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簡歷模板館>熱點>其他文案>

先進人物與事蹟材料精選7篇

其他文案 閱讀(2.81W)

在日常生活中大家一定都接觸過事蹟材料,在工作學習中,每個人都會接觸到事蹟,對各類事蹟都相當熟知,我們如何書寫事蹟材料呢,下面是本站小編爲您分享的先進人物與事蹟材料精選7篇,感謝您的參閱。

先進人物與事蹟材料精選7篇

先進人物與事蹟材料篇1

1.嚴格落實上級決策部署。疫情就是“集結號”,中央、省、市、區緊密部署疫情防控工作,衡陽市石鼓區合江街道黨工委嚴格落實上級決策部署,進一步壓實疫情防控工作責任,高標準、嚴要求開展疫情防控工作。

2.多措並舉開展防控工作。一是強化宣傳引導。通過採取張貼標語、發放宣傳冊、入戶宣傳、微信羣、qq羣等方式,向轄區羣衆傳達疫情防控相關知識,樹立良好導向,發動羣衆積極配合參與疫情防控工作。二是強化值班值守,全街黨員幹部放棄休假,堅守疫情防控一線。三是強化摸排力度,細緻、全面、準確、安全開展排查工作,做到入網入格入家庭。四是強化保障力度,全街採購口罩8000個,醫用酒精、80消毒液各20箱,確保轄區疫情防控物資保障到位。

3.高舉黨旗奮勇向前。街道機關、村社區共計118名黨員幹部放棄休假,從大年八年級起堅守基層一線,衝鋒在前不畏艱辛、不畏風險,紮實開展疫情防控工作,用自己的行動行動書寫全心全意爲人民服務的新篇章。

4.織網入格責任上肩。截止1月30日下午,全街共摸排從湖北、武漢返鄉人員43人,落實三包一責任43人,並每天開展身體常規檢查2次;取消羣衆操辦紅白喜事2起;配合轄區派出所取締家庭牌館8個。同時,繼續入網入格入家庭開展好“摸排、宣傳”工作,引導居民“多居家少外出、多散居少聚集,多步行少乘車”,確保轄區疫情防控工作平穩有序開展。

先進人物與事蹟材料篇2

戰鬥英雄郭瑞祥

百年足跡丈量初心

“這是黨授予的最高榮譽,一定要親自來領。”

2021年6月29日,101歲的郭瑞祥身着綠軍裝,坐在輪椅上接受了書記親自授予的“勳章”。

中國共產黨百年光輝歷程,郭瑞祥既是見證者又是參與者。作爲軍人,他先後榮立二等功1次、三等功2次,1957年被授予三級獨立自由勳章、三級解放獎章,1988年被授予中國人民解放軍獨立功勳榮譽章。

在黨84年,郭瑞祥非常珍惜黨組織給的各種榮譽。不同時期獲得的勳章,他常拿出來小心擦拭。“我要時刻擦拭共產黨員的‘初心’,不讓它沾染一絲塵埃。”

信念堅如磐石的革命戰士

[出生入死,革命理想大於天]

16歲那年,郭瑞祥投身革命。戎馬生涯幾十年,他歷經抗日戰爭、解放戰爭的戰火洗禮,參加大小戰役戰鬥10餘次,始終堅定不移跟黨走,爲革命出生入死、屢立戰功。

1940年5月,在魯西南一個叫肖渠的地方,日軍兵分兩路發起進攻。

“戰鬥非常激烈,戰士的鮮血染紅了溝溝峁峁。”時任新三旅八團一營一連指導員的郭瑞祥,帶領一個排迂迴到敵人後方,突襲了留守的日軍。

儘管已經過去80多年,郭瑞祥對當年的戰鬥細節仍然記憶如昨:“我命令戰士架起機槍向日軍掃射,日軍圍牆裏的一批戰馬受到槍聲驚嚇,紛紛跳牆逃走了。”

“當時留守的日軍連死帶逃,我們乘勝追擊,繳獲了十幾匹日本戰馬、一批騎兵步槍和一挺歪把子機槍,打擊了敵人的囂張氣焰。”郭瑞祥回憶。

1946年9月,時任東明縣獨立營政治委員的郭瑞祥帶領150餘名戰士向敵軍發起進攻,由於消息泄露,敵軍增援1000多人將隊伍包圍。

戰鬥從拂曉打到天黑,所有戰士都水米未進,多次突圍失利。危急時刻,郭瑞祥挺身而出,帶領着由黨員、幹部等組成的突擊組,一隻手持駁殼槍,一隻手拿馬刀,第一個衝了出去。

講起這一段,這位百歲老兵記憶猶新:“我一衝,戰士們跟小老虎一樣,都衝上去了。敵人一見到這場面,像兔子一樣,連槍都不拿就跑了,整個敵軍全線崩潰。”

[情報和剿匪工作功勳卓著]

1937年3月,郭瑞祥在戰亂中光榮加入中國共產黨。

從此之後,這位農民的兒子堅定了跟黨走的信念意志,無論遇到何種困難和考驗,從未動搖。

七七事變爆發後,郭瑞祥擔任地下工作者,在複雜險惡的環境中,爲我軍收集了大量情報。他積極在羣衆中發展黨員,擴大黨的隊伍,還在1939年組織帶領40餘人光榮參軍。

東明縣獨立營原本是個地方武裝,副營長和一連長都當過土匪,加入我軍後,土匪習氣一直也沒有改掉,經常出現拉山頭、搞小團體等情況。

“身爲政治幹部,我反覆給他們做思想工作,耐心講解我軍的宗旨、黨的紀律,講明軍隊組織紀律的重要性。”郭瑞祥回憶。同時,他狠抓部隊黨組織的領導力、組織力和執行力,牢牢掌控住隊伍,確保部隊始終聽黨話、跟黨走。

渡江戰役後,郭瑞祥所在的二野五兵團西進貴州,開展剿匪戰鬥。1950年初,他負責對起義部隊進行教育,宣傳黨的政策及我軍的方針,在隨時可能發生反叛暴動的情況下,完成了對官兵的改造,並很快把他們分編到了正規的解放軍部隊,充實了我軍力量。

先進人物與事蹟材料篇3

武秀君,女,46歲,遼寧省本溪市本溪滿族自治縣南甸鎮滴塔村村民。武秀君夫婦從事建築施工生意多年,憑藉誠信經營,樹立了良好的商業信譽。5年前,武秀君的丈夫趙勇因車禍去世,留下個人名義的外債270多萬元、債權300多萬元。武秀君在承受巨大的家庭痛苦的同時,仍然沒有忘記誠信,頂着家庭和債務雙重壓力,走上了代夫還債之路。

武秀君一一打電話告訴債權人自己的電話號碼,並將丈夫的欠款簽字改成她自己的名字。賬目不清,她打電話重新覈對;沒有找她要賬的人,她主動打電話承諾一定要把欠款還上。她領着工程隊繼續承攬工程,用掙來的錢、要來的欠款還債……就這樣,5年裏,她還清了數百筆欠款。別人欠她的錢,有的是折價償還,有的始終拖欠,但都沒有影響她主動還債。

武秀君第一個想到還錢的是一家銀行的貸款。當武秀君克服困難把50萬元全部還給銀行的時候,這家銀行的領導眼圈紅了。爲了幫助母親還債,武秀君的家庭也行動起來,她大兒子出門儘量不坐車,節省下車票錢還債;上中學的小兒子一天只花1.5元,省下伙食費替母親還債。當小兒子把自己省吃儉用省下來的380元錢存摺遞給媽媽時,母子二人抱頭痛哭。

在武秀君還債的過程中,經常出現雙方熱淚盈眶的場面。有些債權人不好意思收,對她說人心都是肉長的,這樣的處境就不要還了,但她仍然堅持還給人家。在武秀君看來,大家是因爲對丈夫信任才賒賬,這份誠信的建立不容易,做人要講誠信!20_年,丈夫去世3週年祭日那天,衆多曾經和武秀君有過經濟往來的合作伙伴、個體老闆、銀行領導等近千人自發趕去看望。在大家眼裏,武秀君的行爲正是對誠信最好的詮釋。武秀君的事蹟先後被中央電視臺以及遼寧電視臺的多個頻道報道。20_年,本溪市將武秀君評爲文明市民,頒獎典禮的頒獎詞這樣寫道:“她誠重如山,一諾千金,詮釋着這個流金溢彩的時代最讚賞的誠信。人世滄桑,含淚堅強,最真最誠武秀君!”

先進人物與事蹟材料篇4

她是一個品學兼優、熱愛集體、團結同學、勇於創新、樂於助人的陽光女孩。她始終以高標準嚴格要求自己,激勵自己,孜孜不倦地進取,力求在德、智、體、美等方面全面發展,受到同學、老師、學校和社會各方面的廣泛讚譽。她連續四次被學校評爲“特優生”、“三好學生”;“拾金不昧好學生”榮譽稱號;三次被市中區評爲區級“優秀學生”;被授予“市十佳博愛小天使”榮譽稱號,6月被評爲“市運河之都陽光少年”;10月被省評爲“齊魯小名士”榮譽稱號。

傳遞愛心助人爲樂

關心同學,讓世界充滿愛。5月12日,四川汶川特大地震後,當看到多少兒童成爲孤兒,多少父母失去孩子,非常難過,把自己積攢多年的所有壓歲錢3000元捐給了紅十字會,請他們轉交給受災的人民。緊接着在學校組織抗震救災捐款活動,她又一次將自己的零用錢100元全部捐獻出來。在先進事蹟的感召下,市實驗國小的全體學生在抗震救災捐款中共籌捐救災款二十餘萬元。她的事蹟被市紅十字會發現,由此年僅十歲的她被授予了“市十佳博愛小天使“稱號。

這種高尚的品格和充滿愛心的善舉絕不是她的零星之舉,而是一種長期的、自覺的行爲:二年級時,班裏有位女同學腳扭傷了,不能走路,她就堅持每天揹她去廁所。教室距離廁所只有二百多米遠,那位同學的體重比她還重,揹着她樓上樓下的跑,每走一步都十分困難,每去一趟廁所回來,她都累的滿頭大汗。就這樣,以連十幾天,直到這位同學的腳傷痊癒。事後,這位同學的家人十分感動。一次在操場上拾到70元錢,立刻交給老師,並積極幫老師找到失主。獲學校“拾金不昧好學生”榮譽稱號,並號召全體學生向她學習。走出校園,同樣把自己的愛心獻給需要幫助的人。每次坐公交車都主動把座位讓給老人,還經常攙扶老人過馬路,看到鄰居奶奶買菜回來,總會伸手幫忙,深得鄰里喜愛。

負有責任感勇擔重任

作爲學校的大隊委、班級的班長,不僅是老師的小幫手,同時積極爲同學服好務。班務工作,她始終吃苦耐勞走在前面,爲了美化教室,她向班主任提出“人人種植一盆花”的活動,她自己帶頭種植十多盆,結果不到一週,整個班級翠綠欲滴,一派生機。活動開展得有聲有色,不僅美化了班級,還培養了同學們熱愛勞動的習慣。她和班委組織了“環保小衛士”活動,課間帶領同學去校園操場撿拾紙屑、廢物,使得學校衛生有了很大改觀。她很重視班級的集體榮譽。爲爭創先進班級,她每天都要檢查班裏的衛生是否乾淨,同學們的紅領巾是否戴齊。有幾個調皮的男生學習成績不太理想,她就主動和他們交朋友,鼓勵他們課間做些有意義的事,比如提水澆花,投沙包等。時間一長,他們竟然學乖了,老師同學網都很高興。成爲老師的好幫手,同學們的好夥伴。

勤奮學習成績突出

在學習上,刻苦好學,成績突出。她上課認真聽講勤於動腦,積極舉手發言。每天晨讀,她都帶領同學們朗讀課文,她生動精彩的朗讀常常博得師生的好評。數學課一絲不苟,善於思考,遇到問題迎難而上,絕不退縮。英語課上流暢的對話,熟練的背誦,常常引來喝彩。課間,她注意放鬆調節自己,設計了幾種課間小遊戲,帶領同學們充分利用好課間十分鐘,以更飽滿的精神投入到下一節課的學習。讀書是她課餘的一大樂事。從童話故事到歷史讀本,從自然科學到天文知識,她都讀得津津有味,廣泛的閱讀開闊了她的眼界,同時也提高了她的寫作水平。她的各科成績始終在班級名列前茅。

同學的先進事蹟得到學校師生和社會的一致好評,這跟她平時的家庭教育、老師的培養是分不開的,同時也是她多年好學上進的豐碩成果。她小小的年紀心理始終裝着真、善、美。勤奮努力是她永恆的目標,奉獻愛心是她不懈的追求,她是同學們學習的楷模,是中國這個偉大時代的自豪和驕傲。

先進人物與事蹟材料篇5

父親楊武之是芝加哥大學的數學博士,回國後曾任清華大學與西南聯合大學數學系主任多年。1942年楊振寧畢業於昆明的國立西南聯合大學,1944年在該校研究生畢業。此後他於1945年考取公費留學赴美,就讀於芝加哥大學,取得博士學位。1949年,楊振寧進入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進行博士後研究工作,開始同李政道合作。當時的院長奧本海默說,他最喜歡看到的景象,就是楊、李走在普林斯頓草地上。1966年以後,他長期執教於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創立並主持該校的理論物理研究所。他也是美國科學院院士、英國皇家學會會員、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香港中文大學博文講座教授。

1957年,楊振寧與李政道以他們提出的宇稱不守恆理論共同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他們兩個人是最早獲得諾貝爾獎的中國人。後二人因排名先後的問題交惡。1962年因爲《紐約客》的一篇文章,兩人正式決裂。楊振寧七歲的兒子楊光諾曾說,“我要一人得諾貝爾獎。”1989年他寫給已故中研院長吳大猷的信,向老師報告兩人合作情形。吳大猷覆信說∶“整件事是一極不幸的事,我想truth是不能永遠掩蓋著的,所以我希望大家都不再在世人前爭,而讓truth慢慢的展現出來。”

1977年他和樑恩佐等人在波士頓創辦了“全美華人協會”,促進中美關係。

1980年楊振寧獲得拉姆福德獎(rumford),1986年獲得美國國家科學獎章。

楊振寧現居於北京清華大學。楊振寧的結髮太太是杜聿明的女兒杜致禮,20__年10月因病過世。

20__年底至20__年初,82歲高齡的楊振寧與28歲廣東外語外貿大學翻譯系碩士班學生翁帆(離異)再一次步入婚姻殿堂。

先進人物與事蹟材料篇6

37年間,山西靜樂縣雙路鄉衛生防疫員王元林爲全鄉15個村的孩子接種疫苗20萬人次,實現了規範接種、安全接種,100%完成國家強制免疫。其間,沒發生一起基礎免疫傳染病、一起接種糾紛。

王元林說,針眼上的是天大的事,件件都馬虎不得。

見到王元林那天,是6月30日。呂梁山東麓的雙路鄉迎來一場久違的細雨,靜謐山鄉透着陣陣涼意。

王元林正準備出門,張亮傑的孩子3歲了,該加強接種流腦疫苗了,半月前娃兒發燒不能注射,今兒得再去一趟。他小心翼翼地把疫苗和冰塊從冰箱移入隨身背的疫苗箱,邊穿那件出門才穿的中山裝邊說,針眼上的是天大的事,件件馬虎不得。

他要去的是15裏外的蘭家山,從河灘下去,再沿着陡坡爬上去。

61歲的王元林已經這樣走了37年。37年中,他爲全鄉15個村的孩子接種疫苗,接種疫苗達20萬人次,實現了規範接種、安全接種,100%完成國家強制免疫。其間,沒發生一起基礎免疫傳染病,沒發生一起接種糾紛。

王元林先後獲得省級計劃免疫先進個人、法定傳染病報告先進個人、免疫規劃優秀個人等榮譽稱號。日前,山西省衛生廳授予他衛生防疫楷模榮譽稱號。

苦點累點不怕,就怕誤了娃娃。

山西省靜樂縣是國家級扶貧工作重點縣,在王元林童年記憶裏,就有天花、脊髓灰質炎、流腦等疾病流行。他親眼看到這些傳染病奪去很多孩子的健康和幸福。

國中畢業後,王元林選擇了在縣衛校讀書。1973年畢業返鄉後,他成了全縣第一代鄉村防疫員,那時候,因爲知道怕,就更懂得自己身上的責任有多重!

起初,大山裏的人不大明白,自家孩子沒病,爲啥要挨那一針,還吃那些紅紅綠綠的藥丸丸?王元林只能一趟趟地找上門,一家家地做工作。蘭家山村的趙桃娥是個聾啞人,家裏3個孩子都到了接種疫苗的年齡。王元林幾次上門,任憑怎麼說、怎麼比劃都不行。好不容易請人幫忙用啞語把道理說清了,可趙家又拿不出錢來接種。王元林二話沒說,自己墊錢給3個孩子打上了疫苗。

王元林每到一村,總要打聽誰家快生孩子了,誰家剛生了孩子。一有新生兒的消息,他就立即上門,爲孩子建起健康檔案。春去秋來,看着王元林一趟趟地跑,聽着王元林一回回地說,鄉親們明白了:這疫苗,誰打上,對誰好。

爲了不漏掉一個孩子,王元林走遍山鄉,風雨無阻。去年春節剛過,大雪紛飛,正好李天亮家的新生兒到了接種期。王元林背起藥箱,深一腳淺一腳地直奔10多裏外的南黃葦村。兩個多小時後,當滿身是雪的王元林撩開李家土窯洞的門簾時,李天亮驚詫地說:這麼大的雪你還來?王元林卻答:這麼大的事,我怎能不來?

一次出診的路上,天忽降大雨。坡陡路滑,王元林左膝蓋重重磕在石頭上。他掙扎着爬起來,一瘸一拐堅持走到大山深處完成接種。他的左腿從此落下毛病,不能彎、蹲不下,天一涼就疼。跑山路最費的是鞋,王元林每年要穿壞老伴親手做的七八雙布鞋,布膠鞋一年也得兩三雙。他說:苦點累點不怕,就怕誤了娃娃。

爲了娃,多跑幾個來回算個啥?

那天,在張亮傑家,王元林仔細給孩子測過體溫後,纔給孩子接種了流腦a+c疫苗。張亮傑有些不好意思,打一針害你跑兩趟,還下着雨!王元林認真地說:發燒是典型的接種禁忌,帶病接種是害了娃。爲了娃,多跑幾個來回算個啥?

如今,雙路鄉的許多老鄉都能說出接種疫苗的禁忌常識:感冒、發燒不能打;吃雞蛋過敏不能打;糖丸必須用涼開水調成糊狀服下,水溫千萬不能高這都是王元林走家串戶宣傳的結果。

爲保證疫苗安全有效,王元林常年養成兩個習慣:不管多遠的路,他從不在外過夜,以保證便攜式疫苗箱維持正常的低溫;一進家門,不管白天黑夜,首先要按一下房燈開關,看是否停電。一旦停電,他就立即將冰模板一個個挪到冰箱冷藏室,以確保疫苗質量。王元林說:一個細節把握不好,就會出大事。

王元林出門喜歡穿4個兜的中山裝,兜裏總裝着幾個64開大小的本子。在他家一個紙箱裏,這樣的小本本有幾十個。小本本上詳細記錄着孩子的名字、所在村莊、父母姓名、出生年月日,曾經接種的時間、疫苗名稱,還有每次疫苗的批號、日期、產地和生產日期。每個月,王元林都要根據小本本自行設計一張疫苗接種行程表,哪天去哪幾個村、哪個村有幾個孩子需要接種,都做了標註,一個都不漏。

王元林生活中,一切都圍着疫苗轉。一次,王元林高燒39攝氏度,人躺在牀上,心裏卻想着10裏外的硯灣村,那裏有個孩子等着接種。接種疫苗有規程,不能錯過週期,他給自己打了退燒針,就頭頂烈日出門了。今年春節,狼兒溝村老趙帶着1歲多的孫子回鄉過年,正月初八就要返城。初七一大早,王元林冒着刺骨的寒風來到18裏外的狼兒溝村。看到王元林凍得發僵,老趙心疼地說,晚打一針不要緊!王元林卻說:接種晚了,惹上些病,我可就害了你們了!

鄉親們待見咱,比啥都強!

王元林生活的神家村,是雙路鄉政府所在地。這些年,村裏蓋新房、建小樓的人越來越多,有的還開回了小汽車,王元林的日子卻過得緊巴巴的。住了20多年的兩間老屋漏雨走風,老伴說,要翻修得四五萬元,修不起呵!現在老兩口借住在同村的二女兒家,家裏除了公家配給的.電冰箱和一個文件櫃外,沒什麼值錢的傢什。

在王元林心裏,覺得最虧欠的就是自己老伴和兩個女兒。王元林的工資起初只有26.5元,到上世紀80年代,漲到每月60多元,至今,他的工資也只有370元。30多年,王元林沒給家裏掙回什麼家當,一家四口的生活全靠家裏的6畝責任田。因經濟拮据,大女兒只上到國小六年級就輟學,二女兒國中沒讀完就外出打工去了。由於王元林常年奔走在山鄉,家裏的農活全靠老伴一個人操持。提到老伴,王元林有些哽咽:她懂得我,我感謝她!

王元林也有不少開心事。我管的轄區,我管的事,娃娃們沒一個耽誤,都健健康康的。還有許多事,也讓王元林感到欣慰。前年,在外打工的女兒、女婿回村蓋房。動工那天,沒有打招呼,前村後鄰的鄉親們都來了,大工、小工全都不要工錢;地裏的農活老伴一個人忙不過來,總有鄉親過來幫把手;走在山間,誰開車或騎車碰上了,都會毫不猶豫地停下車,捎他一程

想想這些溫馨事,王元林覺得自己是最幸福的人,鄉親們待見咱,比啥都強!

先進人物與事蹟材料篇7

劉永國,男,漢族、1961年出生,中專學歷,1981年參加工作,至今已有34個春秋,現任國小數學高級教師。

劉老師紮根農村、默默耕耘、忘我工作、無私奉獻,已經在農村教育戰線上工作了34個春秋。他34年如一日,以校爲家,一直工作在教學第一線,長期擔任國小數學教學工作。他師德高尚,模範履行教師職責,熱愛學生,團結同志,忘我工作,無私奉獻,爲農村的教育事業嘔心瀝血,教育、教學成效顯著,是位德才兼備的優秀教師。

34年來,劉老師在平凡的教學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事蹟。其主要事蹟如下:

一、師德高尚、身正爲範。

1981年1月,劉老師踏上了農村國小教育的“三尺講臺”。從那時起,他就把人生的座標定在了爲教育獻身的軌跡上。他熱愛教育事業、熱愛教師職業、熱愛每一個學生,把自己的事業看得神聖無比。爲了做好教師這項神聖的工作,他始終堅持不斷地學習,堅持閱讀有關教育學、心理學方面的書籍和教育教學刊物,虛心學習老教師的教育教學經驗,向年輕教師學習怎樣製作課件、怎樣熟練操作電腦等現代教學手段,努力做一名高品位的合格的人民教師。他深知沒有堅實、

厚重的業務功底,沒有準確的知識結構,沒有先進的教育思想,就無法勝任太陽底下最光輝的教師這一職

業。他在教學中力爭做到有清晰透徹的思路,耐心尋味的啓發,深入淺出的講解,使每一節課都成爲精雕細琢的示範課。

二、細心關愛,耐心幫助 教師對學生的愛源於母愛,卻盛於母愛。因爲老師對學

生的這種細心的愛,是一種理性的愛,它能喚醒學生身上一切美好的東西,激發他們揚帆前進。劉老師在教育教學工作中,練就了一雙敏銳的眼睛、養成了一顆細微的心,能及時發現學生身上的問題、存在的異樣,並能及時糾正、教育、培養,使之沿着健康的道路前行。在劉老師所在的班級裏,始終洋溢着一股暖流,似一團和風細雨,感染着整個班級,滲透到每個學生的心中。比如,班裏有個女孩叫丁路禪。他學習很好,可就是不敢在同學面前發言,是班裏有名的“膽小生”。爲了幫助他練習膽量,劉老師課上經常提問他一些很容易的問題,並且課下經常找他談心,鼓勵他。當發現他的數學很好時,就在學校每週一次的數學朗讀學習中,讓他帶着大家朗讀。漸漸地,數學課上的一分鐘演講,他也能夠大膽地走上臺來。後來丁路禪同學的學習更是突飛猛進,還當上了劉老師精挑細選的課代表。看着孩子們的成長,他心裏有說不出的喜悅。劉老師的細心關愛就像水一樣載歌載舞,使班內的“鵝卵石”們日臻完美。

這樣的例子在劉老師身上很多很多,他時刻把德育工作放在教學工作的首位,既教書又育人,使班上的孩子都能夠全面發展,健康成長。他經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就是“教學無小事,育人需精心”。

三、恪盡職守、任勞任怨

任教36年來,劉老師始終默默耕耘在“三尺講臺”。他恪盡職守、任勞任怨、不求回報、只講奉獻。

歷年來,他所擔任的學科在全縣組織的統考中總是名列前茅,他輔導的學生在各級競賽中多次獲獎,2013年,在全鎮國小統考中,他所任教的數學均獲得第一名。

劉老師獻身教育、甘爲人梯,用自己堅實的臂膀托起學生攀登新的高峯;甘願化春蠶,用才能讓知識與智慧延伸;甘願當園丁,用愛心和汗水培育桃李芬芳。日復一日的平凡歲月,默默耕耘的無悔人生,他憑着對教育事業執着的追求和強烈的責任感,在“三尺講臺”上書寫自己的`完美人生,他是教育戰線上一顆璀璨的明星,是值得大家學習的好榜樣,是完美的鄉村教師。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劉老師知道教師吃的是一碗良心飯,教師任重而道遠。勤教學、苦鑽研,不圖名利,腳踏實地繼續默默無聞地工作。就如澳大利亞沙漠中的一種無名花,無需肥沃的土地,也無需充足的水分,做到吸收得比別人少,開出花兒比別人美,更可貴的是奉獻

出的比別人多。從初登講壇的青澀,到今天的成穩嫺熟,在這小小的三尺講臺上,劉老師用真情和汗水演繹自己的精彩人生。他憑藉自己豐富深厚的學識基礎、創新求真的教學風格和對教育事業的無限忠誠,感動並帶動着身邊的莘莘學子學,共同徜徉在知識的海洋裏。

在我們眼中,他就是最美的鄉村教師。我們相信,劉老師一定會在教育這片熱土上越來越成熟,越來越優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