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簡歷模板館>熱點>其他文案>

閱讀包法利夫人感想例文3篇 心靈·巴黎之戀

其他文案 閱讀(9.97K)

本文是一篇關於法國文學經典《包法利夫人》的感想例文。通過閱讀本文,我們可以深入瞭解作者對於這部作品的思考和感受。無論是從小說的文學價值,還是從人物的生動形象,都可以在這篇文章中找到精彩的分析和觀點。希望能夠爲讀者提供一種新的視角來欣賞這部經典之作。

閱讀包法利夫人感想例文3篇 心靈·巴黎之戀

第1篇

很久之前就知道《包法利夫人》的內容梗概。今天夏天終於有機會讀它。

夏爾其實並沒有真才實學,他莫名其妙地通過了醫學考試,成了一名醫生。他的第一任妻子是個中年寡婦,妻子死後,他又娶了鄰村的一個農民的女兒愛瑪。他開始行醫就名聲大振,在治好了愛瑪的父親的病後,愛瑪稀里煳塗地嫁給了他,成了包法利夫人。婚後愛瑪生活孤寂,她開始思考愛情和男人。她認爲自己的丈夫應該有異於其他一切男人,他應該是漂亮的、有靈性的、出類拔萃的、迷人的。然而,她的丈夫卻粗俗不堪。一個偶然的機會,他們應邀參加一個舞會,她見到了一些上流社會的男人和女人。她和男人跳舞,玩得很開心。回到家後,她還想念着她的舞會。包法利見他整天鬱鬱不樂,便決定搬家。

他們從道特到了永鎮。她懷孕了。到了永鎮,她遇到了青年男子雷宏,他是個文書。她和他談戀愛。女兒出生後,交由木匠的妻子餵養。她有更多的時間和雷宏談情說愛。不久雷宏離開了永鎮,她要跳樓,被夏爾發現並阻止了。很快她又遇到了羅道夫,羅道夫叄十出頭,有和女人交往的豐富經驗。他們相愛了,偷偷交往了叄年。最後愛瑪要和他私奔,他逃跑了。愛瑪失戀了,她病得要死。夏爾細心照顧她,她慢慢恢復健康。在魯昂看戲時,她又遇到雷宏。雷宏這次一定要得到她,他們在一起了。她愛得太瘋狂,不停地給情人送禮物。以至最後負債累累,法院要扣押她的不動產。她的情人幫不了她,她服毒自殺了。在她死後不久,夏爾發現了她兩個情人寫給她的情書。他說這是命。再後來他也死了。他們的女兒被送給一位姨媽撫養,姨媽生活窮苦,把她送去做工。

整個小說寫得就是一個女子企盼更絢麗的人生,在幻想與現實之間掙扎。我理解她。她的悲慘結局,不能怪她喜歡幻想。她一開始就錯了。她年輕還讀過書,不應該按着父親的意思嫁給沒有才學而又粗俗的夏爾。她並不瞭解他,只知道他有名氣。婚後才感覺和他生活並不幸福。她內心孤獨,渴望有激情的生活。當她遇到比夏爾好得多的男人,她就開始外遇。夏爾粗心大意,什幺都發現不了。爲了向情人表達愛意,她大肆揮霍錢財,欠了很多賬。於是就有了最後的悲慘結局。

歸根結底,她失敗的塬因有兩點。第一,她不該嫁給夏爾。第二,她不應該給情人送禮物。約會中應該男人付賬,女人不應該爲錢煩惱。外遇沒有什幺,她那幺漂亮、又聰明,怎幺甘心呆在家裏無所事事?只不過什幺都得有個度。

閱讀包法利夫人感想例文3篇 心靈·巴黎之戀 第2張

第2篇

年幼時候,是很難喜歡《包法利夫人》的,它不太合乎浪漫的情懷。雖然它具備一切浪漫劇的條件:年輕美麗的女主角,不幸的婚姻,負心情人,毀滅的結局。可事實上,卻沒有期料中的那種傷情。尤其是在大量閱讀各種西方小說的青春時代,《安娜·卡列尼娜》,《被污辱與被損害的》,《簡愛》,《呼嘯山莊》,《約翰·克利斯朵夫》,特別是俄國著名作家屠格涅夫的小說:《初戀》,《貴族之家》,《前夜》等,從中攫取的多是美麗的委婉的憂傷。青春時代,大都是崇尚感傷主義的。不幸和犧牲罩了幻想的光環,格外照耀着經驗和認識都處於空虛的年輕時光。而《包法利夫人》卻熄滅了光環,令人看見底下黯然的真相。愛瑪的美貌、愛情、憂鬱、希望和絕望,甚至於她的死,都是在缺乏同情和讚美的描寫中,呈現眼前,更不要說別的了。這一切都不夠熱情和甜蜜,無法滿足自戀的情結。即便是成年,再一次讀《包法利夫人》,覺出了它的好,也不是爲它醉心。相反,因你比年幼時清醒,於是便冷靜了,它原是沒有一點讓人做夢的企圖,你領受到的是更爲真實的現實。所以,你是,折服,折服寫實的殘酷。重讀的新近周克希先生的復譯本《包法利夫人》,他在序言中,提到儒勒·德·戈吉耶由小說而發明“包法利主義”這個名詞,定義爲“人所具的的把自己設想成另一個樣子的能力”。其實,這已經囊括了包法利夫人命運的所有性質。多情和善感,追究起來,竟只是“把自己設想成另一個樣子的能力”,終因“設想”和真實力量懸殊,跟循既定的邏輯,形成整個事件的因果的骨骼。可事情卻又遠不是一個定義那麼簡單,如同現實一樣,“設想成爲另一個樣子的能力”是一個漫長的複雜的日常過程,這個過程是因果的骨骼上的血脈、肌肉、豐富敏感的神經,也是決定它不是定義而是小說的全部理由。還是要引用權威的語錄,序言中提到的左拉的話。如左拉這樣同是所謂自然主義者,他是能夠了解寫實的工作性質:“以《包法利夫人》爲典型的自然主義小說的首要特徵,便是準確地複製生活,排除任何故事性成分。作品的結構僅在於選擇場景以及某種和諧的展開秩序……”“場景”、“和諧的展開秩序”,便是寫實的美學要素。那麼,“設想成爲另一個樣子的能力”,及遭致滅亡,是經由如何的“場景”與“展開秩序”而實現的呢?

設想成爲另一個樣子的能力,是從愛瑪十三歲的時候,開始孕育培養的。那一年,她被父親送去修道院讀書。愛瑪在修道院裏並沒有如通常那樣感到壓抑,相反,她以她的所好攫取了多愁善感的養料。宗教、教義、宗教儀式,還有修女,爲她組織了一個不真實的夢幻世界,她在此沉醉不醒。這是她浪漫的天性所致,也多少因爲外省修道院的人性的氣質。修女們對待愛瑪非常友愛,懺悔時,神父纏綿的絮語,講道中引用情人、婚姻的比喻,同學們偷帶進來互相傳看的精美畫冊,還有那個每月來修道院一星期做針線的老姑娘,唱古老的情歌,講故事,說新聞,甚至散播小說這種世俗讀物。在這裏,終因爲遠離中心而綱紀鬆懈。於是,修道院便“充滿溫情”。愛瑪的感傷性格在此得到豐厚褊狹的營養,她對生活的想象,即“歡愉,激情,陶醉”的概念,也在此完成。在這些概念化的想象之下,蘊含較深又細水長流的日常生活,就顯得太平淡了,平淡到她認爲是個錯誤。

她是在與包法利醫生結婚之後,尖銳地意識到這個錯誤。此前,閨閣的生活再是沉悶,到底還說是有出路的,出路就是結婚。居住分散的外省鄉間,又不是世家出身,婚姻的機會其實很有限。於是,當包法利這個鄉間醫生一旦出現,她便將幸福的指望交給了他,而緊接着就感到了失望。包法利這個笨人,實在是有着感人的愛,即便是對他從未愛過的前妻,也含着溫情,何況是他深愛的愛瑪。“他情不自禁地經常要去撫摸她的梳子、戒指和披巾”;他對她言聽計從;爲了換個她樂意的環境,不惜放棄他好不容易立足行醫的託斯特,遷去永鎮;在愛瑪死後,還按着她的喜好行事;他終於發現愛瑪不忠實的證據,被嫉妒打擊得一蹶不振的時候,當他久久望着妻子的情人羅多爾夫,“他彷彿又見着了跟她有關的一樣東西”,竟也嫌隙盡釋。這樣的愛是愛瑪沒有從書上讀過的,因此便是在她想象之外。“而她又沒法理解自己不曾身經的事情”,這其實是致命的缺陷,她的世界就是那麼狹小,她沒有體驗的情感於她都是不存在的。由於她對客觀的外界缺乏理解,或者說理解的願望,她纔可能一任發展“設想成另一個樣子的能力”,走入幻覺的深淵。

如同《包法利夫人》的副題“外省風俗”,包法利醫生就是“外省風俗”的最好體現。他比愛瑪更早登場,也更晚退場,是爲愛瑪的劇情演出序幕和尾聲。這大約就是左拉所說的,“和諧的展開秩序”,命運的因素依着自然的規律漸次進入,逐步形成事端,又在事畢會留下影響。小說的開頭便是幼年的包法利入學讀書。這是一個老實、呆笨、心底淳厚、少見識但盡職守責的孩子,有多少鄉村醫生是用這樣的坯子做成。他們巡遊鄉間,會的就那麼幾手,可卻包治百病。有治不好的,也不見怪,因爲有上帝召喚做後盾呢!而醫生的品格就是見證。像愛瑪這樣一個鄉下地主的女兒,與好名聲的包法利醫生結婚,已是她的福分。再不會有更加出奇制勝的機遇了,除非出現神話,比如辛德瑞拉的故事。而性格嚴謹的自然主義向來不製造神話,他們從不企圖扭轉“普通生活的平常進程”,於是他們便也無法扼止愛瑪,這一個沉溺於自我幻覺的女人,一廂情願地製造神話。當然,他們同樣無法扼止生活的進程不斷地擊破她的臆造的神話。

第3篇

十九世紀中期的法國,是一個階級森嚴的年代:農民,工人,商人,資產階級......

包法利夫人--愛瑪,一個農家的女兒,在修道院受過貴族式的教育,讀過許多浪漫的主義色彩的小說,整天活在幻想中,期待浪漫高雅的愛情.一個農民看起來有身份的醫生--包法利.查理,於是成了愛瑪的丈夫.然而所期待的愛情並沒有到來.包法利既無才能,又無雄心,舉止沒有風度可言,談吐和人行道一樣平板,所以她瞧不起當鄉鎮醫生的丈夫,夢想傳奇式的愛情.可是她的第一個情人是道德敗壞的鄉紳,第二個情人是自私懦弱的文書.她的偷情沒有爲她帶來幸福,倒給投機商帶來了可乘之機,使她成爲高利貸者盤剝的對象,最後她債積如山,無法償還,丈夫的薄產早已被他揮霍殆盡了,情人不肯伸出援助之手,她在山窮水盡走投無路的情況下,只好服毒自殺.這就是浪漫主義與現實主義相結合的十九世紀中期的法國作家居斯塔天.福樓拜的第一篇作品t;t;包法利夫人>>.

包法利夫人--愛瑪原是一個農家的女兒,父母卻讓她接受大家閨秀的教育,希望有一天她能走進資產階級貴族的生活圈子.即使她有美麗的外貌,佼好的素質修養,但在那個身份等級嚴明,人們極重視家庭背景的年代,他們的這種想法是不現實的.正是愛瑪所接受的這種教育,感受到的貴族生活的奢侈糜華與她現實生活矛盾,而造就了她一生的痛苦.如果沒有接受這種教育,沒有親身感受到奢華,她的期待嚮往和夢幻就不會那麼強烈了.她追求精神上的豐富,希望有一個風度翩翩的勇猛的男子愛她,給她所憧憬的甜蜜浪漫愛情.但她卻不清楚她所期待的精神生活需要貴族式的物質(花園別墅馬車)作爲後盾,最後她的精神追求變成了物慾和淫樂.

對愛她的,把她當作高高在尚的女神的丈夫,她有內疚與自責.曾經試圖努力成爲一個賢妻良母,但是她的自責與內疚只是小河的涓涓細流,而物慾與淫樂是大海的波濤洶涌.波濤洶涌的猛烈撞擊總是使她不顧一切去追求,連最後殘留的一點婦道都丟棄了.

她本來可以有一個平凡幸福的家庭,一個愛她的丈夫,只因爲她不切實際的浪漫追求而把一切毀滅掉了.在她臨死的時候,她有留戀她的丈夫和女兒,但她更期待快點離開喧囂的人世,去天國.也許只有那一刻她做到了無牽無掛(她從沒真正牽掛她女兒和丈夫,牽掛的只是她的愛情),只希望早點結束她痛苦的生命.

愛瑪的悲慘命運是浪漫主義與現實主義衝突的結果,自她進修道院的那天起,她就無法擺脫這個悲慘的結局.

人所接受的教育越高,精神生活就越豐富,所承受的精神壓力就越大,走向自殺的可能性就越大.近兩個星期華濃四個跳樓自殺案子就引人深思,即使不明其中原因.但這種輕視生命的行爲是我所不認同的(除精神病患者外).

當人處馬斯洛'五需求層次理論'的最低需求--滿足生理上的需求,他們日夜奔波勞碌只爲解決溫飽,希望生存下來.沒有生命的來源,不用自殺也會自己走向死亡.要處於高層次的人向低層次的轉變是一件極難接受的事,但有時也不妨去看一下身處比自己低層次的人的生活,可能你就會發現自己比較幸福.

世上沒有絕對,只有相對.唯心主義有時是不科學的,但也許會令你活得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