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簡歷模板館>熱點>其他文案>

學生會教育心得體會3篇 學生會教育心得:塑造未來的領導之路

其他文案 閱讀(3.06W)

在學生會的工作和學習中,我們不僅僅是組織各類活動和管理學生事務,更是在這個過程中獲得了寶貴的教育心得。我們學會了溝通與合作、解決問題與處理衝突,並培養了領導力和團隊合作精神。在本文中,我們將分享我們在學生會中的教育心得體會。

學生會教育心得體會3篇 學生會教育心得:塑造未來的領導之路

第1篇

如今,很多教學班中的學困生、潛能生數量較多,造成這些學生的原因不少。既有個人方面的原因,也有家庭、學校和社會因素的影響,造成了學生自卑的心理。例如,家長經常訓斥孩子“你真笨”、“你傻呀”、“誰都比你強”,這會嚴重挫傷孩子的自尊心,導致自卑;家境貧寒、父母社會地位低下,也會導致孩子自卑心理;自我評價的偏頗,如有些孩子不能正確冷靜地對待和分析學習、生活中的挫折,也會喪失自信從而導致自卑。爲了矯治這些學生的自卑心理,教師可要求孩子做到一些幾點:

“尺有所短,寸有所長”,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長處和優勢,同時,也有自己的短處和劣勢。

一個人若能揚長避短,強化自己的長處,就是有身心障礙的人也能充滿信心,享受生活的快樂。因此,教師要鼓勵學生善於發現自己的優勢和亮點,在張揚個性、發揮特長的過程中體驗成功的快樂,擁有一份成功的自信,以自強的心態淡化自卑意識。

自信是成功的保證,每一次成功,人的大腦便有一種刻畫的痕跡。當重新憶起往日的成功模式時,又可重新獲得成功的喜悅。

對有自卑心理的學生,教師應特別注意教育他們樹立自信心,不斷改變自己的形象:如穿戴整潔大方的服裝;講話爽快,敢於在公衆場合表現自己等等。每當學生遇到困難,不敢接受挑戰時,要求他們先在頭腦中復現成功時的畫面和情景,增強克服困難的勇氣和膽量,戰勝畏懼心理,愉快地接受富有挑戰性的任務。

對有自卑心理的學生,教師不妨讓他們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把握較大的事情。哪怕這些事很“小”,也不要放棄爭取成功的機會,因爲任何成功都能增強他們的自信。

此外,指導他們建立成功檔案,將每一次哪怕是非常小的成功與進步都記錄下來,積少成多,每隔一段時間就拿出來看看,經常重溫成功的心情,這樣能使他們生活在愉悅的狀態之中。

總之,學生的自卑心理是可以改變的,只要講究方法,因勢利導,就完全可以幫助他們克服自卑的心理陰影,愉快地學習和生活。

學生會教育心得體會3篇 學生會教育心得:塑造未來的領導之路 第2張

第2篇

書教了一段時間了,但我常在“學問”一詞上犯迷糊。我不明白對於“學問”所包含的系統知識,究竟是讓學生“學”還是讓學生“問”?不過,有一點卻是肯定的,那就是在日常的教學中,我是非常突出“學”的。我將所教學科的系統知識一點一點地“灌”給學生,反覆強調本學科知識應該“是這樣的……”,我要求學生記住這些知識,很多時候,我甚至明確地要求學生對某些內容“不問爲什麼”。通常情況下,我並不要求學生對所學的知識提出自己在理解上的問題,只要求學生回答我爲“系統知識”而設計的問題(習題),學生如果回答正確,我便感到滿意,如果學生回答得不正確,我便想方設法再“灌”,直到學生能夠回答我所提出的問題爲止。

有人說,現在的學生不是在學“問”,而是在學“答”。這話我極爲贊同。

然而,我也十分清楚學習系統知識固然十分重要,但讓學生將知識轉化爲學生的能力卻遠比知識本身重要的道理,而學生能力的體現在於學生自己能否用所學的知識去發現新問題,去解決新問題,進而超越前人去創造新的知識,而不侷限於回答爲解釋新知識而設計出的問題。

諾貝爾物理獎得主、著名物理學家楊振寧曾對中美學生作了這樣的對比:中國留學生在美國學習時,學習往往比一起學習的美國學生好得多;然而十年以後,科研成果卻比人家少得多,而這種差距形成的原因主要是美國的學生思維活躍,喜歡提出問題,而且善於提出問題,而中國學生在這一方面明顯地遜於美國學生。

楊振寧先生所說的問題,其根源就在我們的中國小教育上。作爲中國小教師的我們,在傳授知識的同時,也時常要喊幾聲要培養學生的能力。但在實際操作的過程中,我們常將這能力理解爲解題能力,而不是去培養他們的自學能力、動手能力、提出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獨立思考的能力。

課堂是我們教學的主陣地,如何在課堂上培養學生的能力呢?在我看來,就是鼓勵學生對老師所傳授的知識大膽提問,大膽質疑,而老師對學生的提問不要隨意阻止、任意批評,而要善於誘導。在回答學生提出的問題時,也要教會學生怎樣提出與思考問題,讓學生從敢於提問向善於提問過渡。

在課堂上,我們老師讓不讓學生提問,或者說讓不讓學生接下茬,是我們老師敢不敢放開課堂的一項標誌。有的老師上課喜歡課堂安靜,自己在講臺上演獨角戲,將那些提問的學生視爲“干擾課堂”,“影響教學進度”,於是阻止學生在課堂上提問,殊不知,這實質上是對學生思考問題的壓抑。

事實上,我們也可從一些優秀教師的授課案例來看學生課堂提問對教學的影響。那些成 功的授課案例,幾乎都包含了課堂上老師與學生思維的對撞,在這對撞的過程中,師生雙方都在積極思考,使教學的雙邊活動達到高潮,而這些撞擊幾乎都來自於學生的提問與質疑。

至於說到師生間的雙邊活動影響了課堂進度,實質上是沒有辯證地看我們的教學時間的分配。目前一般中學的授課模式是用較短的時間完成新課內容的講授,然後用大量的時間反覆地對內容加以複習、訓練(高中學校一般都有一年的複習時間),而學生在整個學習過程中都感到力不從心。究其原因,正是教師在新授內容時,讓學生對所學知識囫圇呑棗,沒有激發學生對所學內容的思考,等到回頭再複習時,學生的感覺就象是在吃夾生飯,不僅沒有味道,也談不上興趣,當然也就沒有什麼效果。

所以,在強調以學生爲主體的今天,一個老師應適應學生在課堂上提問,積極地迴應學生的提問,激發學生思考,切不可壓抑、阻止,甚至是批評學生提問。這不僅是我們傳授知識的需要,也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需要。

第3篇

通過學習肖局長《用生本思想照亮課堂》的講話,我們有幸接觸到了“生本教育”這一理念,使我們更進一步瞭解和掌握了新課堂教學的發展方向和目標,下面是我通過學習獲得的幾個方面的體會:

生本教育的理想就是:找出一種教育方法,使教師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學生可以多學。“生本教育”就是讓學生成爲課堂真正的主人,老師僅僅是學生自主發展的指導者和引領者。以前在我們的課堂上,往往是老師們在口若懸河、喋喋不休的講個不停,學生們乾巴巴的坐在那裏聽,只是在聽老師講,而他本身並沒有真正參與到學習中來,即便是老師在課堂上設計了“小組合作”環節,但也只是“蜻蜓點水”,幾分鐘而已,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可想而知,在這種教學模式下,學生的主體性並沒有真正體現出來。“生本教育”要求教師放棄講解,而是拋出有價值的問題,讓學生你一句,我一句的討論,體現出學生是學習的主人。在課堂上給學生充足的空間,讓孩子們自主交流、展示成果、互相質疑,在合作、交流、質疑中主動學習,獲取知識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經過自己的實踐獲得的知識,他們特別有成就感,自信心增強,在這種氛圍中學習,孩子們很放鬆,他們得到了釋放,在課堂上很放的開,對學習更加有興趣了。原來的時候他們倆在課堂上屬於不主動積極回答問題的那類學生,對學習的參與積極性不高,從開始讓學生們以小組爲單位討論、探究並走向講臺當小老師爲大家講題之後,他們倆像換了一個人似的,積極性特別高,課下還動不動就問我問題,看到他們的變化,我特別高興、特別激動,甚至都不敢相信。通過看學生的變化,使我更加堅信“生本教育”能拯救每個孩子解放每個老師。

以前的時候在課堂上總是像一個老大媽一樣,嘮嘮叨叨,生怕孩子們聽不懂,總是反反覆覆的講個不停,自從這次培訓學習後,我才意識到,我這樣的老師太強勢,而且我發現在教學中我們太自作多情

了,很多時候我們一廂情願承擔了許多工作,渴望孩子按照我們設計的方向去發展,但到最後卻往往是自己失敗。

教師精心組織教學設計,使學生真正的主動參與,打造了一堂堂鮮活成功的課堂範例。生本高效倡導的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性學習,都是以學生的積極參與爲前提,沒有學生的積極參與,就不可能有自主、探究、合作學習。實踐證明,學生參與課堂教學的積極性,參與的深度與廣度,直接影響着課堂教學的效果。學生所回答的問題、提出的問題,是否建立在第一個問題的基礎之上,每一個學生的發言是否會引起其他學生的思考;要看參與是不是主動、積極,是不是學生的自我需要;要看學生交往的狀態,思維的狀態,不能滿足於學生都在發言,而要看學生有沒有獨立的思考。以往簡單的問答式,一問一答,學生好像忙得不亦樂乎,但實際上學生的思維仍在同一水平上重複。師生、生生沒有真正地互動起來。同時,教師要放權給學生,給他們讀、想、做、說的機會,讓他們討論、質疑、交流,圍繞某一個問題展開辯論。教師給了學生時間和權利,讓他們充分進行思考,充分表達自己思維的機會,讓學生放開說,並且讓儘可能多的學生說。使學生興奮起來,參與的積極性高起來,參與度也大大提高。在這樣的積極、主動、興奮地參與學習過程中,個體能得到了發展。

“生本教育”思想,不是要求教師有超出專業要求多麼高的知識水平,而是有指導學生、激發學生產生學習的動力,學會學習的方法的能力,教師的這種對學生學情的駕馭能力,是與老師在平時教學中不斷積累經驗,不斷進行反思離不開的。

轉變學生的學習態度和方式,讓學生積極、主動學習,學會學習,是時代發展對教育的要求。我認爲,若將生本教育更好的融入到我校的英語教學模式中,相信我們的課堂一定會大放異彩。我們原來的教學基本上是一種師本的教學模式,只考慮到了自己的教,未考慮到學生的學,這是以教定學,學生的思維和表現在這樣的課堂教學氛圍中受到侷限。學生學習英語的熱情仍然不高,兩極分化嚴重的現象仍未改變。而生本教育指出,學生是教育的主體,教育是爲學生服務的,

要以學生爲本,以學定教。我認識到師生關係並不是單純的主客體關係,而應是一種夥伴關係、朋友關係,無論是在課堂中,還是在課外都應該彼此尊重、信任。 “小立課程,大作功夫”,看似那麼簡單,卻又蘊藏着深奧的哲理;看似離我們很遠,其實就在我們身邊。在生本的英語課堂上,我把活動的空間交給了學生,把表現的機會還給了學生,極大地挖掘學生內在的潛能,增強學生的自信心、表達能力、創造力以及合作學習的能力,使學生能自主地、快樂地學習,真正地培養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激發他們學習英語的熱情。我願意在“生本英語”中,做學生生命的“牧者”,去點燃學生學習的火把。

在今後的教學中,我要繼續學習生本教育理念,將生本教育深入到我的課堂。真正把學習的自主權還給學生,引導他們自己去探索,去發現,在反覆驗證的過程中學習知識,快樂地成長。使他們真正的成爲學習的主人。這樣纔是一個幸福的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