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簡歷模板館>熱點>其他文案>

農村調查社會實踐報告6篇

其他文案 閱讀(1.92W)

高質量的實踐必然擁有較爲清晰的思路,這樣記錄的實踐報告纔是有價值的,想必還是有很多人在面對實踐報告的寫作時都感到頭疼,以下是本站小編精心爲您推薦的農村調查社會實踐報告6篇,供大家參考。

農村調查社會實踐報告6篇

農村調查社會實踐報告篇1

一,農村政治

長期以來,人們對中國農業和農民的關注,多側重於農村經濟和農村文化。“很少有人關注和深入研究鄉村政治問題”而國家的政治穩定與和諧很大程度上由農村政治狀況來決定。農村的政治狀況也制約了“三農問題”的解決不。

就我村而言,農村社會秩序相對穩定,但是存在村幹部行爲失範,甚至有村幹部在與民爭利時採取非法手段,以致村幹部與村民關係緊張,村幹部與村幹部關係緊張。“甚至有村幹部身在其位,不謀其事。尸位素餐……”有村民如是說到。就我調查到的而言,在農村,缺少優秀村幹部。有文化的、懂高科技的、有知識的農村幹部鳳毛麟角。而村幹部的整體素質也不高。

要建設新農村,建設和諧社會,發展農村經濟,我們就必需把村幹部的整體素質提高。搞好村幹部與羣衆關係。使大家力往一處使,齊心協力搞好新農村的建設。

二,農村地區經濟

構建新農村社會,經濟發展是根本。經濟建設是農村建設的重中之重,這是毋庸置疑的。

我村位置雖位於新邵偏遠之地。但交通順暢。有217省道貫村而過。這給村裏帶來了極大的便利。“要想富,先修路”,便利的交通給村裏的大理石礦工業帶來了發展的希望。

我中源鋪村陸續建立了五個礦石粉工廠和七個大理石加工廠。每個工廠都需要將近10個工人,這給我們村裏帶來了更多就業機會。閒置的勞動力也得到充分的利用。從一位大理石工廠工作的村民口中得知:“我們一年有兩萬多元,他們在礦石粉工廠工作的人一年可能拿到25000元。我們這些產品,一般都銷往長沙、湘潭、婁底等地。只要有不斷的礦石原料,就能不停生產。”

我村經濟得到長足的發展,人均收入也越來越高。工業的飛速發展,使我村聲名遠揚。

工業發展較快,但是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不夠,農業產業化水平不高,務農人員也不多,農民增收渠道單一。我村在養殖業,種植業上的發展都不盡如人意。

三,農村文化

構建農村社會,經濟發展是根本,而文化建設是關鍵。對建設新農村而言,農村文化是新農村建設的軟動力。

在這個寒假期間,我就我村的文化建設進行社會實踐調查、瞭解。我村在大力加強文化建設時,廣大村民積極參與,激發了農村文化建設活力,極大地豐富了農民精神。加強農村文化建設是建設新農村地重要任務和目標。是先進文化建設的重要領域。我們的社會經濟各個方面都獲得了巨大的發展,農村改革極大的解放了生產力,農村文化建設卻相對滯後,這就制約了全面小康社會的發展進程。

我們村早年就建立了自己的娛樂中心,村民們的踊躍參與,也使我村組建了一支屬於村裏的鼓樂隊、腰鼓隊、健身操團。而每晚參加了健身團的村民們都會聚集在娛樂場地一起跳舞,健身,構成了一道靚麗的風景。也充分展示出了我村文化建設的新精神,新面貌,新風采。

農村文化建設對農村經濟建設起重要作用,沒有農村文化建設,也沒有完整的農村經濟持續發展。

要搞好農村文化建設還需要以少數文藝愛好者帶動多數村民,以營造一個新的農村文化氛圍。

四,醫療衛生

農村醫療衛生保障體系是我國全民醫療衛生體系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建設覆蓋城鄉居民的基本醫療衛生制度,不斷提高全民健康水平,促進社會。

而合作醫療制度能提高整個社會醫療衛生服務的利用率和公平性。合作醫療能爲大多數農村居民提供基本醫療衛生服務,與自費看病相比,參與農村合作醫療的農民在花費相同成本的條件下,能享受更多的醫療衛生服務。

在農民患大病時能給予醫療保障費用。以防止農民看病不起,一致農民因病致貧,因病反貧現象。

這種現象在我村也存在。我村僅一個衛生所,農村衛生所專業技術人員缺乏,技術不精。水平只能居於中等或偏下,且醫療設備也不全。對鄉村衛生事業健康發展有着一定的阻礙作用。

加強農村衛生技術人員隊伍建設,不斷添置醫療設備,提高衛生服務是當前重中之重,才能解決農村醫療衛生的困境。四,生態環境

中國環境保護事業,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內,有了長足發展,取得了很好成績。尤其是在城市污染防治方面。但是,中國農村的環境保護工作則仍然是個相對薄弱的環節。我國農村人口衆多,農村農民大衆的生活環境保護問題也日益突出。環境問題大致有如下三點。

1,資源問題

資源的不合理開發利用,使自然資源遭受嚴重破壞,我中源鋪村是遠近聞名的工業小村,工業的飛速發展使我村對大理石的需求量增加,大理石資源被過度開採,破壞了山上大多植被,造成水土流失。

2,工業污染鄉鎮工業對農村環境污染的比重逐漸增大。就我村而言,工業發展較快,工廠建立較多。而礦石粉廠在生產產品時,會產生大量粉塵,造成嚴重的大氣污染。大理石廠也可能排放出大量有害物質。若不經處理就排放,則嚴重污染河水。

我國現階段農村經濟發展與環境外保護沒有完全統一起來,工業企業在給村裏帶來經濟效益的同時也帶來了環境的嚴重破壞。

3,農用化學品污染

在農村無法避免各類農藥化肥的使用。而農業化肥的大量使用,其中所含的n,p,k易造成水富營養化,使水面長滿水葫蘆,浮萍等水生生物。以致河水變質,河道淤塞。大量的n,p,k長期留於土壤中導致土壤變質。

農村調查社會實踐報告篇2

一、調查的意義

改革開放xx年來,農業、農村和農民問題一直是黨和政府十分關注的焦點問題。上龕鄉作爲房縣比較偏遠的鄉鎮之一,雖然在縣域經濟範圍內不能實行以工補農的願望,但是國家一系列惠農政策的實施和涉農增收致富的項目資金的投入,特別是城鄉一體化發展,新農村建設的整體推進,使農村面貌發生了根本性變化。上龕鄉倉坪村是上龕鄉的中心村組帶,村民居住相對集中,經濟發展相對來說走在全鄉前列,可以說,在十一五期間,倉坪村在村組配套設施建設、黨建工作、計劃生育工作、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工作、經濟發展等一些涉及民生的工作中有了長足的發展和可喜的變化,在這種變化背後,農民的生活水平、生活環境、生活質量、幸福感等都是我十分關心的話題,作爲土生土長的村民,對我村農村社會民生問題作出分析和提出幾點建議,既有助於增長本人爲村民服務的工作能力,更增加本人的學識和修養。所以我認爲,這樣對全心全意爲村民服務,把村民的福祉作爲工作的動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二、調查的範圍、對象及方法

帶着這些問題,我就以上龕鄉倉坪村五個村民小組,共計1405人,679常住人口最近三年的民生問題做出一份調查報告,報告採取實地走訪羣衆、村幹部交談、查閱年報等方式,就農村民生狀況進行了調查研究。

三、調查結論

經濟社會發生深刻變化如今,走入上龕鄉倉坪村映入眼簾的是道路硬化、房屋亮化、庭院綠化、村美化讓人真切感受到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帶來的巨大變化。

一是農村基礎設施大爲改善。隨着新農村建設的推進,政府對農業、農村的投資項目不斷增加,投資的力度不斷加大。據統計,2009-2011鄉政府對倉坪村村級公路、人畜飲水、危房改造、能源建設、醫療衛生設施、中國小校舍等基礎設施建設項目投入達到109.7萬元,引導農村改水、改廁、改善住房條件,開展村莊整治,優化居住環境,基本上解決了農村行路難、住房難、飲水難、上學難等突出問題。農村基礎設施的改善正改變着我村農民的生產、生活方式。汽車、農用車、摩托車、拖拉機等機械交通工具,已在我村廣泛使用。在現在看來,基本上沒有肩挑背馱的現象。

二是農民收入大幅增加。隨着市場經濟體制的發展,農民收人來源由過去以農業收入爲主,變爲以多種經營和打工收入爲主。據2010年報統計,我村農村經濟總收入達到668萬元,其中:種糧收入28.6萬元,佔8.6%;多種經營收入168萬元,佔33.2%;打工收入267萬元,佔36.1%;第三產業收入175萬元,佔16.1%。這說明,我村農民的收入結構發生了根本性變化,種糧收入已悄然退出農民收入的主體地位,多種經營收入成爲農村收入的主體,務工收入逐步成爲農民收入的主要來源,打工、三產業收入成爲農民收入的重要組成部分。特別是國家實行減免農業稅,落實種糧補貼、良種補貼、農機具補貼、家電補貼等一系列惠農政策後,農民得到了更多的實惠。據不完全統計,全村各項惠農性補貼達到12.9萬元。2010年,全村人均純收入達到2981元,基本上達到全縣人均生產水平。

三是農民生產生活質量明顯提高。隨着村民收入的增加,新農村建設步伐的加快,農村居住條件逐步改善,生活質量明顯提高。據年報統計,近三年,鄉政府先後投資8萬元重建了村委會,投資16.4萬元對農村居民進行了危房改造,農民自己投資84萬元,興建民宅5389平方米。同時,隨着家電下鄉一系列惠農消費政策的實施,農民的購買力也不斷提高,電飯鍋、洗衣機、電冰箱、空調、手機、照相機、電腦等時尚生活用品紛紛進入村民家庭。

四是農村保障體系逐步建立。近年來,全鄉相繼建立了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保障制度、被徵地移民基本20年後扶保障制度、農村義務教育“兩免一補”、城鄉低保救助、五保供養、醫療救助、救災救濟、住房救助、司法援助、臨時救助等社會保障體系,基本形成了“老有所養、病有所醫、學有所教、困有所濟”的新型農村社會保障體系。涉及存在民生的主要問題隨着農村經濟的發展,農民收入的增加,農民已從溫飽型家庭向小康型家庭邁進。

但與之相適應的精神生活沒有提高,突出表現在農民存在五大憂慮。

一是養老之憂。統計年報表明,我村60歲以上老人已達91人,佔全村總人口的25.3%。隨着城鄉一體化進程的加快和打工經濟的興起,越來越多的青年村民涌向城市,我村的“空巢”老人不斷增加,家庭養老的問題客觀存在,留守老人守望着一片薄地和幾間民房做一天就做一天,在孤獨中勞作和生活,唯一的精神寄託是對兒女的期盼和思念,直到動不了的那一天,在期盼中離開人世。由於勞動力的大量外出,作爲山區人口又居住分散的我村,有的村人死了,連安葬死者的幫工也請不到。在走訪中,看到很多房屋上了鎖,鎖環呈斑斑鏽跡,院落裏雜草叢生。有人說土地是農民最後的保障,是返鄉之後的最後棲息地。其實,邊遠山區農民的這塊棲息地越來越顯得蒼涼。農民在50歲以後在外地就很難找到工作,令人擔憂的是上了年紀不能打工之後,又會重複他們父輩的那種在期盼中告別人生的過程。也有少數做兒女的不履行贍養老人的法律義務,老人失去了勞動能力,也就失去了生活來源,但是又不符合政府救助的條件,處於兒女不贍養、政府低保不救助的尷尬境地。貧困、孤獨、寂寞是我村老人面臨的主要社會問題。

二是生病之憂。近幾年,國家十分重視農村醫療衛生工作,鄉衛生院和村衛生室條件不斷改善,農民全部參加了新型合作醫療。每人每年交60塊錢,在農村衛生所就可以報銷3o%。但是,因藥費高、治療費用高,報銷後的花費,對農村家庭來說,仍然是個天文數字,很多富裕家庭因病返貧。一個普通的農民家庭一旦得了大病,也就意味死亡。在農村經常會聽到這樣一句話“不怕生錯命、就怕得壞病”。農民一旦生病,首先選擇扛着,不願去醫院檢查,其次是選擇偏方治療,再不行了才選擇醫院檢查,往往誤了最佳治療期導致死亡。

三是教育之憂。農村老人有一個傳謠,“兒女打工跑四方,生下孩子交老孃。孫子不聽爺奶話,回家埋怨多慣養。”充分表達了爺爺奶奶對孫子扶養和教育的無賴。隔代教育讓幼兒失去親情,失去了本應完整的家庭,在個性的形成上是有缺陷的。近幾年,教育系統整合教育資源,把達不到一定規模的國小和教學點相繼裁減,這使農戶居住分散的邊遠山區適齡兒童上學難的問題顯得更加突出。山裏的孩子上國小也得走十幾裏甚至幾十裏的路,只能選擇住讀,七、八歲的孩子在衣食住行等方面尚不能自理,讓爺爺奶奶感到辛酸,讓父母感到無奈。如果學校在管理和服務方面出現一點漏洞,對家庭、對社會造成的後果不堪設想。

四是安全之忱。前些年有人提出,農民工進城與城市人爭了飯碗。這種觀點遭到社會輿論界的強烈反對,其實農民外出打工做的是最苦、最累、最危險的活。建築、挖煤、開礦等高危行業工傷事故的頻繁發生。據統計,我村去年在外地打工人員因工程事故死亡人數1人。交通事故在農村也是一個值得憂慮的問題。交通條件好了,農民富裕了,很多農民家庭購置了摩托車和農用車,上龕鄉村級公路路窄、坡陡、彎急,交通事故時有發生,據派出所統計,2008年我村在村級公路上發生的交通事6起,死亡一人,近幾年呈上升趨勢。

五是就業之憂。我村打工的農民一般都沒有專業技術和固定的工作。聘用企業用工緊張的時候,尚可與老闆講講條件,比如養老保險、工傷保險等,待遇也高一點。遇到市場低迷的時候,村民一時找不到工作,更注重現實利益和服務利益,缺乏維權意識,爲了打工而打工,爲了掙錢而奔波。尤其是丟棄土地和失去土地的村民,丟棄工作就意味着失去了生活來源。據2010年年報分析,全村勞動力中,從事農業生產的勞動力僅有103人,剔除鄉村企業的從業人員38人,也就意味着每年至少有237人外出打工。從收入來源上分析,2010年我村經濟總收入562萬元,打工收入310.2萬元。也就是說打工收入超過農民收入的二分之一,恰恰這一半是最不穩定的收入。農村民生的對策和農村民生工作存在的各種矛盾,歸根結底是社會轉型、經濟轉體在農村的具體體現。要想解決這些問題,必須找準切入點,加快統籌城鄉工體建設和社會新農村建設就是最佳切入點。

四、分析及建議

(一)統籌規劃,鄉村集鎮一體。根據山區、河流、人口的分佈和人口集中的優勢,規劃一個“以鄉政府爲中心、集鎮爲支撐、村連村爲接點、自然村爲基礎”的四位一體的鄉村格局。採取居住區和生產區分離的辦法,逐步消除散居戶、獨家戶。在全鄉統一規劃的基礎上,形成鄉鎮中心至村莊的集鎮規劃。這個規劃包括生活居住區規劃、農業產業規劃、商業流通規劃。堅持發展規劃與建築規劃並重,房屋設計與羣衆認可並重,主題風格協調與建築特色並重的方針,引導村民建設具有本地特色和文化特色、安全節能環保的住房。

(二)散戶集中,兼村合併。對我村山大人稀、人口居住分散的農戶,通過政策鼓勵、扶貧搬遷等形式,向人口居住集中的村組、集中合併。對閒置下來的土地和山林,可興辦不同形式的養殖場、林場或多種種植基地,保證土地、山林資源發揮效益。對人口集中居住的地方加強土地治理,最大限度滿足因人口的增加和建房的擴張對土地的需求。

(三)興辦實業,引導就業。鄉村二元結構所帶來的發展差距,促使很多農民背井離鄉,靠打工增加收入。大中城市的飛速發展是靠犧牲農村土地和農民的廉價勞動力爲代價,把大量的社會問題留給了農村和山區。農民要擺脫“打工掙錢―討老婆一生孩子―打工賺錢”這樣的一個往復循環的怪圈,必須從長遠考慮,興辦實業,引導就業。結合上龕鄉實際,立足現有資源優勢,放眼市場,統籌佈局,利用我村集體山場、土地、林特,發展林特藥種植與加工、產業發展與養殖業,引導村民返鄉就業,建設家園。

(四) 發揮功能,建設平安村組。隨着人口鄉鎮化的發展,生活在一定區域範圍內人口的戶籍性質、職業分工將會出現多元化的趨勢,開展城鄉社區建設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客觀要求。村組社區要堅持“以人爲本,爲民服務”的理念開展工作,圍繞各方面需求,開展村組社區基層組織建設、社區組織活動、社區服務活動。在組織建設上,以黨團組織、村委會組織、村小組組織爲主體,把村務公開、民主選舉、民主管理、民主決策、納入村民自治的內容,真正把倉坪村社區建設成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教育的村民自治組織。在服務內容上,把涉及民生的社會救助、醫療衛生、計劃生育、民事調解、勞動保障、環境衛生、便民服務、政策諮詢、大病統籌納入村組社區服務內容,形成村組社區服務網絡體系。在組織方式上,通過鄉幹部駐村引導服務、部門定崗幫扶、村組社區提供濟貧幫困服務、村民自我服務等有效形式,打造服務性村委會、管理型村組社區。

農村調查社會實踐報告篇3

調查時間:

寒假期間

調查地點:

重慶市武隆縣

調查對象:

重慶市武隆縣火爐鎮的部分留守兒童、部分外出的農 民工以及部分中國小教師

調查方法:

口頭問答、網絡、資料搜索等

調查目的:

①瞭解留守兒童的概念。

②當今社會爲什麼出現那麼多的留守兒童,是什麼原因導致那麼多的農村孩子不得已長期離開自己的父母。

③瞭解當今社會對農村留守兒童所產生的影響。

關鍵詞:

留守兒童、社會現狀、原因、建議、相關文件等

調查人:

憑藉寒假的機會,就武隆縣農村留守兒童問題進行了調查。在此期間,現在網上查閱了一些相關於農村留守兒童問題的資料,然後再實地考察詢問了部分農民工和留守兒童的看法和意見,我認爲關愛農村留守兒童是我們每個人的義務和責任。

社會現狀

留守兒童問題如今已經成爲了一個社會性問題。中國1.2億農民常年於城市務工經商,產生了近2千萬留守兒童。88.2%的留守兒童只能通過打電話與父母聯繫,其中53.5%的人通話時間在3分鐘以內,並且64.8%的留守兒童是一週以上或者更長的時間才能與外出的父母聯繫一次,有8.7%的兒童甚至與父母就沒有聯繫。49.7%的孩子表示想和外出打工的父母在城市生活,但也有44.1%的被調查對象明確表示不想和外出打工的父母在城市生活。有24.2%的留守兒童與照顧他們的成人很少或從不聊天。

通過這次調查,我們發現農村留守兒童在生活、學習、心理等方面存在着比較突出的問題,要解決這些問題,需要家庭、學校、社會及政府等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協同合作。留守兒童問題是近年來出現的一個新名詞。隨着政治經濟的快速發展,越來越多的青壯年農民走入城市,在廣大農村也隨之產生了一個特殊的未成年人羣體,即爲留守兒童。調查顯示,本地的留守兒童中有大部分處於0—14週歲。父母外出打工後,與留守兒童聚少離多,溝通少,遠遠達不到其作爲監護人的角色要求,而佔絕對大比例的隔代教育又有諸多不盡人意處,這種狀況容易導致留守兒童“親情飢渴”,心理健康、性格等方

面出現偏差,學習受到影響。武隆,地處重慶市東南邊緣,烏江下游,武陵山與大婁山結合部,位於東經107°13-108°05,北緯29°02—29°40之間,東西長82.7公里,南北寬75公里,全縣幅員面積2901.3平方公里,其中耕地44.5萬畝,縣城建成區5.1平方公里。東鄰彭水,南接貴州省道,西靠南川、涪陵,北與豐都相連,據重慶市區128公里,處於重慶“一江兩翼”的交匯點,自古有“渝黔門屏”之稱,是千里烏江一顆璀璨的明珠。現轄26個鄉鎮,40.84萬人,縣城所在地爲巷口鎮。武隆縣是一個山區型的國家級貧困縣。爲了解決家庭的增收問題,近8萬農民長期在外打工,也因此產生了1萬餘名留守兒童。

分析原因

中國農村留守兒童現象的產生來自於家庭和社會兩個方面。一方面,家庭的貧困,使孩子的父母不得不走出農村到城市務工;另一方面,中國長期的城鄉二元制以及社會對“農民工”不公平的待遇,使廣大農民沒有辦法及能力帶着孩子一起走進城市。具體情況如下:

1、農民工在城市從事的一般都是勞動強度大、工作時間長的工作,他們在工作之餘根本就沒有時間和精力照顧自己的孩子。

2、農民工的工資和福利水平無法與城市工人相比,差距很大。以他們的工資收入水平很難支撐一個家庭在城市的生活。

3、由於戶籍的限制,農民工的子女在城市的學校上學基本上是不可能的,即使有學校接收,其父母也很難承受高額的費用。而城市中那些面向農民工子女的學校基本上都是民間興辦的,其教學質量不僅無法和城市學校相比,也無法和農村學校相比。

建議

當地留守兒童大致存在以上問題,當然還有更多的問題需要我們用心去發現。這些看似簡單的問題卻是我們不容忽視的,留守兒童問題已經不僅僅是一個教育方面的問題,它已逐步變爲一個社會問題。這一問題的解決有待以家庭、學校、社會及政府各方面共同努力,協調合作。

1、 家庭方面目前多數農民文化程度不高,他們誤以爲教育孩子是學校的事,家長只要給錢給物當好“後勤部長”就可以了,至於讀書是學校和老師及兒童自己的事情,家長是沒有什麼責任的,他們一般認爲兒童學習成績的好壞是由兒童個人的素質決定的。家長應該改變這些不正確的思想,樹立“子不教,父之過”的教育責任觀,明確教育子女是自己的應盡之責,家長自身文化水平的高低並不影響對子女的教育。即使在外地務工,也要把教育孩子的那份責任承擔起來,與學校、社會形成合力,把教育孩子的工作做好。應主動與子女的任課老師、村主任聯繫,加強溝通。向老師說明自己的情況,瞭解子女的發展變化,共同商討教育孩子的策略和方法,這樣纔不致於使“留守兒童”的家庭教育方面出現盲區。家長還應加強與“監護人”聯繫及親子間的溝通。及時掌握孩子的學業、品行及身體健康狀況,並通過各種方式對孩子的學習和生活進行指導,要求“監護人”一定要保

證孩子充分的學習時間,一定要囑咐其對孩子的嚴格要求,加強生活和學業的監護。另一方面,應採取多種方式,注意與孩子的溝通交流。溝通的時間間隔越短越好,保證熟悉孩子的生活、教育情況以及孩子的心理變化;溝通內容力求全面、細緻,溝通中父母要明示他們對孩子的愛與厚望,希望孩子能理解他們的家境與現狀,通過溝通以瞭解孩子的生活、學習、情感變化;溝通方式可以多樣化,除電話外,可採用書信等進行交流。每一個孩子都是一塊無暇的“翡翠”,只要心裏裝有父母和親人的愛,他們就有積極向上的原動力,就會學得更棒,做得更好。

2、學校方面

(1)建立健全留守兒童檔案,及時向監護人和外出務工家長通報其成長情況,形成學校、家庭共同教育的局面。教師應承擔起家長或監護人的部分責任,多與留守兒童交流談心,提高親密信賴程度,給予更多關愛和正面引導。

(2)爲與留守兒童溝通提供方便,可開通親情熱線電話,爲外出務工家長與子女溝通提供方便,權衡利弊,最好能建立起封閉式教育。

(3)啓動“給留守兒童當代理家長”活動。

3、社會方面淨化社會環境,加強對學校周邊環境的監督管理力度,尤其是網吧、遊戲廳、錄像廳等,這些不良社會環境對自制力比較差的兒童存在着很大的吸引力,容易誤入歧途。

農村調查社會實踐報告篇4

近些年來,我國的經濟發展迅速,國家提出了很多促進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方針政策,此刻的新農村建設也在如火如荼的進行着,農民的生活水平逐步提高,然而農村的環境問題卻越來越多,深刻影響着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建設。環境問題讓農村的發展蒙上了一層陰影,到底農村的環境與以前相比發生了哪些變化,這些變化的原因又是什麼,我們究竟要怎樣對待這個亟待解決的問題。針對這些問題市農委於7月30日至8月30日在常州市政府網民意調查一欄裏以問卷調查方式開展了常州市農村環境問題的調查,汲取廣大人民羣衆的意見,以針對今後的工作能做合理的改善。

一、調查問題分析:

1、農民的環境知識缺乏

人們對環境知識的認知程度是決定他的環境意識是否高尚的基礎。如果環境知識缺乏。不明白如何保護環境。那麼他的環境意識必然不會高尚。在調查中我們設計了以下幾個問題來調查我市村民的環境意識。

(1)對相關的環境紀念日的認知程度,目前已經確立的環保紀念日有10多個,我們選取與農民和農業生產密切相關的三個環保紀念日作爲調查項目:“世界環境紀念日”(6月5日)“土地日”(6月25日)和“植樹節”(3月12日)。被調查村民中,對上述紀念日不明白的人數分別佔36.59%、17.07%和46.34%,這說明多數村民對環保紀念日不太瞭解。此外,村民對環保紀念日的瞭解程度還與受教育程度相關。對上述紀念日回答不正確或不明白的人數中,國小及文盲所佔的比例分別爲49.5%、48.8%和69.4%、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所佔的比例分別只有15.1%、14.9%和7.3%。在調查中發現,村民中能正確回答“植樹節”的人數明顯多於其它三個環保紀念日。即使在回答不正確的村民中多數人也表示明白有植樹節,而對其它二個環保紀念日,多數村民表示不清楚有這些節日。這是因爲每年植樹節時在各級政府的推動下機關、團體、學校都會開展義務植樹活動,而在其它環保紀念日時幾乎沒有任何活動。

(2)對“工業三廢”及其危害的認知程度。工業三廢指工業生產中產生的廢氣、廢水、廢渣。這些廢棄物如果超標排放就會污染環境。而且在環境中還會發生物理的和化學的變化而產生新的污染物。對生態環境、農業生產、人畜健康造成危害。“工業三廢”是報刊、雜誌、電視、廣播中出現頻率最多的詞語之一。但是、當我們在調查問卷中問哪些是“工業三廢”時,在被調查者中回答完全正確、不完全正確和完全不正確的分別佔31.71%、31.71%和36.59%,而且多數村民並不瞭解“工業三廢”的危害。

(3)對溫室效應和溫室氣體的認知程度。大氣中的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的濃度增加,阻止地球熱量的散失,使地球發生可感覺到的氣溫升高。這就是所謂的“溫室效應”。造成溫室氣體濃度增加的原因有兩個方面:一是高耗能(過多燃燒煤、石油、天然氣等燃料)和無節制排放工業廢氣;二是森林減少,阻斷了自然界對二氧化碳的吸收。溫室效應造成了氣候變暖,其結果是洪澇乾旱等極端氣象災害頻繁,病蟲害增多。就應說,溫室效應與我們的生產、生活密切相關,而且也是報刊、電視出現比較多的詞語。但是。在被調查者中能夠正確回答燃燒秸稈會加劇溫室效應的只有33人,佔被調查人數的80.49%。

2、農民的環境行爲不雅

在農村,農民的環境行爲直接關係到農村的環境狀況。在調查中我們看到下列有關的農民環境行爲問題:

(1)如何處置廢電池?有關資料顯示、一節一號電池爛在地裏能使l平方米的土壤永久失去利用價值:一粒鈕釦電池可使600噸水受到污染,相當於一個人一生的飲水量。在對自然環境威脅最大的幾種物質中,電池裏就包含了汞、鉛、鎘等多種,若將廢舊電池混入生活垃圾一齊填埋,或者隨手丟棄。滲出的汞及重金屬物質就會滲透土壤、污染地下水,從而進入魚類、農作物中。破壞人類的生存環境,威脅人類健康。在調查問卷中有這樣一個題目:下列物質(廢鐵、廢玻璃、廢電池)丟棄在土壤裏,哪一項對環境危害最大?正確的答案就應是廢電池對環境危害最大。但調查結果仍有22人回答不正確,在平時的生活中大多數村民都是隨手丟棄。有許多人雖然能夠意識到廢電池的危害。但可能僅僅是圖方便、嫌麻煩而仍然選取了不利於環保的行動。

(2)如何處置秸稈?此刻農村有不少農民爲了搶農時圖省事、將收穫後的秸稈一燒了之。焚燒過程中產生的濃煙對大氣環境造成污染,危害人體健康,甚至影響交通安全。我們在調查問卷中問:“你認爲焚燒秸稈會對環境造成污染嗎?”結果有1人勾選“不清楚”,4人回答“不會造成污染”,兩項合計人數只有5人。但是當我們在調查中問:“你家是如何處理秸稈的?”結果大部分回答“在田地裏焚燒掉”,可見焚燒秸稈的問題比較嚴重。

(3)如何處置廢棄的農藥瓶?廢棄的農藥瓶、農藥塑料包裝袋已經成爲農村環境的主要污染源、其主要危害是其中的農藥殘留滲入土壤。流入河流池塘而構成污染。威脅農產品的質量安全,甚至造成人畜、鳥類中毒。我們在調查問卷中問:“你如何處置廢棄的農藥瓶?”勾選“隨手丟棄”的26人,“隨生活垃圾堆放”的13人,佔全市被調查人數的78.7%。在我們那裏廢棄農藥瓶、農藥塑料包裝袋污染還是比較嚴重的。

(4)使用農藥的環保行爲。農藥使用不當或濫施農藥,不僅僅會污染大氣、土壤和水源,也間接和直接地威脅到農產品質量安全。農藥殘留是蔬菜產品質量安全的最大隱患。由於氣候變暖。害蟲猖獗,被調查者普遍反映“不使用農藥不行”。蔬菜生產中使用農藥的安全採摘期因農藥品種、蔬菜品種、季節等不一樣而不一樣、一般來講,葉菜收穫前禁用期至少7天,茄果類、瓜類蔬菜禁用期至少2—3天。在調查中詢問:“施過農藥的蔬菜何時可採摘食用?”95.12%的被調查者能回答正確。這說明大多數農民是瞭解相關要求的。當詢問:“自我食用的蔬菜也使用農藥嗎?”結果大多數人回答“不使用農藥或很少”。

二、解決對策

透過以上調查能夠看出,目前農民環保素質總體來講不高。主要表現爲環保知識缺乏,環保意識淡薄和環境行爲不雅。爲了進一步提高農民環境意識,改善農村環境狀況。我們提出以下推薦:

(一)加強農村環保宣傳,提高農民環保意識。

要充分利用廣播、電視、報紙、互聯網等現代傳播媒介,報道黨和政府的環保政策,宣傳環保新進展新經驗,普及環保科普知識、表彰環保先進事蹟、營造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輿論氛圍。要從農村和農民的實際出發,採取靈活多樣、農民喜聞樂見的宣傳手段與形式、例如宣傳欄、環保“大篷車”、文藝演出、環保知識競賽等,突出藝術性、形象性和羣衆參與性,以增強環保宣傳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要堅持經常宣傳和主題宣傳相結合。各級政府部門個性是環保部門、宣傳部門以及基層村委會要把環保宣傳作爲基本工作任務、常抓不懈,同時在相關的環保紀念日(環境紀念日、土地日、植樹節等)期間開展形式多樣的主旨性宣傳活動。透過加強環保宣傳,切實提高農民的環保意識,一是樹立環保新觀念,使環保成爲廣大農村居民的生產和生活方式;二是培育環境新道德、平等看待自然界的各種生命,維護生物多樣性;三是建立環保新文化,使保護環境爲榮、破壞環境爲恥的榮恥觀蔚然成風。

(二)增加農民教育機會,提升農民環保素質。

調查顯示:在食野習俗、亂堆垃圾、焚燒秸稈等非環保行爲的人羣中,較低文化程度所佔的.比例較大,這說明農民的環保素質與受教育程度相關。由於受城鄉教育資源配置失衡。教育投入相對偏低以及經濟發展水平的限制,我國農村地區的教育機會偏少、優質教育缺失,這是造成一部分農民環保素質不高的重要原因。解決問題的根本辦法是增加農民的受教育機會。加強農村環保教育要從娃娃抓起。從中國小生抓起,他們是未來農村勞動力的主體。要在幼兒園把環保知識編成兒歌和遊戲,讓孩子們在演唱和表演中瞭解環保知識;在中國小開設環保知識課、組織他們參加力所能及的環保宣傳活動。把學到的環保知識帶給社區和父母,這樣能夠收到更好的效果。此外,要把環保教育融人到農民職業技能培訓中,包括綠色無公害農產品種植、農業污染防治、土壤污染防治、生態農業、人畜糞便無害化處理和秸稈綜合利用技術等、使廣大農民在發家致富的過程中提高環保素質,自覺保護環境和生態。

(三)建立新型農村產業模式

大力發展既節約資源又能促進可持續發展的綠色產業,以此作爲協調解決傳統農業與環境保護矛盾的手段。加強農村生態禮貌建設和農業科技培訓,倡導和推進循環經濟提升農產品結構,發展優質、高效、生態型農業產品,培育發展無公害產品、綠色產品和有機農產品。調整優化農業產業結構,改變過去單一種植業生產結構爲農林牧副漁、生產加工爲一體的複合型生態循環系統,提高物質循環和能量轉化效率。實現資源利用與環境協調發展,逐步構成物質和能量的良性循環建設相互依存。

農村調查社會實踐報告篇5

關於農村社會保障調查的一個實踐報告

姓名:周文文

一直以來都想要做一個關於社會保障方面的調查,因爲自己出生在農村的家庭,會看見很多親戚、鄰居、鄰村的人因爲這方面得不到保障而無法得到社會、政府給予的經濟方面、精神方面的幫助與安撫。所以今年暑期,學校正好給了我們一個這樣的任務,一個這個方面的課題,而我也利用了一個星期對村裏面進行了一次問卷調查。

一共自己列出了有關社會保障方面的十八個問題,然後發放給各家各戶,由一個人進行填寫。

第一個:1.您的性別是?a.男b.女 這個是爲了針對不同性別最後來一個對比而設的問題。而大多少也是男性填寫的比較多,識字的農村女性很少。

第二個問題:2.請問您的年齡是?歲以下b18-35歲歲歲以上。這個問題讓我瞭解到瞭解或者知曉一點這方面情況的村民大概都是在什麼樣的年齡範圍內的,還有農村社會保障普及率怎麼樣。然而從我的調查可以得出一個結論:他們當中很多人並不知道具體的社會保障都有哪些方面的保障措施,對具體情況瞭解甚微。

第三個問題:.您的職業是?a.機關事業單位人員.b.專業技術人員/工程師/教師/醫生/律師/會計.c.企業經營管理人員.d.商業/服務業職工.e.工業/生產性企業職工f.自由職業者g.個體戶 h.離退休人員i.待業人員j.學生k農民l.其它。這個問題的大多數答案都是:農民。可見社會保障已經貫徹到中國基層人民了,起碼農民也可以像城鎮居民一樣有機會可以享受惠民服務。

第四個問題:請問您的家庭年收入在下列哪個範圍?萬元及以下

萬元-2萬元萬元-5萬元萬元以上 問卷結果也挺讓人心酸的,選b的大有人在。這個收入情況已經看出了農村是多麼需要社會政府的幫助,年收入僅兩萬元,家裏面還是都有正在念書的小孩,這個一年之初最少一萬

元,剩下一萬元,家裏開支在用點,最後剩的錢,如果家裏人再遇個啥事情,對於農村的這樣的家庭來說,無疑說是雪上添霜,當頭棒喝!寥寥無幾的剩

餘,那麼他們以後拿什麼來生活?有退休金?,沒有。都是打工的或者務農的窮苦人民。他們的以後有個災病的也就都壓在社會保障上面了。

第五個問題:您瞭解當地社會保障制度嗎?a.基本瞭解b.部分了解

c.完全不瞭解 通過這個問題可以知道百分之八十的村民還是對這個社會保

障制度似懂非懂,瞭解很少。沒有專門人士的普及教育,只是鄉里面下達任

務指定完成多少人蔘與之後就草草了事。未有真正普及。

第六個問題:6.您對當地社會保障制度中哪些內容最爲關心?(可多選)

a.養老保險b.醫療保險c.殘疾人幫扶d.五保供養e.最低生活保

障f.軍人優撫g.救災救濟這個問題百分之九十的人都選擇了 ab.可見農村人因爲沒有錢,所以更在乎自己如果病了之後拿什麼來看病,如果

老了之後拿什麼來養老。還是一種對政府的信任,所以纔會願意把生命託付

給政府。

第七個問題:7.您是否知道新農村合作醫療制度?通過哪些途徑知道的?a.從宣傳資料中b.從報紙上c.聽其他人講d.廣播電視上e.其它f.不知道.選擇c的民衆居多,都是一傳十十傳百這麼瞭解的。所以說還得

由上面派出專門的人來下面進行解說、給予諮詢。既然弄個農村社會保障制

度,那麼就應該要認認真真、實實在在貫徹下來!

第八個問題:8.您是否參與了農村醫療合作制度?a.是b否

百分之六十都參加了,因爲他們說:能讓以後孩子減輕點負擔,以後生病可以少花點錢。仍有一部分人不願意把錢花在這個地方,我也詢問了原因。大多數還是在意以後是不是真的可以得到保障,這個制度是不是真的能夠服務於他們。解決方法:還得首先讓他們從心底裏接受,說服他們,以實際行動來使他們瞭解這項政策的惠民的。

第九個問題:9.您認爲一人每年繳納多少醫療養老保險是可以承受的?

元以下元元元以上 多數人還是選擇50-100,其實還是有點不情願的,因爲這些他們不瞭解的東西他們不敢相信。??

大家子一下就得交個五六百呢,也是不小的開支了。

第十個問題:10.您知道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資金籌集的來源有哪些?

a.中央政府撥款b.地方政府扶助c.農民自己繳納d.集體及其他組織出資e.不清楚 選擇e的人很多。他們也不知道這些東西,也不太瞭解這些。如果沒有人開個講座來介紹,應該也不會有人會去關注這方面消息。其實對這個不瞭解也可以看出他們對於社會保障制度還不是很在意,很滿意。

第十一個問題:11.如果您生病了願意去哪裏就醫?a.去藥店自己買藥

b.衛生所c.私人診所d.鄉鎮醫院e.縣市級醫院 這個問題他們一致選擇就近原則,去自己熟悉的衛生所,在他們眼中能夠花少點錢買點藥吃吃也就行了,不是大病也就不會花那個冤枉錢跑去大醫院買藥吃的。

第十二個問題:12.您認爲當地的醫療情況有哪些需要改進?a.增加藥品種類b.改善擴建衛生房屋 c.改善服務態度d.提高醫生技術水平e.更新醫療設備f.其它

他們選擇b/d更多。因爲一個鄉鎮也就一兩個衛生所,到了流行性感冒季節根本忙不過來,而且那裏的醫護人員也沒有多麼好的專業知識,不乏點小問題需要改善。

第十三個問題:13.您是否享受了最低生活保障制度?a.是 b.否。村民說:這個最低生活保障很難申請,條件很苛刻。一般人也不想這麼受國家補助,不到萬不得已也不會隨便使用國家的錢。很多還是中年人,還可以再辛苦十來年。所以基本沒有享受最低生活保障。

第十四個問題:14.您對自己享受的具體保障金額是否清楚?a.很清楚

b.大概知道 c.完全不知道 c選擇較多。說實話我是農村人,現在我也不知道我享受多少保障金額,都是父母買的,人家說多少就多少,而且他們也沒有刻意去了解。

第十五個問題:15.您認爲當地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存在哪些問題?a.實際領取低保人數與應該支付人數有偏差b.資金難以落實c.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配套措施不健d.對象限定不合理 村民說:第一:保障信息不予公開,很難得到大多少人信服,沒有做到政府的透明度。第二:不乏關係戶。第三:

缺少人情味,很難申請。

第十六個問題:16.您認爲當地養老保險存在哪些問題?a.覆蓋面不廣

b.養老金較低c.體制有待完善d.資金籌措困難e.個人養老保險繳納負擔重.選項較多。因爲大多數還處於四五十歲,還未有考慮老了以後,他們都會認爲還有10幾年呢,所以不太願意把錢花在這個上面,而且養老保險一年一個人得兩三百,所以的話籌措也很困難。上交之後貌似說沒有個單據發票證明,誰也不知道這個交給誰,怎麼用,都怕到了那天沒有人會拿這筆錢出來給你養老。所以說沒人願意繳納。

第十七個問題:17.您對現在各項報銷率如何、救助金額滿意嗎?a.很好b.一般c.有點低d.太低了 主要填寫問卷的人都是家裏面的四五十歲的男子,還很健壯。他們老人有時會有這樣問題,有些老人會突然生個大病,這都得去報銷一部分醫藥費,但是據說報銷不多。不是很滿意。

第十八個問題:18.您認爲自己現在的生活是否得到切實的保障?a.是,感覺很踏實b.一般,基本可以達到要求 c.不好,自己好需要多攢錢來養老調查的人選擇c偏多。都覺得這個讓交錢就交了,還得自己現在拼命賺錢,誰又能幫助你多少,什麼還得靠自己,養老錢還得現在攢足。醫療、養老保險都不能夠讓他們感到有任何安全感,有什麼切實保障。

18個問題也零散進行了一些分析與解答。接下來來一個彙總。

通過社會保障制度問卷調查得出了以下幾點:

首先:補足之處有:第一:農村人對於社會保障制度缺乏信任,希望可以有專業人士下來做些相關方面知識普及。第二:社會保障制度沒有最大程度保證了農村人能夠很好就醫,養老得到保障!

其次:它的優點:第一:讓我們農村人也可以享受像城裏人一樣得到很好關心與幫助!得到了關注,雖然還得需要時間來證明這一政策的可行度,但是農村人也看到了希望。第二:醫療方面,生病可以得到一部分報銷,也幫助了一些老人。

最後的話:我想說的是,這一個星期深入村民家中,進行問卷形式調查,採訪,對社會保障知識也瞭解了不少,知道了現在政府爲我們新農村也付出了很多,農民心中也很感動,很感激,希望政府可以更多關懷基層民衆,不

僅在物質上面給予社會保障,還要在精神上面給予一定鼓勵與支持!希望可以通過我這個問卷調查可以幫助村民更加對這方面知識有認知。更加相信這個制度。這樣我的目的也就達到了。社會保障制度還需要我們共同去普及與貫徹,這樣纔會看見更美好的新農村!

農村調查社會實踐報告篇6

今年寒假我來到重慶市酉陽縣做社會調查,酉陽縣坐落在重慶東南隅。是一個土家族,苗族自治縣,市級貧困縣。全縣有39個鄉鎮。其中,水壩村由8個組組成,全村共265戶人家916人。我選取了其中的一,二組作爲調查對象。兩個組共72戶人家263人。寨子依山而建,四面環山。這裏的居民全部爲土家族,但除了還保留少數的傳統習俗外,看不出其它的少數民族特徵。顯然是已經全部漢化了。這裏的居民沿襲祖祖輩輩的種植業,並以此爲生。爲使調查實事求是,避免主觀臆斷我首先對兩個組的人口年齡組成,勞動力結構以及教育程度進行了統計。統計數據如下表:年齡教育程度

0歲~20歲 21歲~40歲 41歲~60歲 60歲以上

國小 71 89 27 36

國中 18 11 5 0

高中 2 0 0 0

大學 1 0 0 0

共計 92 100 35 36從上面的表中我們可以看出:這裏居民的教育程度普通偏低,而且低得叫人痛心。就連九年義務教育也成問題。而表中20歲以下的92人中有近20人現在出門打工在外,16歲以上的幾乎有90%都在其中。而這些童工們的工資最高者每月拿不到1000元去生活費及其它費用,有的連回家的路費也賺不到;而21至40歲的100人中有超過60%的人出門打工在外,沒有文化,沒有技術的他們幾乎所有的人都靠出賣苦力賺錢,而且是加班加點地幹,省吃儉用地過。而真正能賺到的錢又少得可憐;甚至,有不少40歲以上的農民也趕着外出打工。在農村,外出打工似乎成爲一種潮流。而對於這樣一羣常常被城市所歧視的人來說,外面的世界又是那樣的陌生和充滿荊棘。但他們爲了生活又不得不爲之……。農村太窮了,做農民太苦了,所以他們都趕着出去。由此,我不禁想起了xx年3月,湖北監利縣棋盤鄉黨委書記李昌平的《上總理書》。他在上書的開頭寫道:“我懷着對黨的無限忠誠,對農民的深切同情,含着淚水給你寫信。我要對你說的是,現在的農民真苦,農村真窮,農業真危險!”。書中寫道:在農村,盲流如“洪水”,負擔如“泰山”,債臺如“珠峯”,幹部如“蝗蟲”,責任制如“枷鎖”,政策如“流言”,謊話如“真理”……。作爲一個土生土長的農村人,我能真切的觸摸到農村有多窮,農民有多苦。但看到《上總理書》我又不禁渾身一觸。在這次調查中我開始重新省視:農村到底有多窮,農民到底有多苦。在調查中,當問到“你們每年人均收入有多少”時,一位村民讓我給他算了一筆帳。現將其列於下表:項目 穀物 玉米 兩頭豬 農副產品 一人外出打工

收入 1500斤 1100斤 一吃,一賣(600元) 200元 2500元

項目 化肥 種子農藥 學生 各種集資 日雜 農稅

支出 250元 100元 250元 20元 200元 50元而表中的1500斤穀物和1100斤玉米是不能算成人民幣的。除去餵豬所需的飼料,剩下的糧食剛剛好夠吃。現在來爲他們算這筆帳:600+200+2500=3300元,3300-250-100-250-20-200-50=2430元,按平均每戶3.5人算,則人均達不到700元。這與國家統計的“我國農村人均收入從1978年的113.6元提高到了xx年的2366元”大相徑庭。這2366元是怎麼來的呢?國家統計局副局長邱曉華指出:xx年中國城市居民人均收入爲6860元,農民爲2366元,那末這個比例本來應該是3:1,當這個2366元中很大一部分是空頭支票,農民的實際收入才1800元,也就是說這個比例可能是5:1甚至6:1。而拿我所調查的農戶與這個6860元相比,那末這個比例就是將近10:1了。

農民窮,讓我們再來看幾組數據:

1.家扶貧基金協會會長王鬱昭xx年3月指出:當前中國農村人均收入500元(1.37元/天)以下的人口有1459萬人;

人均收入在1000元(2.74元/天)以下的人口爲3億1075萬人;

人均收入在1000元~xx元(2.74~5.48元/天)的人口爲3億1079

萬人。在此次調查的72戶263人中,這樣的數字更是觸目驚心:有近一半的人家人均收入在500元以下。

2.我國農民純收入年增長速度從1996年的9%下降到xx年的2.1%。城鄉差距擴大到2.8:1,接近1949年的2.84:1的歷史最高記錄。而這個2.8:1又是那樣的叫人不可信賴。農民收入增長速度如此之慢,城鄉差距如此之大,實在是叫人痛心啊!

3.在我所調查的水壩村,村裏沒有一所學校,沒有一所醫療所,沒有一個郵政所,沒有一個商店,沒有一個企業,沒有一個十萬“富翁”……。以種植大米,玉米爲生居民們,一年難得換上一套新衣服。他們自己養了雞,一年卻難得吃上幾回雞肉;他們自己種了各種各樣的蔬菜,但爲了賺幾個肥料錢,他們多數時候吃的是蘿蔔白菜。農民窮,但農民的負擔卻很重,與城市居民相比較,可以說是不公平,是政府對農民的一種偏見。中國社科院研究員鍾偉教授指出:日前,我國農稅累計爲2100億元,而政府在農業上的支出僅僅爲800億元。兩者相減,可以看出農民白白地爲政府貢獻了1300億元。這種剪刀叉在網上有人戲稱之爲“劫貧濟富”。國家規定的農民合理負擔應該爲其純輸收入的5%。而實際上,各種農稅(包括地方附加稅,特產稅,屠宰稅,耕地佔有稅,契稅),提留統籌費等以及義務工和積累工,教育集資等加之五亂(亂收費,亂集資,亂攤派,亂加碼,亂罰款)等其它負擔的影響。其比例遠遠超過了5%。在此,我們姑且不看三亂五亂等雜派對農民負擔的影響,且看一下這個5%的合理性。就拿三提五統(三提指:公積金,公益金,管理費。五統指:計劃生育費,民兵訓練費,衛生事業教育費,村幹部組織費,集資辦學費)爲例。與城鎮居民相比較。我心裏就有些爲農民喊冤。爲什麼城鎮居民不需要交的東西在農村就是合理的了呢?雖然現在政府實行改費並稅政策,但是在很多地方這一政策只是形式而已。

那麼,究竟是什麼原因造成農民負擔如此之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