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簡歷模板館>熱點>其他文案>

課題結題自我鑑定書 自我鑑定寫作指導

其他文案 閱讀(1.23W)

課題結題自我鑑定書_自我鑑定寫作指導


   
課題結題自我鑑定書 自我鑑定寫作指導


   一、課題研究的意義、目的

(一)研究的價值和意義

1、研究的價值

校本教研,就是爲了改進學校的教育教學,提高學校的教育教學質量,從學校的實際出發,依託學校自身的資源優勢和特色進行的教育教學研究。校本教研是基於校級教研活動的制度化規範,其基本特徵是以校爲本,強調圍繞學校自身遇到的問題開展研究。學校是教學研究的基地,教師是教學研究的主體,促進師生共同發展是教學研究的直接目的。

校本教研是爲了滿足學校和教師可持續發展的需要,是以學校爲基本單位,着眼於學校的整體規劃和發展,以學校實情爲出發點,以具體實踐爲落腳點,在上級教研部門的直接指導下,由校長、教師、學生共同參與的,旨在提高課堂教學質量,提高教師的業務水平、科研能力,促進師生共同發展而開展的教學研究。它着重強調理論指導下的實踐性研究,既注重解決實際問題,又注重經驗的總結、理論的提升、規律的探索和教師的專業發展,是保證新課程改革試驗向縱深發展的新的推進策略。校本教研的基本特徵是以校爲本,強調圍繞學校自身遇到的問題開展研究,學校是教學研究的基地,教師是教學研究的主體,應該突出“以校爲本”、“以教師爲本”、“以學生爲本”和“以解決具體問題爲本”的原則。

校本教研是“紮根研究”,需要深深地植根於教師的現實需求、現有的生存狀態和麪臨的各種問題之中,實現教育理論與教育實踐的雙向建構,從而來追尋教育的理想——爲了人的發展。研究教師的生命成長是校本教研的核心所在。“校本教研”是將教學研究的重心下移到學校,以教師爲研究主體,以教師所面對的具體問題爲對象進行的研究活動。進入21世紀以來,“校本”思潮呼喚着教育理論工作者、研究者關注教研、走向校本,以“爲了學校,在學校中,基於學校”爲特徵的校本培訓、校本管理、校本課程等校本活動成爲研究與實踐的新領域。“校本教研”不僅是一種觀念、研究方法和實踐活動,更是一種“喚醒”、“體驗”,是一種“視界融合”和“對話文化”;是以學校爲主體進行的,融學習、工作和科研於一體的學校性教師教學研究活動。

本課題就是通過對學校有效開展校本教研活動的研究,進一步豐富校本教研的經驗總結,爲學校有效開展教學研究,提高校本培訓水平提供一定的借鑑。

2、本課題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論和實踐意義

從理論意義上看,通過這項研究工作的開展,解決校本培訓與教師素質提升方面存在的問題,提高教師對校本培訓機制和教師素質提升的認識,強化終身學習意識、自我發展意識和教育科研意識,探索有效促進教師素質提升的校本培訓的途徑、方法與策略,從表層的物質、中層的制度、深層的觀念三個層面入手,爲教師創設濃厚的學習研究氛圍(),開闢教師自主發展空間,提供與時俱進的學習與工作時間和資源,構建學習型校園。

從實踐意義上看,通過自我反思、同伴互助、專業引領,充分發揮學校教師集體的智慧,提高教研的質量和效益,實現教研資源共享,建立起校本培訓長效機制,努力探索出一條適合我校實際的教師自我發展、自我提升、自我創新、自我完善、自我超越之路,實現學校發展與教師個人素質提升的雙豐收。

(1)校本教研活動,是實施課程改革的需要。

2015年1月,教育部在課程改革中明確了“以校爲本”的教研、培訓工作方向。在實施課程改革的今天,探索校本教研實施的有效途徑,既是新課程實踐的需要,也是新課程順利開展的制度保障,新課程深入推進和廣泛實驗,對學校、教師提出了新的挑戰和要求。校本教學研究活動能使教師集中時間、集中經歷研討教學方法,探討課堂教學模式,總結教學經驗。同時爲廣大教師提供了自我展示的平臺,提供了相互學習和借鑑的機會;校本培訓也更能針對農村學校教師的實際情況,有的放矢,對提高廣大教師的學科素養更加有效。校本教研方式更加靈活,教師間的交流更加頻繁和快捷。引導廣大教師積極地投身課堂教學改革,探究課堂教學方法,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2)校本教研活動是學校教育教學的現實需要

①校本教研活動的開展,是教師專業成長的必然需要。

新課程的全面實施要求教師跳出無反思、習以爲常的工作狀態,教師不僅要鑽研教材,吃透教材,而且要創造性的使用教材;不僅要有效地組織教學,而且要研究怎樣讓學生在課堂上主動探究、合作學習等,教師的職責不僅是“傳道、授業、解惑”。教師自身也需要得到專門的、持續不斷地專業成長,在教學中要自覺地用研究的目光從事教學工作。而這種研究工作僅僅依靠個人的力量是遠遠不夠的,所以,開展校本教研工作,不僅是鼓勵教師個人的研究,還可以保證教師羣體之間的相互合作和共同研討,以制度化的方式保證教師對教學的自主決策、反思和改進的權利。

②校本教研活動,是提高學校教學質量的現實需要。因爲,我們發現目前我們學校的課堂教學現狀不容樂觀,教師的專業水平參差不齊。有的教師課堂教學方法陳舊,面對新的課程改革無所適從,對課堂教學優化還缺少行之有效的辦法。很多教師還抱着“給學生一杯水,教師要有一桶水”的觀念不放,對自己的學科素養提升缺少必要的認識,沒有變成一種自發的、主動的行爲,很多教師已經不能滿足課堂教學中學生的求知慾望。校本教研活動的開展是引領教師提高業務素質的有效途徑。學校的校本教研活動經過了很長時間的積累,已經有了一定的基礎,但是很多還流於形式,浮於表面,導致先進的教學方法得不到很好的推廣;同時,傳統的校本教研忽視教師的主體成長,活動形式單向、保守,忽視教師的能動作用,不符合新課程改革的需要,急待探索和突破。因此我們對校本教研活動進行深入而紮實的探索,富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二)研究的目的

(1)通過研究,分析學校傳統教研的利弊,除糟粕,納精華,重新定位,使其成爲學校有效校本教研的有效支撐點;結合新課程理念,拓展思維,開放時空,經過研究認證,尋找到新的適合學校開展校本教研的有效途徑和策略。

(2)教研必須以學校發展爲本,強調教研工作必須從學校實際出發,圍繞學校工作中的重要問題,有針對性地開展教研工作,通過解決現實問題爲學校發展服務。

(3)教研必須以教師發展爲本,必須確立教師在教研工作中的主體地位,讓教師成爲教研的主人。在研究過程中,促進教師形成先進的教育教學理念,推動教師掌握豐富的教育教學技能,挖掘教師潛在的教育教學智慧,調動教師高漲的教育教學熱情,努力提高教師發現問題、反思現狀、尋求突破的能力,促進每一位教師的專業成長。

(4)教研必須以學生髮展爲本,教育是培養人、發展人的事業,教研要研究學生,遵循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尤其要解決學生髮展過程中存在的疑難問題,要有針對性,講求實效性,反對形式主義。

二、課題界定

校本教研就是爲了改進自己的教學,在自己的教室中發現某個教學問題,並在自己的教學過程中,通過個人思考或同伴互助,以追蹤或汲取經驗的方式解決實際問題,進而進行校本培訓。所謂“校本培訓”是指通過專家的指導,由學校發起、組織、規劃的,以提高教師教育教學和教育科研能力,促進學校發展爲目標,通過教育教學和教育科研培養教師一種校內在職提高培訓。

以校爲本的學校教研培訓,是將教學研究的重心下移到學校,以課程改革實驗過程中教師所面對的各種問題爲對象,以教師爲研究主體,既注重解決實際問題,又注重經驗的總結、理論的提升、規律的探索和教師的專業發展,是保證新課程向縱深發展的新的推進舉措。

三、國內外研究現狀、水平和發展趨勢

“以校爲本”是近年來許多國家教育改革的重要發展方向,或者說是一種國際性的教育改革潮流。近30年來,不管是中央集權的國家或地區,如法國、瑞典和中國香港特區,還是地方分權的國家,如澳大利亞、加拿大、美國等。尤其是美國,在1986年以後採用校本發展策略的地區和學校如雨後春筍,蓬勃發展。至20世紀90年代,這一改革受到廣泛重視,並形成聲勢浩大的“校本運動”,相應的理論研究與實踐探索持續不斷。在我國,隨着素質教育的全面推進和課程改革的深入發展,特別是三級課程管理政策的實施,人們開始對以校爲本的學校、教師發展策略給予極大的關注。這些年來,已經有一大批有志於課程改革的專業研�咳嗽鋇街行⊙ヌ剿魅綰我孕N究剮卸芯浚叢旄揮惺貝窈橢泄就廖幕厴木欏�

四、課題研究的理論依據

1、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提倡在導師指導下的,以學習者爲中心的學習,也就是說,既強調學習者的認知主體作用,又不忽視導師的指導作用。導師是意義建構的幫助者、促進者,而不是知識的傳授者與灌輸者。學習者是信息加工的主體,是意義的主動建構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動接受者和被灌輸的對象。本課題研究,正是強調教師在素質提升過程中,要用探究法、發現法去建構知識的意義,並在建構意義過程中學會如何主動去搜集、分析有關的信息和資料。

2、人本主義學習理論。人本主義學習理論認爲學習是個人潛能的充分發展,是人格的發展,是自我的發展,學習的實質在於意義學習。這種意義學習,不僅是指理解記憶的學習,而是指學習者所做出的一種自主、自決的學習,要求學習者能夠在相當大的範圍內自行選擇學習材料,自己安排適合於自己的學習情境。這種意義學習,包含了價值、情緒的色彩,涉及到的是整個的人而不是單純是認知成份的參與,而且這種學習以個體的積極參與和投入爲特徵,是一種自發、自覺的學習,是從自我實現的傾向中產生的一種學習,學習者可以自由地去實現自己的潛能,求得自己更充分的發展。這對於校本培訓促進教師素質提升當中,教師人格的充分發揮、意義學習環境的創設、教師自主發展空間的開闢、校本培訓長效機制的建立等具有極好的啓示。

3、多元智能理論。多元智能理論認爲,每個人至少有語言、數理邏輯、音樂、身體運動、空間、人際關係、自我認識等七種智能;這些智能之間既是相互滲透的又是相對獨立的;教育的任務在於開發學習者的潛能,使他們得到滿意的發展。突出多元性、強調差異性、重視實踐性、注重開發性是該理論的主要特徵。可以說多元智能理論爲校本培訓有效促進教師素質提升的策略體系、長效機制、評價體系的建立提供了一種全新的理論視角。

在現代學習理論的指導下,以教師的發展爲本,以校本培訓爲載體,於實踐與研究的相結合中,構建校本培訓促進教師素質提升的策略體系和內在機制,將能夠有效地促進教師素質的提升。

五、課題主要研究內容

(一)本課題研究的目標

1、總體目標

本課題以新課程改革爲背景,改革學校現有的教學研究制度,改變教師現有的教學狀況。研究出促進教師專業化成長、促進學校發展的校本培訓模式。

2、具體目標

①加強校本教研製度的建設;

②研究校本教研模式,推動學校校本教研的深入開展;

③促進學校教師專業化成長;

④推進新新課程改革,提高學校教學質量。

3、發展性目標

促進教師專業化發展,促進學校的發展。

(二)、主要研究內容

1、學校校本教研製度建設的研究

①理論業務學習制度的建設。以該制度的建設增強全體教師的研究意識。探究把課改實驗、教師培訓和教學研究緊密結合,實行集中教研製度和“以校爲本”的教研製度。通過集體交流、個人自學不斷提高研究和解決教學實際問題的能力。

②學校教研活動制度的建設。以該制度來充分發揮教師集體的作用。按教育局現有劃分,分片協作教研爲主要形式,形成中心輻射、區域協作、學科互動的校本教研格局。學校堅持開展集體備課、觀課、議課,充分發揮教科室、年級組、學科備課組的紐帶作用,營造嚴謹、務實、民主、寬鬆的教研氛圍,定期開展教師經驗交流和合作研究,讓教師有機會互相學習,相互切磋,共同提高教學研究水平。

③學校教研激勵機制的建設。通過該制度定期獎勵教學研究成果。建立有利於校本教研開展的制度,制定相關政策,將校本教研活動開展的情況作爲評價學校、校長、教師的重要內容。對先進的教研成果和有突出成績的教師及時予以獎勵和表彰。學校根據實際,定期開展集體備課活動、教學示範活動、課改開放日活動、課改經驗交流活動、課改成果展示活動等,爲教師展示自身才華、共享研究成果創設良好平臺。

④課題研究管理制度的建設。爲營造濃厚的學校教育科研氛圍,要求教師必須積極申報承擔縣級以上科研課題研究任務,針對課程改革中遇到的突出困難和問題確定研究專題,把課題研究和凸顯辦學特色、提高辦學品位相結合,做到研究目標明確、教師人人蔘與、研究紮實有效,促進課程改革和學校教學研究不斷走向深入。

2、學校校本教研活動模式的研究

①教師個體開展的校本教研模式:教師個人的校本教研活動是參與教研活動的前提條件,它可以提升教師的自我反思意識和能力,瞭解自己行爲的意義和作用,利於改進自己的教學工作,提出切實可行的教育改革方案,通過教學反思提高教研意識,形成在研究狀態下工作的職業生活方式。

②本校教師合作的校本教研模式:教師主動爭取同伴互助,形成教師之間的多方合作互動,分享經驗,互相學習,共同成長。

③以校爲本的教研模式:實現科研與教研相結合,科研與培訓相結合,通過“課題研究模式”、“診斷反省模式”、“骨幹培訓模式”、“問題培訓模式”、“課改論壇模式”等靈活多樣的模式,提升全校教師的理論水平和業務水平。

(三)、本課題研究的主要觀點與可能創新之處:

主要觀點:

1、校本教研促進教師專業化成長。

①校本教研是教師反思性實踐和專業成長的過程

研究和實踐合一,在實踐中開展研究,把自己的實踐行爲看作是一個研究的過程,實質是教師反思性的實踐,同時教師反思性的實踐也促進了教師的專業成長。

②校本教研是教師職業生活的基本方式

教師作爲教學過程中的主體,其存在的意義不僅僅是一個知識的傳授者,更爲重要的是一個知識的研究者和創造者,一個教育理想的實現者。校本教研給了教師這種機會,使教師在研究狀態中,不斷克服工作帶來的生命倦怠,體會出生命的價值。

校本教研的根本目的不是傳授給教師一些現成的研究方法,而是要把老師的創造潛能誘導出來,將老師的生命感、價值感從沉睡的自稱意識和心靈中喚醒。

校本教研從根本上講,是教師主體生命的投入,是教師的生命的展開過程。它是對自己教學和生命過程的展現。

校本教研是教師與新課程的對話,教師與自身的對話,教師與教師的對話,教師與學生的對話。這種對話的本質是一種知識共享,經驗共享,智慧共享的價值。

2、校本教研促進學校的發展

校本教研有利於創建學習型組織,構建校園文化,解決教育教學中的問題,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從而促進學校的發展。

創新之處:

結合本校情況,建立校本教研製度,形成學校文化;探索可操作的適合本校的校本教研的模式與方法。

六、課題研究的主要原則和方法

(一)課題研究的主要原則

1、活動的人文性原則。校本研訓要關注教師的專業發展,重視教師的主體成長,營造嚴謹、務實、民主和諧的教研氛圍。活動要在平等中對話,在交流中提升。以人爲本,重視教師在活動中的能動作用。

2、活動的普遍性原則:實施校本教研不是爲了提高個別教師的教育素養,而是要帶動全體教師都能參與其中,共同提高,共同發展。

3、活動的實踐性原則:要通過多種多樣的實踐活動,尋找出適合學校教師的行之有效的方式。

4、課題的開展還要本着實事求是的原則,從學校教師的現狀出發,不憑空設想。

(二)課題研究的主要方法

1、文獻研究法:對與本課題有關的研究成果進行資料收集與分析,爲學校的課題研究總結定好位。

2、調查法:通過調查學校的師資狀況以及學校教師參與校本教研的現狀,進行分析,採取有效對策。

3、行動研究:在不斷地實踐、反思中探索如何加強校本教研來促進農村教師的專業化發展。

(1)教育敘事研究:是教師通過訪談、教學日記、現場觀察等獲得研究資料,把有關生活性質的理論思想引入到活生生的教育經驗之中,並通過生活(如教與學)經驗的敘述促進教師對於教育及其意義的理解。

(2)教學案例研究:是教師專業成長的階梯,它通過典型案例的學習,促進每個教師研究自己,分享別人成長的經驗。

(3)教學課例研究:是圍繞一節課的課前、課中、課後所做的一系列討論,使教師的教育思想和新課程理念通過這一載體得到相互之間的碰撞。

4、合作研究:是教師之間或與校外研究者組成合作研究小組,共同觀察、討論某些特定的教育現象,並以合理的方式解決相關的教育問題。

七、本課題研究工作的整體計劃

本課題研究時間爲二年(2015年9月至2015年9月)。結合我校實際,此課題研究工作共分三個階段。

1、準備階段:(2015年11月――2015年2月)

(1)啓動“廣泛開展教學研究提高校本培訓水平”課題研究工作。成立課題組,組織課題組成員收集、學習與本課題相關的理論資料,擬出本課題的具體實施方案。

(2)組織教師認真學習課題實施方案,瞭解研究的目的意義、具體操作方法,在理論學習、統一思想的基礎上,發動全校教師參與,引導教師調整自己的學習與研究方向,圍繞課題的主導理念開展教研活動。

(3)課題組對本校各學科組教研活動現狀進行調研,瞭解教師參與校本教研活動的情況,加強校本教研活動的制度建設。我們在全校老師中進行了“校本培訓”與“教師素質提升”現狀調查,調查內容如下:

①你認爲什麼是校本培訓?學校開展校本培訓有什麼意義?

②本校一般開展什麼樣的教研活動,你喜歡

哪種方式的教研?

③你怎樣看待教研活動和日常教學間的關係?

④對於在教學中遇到的問題、難題你會怎麼處理?

⑤你對在學校開展教研活動有哪些建議?

⑥你認爲教師專業水平的提高和哪些因素相關?

⑦你最願意參加的的培訓是哪一類?

⑧你在教研活動中擅長的行爲是什麼?

⑨你平均每週看有關學科的學術書刊的時間是多少?

⑩你對教師參加課題研究有什麼看法?

2、攻堅實施階段:(2015年3月――2015年9月)

①課題研究與日常教研相結合,各學科組結合學校的課題方案,在日常教研活動中實施研究。以學科教研組爲單位,圍繞本學科組學期初確定的核心問題開展教學行動研究。其研究的過程主要有四個階段:A、學習資料,即針對本學科組確定的核心問題,學習相關資料,瞭解行家們是否有好的建議,基本達成共識。B、廣泛開展“五課一研”活動,具體包括五種課型的聽、評課和教學觀摩等活動。C、交流研討,包括上教研課教師談教學的設想、反思教學過程等,聽課教師對照所學的新課標新理念開展教學評議等。D、總結和深入反思。對學科教研過程中收集到的所有資料進行整理,完成論文撰寫,並深入反思問題解決情況與思考後續研究工作。特別強調每個階段都要重視資料的收集、歸檔。學校課題組還將結合幾個生本實驗班開展的各種生本教育研討活動,收集、積累各種教學課例、教學設計、教研論文等資料彙編成冊。

②開展行之有效的校本集中培訓與自培活動。課題組定期舉辦集中或自培研討活動,要求參與研討的教師圍繞主題多實踐、勤記錄,及時收集典型材料,進行總結交流。重視信息的反饋與收集,及時聽取各方面的建議和意見,分析、整理、歸納研究資料,進一步修正和完善本方案。

③尋求專家引領指導。根據課題研究進展情況,在教研員和專家的指導下開展校本教研專題研討活動,課題組成員及時收集資料(學習資料、研討記錄等),建立歸檔制度。及時做好課題研究的資料收集、彙總工作。

3、總結階段:(2015年9月――2015年4月)

①開展教學活動的方案、安排、教案、課件、總結等資料收集整理。在各課題組成員已取得研究成果的基礎上,進行分析、反饋、總結提煉、篩選、整理,彙編課題研究總結報告及相應的論文、個案集、課堂教學實錄(視頻)、開展校本教研活動的圖片等。

②進行成果鑑定及推廣研究。

竹溪縣繼教中心確定我校爲本課題試點學校,達到以點帶面,總結經驗,逐步推廣的目的。爲此在實施過程中,學校每學期都開好兩次會,即學期初各教研組計劃交流會,學期末各教研組工作總結會。日常的校本教研活動要做到“七有、六保證、五個一、五上好、四組織”的基本要求。七有:學校、年級組、學科組每學期教研活動要圍繞學校研究課題和常規教學做到有組織、有計劃、有總結、有記錄、有反思、有收集、有評比。六保證:學校、年級組、學科組每學期教研活動要圍繞學校研究課題和常規教學做到保證時間、保證人數、保證內容、保證質量、保證經費、保證考勤督查。五個一:每位教師講好一節公開課,寫一篇優秀教案,發表一篇教學論文,說好一節課,教學有一種新突破。五上好:圍繞學校研究課題和常規教學:每學期學科帶頭人上好教研帶頭課;骨幹教師上好教研優質課;校級名師上好教研示範課;外出學習教師上好教研彙報課;新進教師上好常規提高課。四組織:學校、年級組、學科組要圍繞學校研究課題和常規教學高質量組織下列活動:每週組織好學科教研活動;每月組織好年級組教研活動;不定期組織好學校教研活動;創造機會組織好教師外出學習。總之,校本教研就是要結合學校實際,找準問題,以活動爲載體,使問題化爲經驗。

八、本課題研究的具體做法

(一)認真組織學習,提高教師的理論素養。

課題研究期間,課題組多次召開全體課題組成員及學科組長會議,明確課題研究計劃、各階段研究任務;學校爲每位教師購買了一本魏書生教育教學理論專著,並訂閱了《十堰教育》、《湖北教育》等各類教育期刊,還在校園網上添加了校本教研專題,開設了“教師園地”專頁,爲教師的優秀教學設計、反思、案例、論文提供廣闊的展示平臺,並且鏈接提供他校相關資料和資源供老師們學習和研究。各學科組每週五舉行一次業務學習,要求教師每週精讀一篇文章,並做好學習摘記、撰寫心得體會、開展交流活動,切實提高教師的理論水平,幫助教師把握教育動態,豐富課題研究的理論依據。通過系統學習,課題組老師的研究和實踐能力得到了較大的提高,對研究的具體操作流程,研究方法,做到了心中有數,能不斷用新思想、新觀念來指導課堂教學實踐。

我們還通過多種途徑加強教師培訓,主要有組織課題研究人員參加課題研究輔導專家講座;組織青年教師參加網絡遠程教育技術培訓,提高現代教學理念和教學設計能力;組織學校全體班主任參加縣繼教中心舉辦的班主任培訓,提升班主任執教藝術;鼓勵骨幹教師走出去學習經驗,2015——2015年學校共安排了3名教師參加了湖北省國小骨幹教師爲期30天的異地跟崗學習培訓,15名教師參加了湖北省農村中國小教師培訓提高培訓,20名教師參加了因特爾未來教育基礎課程培訓;兩年來共計38名校級骨幹教師參加湖北省國培計劃——農村中國小教師遠程培訓;2015年暑期還安排了全體英語學科教師參加了英語培訓。同時做到集中學習與個人自學相結合,並把學習活動做到經常化,要求每位教師根據自身教學實際,自學相關理論知識,更新現代教育理念。經過培訓,老師們整體教研水平有所提高,爲廣泛開展教學研究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二)加強教研活動,積極參加外出學習。

1、我校堅持開展校本教研活動,並形成了有效的學科研討制度,爲教師的交流互動搭建平臺。具體做法是:在每週五的集體備課暨業務學習會上,上教研課的老師先要在學科教研組裏說課,把教學設計思路說給其他老師聽,其他老師要提出評課及改進提高建議。

2、展開同伴互助式研究學習。我校年輕教師較多,而且每年都會新進一批教師,爲了讓他們儘快適應學校的教育教學,提高教學質量,學校要求每學期的校內教學研討課以“同課異構”的形式開展。首先由經驗豐富的中、老年教師和青年教師一對一幫扶備課,共同商討、制定出教學環節;然後由年輕或新進教師按設計好的教法進行教學;接着再由大家評議,提出修改意見;最後由該教師再進行第二次教學嘗試提高。這種“教了評,評了再教”的訓練方式不但能加快教師的成長,而且也紮紮實實地將本課題研究落到實處,使大家對如何廣泛開展課堂教學研究,有效地提高校本培訓水平有了更深的認識。2015年10月,我校的劉雪雲老師被推選參加了十堰市優秀教師語文觀摩示範課教學;2015年4月,譚宗香老師被推選參加了十堰市優秀教師科學觀摩示範課教學,2015年5月,李平老師被推選參加了十堰市優秀教師數學觀摩示範課教學,2015年10月,吳海雲老師被推選參加了十堰市優秀教師語文觀摩示範課教學,她們均取得了較好的成績,受到了聽課者的一致好評。

3、“走出去,請進來”是提高本課題研究水平和理論的“支撐點”。課題研究不能閉門造車,爲了開拓眼界,豐富見識,多方學習借鑑,兩年來我校組織中青年教師積極參加十堰市、竹溪縣教育主管部門組織的各種教學研討、觀摩、培訓活動達百餘人次。學校多次組織教師外出學習聽課,外出聽課學習返校後,組織開展聽、評課及反思交流。使教師們看到了同樣的學情下,不同教師的教學水平和風格。

通過全體教師的不斷努力,取得了長足的發展。如我校周玉芳、唐芳、郭東輝、張平、馬莉、張婧等六名教師在竹溪縣第二屆國小學科教學技能大賽中,均取得縣級一等獎的優異成績。兩年來,由於我校校本培訓的業績突出,校長顏春霞、副校長湯青瓊、教科室主任周葉麗均受到縣級教育主管部門的表彰。

(三)突出“五課一研”,聚焦課堂。

課堂教學是課題研究的主陣地,教學設計是否有效還得通過課堂來檢驗。因此,我校明確地把課堂教學作爲課題研究的重點,運用各種有效的方法,引導教師聚焦課堂。

1、實抓集體備課。教材是實施課題研究最重要的教學資源。學期初,課題組成員認真分析所教的教材在呈現方面有哪些特點?存在哪些不足?如何呈現更有利於學生學習……我們的集體備課按照“個人鑽研教材——集體課前對話——分工擬寫教案——個人修改創新”四步流程進行,突出寫好個人修改創新環節。爲了確保集體備課活動不流於形式,學校領導經常深入備課組進行指導,並定期檢查。實踐證明,通過集體備課,教師能夠更快、更好地吃透教材,從而大大減少了課堂教學的盲目性和隨意性,大大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2、狠抓課例研究。尤其是狠抓“五種課例”研究,即“學科帶頭人上好教研帶頭課;骨幹教師上好教研優質課;校級名師上好教研示範課;外出學習教師上好教研彙報課;新進教師上好常規提高課”的課例研究。建立“比較式”課例研討和“評語式”點評制度,將聽課、評課落到實處。爲了克服課例研究“虛”的病症,我們開展了平行班教師“同課異構”、“專家引領”、“錄相課”課例研討教研活動。“同課異構”的具體操作是:先由平行班教師分別在各自的班上同一內容的課,然後平行班老師各自說課,集體評課,比較優劣,取長補短,形成最優教法。在“專家引領”課例研討活動中,我校優先安排優秀教師外出聽課,回來後進行多次“磨課”,要求同學科的老師全員參與、全程聽課,聽後再根據“評語式”點評制度的要求,真誠地給每位授課教師寫出評語,評語中既要熱情的肯定其優點,又要真誠地提出改進意見。然後再根據修改意見重上一次。2015——-2015學年度我校共推出周保華、毛仁俠、劉雪雲、劉婧、謝從美、李霞、喬海燕、夏春等10名骨幹教師參與此項活動,不僅這10名教師受益匪淺,業務水平得到明顯提高,我們各學科教研組在全員參與的過程中也收穫頗豐。吳梅老師執教的六年級文言文教學示範課《伯牙絕弦》、郭東輝老師執教的六年級英語、馬莉老師執教的音樂課《粉刷匠》、吳海雲老師執教的語文閱讀教學課《爲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等爲我們的課題研究提供了很好的範例。

3、有機結合,靈活教研。

2015年以“課內比教學”活動爲契機,我校廣泛開展“五類課”的教學比賽活動,靈活教研。抓好新進教師的達標課、青年教師的彙報課、中年教師的展示課以及老教師的示範課,注重過程研究。通過“觀摩與研究——交流與評價——總結與反思”的形式,組織同組教師進行研討,有針對性地開展系列活動。老師們互相觀課、議課,走進教室,親近學生;看教師的教學行爲,學生的學習方式。

4、不斷總結反思,提升教科研能力。

著名教育家葉瀾說過:“一個教師寫一輩子教案也不可能成爲名師,但寫三年反思,有可能成爲名師”。每學期我們都在教師中開展“隨筆伴我成長”活動。引領教師結合自己的課題研究實踐,積極撰寫教學反思、教學案例、教學故事,引導教師將先進的教育理念與教學實踐結合起來。學期末學校將教師的優秀作品結集出版,通過這項活動,很多教師的理論功底和教學能力迅速提高。目前,我校的教學設計、教學反思、教學論文已即將彙編成冊。

5、廣泛交流,促進課題研究。

學習貴在領會,貴在交流,交流能夠促進教師消化理解,爲此我們設立了課題論壇。每週五的教研組活動,各年級組辦公室裏洋溢着濃烈的學術氣氛,全體教師歡聚一堂,或圍繞課題暢談自己的思想,發表獨到見解,撞擊思維的火花;或交流各自撰寫的教育隨筆,反思各自的教學行爲。很多教師感嘆:“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課題論壇爲教師素質的提升提供了廣闊的平臺,每一次都有不同的經歷,每一次都有不同的收穫,真可謂“問渠哪得清如許,爲有源頭活水來”。

(四)注重資料積累,充實教師業務檔案。

每學期我們都要求教師撰寫一份有價值的有效教學設計,分析有效教學過程,總結教學中的點滴體會,將自己的成功之處與別人進行交流。我們還要求教師參與到各類教學論文的評選中來,如電教論文評選、德育論文評選等,實現教師的有效發展。在課題研究過程中,我們積極蒐集整理相關資料,充實到教師業務檔案中,逐步完善教師成長檔案。教師專業成長檔案內容包括:個人基本情況介紹、教師個人專業發展規劃、教師參與課題研究記錄、讀書心得、課題反思、學術論文、個人獲獎情況記錄及教師個性成果記錄等。科研檔案以自評爲主,目的是關注實驗教師教育教學及成長狀態,重視教師參與研究的情況及主動發展的過程。

(五)完善課題網頁,提供交流平臺。

爲了給教師提供一個相互交流的平臺,我們在學校網站中開闢了“教師園地”專欄,讓全體教師都將優秀資源發佈到網上,已達到共享學習的目的。同時將課題研究的階段進程定期在《校園簡報》呈現出來,使老師們都知道課題研究的進展情況,明確自己的學習與研究任務,做到有的放矢,主動學習,主動探究。

九、課題研究取得的成果

(一)學生的學習興趣、實踐能力得到發展

我們的教學設計從學生生活實際出發,以動作、語言、遊戲、故事、課件等多種方式呈現教學素材,課堂中學生再也坐不住了,紛紛積極、主動地去嘗試、去體驗,學生有體驗就會有感悟、有思考、有話說。

(二)教師的教學水平、科研素養得以提升

在課題研究的一年多時間裏,從校長到教師都直接參與到課題研究中,以課題研究的切身感受促進教育觀念的不斷更新。由“教”教材到“用”教材,觀念有了較大的變化,研讀教材、吃透教材、跳出教材,能從本校本班學生實際出發,運用發展性教學手段,依據學生的認知規律加工、呈現教學素材,在關注結果的同時,更關注知識形成的過程。很多教師通過參與課題研究,課堂教學環節清晰,教學思路清晰,課堂教學水平有了長足的進步,教學效果也有明顯的提高。每位教師都寫了多篇的學習心得,教師之間還相互交流、研討。這樣多層次的學習、研討,不斷提升了課題組實踐老師的教學理念,進一步提升了教師的理論素養。全體教師參與教科研的意識強烈,截止到2015年6月,我校已被批准立項了一個關於“空間圖形的教學研究”的省級課題和八個關於“生本研究”的市級課題,外加三個“十一五”尚未結題的市級課題,共計十二個課題。目前這些課題正積極投入熱研之中,有望在2015年年底結題。

(三)教師在各類比賽、教學競賽、論文評比中獲得了以下獎勵

通過開展廣泛的教學專題研究,教師的專業化水平得到進一步提升,教學研究水平、教育科研能力不斷提高。在本專題研究期間,全體教師除了廣泛閱讀現代教育教學理論外,還注重積累和整理研究資料,包括研究總結、論文報告、教學設計、課件、教學案例和反思。兩年來,共撰寫了專題研究論文50多篇、教學設計100多篇、教學案例和反思150餘篇,還有26篇論文獲獎。其中在《湖北教育上》上發表論文4篇,《十堰教育》上發表論文10餘篇,教師演講3人獲縣級一、二等獎,師生科技創新作品140件,學生書法50餘人次獲獎等。值得一提的是,學校推選出的11名教師參加了竹溪縣縣第二屆“教學技能競賽”評比,其中6位教師獲得縣級一等獎,並將代表竹溪縣參加十堰市的教學比武決賽。2015年湯青瓊、毛仁俠、夏春老師還被授予了十堰市“三星級教師”的光榮稱號,周葉麗、劉雪雲、劉婧、馬紅豔等16位老師被授予了竹溪縣“二星級教師”的光榮稱號。劉玉華、徐慶舞等十位教師被評爲校級名師。

在上級領導的關心和支持下,經過全體課題組成員的共同努力,我們的課題研究已步入總結階段,一堂堂的教學研討課,一次次生動活潑的教科研論壇,一個個富有思想、蘊含新課程理念的總結交流活動,使本課題研究取得了初步的成效。

十、課題成員的構成和分工

課題主持人政策研究和現狀分析顏春霞

文獻檢索對策研究和開題報告湯青瓊

結題報告撰寫資料蒐集、整理與分析周葉麗

具體校本教研工作安排、佈置及實施周保華

十一、完成本課題研究的條件

課題組組長顏春霞本校校長,專門從事學校教育科研規劃。副組長湯青瓊是本校副校長,專門從事教育管理與研究。她們二人水平高,能力強,時間有保障。主持人周葉麗是學校教科室主任,國小高級教師,竹溪縣實驗國小思品學科帶頭人,十堰市教科研工作先進個人,專門負責課題研究與管理工作,組織能力強,研究時間有保障。課題組成員都是本科學歷,具有國小高級以上教師職稱,教學時間比較長,有豐富的教育教學經驗。

十二、課題研究中遇到的問題、難點及其對策分析

1、研究經費的制約

因經費的限制,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課題組成員的外出學習交流及相關活動的正常開展。對策:艱苦奮鬥、勇於奉獻。

2、全體教職工的積極配合欠佳

因對學習型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性認識不足或教育教學工作的繁重,不可能全員或積極參與,使研究工作難以深入。對策:多方動員、以點帶面。

3、理論層面的研究深入不到位

因課題組成員自身理論水平的限制,對課題的理論研究將難以有較新的突破。對策:學習理論、親近大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