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簡歷模板館>熱點>其他文案>

大班紙科學活動教案7篇 "創意超載! 大班紙科學活動課程"

其他文案 閱讀(2.86W)

本文主要介紹了一份大班紙科學活動教案,通過豐富多彩的紙藝製作,讓孩子們在遊戲中瞭解紙的原理、特性和應用,培養科學探究和實踐動手的能力。

大班紙科學活動教案7篇

第1篇

2、探索垂直杯口扣入水而紙不溼的方法,感受空氣的存在。

3、積極參與活動,大膽操作,並樂於用自己的語言表達實驗的方法,體驗探索的樂趣。

4、充分體驗“科學就在身邊”,產生在生活中發現、探索和交流的興趣。

5、能在情景中,通過實驗完成對簡單科學現象的探索和認知,樂於用自己的語言表達所發現的結果。

1、第一次操作材料:皺紋紙、塑料包裝紙、透明塑料袋、可封口塑料小袋、牛皮筋、一次性塑料杯、玻璃小瓶、剪刀、寬透明膠帶若干、清水5盆、乾毛巾若干。(每組一份)。

2、第二次操作材料:透明一次性杯人手一隻,皺紋紙。

(一)出示紙片,引導幼兒討論不讓小紙片潮溼的辦法,激發幼兒探索的慾望。

今天,我們一起來玩一個小紙片不怕水的遊戲。我要請小朋友開動腦筋,讓小紙片沉到水裏而紙片不溼。我們先來看看桌上有哪些材料?請你思考一下自己準備怎麼做?你想選擇什麼材料呢?

(二)實驗一:幼兒探索做用多種輔助材料使小紙片不怕水的方法。

你們都想好辦法了嗎?好,下面就來試一試吧!如果你試了一次還想試第二次,必須用毛巾把工具和手擦乾,這樣才能保證第二次實驗的成功。試完一種方法,你可以再試一種。

2、幼兒實驗操作,教師巡視觀察,傾聽幼兒的`方法,給有困難的幼兒予以幫助。

(1)成功的幼兒介紹自己的實驗方法,同種方法的幼兒進行補充講述。

(2)沒有成功的幼兒講述自己的實驗方法,同伴幫助尋找不成功的原因。

4、教師小結:成功的幼兒做實驗時材料封緊了,沒有縫隙,水進不去,紙就不會溼;沒有成功的小朋友也知道失敗的原因了,是因爲材料有縫隙,水進去了,紙也就溼了。

(三)實驗二:提高難度,引導幼兒探索用一個開口的杯子讓紙片不溼的方法。

剛纔是用了桌上的材料,有的成功了,有的失敗了,也找到了原因。現在老師要出難題了,只用一隻杯子,能不能讓小紙片沉到水底而紙不溼呢?

2、幼兒取出杯子,進行實驗,教師巡視,傾聽幼兒的方法,及時獎勵成功的幼兒。

4、教師清晰演示全過程,邊演示邊小結實驗要求:杯子要垂直上下,不能斜,要快、穩、直。

"剛纔我們把紙嚴嚴實實包起來纔不會溼,而杯子口這麼大,紙也不會溼,這是爲什麼呢?"

是空氣把杯子密封起來使紙不會溼的。現在,我們把這個魔術帶到教室表演給其他的小朋友看,好嗎?

大班紙科學活動教案7篇

第2篇

本次活動手工紙娃娃,這是一節科學和數學的整合活動,科學活動就是讓幼兒對周圍的事物產生一定的興趣,然後經過探究動手操作來解決問題,本次活動我讓幼兒在瞭解一些常見的立體圖形外,經過幼兒的自我探索來知道平面和立體的關係,並知道原來立體圖形可以由平面圖形變過來,在教師的引導下通過讓幼兒動手摺折粘粘剪剪等活動來進一步瞭解立體和平面的關係,教師事先製作了一個用紙搭建的紙城堡,讓幼兒對其產生好奇感,設想這是用來幹什麼的,怎麼用的,產生一定的興趣,更能有效的融入課堂中。

活動的目標是教學活動的起點和歸宿,對活動有着導向的作用,根據我班本教材的內容和大班幼兒的特點我確定了以下兩點:

1.幼兒通過動手變紙片來更好的理解平面與立體的關係。

對於活動的準備我根據教學活動過程的需要我爲幼兒準備的材料如下:

1.人手一把剪刀,每組兩支膠水,人手一張彩色紙,教師製作的立體圖形, 平面圖行

引出手工紙娃娃------引導幼兒仔細觀看娃娃的表情-------知道他爲什麼會這麼傷心------幼兒探索能讓手工紙娃娃站起來的`方法-------幼兒動手進行操作-------將作品展示出來,並能夠大膽講述-------教師展示城堡------幼兒簡單瞭解這是由什麼構造的-------將立體圖形剪開來-------幼兒進行操作

4.哦!今天的手工紙娃娃怎麼了啊?(傷心,難過,不高興)

6.哦!其實手工紙娃娃也想和我們小朋友那樣到處去玩玩,走一走,看一看,但是你沒看他剛想站起來卻又怎麼了?(摔下去了)

1.嗯,小朋友的辦法都非常不錯,那我們現在就來試試你們所說的那些辦法能不能讓手工紙娃娃站起來?

2.在那邊桌上老師給你們準備了許多的操作材料有剪刀,雙面膠,還有紙片,你們現在就去試試看。(在使用剪刀的時候要小心手哦)將讓站起來的作品放置在上面的桌上

1.那我們現在來看看哪些小朋友讓手工紙娃娃站起來了

2.哦!這個手工紙娃娃是誰的啊?你是用了什麼方法讓手工紙娃娃站起來的啊?(幼兒講述自己的方法)

教師小結:剛纔我們小朋友用了剪的方法,粘的方法,還有折的方法都讓這個手工紙娃娃站起來了,小朋友可真棒

1.手工紙娃娃可高興了,爲了感謝大家手工紙娃娃要帶大家去一個神奇的地方,小朋友想去嗎?(想)那先把小眼睛閉起來

3.哦!城堡,你們說這些紙城堡裏的紙和手工紙娃娃有什麼不同的嗎?(幼兒講述)

4.說的真棒,這種從什麼地方看起來都能夠看到他形狀的我們叫他是立體的,而這些平平的我們就叫他是平面的,和老師一起說:立體的 平面的

5.那我們現在就來找找看你們說老師手上拿着的是什麼形的(正方形)那你們說正方形的好朋友是誰?(正方體)

7.其實這些紙城堡中的紙啊都是由手工紙娃娃變成的,我們只要給他剪上一刀他就變成手工紙娃娃了,我們一起來猜猜看,你們說正方體如果給他剪上一刀他會變成什麼圖形?(長方形)

2.幼兒進行操作(記住我們只要給他沿着直線剪一刀)將你剪好的圖形拿在手上。

3.我們來看看,教師提問,這位小朋友你剛纔拿的是什麼形狀的紙寶寶,現在變成什麼形了?(例:我剛纔拿的是正方體用剪刀剪開後變成了長方形)

我們剛纔讓紙城堡裏的立體圖形變成了平面圖形,小朋友還想不想讓平面紙娃娃變成立體紙娃娃啊?(想)那我們回到教師再進行活動好不好?(好)

課後反思: 本次活動在進行活動的時候我發現我能夠和幼兒很好的進行互動,在進行活動的時候也沒有像上次那麼緊張了,在活動開始的時候幼兒也很快的融入到課堂中,幼兒對本次的活動也很感興趣。在活動中我讓幼兒進行動手操作的部分有兩次,在第一次進行操作時我是要求讓幼兒將自己所探索的方法進行嘗試,看是否能夠成功,很多幼兒都成功了,並將自己如何進行操作的方法大膽進行講述,有些幼兒膽子小,在我們鼓勵之下也能夠大膽發言這點讓我很高興, 在活動中我也有很多不足之處,我本次活動的目標主要是讓幼兒瞭解立體和平面的關係,讓他們大概瞭解立體是由平面演變過去的,在活動中我所製作的城堡中也存在着失誤,在準備材料時我製作了很多立體圖形,但不能完整的稱爲一個體,我將其設置的只有四個面,只爲了能夠讓幼兒更方便的操作,傳授了錯誤的知識,但是長方體和正方體本班幼兒也是在認識的情況下,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相同的也上過類似的課程,幼兒也知道正方體和長方體的,對於這一點是我事先沒有考慮到的,對本次活動也造成了很大的影響。

第3篇

新《綱要》明確指出“科學教育應密切聯繫幼兒的實際生活進行,利用身邊的事物與現象作爲科學探索的對象。”紙是與我們日常生活常見的的,尤爲幼兒,生活中更離不開紙。爲孩子提供豐富的材料,讓孩子通過眼、腦、手等多種感官去發現問題。使幼變被動者爲主動學習者、探索者,從而萌發愛科學的情感。本次活動是一次“做中學”的活動。在設計時,考慮到孩子們的科學探究是從現實世界中常見的物品或身邊發生的事情開始,因而設計了本次“紙片變變變”的活動。讓幼兒在玩中不知不覺學會知識,並且養成幼兒對身邊事物樂於探索的習慣。

1.前期經驗:學會用不同方法讓紙片站起來,體會到了“紙的神奇”

2.物質準備:剪刀、膠水、手工紙、立體圖案平面展開圖、紙房子城堡

師:小朋友們,上次活動我們已經認識了“紙”的神奇,並且成功讓紙寶寶站起來了,這次老師帶你們去一個特別的地方玩吧!先閉上小眼睛

(遊戲--開火車:小火車嘟嘟開,開到哪裏去,開到xx去......)

師:紙城堡也是紙寶寶,他們和之前我們認識的紙寶寶有什麼不一樣的地方嗎?

師:有小朋友說紙城堡是三角形,長方形和正方形拼出來的.。你們同意嗎?現在在小朋友面前的桌子上有好多圖案,你們能從裏面找出三角形圖案嗎?都找出來了你們真棒!現在我要請一位小朋友拿着你手中的三角形來找出紙城堡中你們認爲的“三角形”,並告訴大家這兩個形狀是不是一樣的?哪裏不一樣?

師:小朋友說城堡的三角形是圓圓的,下面平平的,像個帽子一樣,而另一個三角形是扁扁的。老師告訴你們,其實這些都不是三角形,這個像個帽子一樣的,下面是圓圓的,上面是尖尖的,像個小錐子一樣的叫圓錐體,像圓錐體這樣的形狀我們就叫他立體圖形,我們的紙城堡就是立體的,跟老師說說看“立體圖形”。

師:接下來我們認識一下這些立體圖形吧,我請兩個小朋友上來,並告訴大家你發現了什麼?

師:小朋友說這個四四方方的立體圖形不管從什麼地方看都是一樣的,這個長長的立體圖形有4個一樣大的圖形,2個一樣小的圖形。(教師總結:像第一個這樣六個面都是正方形的叫做“立方體”,像第二個這樣長長的兩個相對的面一模一樣,有長方形的叫做長方體)

師:爲什麼紙城堡和我們之前認識的紙寶寶站起來的方法不一樣呢,你們想知道嗎?看,老師手裏有好多紙片,老師給你們變個魔術(教師示範給小朋友圓錐體的形成,用到剪,貼,折),是不是很神奇呀,那小朋友也動手嘗試一下,看看自己手中的平面展開圖可以變成什麼立體圖形吧,小朋友們用剪刀的時候一定要小心哦!

紙城堡是不是很好看?讓我們把我們的城堡放到我們的活動區,小朋友們回家以後跟爸爸媽媽用立體的圖形,一起動手做一個漂亮的紙城堡吧!

本次活動是一次“做中學”的活動。在設計時,考慮到孩子們的科學探究是從現實世界中常見的物品或身邊發生的事情開始,因而設計了本次“紙片變變變”的活動。活動開始的音樂導入很好,幼兒被帶動起來,激起了對紙片變化的探究興趣。在活動開始,注意活動重要部分開展時間要充足。在活動中,注意幼兒的主動性,給予孩子自己動手的機會,帶有一定的探究性,讓孩子帶有特定任務進行學習,而不是盲目操作,並且事後並讓孩子表達自己的發現。同時,教學活動中重難點表現準確,活動主題明確。

第4篇

2、通過討論及觀察圖片等活動,初步瞭解紙的製造過程以及造紙的原料。

2、各種紙製品(書、報紙、紙巾、紙杯、紙盒等)及各種非紙類物品,相應的標誌圖兩張。

1、小朋友,你們看一看老師手上拿的是什麼東西?。(紙)你們看老師手上都拿着各種各樣的紙,黃老師想知道我們班哪一個小朋友最聰明啦,誰來說一說這些紙用來幹什麼的?(讓幼兒來回答。)

2、我們班的小朋友都非常棒,知道紙的用處可大了,它可以寫字、畫畫、可以摺紙、可以做漂亮的頭飾、可以做各種各樣不同形狀的盒子裝東西等等,但小朋友想不想知道紙是怎樣製造的呢?(想)

(2)、告訴幼兒:我們的紙跟做河粉一樣也要有它的原料,做紙的原料是樹皮和草。

(3)、學習紙製造的過程:第一步,先將樹皮切碎,浸泡在水中加熱。第二步,清洗樹皮後加漂白劑浸泡,讓樹皮變白。第三步用攪拌器攪拌成紙漿。第四步,把紙漿分佈在抄簾上就是一張溼紙。第五步,用木頭把溼紙壓平,並擠出多餘的水分。最後,在熱熱的烘板上把紙烘乾整。

小朋友都知道我們的紙需要樹皮和草做的,紙做出來的過程可不容易了,所以我們在使用紙和紙製造時應注意什麼呢?(讓幼兒討論回答)

1、師:看一看老師的桌面上有些什麼?幼兒:有衛生紙、書、報紙、紙巾、紙鈔、紙杯、玻璃杯、塑料袋、等等。

一開始我將各種紙放在小籮筐裏讓幼兒通過摸一摸、看一看、比一比、玩一玩等活動來發現各種各樣紙的不同特徵,如有些紙是厚的、薄的;有些紙是光滑的、粗糙的;還有些紙的顏色是不同的。課前我還讓幼兒收集了各種材料,如銅板紙、宣紙、牛皮紙、皺紋紙等,以便讓幼兒們認識生活中隨處可見的紙,有意識地加大幼兒對周圍事物的探索慾望。同時在過程中我還藉助紙的發明的視頻讓幼兒瞭解紙的製作過程,也將幾種不同特徵的紙放入水中,讓幼兒觀察紙在水中的變化,讓幼兒在自己的實驗過程中講一講自己的.發現。在整個活動中,我始終能以問題去引導孩子,給孩子自主探索的空間,讓幼兒通過自身主動的觀察、發現、感知、探索,從而在實踐的過程中轉化爲自身的知識經驗。但整個活動下來,我也發現幼兒對紙的用途還不是很瞭解,有些材料的準備也沒有讓幼兒得到有效利用。如各環節聯繫緊密,但各環節我對幼兒的自主活動時間控制的緊,幼兒在說紙的用途時,由於他們生活經驗不豐富,對於紙的用途說的少,我沒有進行強化,就草草收場,使幼兒對紙的用途的知識面沒有延伸,還停留在原有經驗。況且在活動中我的觀察能力還欠缺,遇到意外事件不能及時引導幼兒去進一步探索。如在幼兒自由玩紙時,當我發現幼兒受經驗所困時,沒有及時引導幼兒。其實應提示一下,在幼兒拉、撕、折的過程中給幼兒具體的方法引導,並讓幼兒多比較幾種紙,全方位進行體驗。由於我的失誤,限制了幼兒的思維,使幼兒的經驗不能得到提升。

通過這次活動,使我認識到:在組織科學活動時,我還應該多鍛鍊自己的應變能力及課堂整體把握的能力,儘量做到授課不慌不忙,沉着穩重。同時還要充分了解幼兒的年齡特點和經驗水平,重視幼兒的探究興趣和積極性。

第5篇

1、探索用紙條製作成麥比烏斯圈。通過比較發現麥比烏斯圈只有一個面。

2、通過操作活動探索麥比烏斯圈等分不同的次數後會產生不同的現象。

3、大膽和同伴交流自己的操作方式和發現。培養對科學的興趣。

5、能積極地與同伴交流自己的發現,激發進一步探索事物變化的願望。

2、麥比烏斯圈若干個,分別有一條線、二條線、三條線。

4、教師出示麥比烏斯圈,師:我這裏還有一個圈,看一看,這個圈和剛纔的圈有什麼不同?

8、你做好了嗎?你是怎麼做的?請你給小朋友示範一下。

教師小結:把紙條的一端扭一下和另一端粘合在一起,就做成了一個這樣的圈。咱們做的這個圈啊,還有一個好聽的名字呢,叫做麥比烏斯圈。是德國科學家麥比烏斯在1858年發現的。人們爲了紀念他就給這個圈取名爲麥比烏斯圈。麥比烏斯圈還有許多的祕密呢。現在,我們一起去找找看好嗎?

二、比較:普通的圈和麥比烏斯圈,瞭解麥比烏斯圈只有一個面。

1、講解做法:現在,小朋友都有了兩個圈。請你用彩筆找一個點,然後輕輕的拖動你的紙圈,在紙圈的內側畫線。最後要讓你畫的線連接起來。(教師示範)

4、教師小結:普通圈的線只畫了一個面就連了起來,但是麥比烏斯圈的線特別長,畫過了黃顏色的一側又到了藍顏色的一側,最終又回到了原來的出發點。

5、麥比烏斯圈就是這麼神奇,老師這裏還有一列麥比烏斯火車呢,我請兩個小朋友坐坐看。嗚嗚,我們的火車出發了,看,小朋友們正在藍色的車廂裏,我們的小朋友又來到了紅色的車廂裏。寶貝們,你知道這是爲什麼嗎?

6、幼兒思考回答:麥比烏斯圈把兩個面連在了一起。

7、教師小結:孩子們說的太對了。普通的圈都有兩個面,麥比烏斯圈呢是把這兩個面連在了一起,變成了一個面。

三、探索:沿着麥比烏斯圈的二等分線剪開和三等分線剪開會有神奇的結果。

(一)1、小朋友可真厲害,一下子就發現了麥比烏斯圈的祕密。老師還要再考考你。(普通紙圈)我這裏有一個普通的紙圈,我們來猜測一下,如果沿着紙圈上的線剪開會怎麼樣?(記錄)

2、老師來剪一剪看一看。剪得時候,要先對摺剪一個小口,然後再沿着線慢慢的慢慢的把它剪開。

(二)1、老師這裏還給你準備了什麼?瞧,是畫有一條線的麥比烏斯圈。如果沿着這條線剪開會怎麼樣呢?

3、我們來剪一剪好不好?請小朋友拿出剪刀,我們來做一做試一試。

4、你的麥比烏斯圈變成什麼樣子了?請幼兒講述。看一下,現在的麥比烏斯圈有幾個接口?

6、教師小結:一個麥比烏斯圈沿着中間的線剪開就會變成一個更大的而且有了兩個接口的麥比烏斯圈。

師:這個麥比烏斯圈上有兩條線,那如果我們把這兩條線都剪開,會變成什麼樣呢?

3、究竟是誰猜的正確呢?我們怎麼樣才能知道?請小朋友按照我們剛纔的方法,把畫有兩條線的麥比烏斯圈剪開。

5、跟你猜測的一樣嗎?有許多的東西我們的猜測其實不一定正確,只有通過自己的實際操作才能確認。我們的科學家呢就是這麼做的。今天我們的小朋友也做了一回小科學家。發現了麥比烏斯圈的很多祕密,知道畫有一條線的麥比烏斯圈剪開後會變成一個更大的麥比烏斯圈。畫有兩條線的麥比烏斯圈剪開後變成了一個大一個小兩個套在一起的麥比烏斯圈。

1、小科學家們,你知道嗎?麥比烏斯圈不但好玩,還很有用呢。科學家們利用麥比烏斯圈的原理髮明瞭(出示立交橋的圖片)立交橋,有了立交橋呢,我們的車輛就不會那麼擁擠堵塞了,麥比烏斯圈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很大的便利。(出示過山車圖片)這個是過山車,玩過山車的時候你無論轉多少個圈最終都會回到起點上,他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很多的樂趣。機器上的一種傳輸帶,利用麥比烏斯圈只有一個面的原理增加了摩擦的面。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最大程度的節約。還有我們的磁帶,要聽完一面換另一面,日本的科學家呢利用麥比烏斯圈的原理髮明瞭可以不用換就能聽完兩面。給我們帶來了方便。當然,利用麥比烏斯圈的原理還能發明更多的.東西,希望你們成大了做個大科學家發現人們不知道的更多的祕密。

2、瞧,老師這裏還爲小朋友準備了畫有三條線和四條線的麥比烏斯圈呢。你知道沿着他們剪開會變成什麼樣嗎?

五、遊戲:麥比烏斯圈火車。讓我們坐上我們的麥比烏斯圈火車到教室裏一起剪剪看,記住要把你實驗的結果記錄下來。

請第一組小朋友上火車。嗚嗚,小朋友已經從藍色的車廂開到了紅色的車廂。到站了。請第二組小朋友上火車。嗚嗚,讓我們跟老師們再見。

本課是二年級上冊《材料》單元的第4課。本課教學以紙爲載體,通過改變一張紙,比較和體驗紙改變前後性能的變化,交流紙的這種變化在生活中的應用等,激發學生繼續改變材料、發現材料性能的探究慾望。

第一板塊——聚焦,承接第3課的內容,讓學生根據自己的原有認知經驗說說普通紙的特點,引發學生思考有什麼辦法讓紙具有更多的本領。

第二板塊——探索,探索又分爲兩部分,第一部分,明確改造紙的方法,先交流改變紙的方法,再明確本節課探究的改變紙的方法。第二部分,用“折一折”這種改變方法,引領學生用對比觀察的方法研究紙被改變後形狀、性能發生了怎樣的變化。先在觀察中發現紙的新變化,通過觀察兩種紙的側面,發現普通紙和瓦楞狀的紙分別是一字形和波浪形。在實踐中發現紙的新功能,其中比較觀察又分三步,即按一按(將白紙與瓦楞狀紙分別平放在桌面上,用手輕輕按一按白紙和瓦楞狀紙,認真體驗手心的感覺,比較彈力)、放一放(取兩個盒子,中間隔開一定的距離距離平放在桌面上,先將普通的白紙放在兩個盒子上,接着由輕到重將物體(回形針、鉛筆、文具盒)放在紙的正中間,看紙能否承受得住以及能承受多重的物體。測完白紙後,再去測瓦楞狀紙能承受多重的物體。一邊實驗一邊記錄,比較承載力)、摸一摸(用普通紙貼着裝有熱水的杯子感受冷熱程度;換用瓦楞狀紙,再次感受冷熱程度,比一比有什麼不一樣,比較隔熱能力)。

第三板塊——研討,紙改變後性能的變化及其在生活中的應用。

第四板塊——拓展,引導學生在紙上用刷油的方法改變一張紙,然後探究這張紙具有的全新功能。

在說一說紙的特點時,學生能夠說出紙的顏色、形狀、易摺疊,但是學生會鑽形狀這個牛角尖,不斷說出:長方形、有四個角、有四條邊等等,還需要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能夠說出紙容易破、遇水會溼、紙的厚薄等等。

按一按這一板塊,學生通常不能直接說出有彈性,能彈回,他們最多說到的就是:刺刺的、有一棱一棱、不能直接接觸桌面……要說有彈性,能彈回還需要在教師的引導下說出。

對於二年級的學生來說,折瓦楞狀的紙不是難事,但是學生自主摺紙,會有橫豎兩種折法,在放一放這一部分,兩種折法會對紙的承重能力有影響。

與教材配套的學生活動手冊中,放一放瓦楞狀紙和普通紙分爲“能支撐”和“不能支撐”兩種,但是我認爲這樣劃分不太準確,普通紙依舊能支撐像回形針那樣的較輕物體,瓦楞紙上放過重的物體也不能支撐,因此我在授課時,把能不能支撐改爲“能支撐較重物體”和“能支撐較輕物體”,讓學生分別用回形針、鉛筆、文具盒來嘗試,較輕的回形針能夠被普通紙支撐,瓦楞狀紙能夠支撐回形針、鉛筆,鉛筆盒不太重時能夠被瓦楞狀紙支撐,過重的鉛筆盒則不能被支撐。學會能夠通過這三種材料感受到普通紙和瓦楞紙的不同。

第一次用低年級以及新教材開課,我在試上的時候發現引導學生回答,實驗準備等等所花費的時間較多,整節課較爲倉促。因此在第二次上時,我把折瓦楞狀紙以及實驗材料準備都放在課前,由於第二個班的學生能很快的說出紙的特點以及瓦楞狀紙,整節課最後多餘了一點時間,我用來和學生一起進一步探究瓦楞狀的紙。

在給低年級授課過程中,我認爲我對學生的還是瞭解較少,對於不同的班級用不同的教學方式的調整而不夠靈活,路漫漫其修遠兮,作爲新教師,我要學習的還有很多。

第6篇

2、在活動中體驗距離的遠近與多種相關因素有關。(如:紙的外形、紙的輕重、投擲的力量等)

3、充分體驗“科學就在身邊”,產生在生活中發現、探索和交流的興趣。

1、牛皮筋、毛線、夾子、罐子、沙包、飛鏢、飛盤、透明膠、剪刀等。

1、“你們每人有一張紙(折成飛機),你會用什麼辦法讓這張紙離開你飛得很遠?”

2、除了這種方法,還有其它的方法嗎?(引導幼兒根據自己的經驗想出不同讓紙飛得更遠的方法。老師對幼兒想出的辦法給予了肯定。)

3、你們的辦法不錯,不過用一些比較硬的材料時,飛的時候要找一個空地方,小心砸到小朋友的身上。

1、“等一會就請你用這些辦法去試一試,而且還要把實驗的情況記錄在這張記錄卡上。”

2、介紹記錄卡,並引導幼兒思考“遠近”的記錄方法。

“遠近”怎樣記錄呢?(畫一條線,遠的'就畫長一點,近的就畫短一點。畫圓圈,如果是遠的圓圈就畫多一點,如果是近的圓圈就畫少一點。還可以畫點子,點子多的就是遠的,少的就是近的。……)

4、討論:爲什麼用了一樣的方法,卻有的小朋友的紙飛得遠,有的飛得近呢?

1、出示幾種物品,“其實要想讓紙飛得更遠,還可以用上一些工具,老師這兒就有一些物品,你可以用它來幫幫紙的忙,讓紙飛得更遠。”

你用的什麼方法?這種方法怎麼會讓紙跑得比其它紙遠呢?

5、讓幼兒根據自己的記錄進行思考:你發現怎樣可以讓紙飛得更遠?

第7篇

2、通過動手操作,探索紙桌能站起來、站得穩的方法。

3、在討論交流中積累和提升經驗,並能大膽地表達自己的見解。

一、幼兒利用自身的經驗,嘗試製作紙桌,探索紙桌能站起來的原因。

1、教師提問:紙可以做什麼?引出製作紙桌的課題。

3、幼兒製作,教師在活動中鼓勵幼兒積極動腦,大膽製作。

a、教師提問:你的桌子站起來了嗎?引導幼兒給站不起來的桌子尋找原因。

b、通過向紙桌吹氣的小實驗,引導幼兒觀察、比較、探索桌腿高矮、粗細對桌子站得牢的影響。

二、幼兒結合自己的經驗,並吸取同伴的長處,探索製作一張站得穩的桌子的'方法。

1、教師簡單小結桌子能站得穩的方法(桌腿要粗,矮),並啓發幼兒再做一張站得穩的桌子。

2、幼兒第二次製作,教師在活動中鼓勵幼兒大膽創新,想辦法把桌腿做得矮一些、粗一些。

3、教師提問:你的桌子站得穩嗎?爲什麼?讓幼兒簡單介紹自己的製作方法,並加深對桌子站得穩的認識。

4、教師提問:你的桌子上能放東西嗎?激發幼兒進一步探索。

三、引導幼兒在自己的桌子上放積木,體驗成功的快樂,探索不同桌腿的承重能力。

1、教師提問:你的桌子能放東西嗎?讓幼兒在桌子上進行放積木的嘗試。

3、通過比賽,以誰的積木放得多他的桌子有什麼特別的地方等問題引導幼兒探索不同的桌腿對桌子承重能力的影響。

整個活動氣氛活躍,幼兒的參與性很高,體現了玩中學,學中玩的教學特點。在活動中注重孩子對經驗所得的表達與梳理,合作意識的培養。幼兒積極的發表自己的意見和想法,能把操作所得到的經驗用語言準確的表達出來。但是在遊戲放積木環節,材料的設置上考慮不夠成熟,所選的積木太輕,導致在瞭解承受能力時,幼兒不能直接,形象地進行觀察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