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簡歷模板館>熱點>其他文案>

教學心得體會9篇 教學心得:塑造學生興趣,點燃學習火花!

其他文案 閱讀(1.98W)

本文通過總結教學過程中的心得體會,旨在分享教師們在教學實踐中的經驗與教訓,以期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內容涵蓋了教學目標的設定、教學方法的選擇和課堂管理的技巧等方面。希望能爲廣大教師提供一些有益的參考,共同推動教育事業的進步和發展。

教學心得體會9篇 教學心得:塑造學生興趣,點燃學習火花!

第1篇

教師是教育改革的踐行者,提高教學質量離不開優秀教師素質的養成。在倡導素質教育、教師專業化發展和八十七中學“自主發展、人文見長”理念的背景下,一系列如“四杯賽”(教學技能比賽)、課題研究的教育教研活動使教師在教學技能、教學經驗、教學理論獲得了提升和積累。面對本校“十二·五”階段新的挑戰、目標與規劃,本校教師更需要在專業發展的道路上及時總結並反思已有經驗,“走出去”感受成功教學案例、“引進來”有助於提升教學效果的理念,積極在日常教學中探究並總結有效教學實踐。

在秋風送爽的九月,八十七中學得骨幹教師、各年級備課組長等教師隊伍的中堅在馬廷芳校長的帶領下赴山東,開始了新的學習之旅、探究之旅,以“有效教學”爲主題,聽取了專家關於“有效教學”的角度獨到的講座,參觀了濟南五中和中外聞名的杜郎口中學。這次赴山東的教育考察,不僅使八十七中學得教育團隊感受到讓人耳目一新的教育理念,還收穫了成功教學經驗下的有效教學模式,更重要的是從山東回來後,我們的教師團隊結合學校和自身的情況,將所學所感應用到了實際的教學活動之中,使山東考察的所學、所感真正走入了八十七中的教育實踐。

什麼是有效教學?爲什麼要進行有效教學?怎樣進行有效教學?其實,如何在課堂上幫助學生達成學習目標是身處教學一線的教師不斷探索的問題,很多教師在實踐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對教學也逐漸形成了自己獨到的見解。然而,真正從宏觀的理論層面上感受並詳細瞭解“有效教學”的機會並不多。因此,在學習有效教學的成功案例之前,參加活動的教師們首先在理論層面上對有效教學的理論進行了深入聽取了中國教師報全國教師培訓基地特聘教育專家、全國優秀教師於春祥老師的“高效課堂的理論與實踐探索”的講座。

從課堂教學的理念出發,於老師引經據典地爲大家講解了語言、歷史和文學中對於學習和教學的論述:學習應該是令人愉悅的,以人爲本、養成良好的師生關係、形成有效的師生互動模式纔是課堂的本源。接着,於老師以“目標—預告—展示—點撥—作業”的學習流程爲主線,結合自己豐富的教學經驗,爲大家提供了行之有效的高效課堂實踐要點和策略,即課堂組織、課堂展現的重建和對學生學習環節的有效整合與控制。最後,於老師通過自己對於有效教學的反思,詮釋了有效教學實踐的核心,就是“行動”與“堅持”。

學習不僅要“讀萬卷書”,更要“行萬里路”,因爲只有行萬里路,才能從細節親身學習和體驗成功的教育實踐。八十七中學此次更是長途跋涉,幾經顛簸地前往濟南第五中學、山東師範大學第二附屬中學和聞名中外的教育改革試驗校——杜郎口中學。通過深入聽課、交流、討論、講座等多層次、多元化的活動,參加活動的教師們在教學的各個環節都學習到了一些值得借鑑和能夠幫助自身改進的地方。其中,最令人深刻的就是杜郎口中學以行動對“以學生爲主體,教師爲主導”發展觀的詮釋:

課堂上,教室裏取消了講臺,以“10+35”的學生35分鐘主講加展示爲主、教師10分鐘補充提煉爲輔,轉換了教師與學生的再課堂中的地位。學生的發言可以是長篇大論,可以是隻言片語;可寫在預習本上,可寫在黑板上、地板上;也可以是演、唱、跳。教師在課堂中積極帶動學生進行小組活動,促使學生髮言和討論,並適時給予指導。這樣學生與學生之間、學生與教師之間不斷交流的課堂教學模式不僅讓課堂“活”了起來,更讓學生的學習“樂在其中”。

課堂下,教師與學生平等相處,爲學生講解習題、傳授學習方法。“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與傳授只是相比,如何整理所學、如何提高學習效率更能爲學生長期的學習做保障。校園裏,校園板報中皆是學生寫的詩歌、文章和感悟。真可謂課堂內外皆是學生自主發展的舞臺。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一從山東回來,參加此次活動的老師不僅將所學形成了一篇篇細緻而又充滿自己思考的考察報告,還通過思考積極將這些感悟運用到日常的教學活動中。

例如,在杜郎口中學,學生通過小組合作學習的模式開展學習活動,小組合作學習一方面是一種高效的教學模式,不僅增加學生在課堂中的展示機會,而且還能促進學生在交流中獲得更多的學習經驗;另一方面,小組合作學習也是一種高效的教學管理模式,通過組員向組長彙報,組長向教師彙報,提高教師的工作效率和對學生的掌控能力。受到小組合作學習的啓發,八十七中學老師也在自身的教學實踐中運用了起來。由於學生並沒有經過自主學習模式的訓練,因此學生小組學習的模式就先從課下做起,比如英語組的.教師就讓學生結成小組,組員向組長展示需要背誦的英語單詞與課文的掌握情況,教師則通過嚴格考察組長的掌握情況和課上抽查進行控制,避免學生佔用大量時間逐個給教師背誦、有效提高了教學管理效率。

教學模式是已有教學經驗的總結與昇華,是成功教學模式傳承的載體,是幫助教學行爲規範化、科學化的工具,更是有效教學實踐開展的核心。山東考察後,我們意識到一個明確、響亮而又內涵豐富的教學模式對於八十七中學發展的重要性。在聽取了大家的總結報告與反饋後,馬廷芳校長結合自己對衆多成功教學案例的瞭解和思考後提出,“要探索、總結具有八十七中學自己特色的教學模式”。

一次山東之行,帶給我們的有收穫、有啓示、有反思、有疑惑,然而留給我們更多的是成功教學經驗和教學理念在自身教育教學提升中的影響,如何內化學習成果、怎樣踐行有效教學仍然是八十七中學在不斷踐行的課題。“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在教學模式探索的新路上,在有效教學的實踐中中,八十七中學領導及全體教師定將不負家長及社會的期待,爲社會提供更爲優質的教育資源。

教學心得體會9篇 教學心得:塑造學生興趣,點燃學習火花! 第2張

第2篇

引言:隨着課改的深入推進,實現閱讀教學模式的改變刻不容緩。語文教師必須深刻認識到閱讀教學中學生問題意識培養的重要性,在教學中選擇適合學生的問題意識培養方式,從而引導學生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提升教學成效。

由於受到傳統應試教育觀念的嚴重影響,在國中語文閱讀教學中,一些語文教師依然使用傳統教學模式,幾乎很少結合學生實際學習情況開展閱讀教學。經常運用統一的教學模式,對段落層次以及文章表達的中心思想按部就班。教師對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也處於形式主義,採取師問生答或將固定的閱讀題目分析講解的方式進行閱讀教學,甚至還有些語文教師直接呈現問題答案進行走馬觀花式教學。這種閱讀教學模式不利於學生問題意識的生成,不能充分調動學生主觀能動性。

中學生閱讀整體感知環節不到位,在閱讀文本後對文章的思想內容理解不夠準確或者不夠深入,導致對重點問題的探究顯得忙無頭緒或停留於問題的表面,難以深入或借問題論問題,不善於聯繫上下文或着力於結合語境,卻又找不到切入口,沒有形成對文本完整連續的印象,思維是片段式碎片式的。這種問題探究的艱難,導致學生在閱讀過程中不能獲得最佳的情感體驗,與作者思維同步。

在閱讀教學中常常出現這樣的問題:學生在閱讀文本後還是無法確定文章中心思想。學生的閱讀顯得蒼白無力,目標也不明確,不利於學生閱讀能力提升。這就需要教師在教學中應因勢利導,創設問題情境,有意識的激發學生問題意識生成,讓其學有所獲。例如:在《濟南的冬天》的教學過程中,爲了增強學生情感體驗,教師引導學生思考:冬天會帶給人怎樣的感受?根據學生的回答教師就可以順勢引出文題,然後引導學生思考濟南冬天的特點是什麼?課文從哪幾個方面來寫濟南的冬天?在學生明確了濟南冬天的特點之後,教師帶領學生深入分析和思考:濟南陽光下的小山有何特點?學生根據教師創設的問題情境在文中圈點勾畫相關文本信息,接着教師又讓學生自主探究,積極思考白雪覆蓋下的小山有何點?濟南冬天的水有何特點?教師有針對性設疑,帶領學生由淺入深,體味文章寫景特點及思想情感,不僅讓學生能夠更深層次感受文本蘊含的情感及描寫景色的特點,又讓學生在不斷解決問題中掌握了知識重難點,學生的閱讀能力和分析能力也會得到深層次的發展。

良好的閱讀情境能營造輕鬆自由的課堂氛圍,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熱情。因此,教師在閱讀教學過程中,應該根據教學實際情況,以文本內容爲依託,創設良好的閱讀情境,營造濃厚的衝突氛圍。從而讓學生全身心投入到閱讀活動中,形成良好的問題意識的`狀態,最大程度的進行探究。例如:在對《說幾句愛海的孩子氣的話》這篇文章閱讀教學過程中,語文教師應該爲學生營造學習氛圍:首先展示大海潮起潮落的圖景,讓學生用優美的言語描述觀海圖景的感受。在這種良好情境的薰陶下,教師順勢播放文本朗讀視頻,讓學生在聽讀的過程中,找出作者描山繪海之語句。爲了深入探究文本內容,教師鼓勵學生分組參與“愛海派”與“頌山派”的辯論賽。學生根據老師提出的問題“作者筆下的海美在哪裏?”“作者筆下的山也很美,誰替山打抱不平?”“山比海有哪些優勢?”紛紛展開激烈的辯論。學生在相互交流,相互啓發,相互爭議中,對文本內容有了更深層次感知。在拓展練習環節,教師有意識的佈置作業,讓學生蒐集頌山贊海的詩詞。

這種看似衝突的學習氛圍活躍了課堂氛圍,也讓學生在形成問題意識的過程中加深了對文本內容的理解。教師通過對文中山水特色這一情節進行重點的引導,從而激勵學生能夠更加深入的思考與分析文章中心思想,學生在思辨的過程中,思維獲得多維度發散。

爲了能夠推動閱讀教學工作的順利開展,加強學生問題意識,中學語文教師在閱讀教學過程中應該積極培養學生多層次以及廣泛性的閱讀習慣,讓其不斷拓展自己知識面,豐富情感體驗和閱讀經驗。例如:《月跡》這篇課文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可以把學生分成六組,提出問題,進一步要求學生通過實施小組合作學習以及閱讀,對問題實施進行有效的討論。學生根據人物角色及月亮蹤跡分別負責完成相關內容的收集、ppt的製作、分類探究人物思想性格特徵等。期間教師還要不斷鼓勵學生對與文本內容相關讀物的閱讀,不斷拓寬學生知識面。在拓展環節,學生結合教師的要求對《水調歌頭》、嫦娥等相關的知識進行收集和整理、彙總,各個小組對教師提出的問題進行討論和分析,學生在閱讀的交流探討中,發展了自身的閱讀素養,提升了學習成效。

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應該改變傳統教學模式,充分調動學生主觀能動性,引領學生明確閱讀學習目標。教師可以通過提示、滲透等方式來指引學生形成問題意識目標,同時尊重學生的自主選擇。鼓勵學生從讀悟寫,思寫結合。指導學生從閱讀中思考作者行文之意圖,領悟作者構思技巧及語言之魅力。例如:在對《故鄉》這篇文章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課前讓學生預習課文,蒐集作者生平簡歷及寫作背景,提出不懂問題。課中爲了讓學生深入解讀文本,教師應該根據學生認知層面,讓其多角度分析閏土和楊二嫂人物形象特徵。首先讓學生畫出文中描寫閏土和楊二嫂的語言、動作、神態的語句,再讓學生分析人物性格特徵,最後組織學生對凸顯人物個性的寫作方法進行廣泛討論,在此基礎上帶領學生進行自由練筆,借鑑文章寫作技法仿寫身邊熟悉的人。學生在寫作過程中,從佈局謀篇到遣詞用句再到思路創新,知識有效進行了遷移,深化了閱讀成果。

綜上所述,語文教師在閱讀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對提升教學成效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師應根據學生的學習需要,採取有效的方式將問題意識的培養融入到教學中,充分調動學生主觀能動性,讓其在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實現閱讀成果最優化

第3篇

時下,各地都在構建高效課堂,力圖真正實現素質教育。高效課堂要求以學生爲中心,“教”圍繞着“學”運轉;要求學生動起來,以小組合作學習爲主要課堂形式,注重“自學、展示與反饋”。那麼高效課堂下,如何做學生呢?

第一、要樹立我的學習我作主思想,不等不靠,積極主動

須知:被動地學習如獄中的苦囚,自發地進取是人生的享受。既然高效課堂注重學生的自主學習,既然教師敢於放手,俯下身子爲學生服務,學生就要自信地站上講臺,指點江山,激揚文字,唾棄當年滿堂灌。馬斯洛的“自我實現”理論告訴我們,人都有“自我實現”的需要。越是在自主狀態下,獨立地發揮出潛能,獲得自我價值的實現,越有成就感,越能成爲自由、健康、無畏的人。而這一切的一切,都需要樹立主人翁思想,敢於負責,敢於承擔,敢於表現自己,敢於說“我的課堂我作主”!

“瞎子和瘸子,要到達同一個地方,單靠一個人的力量是無法完成的。所以,瞎子背起瘸子,瘸子指引着瞎子,兩個人順利到達了目的'地。”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學習需要合作。自主的程度、合作的效度、探究的深度可以作爲衡量學生學習力的三大參照。合作學習要求學習小組成員共享目標和資源,共同參與任務,直接交流,相互依靠。有的同學可能會說:“我是優生,我幫助別人要浪費時間。”此言差矣,根據學習金字塔理論,學生被動聽講,知識的記憶率是5%,閱讀是10%,視聽是20%,演示是30%,而參與討論能記住50%,參與實踐能記住75%,有一種學習方式能記住知識的90%,那就是“教授他人”。贈人玫瑰,手留餘香。何況,你教會了別人,不僅贏得同學的感謝,最終受益的還是你自己啊!

高效課堂的精髓就是展示,展示是學生自主學習的動力源泉,是實現自我表現欲的重要途徑,更是獲得成就感的重要平臺。因此,課堂上要積極參與展示,不怕暴露問題,暴露問題正是解決問題的前提。別人展示時,要學會傾聽、觀摩與質疑,學起于思,思源於疑,抱着挑剔般質疑的心去傾聽觀摩別人的展示,你就會全神貫注,收穫多多。課堂是學生自主、自信、張揚個性、和諧發展的舞臺,學生通過“展示”把學到的知識加以鞏固,靈活運用,真正做到“在展示中學習,在展示中提升,在展示中成功”。

第四、要提升“三學”(獨學、對學、羣學)的有效性

獨學也稱自學,這一階段要充分發揮自主能動性,把個人能解決的問題全部解決掉。比如,查生字,記單詞,背定理,這些獨自兒能學會的,不要求助同學,更不要依賴老師。對學,要儘量製造“1+1>2”的增值效應,同伴之間取長補短,聯手探究,通過質疑、釋疑,不斷挖掘知識的深度。羣學,並不是簡單地圍在一起七嘴八舌,而是以小組爲單位有明確的分工。分工是建立在每個學生個體充分自主探究基礎之上的,表現爲“八仙過海,各顯神通”;協作是將成員自主學習的成果共享,表現爲“集思廣益,去蕪存菁”。

衆所周知,高效課堂講究兩個字,一個“活”一個“動”,“活”即靈活、活躍、活生生,“動”即聯動、走動、動中學。杜郎口奉行的“讓學生動起來、讓課堂活起來、讓效果好起來”,其精髓就在“活”與“動”上。然而,“活”則易生亂,動起來更是不好控制,怎麼辦呢?答案是規則明確,執行嚴格,全員遵守。就拿展示規則來說,杜郎口編了這些歌謠:我自信,我最棒,聚焦點處來亮相。胸挺直,頭高昂,面帶微笑喜洋洋。嘴裏說,心中想,脫稿不再看師長。吐字清聲洪亮,嗯啊口語別帶上。一握拳,一揮掌,肢體語言能幫忙。展示完,忙退讓,褒貶評價記心房。貫徹這些規則有什麼好處呢?第一,有模有樣,儀態大方,能提升展示者的自信。第二,自動聚焦,加強吸引,能收攏全班同學的注意力。第三,追求完美,精益求精,能最大限度地優化學習效果。比如,要求脫稿,就避免了照本宣科;聲音洪亮,能提振士氣,聽得清爽;運用肢體語言作渲染,更會讓學生全神貫注,防止走神。

用口訣,比如巧記秦統一六國的順序(韓趙魏楚燕齊),喊趙薇去演戲!諧音加聯想,永遠忘不掉。“知識樹”就是對系統知識進行整理,然後畫一個樹狀的結構圖。它的特點也是直觀形象,脈絡清晰,層次分明,重點突出,知識間的內在聯繫一目瞭然,可以通過這棵樹瞭解每個知識點處於整體的什麼位置,以及它與周圍的知識點有什麼區別和聯繫,幫助學生抓住重難點和關鍵點。“思維導圖”又叫心智圖,它運用圖文並重的技巧,把各級主題的關係用相互隸屬與相關的層級圖表現出來,把主題關鍵詞與圖像、顏色等建立記憶鏈接,思維導圖充分運用左右腦的機能,利用記憶、閱讀、思維的規律,協助人們在科學與藝術、邏輯與想象之間平衡發展,從而挖掘利用大腦的無限潛能。比如,《看雲識天氣》中介紹了8種雲,分別是捲雲、卷積雲、積雲、高積雲、卷層雲、高層雲、雨層雲、積雨雲。如何快速高效地記住呢?請看綱要信號圖示捲雲和積雲好記(下面畫了橫線),剩下的按箭頭的指向(箭頭的設計又有點對稱性),很容易記牢。

第4篇

?教材】語文人教版五年級上冊第五單元《遨遊漢字王國》

?微課目標】瞭解漢字發展演變的過程和歷史悠久,增強對漢字的情感,發現漢字充滿着強大的生命力,激發對祖國文字的熱愛。

第一張ppt解說詞:漢字產生於原始社會末期,從傳說中的倉頡造字算起,至今已有五六千年的歷史。從比較成熟的甲骨文算起,也有三千多年的歷史。漢字的演變過程是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草書→楷書→行書。

第二張ppt內容:甲骨文是殷商時代通行的文字,因爲是鐫刻於龜甲與獸骨上的,所以人們稱之爲甲骨文。其特點是:圖畫特徵明顯,筆畫細瘦,自行大小不一。甲骨文“王”“子”的寫法。

第二張ppt解說詞:這是甲骨文的“月”字,因文字刻在烏龜殼和牛的肩胛骨上,所以叫甲骨文。大家都知道月亮有時像圓盤,有時像眉毛,因此甲骨文的月字,既不是新月也不是圓月,而是用半個月亮代表“月”字,甲骨文就是“一彎皓月懸中天”的.形象。

第三張ppt內容:金文又叫鐘鼎文,它是西周及春秋時代澆鑄在青銅器鐘鼎上面的文字,其特點是:筆畫肥大厚實,結構行款趨向整齊,圖畫特徵明顯減少,符號特徵有所加強。

第三張ppt解說詞:篆書包括大篆和小篆兩種形式。大篆是春秋戰國時期秦國流行的漢字字體。特點是:字形整齊勻稱,筆畫粗細一致,趨於線條化,比金文前進了一大步。小篆是在秦始皇統一中國後,由宰相李斯負責創制的,其特點:一是字體方正,二是筆畫平直,三是結構對稱,四是上緊下鬆。

隸書是戰國以後漢字演變過程中以點畫結構逐漸取代篆書的線條結構而形成的一種新字體。(秦隸又稱古隸,漢隸又稱今隸、八分書)。隸書把篆書的圓轉筆畫改革爲方折,並有“蠶頭雁尾”、“雁不雙飛”等筆畫特點隸書打破了以象形爲基礎的構造方式,形成現代文字筆畫的基本格局,符號性進一步加強。

第四張ppt內容:隸書在秦朝因流行於當時下層小官吏、工匠、奴隸中。篆書“月”。

第四張ppt解說詞:到了秦朝,統一了文字,小篆對筆畫進行了調整,篆書一般書寫於竹簡和帛布上,字體看上去流暢而又形象。“月”字就變得不像月亮了。而隸書呢?據說當時在下層小官吏、工匠、奴隸中較爲流行,因此稱之爲隸書。它扁平方正。

第五張ppt內容:楷書也叫正楷、真書、正書。行書是在隸書的基礎上發展起源的,介於楷書、草書之間的一種字體。

第五張ppt解說詞:到了漢末,出現了楷書、草書和行書。楷書也叫正楷、真書、正書。由隸書逐漸演變而來,更趨簡化,橫平豎直。《辭海》解釋說它"形體方正,筆畫平直,可作楷模"。楷書的特點是結構勻稱,橫平堅直,正方形,沿用至今。唐人張旭所創的一種字體--草書,特點是體勢連綿,曲折多,靈活流暢,難寫難認。

第六張ppt內容: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楷書→草書→行書第六張ppt解說詞:歷經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楷書→草書→行書的漢字,由繁到簡,逐步規範,漢字不僅傳承中華文明,還形成獨具特色的中國書法藝術,豐富中華文明的的內涵。漢字又是世

第5篇

“先學後教,當堂訓練”這是洋思創立的一種教學模式,洋思人不僅長期堅持下來了,而且不斷進行完善和發展,這種模式看似簡單,有效運用不易,長期堅持更不易。它體現了一種前瞻性的教育思想。

其實質是:課堂教學過程中都讓學生先自學、探索、實踐,而教師當“嚮導”、“路標”,起“引路”、“架橋”的作用。教師從在課堂上“滿堂灌”的第一線退到第二線,爲學生在自學、思考、討論、答疑中當“參謀”和“顧問”。 “後教”就是學生在先學過程中教師通過巡視準確掌握學習情況,啓發學生交流,解決“先學”中的問題,達到“兵教兵”的目的。“當堂訓練”就是達標檢測,讓學生在課堂上獨立地、快節奏地完成作業。在洋思的課堂上,學生活動貫穿整個教學過程的始終,充分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學生不僅僅是學“會”,而是逐步養成了會學,再輔以“堂堂清、天天清、週週清”的有效措施,洋思教學質量得到充分的提高。

1、當堂訓練,每堂課完,學生就交課堂作業本。老師以作業的整潔,完成的質量來給同學打分。

2、日日清,精選教輔資料當中相關的習題編成試卷,利用晚自習的時間讓學生限時完成。便於老師及時瞭解學生當天掌握知識的情況,及時查漏補缺。

3、週週清,將一週內前後聯繫密切的知識點分別以概念型,習題型編成試卷在週末的時候對學生進行檢測。

我想“三清”的實施大大提高了學生課堂學習的緊張度,培養了學生對自己的學習負責任的意識。我想如果我能從課課清做起,也會在教學方面大有進步的,我想學洋思經驗就要先學好課課清。今後在教學工作中做到精心備課,精講精練,當堂過關。這需要對學困生進行預習指導,爲他們掃清新課中的障礙,使他們能夠在課堂上積極發言,有效的自主學習,不斷提高其學習興趣;針對他們在當堂練習中出現的問題及時給予課後輔導,使他們經過教師的指導,牢固掌握所學知識。

洋思以人的發展爲本的課堂教學模式,讓我深受啓發。“先學後教,當堂訓練”的教學模式的實質,是課堂教學的全過程都讓學生自主學習,每一步都離不開教師的引導。學生是主體,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是導演,組織者。優點是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真正實現自主學習,激發了學生學習的內在動力。他們的課堂教學其實質是目標教學和問題教學的結合。通過出示目標,讓學生明白了學生這一節課學習的內容,減少了教學和學習的盲目性。通過解決問題,激發了學生的思維和內在動力,而且如果學生不會,老師就要反覆點撥、提示、講解,直到學生會了爲止。我想,課堂教學不要用僵化的教學模式來束縛和限制學生及老師,而應看這節課,教師是否激發了學生的思維和內在動力。只要真正把課堂還給了學生,激發了學生的內在動力和思維,用什麼方式都是可以的,可以講,也可以練,但目的只有一個,要真正讓學生的思維動起來,讓學生參與到你的教學中來。只要激發了學生的思維,讓學生真正學會了東西,我覺得采取何種方式的課堂教學方法都是可以的。

第6篇

知道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等字體,知道漢字的演變。

瞭解漢字的演變過程;識別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楷書等。、過程方法與能力

通過了解甲骨文和其他文字的演變,引導學生用發展的觀點看待和認識歷史事物,培養學生歸納、概括歷史知識的能力。讓學生通過蒐集各種漢字字體的資料,概括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楷書的特點,製作“漢字演變簡表”,培養觀察、比較和總結的能力。

認識甲骨文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我們今天的漢字就是從甲骨文演變而來,我國有文字可考的歷史是從商朝開始的。

通過對漢字的演變及漢字造字方法的瞭解,真切感受到漢字是美麗的文字,中華民族是具有高度智慧的民族,從而增強民族自豪感和歷史責任感。

認識到漢字在維繫中華民族發展和團結,發展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漢字對世界尤其是周邊國家產生的深遠影響。

重點:甲骨文和漢字的演變。甲骨文在漢字的形成和演變過程中起到了奠基的作用,所以應重點掌握。漢字的演變是本課的主要內容,所以應作爲重點。學生要了解漢字的演變過程,能識別幾種主要字體。

難點:漢字的演變。甲骨文、金文、小篆幾種字體離我們很久遠,識別比較困難,所以把漢字的演變作爲本課一個難點。可利用一些圖片資料,結合通俗的講解來突破難點。

同學們,我們每天都在書寫漢字,閱讀漢語報刊雜誌,你們知道漢字的形成和發展的歷史嗎?知道漢字的字體嗎?知道商朝國家檔案用什麼文字書寫、秦始皇用什麼文字批閱公文嗎?要深入的瞭解這些知識,就讓我們一起走進今天的教學——漢字的演變。

甲骨文的含義(商朝的文字,刻寫在龜甲、獸骨上,稱爲“甲骨文”,這是一種象形文字。)

甲骨文的內容(商代統治者迷信鬼神,他們行事以前往往先用龜甲獸骨占卜吉凶,以後又在甲骨文上刻記所佔卜事項及事後應驗的卜辭或有關記事。)

甲骨文的意義:第一,對研究商朝的歷史有重要價值。第二,甲骨文是一種比較成熟的文字,基本具備漢字的結構,我們今天的漢字就是從甲骨文發展而來的。

甲骨文的四種造字方法:甲骨文字體多爲細長體或扁長體,主要使用了象形、指事、會意、形聲四種造字方法,這也是漢字的四種基本造字方法。

含義:金文是商周時代鑄刻在青銅器上的銘文。由於它鑄刻在鐘鼎上,所以又稱鐘鼎文。

字體特點:金文和甲骨文屬於同一系統的文字,但比甲骨文進步、規範、簡化,內容也更豐富。其字體特點是有粗而寬的筆畫,點畫圓渾,體式雍容。

內容和意義:金文的內容是關於當時祀典、賜命、詔書、征戰、圍獵、盟約等活動或事件的記錄,都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生活。金文是研究商、周曆史與文字的重要資料。

代表作品:周宣王時鑄造的“毛公鼎”上金文很具有代表性,其銘文共有行,字,是出土的青銅器銘文最長者。“毛公鼎”銘文的字體結構嚴整,瘦勁流暢,佈局不弛不急,行止得當,是金文作品的佼佼者。(即課本插圖“刻有金文的周鼎”)

大篆:西周後期出現。唐朝在今陝西發現的石鼓文是大篆保留至今的唯一真跡。

(二)小篆隸書和楷書(板書)、小篆漢字的統一(板書)小篆的出現:戰國時期,各國的文字差異很大。公元前年,秦始皇統一中國後,接受丞相李斯的建議,統一文字。統一後的文字就是小篆。定義:秦統一後,李斯按照秦國的文字標準,對漢字進行整理和簡化,制定標準寫法,在全國推行,這種新字體叫小篆。

字體特點:結構整齊,多弧形筆畫,體勢呈豎長方形。

流傳作品:泰山刻石、琅琊刻石、嶧山刻石、芝罘刻石、會稽刻石以及大量的秦量、秦權、詔版等。

定義:秦統一後在民間流行的一種簡單宇體。分秦隸和漢隸。

字體特點:結構簡單,趨於符號化;字形扁平,字的構架多有方折棱角,筆畫有粗有細,形成波勢和挑法,所謂“丁波三折、蠶頭燕尾”。

意義:隸書的象形面貌完全消失,是漢字形體發生的最大變化。從此,漢字脫離了甲骨文、金文、篆書的古文字範疇,進入了今文字的行列。

定義:漢朝後期,隸書又演變爲楷書。楷書可作爲習字的法式楷模,所以叫楷書。字體特點:形體方正,筆畫平直。

影響:多年來,楷書一直作爲漢字的規範字體,廣泛應用。

與楷書並行的還有草書與行書。草書特徵是筆畫連帶、結體簡約、氣勢連貫、字體奔放。行書是介於楷書和草書之間的字體,比楷書簡便,且比草書易辨認。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我們瞭解了從原始時代到三國兩晉時期中國漢字的發展歷史,認識到了漢字發展的基本規律。文字的出現是人類進入文明時代的標誌。漢字不僅是傳承中華文明的重要載體,本身的發展過程中也逐漸形成了獨具中國特色的書法藝術,豐富了中華文明的內涵。今天,在國際社會上不斷掀起學習漢字和漢語的高潮,期望大家在校學習期間,認真學習漢語,爲中華文明的更廣範圍推廣打下堅實的基礎。

商朝出現比較成熟文字甲骨文,這是刻寫在龜甲、獸骨上的文字,商朝是我國有文字可考歷史的開始。商周時代還有金文,這是鑄刻在青銅器上的銘文。金文和甲骨文屬於同一系統的文字。但比甲骨文進步。

秦朝統一文字,在全國推行小篆;在民間,小篆演變爲隸書。隸書是漢字形體發生的最大變化,漢字告別古文字階段,進入今文字的行列。東漢時隸書演變爲楷書。

魏晉南北朝後,楷書成爲漢字的主要書寫字體和漢字的規範字體。與楷書並行的還有草書和行書。

第7篇

從事國小語文教學二十餘年,從偏遠的農村國小到縣鎮國小,曾經追求熱鬧絢爛的場面,設計形式大於內容的活動,到以人爲本,專注學生終身發展,培養人的核心素養,這中間經歷了坎坎坷坷,不斷摸索、創新、反思,目前,自己已形成一定的教學習慣。

我認爲,要教,首先得讓學生願意學,就是通常說的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如果教學前只針對單個教學活動設計相應的策略,這種興趣就是斷斷續續的,不能持久。目前我擔任的是國小低段教學,在實踐中發現,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能夠最大程度地保持興趣。包括課堂的傾聽、思考、完成作業的習慣培養,還有課外的留心觀察、課外閱讀習慣。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有計劃、有層次地佈置任務,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規律,不斷有獲得感,從而使興趣轉化爲長久性的習慣。

1.特殊化作業,激發興趣。學生來自於不同的家庭,受到的家庭教差萬別,即使一年級學習都已經不是在同一條起跑線上了,因此,不同學生需要有針對性地培養相對薄弱的學習習慣。如注意力不集中的.孩子,開學第一個月,課後作業這樣佈置:數豆子,學念故事。看着似乎與課堂教學無關,實際這些帶着趣味的特殊作業讓孩子不會排斥,樂於完成。實踐證明,學會傾聽、願意思考等好習慣便在孩子身上慢慢顯現。這樣的作業佈置尊重了學生本身,能夠讓孩子願意積極完成作業,能達到自己本身應有的標準,並得到家長的認可和支持。

2.讓閱讀成爲一種習慣。在教學中發現,能廣泛閱讀的孩子往往更容易獲得成功感!因爲閱讀的孩子視野更廣闊,思考問題能更全面,課內閱讀和課外閱讀指導相結合,讓閱讀有方法,有收穫,讓閱讀打開學習的一面窗,成爲學習的有效助力。如果僅僅靠開展一次一次的活動起到激發閱讀興趣還遠遠不夠。將閱讀常態化,教室角落擺滿了書,我進到教室第一句話往往是:今天我讀了一個故事,你們呢?逐步提高課外閱讀要求。當孩子到了中高年級,我班孩子的書包裏一定會有一本課外書,有空的時候,他們就會去閱讀。當閱讀已經成爲一種習慣,閱讀的興趣就是長久的了。

社會在不斷變化,每天都有大事小事發生。我規定學生每天都要看看新聞,社會的進步能激發孩子積極向上,每次交流講到國家的進步,講到在國際社會裏彰顯的大國魅力,孩子們都是快樂的,自豪的,努力、奮進真正地在孩子們的心中紮根。關注國家、社會、學校乃至家庭的大小事,孩子會逐步學會明辨是非,學會積累知識,學會關心他人。

古語說:親其師,信其道。在教學中,教師的個人能力成爲吸引學生的最大魅力。因此,在教學中,建設師生新型關係成爲我教學工作的重要部分。

師生關係也是一種人際關係,分享,可以是教師與學生交流各自的所見所聞,也可以進行思想認識的溝通,這樣容易營造出和諧的氛圍,緩解學生的心理壓力,我每帶一屆學生,都會有意識地培養師生之間的情誼。我會把自己童年的快樂與他們分享,他們有什麼心事、快樂,都喜歡與我交流,每當這時,我會停下我正在做的事情專心傾聽,給學生信心講下去。分享拉近我們之間的距離,轉傳統的對立化爲一體化,在學習和各種活動中,教師和孩子總是同心協力,那還有什麼問題不能解決呢!

許多孩子在遇到困難時會很焦慮,這種焦慮會成爲學習最大的阻力。許多年輕教師在屢次教學後,學生都還懵懂不知,便會浮躁起來,缺乏耐心。經驗告訴我,此時此刻,學生更加慌亂,老師冷靜地微笑着,便能讓學生鎮定下來,於是,在我的教學理念中,形成了重要的一條:用我的微笑靜待花開。

我們曾經讀書時積累的知識在現代的教學中是遠遠不夠的,我在教學之前,要蒐集大量的相關知識。在課堂裏,他們看到的是一個能信手拈來、侃侃而談的老師,孩子們在我的帶動下也喜歡大量閱讀,我沒有聽過的保持謙虛學習的態度。

長久以來,我們的課堂可以自主學習,小組合作學習,探究式學習,注重了孩子學到了什麼,缺乏對學生自主發展的關注。因此,我的課堂一直在探索如何在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思維。

在教學過程中,有意識引導學生留心觀察,善於思考,對看到的、聽到的不一味接收,而要動腦筋思考,在大腦裏對獲取的信息進行過濾、篩選,對於不合理或者不明白的地方大膽提出疑問,同時引導他們想辦法自己解決問題。創設情境,引導學生觀察並促進思考,從而形成個體認識,當這種認識與看到的發生衝突時就能產生疑問了。其次,創造和諧的課堂氛圍有助於學生大膽質疑。

關於學習、認識以及感悟,都不能要求學生整齊劃一,允許並鼓勵不一樣的思維認識,即使認識不全面,甚至有一些錯誤,不能簡單粗暴地否決,儘量讓孩子們探討、爭論,在一次一次的思維碰撞中,認識和思考能力得到提升。

在教學中,引導學生留心觀察周圍事物,教材圖畫等,根據語言文字善於猜測、聯想。根據文本巧妙設計問題,鼓勵他們敢想敢問敢說,引導學生在不斷地思維碰撞中,學生的關聯性想象更豐富、完整。

引導學生會理清事情條理,表達有順序。開展各種語言運用活動,如:小小推銷員、演講比賽、小講壇…在多次活動中,讓表達更具有邏輯性。

學無止境,在不斷探索中,教學理念在不斷更新,也讓自己的教學習慣越來越適應社會發展對教育提出的新要求、高要求。

第8篇

這是上好一節課的舵,如果教學目標把握不好,就會降低一節課的效率。如果我們把一節課的教學目標忘記了,那就難免形成形式主義的課堂。所以如何用目標來駕馭一節課是一個值得我們思考的問題。

首先要說明的是激情不是表演而是全神貫注,即老師的思維在激活狀態,不是講教材而是在用教材。再者帶着激情可以讓我很好地投入到教學當中去,而後去享受教學的快樂。每當我上完課走出教室門口時,有一種莫名的滿足感與幸福感,我想那就是激情教學,投入教學給我帶來的快樂,也是促使我工作的動力。

所謂“一個在問題中推進的課就是好課”我想這是有一定的道理的。那我們該如何讓學生帶着舊問題上課,帶着新問題離開課呢?這裏有點建議:哪些問題是激發興趣,哪些問題是導入新課,哪些問題是引發創造性思維的等等我們不妨把這些問題歸納起來,那就是我們自己紮紮實實的功底了。

(四)正確處理課堂上的講練關係,是上好一節課的突破口

講練關係不是時間概念,不是先學、講後練,這概念是指一門課在一個學期中的統計與平均,即某節課可多講而某一節課可少講。那麼如何練呢?不是靠題海戰術,而是要藝術地提高複習課的效率。

這是包括多方面的,比如對學生的正確回答要給予肯定;對於學生的錯誤回答要及時給予正確的評價;及如何藝術性地處理學生作業中的問題等等這就需要我們老師具有豐富的底蘊。

創新教學不是看這一節課如何的`花巧,而是要求我們如何把新舊知識的連接與拓展,及如何把學生的生活經驗與課堂知識融合起來。我認爲這就是最實在的一點。因爲學生不是一張白紙,每個學生都帶着自己的生活經驗走到教室來與老師和同學們分享,這就要求我們老師在備課時要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出發,在課堂教學時要激活他們的經驗,豐富他們的生活經驗,從而提升他們的生活的經驗。

(七)合理使用現代教育技術是上好一節課的關鍵之??

對於現代教育技術,尤其是多媒體教學,我的觀點是“該用時不用-不好;不該用時用-不對”。其實對於學生來說,多媒體用多了反而會分散學生的注意力。課堂教學講的是藝術,而不是都做課件。

誠然上好一節課是需要許多方面的因素的,我們所上的每一節課也不都是成功的。但無論怎樣的課我覺得最重要的還是要懂得反思。反思讓我們在失敗中前進,反思使我們錦上添花。所以上好一節課對於每一個老師都不是簡單的事情。不斷充實自己,提高自己也是我們每一位老師應該做到的,也是必須做到的。

第9篇

9月18日晚家長學校“案例教學”如期舉行,主講人是六(3)班班主任王老師。

孩子已經進入青春期,也是小升中的關鍵時刻!伴隨着孩子的成長,作爲父母,如何與孩子溝通是一個困擾我們的問題。聽了王老師的案例教學,我收到了啓發。

與孩子之間形成良好的溝通,我們一直感覺到需要學習的知識太多,觀念的改變也很大。通過閱讀各類教育書刊、與老師和其他家長的溝通交流,逐漸理解家長言傳身教在孩子教育方面關鍵作用。面對不同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我們覺得最重要的`是父母與老師在教育孩子的觀念上必須是一致的。不能課堂上老師要求這樣做,在家裏,父母要求那樣做,要求不一致,孩子就無法適從。

我打算今後和孩子建立良好的溝通方式,在以下方面共同和孩子成長。

在學習方面,我們的目標是培養孩子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如:認真完成作業的習慣、溫故知新的習慣、正確坐姿和書寫工整的習慣等。在生活方面,我們的目標是培養孩子養成自理的生活習慣,如:與父母分擔家務、自己穿脫的衣服自己收拾、自己整理書包及學習用具等。

在身心與品德方面,我們的目標是培養孩子擁有健康的心理和健康的身體,讓孩子在保持積極樂觀的心態同時,體會認真、努力、堅持、勇敢的品德。讓孩子樹立正確的價值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