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簡歷模板館>熱點>其他文案>

綠皮書觀後感7篇 《綠皮書》:一個普通黑人與富家子弟之間的溫情故事

其他文案 閱讀(1.19W)

《綠皮書》是一部以真實故事改編的電影,講述了美國黑人鋼琴家唐·雪萊和白人司機託尼的跨種族友誼故事。這部電影揭示了美國種族隔離帶來的社會問題,同時也表現出人類之間依舊存在的友善之情。通過二人在旅途中的互相教育和理解,讓觀衆對於種族問題的認知和態度也在微妙中得到了改變。

綠皮書觀後感7篇 《綠皮書》:一個普通黑人與富家子弟之間的溫情故事

第1篇

看完電影《綠皮書》,我一直有一個疑惑:爲什麼都說白人託尼是主角,而不是黑人唐謝利?雖然電影開頭先出現的是託尼,但託尼生活的改變,卻是因爲謝利博士。反抗種族歧視的是謝利博士;僱傭託尼的是謝利博士;體現電影主旨的,似乎也是謝利博士。是謝利博士說出的“保持尊嚴,才能贏得勝利”,而不是託尼。剛看完時,我甚至感覺,《綠皮書》就是從一個貧窮白人的視角講了一個富裕黑人的故事。

這個富裕黑人的故事是什麼呢?唐謝利要到南方做巡迴演出,僱了滿口髒話、抽菸成癮、黑人工人喝過的水杯都要丟進垃圾桶裏的託尼給他做司機。謝利博士舉止儒雅,風度翩翩,和白人富人一般;託尼的生活幾乎毫無尊嚴可言,一點錢都來之不易,因此開頭他對謝利博士是牴觸、羨慕又有些不屑的,再加上他種族歧視的.傾向,二人開始動不動就會吵架、發火。而隨着故事推進,謝利博士教會了託尼給妻子寫信,教會了他誠信,不能無緣無故打人,教會了他作爲一個人的尊嚴,教會了他反抗歧視,更教會了他友情和信任。

這個富裕黑人的故事中,真正成長與改變的,是託尼。這或許就是託尼是《綠皮書》主角的原因。在我看來,《綠皮書》不僅講了唐謝利反抗歧視的勇氣,還講述了這份勇氣與尊嚴對種族歧視者的感染與改變。在1960那個“白人至上”的年代,謝利與託尼的友情和這種感染與改變,正是改善種族歧視現象所需要的。

今天的世界,或許已經沒有了指明黑人允許進入的場所的“綠皮書”,少了明目張膽的種族歧視。但在這個走向和平、平等與美好的世界中,種族歧視依然在角落中存在着,在笑容和鮮花和歌聲中藏匿着。存在的,還有年齡歧視、性別歧視、地域歧視、職業歧視、外貌歧視。當大人認爲孩子的創意不過是胡編亂造,當男性認爲女性只能柔弱而不能堅強,當人們對於工人、對於清潔工嗤之以鼻,當人們在私底下叫着“日本鬼子”“阿三”“外國佬”,歧視真的離我們很遠嗎?我們想過像唐謝利一樣改變它嗎?相信過人們也能夠像託尼那樣被改變嗎?考慮過我們有能力讓自己和別人更有尊嚴嗎?

綠皮書觀後感7篇 《綠皮書》:一個普通黑人與富家子弟之間的溫情故事 第2張

第2篇

上世紀60年代,美國南部種族隔離政策還在大行其道的時候,一名著名非裔美國古典爵士鋼琴家唐謝利計劃到南方各州進行巡演,考慮到安全因素的他打算招募一名保鏢兼司機。而與此同時,一位意大利裔白人託尼瓦萊隆加恰好處於失業狀態,爲房租捉襟見肘。於是託尼順理成章地因自己善於解決衝突的能力爭取到了這份工作,就這樣,兩個種族不同,階層不同,所受教育程度不同,喜好不同的人共乘一車,踏上了爲期八週的冒險之旅。

?綠皮書》是一部根據真實事件改編的電影。綠皮書既是這部電影的名字,也是一本書的名字黑人旅行指南,在60年代,由於種族歧視的大行其道,黑人出行都要攜帶一本這樣的綠皮書,住錯了酒店,甚至進錯酒吧都會被白人圍攻。

一直以來,種族歧視都是美國和世界繞不過去的坎。黑人鋼琴家唐出身高貴,從小接受良好的教育,但其內心卻非常孤獨,倔強,荒涼,甚至試圖用一己之力對抗整個社會,他說我拒絕去不歡迎我的地方。但他還是去到了歧視最嚴重的南方州。令人印象最深刻的是在車子拋錨時,唐謝利博士看着那些在種植園辛勤耕種的黑人,與他們進行無聲的對視。儘管無言卻極盡心靈震撼,那雙帶淚的眼眶裏有憐憫,有悲憤,有唏噓,也有對時代洪流衝擊的無能爲力。可見種族歧視是多麼悲哀,殘酷,而又深刻!而託尼,一個生活在美國底層的酒吧酒保,他受教育程度不高,說話有些粗俗甚至會一言不合與人動手,但他身上也有溫情脈脈的流露,他內心深處的正直與善良也正是通過與唐的接觸,才被慢慢地釋放出來,並建立了原則和責任感。

如果說唐身上有着一種孤獨的浪漫,那麼託尼身上就是一種溫情的勇氣。除去種族歧視的主題,我們也同時發現,人性就像是託尼撿到的那塊石頭,剝開外殼,裏面的種族,國籍,文化,性別都是沒有差別的`,越往深挖掘,也會發現一樣的自私,貪婪,偏執。除了單純的是非黑白,電影還在講述一種更深刻的東西如何平衡堅守與改變。比如電影的開頭,唐是一個身着華袍卻迷惘地活在虛幻世界的人,而到電影最後,他成爲了一個在聖誕節敲開自己朋友家門的普通人,懷着分享的心情,一同打開一瓶閃閃發亮的香檳。

人性就像那塊石頭,被風霜雨雪磨礪,有着許多瑕疵,卻始終晶瑩剔透,閃爍着溫柔的光芒。

一場由北向南的旅行,在歡樂中給予人思考,浪漫的孤獨和溫情的勇氣終會相遇。

第3篇

在五十多年前的美國,種族歧視無所不在。雖然南北戰爭後美國通過了廢奴令,但人與人之間的溝壑,又豈是一紙條文能夠消除的?

就是在這麼一個環境下,《綠皮書》的故事開始了。一位生活在美國北方的富裕黑人音樂家謝利,與一位並不是那麼富有的白人“小混混”託尼,在當時,這是一個奇妙的組合。鋼琴家想要去南方巡演,想要打破這種種族歧視,打破這種偏見與不公正,並且告訴那些南方的種族歧視者:原先受歧視的黑人,也可以爬上枝頭,也可以成就光輝的人生!

於是,音樂家懷着這樣的.夢,帶上了託尼,前往了充滿種族歧視的南方。

他們終於發現,事情並沒有那麼簡單。南方對黑人的歧視是根深蒂固的,所謂飯廳裏“不接待黑人”的“規矩”,又只是一種新時代的種族歧視。

謝利是憤慨的。他面對着種族歧視的白人在游泳池大打出手,還遭到了兩個白人警察的虐待,託尼聯繫了州長事態才得以平息。謝利不理解:同樣是美國,爲什麼差別這麼大?所謂的“公正”“民主”“自由”爲什麼到了黑人身上就變成了“壓迫”“虐待”“歧視”?

託尼盡到了自己的責任,保護好了謝利。但他不理解,明明這位音樂家已經這麼富裕,還要追求自己的權利?他告訴謝利:“你不是住在光鮮亮麗的城堡裏嗎?爲什麼你還要鬧出這麼多麻煩?”

謝利的回答出乎意料。他哭着回答:“是啊,託尼。我住在這座城堡裏,但是孤身一人!”

於是我又想起了影片中的一幕:兩人的汽車拋錨了,停在了廣闊的農田旁。農田裏的黑人在辛勤地勞作。田地裏的黑人看到車上下來的黑人謝利,身着西裝,衣冠筆挺。兩個黑人的目光交集,老黑人的眼神裏透露着無奈。

謝利不知道。他只知道,世界上還有許多不平等。而破除這種不平等,可能需要好幾代人,甚至幾十代人的不懈努力。

在平安夜的前夕,謝利將託尼送回了家,與家人團聚。託尼早已摒棄了些許對黑人的偏見,也懂得了許多。

謝利與託尼,或許就是那個時代消除不平等的最好佐證吧。

第4篇

一種是擁有高雅的氣質,優雅的談吐,天生的音樂才華,衣食無憂的生活,出口成詩的情思。但卻也有着被歧視的膚色和孤獨的內心。白天坐擁澎湃的掌聲,享受他人的肯定,夜晚卻回到空無一人的大房子裏獨自喝酒。

一種是有着簡單的思維,發達的肌肉,無所畏懼的灑脫,粗枝大葉的快樂,難捱於胸的正義。但卻也有着衝動帶來的懲罰和生活的拮据。因爲衝動打了人,丟了一份工作,回到家還是有妻子溫暖的懷抱和孩子們的咿呀快樂。

很多人說,這兩種人生我都不喜歡。我喜歡將它們二者中和一下,那就是我的完美人生。可是,人生,真的很難完美啊。

電影《綠皮書》講的就是這兩種人生的故事。過第一種生活的是個黑人音樂家唐雪莉博士,有才華,有錢,但是沒有朋友,充滿了孤獨。過第二種生活的是託尼,沒有錢,沒有地位,卻有家人,有歡樂。

我們大多數人過的都是託尼的生活,雖然我們沒有住城堡,有時還爲了房租而出賣體力;我們也沒有光鮮亮麗的身份,走在大街上,沒人敬仰。可是,我們也沒有那麼多的條條框框,活得簡單而快樂。

一開始,我是嚮往唐博士的那種生活的,有自律,有尊嚴。可是,看到他在大雨中崩潰的瞬間,我發現,他並不快樂,他活得太拘束,太苛刻。有時,我們自以爲擁有越多的頭銜,我們越能快樂,殊不知,有時,一種身份也代表着一個枷鎖。有時,正是因爲一無所有,可能才更輕鬆,更灑脫。

放下我執,也許才能看到更廣袤的世界。如果不是給唐博士當司機,託尼不可能知道挑剔的.音樂家也有背後的孤獨,唐博士也不會了解一個世俗享樂主義者的快樂。

存在即合理,我們認定的不一定是最正確的,試着去改變,去接納,去包容,可能才能體驗更多,享受更多。真的有些明白了造物主的偉大,它給了玫瑰花的芬芳,也給了玫瑰花扎人的刺。

卞之琳說,你站在橋上看風景,看風景的人在樓上看你。還有句更俏皮的話,所謂的人生,就是笑笑別人,被別人笑笑。

也許就是這麼一回事吧,這是部很溫暖的電影,大家可以去看看哦!

第5篇

和名字不同的是,它並不是一部充滿術語條例的政治片,相反的,在一路向南的旅程中,獨屬於上世紀,野性的,暢快的美國,在黑人搖滾樂和爵士樂明快的節奏中逐漸的成型。

一個社會底層的白人,託尼,得到一個工作的機會,爲一位黑人鋼琴家,唐,當巡演司機。一個連黑人喝過水的杯子都要扔掉的白人,會與他碰撞出怎樣的火花?

開着車一路南下,從城市到鄉村,從文明到落後。歧視黑人的氛圍越來越濃重,這時《綠皮書》作用,便慢慢提現出來,與其說是綠皮書,不如說是一本黑人的生存指南,上面標註了一路上黑人可以住的酒店,可以進食的餐館,密密麻麻,儼然一部嚴肅的法律條文。無奈的是,更過分的事情不斷髮生,鋼琴上被堆滿垃圾,晚上禁止黑人出沒的日落鎮,爲黑人提供的“像家一樣”的破落雜亂的旅館,貴爲鋼琴家卻只不過是白人消遣的工具,從琴凳起來的那瞬間,所受的尊敬和掌聲煙消雲散,與他們而言,他只不過是一個“低賤的老黑”。

看到這裏,或許你們會覺得這是個註定悲傷的故事,其實不然。

南下的路途中,託尼與唐在朝夕相處後,漸漸被他的才華所征服。更瞭解到唐與常人不同的,喜歡思考的,追求平等的,高尚的靈魂,它不會因爲深色的皮囊而失色。在這個過程裏,與其說是拋去世俗成見的修行,不如把它看成一次互相的救贖。處於社會底層的託尼,在唐的指導下開始寫充滿詩意的信件,開始學會平和的對待別人,開始平等的對待以前所不屑的羣體。影片中溫暖的內核也逐漸揭開。

除了相互的救贖,影片更體現出的是一種對平等與自尊的嚮往。當唐的車經停南部一個農場時,被僱傭的黑人勞動力起身注視這位與他們格格不入的同胞時,他們眼神的'空洞和一些看不出情緒的內容,給了我很大的震撼,後來想想,兩個人,一個爲黑人開車的白人,一輛車,不正給了那些深色人種以新的希望嗎?

還有一幕,影片快結尾時,唐因爲被邀請他舉行聖誕音樂會的地方禁止與白人一同進餐,而勇敢的拒絕演出,我想,這也是追求平等的縮影吧,雖然不能改變根深蒂固的成見,但正是一個不斷向好發展的微光…

一個溫暖,詼諧的內核,救贖的不僅僅是那些深色的外表,更是那些披着美麗外殼卻黑暗的靈魂。

?綠皮書》在當下的社會中,不應該是黑人逃避傷害的港灣,更應變成他們爭取權利的通行證。

第6篇

託尼是一個有着兩個孩子和一個老婆的男人,他深深地愛着自己的老婆和孩子。因爲酒吧整頓而暫時失業的白人託尼應聘去給黑人鋼琴家雪利當司機,因爲雪利要巡迴演出,所以他們要在一起相處兩個月。

託尼是向來不講究的老大粗而雪利是從骨子裏優雅端莊的`文化人,兩個人互相影響着。託尼從一開始不願意爲雪利拎箱子,到後來會真心爲雪利着想;雪利從一開始高高在上蓋着毛毯,到後來誤以爲託尼要離開而想給他加薪留住他。雪利教託尼怎樣把話裏的髒字去掉能讓人聽着更舒服,而託尼卻覺得如果別人不想聽他說話,就可以滾一邊去了。

雪利經常會因爲自己的膚色遇到很多麻煩,他不能進高檔的餐館,只能在松樹下的爛茅廁方便。無論他在臺上怎樣風光,到了臺下,也不過是別人眼中的“老黑”罷了。他會因爲自己那“不討人喜歡的膚色,處處受人欺凌惹麻煩,而託尼卻常能替他擺平這一切。

雪利教會了託尼要“站着生活不要跪着賭錢”,雪莉看到託尼在場外和別的黑人一起扔擲子賭錢,告訴他:“他們的出身決定了他們的命運,但你不同。”教會了託尼冷靜,並告訴他:那些打你的人愉快地喝着咖啡,和朋友聊天,而我們卻在這,什麼都不能做。發泄那點情緒並沒有什麼用,只有尊嚴纔是永遠的。雪利本來可以去更受歡迎的地方拿着比這裏高三倍的工資但他爲了改變人們的觀念卻還是選擇這麼做。

託尼本來也有着種族歧視,他丟掉了黑人喝過的杯子,但當他看見雪利演出後,卻說:“根本不像個黑人,而像個自由女神。”有一個片段讓我印象深刻,託尼告訴雪利,他父親說過,不管你做什麼都要做到極致,上班就認真工作,笑就盡情大笑,吃東西時就像是吃最後一餐那樣去享受。兩人在車內開懷大笑,這是我第一次見到雪利笑得這樣開心。之後,他在酒吧中唱歌,即使沒有報酬,但他維護了自己的尊嚴,比往常更開心。

他們從陌生人到工作關係,最後成了朋友。我明白了,黑人有高貴優雅,也有卑微低劣;白人有自視清高,也有溫暖善良。我明白了,有也許有一天你曾經最看不起的人,會是你過節時最念念不忘的人。

第7篇

這個寒假,我觀看了美國的一部電影,就是拿下奧斯卡最佳影片大獎的《綠皮書》,劇情使我感觸頗深。

這部電影主要講述了白人託尼因爲酒吧封停失業了,無奈之下他被聘用爲世界上優秀的爵士鋼琴家唐開車。鋼琴家將從紐約開始舉辦巡迴演奏,一路上倆人之間一段跨越種族、階級的友誼的故事。

因爲我們生活在一個多民族、團結和諧的國家,無法理解美國舊時代種族歧視的痛苦。但影片中的很多劇情讓我們越來越深刻體會到那種歧視的無知與可怕。

託尼迫於生活,向現實低下了頭,成了鋼琴家唐謝利博士的司機,陪他踏上了南下巡演之路。

開車一直南下,從城市至農村隨地點的.不斷轉移,而歧視黑人的氛圍也越來越濃重,這時綠皮書就越來越重要。與其說它是一本黑人生存指南,不如說是社會歧視黑人的一種表現。

裏面的內容讓人無奈,但又充滿着善意。上面標註着黑人可以去的旅館,可以進食的餐廳,可以購物的超市。即使如此,也依然體現了社會對黑人的歧視。

這本書儼然像部嚴肅的法律。黑人就是不能往進高檔的旅館,只配住進髒亂差的旅店。對白人而言,黑人唐謝利只是一個可以消遣娛樂的工具。從他離開琴凳那刻開始,一切的掌聲與讚美與他無關,他只不過是個“低賤的老黑”。

聽到這裏是不是覺得這是個悲慘的故事?其實不盡然,其中也充滿着溫馨與快樂。

在南下的旅途中,託尼漸漸被唐的才華所吸引,更瞭解了唐的不同,喜歡思考,追求平等。

發光的靈魂不會因爲皮膚的顏色而失去光彩。在這個過程中,如果說託尼對唐來說是帶給他溫馨,那唐帶給他的則是思想的一次洗禮。

看完這部電影我不禁想起《唐人街探案一》中思諾問秦風的一句話“一張紙怎麼立起來?”折一折便立了起來,一面爲陰,一面爲陽。暗示着萬物皆有兩面,而人更是如此。

有的人生來位高權重,有的人生來便是白人,可外表真的這麼重要嗎?更重要的應是精神與內在。

再華麗的外表也有衰落的一天,再富有的財產也敗落的一天,只有內在與精神可以永存。

我慶幸我生長在一個生而平等的國家,沒有種族歧視,沒有階級壓迫,一切夢想都可以靠自身努力去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