠留在,徐曉萌接替了他的信念,接替了他的夢想和願望。在影片的最後一幕中,我想在孩子們與徐曉萌的照片中,也一定照下了羅老師的身影,希望在他們每個人的手中傳遞,永不停止!

其實,不止是羅老師和徐曉萌,在中國乃至全世界,有那麼多的人在用他們生命發出光芒,照亮人間。他們也許很平凡,但是他們卻早已用自身的平凡換來了無數人的偉大,他們又怎能不讓我們尊敬呢?他們用他們的“angel’sheart”改寫了無數人的人生篇章,震撼了無數人的鐵石心腸,鼓勵了無數人堅定他們奉獻的步伐。

在他們帶給我的震撼和感動下,我的心裏也早已種下了一顆種子,一顆未來的種子,我想,在我數年後,它也會長成一棵大樹,使我邁開執着的步伐,用自己微小的力量去做出貢獻,用我平凡的生命去發出光芒!

天那邊電影觀後感5篇

第2篇

這是我第三次看《天那邊》,我也不知道自己是哪來的動力。之前看每一部電影都是看一遍就足夠了。很少有心思再去看第二遍。也許正如孔老夫子所說吧,溫故可以知新,每看一遍我都會有新的收穫。我是在笑聲與淚水中看完這部電影的,因此心情也是百般複雜。

許小萌爲了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在口中句句離不開愛情的戀人小江的陪同下來到了偏遠的水咕嚕村,這樣一個偏遠而落後的小山村,對於在大城市生活慣了的他們來說是說不盡的新鮮與好奇。這裏沒有城市的喧鬧,沒有勾心鬥角的人羣,只有恬靜的小山,新鮮的空氣,清涼的山泉和熱情的村民與活潑的孩子們。

剛來到水咕嚕村的他們,受到了村民們的熱情款待,孩子們也特別的喜歡他們,這一切看起來似乎都是多麼的美好。吃慣了大魚大肉的小江突然來到農村,對農家飯情有獨鍾,但他對農家飯的愛也正如他對許小萌的愛一樣,經不起時間的折磨,因爲他始終不屬於農村,他沒法忍受從天堂一下子掉進地獄的痛苦。也許他是真的很愛許小萌,但是他早以習慣了那種幸福的生活,在愛情與幸福的生活之間,他放棄了愛情,回到了喧囂的城市繼續享受自己的幸福生活。也許每個人都會覺得他窩囊,沒志氣,爲了自己的幸福把自己的愛人獨自丟棄在遙遠的山村。但是這一切能怪他嗎?如果他能,他還會放棄嗎?怪就怪現實的殘忍,怪生活的不公平。農村的粗茶淡飯使他不惜爲了掉魚而被人丟進河裏,爲了抓只雞而忍受被狗咬的痛苦。他放棄了,也許在我們看來是多麼的悲哀。但是我們呢,我們是不是也該在嘲笑別人的同時反省一下自己呢?

也許最值得我們敬佩的是羅老師,他纔是真正改變許小萌一生、爲許小萌實現其人生價值的人。雖然他教學不規範,對孩子們的行爲也很放縱,做事也會有自己的私心,但仔細想想其實我們每個人有何嘗不是這樣的呢?他教學不規範,因爲他天天身處大山,沒有機會去接觸外面的世界,能怪他嗎,只怪教育體制的落後。他對孩子們放縱因爲他和孩子們就像父子一樣,孩子們給他起綽號,因爲孩子們覺得他親切,他很愛很愛孩子們,爲了給小屁股們買作業本,他不怕得罪天天叫着要吃肉的貴客小江老師。他有私心不讓許小萌上課,因爲他在爲孩子們着想,也許他說的對:也許你覺得你是對的,但事實上卻是錯的。最讓我深思的是許小萌讓孩子們洗手的那一幕破羅說的那句話:你要是走了孩子們怎麼辦呢?是啊,對孩子們來說,他們只是三個月完後拍拍屁股走人的人,就算他們瞭解再多的情況,可是他們能在山村呆多久呢?三個月?半年?將來孩子們水平高了,他對付不了。再說他們走了,他們心裏不痛快,小屁股們心裏也不舒服。當孩子們想起他們的時候還是會哭,這對孩子們來說是多麼大的打擊啊,他們想得到像城市孩子一樣的教育,想和自己喜歡的老師長期在一起,但是卻每一次都只是幾個月的時間,這對他們來說,就好像一個遙遠的夢一樣,永遠無法觸及,他們會對自己失去信心,會因此而感到自卑。

破羅他有責任心,他自責自己害死了春秀的爸爸,他把春秀當自己的妹妹一樣負全部責任,他不讓春香進城打工,因爲他害怕春香會像他妹妹一樣陷入污濁的社會之中而無法自拔,害怕自己所做的一切不但不能對春香有所補償,反而會誤了她的一生。他是一位偉大的教師,他把自己的一生奉獻給了山村的孩子們,他把自己的青春埋葬在了水咕嚕村。他也有自己的夢想,也有自己的追求,但遺憾的是,當幸福還未開始的時候,他卻早早地離開了。他的照片還沒送到婚介所,自己的夢想還沒來得及實現,他就這樣遺憾地走了。但是他應該走得很開心,因爲有那麼多小屁股們深愛着他,還有所有感激他愛戴他的人們。

是他的行動讓已經回到城市工作的許小萌重新找到了自己的夢想。在過去教學過程中她曾與羅老師發生多次衝突,不可否認的是,小萌的確有些過分,在不瞭解真相的情況下對羅老師大發脾氣。這一點是我們應該深思的,不管怎麼說,羅老師都是長輩,都應該受到尊重。但這其中又存在許多誤會。當誤會化解之後,她才發現其實羅老師是個很好的人,當她追江可可回來暈倒住院時,是羅老師寸步不離的守在她身邊,她回到城市後,羅老師還是不忘給她摘果子。當她從校長口中得知羅老師在修建學校過程中背黃泥土時遇泥石流連屍體都沒找到時,她才真正地認識到了什麼叫作犧牲,也許她之前在忍受愛人拋棄的情況下堅持過來的對她或是對江可可來說都算是極不容易的三個月,與羅老師此時的犧牲比起來都是微不足道的。於是她決定回到水咕嚕村,用自己的青春給孩子們希望,用自己的一生來證明自己的價值。她的到來,給水咕嚕村送去了另一個偉大的羅老師,讓爲羅老師的死而痛苦的人們重新看到了希望。

羅老師走了,但他的精神被繼承下來了。在最後的合影中,我們並沒有看到羅老師,而只是椅子上的幾束花,它象徵着即使羅老師走了,但他永遠活在人們心中,他會在另一個世界裏看着孩子們快樂地成長,他的精神也將永駐人心。

真正的人生價值,在許小萌和羅老師身上都得到了真正的體現。但是每個人都有不同的選擇,而每一種選擇,只要是能夠真正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的,都是值得肯定的。在以後的人生選擇中,我們真的需要用心慢慢地去感受、體會、咀嚼……

他們,坐落在偏僻的小山村裏,沒有像我們一樣漂亮的教室,像我們一樣豐富的教學資源,更沒有資深的教師爲他們授課。《天那邊》,一部很平凡的電影,向我們揭示現在社會很多人看不到的一面。

當我們坐在寬敞的教室裏埋怨老師太羅嗦,在上課時間裏刷着微博,鬥着地主的時候,他們正在搖搖欲墜的教室裏認真的聽着課。當我們課餘時間呆在宿舍打着cf狂喊無聊的時候,他們卻只能在長滿青草的草地上玩着早已消失在大城市的小遊戲。我們,真的很幸福。放學不用摘豬草餵豬,吃飯時有寬敞明亮的飯堂,不用過着整天都吃着青菜,只有逢年過節才能吃到肉的日子。當我們在荒廢着時間時,我們是否想到他們,和他們相比起來,我們是否對得起我們是一個大學生?

大學,是我們曾經夢寐以求得地方。以爲來到大學,我們的人生就成功了一半。可是來到大學之後,我們才發現我們有時比高中更迷茫,更不知所措。來到大學,感覺就是高中的複製版,所以,很多時候,我們更加肆無忌憚的荒廢我們的時間,揮霍我們的青春。可是,我們都沒有看到,《天那邊》有一羣人本來也可以過着我們一樣的生活。但是因爲種種原因,他們都只能羨慕的望着外面這個世界,對他們來說,或許能吃上頓有肉的午餐,可以上課就已經很滿足了。看看他們,我們還有什麼理由荒廢我們的青春,荒廢我們的學業呢?

很多時候,我們都認爲上大學我們以後的工作就成功了一半。而我們都不知道,這個社會有多殘酷。《天那邊》中的兩個許萌萌和江可可兩個大學生,向我們詮釋了大學畢業生踏入社會的一小塊縮影。偏僻的小山村,枯燥的工作環境,沒有娛樂場所,這一切就更剛剛踏入一個新公司沒有誘人的薪酬,枯燥工作都是自己在做一樣。如果你經不起這一點小風浪,以後又何以在社會上立足呢。只有經歷的辛苦的磨練,我們纔會成長,以後遇到障礙,我們纔敢已去超越它。

?天那邊》沒有那麼多華麗的場面,確是一幅幅樸實耐人尋味的電影。在現代文明高度發展的今日,有無數的鬥士正奮戰在這些地方默默無聞。日子雖然艱辛,清苦,但他們仍然沒有放棄。他們爲這些閉塞的地方帶來了希望,帶來了陽光。

即將踏上大二的我們,再過一年半以後也要畢業了。在如何擇業就業這方面,我們也應該做好慎重的考慮。是否只有那些國企大型外資纔會更吸引我們的眼光,還是看清自己的所需,選擇更適合自己的工作,發揮自己更大長處呢。相信只要看清楚自己的方向,從哪個方向起步,我們都會閃現出自己最亮的一面。今天的我們,正跨越向美麗的天那邊。

昨天,學校組織了我們學校全體師生一起觀看了電影《天那邊》,我深深地的被劇中的情節震撼了,讓我貧困地區同齡孩子的上學難的現狀讓我憂心忡忡,女主人邊遠地區教育事業的崇高品質讓我熱淚盈眶。

一天,村長跑來告訴她可可離開村子。她哭了……病倒住進了醫院。安慰許小萌的人,是學校的羅老師。也許到了這個時候,許小萌才真的長大了,她也覺得自己成熟了許多。三個月後,她走的那天,很多人去送了小萌。回城後,一天村長來看她,告訴她羅老師因爲修教室,到山上背黃泥,遇到泥石流而去世。她的心被震動了,決定回到那裏,回到農村支教,把青春獻給大山。

雖然希望工程已高了學多年,但是,邊遠地區的學生渴望讀書訴求和辦學條件的差距讓我深深地震撼了,同時我爲我自己感到慚愧,臉紅。自己的讀書條件和電影中的孩子們相比,不知要好多少倍呢?可是,自己還和別的同學比這比那的,完全沒有將全部精力投入到學習上,想想真是不應該啊!

女主人公是一個品德崇高的人,是新時代青年人的楷模,她那種獻身精神值得現代社會所有人學習。

今後,我要努力學習文化知識,提高自己的品德修養,將來做一個像許曉萌一樣的人,把自己的一生獻給社會上需要幫助的人。

第3篇

在上一週我們學校組織看了影片《天那邊》,看完後我感觸很深,感慨頗多。

故事講的是一個女大學生和一個男大學生到農村偏遠山區去支教,體驗農村的生活,她決定去三個月,那個男大學生爲了追她,也跟着去了,在那裏,沒有城市的繁華,那個男大學生受不了那裏的苦,他放棄了愛情,毅然決定回到城裏,而那個女大學生不放棄,爲了她的夢想堅持了下來,三個月很快就過去了,走的時候羅老師和孩子們依依不捨的和她告別,女大學生回城後聽說那個羅老師在一次爲學生修學校的過程中,山體滑坡被埋在泥石流中,離開了人世,女大學生知道後毅然決然的離開城市,辭去她在城裏的工作,再次來到她曾經支教的地方,當起了一名山村老師,與她可愛的孩子們在一起。

其中最令我感動的是那位女老師,她去了之後四處碰壁,那個羅老師不聽她的話,處處和她作對,她去找村主任也不起效,但是,她沒有因爲這樣而氣餒,而是頑強不屈,毅然留下來。又一次她們班裏的一個女同學輟學,去了餐館當服務員,羅老師給女老師講了她妹妹的悲慘經歷,說;“我不能讓我妹子的悲劇在她身上重演。”她們倆去把那個女孩子又找了回來。

從這件事之後,她明白了,不是羅老師不喜歡她在這裏教書,他也有那麼一點點“私心”。以前,去了一個姓白的老師支教,孩子們非常喜歡白老師,白老師走後,孩子們都很傷心,只要想起來就哭。他明白,如果孩子們都喜歡她,他就在孩子們面前沒有“地位”了,要是她走了以後,自己怎麼教孩子們呢!後來經歷了許多事以後她們彼此理解了,合作更融洽了。

說到這裏,我想到了許多默默無聞的工作者,他們爲了別人的生活,快樂,付出了一生。他們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有多少人他們去開發西部,建設西部。把西部建設的更加繁榮昌盛,讓神州大地散發出美麗的光彩!

這個故事的背後,我放佛看到了她們的品質、精神。她們爲了那些並不相識的人能快樂美好的生活,她們努力着付出者!

第4篇

月光冷冷的,照在黑暗的蒼穹,給人以淒涼的感覺。我漫步在回家的路上,與我肩並肩行走的幾位女生,還在七嘴八舌的議論着,而我卻無心參加她們的交談。

今天剛看完《天那邊》這部感人肺腑的電影,其中給我印象最深刻的莫過於羅老師與許老師了。

開頭講到村長李大頭即江老師的到來,“男記者好,女記者好,男記者女記者,你們好!”一句句樸實的有些笨重的話語深深地烙在我的心裏。

羅老師,一位無私奉獻的老師,在這麼貧困的山區裏還會有這樣的老師,他爲人憨厚正直,沒有什麼文化,但是卻有着一顆單純而又善良的心,一心只爲孩子們着想的心。雖然他的普通話不標準,上課方式不科學,但他所做的一切都是爲了孩子們。儘管孩子們“破羅”“破羅”的叫着他,但孩子們也絕非是對他的不尊敬。他奈何自己能力有限,文化欠缺,所以,他的想法有時就會顯得幼稚可笑。

他,是人間最美的教師!他的美自然的,是發自內心的,他的美也感染了我們的心靈,讓我們明白了該怎麼做好一位好學生。

他就好比一根燃燒的火把,照亮了學生們前進的道路,

奉獻了自己寶貴的生命,他用一生來教導孩子們,讓他們學到無窮無盡的知識。

當然,許老師也是十分值得人們敬佩的,她與她的男朋友江可可一起來到這個貧困的山區支教,對於她來說,這是爲了磨鍊自己,爲了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而對於她的男朋友江可可來講,他僅僅是爲了陪伴許老師。江可可從小生活在優越的生活環境下,這樣艱苦的生活一天能忍,兩天能忍,三天能忍,但最後他還是選擇了離開。許老師休克在與江可可分別的那場雨中,我知道,他的離開給許老師的心靈受到了極大的打擊。不光是蒼穹的天空爲他們流淚,就連道路兩旁的花花草草也爲許老師感到悲哀。

沒過多久,孩子們那天真無邪的歡樂很快就把許老師心中的傷感抑制住了,三個月的支教生活結束了,許老師終究不是大山裏面的人,她還是要離開。走的那天,很多人去送了她,他們都落下了不捨眼淚。

回到城市繼續她的工作,可在得知了山村的羅老師爲了修建新學校上山背黃土遇到泥石流不幸遇難的消息後,她又義無反顧地選擇了支援山區的教育工作,回到山區。

其實,這部電影的確挺感人的,不是每個人都有這樣的勇氣和魄力,不是每個人都有這樣的決心和毅力,不是每個老師都這麼的高尚偉大,不是每個老師都能做到這樣的奉

獻,挺佩服許老師的,一個優秀的大學生放棄優越生活來到這個偏遠的山區支教,甚至失去了美好的愛情,也無怨無悔。

故事的結局是拍了一張關於學校的全家福,一張沒有羅老師,唯有一束鮮花的合影,看得我黯然淚下......

第5篇

看了《天那邊》這部關於支教題材的電影后,頗有感慨,覺得是個不錯的片子。通過對這個片子的觀賞,更加增強了我要去支教的決心。

羅老師:他是一個值得我們尊重和給予肯定的人。雖然他得文化並不高,知識掌握的也不準確,但是他卻爲村裏的孩子得到知識一直奉獻着,他所作的一切都是爲了孩子們,爲了教育事業,他甚至錯過了結婚的年齡。

江可可:他是個理想個主義者,對事情總是僅擁有三分鐘的熱情。在片中他算是起到了襯托的作用,也反映了一些問題。用他的三分鐘熱血襯托女主角的堅持。它代表着一類人——對支教沒有正確的認識,爲了支教而支教的一類人他也代表了物質生活非常豐富的當代城裏人,這與落後的窮鄉僻壤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我們不能不爲如此之大的城鄉差距而痛心。

片中的女主角:他給我們當代大學生做了非常好的榜樣,值得敬佩。一個來自城裏的女大學生能夠在那麼窮的農村給孩子們盡職盡責的講幾個月課實屬不易,她的堅持讓我們感動。已在城裏工作的她在聽到羅老師意外去世的消息後毅然地放棄城裏的工作,回到了曾今的那個學校,她的決定確實讓人佩服,感到。當記者採訪她時問到了她今後的打算,她沉默了,僅是微微地一笑,也許記者當時很疑惑。但是我想每一個有着支教夢想的人都會說:“他的笑,我們懂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