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簡歷模板館>熱點>其他文案>

百年孤獨讀書筆記8篇 穿越百年孤獨:文輯者的筆記

其他文案 閱讀(2W)

《百年孤獨讀書筆記》是拉丁美洲作家加西亞·馬爾克斯的代表作之一,也是20世紀最重要的文學經典之一。小說以馬孔多家族七代人的傳奇故事爲主線,以濃烈的魔幻現實主義風格獨特展現了人性的荒誕與絕望。這部小說榮登諾貝爾文學獎桂冠,開創了魔幻現實主義的新篇章,深刻探討了時間、孤獨、愛情等永恆主題,引人沉思。

百年孤獨讀書筆記8篇 穿越百年孤獨:文輯者的筆記

第1篇

每樣事物都有兩面性,有陽光的一面,同樣也有陰暗脆弱的一面,一個人如果沒有孤獨、寂寞這些東西,那麼就相當於植物沒有土壤,缺少了其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在剛剛開始閱讀《百年孤獨》時,我們會發現作品中有兩處奇怪的地方,其一是書中訴說的故事大都荒誕不經;其二是作品中人名的反覆出現和相同怪事的重複發生。在現實生活中不可能會有持續了四年多的雨,一個老年神父不可能只喝了一口可可茶就能浮在空中,死者更不會因爲耐不住寂寞就重返人間…但這一切都發生在了這個家族的身邊。

更令人奇怪的是,書中這個綿亙了百餘年的世家中,男子不是叫做阿爾卡蒂奧就是叫做奧雷里亞諾。而家族中各種奇怪的事情,在家族的第一代創始人阿卡迪奧直到家族的最終一個守護者奧雷里亞諾的身上反覆的發生着。聯繫到作者的創作年代和生活環境,我們不難發現這象徵了什麼。

作者在《百年孤獨》中用夢幻般的語言敘述了創業的`艱辛,禮貌的出現,繁衍與生存,感情與背叛,光榮與夢想,資本主義的產生,內戰的爆發,壟斷資本主義的進入,民主與共和之爭等足以影響拉美的大事,卻讓他們集中在一個小小的名叫馬孔多的小鎮之中。

他講布恩迪亞家族的每一個成員都深深地牽扯了進去,在故事的結尾是,家族的最終一個守護者奧雷里亞諾閱讀了季在這個百年世家的羊皮卷後說:“那裏的一切,我都以往看到過,也早已明白!”作者正是借這個總結性的人物之口,表達了自我對拉丁美洲百年曆史的看法,即近代拉美百餘年曆史是重複的,拉美的發展和歷史進程停滯不前。

一部繁雜龐大的百年家族史,一部脈絡清晰的地方興衰史。在時間的洪流中,個人在大背景的起伏中顯得那樣無力。羸弱嬌小的被奪去生命,孤獨執着着的留下悲傷的痕跡。無端去世的雷梅黛絲的蘿莉像被作爲祖母的形象保存,到最終仍然在咬手指的麗貝卡執着的不肯死去。經歷奪走三千人人生命騷亂的阿爾卡蒂奧得不到任何人的相信。他們都是人羣的異子,孤獨的極端。

百年孤獨讀書筆記8篇 穿越百年孤獨:文輯者的筆記 第2張

第2篇

最終,那座名爲馬孔多的城市,一如那紙古老的預言,消失在像聖經所描述的颶風中。

初讀這本書時,我彷彿置身於了一個迷亂的世界,空氣中似乎都瀰漫着一股腐朽的味道。一座與世隔絕的小鎮,一個陷入了怪圈的家族,一場能下整整四年的大雨……當作者將它們將一切都拼湊在一起時,就變成了這麼一個光怪陸離的世界。

故事的開始,講述了多年以後,奧雷連諾上校只要站在行刑隊面前,準會想起父親帶他去參觀冰塊的那個遙遠的下午。與許多小說不同,它從一開始便將時間立於一個模糊的“多年之後”,無法判斷離現在多久,而當我再次翻頁時,卻回到古老家族尚未遷徙的地方,時光的隧道,連通了過去,指向了未來,卻在最後一頁,將一切都抹去,原來孕育了馬孔多的肥沃黑土,也只剩了那片古老的土地,如同命運跟你開了一個玩笑,走了許久的路連在了一起,是個規矩的'圓形。

圓,在許多宗教說法中都有特殊的含義,比較共通的意義是無限的循環,而布恩迪亞家族則是這個說法最真實的寫照,從第一代的何塞·阿爾卡蒂奧·布恩迪亞和烏蘇拉爾開始,它便是不斷被重複的下一代的名字,是無數後人像老一輩一樣醉心於性慾和迷茫,是子孫們死亡時面臨的種。種離奇事件,更是對老一輩的孤獨和寂寞的延續。

假使以第一代的兩人爲圓的開始,第一代的何塞·阿爾卡蒂奧·布恩迪亞即爲男性後代的源頭,他的身上演繹了人性的性慾望、暴力、拜金等缺陷,而這種性格也被後代所繼承,同時也反映了人性中的鬥爭性、創造性等特點。其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他幾近瘋狂的求知慾。事實上這也正是造成他人生悲劇的重要原因――太過沉迷於理論以致甚至失去了和人交談的能力,他將自己困死在了名爲求知的城中,最終被人們當作瘋子,吊死在了樹上。而烏蘇拉爾則代表了女性後族的源頭。比起缺點良多的丈夫,她勤勞,熱情,善良。她是家族中佔據統治地位時間最長的女性成員。她努力改變家庭成員的命運,她也是唯一明白了奧雷里亞諾·布恩迪亞上校實際上從未愛過任何人,而阿姆蘭妲卻比任何人都深情的人。烏蘇拉爾的清醒是孤獨的,正印證了所謂“世人皆醉我獨醒”,烏蘇拉爾的透徹從不被人理解,她只能孤獨地看着無數親人走向深淵而無能爲力。

在佛學中,有橫豎三世佛的說法,正所謂前世之因,今生之行,後世之果。第一代的何塞·阿爾卡蒂奧·布恩迪亞和烏蘇拉爾既是一切的開始和源頭,也是未來無數事件的因由,他們身上的種。種因果都在後代人身上一一呈現,如果說家族第六代傳人奧雷連諾·布恩迪亞正是第一代何塞最大的因果――求知慾的體現者和承載者,那麼和他相愛的阿姆蘭妲·烏蘇拉爾則是繼承了其先祖母守護布恩迪亞家族夙願。這一對戀人彷彿是第一代那對開創者夫婦的影子,而困擾烏蘇拉爾當年的魔咒那個帶有豬尾巴的孩子,也由此出生。第一代人種下的“因”,由最像他們的後代了結。當蛇頭咬上了蛇尾的時候,這一個輪迴也宣告結束,形成了一個完美的圓,圓的終點就是起點。在這個家族終結的時刻,什麼都已發生,什麼都未曾發生。

再次回到故事的開頭,又回到上校對冰塊的回憶。在全文中,‘冰’這個意像也重複的出現,第一代的何塞曾夢想建造一座冰之城市,而霍賽·阿·布恩迪亞在看到了冰塊之後才明白了夢中鏡屋的含義。也許,馬孔多就如同一塊真正的冰,在太陽下折射萬千光華投影到地上,就像在放電影一樣,然而呈現的卻都是虛影,是鏡中紅花的虛影,是水中明月的虛影。

而冰,其實也只是水而已,僅僅擁有美麗而夢幻的外表,美好而易逝。當冰融化時,就只剩下了水,再也尋不見那座虛妄之城,再也見不到衆生悲喜。而當寓指着聖經中摧毀一切的颶風來臨時,這座不曾存在過的幻之城市便再也不復存在了。

第3篇

孤獨的力量是可怕的。書中描寫的布恩迪亞家族七代人都在孤獨中死去,他們的經歷大致是相同的,在馬孔多這一片土地上,沒有進步,沒有創新,每天重複上演同樣的劇情,生活在那裏的居民註定是不快樂的。政客們的虛僞,統治者們的殘忍,民衆的盲從和愚昧,拉丁美洲的歷史是不斷重複着的怪圈,不是前進,而是徘徊。荷塞·阿卡迪奧·布恩迪亞與妻子烏蘇拉以非凡的膽識和開放的精神,開創了馬孔多的繁榮。

因爲馬孔多隱沒在寬廣的沼澤地中,與世隔絕。他決心要開闢一條道路,把馬孔多與外界的偉大發明連接起來,他曾向妻子抱怨說道:“世界上正在發生不可思議的事情,咱們旁邊,就在河對岸,已有許多各式各樣神奇的機器,可咱們仍在這兒像蠢驢一樣地過日子。”可惜的是,他卻被家人綁在一顆大樹上,幾十年後纔在那棵樹上死去。荷塞死去了,連同馬孔多的文明。之後的幾代人,也重複上演着同樣的悲劇,導致馬孔多狹隘、落後、保守直至沒落,到最後整個馬孔多就被一陣來歷不明的風颳走了,從地球上消失了。

讀這本書的時候心情是壓抑的,因爲整本書幾乎沒有向上的積極氣息,有的只是孤獨和頹廢。才發現自己是這麼地害怕孤獨,討厭孤獨。我們每天都生活再一個日新月異的世界裏,科技發達,文明進步,我們馬不停蹄地向前奔跑。於是我們開始反思,是不是節奏太快了?是不是步伐太倉促了?是不是該停下來,尋覓一份安靜,讓心靈歇歇腳?可是隻有停下來纔會發現,原來我們不停地往前趕纔是我們想要的,我們只有不停地創新,不斷地進步,我們纔會快樂。

當我讀到:當奧雷里亞諾·布恩迪亞看到被螞蟻吃得只剩下一小塊兒皮的兒子時,他終於破譯出了梅爾基亞德斯的手稿。手稿卷首題辭是:“家族中的第一個人將被綁在樹上,家族中的`最後一個人正北螞蟻吃掉。”原來,這手稿記載的正是布恩迪亞家族的歷史。在他譯完最後一章的瞬間,一場突如其來的颶風把整個馬孔多從地球上颳走了,從此這個村鎮就消失了。

有什麼東西在我內心深處輕輕地爆炸了,一朵一朵小小的淡白色的雲朵炸開了,就像花朵不得不綻放一樣。我多麼希望,所有人的孤獨都能消失,我們要的不是一個熱鬧的表象,而是一個真實的未來。

第4篇

?百年孤獨》,作爲爲馬爾克斯贏得了諾貝爾文學獎的成名作,它無異是一本不容錯過的精彩小說。不少人分析這部作品,說它反映了拉丁美洲的歷史演變和社會現實等等。我沒有足夠的知識供我寫下如此深刻的評論。因此只能作爲讀者,去講述這部小說中最令我記憶深刻的,兩位迥然不同的女性。

“烏爾蘇拉象丈夫一樣勤勞。她是一個嚴肅、活躍和矮小的女人,意志堅強,大概一輩子都沒唱過歌,每天從黎明到深夜,四處都有她的蹤影,到處都能聽到她那漿過的荷蘭亞麻布裙子輕微的沙沙聲。”

比起那個無比經典的開頭,我想這句話要顯得平凡的多,因此通常不被人所注意——這是這本書中出現的第一句正面描述烏爾蘇拉的話語。正像書中所描述的那樣,烏爾蘇拉這樣一位看似平凡的女人,她的勤勞和堅強是她身上最爲耀眼的閃光點。她是一位妻子,一位母親。無論是她的丈夫爲怪異的學術癡狂之時,亦或是發現她的子孫陷入了怪誕的命運之中,她都不懈地與命運抗爭着。試圖讓困境得以扭轉,讓人與人之間多一絲聯繫,統一起分散的力量。

儘管最後這種嘗試仍以失敗告終,而她的`晚年也在由眼疾帶來的模糊黑暗和過於長久的歲月所致的逐漸衍生的的孤獨感中度過。但她的熱情堅強,在一堆性格孤僻怪異的族人中顯得尤爲珍貴難得。而由她所操持的,幾代人同堂而居的生活,也一度是《百年孤獨》中最爲幸福美好的場景。

阿瑪蘭塔·布恩迪亞,烏爾蘇拉的小女兒,這位面容嬌俏的少女愛上了鋼琴技師皮埃特羅。

嫉妒使她不惜一再破壞表親麗貝卡與他的婚姻,直到無意中毒死了哥哥的妻子——年幼而賢淑的蕾梅黛絲。強烈的悔意與仇恨交織,扭曲了她的心理。她與皮埃特羅交往,但卻又拒絕與他結婚,使得皮埃特羅爲此自殺。出於悔恨,她故意燒傷一隻手,終生用黑色繃帶纏起來,決心永不嫁人。

但內心的孤獨、苦悶讓她難以忍受,甚至和剛剛成年的侄兒廝混,即便如此她始終無法擺脫內心的孤獨。她把自己終日關在房中縫製殮衣,縫了拆,拆了縫,直至生命的最後一刻。

對布恩地亞家族來說,孤獨是一種通病。或許即使不存在皮埃特羅,阿瑪蘭塔的結局並不會有多大差別。在不斷重複的命運裏,皮埃特羅是一個起點,讓阿瑪蘭塔告別了少女的活潑純真。她一生都在渴望愛情,同時一生都在排斥愛情。在這種矛盾的煎熬中,度過了自己的一生。

烏爾蘇拉和布恩迪亞經歷,可以說是《百年孤獨》中,本恩迪亞家族命運的影射——註定與無法擺脫的孤獨相伴而老。小說中的魔幻色彩,使得家族的經歷被冠以“命運”一說。但實際上許多事物的轉變是有跡可尋的:出於人性的貪婪、嫉妒,挑起了戰爭,引發了死亡;由於人與人之間的冷漠,個人逐漸變得孤僻而與羣體失去聯繫,因而使得這個家族七代人始終徘徊在這種孤獨中度過了漫長的一百年。願像結尾的寓言所說的那樣,此後不會再有這樣一個家族,要揹負百年的孤獨。

第5篇

?百年孤獨》,是哥倫比亞作家加西亞·馬爾克斯創作的長篇小說,是其代表作,也是拉丁美洲魔幻現實主義文學的代表作,被譽爲“再現拉丁美洲歷史社會圖景的鴻篇鉅著”。

作品描寫了布恩迪亞家族七代人的傳奇故事,以及加勒比海沿岸小鎮馬孔多的百年興衰,反映了拉丁美洲一個世紀以來風雲變幻的歷史。作品融入神話傳說、民間故事、宗教典故等神祕因素,巧妙地糅合了現實與虛幻,展現出一個瑰麗的想象世界,成爲20世紀重要的經典文學鉅著之一。

“許多年之後,面對行刑隊,奧雷里亞諾·布恩迪亞上校將會回想起,他父親帶他去見識冰塊的那個遙遠的下午。”

這是全書的第一句話,短短的一句話,實際上容納了未來、過去和現在三個時間層面,而作家顯然隱匿在“現在”的敘事角度。這種獨創、大膽的敘述手法在我們讀來,給人一種驚人之感。

加西亞·馬爾克斯遵循“變現實爲幻想而又不失其真”的`魔幻現實主義創作原則,經過巧妙的構思和想象,把觸目驚心的現實和源於神話、傳說的幻想結合起來,形成色彩斑斕、風格獨特的圖畫,使讀者在“似是而非,似非而是”的形象中,獲得一種似曾相識又覺陌生的感受,從而激起尋根溯源去追索作家創作真諦的願望。魔幻現實主義必須以現實爲基礎,但這並不妨礙它採取極端誇張的手法。

作品在“冰塊”和“石頭”中開始,在一陣風中結束。加西亞·馬爾克斯曾經近乎絕望地指出:“拉丁美洲的歷史也是一切巨大然而徒勞的奮鬥的總結,是一幕幕事先註定要被人遺忘的戲劇的總和”,這樣的歷史象徵了孤獨,就是“百年的孤獨”。

手稿卷首的題辭是:“家族中的第一個人將被綁在樹上,家族中的最後一個人正被螞蟻吃掉。”原來,這手稿記載的正是布恩迪亞家族的歷史。在他譯完最後一章的瞬間,一場突如其來的颶風把整個兒馬孔多鎮從地球上颳走,從此這個村鎮就永遠地消失了。

第6篇

黎明的光,帶着冷寂微涼的色澤,遠遠地,從河的盡頭,一點點變亮。河水似乎永遠都是在急急地流淌,日復一日帶着沉抑麻木的氣息卻湍急地流淌。河邊那個叫馬貢多的村落,那些用泥巴和蘆葦簡易搭建起來的房屋,那些還在沉睡卻已陷入綿延百年的孤獨怪圈中的人們,在黎明朝聖的光中,有着一種帶着悲哀的安靜。再次拿起《百年孤獨》,不用打開,那自書中而散發出的抑鬱氣息,給靈魂一種難以言喻的沉重感。眼前彷彿就出現了馬貢多村糾結着七代人的輪迴。輕輕打開,似乎有吉普賽人吹笛擊鼓的聲音回想耳畔,在馬貢多,在拉美,最初的文明與科學是這羣吉普賽人帶來的。他們帶來了磁鐵,望遠鏡,放大鏡,葡萄牙地圖,航海儀器……霍塞·阿卡迪奧·布恩地亞瘋狂而孤獨的生活似乎就從此開始。霍塞對他的妻子說:“世界上正在發生不可思議的事情,咱們旁邊,就在河流對岸,已有許多各式各樣神奇的機器,可咱們仍在這兒像蠢驢一樣過日子。”他超前的`預知使他執着於開闢出馬貢多與外世界的偉大文明相連接道路。身處於沼澤地中馬貢多,深深地陷在世界文明凹谷的最低點,腐朽狹隘如泥淖一樣,難以自拔。但是隨着時間的流逝,老布恩地亞最終的失敗使他陷入孤獨之中不能自拔,以至於精神失常,被家人綁在一棵大樹上,幾十年後纔在那棵樹上死去。“家族的第一個人被捆在樹上,最後一個人正被螞蟻吃掉。”於是,一家族輪迴的悲哀開始了。“最後一個人”那長着尾巴的嬰兒彷彿與百年前老布恩地亞的姨母與叔父結婚生出的長尾巴的孩子相重合,無可複製的輪迴與悲哀。可以說,老布恩地亞是有先知的,他有着對自然科學的追求,卻又死於周圍環境對自然科學的淡漠和麻木。這種隔閡充斥在老布恩地亞生活的每一絲縫隙之中,不經意地使人慢慢絕望,走向悲劇的深淵。在第二代中的老二奧雷里亞諾從小就有着和父親一樣的預見性,沉默寡言,喜歡在父親的實驗室裏做小金魚。歷經內戰後,認識到戰爭毫無意義,簽訂和約。後經遇喪子,晚年返回馬貢多。不只是由於自己預感到了什麼還是隻是單純的無意義行爲,老布恩迪亞開始在自己的實驗室裏做起了金屬金魚,但是他每做到二十條就熔掉他們重做。這象徵着他所開創的馬貢多,乃至整個拉美的近代史,從一開始就陷入了循環的怪圈中。奧雷里亞諾的妹妹阿瑪蘭妲經歷了間接導致愛人傷殘致死的意外而始終無法擺脫內心的孤獨,她故意燒傷一隻手,終生用黑色繃帶纏起來,決心永不嫁人。她用了一種極端的方式將自己圈禁在一個怪圈內,終日關在房中縫製殮衣,縫了拆,拆了縫,直至生命的最後一刻。…………無數的循環在這個家族裏悲哀地重複着…………“這個古老的家族也曾在新文明的衝擊下,努力的走出去尋找新的世界,儘管有過畏懼和退縮,可是他們還是拋棄了傳統的外衣,希望融入這個世界。可是外來文明以一種侵略的態度來吞噬這個家族,於是他們就在這樣一個開放的文明世界中持續着“百年孤獨”。虛實相間,絢麗無羈間,折射出十九世紀間整個拉丁美洲的百年孤獨。那時,整個苦難的拉丁美洲被排斥在現代文明世界的進程之外,同時滲入了狹隘思想,這嚴重阻礙了拉美民族的發展與進步。“作者表達着一種精神狀態的孤獨來批判外來者對拉美大陸的一種精神層面的侵略,以及西方文明對拉美的歧視與排斥。”——“羊皮紙手稿所記載的一切將永遠不會重現,遭受百年孤獨的家族,註定不會在大地上第二次出現了。”——這亦是絕望,也是希望。打破百年孤獨,於世界而言,不過是民族融合的過程,不過,於處於盲目黑暗中的人類,要跨越的,是深深地刻在骨子裏,深深地流淌在血液裏隔閡;是從先祖流傳下來,惡襲了一代又一代人的所謂呻吟着的解放。整本《百年孤獨》,對於我,帶着艱深枯澀,帶着沉痛壓抑,帶着我尚未清明的希望與呼籲。我也許並未真真體味到刺骨的孤獨感,並未真真瞭解到這恢弘鉅作背後的史實。畢竟,只有真真歷經苦難,才能詮釋苦難。只有真真歷經孤獨,才能書寫孤獨。也許,總有一天,當我懷着被歲月洗滌積澱的心境,再次打開那很破舊的時,我才能輕聲卻篤定地說:“原來,這就就是——百年孤獨。”

第7篇

在忙碌卻又充實的學業後迎來了大學的第一個假期。在這個可以自主調節時間,不必爲完成作業而憂心的假期裏,我與《百年孤獨》的作者加西亞·馬爾克斯開始了一場邂逅。十本優秀書籍之中,讀後想爲它寫點什麼的感覺最強烈。

?百年孤獨》和衆多外國名著給我的第一感覺一樣,內容複雜,人物衆多且名字十分雷同,寫作順序也多采用倒敘和插敘,初讀甚至一度因爲暈頭轉向,理不清作者的寫作意圖而放棄深讀。但是第二次將人物對號入座後再讀,便被書中所滲透和傳達的孤獨深深的震撼了。《百年孤獨》是魔幻現實主義文學的代表作,描寫了布恩迪亞家族七代人的傳奇故事,以及加勒比海沿岸小鎮馬孔多的百年興衰,反映了拉丁美洲一個世紀以來風雲變幻的歷史。

在這樣的歷史長河中作者賦予了人孤獨,同時又認爲人並不是生來孤獨的:“即使以爲自己的感情已經乾涸得無法給予,也總會有一個時刻一樣東西能撥動心靈深處的弦;我們畢竟不是生來就享受孤獨的。”然而在這本書中反覆提及的孤獨也與我們理解的狹義的孤獨不同。帶上時代背景與作者的身世細細品味,孤獨似乎又爲我們呈現出了另一番模樣。在《百年孤獨》獲得諾貝爾獎的時候,作者加西亞·馬爾克斯接受了採訪,對孤獨的解釋似乎很意味深長:孤獨就是不團結。那一刻,作者的寫作意圖在我腦海中逐漸明晰起來:他渴望拉丁美洲的民衆團結起來,共同走向文明,開放與繁榮。

此外,《百年孤獨》的魅力也在於離奇的'故事情節。貫穿整部作品,小說中的人物們不時會見到鬼魂。“這些鬼魂象徵着是馬孔多揮之不去的過去。事實上,這些重複出現的鬼魂根植在拉丁美洲歷史的特定發展之中。”“從某種程度上來說,由於意識形態上的變化,布恩迪亞和整個馬孔多都是鬼魂。他們被自己的文化所隔離和排斥,社會發展落後於其他地區,處處依賴他人。更可怕的是他們已經完全接受這樣的現狀,不思改變。”

書中的宿命論暗喻了古往今來導致了歷史不斷重複的意識形態,也正是這種意識形態使得拉丁美洲的歷史被解讀成了一個循環,一個不可能出現變革的循環。書中的旁白也加強了這種宿命論給予讀者的壓迫感。這些光怪陸離,恰恰是作爲魔幻現實主義文學代表作所無法隱藏的魅力。

?百年孤獨》的作者加西亞·馬爾克斯在完成鉅著後曾有一個夙願:希望一百年孤獨的歷史永遠消失並再也不會出現。但願,作者的苦心和夙願能夠夢想成真。

第8篇

在《百年孤獨》這本書中,如果不是結尾奧雷里亞諾和阿瑪蘭妲·烏爾蘇拉生出了那個有着豬尾巴的兼具阿爾卡蒂奧和奧雷里亞諾的終結者,這百年孤獨還會繼續延續地滾動下去,直到下一個世紀的孤獨如潮水般不可抗拒地奔赴而來。

孤獨的結尾正如孤獨的開始一般巧妙,從近親結婚生出豬尾巴的恐懼開始,從盡情歡愉的不倫之戀生出的豬尾巴結束,尾巴頭尾巴尾連成了一個孤獨的世紀。從何塞·阿爾卡蒂奧·布恩迪亞紮根馬孔多的孤獨,到奧雷里亞諾不勝神話的孤獨小金魚,到阿瑪蘭壇守望着自己處女之身的孤獨縫紉機,繼而烏爾蘇拉持家有道百年飄搖的孤獨,還有老僕人一言不發地收拾到一言不發離開的孤獨,還有梅爾基亞德斯的鬼魂守望自己寫下的還未被揭示的預言的孤獨,還有那些各個角落歡愉或沮喪的孤獨身影。孤獨千奇百怪,理由萬千不同,沒有誰的孤獨誰更優誰稍劣,只有存在形式的無奈和本質孤獨本性的膨脹發展。我感覺讀完腦中倍感混亂,理不清任何一條線索可以充當這本書的主線。剛以爲這是主要人物的時候他就不合時宜地死了,剛以爲這是無關緊要的馬上就要消失的任務卻又苟活了百年看盡了無奈享透的孤獨,剛以爲讀懂了這部分的孤獨卻又有更巧妙形式的孤獨人物帶着更巧妙的孤獨故事竄出。最後,真的走到了百年,孤獨也帶着詼諧帶着奇妙帶着荒誕帶着沉重的孤獨感走向了颶風的終結。

孤獨是最難以詮釋的感受,也是最籠統、最複雜的體驗。唯一與之近似的或許是愛情,而排除荷爾蒙因素和基因攜帶的本能,愛情也註定是由孤獨所催生。孤獨教會人們生存所需的一切,指引人們閱讀、思考、齟齬獨行,教會人們適應時間的漫長和短暫,把握着每個人的命運走向。但或許更多的,孤獨會爲我們帶來一種不易察覺的、微妙的快感,正是這種快感使孤獨具有了莫大的魔力。在那些成長的歲月裏,孤獨是每個人精神的,是一種想要擺脫卻無法擺脫的愉悅。孤獨會讓人痛苦,痛苦催生敏感,對世界與自我存在的敏感。如同用傷口感受冷風的流向,孤獨的痛苦能讓人在虛幻的一生中感受鋒銳如刀的真切。當這種敏感成爲習慣,孤獨也將不再是痛苦的來源,它是人存在的證明,是存在的形式,是一片澄澈的真實感,妙不可言。在我看來,人最大的快感不來源於感官,甚至也不來源於精神,它源於“活着”,純粹而清醒地活着。活着,是最大的快感,也是孤獨的真身。

?百年孤獨》中的“孤獨”能夠如此透徹心扉,是因爲它未曾在“孤獨”的表象上傾注一字,而只是將沉悶的“活着”娓娓道來。在這個比《紅樓夢》還要繁複、難記的家族體系中,“活着”是所有情節發生的唯一起源。爲了尋找活着的可能,爲了尋找活着的方式,爲了尋找活着的意義。爲了活着,一個生存在地球角落的百年家族陷入了無限的疲憊與孤獨之中,在茫茫歲月之中上下求索,按照命運的規劃忙碌。有趣的是,這並不是一個悲劇。書的內容如果除去荒誕奇妙的羊皮卷,除去家庭裏不斷飄蕩又不斷思考的魂魄,除去埋於地下的七千二百四十一枚古金幣,除去放蕩不羈的戀和縱情聲色的放縱外,實際上就只是一個家族從開始、到壯大、到完結的故事。如此看,很簡單卻也很無趣的。裏頭有趣的就是那些千奇百怪的孤獨形式,還有沒有傷感的離亡和沒有快樂的出生,當然還有放縱卻不覺有違道德的情愛縱慾。如果還有,就是馬孔多變化的歷史。從二十一對夫妻披荊斬棘穿越大沼澤之地,試圖發現東之大海,卻最後絕望地放棄夢想駐紮在這片離大海只剩兩天路程的不可思議有着西班牙大航艦的着魔叢林之地。然後紮根,繁榮,跟帶來飛毯、魔冰、巨人、鍊金術的吉普賽人交流,卻不知道走兩天路去發現一個什麼都有的城鎮。當然,最美好的階段就是完全斷絕聯繫的、唯有和吉普賽人交換驚喜的美好村落。可是,烏爾蘇拉發現了路帶來了商隊後,也帶來了自由黨和保守黨的戰爭,帶了鐵路,帶來的家族的繁榮,也帶來的壟斷,帶來了死亡和壓迫,帶來過期待,帶來過時髦和迷醉,卻不論帶來什麼都擋不住孤獨的滋生和擴散,一如在那個最初的`夜晚麗貝卡帶來的失眠症一樣,讓每一個家族的人都沒有好受過噢,除了那個小仙女一樣的智慧的蕾梅黛絲,會一絲不掛的出現在受驚且癡淪的異鄉人面前,會不守繁文縟節地自由自在,會預言偷看洗澡的人隨後的死亡,更神奇的是,會帶着一牀天鵝絨的真絲白被如天使一樣地飛走在人們的希望和永遠的記憶裏。唯一一個不守孤單感傳染病的人似乎就只有她,永遠帶着最亙古的美麗和最高遠的智慧離開了這個一開始就不屬於她的百年孤獨之地愛。說完了她,說完了這份無法描繪的美麗,這個家族悲哀得只剩下說不盡的孤獨。我也在不經意、不情願之間比對了他們的孤獨,也認識了自己的孤獨並非無由的作態,也並不無奈的悲哀,始終相形見絀,相形有愧,相比難忘。

一個人最純粹、最強烈的情緒和感受,只會出現在兩個時間段:幼年和老年。前者是序,後者爲跋,中間的所謂人生經歷,是漫長的驗證與積澱,精彩,卻不免主觀和失實。所以,在老年到來之前,童年的體驗將是每個人僅有的“真實”,是相伴一生、塑造一生的靈魂素材。所以,我們的人生不是用粗糙有力的雙手建築的鋼筋混凝土結構,而是用稚嫩的手指隨意搭起的幾塊飄搖的積木。在那些積木中,我確信有一塊是“孤獨”,每個人都有。

如果讓我推薦一部名著給一個剛剛有自我意識的孩子時,我會推薦這本《百年孤獨》。讓一個人學會什麼都不會有讓他學會孤獨來得實在和重要,在孤獨中獲取快感是生存的必備能力,在孤獨中成長是每個人的必經之路。世界如海洋,吾等如水滴,融入大海之時水滴就已不復存在,我們就已“死去”。所以,孤獨的一滴水,纔是我們“活着”的形態。如歌所唱,“我們生來就是孤獨”“我們是這美麗世界的孤兒”。生來孤獨是註定的,而隨後活着的歲月中,孤獨卻不一定是每個人都能擁有的。孤獨的快感,大多數時候,是一種奢侈的享受。我想,這是一種悲哀,一種遺憾。不過也好,有了孤獨,似乎纔會一如每一代人中始終會有的拿一個深深閉門於梅爾基亞德斯房間潛心研讀羊皮卷的孤獨者,不致於迷醉於夜夜笙歌的宴會之間,不致於迷惘於左右矛盾上下猶豫的悖論裏,不致於陷在自己“臆想”的卻也是真實世界而聽不到諷刺的笑聲和側視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