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簡歷模板館>熱點>其他文案>

部編本教材中杜甫詩歌的愛國主義精神教育

其他文案 閱讀(2.91W)

  愛國主義是指個人或集體對祖國的一種積極和支持的態度,揭示了個人對祖國的依存關係,是人們對自己家園以及民族和文化的歸屬感、認同感、尊嚴感與榮譽感的統一。本站小編爲大家整理的相關的部編本教材中杜甫詩歌的愛國主義精神教育,供大家參考。

部編本教材中杜甫詩歌的愛國主義精神教育

  愛國主義是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也是中華民族精神的核心。杜甫現存詩歌1400多首,詩歌體裁廣泛,其中表現其愛國情懷的詩歌是重要的組成部分。通過對部編本國中語文教材中杜甫詩歌的選文分析,探索杜甫愛國主義精神的內涵,並針對新的教學理念和杜甫詩歌的特點給出中學生愛國主義教育教學的策略。

  從古至今,愛國都是一個永恆不變的主題,它是我們擁有民族自信心的基礎,也是一個國家團結的凝固劑,愛國主義教育貫穿在我國中國小乃至大學的各個階段。隨着新課改的推進,新的教材和教學理念的出現,傳統文化選文在部編本國中語文教材中所佔的比例也有所增加。杜甫是我國曆史上一位傑出的現實主義詩人,更是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他一生的遭遇是曲折的,經歷了仕途上的坎坷後又遇上改變國家命運的安史之亂。然而國家不幸詩家幸,在杜甫的詩歌創作中,有一半以上的內容都滲透着愛國情懷。本文就以部編本國中語文教材中杜甫的詩歌爲例,探究杜甫的愛國主義精神,並給出部編本愛國主義教育教學的策略。

1.部編本教材中杜甫詩歌的選文編排

  部編本自2016年推廣使用到2019年,七年級到九年級整個初等教育學段已全面使用部編本國中語文教材。縱觀部編本國中語文的六本教材,不難發現古代詩歌佔重要組成部分,杜甫詩歌更是燦若繁星。在六本教材的選文中,共有五首杜甫的詩歌,其中分七年級、八年級的上下冊和九年級上冊課文中各選入一首。《江南逢李龜年》和《月夜憶舍弟》分別被編排在七年級上冊和九年級上冊中第三單元的“課外古詩詞誦讀”部分,這一部分主要要求學生自己誦讀詩歌,通過工具書和課下注釋能自己把握詩歌語言、主題和思想。而《望嶽》《春望》《茅屋爲秋風所破歌》作爲主體課文,分別被編排在七年級下冊的第五單元、八年級上冊的第六單元和八年級下冊的第六單元。部編本教材中選入的這五首杜詩,從時間上看,除了《望嶽》作於作者青年時期,其餘四首都作於安史之亂爆發以後。杜甫的愛國主義精神大多也體現在安史之亂以後所作的詩歌中。

2.愛國主義精神在杜甫詩歌中的反映

  1)入仕報國的抱負。杜甫出生於官宦世家,在其早期的詩歌創作(安史之亂未爆發前),其詩歌的創作風格,同樣也較多的關注在山水田園、拜訪送別以及歌舞宴樂等題材上,表達了對盛世太平的歌頌與讚美,詩風充滿激情與浪漫。《望嶽》就以慷慨激昂的筆調描寫了泰山的雄偉壯麗,這首詩雖用大量篇幅寫景,但杜甫並詩的最後寫下的豪言壯志“會當凌絕頂,一覽衆山小”,一方面表達了自己勇攀高峯的決心,另一方面也抒發自己的偉大抱負。杜甫從小深受儒家文化薰陶,儒家所倡導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便是他的抱負和追求。即使後來仕途不順,也想爲國分憂。

  2)憂國憂民的意識。安史之亂是唐朝由盛轉衰的重要轉折點,杜甫的許多作品都是以安史之亂爲背景創作的。部編本國中語文教材選取的兩篇課外古詩詞誦讀《江南逢李龜年》和《月夜憶舍弟》就是創作於安史之亂下。這兩首詩歌都反映出安史之亂給杜甫帶來的不良心境,也從側面反映出杜甫對國家動亂深深的無奈與憂愁。在動亂髮生後期,杜甫的詩風發生了巨大改變,詩歌的創作更加關注戰亂,直擊時弊。杜甫用詩歌記錄了戰亂中叛軍的蠻橫掠奪搶殺行爲,又無奈的痛恨統治階層的無能,他用充滿現實主義的詩歌創作表達了對人們遭遇戰亂飽受摧殘的深感同情,同時也表達了對國家危急存亡的深深憂慮。部編本語文教材中的《春望》就是此時杜甫愛國主義精神作直接的反應。《春望》的開頭“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高度概括了被叛亂摧殘後長安城一片凋敝的景象,都城被佔領,昔日的山河如往常般存在,但江山易主,國家破碎,春天的到來,城中本是一派生機的景象,而看到的卻是滿目悽愴。全篇圍繞“望”字展開,通過情景交融的藝術手法,以景襯情,表達了杜甫對國家破裂的極度憂思。在《春望》中,杜甫描繪了政局動亂、國家凋敝、烽火連連、書信不達等生動的場景,從側面襯托出了由於時事動亂,人們背井離鄉,離別親人,團聚不得的複雜情感,詩歌中無不顯露着杜甫的憂國憂民的情感,這更是他愛國主義精神的顯露。即便杜甫沒有能力改變國家和百姓的命運,到了晚年,他依然心繫國家,在《茅屋爲秋風所破歌》中杜甫由自己的遭遇聯想到戰亂給國家和人民帶來的多方災難,在詩歌的最後杜甫直抒胸臆“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表達了自己對國家和人民的美好祝願。從這首詩中不難發現杜甫即使身處慘境,也並沒有失去對國家和對人民的擔憂,這也他能成爲我國愛國主義詩人傑出代表的重要原因。

3.杜甫詩歌的愛國主義精神教育策略

  語文是一門集語言、思維、審美和文化的綜合性學習課程,語文教材中所選作品對學生的精神世界和價值觀是影響深遠的。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中就明確指出應該重視語文課程對學生思想感情所起的薰陶感染作用,注意課程內容的價值取向,要繼承和發揚中華優秀文化傳統和革命傳統,[1]弘揚以愛國主義爲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爲核心的時代精神。[2]杜甫詩歌中的愛國主義精神就是我國優秀傳統文化在部編本中的顯現,那麼如何利用部編本教材中的杜甫詩歌更好地進行國中生的愛國主義教育,可以採取多種方式。

  1)反覆吟詠,把握主題。從古至今就有“讀書百遍,其義自見”的學習方法,可以看出吟詠是詩歌學習的一種有效途徑。杜甫的詩歌大都韻律整齊,讀來朗朗上口,在學習杜詩時,學生可以自由誦讀,通過反覆的吟詠,在理解文意的基礎上把握杜詩中深沉厚重的愛國情懷。部編本中選取的五首杜詩在文本理解上難度適中,普遍國中生在吟詠多遍後,都能讀出杜甫詩歌的主旋律,感受詩人的愛國主義精神。

  2)知人論世,體味情感。杜甫是我國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他的詩歌創作大多基於所見所聞。早年,杜甫滿懷抱負到長安城謀求官職,儘管仕途之路並非一帆風順,只求得了京兆府的一個八品官銜,但起碼也能參與政場,述懷抱負。在長安拜官後,獲皇上批假恩准,杜甫便動身返家看望妻兒,不幸的是,在省親的路上,安史之亂爆發了。杜甫謀求官職之路本是艱辛,好不容易等拜官成功,卻迎來了使唐朝走向沒落的安史之亂,儘管安史之亂期間,杜甫身心俱疲,日夜思憂,但也正因爲是安史之亂帶來的災害,使杜甫的亂離詩永垂不朽,奠定了其“詩聖”的地位。[3]後來,杜甫就開始了琉璃漂泊的生活,其反映愛國精神的詩歌也大多在此期間創作。在學習杜甫詩歌時必定要結合杜甫的生平才能真真切切的體會到他的愛國情懷的偉大。

  3)課外活動,拓展閱讀。國中生的在中學階段的學習中有許多課餘時間,除了可以推薦學生有關杜甫的書籍外,還可以在校園裏舉辦以杜甫愛國主義精神爲主題的主題班會或課外活動。讓學生從課本中走出來,通過多方面的積累和拓展,對杜甫詩歌中的愛國主義精神有更爲有效的認識和理解。無論是書本的閱讀還是課外活動的拓展,學生從自己喜歡的方式中感悟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從這些活動中中學生不斷受到薰陶和感染,愛國主義在學生心中也越發深刻。

  愛國主義精神是杜甫詩歌的靈魂,更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寶藏。部編本國中語文教材中的杜甫詩歌是進行中學生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題材。我們要利用好課文資源,通過傳統文化的繼承和學習,提高學生的核心素養。學生具備愛國主義精神,才能在學習中堅定理想信念,爲祖國未來的發展提供保障。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定.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M].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12:2-3.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定.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M].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12:3.

  [3]胡可先.杜甫與安史之亂[J].杜甫研究學刊,2003(0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