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簡歷模板館>熱點>其他文案>

江南貢院導遊詞3篇 江南貢院之文化積澱:品味明清科舉文化的珍藏之地

其他文案 閱讀(2.29W)

江南貢院是中國南方地區著名的歷史文化遺址之一。其建築風格典雅、獨具特色,曾經是明、清兩代的科舉考場。如今,江南貢院已成爲一處備受青睞的旅遊景點,每年吸引了許多遊客前來觀賞。接下來,我們爲您介紹一篇精彩的導遊詞,讓您更好地瞭解江南貢院的歷史與特色。

江南貢院導遊詞3篇 江南貢院之文化積澱:品味明清科舉文化的珍藏之地

第1篇

江南貢院曾經佔地約三十萬平方米,東起姚家巷,西至貢院西街,南臨秦淮河,北抵建康路,爲夫子廟地區主要建築羣之一,秦淮河畔也因貢院、夫子廟的存在而一度繁榮起來。後只剩一個四合院式結構的樓宇,只作展示當時繁榮景象的博物館,內有一可感知貢院盛世時宏大的建築模型圖。江南貢院四周建有兩重圍牆,上面佈滿荊棘,以防夾帶作弊,故世人又稱其爲“棘圍”。2009年,江南貢院榮膺中國世界紀錄協會中國最大的科舉考場,江南貢院創造了古代科舉考場中國之最。

明遠樓是江南貢院內樓宇之一,樓宇層出不窮,作四方形,飛檐出甍,四面皆窗。位於貢院中盡,原是用來監視應試士子隊貢院考試匠行動和院落內執役員工有無傳遞關節的設施。“明遠”是“慎終追遠,明德歸原”的意思。樓下南面曾懸楹聯,系清康熙年間名士李漁所撰並題:“矩令若霜嚴,看多士俯伏低徊,羣器盡息;襟期同月朗,喜此地江山人物,一覽無餘。”從聯中也可看出明遠樓設置的目的和作用。大門上懸有橫額“明遠樓”三個金字,外牆嵌《金陵貢院遺蹟碑》,記述了貢院的興衰歷史,碑文最後嘆道:“今則婁百年文戰之場,一時盡歸商戰,君子與此,可以觀世變矣!”

在清一代,科考共舉行112科;其中在江南貢院鄉試中舉後經殿試考中狀元者,江蘇籍49名、安徽籍9名,共計58名,佔全國狀元總數的51.78%。

公元1168年(南宋孝宗乾道四年),知府史正志創建江南貢院,起初爲縣府學考試場所。佔地不大,應考人數亦不多。若遇考生增多時,則借用僧寺舉行考試。(《南窗紀談》載)

公元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定都南京後,集鄉試、會試於南京的江南貢院舉行。

公元1421年(明成祖永樂十九年),朱棣遷都於北京,但南京仍爲留都。因江南地區人文薈萃,參考士子日益增多,原有考場便越來越顯得狹小。永樂皇帝便沒收臣犯臣紀綱的府邸,又取懷來衛指揮陳彬家人陳通,忠勇伯家人侯清等人的房舍以及府尹黃公永元祠、秦檜之子貝喜祠等改建“江南貢院”。

明、清兩代,江南貢院不斷擴建,江南貢院已形成一座擁有考試號舍二萬零六百四十四間,另有主考、監臨、監試、巡察以及同考、提調執事等官員的官房千餘間,再加上膳食、倉庫、雜役、禁衛等用房,更有水池、花園、橋樑、通道、崗樓的用地,規模之大,佔地之廣,房舍之多爲全國考場之冠。

清代初期,南京爲江南省首府,故貢院一直沿用“江南貢院”之名。

清光緒年間,科舉制度廢止,江南貢院停止開科取士。

公元1919年,貢院被拆除,除留下貢院內的明遠樓、衡鑑堂和一部分號舍作爲歷史文物外,餘下部分全部拆除,闢爲市場。

如今的江南貢院,已遠沒有當初宏大的規模,只保留了明遠樓,貢院碑刻等重要文物古蹟,復建有考試時考生所用號舍40間,古時考生所用文房四寶、油燈、食品,以及專門製作的電動模擬考生塑像。如今的貢院陳列館大門,就是當初貢院的中心明遠樓,它是貢院裏的一座四層小塔樓,這個坐落在秦淮河畔的小樓,是爲了監視考生而建設,並是爲考生提供考卷外幫助的服務中心。樓內有明清時期的碑刻20餘處。樓後的至公堂,如今是貢院文化的主要展廳。

江南貢院導遊詞3篇 江南貢院之文化積澱:品味明清科舉文化的珍藏之地 第2張

第2篇

江南貢院始建於南宋乾道四年(1168)。當時只是府一級的貢院,主要供州縣考試之用,規模並不大。明初,江南鄉試和全國性會試都集中在應天府舉行。即使遷都北京之後,實行南、北兩京制,故以在南京舉行的應天鄉試爲“南闈”,以別於在北京舉行的順天鄉試“北闈”。由於南闈往往選拔出許多特別有才華的舉人,江南鄉試以出江南才子著稱,受到全國的注目。江南貢院也是各省貢院效法的對象,明代《應天府新建貢院碑記》便說:“貢舉有院,內外通制也。南京應天府爲天下貢舉首,其制度亦必爲四方所取法。”

清代是江南貢院的極盛時期,人才輩出,先後走出了一大批中國歷史上的一流人物,鄭板橋、方苞、秦大士、翁同龢、張謇等人曾在江南貢院中舉,吳承恩、吳敬梓、陳獨秀等人也有過在其中參加鄉試的經歷。清代在江南貢院中舉之後赴京考中狀元者共有58名,佔全國狀元總數的一半以上,而袁枚、林則徐、曾國藩、左宗棠等人曾在此主持過考務或對貢院的建設發展做出過貢獻。因此,清代是南闈最爲輝煌的時代。

由於入場舉子逐漸增加,清代江南貢院也一再擴建,到同治十二年(1873),“貢院通計房屋四百九十九間,披廠七十四間,號筒二百九十五字,共號舍二萬零六百四十四間”。號巷又稱號筒,以千字文編排順序,故云“號筒二百九十五字”。江南貢院是號舍數最多的貢院,成爲清代四大貢院之首,也是中國古代最大的科舉考場。由於“貢院爲掄才重地,理宜閎敞整肅,用光重典”,因此各省貢院佔地都相當大,各省會城市中貢院一般都是最大的建築羣。從貢院規模大小、號舍數量多寡基本上就可以判斷該省文風繁盛程度和文化發展水平。

不過,江南貢院是江蘇和安徽兩省合闈的貢院,所以規模特別大。清代有過兩次分闈。雍正元年,清廷下詔兩湖分闈,允許湖南設立貢院、單獨舉行鄉試。光緒元年,陝甘也實行分闈。作爲江蘇和安徽聯合舉辦鄉試的場所,江南貢院在兩湖分闈的觸動下,也曾有過分闈的動議,但最終堅持合闈,使江南貢院成爲清代唯一的兩省合闈的貢院。

相對於其他省的貢院,江南貢院形制在各省貢院中相當特殊。在1994年以前,許多人都以爲整個貢院呈正方形,連江南貢院歷史陳列館的江南貢院模型也是長方形。其實,到晚清時期江南貢院的平面爲扇形,這從同治十二年(1873)繪製的《江南貢院全圖》可以看出來。該圖是現存歷代各種貢院平面圖中最準確者,原因是採用了傳入中國的近代繪圖法繪製。《江南貢院全圖》右下方的中文“貢院圖說”聲明:“江南貢院向無善圖,坊間刊版,條理不分,觀者未能瞭如指掌,是未得其法故也。夫繪圖必先布算,布算必先知積,求積必先定形,求形必先知各處丈尺。貢院全址略似梯田,東西廣,南北窄,兼以四面圍牆及各路中鈍銳諸角,層累疊出,非用象限、勾股、三角諸法,參量比例,其角不明,又非截積布算,其積不得。故另布截積圖,以明全形,積數、角積皆得,而後準丈尺長短廣狹,佈置房屋、號舍、道路、天井,條分縷析,不相紊淆,庶令觀者一覽瞭然焉。”該圖說稱“貢院全址略似梯田”,從各省貢院平面圖來看,號舍(文場)部分確實形如梯田。

在成立以後相當多年,江南貢院歷史陳列館人員不知道存在一目瞭然的《江南貢院全圖》。1999年,我去參訪時,贈送《江南貢院全圖》複印件給該館,使其完璧歸趙、物盡其用。陳列館明遠樓一層左壁曾掛有《江南貢院全圖》及其說明。其實,關於江南貢院形制的文字記載不少,包括有詩歌指出:“東接桃葉南抵淮, 西鄰狀元北對牌。風水寶地貢院起, 送過千般翰林派。”但由於沒有直觀的貢院圖,所以之前很少人會想到江南貢院平面圖是一個巨大的扇形。

明遠樓是江南貢院碩果僅存的樓宇建築,三層樓閣式,屬於明代形制,與北京貢院明遠樓類似。這類明遠樓二三層只有柱子支撐,四周通透,可以毫無遮攔地觀察周圍動靜。而樓房式的明遠樓則是清代的形制,如另一座留存至今的建於康熙二十三年(1684)廣東貢院明遠樓。福建貢院也是清代重修,所以也是樓房式。這種明遠樓除了供監考登樓眺望考場的功能以外,還有休息等房屋的其他使用功能。

江南貢院是江蘇和安徽兩省士子的鄉試場所,但因爲其規模宏大、體制嚴正,許多方面成爲其他省貢院效法的榜樣,如江南貢院《三路點名定式》曾經成爲一些省貢院的模範。光緒十七年(1891)辛卯正科福建鄉試點名章程開頭便說:“監臨兵部尚書閩浙總督部堂兼管福建巡撫事爲曉諭事:照得鄉試點名章程,案經奏明,分中東西三路序點,茲仿照江南鄉試章程,酌定時刻。”接下來說明某時初點某屬,某時正點某屬,每半時爲一起,計分十二起,各士子查照名牌,按起按時,依序聽點。最後是以圖表顯示的福建鄉試分路點名單。其入場點名辦法基本上是模仿江南貢院的產物。清康熙年間名士李漁所撰並題明遠樓聯:“矩令若霜嚴,看多士俯伏低徊,羣器盡息;襟期同月朗,喜此地江山人物,一覽無遺。”不僅是江南貢院明遠樓的標誌性楹聯,而且在不少省的貢院中也採用。

第3篇

各位遊客大家好!現在我們所站的地方便是貢院街。在這條貢院街上有中國古代影響最大規模最大的科舉考場。當時明清時期,中國有兩大科舉考場,一個是北京的順天貢院,另外一個位於南京秦淮風光帶的江南貢院了。現在我們看到的就是江南貢院的牌坊。這塊牌坊在古代就是貢院第三道大門——龍門,有着魚躍龍門這樣吉祥的含義。江南貢院建於南宋乾道四年(1168年),是縣府考試場所。明太祖朱元璋定都南京後,這裏成了鄉試、會試場所。明成祖永樂年間對貢院重新興建,貢院規模逐漸增大。到清光緒時,貢院規模之大,佔地面積達30萬平方米。對此,我只要告訴大家一個數字,你就可想而知了——到清代同治年間,已建供考試用的“號舍”有20644間,可見數目之大。江南貢院一度成爲當時各省之冠。

我們繼續往這邊走,首先映入眼簾的便是這個水池,這方形的水池設計體現了科舉考試公平公正的原則,同時該水池面積約1300㎡,象徵着科舉制度在我國曆史上延續達1300年之久。正前方的那座建築叫做明遠樓。我們可以看到,在這池水的映襯下,更凸顯了明遠樓的高大與威嚴。

現在,我們所見的這座三層建築,就是明遠樓了。“明遠”二字,出自《大學》“慎終追遠,明德歸厚矣”之句。明遠樓始建於明嘉靖十三年(1534年),雖距今已有500多年的歷史,但仍保存完好,它是中國保留的最古老的一座貢院考場建築。樓原爲江南貢院的中心,也是貢院最高的一座建築。科考期間,考官在此可以監視考生和貢院內執役人員,同時也是考官發號施令的場所。明遠樓高三層,底層四面爲門,樓上兩層四面皆窗,站在樓上可以一覽貢院,由於其地位與作用的特殊性,使得貢院內的建築,包括貢院以外一定範圍內的建築,在高度上均一律不準超過明遠樓。現在的明遠樓內展出了江南貢院不同時期的歷史照片和出土文物。並且樓內現扔留有康熙年間著名詞人李漁(李笠翁)所題對聯一副:“矩令若霜嚴,看多士俯伏低徊,羣囂盡息;襟期同月朗,喜此地江山人物,一覽無遺。”同時在古代考試期間,監臨、巡察等官員登樓監視,“白天搖旗示警,夜晚舉燈求援。”以防止考生騷亂、作弊。開考前三天,照例便有僧道在“明遠樓”上設壇打醮三晝夜,以祈禱上界、陰間,並立“祭旗”,令士兵日夜更番搖旗吶喊:“有恩報恩,有仇報仇。”其目的在於告誡應試考生平日裏要行善禁惡,不然考場中必得報應。此外,每逢中秋佳節,監臨、提調、巡察等官員還可登樓賞月,品茗行吟,憑窗眺望那名聞遐邇的秦淮燈火。從眼前的明遠樓看過去,穿越時空,我彷彿看到了我國科舉文化的曾經輝煌。

清末1905年廢除科舉後,貢院也隨之失去了原來的作用。民國政府在1918年下令除留下明遠樓和一部分號舍建築用以陳列歷史文物外,其餘一併拆除,闢爲市場。江南貢院中的《金陵貢院遺蹟碑》詳細地記載了這一史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