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簡歷模板館>熱點>其他文案>

國中歷史心得體會12篇 歷史探索與思辨:國中歷史學習的感悟

其他文案 閱讀(1.33W)

國中歷史是培養學生歷史素養的重要階段,也是開拓思維、增強國家意識的關鍵時期。本文將分享國中歷史學習的心得體會,包括對歷史知識的理解與應用、培養歷史思維能力的方法等。希望能爲國中生提供一些建議,幫助他們更好地掌握歷史學科。

國中歷史心得體會12篇 歷史探索與思辨:國中歷史學習的感悟

第1篇

本次國中歷史培訓觀看了各位專家、學者、一線教師的課堂實錄和學員之間的交流,讓我受益匪淺。下面結合培訓學習談談本人學習的收穫和課堂教學實踐中的體會。

首先,專家老師對課程改革做了回顧,對歷史課程標準的主要特點進行了闡述。面對社會的發展,我們歷史課堂教學改革與創新必須遵循歷史教學的規律,然後,對教材編寫的指導思想、教學內容的構建以及編寫依據、歷史教學方法與歷史教學行爲的區別、評價體系的變化等方面做了詳盡的講解。

其次,專家老師重點講解了,當前歷史教學方法改革的問題分析和當前歷史教學方法帶來的利與弊等。重點講講解了歷史教學方法的運用,並結合教學實際,在新課改下的歷史課教學方法,學生學法。怎樣評課等,教師素質的提高和教育教學觀念的轉變等內容。對我今後的教育教學工作有很大的幫助。

通過學習重新認識了歷史教學的指導思想的深刻內涵,通過老師的舉例,對新課程理念下的課堂教學的方法與組織,有了重新的認識和理解。在看、聽、討論中,使過去的歷史課非常的單一,課堂上教師就是全權代表,教什麼,學什麼,學生沒有主動權,學生與教師之間是很被動的。我們和老師一起學習和研討,我們深刻認識到,只有我們歷史教師的觀念轉變,把適應新的課程方法和理念應用到我們的教學中,才能使我們的學生在歷史課堂中快樂學習,健康成長。

二、明確目標,豐富課堂教學內容,採取多樣的教學方式,提高歷史教學效果。

根據學生的生理特點和心理物特點,興趣纔是他們最好的老師。作爲歷史教師的我們爲避免枯燥乏味、機械反覆的練習,就儘量用合適的遊戲手段來提高學生興趣,使課變得生動多姿,學生聽起課來就會有滋有味。

人的情感總是在一定的情境中產生的,創設良好的教學情境對學生學習情感的產生具有很大的作用,歷史教學也不例外。有了良好的教學情境就能激發其強烈的好奇心。強烈的好奇心是保持旺盛學習動機的重要因素,是取得成功的重要條件。因此,激發學生的歷史興趣,創設情境滿足他們的學習願望,發揮他們的創造性學習,爲終身奠定快樂歷史培養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質。如:結合古今歷史事件組織學生討論、層層設疑等。

歷史課的教學內容是單調的、重複的練習是很枯燥的。適當地增加課堂的愉快氣氛,還能減輕學生的疲勞和提高學生對歷史課的興趣。

歷史教學是雙向、多邊、複雜的活動。歷史教師掌握着教學方向、進度和內容。在歷史課中既使有了輕鬆愉快的音樂和豐富有趣的遊戲,教師不參與活動,只是讓學生活動,這樣的課也不一定有生機,學生興趣也不一定那麼濃。師生共同參加活動,不但能起到教師的引領、激勵作用,同時更是建立師生之間和諧平等關係的最好時機。

學習的時間是短暫的,但留給我的收穫卻是無窮的,頭腦是充實。通過學習,我收穫了很多平時很難了解到的經驗和教學方法,通過學習讓我更深的認識了歷史與健康課程標準與歷史課的樂趣。我會在今後的工作中,不斷學習,把所學到方法運用到教學工作中去,還希望各位同行提出寶貴的建議。

國中歷史心得體會12篇 歷史探索與思辨:國中歷史學習的感悟 第2張

第2篇

11月7—9日,山東省國中歷史教學能手評選活動在德州9中舉行。3天時間共聽了19節課,參賽教師們的精彩表現給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我最佩服的也是最值得我去學習的是各位老師站在講臺上的展示自己的那份勇氣。面對整個擁擠大教室聽課老師和評委,上課的老師雖然看得出有所緊張,但是並沒有慌亂,面對突發的問題,各位老師都能泰然自若,各個環節處理的恰到好處,體現了教學能手駕馭課堂的能力。其次給我印象深刻的是老師們自然的教態,而且我相信那決非是裝出來的,而是一種發自內心的平和。有的老師課堂語言雖然帶點地方口音但是帶有表演性質的感召魅力還是能夠激發學生探究問題的動力。這些都是我們教師應該具備的基本能力。這是我與王偉老師共同的感受也是我們以後加以修煉自己提高課堂形象的地方。下面我就把所有聽講的課總結匯報如下

1、新穎、巧妙而又實用的導入。好的開頭是成功的一半。新,可以喚起學生對已有知識的興趣,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利用新聞資料作爲導入,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如青島的宋麗華在講《漢通西域和絲綢之路》時把有關西安申請絲綢之路爲世界文化遺產的一段新聞作爲開始,還有馬少華老師的視頻內容是天宮一號和神八的對接鏡頭,新聞內容引入《匈奴的興起與漢朝的和戰》本節課,拉近了與學生的距離,很自然進入本課的主題;如臨沂韓繼香老師把本地視頻資料:從臨沂到德州文化作爲導入,使學生既瞭解臨沂又加深了對德州本地的認識;很多老師以歌曲資料《十送紅軍》導入《紅軍不怕遠征難》這節課;《畢業歌》導入《寧爲戰死鬼,不做亡國奴》這節課,活潑生動的歌曲學生容易接受,也吸引了學生迅速進入學習狀態。

2、整合教材內容使其有體系。幾乎所有的講課老師都把教材內容根據一條主線整合教材內容,突出重點。如在講《漢通西域和絲綢之路》兩位老師同出一轍,以絲綢之路爲主線進行整合如絲路滄桑、絲路再現、絲路展望。再如講世界史兩位老師在講《社會主義道路的探索》時,對列寧和斯大林探索社會主義建設道路整合爲:復興之路、強國之路和發展之路三大板塊,加以聯繫中國改革開放,引導學生認識到社會主義道路探索的艱難和曲折。這一點應該是我們這次聽課最爲欣賞的地方,也是我們今後學習借鑑的地方。

3、注重內容板塊的過渡。環節之間的銜接緊密流暢,揭示了知識之間的本質聯繫,加深學生對內容的理解。這是教師基本功體現,省級教學能手更是發揮得淋漓盡致。大多教師的語言精練,富有感染力,語氣親切自然,學生在這樣的環境中思維開闊活躍,積極性和參與性得到了極大的提高。學生們在老師的指導下,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學習氣氛非常濃厚。所有老師上課感覺像朋友之間的友好交談。

要想讓學生主動學習首先應該調動學生地積極性。在這次優質課比賽活動中,我看到了每一位教師都體現到了這一點。前後位或者一排爲一小組。紀曉寧老師在上課時用語言和物質獎勵如有的根據本節課的內容準備葡萄和石榴。有的準備了她本地的資料片鼓勵學生,目的鼓勵學生積極回答問題。學生在課堂中是學習的主人,教師只是學習過程中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新課程改革倡導的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性學習,在比賽課堂上所有教師都體現出來了。在學生學習、合作的過程中,老師也在巡迴點撥、提示、交流。當問題提出後,先把權力交給學生,由學生回答,學生解決不了的,由老師通過講解,來幫助解決。

三、高效使用多媒體手段,充分利用視頻、圖片等資源拓展知識,培養歷史思維

在這次歷史優質課評選中,許多老師的視頻運用到位。在對教材進行深入挖掘的同時,用文字、圖片、視頻等不同方式補充了大量的史料,然後以這些史料爲切入點,提出一系列相關的問題,讓學生在自主探究與小組合作中得出結論,這樣使學生在學到歷史基礎知識的同時,即有效的回扣了課本主題,又大大開擴了眼界,拓展了思維。培養學生“論從史出”的歷史思維。

三天19節課聽下來,體會和感悟首先是我們能夠設計好一節課的各個環節,但是我們並不能去設計一節課中出現的突發問題,遇到問題如何處理,如何處理好,如何處理的“出彩”,這是我需要努力提高的方面,因爲精彩處理突發問題需要有很高地課堂駕馭能力,具備吃透課文內容本質聯繫的經驗還要掌握大量歷史資料,才能出現對突發問題的應對自如的瀟灑。其次是探索組織學生合作探究的形式,培養學生小組合作意識能力。因此平時的教學還應該繼續努力開發多方面的教學資源,豐富教學內容,開拓學生視野,爲學生的自主學習創造條件。上課時大膽放手,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紮實的基本功,獨特的教學風格離不開長期的教學實踐。因此在今後的教學實踐中,除了苦練基本功之外,同時根據我們學校學生的特點不斷探索實踐,在自己教學風格基本形成的情況下再加以改進,關鍵是探索適合我們學生的教學模式,這是我當前應該反思、改進、實踐的主要任務。

第3篇

20xx年7月13-14號,我參加了寧夏部編七年級歷史教材培訓,觀看了教育部朱之文副部長關於做好“三科”教材培訓工作的講話視頻;聆聽了張靜老師有關於部編七年級《中國歷史》教材介紹和教學建議;同時學習了丁丁老師關於部編七年級《中國歷史》教學案例展示及評析。

這次培訓讓我受益匪淺,通過講解及教學案例的展示,瞭解新教材與舊教材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新教材內容生動,教師的啓迪作用更加凸顯,真正體現了過程與方法的理念

部編七年級歷史教材,把知識目標放在教學的首位,“以知識傳承爲主”。在新理念指導下要 “以學生髮展爲主”。以學生的學習爲主體,把教材變成有利於學生學習的“學本”。發揮教材資源優勢:利用導語、正文、資料、“史料研讀”、“相關史事”、“課後活動”、“課後知識拓展”。

在學生學習方式上,要倡導合作探究性學習方式,要注意改變課程實施過程中過於強凋接受性學習的弊病,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的學習方式。

充分利用課文中的“相關史事、史料研讀等欄目;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到教學過程中來,將學生活動直接引入教科書體系和課堂學習過程之中。利用課程內容的生動性、啓發性和開放性,突出學習過程與方法的教學,激發學生學習和探究歷史的興趣,培養學生學習和探究問題的能力。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性學習、體驗性學習等學習方式體現在每一節歷史課教學中。

在教學方式和方法上,教師要創造性地設計教學活動,引導學生參與,與學生平等交流,教師也融入到學生的活動中。在授課中注意教會學生學習歷史的方法。注意運用史料,幫助學生理解某一問題,並能用所學內容解答與材料有關的歷史問題。

經過這次培訓,我對教學方法與技能,以及部編歷史教材都有了一個全新的認識.在今後的教學中,無論教學思路、教材處理、能力培養、師生關係都要重新定位,理念上要開拓進取,內容上要推陳出新,在形式上革故鼎新。爭取將部編歷史教材的理念充分的融入到以後的教學工作中。

第4篇

對國中歷史課程的準確定位,有助於解決歷史教學中經常出現的問題。課程標準消除了受大學歷史課模式的影響,打破了傳統的學科體系的歷史和風格,以貫通古今、中外相關的學習主題爲教學單位,根據它建立的課程系統在關注學科體系的同時,也照顧到了學生的心理成長,這樣就更有利於促進學生從全面、辯證的知識視角來看待歷史發展中局部和全局的關係,理解歷史與現實的聯繫,更好地瞭解中國和世界的關係;而且這時的歷史學科不再是知識選擇的重心,而是從學生的認知水平、生活經驗、原來的知識結構和終身發展的角度來安排教學活動了,教學內容從而更加接近學生生活和現代社會,符合學生的認知能力和尊重學生的個性發展,更能滿足學生的在歷史學習上的需求,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使學生感到歷史不再遙遠,感到充滿趣味的歷史;新標準不再是簡單地重視學生的歷史學習結果和成績,而更加註意學生學習的過程和所用的方法手段,倡導學生通過主動學習去掌握學習歷史的方法,學會通過多種途徑蒐集歷史信息材料,使學生學會分析歷史事實的本質,在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最終使學生通過學習歷史提高了他們解決問題的能力。高度重視學習過程。教師對歷史的教學不再是單方面灌輸,而成爲了教師與學生之間的多向交流,提高了歷史課程真正的吸引力、親和力。總之,各方面的這些變化,可以充分調動學生關於歷史學科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一定程度上扭轉了學生不喜歡上歷史課的現狀,改變了長期以來歷史教育一直被忽視的狀況。

“國中歷史課程標準”強調改變學習風格和學習方法,重新認定歷史學習的結果,學生只有在情緒積極參與、探索、溝通和思考等情況下才可以促進改善學習質量,而實現這種情況的一個有力的辦法是研究性學習是一種。學習主題的設置,爲研究性學習提供了一個廣闊的和方便的學習空間。學生在某一個特定的興趣驅使下學習主題內容並對其做進一步的探討,在開放的學習環境當中,學會收集材料、信息和如何安排利用材料,對材料進行分析、研究和歸納,得出結論。有這種做法有利於國中生歷史思維能力的形成,提高他們解決歷史問題和現實問題的能力。

第5篇

寒假期間,閒暇之餘最大的任務就是學習新課標,這不僅是學校的安排,也是作爲教師,時刻要關注和研讀的,因爲磨刀不誤砍柴工,只有熟悉的知道課標的要求和內容,才能在教學中更得心應手的去落實教學。課程的設計都體現着一定的指導思想。國中歷史課程標準的指導思想是:“以唯物史觀和科學的教育理論爲指導,通過精選歷史課程內容,設計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激起學生學習歷史的愛好,轉變學生被動接受、死記硬背的學習方式,拓展學生學習和探究歷史題目的空間;培養學生正確的史觀,進而使學生學會辯證地觀察、分析歷史與現實的關係,激發學生對祖國曆史的瞭解慾望,培養學生深刻的愛國主義情懷,從歷史中吸取智慧,養成作爲世界公民應具有的人文素養,以應對新世紀的挑戰”,以世界的眼光看世界,以世界的眼光看中國。在這一思想指導下,首先,新課標闡明瞭國中歷史課程設計的目的——一方面要求學生在把握歷史知識的基礎上,通過各種有效的方法和途徑,學會學習歷史的方法,養成正確思考歷史的習慣,爲健全的人格、多樣的個性的健康發展和學習潛力的發掘提供堅實的基礎。另外一方面,要求學生在學習進程中潛移默化地培養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和世界觀,構成正確的價值選擇,具有高度的社會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努力爲人民服務,樹立遠大的理想。總之,通過歷史課程的學習,學生不但能取得作爲現代公民應具有的歷史基本知識和技能,而且能學會學習,學會做人,培養能力,陶冶情操,爲人類社會的發展做出積極的貢獻。其次說明了爲實現課程設計目的必須遵守的原則——必須體現科學性、時代性和適應性的統一,人文性、綜合性和實踐性的結合。在重讀一遍後,我又有了新的體會。

1、要建立讓學生想學和樂學的觀念。樂學的效果是非常明顯的。俗話說:好學者不如樂學者。樂學靠教師的“鼓勵、喚醒、鼓舞”,靠教師奇妙的教學設計,這些設計包括教學進程中學生主體地位的設計,合作的師生關係的設計,課堂教學情境的設計,特別應當重視歷史知識的全面性和趣味性。

2、要建立學生全面的歷史素養理念。具體的說,學生的基本素養應當包括對祖國的認同感,對國家、民族的歷史責任感和使命感,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崇尚科學精神的意識,民主法制意識,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國際意識,求真、求實和創新的科學態度,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審美情趣,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堅強的意志和團結合作的精神,承受挫折、適應生存環境的能力等方面。歷史要教會學生思考,有自己的觀點,能產生思維的碰撞。

3、要建立大歷史觀,培養學生的人文內涵。歷史學習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相等,歷史教學必須與生活相聯繫。要努力使學生體驗到學習歷史與自己的生活息息相通,科學、深入地理解“學史明智”、“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等古訓的思想內涵。激起他們學習歷史的積極性。學會對事物的正確認識,以人類優秀的思想成果、文明成果,塑造自身的素養,理解人與社會及自然的發展關係。

4、要建立“教是爲了指導學生學”,指導學生主動發現、自主探究題目的觀念。歷史學習的進程是學生自學、自求、自悟、自得的進程,這個進程就是學生主動學習的進程。沒有學生自己的主動性,學生終究將甚麼也學不到。課堂教學的着眼點應當是“指導學生學”,這樣學生纔會學。那末,教師要不要講?怎樣講?固然要講,但一般要少講、精講,尤其是思路清晰的講述基本史實,具體而生動的情節使學生感知歷史,清楚的瞭解歷史狀況,這是教師最基本的職責

5、要建立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的觀念,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歷史學習要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需求。學生是否是主動、是否是探究,主要表現在是否是思考,是否是思考主要表現在是否是能提出題目或是否是有自己的看法。在合作學習中,我們要十分關注學生與學生之間是否是相互依託;是否是面對面的學習交往;是否是具有一定的交往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教學設計應有助於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方式的構成。 注重對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和學習方法的指導,使學生學會學習,最終達到:“教而不教,學而不學,逐漸成爲習慣”。

1、正確處理主導與主體的關係。從某種意義上說教師與學生都是課堂教學的主體,而教師應當是主體的“首席”,那末“首席”的作用在於“主導”。主導表現在教材內容的選擇、教學目標制定、教學流程的安排、教學進程的點撥、突發事件的處理等。學生的主體表現在對題目的探究,對進程、方法的討論,對知識的積累,對情感、態度、價值觀的表達等。在教學進程中,沒有了教師的主導,也體現不了學生的主體。那種“以學生爲主體”的任其自然的課堂要不得。因此教學設計不可忽視教師的主導作用。

2、正確處理課內與拓展的關係。所謂“課內”指的是教材所顯現的教學內容,學生在解讀教材時,僅憑教材的內容,有的不能很好的理解,這就需要藉助課外知識加以彌補。另外教材中有價值的題目,也應當向課外延伸拓展。正所謂“課內打基礎,課外求發展”。但是拓展不能闊別教學目標,拓展內容應當是有益對課內題目的解決和歷史素養的構成。那種偏離了歷史學習,而把拓展放在與歷史學習無關的其他方面都是分歧適的。總之,爲了到達歷史課程的教學目的,科學公道的歷史課程設計,必須着眼科學性,立足時代性,重視適應性,努力使三者構成協力。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爲現代社會培養出思想敏銳,富有探索精神和創新能力,對自然、歷史、社會和人生具有更深入的思考和熟悉的創新型人才。

1、作爲學校教學,教科書是必備且是核心的教育資源,但是僅僅依靠一本教科書是難以更好的落實教學的,歷史學科是一門綜合性很強的人文學科,涉及的領域廣泛,希望學校和班級都能自我建立起的圖書館(角)有部分史學讀物,以便學生閒暇之時能夠補充一些內容。

2、開發和利用校外資源滯後,學生缺少對歷史遺蹟、遺址、博物館、紀念館、展覽館、檔案館、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等的參觀和走訪。在我們所在的區域,此類資源本身不足,但是僅有的一些資源,還未充分利用,由於客觀的許多原因,不僅學校少有組織,教師也是心有餘而力不足。

以上,即是我對重讀新課標的一些淺薄的看法,重讀是爲了更好的把握教學,提升教師自身的能力,以便在今後的教學中爲學生的成長提供有效、合理、真實的幫助。

第6篇

這次我參加了20xx年國中歷史科義務教育新課程培訓。在培訓中,先後聽取了幾位骨幹老師關於新課程課標改革的專題講座。通過學習和討論,讓我對國中歷史課程改革形勢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對實施的國中新課程結構和課程設置有了更加全面的瞭解,同時對新課程實施過程中許多具體環節進行着諸多思考。

課堂教學需要師生雙方的共同活動,培養學生學會學習和創新精神是“新課標”賦予教育工作者的使命。作爲一名教師就應該激活學生的情感,營養學生的德性,並用自己的航標之燈,去照亮學生的希望之路。從客體走向主體,內化爲學生的素質。

積極引導學生開展藝術探究性學習活動,以適應素質教育的發展要求。開展探究性學習,是改革和發展的一個新內容、新形式、新探索。無論如何,形式的多樣性都應以激發學習興趣、拓展研究空間、開啓創新思維、營造民主氣氛、培養富有個性的學生爲出發點。這一切都要取決於教師要更新觀念,敢於讓學生暢所欲言。

傳統的師生關係實際上是一種不平等的關係,妨礙了學生學習主動性和創新思維的發展。因此,要建立民主平等的、情景交融的、全面開放的師生關係,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藝術興趣,營造寬鬆、和諧的學習氛圍,使學生敢於開口,樂於實踐,使學生獲得成功感和表現慾望,充分發展學生的藝術表現力、創造力。爲突出教師的主導作用,學生的主體作用,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和求知慾,教師應力求應用新穎獨到的藝術方法,調整認知策略,儘量讓學生參與,把需要解決的問題有意識地、巧妙地寓於課堂中去,善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藝術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要善於挖掘教材內容中與學生思想實際相吻合的知識,這樣才能使學生在“我要學”願望的驅使下,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不斷調整自身心理狀態和行爲方式,積極參與教學活動,教學的預期效果才能達到。把每個學生的積極性充分調動起來,讓每一個學生感覺到自己是班上的平等的一員,大膽地參與藝術教學活動。啓發式教學是通過引導學生自已動手、動腦、動口去獲取知識並發展智力、培養能力的教學方法。

強調學生的社會實踐。“把握時代的脈搏”是這次歷史課改的一大特色。改革要求將知識的構建和學生的個體世界緊密相連,將歷史知識和社會實際相連,提倡生活即課程、自我即課程。

以上就是我此次學習的一點心得體會,可能某些方面的認識還很膚淺,但我相信,用我對一顆對教育的執着追求的奉獻之心,在以後的工作中會不斷的提升自己,完善自己,時刻看到自己、認識自己、豐富自己。

第7篇

20xx年7月22至28日.縣教育局對全縣歷史教師進行歷史培訓,主要內容是《如何打造高效課堂》和《傳統文化滲透歷史教學》。通過學習讓我受益匪淺,它使我的教育教學理念得以進一步更新,對於自己今後的教學工作有很好的指導作用。

原來的自己在教學過程中,把知識目標放在教學的首位,“以知識傳承爲主”。在新理念指導下要“以學生髮展爲主”。以學生的學習爲主體,把教材變成有利於學生學習的“學本”。發揮教材資源優勢:利用導語(傳說、故事,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正文、資料(增強歷史真實感,幫助學生提高閱讀古文的能力)、“材料閱讀”(與本課教學內容相關的材料,讓學生自行閱讀)、動腦筋(生動有趣的問題,使學生的思想機器開動起來)、活動與探究、課後自由閱讀卡(把課堂教學與課後活動結合起來,使學生在活動中增長知識與技能,也有利於促進學生的身心發展)。同時,要注意將傳統文化滲透到自己的教學過程中,使傳統文化與教材內容有機地結合起來,培養全面發展的人才,弘揚傳統文化。

二、對學生學習方式的認識:要倡導合作探究性學習方式。

要注意改變課程實施過程中過於強凋接受性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弊病,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的學習方式。充分利用課文中的動腦筋、活動與探究等欄目;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到教學過程中來,將學生活動直接引入教科書體系和課堂學習過程之中。利用課程內容的生動性、啓發性和開放性,突出學習過程與方法的教學,激發學生學習和探究歷史的興趣,培養學生學習和探究問題的能力。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性學習、體驗性學習等新的學習方式體現在每一節歷史課教學中。通過教學實踐,可以看出這些學習方式能增強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意識,例如,某些內容的分角色搶演,某些歷史人物、歷史事件的資料蒐集,以小組爲單位的合作評價等,都可以鍛鍊學生查閱資料、運用資料和整理資料的能力,培養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學生的新思路、新點子不斷被開發出來,促進了學生的全面發展。

採用三級跳躍式教學模式,在課堂上既有小組討論(常用形式),又有遊戲、角色扮演、搶答競賽等形式,教師創造性地設計教學活動,引導學生參與,與學生平等交流,教師也融入到學生的活動中。在授課中注意教會學生學習歷史的方法。如注意讓學生列表進行縱橫比較、中外對比,注意引導學生讀圖、填圖,使學生學會運用地圖,從中提取有效信息。注意運用史料,幫助學生理解某一問題,並能用所學內容解答與材料有關的歷史問題,等等。要恰當運用多媒體教學,靈活編排內容,以新穎的形式,製作精美的課件,增強教材內容的直觀性,有利於學生的理解與接受。

新的教育理念,新的課程標準,新的教材體系,決定了教師教學方式的轉變,也必將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由於教學內容的時代性、生活性增強,學生的主體地位必需突出。經過培訓,我深切感受到這麼多的變化。對於新課改,我們肩負重任,願盡我最大的努力與課改一同成長前進。

第8篇

雖然我們常常說學習沒有固定的方法,但是,一定要講究方法。好的方法可以使學習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下面就是學習國中歷史的一種方法,同學們不妨試一試。

第一步課前認真預習首先,通讀兩遍課文,對於那些不認識的字一定查字典,除了要注音,還要明白這些字在課文中的含義。

然後,根據課文內容,寫出比較詳細的提綱。提綱的格式可以模仿老師上課時的板書。但必須體現出歷史事件的時間、人物、地點、事件的名稱、原因、經過、結果和影響。

另外,把自己不懂的地方做上記號以及把自己要提的問題也寫出來,以便在老師講課時獲得解答或者向老師提問。

第二步上課認真聽課、思考、筆記根據自己預習的情況,認真聽老師的講解,注意自己的理解那些地方與老師的講解不一樣,自己還有那些地方沒有預習到,自己預習時存在的問題老師是否講了答案,如果講到了要立刻記錄下來。老師講完後,自己要詳細回憶一遍老師講的所有內容,想一想,還發現了哪些新問題。如果有,還要在課後向老師提問,獲得答案。

第三步課後複習、鞏固首先,再讀一遍課文,再看一遍預習提綱,根據課堂上教師的講解,修改提綱。

然後,完成課後作業,做作業時,不要照書抄,要儘量根據自己的記憶寫出答案,確實寫不出來,再看看書,記一記,然後寫出來。作業不能拖,要及時完成。還要書寫工整、條理清晰。

最後,不要忘了,過三天,要把學過的內容再快速讀一遍,以便及時鞏固。

第四步閱讀課外書籍或做課外練習,擴充知識面充分利用課餘時間,閱讀與課文有關的課外書籍或做課外資料上的一些練習題,這不僅可以擴充知識面,而且所學的知識更不會忘記。

同學們,請記住,成功=充分利用時間+正確的方法;成功永遠屬於勤奮者。

第9篇

今年有幸參加了國培計劃國中歷史班的學習,在將近半年的學習中,既有資深專家的教學講座,也有一線教師的精品示範課,還有教研員的悉心指導。每位教師都從中獲益良多,使得轟轟烈烈的國培工作圓滿畫上了句號。

歷史是一門思想性很強的學科,而且時空太遙遠了,在會考中歷史所佔比重不大學生對歷史學科不夠重視,因此加強學生對歷史學習的興趣尤其重要。國中歷史課堂活動設計包括豐富歷史課程資源。使我印象深刻的是,在成果展示階段,158中學的樸丹老師《戰後日本經濟的發展》一課內容十分豐富,貼近我們的國中歷史課堂。而且加入了現代科技元素,結合時勢教育,在具體課堂教學中對我幫助很大。在課後,樸丹老師還給我們介紹了幾個對實際教學大有裨益的網站、ppt軟件和多個影音文件的編輯工具等,真正實現了資源共享,提升了教學理念,方便我們的日常教學工作。

現在歷史諮訊發達,歷史史料衆多,如何駕馭歷史史料,如何組合史料,爲歷史教學服務,對現實事件的關注,對未來思考,選取一些切入點。我們文科老師的價值在哪?學生不學歷史,有教材教參就能考出好成績。會考歷史是開卷,僅僅翻書就可以找到答案了嗎?自己要覺得歷史很重要。歷史和許多學科都有交匯點,當好的歷史老師要求很高,教學生學會學習,學會思考,教無定法,觀念改變,課堂上用不同方式啓發學生,多讓學生提問,多問幾個爲什麼。讓學生自己體會感悟一些知識,通過學生提出的問題,教師起到引領作用。引導學生懷疑,對一些人一些事做出自己的價值判斷。

所以說這次培訓給了我在今後的教學工作新的動力。可以說學習讓我感到了自己的無知,思考讓我認識了實踐的艱難,學習的最大收穫,我覺得不在於掌握了多少技巧、多少理論,更重要的是有了強烈的課程意識,更加深刻地體會到了“知易行難”的道理。雖然研修的時間不長,但這種學習形式,爲我們以後繼續學習,掌握必要的學習技能,打下了很好的基礎。通過研修,自己進一步明確了教師專業化成長對教師個人成長的作用,自己在教學中多了些反思,我們很多時候考慮問題的時候都是說學生的多,很少能夠從自身出發,多問問自己究竟做了些什麼,那些還需要改進等等。在教育這塊熱土中教師的職業道德對教師起着決定作用,也許態度決定一切就是如此吧。我努力把學習的理論知識轉化爲實踐動能,使之有效地指導平時的教學工作。用新的練習設計理念指導我的教學,在不斷總結的基礎上重新發現,如此用心的循環往復,是因爲培訓班的課例研究讓我從有力,變得更加有心。時光飛逝,半年的歷史國培,已經結束。培訓雖然短暫,但是我從國培中收穫很多,使我不斷提高,不斷充實。我將帶着收穫、帶着感悟、帶着信念、帶着滿腔熱情,在今後的教學中,繼續學習教育教學理論知識,不斷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爲,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積極轉變教育觀念。爭做一名合格的教師。

第10篇

國中歷史課程標準的指導思想是:“以唯物史觀和科學的教育理論爲指導,通過精選歷史課程內容,設計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轉變學生被動接受、死記硬背的學習方式,拓展學生學習和探究歷史問題的空間;培養學生正確的歷史觀,進而使學生學會辯證地觀察、分析歷史與現實問題,加深對祖國的熱愛和對世界的瞭解,從歷史中吸取智慧,養成現代公民應具備的人文素養,以應對新世紀的挑戰”。這一指導思想,首先闡明瞭國中歷史課程設計的目的一方面要求學生在掌握歷史知識的基礎上,通過各種有效的方法和途徑,學會認識歷史的方法,養成正確的歷史思維習慣,爲人格、個性的健康發展和學習潛力的發掘提供堅實的基礎。另一方面,要求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潛移默化地培養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和世界觀,形成正確的價值選擇,具有社會責任感,努力爲人民服務,樹立遠大理想。總之,通過歷史課程的學習,學生不僅能獲得作爲現代公民應具備的歷史基本知識和技能,而且能學會學習,學會做人。其次揭示了爲達到課程設計目的必須遵循的原則必須體現科學性、時代性和適應性的統一。我通過學習《新課程理念下的創新教學設計國中歷史》之後,有如下的心得和收穫。

1.要樹立讓學生樂學的觀念。樂學的效果是非常明顯的。有人說,樂學可以常使精神力量有餘,有人創造的“樂學法”可提高學習效率n倍。樂學靠教師的“激勵、喚醒、鼓舞”,靠教師巧妙的教學設計,這些設計包括教學過程中學生主體地位的設計,融洽合作的師生關係的設計,課堂教學情境的設計,尤其應該特別重視歷史主題活動課的設計。

2.要樹立全面提高學生歷史素養的理念。具體的說,學生的基本素養應該包括對祖國的認同感,對國家、民族的歷史責任感和使命感,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崇尚科學精神的意識,民主法制意識,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國際意識,求真、求實和創新的科學態度,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審美情趣,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堅強的意志和團結合作的精神,承受挫折、適應生存環境的能力等方面。歷史教學的設計要在提高學生的基本歷史素養上下苦工夫。

3.要樹立大歷史觀。歷史學習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相等,歷史教學必須與生活相聯繫。要努力使學生體驗到學習歷史與自己的生活息息相通,科學、深刻地理解“學史明智”、“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等古訓的思想內涵。激發他們學習歷史的積極性。

4.要樹立“教是爲了指導學生學”,指導學生主動發現、自主探究問題的觀念。歷史學習的過程是學生自學、自求、自悟、自得的過程,這個過程就是學生主動學習的過程。沒有學生自己的主動性,學生最終將什麼也學不到。課堂教學的着眼點應該是“指導學生學”,這樣學生纔會學。那麼,教師要不要講?怎樣講?當然要講,但一般要少講、精講。

5.要樹立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的觀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歷史學習要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需求。學生是否主動、是否探究,主要表現在是否思考,是否思考主要表現在是否能提出問題或是否有自己的看法。在合作學習中,我們要十分關注學生與學生之間是否互相依靠;是否面對面的學習交往;是否具有一定的交往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教學設計應有助於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方式的形成。

1教材的研讀。新《課標》要求:“教材是知識的載體,對它的價值和內涵的發掘,是進行教學設計的前提”。教材研讀的過程也是教師與教材對話的過程,只有把教材把握好了,才能和學生交流。教師對教材的研讀,主要包括以下內容:

2 、遷移處理重視教學創新,把握準訓練點,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拓展和延伸,形成富有個性化教學設計;

3 、添加“佐料”在不偏離主題的前提下,爲教材添加佐料;

4 、史學觀點以文明史觀、現代史觀、全球史觀分析歷史現象;

5 、思維素質培養學生對歷史問題的分析、歸納、比較、綜合及運用辯證和歷史唯物史觀,分析歷史現象,闡述歷史發展規律等能力,並對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進行正確的引導和教育。可見,教師只有與教材拉近距離,與之親和,與其所表達的思想感情接近,產生共振共鳴,才能進行富有創意的教學設計。

2.學情的分析。奧蘇伯爾在《教育心理學認知觀》的扉頁上寫道:“影響學習的惟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學習者已經知道了什麼,要探明這一點,並應據此進行教學。”一個班級的學生學習狀態、紀律、思維、參與程度情況是不同的,學生已有經驗和現有水平也不相同,我們要找出大部分學生已有知識、生活經驗與《課程目標》的差異,來制定我們的預期的教學策略。就幾個班裏的學情而言,也是不可能相同的,有的班級活躍,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有的班級學習紀律差一些。我們都要制定出各班的預期教學策略。我們在面向全體的同時,也要關注學生個性化學習。給一些學生個性創造的機會。新課程要求教師充分發掘自己的知識教材學生的最佳結合,找到“授人以漁”的最佳方式。

3.目標的制定。教學目標是預期的學生學習結果,是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完成的任務。在以前我們一些教師爲了省事,習慣於抄教學參考書上的,在新課程裏就不行了。教材只是一個載體,《課程標準》纔是依據。對《課程標準》要求的一定要貫徹好,而且是教學設計的要點、重點。對《課程標準》要求以外的,教師就可以根據教學設計的需要,增補或刪節,重組教材,進行創造性教學。但是,制定教學目標要特別注意以下五點:一是目標適應學生特點、已有經驗和發展需求;二是符合學與教的原理,並體現一定層次性;三是以學生的興趣要求爲指導,而非教師的要求;四是應涉及各個學習領域,儘可能培養學生的思維水平與技能;五是要反映學生學習結果。

4、情境的設置。歷史教學中的情境設置,是指根據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將生活情境與教學情境進行鏈接,從而創設一種能調動學生生活積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課堂情境。這就要求教師設定現實的情境,汲取學生切身的生活體驗,與學生展開直接的、面對面的對話,這樣,學生纔會習得富於真情實感的、能動的、有活力的知識,學生的人格纔會真正得到陶冶。

5.活動課的設計。歷史《課程標準》中明確地指出:“歷史課程必須根據學生髮展和歷史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慾,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教學內容的確定,教學方法的選擇,評價方式的設計,都應有助於這種學習方式的形成。”由此可見,活動課設計要站在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高度,以生爲本,以學定教,自主、合作、探究式的歷史學習主題活動是活動設計的重點。葉聖陶先生說過:“教師當然需要,卻尤其宜致於導。導者,多方設法,使學生能自求得之。”教師何時指導,何時參與,如何小結,學生如何分組學習,怎樣討論,學習彙報採用什麼形式等,都應該作出具體設計,充分體現爲學生的學習服務的原則。

6.作業的設計。《課程標準》提出:“教師要精心設計作業,要有啓發性,針對性,分量要適當,不要讓學生機械抄寫,以利於減輕學生負擔。”因此,教師在進行作業設計時,要轉變觀念,不再將作業窄化爲檢驗學生歷史知識掌握情況的惟一 手段,而應該細思量巧設計,探究內容的開放和整合,強調過程的合作和實踐,關注學生的個性差異,注重形式的創新和趣味,更加貼近學生生活和社會實際。作業設計也要注重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作業的設計和佈置可以給學生留有自主選擇的空間,發揮學生學習歷史的主動性。學生可以自主選擇作業的數量和完成方法,讓學生根據自己的情況選擇,使不同層次、不同水平的學生都能體會到成功的樂趣。

1.正確處理主導與主體的關係。從某種意義上說教師與學生都是課堂教學的主體,而教師應該是主體的“首席”,那麼“首席”的作用在於“主導”。主導表現在教材內容的選擇、教學目標制定、教學流程的安排、教學過程的點撥、突發事件的處理等。學生的主體表現在對問題的探究,對過程、方法的討論,對知識的積累,對情感、態度、價值觀的表達等。在教學過程中,沒有了教師的主導,也體現不了學生的主體。那種“以學生爲主體”的放任自流的課堂要不得。因此教學設計不可忽視教師的主導作用。

2.正確處理課內與拓展的關係。所謂“課內”指的是教材所呈現的教學內容,學生在解讀教材時,僅憑教材的內容,有的不能很好的理解,這就需要藉助課外知識加以彌補。另外教材中有價值的問題,也應該向課外延伸拓展。正所謂“課內打基礎,課外求發展”。但是拓展不能遠離教學目標,拓展內容應該是有利對課內問題的解決和歷史素養的形成。那種偏離了歷史學習,而把拓展放在與歷史學習無關的其他方面都是不合適的。

總之,爲了達到歷史課程的教學目的,科學合理的歷史課程設計,必須着眼科學性,立足時代性,注重適應性,努力使三者形成合力。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爲現代社會培養出思想敏銳,富有探索精神和創新能力,對自然、歷史、社會和人生具有更深刻的思考和認識的創新型人才。

第11篇

作爲一名從事國中歷史教學二十三年的歷史教師來說,2017年7月13日——14日,我有幸參加了在銀川舉行的全區部編七年級歷史教材培訓會。在爲期兩天的培訓中,先後觀看了教育部朱之文副部長關於做好“三科”教材培訓工作的講話視頻,現場聆聽了北京教科院張靜老師所做的關於部編七年級《中國歷史》教材介紹和教材分析、建議,以及來自北京匯文中學的一線教師丁丁帶來的部編七年級《中國歷史》教學案例展示及評析。在這兩天裏,伴隨着專家對新編部編七年級《中國歷史》的解讀,我感受到了長期處於被動地位的國中歷史課堂將迎來生機勃勃的春天;同時,從事國中歷史教學的教育工作者也將迎來前所未有的挑戰。

長期以來,國中歷史課是學生、家長眼中的“副課”,是教師眼中的“尷尬學科”;雖然每所學校都開設歷史課,但是國中歷史課堂所肩負的立德樹人的教育功能並沒有真正發揮出來。朱之文副部長關於“三科”教材培訓工作的講話中,強調統編三科教材是提升義務教育的戰略工程。國中歷史是義務教育中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課程,每位國中歷史教師都要以高度的政治責任感和歷史責任感面對自己所擔當的這份責任,都要重新審視自己的教學行爲。正如張靜老師在新編七年級教材分析與建議中所提出的,作爲一名歷史教師,我們要思考:“以新教材爲依託,該給學生怎樣的歷史課堂?”“在新一輪課改中學生在歷史學科中所思、所獲是什麼?”

在兩天的培訓中,通過認真聆聽張靜老師所做的關於部編七年級《中國歷史》教材介紹和教材分析、建議,以及北京匯文中學的一線教師丁丁帶領大家經歷了自己在《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展》《遼、西夏、與北宋的並立》《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宋元時期的科技與中外交通》四節課的教學設計過程中的所思所想,以一名國中歷史教師的身份示範瞭如何將新課改的理念真正落實到歷史課堂中去,積極創建“有趣、思考、開放、創造”的歷史課堂。我真正感悟到:只有我們歷史教師在新一輪課程改革面前,積極地迎接挑戰,開拓視野,發展自我,提高自身的專業素質,才能夠駕馭課堂,構建“有趣、思考、開放、創造的” 歷史課堂,學生在這樣的課堂上通過所思、所學和所獲,真正形成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才能真正提升學生的歷史核心素養,國中歷史課所肩負的立德樹人、培養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根本任務才能完成,國中歷史課堂將真正迎來生機勃勃的春天!

第12篇

頂着烈日,冒着酷暑,我們大家從全區各市縣匯聚在銀川9中,熱聚在會議室,在滿滿的兩天裏,認真的聆聽學習會議精神。很高興有這次機會參加這個部編教材培訓,回想此次培訓,歷歷在目,讓人難以忘懷。通過這次學習,不僅使我對新教材的新理念有了更深一層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其中的一些教學故事及張靜老師和丁丁老師的精彩講解給了我極其深刻的印象,使我感受到新教材洋溢着的時代的氣息,令人耳目一新;同時也對七年級改版的歷史教材也有了一定的瞭解。本次培訓張靜老師進行了專題講座:《部編七年級t;中國歷史>教材簡介》、《部編七年級t;中國歷史>教材分析及教學建議》兩個專題講座。向大家介紹了部編教科書的編寫背景、編寫理念,明確了部編教材的使用原則,對新舊教材的異同進行了比較,用課例展示和評析的方式告訴老師怎樣用好新教材。北京教科院歷史教研員、北京匯文中學歷史教研組長丁丁老師爲老師們作了《部編七年級t;中國歷史>(上)教學經驗介紹》的專題講座。使我受益頗多,讓我更進一步地瞭解和感悟了部編教材編寫的真諦,開闊了我的視野。下面就是自己學習之後的一些膚淺的認識和體會:

(1)充分理解部編教材的基本理念,引導學生真正參與學習讓課堂活起來。

義務教育階段的課程,基本特點是促進學生全面、持續、和諧的發展。它不僅要考慮歷史課自身的特點,更應遵循學生學習的心理規律,讓學生親身經歷學習,並進行理解與應用的過程,進而使學生獲得對歷史知識理解的同時,在思維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得到進步和發展。從2017年開始,我們要關注歷史學科,這關係到三年後的會考,六年後的大學聯考。因而部編教材在歷史課程的育人方面,突出培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強化立德樹人的培養。我認爲這正是當今教育發展的要求和體現。因此就需要教育工作者立足課堂,把這一精神貫穿到課堂上,讓學生自己動手動腦,參於到課堂上,把課堂搞活,從根本上強化這一理念。

(2)課本架構變化大。歷史教科書採用“點——線”結合的方式編成,點增加的少刪的多。線主要是縱向和橫向發展交錯來講,在總體打通的前題下,分階段設置單元,突出單元主題,如注重引導學生更好地理解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發展格局。注重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愛國主義教育,民族團結教育等。

(3)增加了史料、圖片資料。以前教學中我們只能按照教材提供的資料按部就班的進行教學,教師要想將知識點變的更深更寬就必須重新尋找資料,這無形中給我們增加了工作負擔。新的教材中提供了大量資料,增加了教材的應用性和趣味性,拓寬了學生的知識面。真正做到了論從史出、史論結合。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