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簡歷模板館>熱點>禮儀知識>

古代年齡的代稱禮儀

禮儀知識 閱讀(1.17W)

古時候的兒童不分男女,都把頭髮紮成抓髻,像兩個羊角一樣。下面是小編分享的古代年齡的代稱禮儀,歡迎大家閱讀!

古代年齡的代稱禮儀


  古代年齡的代稱禮儀

古時候,人們總是以人的頭髮長短、髮式及頭髮的顏色變化來稱代人的年齡,例如:

總角:嬰幼兒時代。古人不剃頭。他們視毛髮爲父母精血所成,不能任意丟棄。因此,古時候的兒童不分男女,都把頭髮紮成抓髻,像兩個羊角一樣。如今不同了,但還有些小姑娘喜歡扎羊角辮子,又叫“翹翹辮”。

垂髫:少年時代。從嬰幼兒到少年時代,人長高了,頭髮也長長了。把兒童與少年的長髮紮成一束下垂的式樣,稱作“垂髫”。

束髮:指青少年,一般指15 歲左右的少年,這時用髮帶把頭髮束紮起來。

及笄:又稱“待年”。指女孩長到15 歲時,可以待嫁了。這時女子一般把頭髮用簪子盤於頭頂。(笄:即簪子)。

弱冠:20 歲左右的男子,古代20

歲的男子要行“冠禮”。自此之後外出要戴帽子或繫頭巾。因爲才行冠禮,表示剛剛成年,但還不到壯年,故稱“弱冠”。

而立:即而立之年,指30 歲,此說出自《論語·爲政》中的“三十而立”。指人到了30 歲時應立身處世了。

不惑:即不惑之年,指40 歲。此說應見於《論語-爲政》中的“四十不惑”。指人到了40

歲時各方面都有經驗,性格穩定,辦事精明能幹,不易受外界的干擾了。

半百:即50 歲,百歲的一半。又稱“知命之年”。因活到50 歲的人命運大致定局了,該認命知命了。

花甲:60 年爲一甲子,且人到60 歲時頭髮也變得花白了。故稱60 歲的老人爲花甲老人。

古稀:即70 歲。取自杜甫《曲江》詩句:“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在古代那種勞動生活環境條件下有人活到70

歲或以上者,實屬少見。

耄耋:即指80,90 歲。《說文》裏載有:“年八十曰耄”。“年九十曰耋”。

期頤:指一百歲。“期”指一個完整的時間單位。“頤”即頤養天年的意思。

皓首:指頭上的頭髮全白了。用其特徵來泛指“老年人”羣體。

黃髮:乏指高壽老人。有特別壽長的老人,白髮有返黃復青的現象。

陶淵明在《桃花淵記》中有“黃髮垂髫,並恰然自樂”的詞句,詞中的“黃髮”、“垂髫”分別是指老人與小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