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簡歷模板館>熱點>排行榜>

延安十大景點

排行榜 閱讀(1.48W)

10、鐘山石窟博物館

延安十大景點

子長縣原名安定。邊區政府成立前,其縣治一直在安定鎮。鐘山石窟就位於距安定故城10裏的鐘山南麓,秀延河畔。距縣城15公里。鐘山石窟,又名石富寺、萬佛巖、普濟寺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清代安定八景之一,被國內外專家譽爲“第二敦煌”。石窟保護區包括鐘山石窟、蕭寺宮、石宮寺磚塔、惠善大和尚浮圖塔、鬆巖大禪師浮圖塔5部分。始建於東晉太和年間。

過秀延河石橋,迎面爲石窟牌坊。牌坊建於清乾隆五十三年,北面刻聯“開方便門,登歡喜地”,橫額“鷲嶺飛來”。南面刻聯“自漢自唐數千載相傳勝境,爲神爲佛億萬年永固皇圖”,橫額“三教聖人”。上有佛、道、儒先祖釋迦牟尼、老子、孔子的造像。

牌坊後寺院山門爲巨型塊石修砌的拱形門洞,門楣鐫刻“石宮寺”三字。過山門,跨數十級臺階,就到“萬佛巖”,即鐘山石窟。窟頂有“洞天福地”四個蒼勁工整的楷書摩崖題刻。萬佛巖已發現大小石窟7個。以中窟保存最爲完整,排爲主窟,始建於宋代,距今900餘年,歷代題詠甚多。清《延安府志》載:“鑿石爲宮,佛像萬餘,備極工巧”。明代御史胡文璧詩:“萬佛巖頭訪舊宮,洞天深處碧玲瓏。山坡積雨苔紋綠,塞地先秋霜葉紅。”明詩還有“夕陽一望山無數,萬佛巖前綠樹低”、“霽雪山程遠,寒雲石洞深”,清詩有“萬佛巖前百尺樓,羣峯屏繞水環流”。《子長縣誌》稱:“洞內富麗堂皇,色彩鮮豔,萬尊刻工精細、千姿百態、栩栩如生佛像排錯落有致,中外學者認爲,其歷史價值、藝術價值不在雲崗窟、龍門石窟、敦煌莫高窟之下,具極高的歷史、科學、藝研究價值。”

主窟呈長方形,平頂八卦藻井,大殿東西寬16.4米,南深9.5米,高5.5米。正中壇基上有三組大型立體石雕,造14尊,主佛像爲“釋迦牟尼三世佛”,即“過去世”“現在世”“未來世”。3尊像均通高3.54米,就地而雕,與壇基連一體。壇基前有乘青獅的文殊菩薩和乘白象的普賢菩薩。釋牟尼結跏趺坐於束腰形仰蓮鬚彌座上,左手附膝,右臂上屈作手印。身著敷搭雙肩袈裟式外衣,袒胸赤足,下著大裙,螺大耳,眼微下視,形象莊重。左右分立迦葉和阿難兩弟子。迦葉雙手合十,瘦骨嶙峋,面部棱角分明,胸前肋骨清晰,表了其歷盡艱辛的苦行生涯。阿難則雙手合十作祈禱狀,面貌英俊,溫順文靜,一副聰明睿智的形象。

壇基東西兩端各立一尊協侍菩薩。還有三尊觀音菩薩像,一尊立像,高1.2米,兩尊坐像,通高1.62米,均頭戴高冠,披纓絡寶石,寬頸圈,袒胸赤足,下着裙,綵帶飄舞,刻工細膩。壇基前後兩排共有8根頂天立地的方形石柱,每根石柱周密無間隙地刻滿了數層浮雕佛像和造像龕。石窟四壁密如星地均雕滿佛像,數以萬計,形態生動,各具千秋,多以佛故事爲主。

窟內雕刻以佛爲主,到明萬曆年間,又在主窟的外壁精雕了道教的老子、關帝造像;清代儒教盛行,又將孔子造像補雕其上,史稱“三教聖人”,是中國釋、道、儒三教合一的產物。鐘山石窟,氣勢恢宏,藝術精湛,其造型不僅繼承了唐代雕刻豐滿圓潤的寫實風格,而且對造像的心情、性格等內心世界作了細緻、微妙的刻畫,富有生活氣息,民族特色濃郁,歷史特徵鮮明,達到了極高的藝術水平,是我國北宋石雕藝術的代表作品,是人們研究宋、明、清宗教史、民俗、藝術的重要形象資料。特別是泥金彩繪保留上千年,色澤經久不衰,鮮亮如初,在當今仍是一個科學之謎。所有雕像都是就地雕刻而成,與石窟渾然一體,是石窟藝術“拓雕”技藝的實證。窟羣內的萬尊石雕造像均爲國家一級文物,堪稱國寶。

蕭寺宮位於石窟西側80米處,俗稱小寺宮。現存正殿、中殿。正殿有清代3尊石佛像,中殿有10尊閻君石雕像。

鐘山石窟寺塔,又名普同塔,矗立於石窟上方山坡,六邊形、五級,始建於明,清代多次修茸。

惠善大和尚浮圖塔,位於石窟西400米處,六邊實心石塔,五級。

鬆巖大禪師浮圖塔,位於石窟東250米處,塔高3.30米,九級,幾乎每層都有圖文石刻。

1980年以來,國家多次對鐘山石窟進行整修,現已建成公園式的古文化旅遊風景區,每年接待海內外遊客4萬多人次。1990年,著名歷史學家張豈之教授爲此題詞:“陝北第一石窟”,稱讚其“敢與西方的維納斯相媲美。”

9、延安杜公祠

位於延安市寶塔區七裏鋪東,坐東向西,面對大川,祠下邊便是210國道,杏水從祠前緩緩流過。當年這裏曾是一個石灣,傳說大文學家、大詩人杜甫來延時曾在這裏枕鞋夜息,後人便依勢鑿窟建了祠堂,以示紀念。據記載“川口有唐詩 ,杜拾遺祠,記像石室,登望杜亭,得地高爽,俯瞰河流,祠有石刊墨人騷客多賦憑弔”即此。杜甫,字子美,詩中常自稱少陵野老,是唐代偉大詩人。自幼好學,知識淵博,青年時期很有遠大的政治抱負。天寶十四年(公元75年)七月暴發了震驚唐王朝的“安史之亂”。戰亂一下子把時任右衛率府胄曹參軍的杜甫拋入了社會的最下層,他只得攜子挈婦,與民衆一起開始了逃亡的生涯。765年5月,杜甫先從秦先(今陝西蒲城縣)出發,艱辛跋涉來到延安州(今富縣)羌村落戶。爲了去靈武尋找肅宗,參加平叛,杜甫又從羌村出發北上,經石門,過徐寨,上萬花山,沿川到達延安七裏鋪。途抵安塞蘆子關附近,不幸被叛軍虜擒,押解長安。九個月後,公元757年4月,詩人終於冒着生命危險,從小路穿越兩軍對峙的防線,投奔風翔,被肅宗任爲左拾遺,後因諫救方而遭貶,再度回州羌村探親。杜甫兩次延安之行,是他一生中所經歷的極其重要事件,使他更加了解了民情,體察了民苦,使詩人的“愛國憂民”思想更加堅定,在這一段的詩作中滲入了豐富的思想感情,因此才寫出了《三觀水漲》、《晚行口號》、《玉華宮》、《避地》、《得舍弟消息》、《羌村三首》、《北征》、《彭衙行》、《喜聞官軍已臨賊境》、《收京三首》等十多首著名詩篇。這些詩深刻地反映了當時的的社會生活,揭露了統治階級的殘酷剝削和壓迫,對勞動人民的疾苦寄予無限的同情,表現了詩人崇高的愛國主義思想。延安人民爲了紀念這位偉大的詩人,把他在延安經過的川道取名爲“杜甫川”,並在他睡過的地方建起了“杜公祠”作紀念之地。杜公祠建於何年,不得詳考,在公元1040年,時任延州知事范仲淹曾親筆題書“杜甫川”三字刻於石崖,可見此時已有此祠。清道光23年(公元1843年)膚施縣(今延安)知事陳炳林亦書“少陵川”三字刻於崖壁。道光27年(公元1847年),重建了祠堂和望杜亭,石門兩側有石刻對聯“清輝近接州月,壯策長雄蘆子關”,和祠內石窟長聯裏外相映成趣,頗具文彩。到同治年間,杜公祠遭兵毀,光緒5年(公元1879年)又重修。近年來,地方政府和旅遊部門又專門撥款維修擴建,除恢復重修了原有祠堂、摩崖石刻、拓片、楹聯外,還新建了亭臺、展室、成爲國內外遊客經常光顧的地方。

8、延安革命遺址

在陝西省延安市。1937~1947年中國0中央委員會所在地,陝甘寧邊區首府。

延安革命舊址在陝西省延安市。1937年至1947年,延安一直是0中央所在地和陝甘寧邊區首府,是中國革命的指導中心和總後。延安革命舊址包括鳳凰山中央中央舊址,楊家嶺0中央舊址,棗園0中央-舊址,王家坪0中央軍事委員會、八路軍總司令部舊址,陝甘寧邊區政府舊址等。爲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本數據來源於百度地圖,最終結果以百度地圖數據爲準。

是著名的革命舊址。

延安革命紀念館

延安革命紀念館以豐富的資料、圖片、實物、遺址發揮着其愛國主義、社會主義、革命傳統教育的功能,是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基地。

中央-舊址――棗園

佔地面積80畝,1953年修復,1959年開放參觀共展出文物815件,位於延安城西北15華里處。是-1943年10月至1947年3月的駐地,開放參觀舊居及小禮堂、幸福渠等。在這裏繼續領導了大生產運動和整風運動,籌備了黨的“七大”,並領導全-民爭取民主、和平、同美蔣反動派進行了鬥爭,爲粉碎髮動的全面內戰作了充分準備。

楊家嶺舊址

中央舊址··楊家嶺,佔地面積101畝,1953年修復,1959年開放參觀,共展出文物772件。位於延安城西北3公里處。

王家坪舊址

八路軍總部舊址··王家坪,佔地面積60畝,1956年修復,1959年開放參觀共觀共展出文物291件。位於延安城西北3華里處,是軍委和總部1937年1月1947年3月的所在地。開放參觀的有:毛澤東、彭德懷、王稼祥等領導人的舊居及軍委禮堂和會議室。軍委和總部在這裏領導抗日戰爭取得偉大勝利,又粉碎了-的全面進攻,轉戰陝北期間指揮西北戰場粉碎了敵人的“重點進攻”,同時又指揮了全國的解放戰爭。

鳳凰山舊址

中央舊址鳳凰山麓,佔地16.2畝,1957年修復,1959年開放參觀開展出文物85件。位於延安城內的鳳凰山麓,是黨中央初進延安的駐地。這裏開放參觀的有毛澤東等領導人的舊居及紅軍參謀部舊址。黨中央在這裏,領導中國革命由土地革命戰爭轉入抗日戰爭。毛澤東主持召開了黨的“五月會議”、“洛川會議”、黨的“六屆六中全會”等,爲指導抗日戰爭,從思想上、政治上、組織上作了充分的準備。

推薦路線:北京--西安八路軍辦事處--西安事變紀念館--黃帝陵--延安紅色旅遊系列景區

歷史

1937年中央進駐延安以後,在此召開過許多具有重大歷史意義

延安革命遺址(15張)的會議,制定了中國革命的正確路線和策略,領導中國人民進行革命鬥爭,爲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做出了重大貢獻。1947年春,-軍隊向陝甘寧邊區發動重點進攻, 3月18日,中央和毛澤東主動撤離延安。軍隊佔領延安後,許多革命舊址遭到嚴重破壞。現存革命舊址 140多處。其中主要有鳳凰山、楊家嶺、棗園、王家坪、陝甘寧邊區政府舊址等 5處。196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爲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7、壺口瀑布

黃河之水天上來,玉關九轉一壺收。

壺口瀑布位於宜川縣城東48公里的晉陝大峽谷中,傳說爲大禹鑿石導水之處,故《水經注》載:“禹治水,壺口始。”它是黃河上唯一的金黃色大瀑布,也是中國第二大瀑布。以壺口瀑布爲中心的風景區,集黃河、峽谷、黃土高原、古渡村寨爲一體,展現了黃河流域壯美的自然景觀和豐富多彩的歷史文化積澱。1988年被確定爲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1991年被評爲“中國旅遊勝地四十佳”。2002年被確定爲國家地質公園。1980年版50元人民幣背面,水流飛瀉的瀑布就是壺口瀑布。

壺口之名,得來已久。《禹貢》雲:“既載壺口”。《古今圖書集成》謂:“山西崖之腳,盡受黃河之水,傾瀉奔放,自上而下,勢如投壺,故名。”清乾隆《宜川縣誌》道:“觀壺口形勢,因上流寬廣,至此收束歸槽如壺之口然。”當地方言稱瀑布爲“埽”,又傳說瀑布下住着黃河龍王,所以民間稱其“龍王埽”。

壺口風景區自然景觀、人文景觀神奇壯麗,變幻多姿,可以概括爲“壺口十八景”。

天河懸流:黃河由北向南滾滾而來,至壺口,約400米寬的水面驟然收縮爲50米,暴跌而下,落差達40米,“恍若·甕乍收,上寬中狹,自高而下,峻若建瓴,駛如奔馬,洪波急濺,驚濤怒瀉”,形成橫崖千尺,懸水奔流,山飛海立,晴晝晦冥,風雨迷離,驚天動地的河瀑奇觀。明代詩人詠贊:“源出崑崙衍大流,玉關九轉一壺收。雙騰虯線直衝鬥,三鼓鯨鱗敢負舟。桃浪雨飛翻海市,鬆崖雷起倒蜃樓。鰲頭未可尋常釣,除是羽仙明月鉤。”

壺口秋風:夏末秋初,雨水頻繁,河水急增,濁浪滔天。瀑寬達百米,方圓數裏,水汽瀰漫,氣勢磅礴。《古今圖書集成》道:“今每逢秋漲,波濤洶涌,震動遠近,洵稱宇內奇觀。”又稱,所謂秋風,因黃河之水注入壺口,其勢甚險,寒氣凜冽,宛若秋風吹蕩。此時最能體現瀑布神韻,自古稱此爲當地勝景。

冰瀑銀川:隆冬時節,瀑布周圍的石崖上,銀裝素裹,玉垂冰掛,如雕似塑,玲瓏晶瑩,美不勝收,別有一番情趣。明人黃光煒《壺口賦》雲:“每至仲冬之交,河冰先結,既堅且厚,人畜重任,往來無阻。”明末,李自成農民軍曾乘冬季揮師過冰橋,攻克山西吉縣。清末,西捻軍樑王張宗禹率軍強渡冰橋,越呂梁,救援東捻軍。黃河上巨大的冰塊擠成冰橋,當地民衆稱“神橋”,俗諺:“神河不閃人”,說神橋庇佑好人。河開冰融之時,過冰橋甚爲危險,但是隻要有急事,“神橋”總是等人過後才塌陷。這些動人的故事,爲黃河披上了一層神奇的色彩。初春瀑布落凌期,冰塊塌落,小者如牛,大者似屋,聲若山崩地裂,異常壯觀。

黃河驚雷:宜川民諺道:“一里壺口十里雷”,滔天洪水傾注一壺,萬鈞之力激起旱天驚雷,數裏之外即可聽到隆隆吼聲,真可謂“石破天驚,先聲奪人”。古詩云:“黃河萬里觸山動,盤渦轂轉秦地雷”、“涌來萬島排空勢,卷作千雷震地聲”。現代藝術家們則稱之“黃河在怒吼”“黃河在咆哮”。如果把壺口瀑布喻爲黃河的心臟,那麼這濤聲便是它的心音。於無聲處聽驚雷,在這偉大的黃河之聲面前,復夫何言!

霓虹飛渡:每逢日出,壺口上空,彩虹飛舞,凌空虛渡,五彩斑斕,彷彿仙橋。舊志載:“每春秋時,有氣如虹橫浮水上。鄉人遂以爲神,或亦日影之所射也”。古人詩詠:“水底有神掀石浪,岸旁無雨掛長虹”、“秋風捲起千層浪,曉日迎來萬丈虹”、“映日紅霞浮瑞馬,滿天風雨起神鯨”。

壺底生煙:飛瀑橫溢,激起彌天水霧,如煙似嵐,縈繞不散,彷彿雲落河谷,煙生水底。古詩道:“收來千河水,放出半天雲”。

霧雨襲人:《水經注》雲:“數裏之外,便覺霧雨沾人。”明代詩人道:“聲若奔雷氣若沉,濛濛如雨共沾襟”。籠罩在瀑布上空的水霧,任意飄逸,每個觀瀑者的衣衫都會留有它們細密的蹤跡。人們風趣地說,這是“母親河”送給前來親近她的兒女們的最別緻的禮物。

十里龍槽:民間傳說,大禹治水時,有神龍相助,它龍身一擺闢出一道石槽,足一頓踏出千丈深潭,洪水由此流瀉而去。這就形成了今日的“十里龍槽”和瀑布深潭。其實,壺口瀑布的形成再次驗證了“水滴石穿”的道理。由於瀑布水流巨大的衝切力,硬生生地從堅固的岩石上衝出一道狹長的石溝,日久天長,竟長達十里。龍槽峻巖飛突,谷深流急,驚濤駭浪,撼人魂魄。龍槽寬約30~40米,蜿蜒5公里,通過孟門山後,展寬爲約200米。龍槽是一幅地質長卷,顯示了大自然鬼斧神工的巨大創造力。現代科學考察證明,瀑布跌水每年以3~4釐米的速度向上遊退移。史志工作者在古籍中發現,壺口位置的記述與今日實地觀測頗有出入,究其原因,就在於瀑布侵蝕岩石不斷將河槽向上推移。

臥鎮狂流:孟門山距瀑布5公里,兩塊巨石相對,大者長300餘米,寬50米,高10餘米,靜臥黃河中流,遠眺似舟,近觀是丘,俯視如門。《呂氏春秋》載:“龍門未闢,呂梁未鑿,河出孟門之上,大溢逆流,名曰洪水。大禹疏通,謂之孟門。”《大明一統志》雲:“孟門在黃河中流,大石橫亙數百步,魚之溯河者扼此。”民間傳說其爲神石,水漲石長,終不能沒,頗有靈性,而且黃河落水者確有上了孟門而獲救的。石上有清延安知府徐洹瀛題刻的“臥鎮狂流”四個大字。孟門山實爲黃河中流砥柱。據說,當年-兩省爲爭其歸屬進京面聖。皇帝斷大小孟門歸陝西省,但言明得山者,須納糧,故民國《宜川續志》載“俗雲:古有糧三鬥零。”

孟門夜月:《古今圖書集成》道:“所謂夜月者,蓋水落石出之時,山高月小,素魄流彩,光映河山,故云”。月夜登孟門賞月,可覽壺口陰柔之美。古人吟之甚衆,如“山隨波景動,月照浪花浮”、“峨崗矗矗水洋洋,銀漢橫空夜未央。河底有天涵兔魄,山問無物掩蟾光。清輝厚積千林雪,寒氣轉飛九陌霜。因甚孟門開寶鏡?·娥向晚理殘妝。”

石窩仙臼:在壺口兩邊石岸上,分佈無數個大小不一,形狀各異的石窩。淺水時節,石窩紛紛顯形,小者如杯,大者如甕,窩壁光滑,積水如潭。其中最大的一個石窩,人入沒頂,窩底暗流貫通,人稱“仙人井”。有的石窩內還存有卵石,光潔如玉,渾若龍卵。石窩是由河水長期衝擊石岸,盤旋琢磨河牀凹處而成,所以多呈圓形,由此可見自然造化之功。民間相傳,這些石窩乃當年大禹治水時留下的馬蹄蹤,故又稱“石臼仙蹤”。

民國石刻:壺口瀑布下游立有石碑一通,具有極其重要的史料價值。碑文爲:“此地南長十二里,北長十二里,東至於河,西至各山頭各溝岔,陝西省長奉中央內務部諮開收歸國有,不準民人私相買賣。此布

陝西省長委派測勘委員薛位宜川縣知事王殿楹仝勒

中華民國八年八月三十日”。

古渡春秋:民國《宜川縣誌》載:“小船窩渡,即水南渡,今之圪針灘也。在縣東北一百里孟門山南黃河上。”古渡口位於圪針灘南邊,與山西吉縣小船渦渡遙視相應,合稱桑津渡。壺口周圍土層瘠薄,降雨量少,植物難以生存,唯有圪針生長旺盛,圪針灘由此得名。曾有一株圪針長至合抱粗,後被毀。但其老根上今又復萌新枝,極爲罕見,人稱“圪針王”。圪針灘圪針有刺無勾,據說原非如此。相傳當年劉秀路過此地,被圪針掛破衣衫,劉秀怒道:“生此帶勾之物何用!”皇帝金口玉言一出,這裏的圪針便不再長勾了。還有人說,明末李自成義軍東渡黃河,成千上萬的鎧甲掛掉了圪針的勾刺。圪針灘渡口歷史悠久,唐宋年間,屢有大軍在此渡河,征戰黃河兩岸。抗日戰爭時期,閻錫山由圪針灘渡河,移駐宜川秋林。朱德總司令由此渡河往返於抗日前後方。1947年,王震率西野二縱從此渡河,挺進晉南。圪針灘自古以來就是連接-的交通和商埠重鎮。民國縣誌載:“昔有河東粟客每年在四鄉收買糧食,僱腳運集此地,後以爲不便,泊成豐年,稟官立市,粟客建窯積粟,相沿至今。”現存明清老街和百年窯洞院落,尚可領略昔日繁榮。

旱地行船:壺口地區獨有的航運方式。清乾隆《宜川縣誌》載:“上流舟航至此,集數十百人力,拽登岸,度置圓木上,號呼推輓,陸上行十餘里,始復入於河。”晉陝峽谷航運不便,到壺口卸下貨物,空船上岸,陸上行舟數裏,過壺口後,船復入水載貨,下行到禹門口連貨帶船一起賣掉,船工由陸路返回上游。清宜川知縣吳炳有詩詠之:“轟雷掣電信奇觀,簿領羈人乍一看。信有舳艫行陸地,豈無蛟蜃噴驚湍?籌邊轉粟傳疑久,燒尾登門上沂難。卻怪前賢題詠少,英靈埋沒起長嘆。”這一景觀現已完全消失,但當年艄公們的宅院還存有幹砌石窯洞20孔,以及系船纜的石柱數根,歷史的痕跡仍清晰可辨。

黃河飛橋:元末明初,殘元勢力,爲了渡河西逃,在瀑布下邊約500米處的龍槽岸上,鑿石栽樁,架設鐵鏈,上鋪木板,號稱飛橋。鑿入岸巖的柱臼遺蹟猶存,可供後人憑弔。

石堡寨:清《宜川縣誌》載:“石堡寨,屬汾川裏,縣東一百里”,據傳爲宋金時代所建,是地方民衆躲避戰亂和抗拒強寇的防衛性建築。民國縣誌道:“石堡山,一名石堡寨。同治七八年回匪擾亂,此山未破,活人無算。”隔雲巖河與牛心山互爲犄角,脣齒相依。地處壺口上游雲巖河口,三面臨空,東側岸崖壁立,可俯瞰黃河,高原風光盡收眼底。現有堡門,堡牆及石窯洞數十孔。

姑夫廟:壺口北10餘里衣錦村有老榆樹一株,樹下原有小廟一座,鄉人叫“姑夫廟”。相傳,大禹治水之初,曾娶村中女子塗山氏爲妻。新婚三日,大禹開始治水,三過其門而不入。村中後人爲有大禹這樣的姑夫而自豪,乃設廟祭祀。

秋林鎮:閻錫山第二戰區司令長官部及國民黨山西省政府所在地,有保存完好的石窯洞建築羣及當時晉軍居住的土窯洞數百孔。民國縣誌雲:“興集鎮就溝崖爲窯,溝之雙方,均倚坡重疊窯孔三四層,入夜各窯燈光齊明,遠望之如西式樓房,一時人皆比之爲上海四馬路雲。”

另外,蟒頭山森林公園已被開發爲壺口瀑布景區新的旅遊勝地。蟒頭山方圓30平方公里,距瀑布30公里,山勢奇兀,景色秀麗,堪稱陝北之最。因其山形如蟒,故名。山頂聖母廟,建於明萬曆年,歷代屢有修葺。民間傳說特別靈驗,所以古代香火頗盛,名播晉陝。每年農曆3月8日爲廟會。明代宜川進士張堯輔曾雲:“宜東七十里許有山名蟒頭者,山水盤結,風景攸聚,且大勢屹然卓絕,連峯疊嶂,遠而望之,掩映雲表,儼若畫圖;及登高遐睇,則孤雲斷雁,滅沒於遙天落魚之外,真天造地設,可以崇廟貌而妥神靈矣。”山上石碑、石獅等歷經滄桑,古意濃郁。特別是森林景觀獨秀天下,四季迥然不同。北坡的白皮松爲林中仙子,分外妖嬈,所以人們譽其爲“小太白”。2006年晉升爲國家森林公園。

門票價格: 旺季:100淡季:100

6、棗園革命舊址

棗園革命舊址位於延安城西北約8公里處,是中共中央1943年10月至1947年3月的所在地。棗園又名延園,佔地面積54萬多平方米。園內樹木蔥鬱、綠草如茵、花團錦簇。

園林中央坐落着中央-小禮堂,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是在這裏作出毛澤東赴重慶談判的決定的。在依山的斜坡上,分佈着毛澤東、朱德、劉少奇、周恩來、任弼時、張聞天等中央領導的舊居。後溝西山腳下是毛澤東發表《爲人民服務》的地方和中央社會部舊址。

中央在這裏領導了全黨的整風運動和解放區的大生產運動,籌備了中國共產黨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抗戰勝利後又領導全國軍民爭取和平民主、反對內戰,同國內外反動勢力進行了針鋒相對的鬥爭。

5、黃陵國家森林公園

黃陵國家森林公園位於黃陵縣城西南部40公里的橋山林區,沮河(古稱姬水)上游,總面積4358.5公頃。最高海拔1547米,年平均溫度9.4℃。公園境內森林茂密蔥鬱、環境清雅宜人,地貌奇特典型,氣候溼潤;以黃帝文化爲主脈的人文景觀資源源遠流長,令世人矚目。公園成立於2002年,2005年經陝西省林業廳批覆,建爲省級森林公園。2010年10月,通過招商引資由陝西紫來發實業有限公司投資建設。2012年元月經國家林業局批准爲國家級森林公園。

百藥溝被稱爲黃土高原上的“藥谷”,中草藥資源豐富,相傳是黃帝播種百穀草木的地方,谷內有中草藥200餘種,據說藥王孫思邈經常在此採集草藥,扶救蒼生。谷內的“降龍峽”傳說是軒轅黃帝出生的地方。“萬卷書”又稱“內經石”,是當年黃帝與岐伯談醫論道編寫落書的地方。十里鬆廊、蝴蝶谷等自然景觀奇特詭異,神奇壯觀。“秦直道”從公園西部穿境而過,歷經2000多年的風雨,部分路面仍保存完好。在景區南谷有千年古剎、紫峨寺遺址,其大雄寶殿中軸線正好在“本初子午線”上,屬於皇家寺院。寺內有開鑿於北魏年間的石窟,其佛像造型逼真,唐代“朝陽公主”曾來此降香。臨近紫峨寺的孟家臺、楊家莊、水擔坪、燒鍋院等北宋楊家屯兵練軍遺址與公園景區相互依託、交相輝映。到公園遊玩,既可欣賞自然風光,觀賞珍稀動植物,又可領略古代勞動人民的偉大創舉,盡情飽覽治途文物古蹟。

按照陝西黃陵國家森林公園的總體規劃,景區的總體定位爲依託子午嶺橋山的自然風光和獨有的黃帝養生文化,打造世界知曉、國內標杆的中華養生源頭景區。把橋山自然生態資源與軒轅養生文化相結合,建成國內首個以黃帝養生文化爲主題的森林旅遊區,陝北最具吸引力戶外森林生態養生度假地;國家級養生文化生態示範區。

門票價格: 旺季:100淡季:50

4、延安寶塔山

寶塔山是延安的象徵。“幾回迴夢裏回延安,雙手摟定寶塔山”,賀敬之的名句熱情地謳歌了寶塔山在中國人民心目中的神聖地位。1953年版第二套人民幣二元券正面圖案爲“延安寶塔山”。中華人民共和國1955年頒授的獨立自由勳章,核心圖案就是寶塔山和紅五星。

寶塔山,古稱嘉嶺山,位於延安城東南,延河之濱,因山上有塔,故通常稱作寶塔山。

中國古塔建築,一是起源於佛教,作埋藏舍利、經卷之用,凡有塔則有寺;一是來自風水學說,調理陰陽,避邪降祥。據《太平廣記》載,延州有鎖骨菩薩舍利塔,即指此。嘉嶺山地當三川口,山腰地勢平緩,河川敞開,堪輿者以爲地勢不完美,有缺空,便造塔彌補。因此延安寶塔的建造兼具二因。

延安寶塔,始建於唐,現爲明代建築。平面八角形,九層,高約44米,樓閣式磚塔。闢有南北二塔門,門高2.35米,南門額刻“高超碧落”,北門額刻“俯視紅塵”。塔內採取“壁內折上式”的結構方法,每一層都有塔室。塔身底層高8米,無窗,其餘二至八層,每層各開一至二券形窗洞,第九層爲四面開窗,可鳥瞰全城。塔旁有鍾亭,內懸鐵鐘一口,系明崇禎年間鑄造,高150釐米,直徑106釐米,上部有佛教常用的蓮花紋飾,下部有道教常用的八卦紋飾,是佛道合一的文化表現。抗戰時期由清涼山移置此地,曾用以報時、報警。抗戰時期,日機多次轟炸延安,寶塔是其在茫茫高原上確定方位的航標。因此,延安市政府曾擬議炸燬寶塔,0都安裝好了,被中央指示停止執行,這一古塔遂得以保全。國民黨進犯延安時,飛機誤降富縣,皆因駕駛員錯將富縣城西半山腰的開元寺塔當作延安寶塔,這可算延安寶塔的一樁逸聞趣事。延安寶塔,歷代題詠衆多。明弘治延安知府李延壽《公庭晚晴坐對嘉嶺山遣興》:“嘉山疊疊倚晴空,景色都歸夕照中。塔影倒分深樹綠,花枝低映碧流紅。幽僧棲跡煙霞塢,野鳥飛歸錦繡叢。翹首峯頭故營壘,令人追憶範文公。”1944年春,陳毅作《延安寶塔歌》:“延安有寶塔,巍峨高山上。高聳入雲端,塔尖指方向。紅日照白雪,萬衆齊仰望。塔尖喻領導,備具莊嚴相。猶如豎戰旗,敵軍膽氣喪。又如過險灘,舵手平風浪。又如指南針,航海必依傍。再視塔尖下,千萬磚塊放。層層從地起,累累逾萬丈。大小不同等,愈下愈穩當。塔腳寬且厚,塔腰亦粗壯。方知塔尖高,羣磚任鼎扛。塔尖無塔腳,實在難想象,塔腳無塔尖,塔亦不成狀。延安勞模會,其理正一樣”。1965年,郭沫若《題傅抱石<延安畫卷>八首》其四:“嶺頭猶見塔巍峨,不拜菩薩拜荷戈。塔是人民之所造,留爲紀念換山河。”

寶塔山是延安城最高的山峯,是延安的化身,延安的代名詞,延安的“城徽”,也是延安最重要的遊覽區之一,中外賓客無不登山憑眺,縱覽聖地全貌。只有登上寶塔山,纔算真正到了延安。如今,寶塔山已被建設成爲塔影亭立,層巒積翠,石徑通幽,樓臺亭閣錯落有致的森林公園。寶塔山綠化始於1956年。時任團中央-的-在延安主持召開了西北五省區青年造林大會,在寶塔山上親自栽下了第一批共青林。此後,在中共中央、國務院的關懷下,全國各省市自治區代表在山上又營造了紀念林,並設立了紀念標誌。寶塔山綠樹成蔭,風光獨好,盤山柏油路直達塔下,名人詩碑掩映在松柏叢中。現在,夜幕降臨,華燈四放之際,寶塔流光溢彩,像一顆“夜明珠”,是一座真正意義上的“燈塔”。1973年6月9日,周恩來總理最後一次回延安,當天下午,他便驅車登上寶塔山。那時,山下寶塔大橋尚未建造,上山需蹬水過河,總理的坐車因打滑陷在南川河中,從四面八方來的老鄉自動上前把汽車穩穩地擡出放在路上,延安人民對周總理的愛戴之情是難以言述的。在山上,他逐字逐句地念完毛主席給延安人民的覆電。望見對面的清涼山,總理沉默良久,突然提出要上清涼山去,後因陪同外賓的時間到了,他纔打消去意。事後才知道,總理想上清涼山祭奠在勞山事件中爲掩護他而壯烈犧牲的副官陳友才,陳友才犧牲後就被安葬在了清涼山上。次年,寶塔大橋建成,漸漸被當地稱作“總理橋”。如同巍峨的寶塔一樣,周恩來偉大的形象永遠屹立在延安人民的心中。

寶塔山遊覽區還有摘星樓、嘉嶺書院、烽火臺、範公井、摩崖石刻羣、日本工農學校舊址等景點。

摘星樓:位於寶塔山的峯巔,海拔高度1135.5米。據說曾是范仲淹等鎮守延州時的觀察所,故名望寇臺,現僅有臺基、斷垣及古堡殘跡。城堡南面、東北面堅固的城牆,依然挺立在山上,至今還能看出其輪廓。現有建築是1988年在原址上重建的,爲兩層周廊十字歇山頂重檐仿古樓閣,高15米,混凝土仿木結構,金頂朱欄,雕樑畫棟,勢若高懸,氣衝霄漢。臨此絕頂,極目八方,一覽衆山小,頓生“山到絕頂我爲峯”的豪興。一樓匾書“摘星樓”,爲馬文瑞手跡。

烽火臺:在寶塔山東面,距塔約400米,原爲15米高,周長16米的圓錐形土臺。現已修復成倒鬥形磚砌烽火臺,有臺階直通頂端,上修垛口、焚煙臺,是延安市唯一一座保留完整的古代烽燧建築。該臺地當要衝,視野開闊,東、北、南三道河川一覽無餘,與附近山頭的古烽火臺遙遙相應,尚可依稀望見。

範公井:山腳公路的東北石畔上,有人工在石巖中鑿出的古井一口,直通延河水,深24米,相傳爲范仲淹駐軍山上時開鑿的,故曰範公井。清嘉慶《延安府志》:“範公井在嘉嶺山半,二水合流之衝。範文正依山爲砦,鑿石懸綆以取水。”

摩崖石刻羣:山腳西麓臨街處,有200餘米長的石崖一灣,佈滿歷代政要墨客的題字。現已建成融摩崖石刻與碑廊藝術於一體的遊覽區。摩崖石刻有高山仰止、先憂後樂、泰山北斗、出將入相、是岸、洞天等古代作品,最引人注目的是范仲淹手書的“嘉嶺山”三個隸體陰刻大字,每字高3.68米,寬3.37米,遒勁有力,氣勢博大,是延安古代文明的重要見證,也是延安歷史的重要象徵之一。明弘治《延安府志》載:“嘉嶺山在城東南一百八十步南河濱。宋文正公范仲淹守延時書‘嘉嶺山’三大字刻崖石。”清代陝西巡撫鄧廷楨巡視陝北,以詩記事曰:“馬頭忽見嘉嶺山,大字摹崖屹相向,怪螭蟠屈瘦蛟舞,乃是龍圖老子之筆杖。”范仲淹曾授龍圖閣直學士,被夏人稱爲“小范老子”。

寶塔山開放時間:

旺季:早6:00――晚9:00

淡季:早7:00――晚7:00

門票報價:

普通門票65元/人次

郵資門票67元/人次

門票優惠政策:

軍人、70歲以上老年人憑有效證件免票,兒童1.2米以下免票。

65歲以上老年人、殘疾人憑有效證件半價優惠,中國小生憑學生證半價優惠。

登塔:10元/人

旅遊交通:

從延安火車站、汽車南站乘1路、9路、11路、18路公交車和13路旅遊專線車均可到達寶塔山。

地址:陝西省延安市寶塔山旅遊景區

3、乾坤灣

黃河流域是華夏民族的發祥地黃土高原陝北山谷是華夏民族的搖籃。延川縣地處黃河中游陝北黃土高原腹地,是遠古先民生息繁衍的中心區域之一。黃河這條流淌了160萬年的母親河,在她流經延川縣土崗鄉大程村、小程村和伏義河村一帶時,形成了一個s型大轉彎,形成了一個神祕的造型,留下了一個古老的神話,相傳遠古村,太昊伏羲氏在這裏“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

來到聖覽山巔,極目遠望,眼前山巒起伏,溝壑縱橫,黃河猶如一條巨龍在黃土高原丘陵溝壑間奔騰不息。位於s型的黃河古道邊畔上的河懷村和伏義河村,猶如黃河巨龍懷抱其間的“陰陽魚”。這段黃河古道就是乾坤灣。她令人遐想,發人深思。她如同神話傳說中玉皇大帝在天廷丟落在黃土高原丘陵溝壑區的“河圖”和“洛書”,她酷似天地造化的天然太極圖。佇立小程村古城畔新建的“乾坤亭”裏,俯視河東的河懷村,她似一個誇大的逗點造型,如果要說她像一個蝌蚪,不如說她更像個精蟲,也許她就是那個“陰魚”,那麼河西的伏義河村可能就是與之相對應的“陽魚”了。太昊伏羲氏當年也許就是在聖覽山和如今的“乾坤亭”等處有了如此的感悟。s型黃河古道峽高谷深,石峽嵯峨,巖壁峭直,奇偉峻險,簡直令人驚心動魄;黃河水流廣闊浩淼,洶涌澎湃,咆哮如雷,如萬馬奔騰,威武雄壯,勢不可當。黃河氣勢磅礴,氣度非凡,她象母親一樣善良、溫柔、豐腴、至美、慈祥,更象父親一樣嚴峻、剛毅、執着、博大、豪邁、包容、奮進。因此,可以說,乾坤灣是蘊藏“黃河魂魄”和顯露黃河個性特徵的河段。

1997年初冬,全國著名的民族民俗文化學者、中央美術學院教授靳之林在當代著名畫家、陝北知名人士馮山雲的陪同下首次考察了乾坤灣。靳之林教授看着黃河-大峽谷,看着s型黃河大轉彎,浮想聯翩,激動不已。他對馮山雲等隨行人員說:“我去過世界上不少地方,看到過世界著名的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可我從來沒有象今天這樣激動過。在我看來,古埃及的金字塔、美國科羅拉多大峽谷等著名景觀,比起這裏的黃河-大峽谷上s型大轉彎來,那纔是小巫見大巫!”。當晚在土崗鄉政府下榻的靳教授,依然熱情澎湃,欣然命筆,題寫了“若不見民族魂,陽陽初照,黃土羣巒,大河九曲十八彎”。不久,前來這裏考察、欣景、寫生的學者、畫家有:北京電影教授、博士生導師陳默,中央美術學院民間藝術系主任喬曉光,德國慕尼黑大學教授、中國民族文化學者楊森夫婦等人。隨後,北京的學者以及文化名人和國外學者來些考察、觀光賞景的人愈來愈多。

1998年秋,中央電視臺《美術星空》欄目首次向全國觀衆播出展示了“乾坤灣自然景觀”。隨後,乾坤灣自然景觀成了延安電視臺新聞聯播前的標誌性特寫鏡頭,成了國內外許多遊客嚮往的地方。2005年,乾坤灣通過了國家資源部的審查,批准爲第四批國家地質公園,命名爲延川黃河蛇曲地質公園。

票價格: 旺季:90淡季:60

2、延安革命紀念館

延安革命紀念館位於延安城北王家坪,建於1950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最早建立的革命紀念館。展館正門上方懸掛着紅色匾牌,上有郭沫若1971年來延參觀時題寫的館名。1996年被中宣部定爲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2008年5月被國家文物局評定爲首批國家一級博物館,2008年3月起免費開放。

館藏文物31130件,其中一級文物l34件,二級文物2236件,是全國革命類博物館藏品最多的紀念館之一。藏品有土地革命、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時期的棉紡、石刻、鐵器、手稿、文件、書報雜誌、貨幣、郵票、-等。展出的重要文物有:劉志丹用過的硯臺、皮帶、大衣、馬鞍;謝子長的眼鏡、手槍;紅二十七軍三團政委李赤然用過的公文包;毛澤東贈張明科的手槍;“小米加步槍”的文物組合;邊區參議會議員證;邊區政府紅色大印;李鼎銘的金屬私章和使用的狼皮褥子;中央醫院的出診箱、魏一齋用過的聽診器;延安時期氣象觀測設備;幹部學校的各種印章、教材、筆記、校旗;邊區軍民食用的豆錢錢、米糠、野菜,學習用的樺樹皮、馬蘭紙、自制的樺樹皮飯盒;新華化學廠生產的肥皂;兵工廠製造的武器;邊區銀行印鈔票的油滾、石板、印刷機及印刷紙幣、光華商品代價卷;大生產運動中頒發的獎狀、獎章、紀念證和宣傳材料;毛澤東等人的手稿及著作早期版本、題詞手跡;“四八”烈士遺物;延安時期出版的《新中華報》、《解放日報》、《解放週刊》、《邊區羣衆報》等等。其中有許多文物彌足珍貴,被列爲國家一級文物。“實事求是”石刻:這是l943年毛澤東爲中央黨校的題詞。鐫刻在四塊二尺見方的方石上,原嵌於中央黨校禮堂正門上方。1947年胡宗南軍隊進犯延安時,把禮堂全部毀壞。由於黨校師生事先將石刻從牆壁上取出,埋人地下,石刻倖免於難。建國後,延安師範學校在黨校原址上勞動時挖出了石刻,交於延安革命紀念館保存。石日晷:延安自然科學院使用過的計時器,採用當地粗沙石製成,長77釐米。寬41.5釐米,厚l9釐米,呈長方形,石塊上畫一半圓,圓心豎一短棍,棍影隨太陽升落不斷移動,對應於石塊所刻l.12鐘點。1947年國民黨軍隊進犯延安時,埋於地下,1953年出土,交紀念館保存。炕桌:長51釐米,寬37.5釐米,高31.5釐米,黑漆斑駁。l936年2月5日,毛澤東、彭德懷率東征紅軍駐進清澗縣袁家溝,當晚宿於農民白育才家中,毛澤東在此桌上辦公。次日,陝北大雪。2月7日,毛澤東伏案疾書,寫下千古絕唱《沁園春·雪》。毛澤東作詩的“書桌”就是這張小炕桌。毛澤東離開後,房東一直將之作爲傳家寶,精心保護ol972年被紀念館從袁家溝徵回展出。黃呢大衣:劉志丹烈士遺物。劉志丹在從事兵運工作時,得到這件大衣。後來送給高維嵩,劉志丹犧牲後,高維嵩把它交給母親保存,l953年,他贈送給紀念館。小青馬:毛澤東的座騎標本。鞍轡齊全,栩栩如生。西北局從三邊草地選購回延安,毛澤東的警衛員賀清華在南門外體育場試騎後決定留爲毛澤東的座騎。轉戰陝北途中,它是毛澤東的主要代步工具。一次,在部隊未發現敵情的情況下,它機警地把毛澤東馱在山崖隱蔽處,躲過了國民黨飛機的偵察。中共中央進駐北平後,小青馬作爲軍功馬被送到北京動物園飼養。隨着歲數的增大,毛色漸白,成了一匹白馬,1962年衰老而終,馬皮被製成標本。l964年8月,運回延安。據說,它臨終前,頭向中南海方向長嘶三聲,似同主人告別。

在衆多照片中,有一張照片特別能引起人們興趣。那就是新華社副社長石少華拍攝的《毛澤東在延安和兩個小八路親切談話》照片。1964年,毛澤東在北京設便宴招待石少華,談到他的攝影作品,特別問道:“你知道那兩個小八路是誰嗎·他們現在做什麼·”照片中個子高的小八路是張學思的通訊員安定寶,中間個矮的那位叫劉長貴,山西壽陽人,l937年參加紅軍,次年末到延安。1955年轉業到遼寧海城絲綢廠,任武裝部長,l993年因卡車撞倒電纜不幸被擊中而逝世。1939年4月的一天,毛澤東來參加“抗大”3週年紀念大會。上午8時許,毛澤東從乘坐的一輛淺灰色轎車上下來。安定寶和劉長貴跑上前去。毛澤東親切地問:“小同志,你們多大啦·”劉長貴搶答:“我十四,他十五。”毛澤東又問:“你們這麼小,爲什麼參加革命啊·”兩個小八路同聲回答:“爲了打倒日本帝國主義,解放全中國!”毛澤東很滿意地點了點頭,又用手指着自己的鼻子,問:“你們來看我,知道我是誰嗎·”“知道,你叫毛主席。”毛澤東笑了:“不對,我不叫毛主席,叫毛澤東。”當得知兩個小八路都沒念過書時,他就在手心上教他們寫“毛澤東”3個字。當時在場的新華社記者石少華便拍下了這一歷史場面,成爲反映延安生活的經典作品。

紀念館廣場綠樹成蔭,繁花似錦,平坦開闊,環境幽雅。“延安精神,永放光芒”的園藝花壇四季常青。最爲醒目的是廣場正中巍然聳立的毛澤東銅像。銅像由著名雕塑師程允賢設計,高5米,重約3噸,通高8.15米,基座上鏽刻着-總書記子書的“毛澤東在延安”。銅像名爲“-遠矚”,毛澤東身着中山裝,雙手叉腰,目視遠方,浩氣凌霄。1997年1日13日,在中共中央、毛澤東進駐延安60週年紀念日落成揭幕。

紀念館門前的王家坪大橋系中承式鋼管混凝土拱一跨大橋,全長205米,美麗高大的紅色主拱圈,宛如一道鋼鐵長虹,橫跨兩岸,是全省同類橋樑中跨徑最大的一座,同紀念館莊嚴的氛圍相互映襯,構成一道歷史與現代相交融的綺麗景觀,大橋是延河上最大的一座現代化橋樑。

延安革命紀念館是每位來延參觀、考察、旅遊者必到之處。l989年,-總書記參觀紀念館,饒有興趣地觀看了該館舉辦的《陝甘寧邊區貨幣和郵票專題展覽》。正如1973年周恩來總理在該館參觀時所言:“一個黨史陳列,就是一部黨史教課書。”延安革命紀念館就是中共中央在延安的最爲生動的教材,是中國20世紀一個輝煌的聚光點。陳列館舍先後四次重建,2006年4月,延安革命紀念館作爲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一號工程”重建,2009年8月落成的新館,是中宣部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建設“一號工程”之核心項目,其建築面積近3萬平方米,陳列展出面積1.43萬平方米,廣場面積3.8萬平方米,展出文物2500餘件,歷史照片1400餘張。2009年延安革命紀念館新館建築被評爲“新中國成立60年百項經典暨精品工程”。

1、黃帝陵

黃帝陵是中華民族始祖軒轅黃帝的陵寢,位於陝西省黃陵縣城北1公里處橋山之巔。1961年,國務院公佈爲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古墓葬第一號,號稱“天下第一陵”。

黃帝姓公孫,名軒轅,號有熊,是我國遠古時期的偉大人物。他率先民製衣冠,造舟車,營蠶桑,創文字,建醫學,定音律,演算數,平定戰亂,統一華夏,奠定了中華民族的最初文明,被尊稱爲“人文初祖”。

據《史記》記載:“黃帝崩,葬橋山”。黃帝陵所在的橋山,總面積爲8500餘畝,下有沮水環繞,南與印臺山相望,山上有古柏8萬餘株,千年以上古柏3餘萬株,是我國最大的古柏羣。黃帝陵園面積10餘畝,陵前設有祭亭,內立郭沫若親書“黃帝陵”碑。陵冢高3.6米,陵園周長48米。園內古柏參天,一派莊嚴肅穆的氣氛。每年清明節、重陽節,海內外炎黃子孫聚集橋山,舉行隆重的祭祀大典。陵園入口處有“漢武仙台”,高數10米,拾級而上,縣城、東灣盡收眼底。

橋山東麓有軒轅廟,廟內沿南北軸線依次排列有山門、誠心亭、碑亭、“人文初祖”大殿。大殿神龕內有用墨玉刻制的黃帝浮雕像。院東碑廊內樹歷代古碑50餘幢,多是北宋以來的“御製祝文”與重修碑記。廟內有古柏13株,有高18米的被譽爲“世界柏樹之父”的“黃帝手植柏”和羣柏之奇的“漢武帝掛甲柏”,院內還有“黃帝腳印”和“夸父追日石”等景觀。孫中山、毛澤東、蔣中正及當代國家領導人-、李鵬的題文碑刻分佈於院內及碑亭中。尤其引人注目的是1998年、2000年清明節,由香港首任行政長官董建華親筆題寫的“香港迴歸紀念碑”及澳門首任行政長官何厚鏵親筆題寫的“澳門迴歸紀念碑”在廟內落成揭彩,爲廟院增添新的景觀。

1990年4月,-同志來黃陵視察期間,明確指出黃帝陵必須立即整修擴建,使之與其本身內涵價值相適應。1992年8月,大規模的黃帝陵整修一期工程正式破土動工,投資8000萬元的一期工程已於1997年清明節竣工。新建的廟前廣場、山門、印池、軒轅橋等掩映在綠樹紅花、湖光山色之間,使黃帝陵更顯莊嚴、肅穆、古樸、典雅。

門票價格: 旺季:90淡季: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