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簡歷模板館>熱點>其他文案>

高一地理教學總結5篇 地理教學總結:發現世界的奇妙之旅

其他文案 閱讀(1.78W)

本文主要總結了高一地理教學的一些經驗和教學方法。通過對教學內容的梳理和教學效果的評估,我們發現了一些值得關注的重點和優化的方面。希望本文可以給地理教師們提供一些參考和借鑑,使他們的地理教學更加生動、有趣,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和興趣。

高一地理教學總結5篇 地理教學總結:發現世界的奇妙之旅

第1篇

本學期我擔任高一(7)、(8)、(11)和(12)班地理課的教學工作任務。在我和全體學生的合作和努力下,比較圓滿的完成了學段教育教學任務。

首先,在高一,在本學期初,我主要抓高一地理的基礎知識部分,規範學生上課紀律及完成作業,糾正學生學習地理沿用國中的方法。我做了補救措施:要求學生按時完成練習冊,改好、講評段考試卷。在接手高一地理教學任務以後,我發現學生普遍有上課紀律散漫、作業完成質量不高、應付測驗、段考不認真等狀況,導致考試成績不理想。因此,針對這些普遍現象,我制定了下學期的工作方向爲糾正地理學習方法,提高學生學習地理興趣,提高課堂效果這三大方面。對做得好的班級、個人及時表揚和鼓勵;每次測驗、月考之後進行排行,務求提高學生的競爭意識,提高學習成績。

其次,高中地理教學要以讀圖、分析爲基礎。引導學生聯繫身邊的實際進行分析,能夠使學生對地理事實獲得具體的、明確的認識。透過一學期教學,使學生的各方面素質都有了提高。尤其是思考潛力、識圖潛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潛力等方面。

最後,本學校學生的生源較差,其理解潛力往往不能滿足教師的要求。針對這個特點,注意因材施教,針對不同的學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對學習困難的學生,針對他們的具體狀況給予了耐心幫忙,鼓勵他們透過一系列的探索活動去發現結論,如地理名稱、概念、事實、原理等,使他們基本到達教學要求。在複習期間,注意對學生已學的基礎知識加以鞏固和落實。以避免出現教師講過多次,但學生仍然無法理解;或者是部分同學理解,而其他同學仍然不能理解的現象。而且對於本學校的學生就應實事求是,尤其是中等及差生,不要對他們做出太高的要求,只要求其掌握能夠掌握的資料;對於難於掌握或者是理解的,有時能夠放下。只有做到真正的落實,才能使學生打好紮實的基礎,從而謀求更進一步的發展。

大多數學生能夠及時按質按量按時完成老師所佈置的作業,但也存在個別學生作業完成不及時質量不高甚至拖沓的狀況。今後應注重思想教育,加強輔導,端正部分學生的學習態度。

當然,在教學中,也存在着不足之處,如學習困難生的轉化工作,一節課下來,總覺得原先會的還會,不會的還不會。另外,並不是所有的地理知識都教的有新意,有時資料講解不靈活,沒有吸引力,致使學生產生厭煩情緒。在以後的教學中,努力做到:

1、以學生爲主體,注意基礎知識教學,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

4、在開展教學活動的過程中,注重對學生進行心理教育總之,我要不斷改善工作方法,更好的完成地理教學工作。總結經驗,查找不足,爭取在新的一年,取得好成績。

高一地理教學總結5篇 地理教學總結:發現世界的奇妙之旅 第2張

第2篇

本學期我在高一年級從事四個班級的地理教學,此刻已經圓滿完成教學任務,完成兩個模塊的教學任務和三個模塊的複習,面臨學業水平考試的過關,現就一年來的工作總結如下:

第一,創設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探究慾望

情境教育實是在充分尊重學生的基礎上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運用生活化的情景引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將學習目標達成的從而更好地將學生引上自主學習的軌道,全面發展學生的本事。地理教學中必修一側重於自然地理的學習,研究地理事物、地理現象、地理環境及其發展變化規律的一門科學,與人類活動和社會生活密切相關。必修二側重人文地理的學習,相對來說比較容易一些。必修三側重於以區域可持續發展爲主題,以案例教學爲手段,最容易實現情景教學。新的地理課程標準倡導“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和“學習對終生髮展有用的地理”這兩個基本理念,新版本注重“以學生髮展爲本”的教育理念,尊重學生的人格和個性發展,充分發揮夏荷生與生俱來的探究欲和好奇心,儘量選貼近生活的事例,讓學生在現實生活中學地理,從中體驗歡樂。

比如在講必修一第二章中《天氣系統》時,對於冷鋒的講解,讓學生自我進行感悟昌吉秋天的天氣特徵,“一場秋雨一場寒,十場秋雨要穿棉”,利用前後幾天的一次天氣變化來感受降水過程和氣溫變化來進行鋒面知識的學習,因爲學生有自我的親身體驗,所以教學效果還不錯。這樣,不但鞏固了地理知識,並且培養了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地理事物的本事。

還有,在講必修一第四章的“營造地表形態的力量”中的外力作用時,我將外出旅遊的額爾齊斯河旅遊景點的一些圖片展示給學生,之後提出教師和學生都要用“地理眼”來看問題,觀察河流上游、中游以及下游,教師提示學生看十塊的大小,水流速的急緩,河道的寬窄,河道兩岸的陡峭程度等,經過形象感知內外力作用,經過歸納總結在應用中深化知識,以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凸顯學生學習生活化地理的新課程理念。

第二,利用實物、圖片、身邊的所有能用的物品,來刺激學生的各種“感官”。

比如我們學習背斜成山、向斜成谷的原因,我用衛生筷子來演示,我用書籍演示岩層向上拱起和向斜彎曲。用衛生筷子演示背斜成谷的原因時,筷子不但能彎曲,並且還有可能折斷,得出結論:背斜頂部受張力容易侵蝕成谷地。逆推向斜槽部受擠壓,岩石性質堅硬,不易被侵蝕,反而構成山嶺。

又如,人文地理側重於方法的探究,教材中的案例離我們學生的實際生活有的太遠,所以,我就拿學生身邊比較熟悉的案例來替代,同時配以小組合作學習、自主學習等方法到達新課標的要求的目的。在講農業區位選擇時,我用身邊的案例鷹嘴豆,學生對此比較熟悉。

這樣即培養了學生的閱讀本事,並且也提高了學生在材料中讀取信息的能量,一舉兩得,目前的大學聯考就是考學生的綜合本事,就是要考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行爲表現、內心感受和困惑。新課標中要求學生關於教學目標的描述,最重要的過程性目標,因爲過程性目標具有多元化的價值。如果學生有了過程,就有了學習這部分知識的本事生成;有了過程,就有了舉一反三的本事;有了過程,就有了情感態度。

第三,必須精準教學,讓學生構成“先入爲主”的最早認知。

教學講究科學、精準,切不可疏忽大意讓錯誤根植於學生大腦中,難以糾正,在知識的梳理、問題分析、習題剖析等發麪注意做到語言精煉、條理清晰、思考全面、表述科學,讓科學思想和科學智慧“先入爲主”,有利於學生科學智慧的動態生成。

比如,在講必修一第二章《第一節大氣的受熱過程》時,學生對於這部分抽象的地理知識難以理解。我就用西北地區和青藏高原爲例,青藏高原地區的特徵是高寒,影響因素是高海拔的地形地勢,這些抽象的難懂的語言,經過一張圖片就能夠簡便搞定,一張藏民和懷中抱着的小孩的照片,兩張臉有着截然不一樣的顏色,媽媽爸爸的臉膛發紅,小孩子的小臉膚色是白,我問:“父母與孩子的膚色差別如此之大,爲什麼?”生答:“曬得。”也有答:“紫外線強”的緣故。我之後問:“這說明什麼”?生答:“青藏高原太陽光照強烈”。我又追問:“爲什麼”?學生:“海拔高,空氣稀薄,降水少,多晴朗天氣,大氣的削弱作用弱”。繼續追問:“我們昌吉地處準格爾盆地,海拔低,爲什麼我們那裏夏季太陽輻射也很強?”生答:“夏季白天長”。學生結合第一章的資料回答問題。

我又繼續問:“我們當中有同學家住鄉村,那你說說看,昌吉市和郊區或鄉村比較,地面的建築物、綠色植物有無差別?有。那麼與其所在地的溫度又有何關係”?經過學生的思考、討論,得出結論:市區的溫度高與郊區。“那又是爲什麼呢”?“市區的交通工具多,說明排放的尾氣多”。“此外市區高樓大廈多,硬化的路面多,吸熱快導致升溫也快,所以氣溫高”。“氣溫高氣流會出現怎樣的運動”?“上升”?“結果呢”?“會成雲致雨”;所以我們能夠把昌吉市叫“幹島”或“熱島”,“雨島”或“溼島”,還可叫“煙霾島。我之後問:“昌吉市區夏季天氣悶熱時,我們常常盼望能下一場大雨,就能緩解酷暑,這是爲什麼呢?”“因爲陰雨天大氣對太陽輻射的削弱作用強烈,尤其是雲層的反射作用”。此外,還有其他因素嗎?學生們又開始議論,昌吉市區與二宮鄉比較,哪裏的空氣更清新?當然是二宮鄉了。這說明什麼因素的影響?

經過步步設問,影響光照的影響因素是:太陽輻射、白晝長短、天氣狀況、海拔高度、大氣的污染狀況,這樣能夠給學生呈現清晰的思路。僅有把生活引入地理課堂,把“是什麼”的教師講授式的稱述地理知識變爲“爲什麼”的探究式的策略研究地理知識,鼓勵學生用自我所學的地理知識來解釋或解決現實生活中實際問題,就能夠把機械式的學習轉變爲趣味的、探究式的研究性學習當中,僅有這樣的教學纔是成功的。增強了學生學習的自信心,縮小了學生之間的差距,改善了教學效果,培養了學生綜合運用知識的本事,爲學生終身學習打下了基礎。

我們在教學時,設計的問題僅有貼合學生現有的認知水平,學生才求職的慾望,也就是遵循維果茨基所說的:僅有跑在發展前面的教學纔是好的教學,這就是要求地理教師佈置教學任務時,儘量使教學任務的難度處於中等水平,依靠學生現有的知識水平不能獨立解決,可是在教師和同伴的幫忙下就能夠順利完成學習任務。教師在最終的探究結論上,必須給學生出示言簡意賅的答案。不然學生對知識到底怎樣描述、怎樣表述模糊不清,那麼這種教學還是無效的。

我們的教學最終的結果就是讓學生對本節資料、或者本章資料、乃至一本書的資料都有一個清晰的、完整的知識體系,必須將零散的知識點用一條線構築起來,僅有構成學生自我的知識體系,那在做題時纔會遊刃有餘。那麼學生自我當然是不具備建立知識體系的本事,此時必須藉助教師的幫忙,每學完一節資料,我都會在黑板上板書本節資料的框圖,一章甚至一本書的資料學完後,我會在黑板上把本章資料在進行一次知識體系的框圖,把知識之間的因果關係、內在聯繫再次梳理,給學生一個完整、全面的框圖展示,讓學生腦海中構成清晰、完整的知識體系,這樣在綜合運用知識時就能迅速調動運用地理知識。

我們的教學最終的結果就是讓學生對本節資料、或者本章資料、乃至一本書的資料都有一個清晰的、完整的知識體系,必須將零散的知識點用一條線構築起來,僅有構成學生自我的知識體系,那在做題時纔會遊刃有餘。那麼學生自我當然是不具備建立知識體系的本事,此時必須藉助教師的幫忙,每學完一節資料,我都會在黑板上板書本節資料的框圖,一章資料學完後,我會在黑板上把本章資料在進行一次知識體系的框圖,把知識之間的因果關係、內在聯繫再次梳理,甚至上完一本書之後,我也要把一本書的主題資料給學生在黑板上完整的板書框圖,讓學生腦海中構成清晰、完整的知識體系,這樣在綜合運用知識時就能迅速調動運用地理知識。

第3篇

時間很快,一個學期就要結束了,所有工作也進入了最終階段,回首這一學期,收穫頗多,現將這學期的教學做個總結,既是對過去經驗教訓的整理,也是對未來的提醒。本學期我擔任了七個班級的地理教學工作,任務不算太重也不簡便,由於本學期節多事多,課時不多,各班進度稍有不一樣,但最終總算能按時完成教學任務,各項教學活動開展井井有條,複習工作順利進行,不負學校期望。現將一學期的具體工作總結如下:

一、積極參與教研活動與備課活動每週一次的教研和備課活動,大家共同探討教學策略,研究教學效果,反思學生情景,組織練習工作,交流各自的教學進度,安排下一階段的.教學任務。有目的,定時定量的活動讓本學期的教學工作得以有計劃、有組織、有步驟、協調統一順利地開展下去,同時也使我獲益不少,每經一次活動就成長一次。

二、積極參加新教師培訓根據統一安排,我與其他學校的教師在泉州師院參加了爲期一週的新教師培訓,經過培訓,對《普通高中課程方案(實驗)》進行了解讀;相關方面教師介紹了有關教師法律法規知識,如何追求有效的課堂,新課程理念下的地理教學等。科學的培訓使我們對國家新一輪高中課程改革的背景、理論、目標、策略、步驟等方面有了必須的認識,理論學習的加強是走進新課程的第一重要關口。

三、認真完成本職工作備課認真,儘量發揮新人特色,做到敢想敢做,有新意。在教學中我較多的使用多媒體課件,在備課過程中,我積極尋找各種素材,包括各種圖片和動畫,視頻,力求做到形象生動,讓學生更容易理解,結果反映不錯,學生對地理的興趣有很大的提高。除了教授課內的知識,還注意幫忙學生拓寬視野。在授課過程中,適時地插入相關課外知識,既聯繫了生活實際,又引發了學生地理探究的興趣。一向認爲學習是求知的過程,從本身的需求出發更容易讓人理解,所以,在教學中注重聯繫實際,引導學生從生活中發現問題,並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

四、認真做好教學反思作爲新教師,對教學情景的掌握還不夠熟悉,這就需要不斷的做好教學反思。不僅僅對自己的教學設計,教學實施情景進行反思,還要深入學生羣體,瞭解教學效果,理解學生反映情景,做得好的堅持,做不好的改善。教學是一種雙向的過程,是雙方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的過程,一方做得好能促使另一方做好,從而使整個教學效果得到不斷加強,反之,則不斷減弱,最終可能導致學生對該學科失去信心,所以,教學反思必不可少。同時,我也存在着許多不足,包括:對學生的要求不夠嚴格,有治學不嚴謹之嫌。如對課堂上聽講不認真或表現反常的學生,有時沒有及時談心交流;對沒有交作業或作業做得不認真甚至有可能是抄襲的學生,不是每次都過問,這些都是我今後的教學中必須要注意改善的問題。

第4篇

地理教學語言的準確性要求,首先體此刻音準上。對地理教師的音準要求,除了與其他學科一樣,要求用普通話教學,力爭做到讀音準確、標準外,還應十分注意地名讀音的準確。許多字的地名讀音不一樣於常用讀音,我們應當勤查字典,千萬不能想當然,以至於喪失自我的威信。

地理教學語言的準確性要求,還體此刻一詞一字用法的貼切上。例如:講天氣現象中的鋒時,暖鋒是暖氣團“爬升”到冷氣團之上,顯示出暖氣團是主動的一方;冷鋒是暖氣團被“擡升”到冷氣團之上,顯示暖氣團是被動的一方。這種用詞的講究,正是地理學科科學性的體現,尤其地理概念、地理原理需要地理教師用精確的語言進行表述,讓學生獲得準確的信息。

地理教學語言要有嚴密的科學性,主要體此刻地理性上。

教師講課中要儘量使用本學科的術語。例如:地理課教學,總離不開講方位,在表述方位時,教師必須用標準的方位術語“上北、下南,左西、右東”,而不能用不規範的生活用語“上邊、下邊、往左、往右”代替。

地理教學語言的科學性,還體此刻要求教師能運用地理知識結構教學,即有系統、條理分明的層次,教學語言要有序化。如講一個區域的地理位置,應先分析緯度位置,再分析海陸位置;分析一個區域經濟特徵,先講經濟水平,再講部門結構,最終纔講佈局。從而教給學生分析地理問題的思路和趨勢。

地理教學語言所要求的科學性是針對中學地理水平而言的,不能都像大學地理那麼嚴謹,科學性的程度要顧及學生的年齡特徵,也就是因教學對象的程度不一樣,國中、高中所用語言不能互相替代,要有針對性。新教師常犯的錯誤是“拔高”,用大學語言代替高中語言,用高中語言代替國中語言,自以爲科學性強,但實際上脫離學生年齡特徵和中學的教學要求。例如:高國中教學大綱上均有褶皺的概念,針對高中學生的年齡特徵,應給學生比較明確的定義,“岩層受力而發生彎曲,叫做褶曲,如果發生一系列褶曲就叫褶皺”。而針對國中學生的年齡特徵,則只能告訴學生褶皺的中心思想:“岩石受擠壓發生彎曲變形叫褶皺”。雖然國中的說法不如高中嚴密,但鑑於學生年齡特徵,只能這麼說,否則揠苗助長,學生反而不能理解。

地理教學語言是相對於地理書面語言而言的。地理書面語言是視角語言,以教材作爲依託,學生能夠反覆感知,所以,能夠使用較長的、較複雜的句型;句子之間的關係也能夠錯綜複雜。而地理教學語言則是依靠聽覺來感知的,難以重複感知,所以,地理教學語言必須設計得短,必須設計成短小句子,句子之間關係簡單明瞭,將書面語言表達的大問題化解成口頭語言表達的一個個小問題,逐一解決,儘量不留後患。例如:五帶的構成,教材使用綜合概括的寫法,“在地球自轉過程中,由於地軸與公轉軌道面斜交成6634夾角,所以,一年之內太陽直射點在南北迴歸線之間地帶移動。”轉換成口語教學,就至少應當化解成“地球公轉—軌道面—地軸傾斜—北極星指向不變—兩分兩至太陽直射點所在—兩分兩至之間太陽直射點移動”等一系列小問題逐個講清。可是口語化不等於俗語化,如將熱帶雨林說成“熱雨”,熱帶沙漠說成“熱沙”等都不是正確的口語化,那將既違背了科學性又會遺患無窮。

地理教學語言的追求和提煉是永無止境的,僅有鑽研地理教學語言的特徵,精於思考,勤於推敲,才能不斷昇華,以至到達爐火純青、自成一格的境地。

第5篇

時間很快,一個學期就要結束了,所有工作也進入了最後階段,回首這一學期,總有很多的感慨和想法,也有許多的心得,現在,我就從如下幾個方面,做個簡要總結,既是對過去經驗教訓的整理,也是對未來的提醒。

本學期我擔任了八個班級的地理教學工作,任務不算太重也不輕鬆,由於本學期節多事多,課時不多,各班進度稍有不同,特別直升班與其它班相差較多,但最後總算按時完成了教學任務----市統考要求的必修一第三章。時間大概在12月底。然後我爲學生編寫和打印了複習提綱,印發了20xx和20xx年的市統考題練習並講解。各項教學活動開展井井有條,複習工作順利進行,不負學校期望。

二、認真學習新課改理念,提升個人專業素養

積極參加了學校組織的多次專家講座,讓我們學到了新的課程改革理念。學校切合自身實際提出的“五三高效課堂”模式,我積極的參與並認真聽課評課,分析別人教學的優點,爲我所用。在培養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方面已有所突破,活躍了課堂的同時,讓學生學會了提問和思考。可以說,地理課堂有了新的蛻變,聽課率得到提高,學習興趣有了很大提高。

三、抓緊、抓好課堂教學環節,搞好常規教學

由於高中地理強調對地理事物原理的分析,重在說“理”,與國中比較,難度加大。因此,我在備課前,認真研究教學標準,結合學生實際,適當增加學生對問題的理解深度。注重生活與所學知識內容的聯繫,以生活中的材料作爲知識興趣的切入點,把握好每節課的重點、難點,認真備好每一節課,寫出較好完整而詳細的教案。

在備好課的基礎上,講好每一節課,提高課堂45分鐘的教學效果,是提高地理教學成績的關鍵。在課堂上注重教學語言的生動性、趣味性,分析問題深入淺出,列舉學生喜聞樂見的事例剖析難點,創設寬鬆的課堂氣氛,師生互動,極大的提高了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性。另一方面我充分利用多媒體教學增強了學生的感性認識,加深對教材知識的理解和記憶,又培養了學生的讀圖能力,課堂效率有較大提高。

學生差異非常明顯,基礎不同,興趣愛好不同,接受能力理解能力有差異,爲了力爭不讓一個學生不掉隊,我沒放棄對任何一個學生的關愛,從不打擊成績差的學生,而是發現其優點,鼓勵其前行。成績差的也要讓他嘗試到成功。所以,我認爲,我是個能得到學生信任的老師,因爲我信任我的學生。

在目前課程改革的大環境下,還是有很多學生仍然希望老師多講,自己少想,不能積極主動地適應新課堂,這還有待觀念的改變。課前預習環節還做的遠遠不夠,不能很好地爲課堂學習奠定好基礎。對此我將不斷努力,積極努力的思考可行的措施,力爭在下個學期有更好的成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