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簡歷模板館>熱點>其他文案>

2023央視《典籍裏的中國》觀後感作文3篇 "解鎖歷史珍藏,感受中華文化"

其他文案 閱讀(2.04W)

《典籍裏的中國》是央視推出的一檔文化類節目,通過對中國古代典籍的解讀和探究,展示中華文明的博大精深和歷史悠久。觀看此節目,不僅可以增長知識和文化素養,還能感受到中華民族的深厚文化底蘊。

2023央視《典籍裏的中國》觀後感作文3篇

第1篇

剛到新年,《典籍裏的中國》一場《尚書》的流傳感動了不少人。真的把詰屈聱牙的古籍活了起來!

可惜,在今古文《尚書》這個問題上,似乎沒有說得很清楚。

?尚書》,即上古之書。惟殷先人,有典有冊。中國自古重視文獻流傳,上古文獻有所謂的三墳五典,八索九丘之說。相傳,楚左史倚相能讀三墳五典八索九丘。

中國很早就建立了史官制度,其中有左史記言,右史記事的說法,事即爲百國之春秋,我們今天可見魯國之《春秋》。記言之書,即爲《尚書》。

?尚書》爲記言,主要記載前代明君賢臣之言論,有典謨誓命訓告。而根據所記朝代不同,又分爲虞、夏、商、週四部分。

?尚書》原本稱《書》,漢代以後被列入儒家經典五經,故又稱《書經》。

自漢初以來,有今文、古文兩種不同的傳本。《漢書·藝文志》說:"《尚書》原有100篇,孔子編纂併爲之作序。"

秦始皇統一中國後,頒佈《焚書令》,秦代的焚書給《尚書》的流傳帶來毀滅性打擊,原有的《尚書》抄本幾乎全部被焚燬。

漢代重新重視儒學,由秦博士伏生口授、用漢代通行文字隸書寫的《尚書》,共28篇,人們稱之爲《今文尚書》。

西漢時期,相傳魯恭王在拆除孔子故宅一段牆壁時,發現了另一部《尚書》,是用先秦六國時的字體書寫的,人們稱之爲《古文尚書》。《古文尚書》經過孔子後人孔安國的整理,篇目比今文《尚書》多16篇。

西晉永嘉年間戰亂中,今、古文《尚書》全都散失了。東晉初年,豫章內史梅賾給朝廷獻上了一部《尚書》,包括《今文尚書》33篇(梅賾從原先的28篇中析出5篇)、僞《古文尚書》25篇 。

唐代,孔穎達撰《五經正義》,其中《尚書》部分就以這部《孔傳》作注。孔穎達撰的《正義》,成爲官定本頒行全國,其經文並刻入《唐石經》中。宋代把《孔傳》和《正義》合成《尚書註疏》,明清時刻在《十三經注疏》中。

唐代起,即有人懷疑梅賾所獻《古文尚書》的真僞,宋代吳棫正式提出了考辨,以後遞經明梅鷟、清閻若璩、惠棟等人進行了嚴密考證,最後判定這部書是"僞古文尚書",《孔安國傳》是"僞孔傳",這一本子是"僞孔本"。

僞孔本中保存了今文二十八篇,雖非先秦原本,但也應該是商周文獻的孑遺,仍是當代研究古史的珍貴史料。

李學勤先生強調:史料不是隻用真假來判斷,而是有可行性高低的問題。 因爲研究先發現的大量簡帛書籍,與現存古書相對比,不難看到,在古書的產生和傳流過程中,有以下多種情形值得注意:

1、佚失無存。2、名亡實存。3、爲今本一部。4、後人增廣。5、後人修改。6、經過重編。7、合編成卷。8、篇章單行。9、異本並存。10、改換文字。

總的說來,除了少數經籍早已被立於學官,或有官本之外,古籍一般都要經過較大的改動變化,才能定型。

在清華大學2008年7月入藏的一批戰國竹簡中,出現了失傳兩千多年的《尚書》真正原貌。

清華簡中已發現有多篇《尚書》,有些篇有傳世本,如《金縢》、《康誥》等,但文句多有差異,甚至篇題也不相同。

更多的是前所未見的佚篇。《傅說之命》與今本《說命》不是一回事。《書序》告訴我們《說命》是三篇。當代清華簡的《傅說之命》真是三篇 。

2023央視《典籍裏的中國》觀後感作文3篇

第2篇

大年七年級,大型文化類節目《典籍裏的中國》閃亮登場,立刻成爲新晉網紅!歷史的講述和當代的表達交織在一起;歷史時空和現實空間交錯在一起;典籍的生命力和文化的感染力交匯在一起。這正是我們呼喚的王炸節目,節目中倪大紅扮演的伏生護書讓人淚目,全網刷屏!

伏生,聽上去並不熟悉的名字,爲何有這麼大的感染力呢?漢無伏生,則《尚書》不傳;傳而無伏生,亦不明其義又是怎樣的歷史呢?讓我們和撒貝寧一樣,穿越千年,拜訪這位捨命護書的經學大師!

伏生,其實是叫伏勝。生是古人對先生的尊稱。伏生是秦漢時期濟南郡治人,他的祖先是春秋時期的慮子賤,至聖先師孔子的弟子。伏生繼承先祖衣鉢,一生鑽研經文,把畢生心血獻於《尚書》。古往今來,中外學者,都認定四書五經的經典之作《尚書》,因他而傳播,因他而偉大者!

現在就通過三個時期,追憶這位傳奇老人的一生,品味經典文學的魅力!

伏生出生於公元前260年,當時是戰國周赧王時期,身處富饒的齊魯大地,繼承祖上良好的文化基因,伏生年幼時就聰明好學,博覽羣書,10歲就開始鑽研《尚書》。

?尚書》可是一本了不起的書,尚和上諧音,尚書就是上古的書,記載了從黃帝、堯舜禹到夏商周的歷史,裏面有遠古時代重要事件,先賢帝王如何勤政愛民,賢良名臣如何侍奉君主等,是展現儒家思想的經典之作。

伏生讀書非常刻苦,爲了熟讀《尚書》,他把自己關在小黑屋了,腰上綁上一根繩子,每讀一遍就打一個結,沒過多久,八十尺長的繩子上就全部打滿了結,伏生也成爲當時精通《尚書》的第一人。

憑着這份才學,秦始皇統一全國後,伏生被納爲秦朝博士,這個博士當時是個官名,全國只有70名,必須是掌通古今的學問家,才能勝任。可見當時伏生已經是享譽全國的經學大師了。

秦始皇早期,爲了鞏固統一大業,對博士是很重視的,博士經常要參與皇帝的顧問工作,回答歷史典籍中的許多問題,因此,博士有着藏書於家的特權,這就成爲後來伏生能夠捨命護書的先決條件。

秦始皇后期,很多讀書人出現和秦始皇不同的政見,加上迷信方術,準求長生不老的計劃成爲笑柄,秦始皇重點打擊儒者方術士,在丞相李斯的建議下焚書坑儒,使古代各國曆史、諸子百家的文化典籍遭受嚴重破壞。

聽到秦始皇頒佈焚書令後,伏生立刻帶着他的寶貝《尚書》,從首都咸陽逃回濟南老家,在自家牆壁上,挖了個大洞,把視做生命的《尚書》藏了起來。這在當時可是滅門大罪,伏生的兒子也在這個過程中死於亂兵之手。

伏生就這樣,壁中藏書,躲了起來。這期間,經歷了秦朝滅亡,漢朝建立,伏生的妻子整日擔驚受怕,早早就病故了,伏生靠着對經學典籍傳承的信念,苦苦支撐下來。終於到漢文帝時期,迎來轉機。

貧苦出生的漢文帝,對儒家學說非常推崇,聽說過上古傳下來的《尚書》,向天下頒佈求書令。

伏生這才扒開牆壁,翻出藏匿許久的寶貝,發現損壞了十多部,尚有28部保存完好。漢文帝聽到後大喜,準備召伏生如朝中傳授《尚書》。

伏生此時已經年近九十,走路困難,口齒不清了。文帝就下詔,派晁錯到濟南伏生家中,向他學習《尚書》。這個晁錯就是後來漢景帝的老師,輔佐景帝平定七王之亂的肱骨棟樑。

伏生親自講授,他的女兒羲娥一旁解說,晁錯使用漢代通行的文字隸書,這個隸書基本上和現在的楷書已經非常接近了,晁錯終於將保存完好的28篇記錄下來,合後又做《泰誓》篇,這就是傳世的今文《尚書》。

伏生晚年致力於《尚書》的傳播,西漢時期的《尚書》學者,全部出自他的門下。伏生的弟子根據他的講解,編制《尚書大傳》,流傳於世。

到漢武帝時,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設置《詩》、《書》、《禮》、《易》與《春秋》五經博士傳授五經,《尚書》成爲官方指定經書。自此,《尚書》在兩漢王朝的政治文化中,起着極爲重要的作用。後世經學家將傳授《尚書》的伏生,和獨尊儒術的倡導者董仲舒,合稱董伏,足見其對中國儒學經學文化的影響力。

伏生在世時,曾有兩個得意弟子,一個是山東人歐陽生,之後歐陽氏世世相傳,到漢明帝時期已有門徒3000餘人,其中多爲大儒,許多都位列三公,做到最高官位。西漢末年,有一個叫桓榮的少年,鑽研學習《歐陽尚書》,確立了伏生《尚書》歐陽學派。歐陽學派中名人衆多,東晉時期的權臣桓溫就是其中的傑出代表。

伏生的另一個得意門生是濟南張生。張生也做到博士,將學說傳給夏侯都尉。夏侯氏繼承發揚《尚書》學說,到夏侯勝時確立"大夏侯氏學派",夏侯勝的侄子夏侯建創立"小夏侯氏學派"。這三家《尚書》學派傳承數千年,屹立不倒,經久不衰!

後世歷代《尚書》學者,也都以伏生爲宗師,恪守其家法與師法。唐代王維曾畫《伏生授經圖》,成爲傳世國寶。清代學者皮錫瑞,將自己書屋命名爲師伏堂,以示對開山祖師伏生的崇拜。

伏生最後在公元前161年,即漢文帝三年離世,享年整百歲。在那個平均壽命只有三十度歲的時代,堪稱奇蹟,不知道是不是冥冥中傳統經學的護佑。伏生一生經歷周赧王、秦始皇、秦二世胡亥、漢高祖、漢惠帝、漢文帝六個皇帝,展示了獨特的傳統文化之光,實踐了學習使人長壽的祕訣,踐行了華夏文明的薪火相傳。

第3篇

在親戚家拜年時看到《典籍裏的中國》的預告,覺得央視出品的質量應該不錯,看完覺得不只是沒讓我失望,更是深深的震撼,過程中有幾次看的我淚流滿面。

節目通過古今讀書人對話的形式講述,通過戲劇的形式再現歷史。

節目演繹了多個場景,老戲骨們演技炸裂,羣演也各個演技在線,加之舞臺效果多種加持後,給人極強的故事沉浸效果,加上《書》中經典部分的誦讀,看得我熱血澎湃,被深深震撼。油然而生出強烈的華夏兒女自豪感。

每一部華夏文明的典籍及其薪火相傳的過程給了我們答案。

整個節目中,最打動我的還是伏生跟晁錯講述自己和家人護書的部分。

秦焚書以後《書》僅剩國藏和伏生家藏兩部,後又遭遇項羽火燒咸陽,僅剩了伏生一部家藏。

在浩瀚的歷史大潮中,任何一個個體都顯得微不足道,無比渺小。

可是伏生卻視《書》如命,憑一己之力用生命護《書》。爲逃兵荒伏生帶着家藏的《書》從咸陽運回山東老家,途中他的兒子爲護《書》死於兵劫,妻子爲護《書》病故。

老戲骨倪大紅飾演的伏生在回憶這段坎坷時欲哭無淚的陳述,將伏生以命護《書》之艱難刻畫的入木三分,看得我淚流滿面。

雖後世發現了《書》其他留存的版本,但那一刻對他來說,華夏文明的傳承的重擔壓在了他身上。而他和家人用生命詮釋了薪火相傳。

是什麼給了他們如此決絕的力量?一定是《書》中的思想鼓舞了他,一定是《書》中的智慧塑造了他。

後人評價:漢無伏生,則《尚書》不傳;有《尚書》而無伏生,人亦不能曉其義。

所以,與其說是伏生和家人以極強的願力以命護書,這又何嘗不是華夏文明在一個微小個體身上所展現出的驚人生命力?

能夠綿延五千年曆程,這是華夏文明生生不息的真理,也是人類文明延續的真理。

時間所限,節目不可能把《尚書》所有的內容全部展示出來。

但這已經足夠。她讓更多人認識了《尚書》,瞭解《尚書》對華夏兒女意味着什麼,引導更多人去關注《尚書》,學習《尚書》所蘊藏的華夏智慧。

知先賢治政之本,知朝代興廢之由,知個人修身之要。

雖然當今世界的科學技術水平比古人高,但在人文智慧方面,我們還遠未超越古人。

歷代後人所做的所有探索,也不過是爲古聖先賢智慧做的註腳。

希望可以藉由這一個欄目開始,自己能夠對中華文化的核心理念有一個基本認知,學習構建起自己的華夏文明知識體系,不斷學習體悟古聖先賢的深邃思想和無窮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