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簡歷模板館>熱點>其他文案>

生活情境描述散文

其他文案 閱讀(2.14W)

  生活情境描述散文

日子久了熟悉了,大家匯聚在一起,就常請樂手進行演奏,常拉的曲目有《二泉映月》《江河水》《賽馬》等等,真想不到簡單的二胡能把曲子演奏得這麼好聽。以下是本站爲大家整理的生活情境描述散文資料,提供參考,歡迎你的閱讀。

生活情境描述散文

生活情境描述散文一

立夏了,小區裏的景象呈現出另一番多彩的風貌,花依然盛開着,草木的綠色又向縱深發展了一層,退休的人們再次開啓了自娛自樂的悠閒生活;那飄飄揚揚的樂曲聲歌聲咿咿呀呀地上揚着,傳到了住在五樓的我家,讓人頓生些許昂揚激盪的心情。

這個小區,名字中的“八一”兩字就帶有一定的傾向性——除了一部分離休老幹部以外,大部分是軍隊退休的老軍人,行走於院子之中既可感受到軍隊營區似的嚴整規範而不乏輕鬆活潑之氣息;畢竟屬於修養性質的院落,四處還是充滿了悠閒平靜的生活氛圍。我家廚房窗戶下方就是小區的中心花園,高高低低的喬灌木花叢圍繞在其外圈,內裏則是一個不算規則的“丫”字形水池把花園劃分爲三個區域:兩個可供人們跳舞遊戲的平臺場所,是婦女和兒童們歡樂運動的場地,一座小型拱木橋連接了彼此;頂頭靠東的那個四方形亭子,則多爲幾個“音樂人”經常集聚的所在,一些音樂愛好者常常在這裏演奏與放歌,釋放自己豐盈飽滿的內蘊心情,同時爲小區增添喜悅的氣氛。

我很喜歡這幾個愛好者組成的音樂小團體,雖然算不上什麼正規,混亂而搭的組成:有吹口琴、薩克斯管的,有拉小提琴、手風琴、二胡的等等,也不分西洋和民族樂器,就混在一起演奏,然後有人跟隨着曲子大展歌喉,唱得好與不好都沒有關係,圖得個熱鬧和心情舒暢。許是年齡和職業的關係,他們演奏和演唱的曲目多是軍旅歌曲,有戰爭年代的紅色歌曲,比如:《游擊隊之歌》《大刀進行曲》《解放軍進行曲》《我是一個兵》等等,也有新時期反映軍旅生涯的歌曲:《十五的月亮》《說句心裏話》《小白楊》《毛主席的戰士最聽黨的話》等等,其中有幾個人唱得挺不錯,字正腔圓,韻味十足,頗近似於專業水準;也有時候幾個人合起來同唱,曲調更加昂揚,配合密切,顯得剛勁有力。

這裏面我最喜歡的樂器是二胡,相對於那些手風琴、口琴、小提琴和薩克斯管等,二胡的構造簡單素樸,曲調卻悠長凝重,堅韌沉鬱;演奏者不僅能獨奏合奏,還能爲戲曲愛好者伴奏,每當他拉起西北地方戲秦腔的悲亢傷遠的腔調,那婉轉悠長哀涼悽柔的曲子,常常叫人不由自主沉入其中雙淚橫流而有“江州司馬青衫溼”的味道……

我小時候對音樂課有點牴觸,接觸樂器更少,很多樂器叫不出名字也分不清它們的區別。真正開始喜歡音樂並認識一件樂器是上世紀八十年代初在衛生學校教書時,教研室調來一位生物老師,從空軍某文工團轉業下來,拉着一手好二胡,我們隔壁而居。每當在休息日或傍晚時分,悠悠的二胡聲就從他的門前冉冉逸出,飄飄然進了我的房門,讓我不由自主地感受到了音樂的薰陶,漸漸喜愛上了它婉轉悠長的曲調,經常停下手中之事側耳傾聽;心細如髮的同事也許意識到這樣可能會影響周圍老師們的工作和休息,因此拉琴往往不能盡興,並常向我們致以歉意;其實他多慮了,好樂手是我們求之不得的。

日子久了熟悉了,大家匯聚在一起,就常請樂手進行演奏,常拉的曲目有《二泉映月》《江河水》《賽馬》等等,也有不少軍旅歌曲;真想不到簡單的二胡能把曲子演奏得這麼好聽!尤其夏日的晚上,月光朦朧樹影婆娑,一干老師圍坐在房前的大柳樹下,一邊乘涼一邊傾聽二胡的曲調,《二泉映月》《江河水》悽婉悲愴,哀遠憂傷,不由我們的鼻子酸楚雙目盈淚,心情也沉重起來,此時大家默默無語,周圍寂靜無聲,好像天地之間除了二胡再無其他,就猛然想起下面一句話來:“所有美妙的音樂,都使樂曲感到悲慼。”——這大概是有原因的吧?!往往這時候我就會提議,換一支曲子吧!來一段《賽馬》或軍歌曲子,激發一下大家的情緒,樂手也會很快轉換過來,讓曲風昂揚奔放起來……

很多年過去了,如今我們同樓居住的一位離休老人,部隊宣傳員出身,戰爭年代一直是部隊文工團的主要成員,退休後只要有機會還常常化妝登臺演出,前些年還能聽到他引吭高歌的聲音,現在九十多歲了唱不動了。可一旦院子裏有美妙音樂響起,他的注意力就被調動起來,很用心地在傾聽着,不時哼哼兩句,頗有“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的氣概!

軍人這個特殊羣體,雖然表面上以鐵血硬漢著稱,實際上並不都是那般生硬刻板的性格,軍人也有軍人溫柔豪放的一面,也需要多彩生活相伴,有一首歌唱得好:咱當兵的人,有啥不一樣,只因爲我們都穿着樸實的軍裝;咱當兵的人,有啥不一樣,自從離開家鄉就難見到爹孃!說不一樣,其實也一樣,都是青春的年華都是熱血兒郎;說不一樣,其實也一樣,一樣的足跡留給山高水長!……如果真要找出什麼不一樣的話,那就是:軍人每天頭枕着邊關明月身披着雨雪風霜,爲了國家安寧他們緊握手中的鋼槍!這纔是軍人真正的樣子!

生活情境描述散文二

你聽說過滄海桑田的故事嗎?

傳說,東漢仙人王方平,在門徒蔡經家見到了仙女麻姑,發現她原來是自己的妹妹。麻姑早年在姑餘山修行得道,千百年過去了,長得依然像十八九歲的姑娘,頭頂盤着髮鬢,秀髮垂至腰際,身上的衣服光彩奪目,大家舉杯歡宴。麻姑說:我自從得到天命以來,已經三次見到東海變爲桑田。這次去仙山蓬萊,見海水比以前淺了許多,大概又快要變成陸地丘陵了吧!王方平笑着說:難怪聖人說海中行路都會揚起灰塵。

滄海桑田指大海變成了良田。

位於黃海邊上的江蘇省響水縣,就是真實版滄海變桑田的典型。

七百多年以前,響水還屬於東海龍王的領地呢。據史料記載,南宋以前,響水地區還沒有形成陸地,自黃圩鎮雲梯關開始,境內的大部分地區處於滄海之中。有書爲證:清代河督靳輔《開闢河口》:“雲梯關者,不知起自何時,乃黃、淮二瀆所由入海者也。往時,關外即海。”可見,那時的響水,沉寂海底,悄無聲息,還沒有露出一絲絲長高成陸的痕跡。

宋高宗建炎二年(1128年),黃河奪淮入海,西部高原的黃沙土,用他豪放的激情,順水而下,不遠萬里,掠泗奪淮,由響水的雲梯關口,直奔滔滔大海。大海用她寬闊的胸懷,無限包容,充分接納,夾帶而來的大量泥沙,經過歲月積澱,墊高了海平面,海岸線日漸後退,版圖中慢慢呈現水潤潤的灘塗,並逐漸成爲陸地,是大海與黃河共同孕育了響水這顆璀璨的黃海明珠。至1855年黃河北歸,歷經727年時間,驗證了海中行路揚灰塵,滄海變桑田的神話。

明代以前,響水口地方,只有少數居民,明“洪武趕散”遷來大量移民,靠煮海爲鹽和捕魚爲生。惡劣環境下的響水人,經過多少代人無數個春秋冬夏的戰天鬥地、改造自然,興修水利,治黃治鹼,終究是物競天擇,適者生存,如今,常住人口60多萬,大美響水,成爲黃海之濱風景如畫的宜居小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