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簡歷模板館>熱點>其他文案>

國中的教育心得體會3篇 探索國中教育之路:心得體會傳承智慧

其他文案 閱讀(3.18W)

國中教育是培養學生綜合素質的關鍵階段。在這個時期,學生的身心發展極爲迅猛,需要全面有效的教育引導。本文將從教學方法、課程設置、素質教育等方面分享國中教育心得體會,希望能夠爲國中教育者提供一些有益的參考和思考。

國中的教育心得體會3篇 探索國中教育之路:心得體會傳承智慧

第1篇

在9月1日,我們全體新生邁着矯健的步伐,踏進了****這個生機勃勃的校園,開始了我們人生中新一輪的挑戰。

有人曾講:“中學的時光好比萬兩黃金”。在中學的生活中,我將百尺竿頭,更進一步!

抱負是成長的萌芽。高爾基曾說:“一個人追求的目標越高,他的才力就發展得越快,對社會就越有益;我確信這也是個真理。”曾記得,國小時,我戴上了紅領巾,加入了少先隊。我立志要好好學習,做一名愛祖國、愛科學、愛勞動的好少年。如今,我已成長爲中學生,應當胸懷大志,努力學習,把自己培養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紀律的一代新人。

今年,我校九年級的哥哥姐姐們在會考中取得了輝煌的成績,爲我樹立了榜樣。刻苦學習將是我國中生活的主旋律。國中的功課內容增多了,難度加大了,就好似前進道路上的一個個碉堡,等待着我去攻克。

我要將被動學習改爲主動學習,用自己的汗水和智慧推開理想之門。知識在於積累,天才在於勤奮。我清楚地知道:學習是取得成功的基礎,只有青少年時期努力學習,積累豐富的知識,才能爲將來的成功打下堅實的基礎。實踐是取得成功的源泉。

在掌握知識的基礎上,我們還必須到生活中去汲取養料。奮鬥是取得成功的關鍵。只有不斷奮鬥,努力進取,才能使學習和實踐的成果得以充分展示。

新學期已經到來,我會帶着美好的願望,以最飽滿的精神去迎接新的挑戰——用勤奮去攀登智慧的高峯,用知識的鑰匙開啓成功的大門!今天,我以進入****爲榮。明日,讓學校因爲有我而感到驕傲!

國中的教育心得體會3篇 探索國中教育之路:心得體會傳承智慧 第2張

第2篇

近幾年,黨和國家對傳統文化教育愈來愈重視,教育部在20xx年3月還頒發了《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指導綱要》,提出“國中階段,以增強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理解力爲重點……誦讀古代詩詞,初步瞭解古詩詞格律,閱讀淺易文言文,注重積累、感悟和運用,提高欣賞品位……”

而部編版語文七下教材“編寫說明”裏面也指出“新教材更加強調古代詩文教學,一方面加大選文的比例(約佔全部課文的40%以上),一方面開發適合教學需要的新選文,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

且自20xx年起,福建省會考語文試卷當中,古詩文的內容增至22%。

由此可見,古詩文教學已是國中語文日常教學的重點之一,甚至可以說是重中之重了。

然而不容忽視的是,古詩文教學也是國中語文教學最難啃的骨頭之一。難啃的原因一方面來自於教材本身。首先是篇目較多,就拿人教版八年級下冊來說,書中選編了8篇文言文,20首古詩詞,除了29課《滿井遊記》外,其餘全篇要求背默。其次是文言文不乏較大篇幅的`作品,如《送東陽馬生序》、《岳陽樓記》、《醉翁亭記》等,對於大部分國中生來說,還是有一定理解難度的。另一方面來自於教學過程。因爲教學的功利性,古詩文複習的教學形式一直以來都是比較單一呆板的。除了背誦、默寫、翻譯、做真題訓練,平常也難有既新穎又行之有效的複習手段。學生的學習科目多,課業壓力大,且自八年級起,就要參加生物、地理學科的會考。因此,很多學生在課後已不願再花大量時間,去背誦那些“賺分慢”的課內古詩文,更別說課外閱讀積累了。

所以,身爲語文教師,我們除了要爭取學生更多的課外時間去背默古詩文,關鍵還是要提高古詩文複習的課堂效率。

都說讀書百遍,其義自見。因此,我們既要在課堂上引導學生反覆朗讀,不斷複習,尤其是重點、難點篇目的反覆複習,但複習形式又不能太過單一,如果只是一味地讀背、翻譯、做題,只會讓學生感到枯燥無味,失去學習興趣。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xx年版)》提出:“注重聽說讀寫之間的有機聯繫,加強教學內容的整合,統籌安排教學活動,促進學生語文素養的整體提高。”

王君老師在她的《芻議語文教材整合》中寫道:“反覆應用對比,促成了資源的整合,避免了教學的單打獨鬥。巧妙前後勾連,促成了新舊知識的整合,避免了教學的淺薄平庸。”

於是筆者對古詩文的對比複習進行了一些探索,而這一探索的核心就是課文的整合與比讀。

“所謂比讀,是指教師選擇文體、主題、結構和手法等不同的角度,引領學生對一篇課文不同段落的異同和兩篇或多篇課文的異同進行梳理比較。”在對比中加深印象,在對比中強化認知。

第3篇

最近閱讀了《爲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一書,聽名字就讓人感覺到了暢快,教育確實需要點“自由”了。細細地品讀了李希貴老師《爲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一書,就被它深深的吸引了。參加工作時間不算長,經常會思考一些關於教育的問題,韓愈說的“傳道、授業、解惑也”,常常在耳旁響起,可時代發展到今日,教師不能只是“教書匠”,更應是心靈的“引路人”,“授人以魚,更應授人以漁”,諸如此類至理名言,更是隨處可見,可是,現在的學生到底要的是怎樣的教育呢?我也一直在思索着。

李希貴老師的《爲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一書,用非常平實的語言向我們講述了一個一個他曾經實踐過、經歷過的小故事。每一個故事都能讀出他對教育的獨特感悟和思考。書中,李希貴老師一再強調,“教育其實很簡單:一腔真愛,一份寬容,如此而已。”“教育本來挺簡單,只是我們人爲地把它搞複雜了。把孩子們當作活生生的人來看待,讓校園裏充滿民主、平等,讓老師、學生在校園裏自由呼吸”,從而“到達心靈之花自由開放的生命田園”。“表揚學生要鋪張,批評學生要吝嗇。”多麼樸實的語言,將教育這個讓人覺得漫無邊際的概念,用寥寥數言解釋的淋漓盡致,我不由的爲李老師的觀點鼓掌。是啊,教育確實很簡單,一腔真愛,一份寬容。

反思幾年來的教育歷程,重新審視教育,我感覺教育應該像農民種莊稼一樣,春天播下一粒種子,缺少水份爲它澆水,長滿雜草爲它除草,遭遇病蟲害爲它灑藥,缺少營養爲它施肥,讓它能在一個健康的環境下一天一天長大,直到秋天收穫果實,這期間我們不能拔苗助長。

而我們在實施教育的時候,總是希望學生按照自己期望的方向生長,更希望他們在最短的時間內成熟,不斷地把自己的養分無私地輸送給他們,希望他們全部吸收並強壯起來。但是肥胖並不等於強壯,孩子們不一定會你給什麼就吸收什麼,他們總是挑自己喜愛的零食去吃,他們纔不管有沒有營養,營養均衡,協調搭配的問題,只要口感好就行。

當一個孩子感受到來自成人世界充分尊重的時候,也就是他的自我教育、自我完善開始的時候,也就是一個人的心智自覺開啓的時候。一個孩子對一門課程的喜愛,有時並不是基於課程本身的什麼價值,而很可能是些常常被我們忽略的十分微小的細節,當孩子從細微之處感受到了老師真誠的愛,當孩子同樣愛上了自己的老師,也就是孩子熱愛這門學科,熱愛學習的開始。

放開孩子的手腳吧,讓他們自己走路,也許他們能夠更快地奔跑起來!讓我們走出爲了教育而教育的誤區。其實教育很簡單,一腔真愛,一份寬容。把簡單的事情天天做好,就是不簡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