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簡歷模板館>熱點>求職經歷>

大學生就業:忘掉學歷,從零開始

求職經歷 閱讀(8.62K)

第一章忘掉學歷,從零開始 大學生就業難,已經成爲世界範圍的難題。據世界銀行報告顯示,全世界失業大軍中的一半是青年,其中,大學畢業生佔有相當大的比重。 中國的大學畢業生比例逐年攀升,據粗略統計,僅2009年,高校畢業生就有 611萬人。大學生,這個曾被譽爲“天之驕子”的團體,早已失去昔日輝煌的身價。而作爲大學生身份證明的一紙文憑,也逐漸失去它的價值。 大學文憑,曾是大學生能力的象徵,曾是用人企業評價區分人才的一把標尺,文憑的高低,直接決定了就業者的工作類型和待遇級別。這種人才選拔系統曾被人事經理廣泛運用,作爲對各部門各級別工作人員的分類的標準。 而以學歷作爲硬性指標,也成爲公司制定人才政策的依據。 如今,這把標尺悄然發生了變化,以世界五百強企業爲首的大公司紛紛出臺新的人才選拔機制,這種機制的核心,就是重視應聘者的能力,而不是學歷。這種改革,有其深刻的社會原因。 21世紀人才倍增,僅以學歷爲選拔依據,模式太過單一,無法甄選最合適的人才。 隨着高等教育的推進,大學教育已經在世界範圍內普及,大學生不再是行業稀缺人才,大學畢業生就業由賣方市場過渡到買方市場,用人單位有了更多的選擇,不必拘泥於過去的學歷選拔模式。 特別是大公司的高端職位,僧多粥少,經常出現幾十或幾百人競聘一個職位的情況。事易時移,用人單位必須制定一套新的人才選拔機制來適應當前需求,以便更好地招攬人才。學歷與能力結合的人才選拔模式,成爲各大公司的一時之選。不但注重應聘者的學歷背景,還要全方位考察應聘者的品德、智商、情商、協調能力、工作熱情、心理素質等。隨着招聘機制改革的深入,用人單位越來越傾向於以務實的態度考察應聘者的實際能力,學歷不再是他們的考察重點。

   大學生自身素質的下滑,是造成大學學歷貶值的根本原因。

   高校擴招,導致部分高校有限的教育資源無法滿足逐年增加的學生要求,教學質量有所下降。本該去高職院校學習一技之長的高中生被擴招至大學校園,學的是籠統的專業知識,沒有配套的實踐能力培養體系,畢業後到了工作崗位,仍要從頭學起,這個事實令用人單位舍學歷用能力,寧可聘用有能力的高職畢業生。高職畢業生就業的確呈現上揚趨勢,據《信息時報》報道,僅廣州一地,技校畢業生每年的就業率均達到 90%以上。藍領受歡迎,白領被冷落的事實使人們開始反思學歷和能力的價值。 學歷造假行爲嚴重。

   學歷造假,是造成學歷貶值的又一原因。

   就業壓力不斷增加,就業競爭的日趨激烈,使大學畢業生不得不在學歷上大做文章,以期得到面試或工作的機會。 近年來,各種辦證廣告已經成爲城市街頭一景,辦證範圍包羅萬象,從大學本科證書、英語四六級證書、計算機等級證書到會計證、教師證等各種從業資格證書。爲了儘快得到工作,大學畢業生願意砸下一定資金以獲得便捷的就業資本,而用人單位往往不會去一一查證這些學歷的真僞。久而久之,錄用者的能力令用人單位大失所望,大學生的誠信也受到整體質疑。用人單位已經無法相信簡歷上那一串長長的證書來自應聘者的苦讀。

   優等生不一定是優秀員工 傳統教育體制注重書本知識的學習,應試教育的事實又讓在校學生把多數時間投入到考試複習,而不是實踐活動。很多名校優等生,他們的資歷讓用人單位心動:專業成績在全校前三名,在國家刊物上發表過論文,計算機三級,英語過了六級,甚至還修了雙學位。 可實際情況卻是,這樣的全能型人才,在書本上花費了太多的時間,他們大多是紙上談兵的高手,一接觸工作實際,立刻沒了主意。 當今社會,學歷只是一把刻度不夠準確的尺子,用人單位對學歷的關注度日益降低。

   大學教育,是個人對未來事業的投資。大學四年,高額的學費,個人黃金時期的時間和精力,在學業上傾注的心血,都是爲了畢業之後,能有一份滿意的回報。 但是,傳統的分配體制早已被打破,高校無法再爲學生就業提供渠道,自主擇業和雙向選擇成了大學生就業的主要途徑,大學能夠給予學子的只有一張文憑。 所以,大學畢業生往往對大學文憑有嚴重的依賴心理,他們認爲擁有大學學歷的自己,理應享受比高中生、職高生更好的待遇,這種心理來自個人對大學生身份的迷信。大學學歷造就了畢業生就業期望值過高,事與願違,他們面對的是殘酷的現實。

   在競聘中,他們的競爭者往往持有與他們同等分量的學歷,學歷並沒有成爲他們順利得到工作的資本; 在工作中,校園教育與工作實踐的脫節,又讓他們縛手縛腳,一切只能從頭學起,令他們對學歷本身產生懷疑; 在某些行業,知識的更新速度極快,半年前學的東西已經廢棄不用,何況是學校學的知識。

   不但大學生本身,用人公司也在檢討學歷的價值,日本索尼公司的創始人盛田昭夫批評說,管理者所謂的學歷 標準是偷懶的藉口:是因爲人事經理不願花力氣調查他的部下,不願意思考如何把合適的人才安排到合適的崗位, 才搞出這樣一套評價標準。

   所以,大學生就業,必須打破對學歷的依賴,重新掌握評價能力的方法和標準。這個標準,不是學歷,是個人 核心能力;個人核心能力的基礎,在於他掌握的知識;知識,來自於個人的學習和實踐的積累。

   早在 20世紀60年代,西方社會就開始倡導“終身學習”,即中國人常說的“活到老,學到老”。這是想要真正 擺脫對學歷心理依賴的人必須確立的觀念,這個觀念,能使人終身受益。個人終身教育,有以下四個特性: (1)終身性。 終身教育的最大特徵,就在於它提倡學習是一個持續一生的過程,它既包括傳統的學校教育,也包括個人進入的其他教育體系所接受的培訓,人們的頭腦應該終生處於求知的狀態,主動吸納新知識。

大學生就業:忘掉學歷,從零開始

(2) 系統性。

   終身教育的內涵,在於對個人素質的全面提升,所以,個人終身教育既要注意實用,又要有步驟地提高自身其他能力,包括自己並吧擅長的部分。這就要求受教育者有明確的終身受教計劃,要讓自己學習的知識充實、系統,而不是紛繁蕪雜。

   (3) 廣泛性。

   終身教育要求受教育者培養這樣的意識:任何時候都能夠學習,不論是學校、家庭、社會,都能給予人以教育與啓迪,終身教育囊括了一切時間地點所能接受的教育。

   (4) 實用性。

   終身教育與個人事業緊密相連,個人可以根據事業需要選擇學習內容,提高自身競爭力。此外,終身教育的便利在於個人可以決定受教育的時間和方式,在最適合自己的狀態下進行學習。 學歷是偷懶的手段,學習纔是進步的工具,迷信學歷令你固步自封;努力提高充實自己,才能令你的價值節節高升。大學畢業,不是學業的終結,大學,也只是終身教育的一個階段。只有秉持“活到老,學到老”的態度,才能在社會上站穩腳跟。

   再高的學歷,也不能代表你的價值 學歷不能代表人才,高素質的人才從不炫耀他的學歷,因爲,他們清楚地知道,他們的老闆學歷也許比他們低很多,那麼,他們的學歷還有什麼值得驕傲的。 社會各領域的無數事實告訴我們:學歷不能代表一個人的價值。 比爾·蓋茨,美國微軟公司前任總裁,大三從大學退學,與好友全力經營微軟公司。幾年後,無數美國頂尖大學的博士碩士想要擠進他的公司;李嘉誠,14歲離開學校,年僅22歲就在筲箕灣創辦長江塑膠廠。後來涉足香港房地產業,成爲億萬富翁;阿爾弗雷德·貝恩哈德·諾貝爾,瑞典化學家、工程師。沒有接受正規教育,僅接受家庭教育,卻在 16歲時就成了有能力的化學家,後發明黃色炸藥。時至今日,他設立的“諾貝爾獎”仍是世界範圍內的最高獎項;威廉·莎士比亞,英國作家。13歲時因家道中落而輟學,20歲到了倫敦,最初在劇院當雜役,靠着自己的努力成爲演員、編劇,他的戲劇受到整個英國的歡迎,而畢業於名校的“大學才子派”只能對他的成就羨慕不已;卓別林,美國著名喜劇演員,7歲就開始了他的流浪生涯,他的喜劇風格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美國電影,他爲全世界帶來的笑聲,他的喜劇天賦,令無數科班出身的美 國演員望塵莫及;亞伯拉罕·林肯,美國第 16任總統,15歲的時候,還認不全 26個英文字母,後來只在一個教師辦的私人學校裏讀了半年書。他是美國曆史上學歷最低的總統,但他的聲望卻是美國曆任總統中最高的一個,因爲他解放了黑奴,因爲他對國家的忠誠和貢獻,早已讓人們忘記他的學歷……個人價值與學歷無關。再高的學歷,也不能代表一個人的價值;再低的學歷,也不能抹煞一個人的優秀。因爲,愛因斯坦說:“一個人的價值,應該看他貢獻什麼,而不應當看他取得什麼。”社會對一個人的價值,往往從以下幾個方面加以評價,而這些方面,都與學歷無關。

   (1)道德品質。 一個人的道德品質,是立身的根本。中國有句古話,“無德不立”,就是這個意思。一個有優良道德品質的人,會得到周圍人的信賴和尊重。

   一個人的能力,在某種程度上是其品質的延伸。這一點在職場上體現得尤爲明顯,“股神”沃倫·巴菲特說過:招聘員工時,我希望他們身上能夠具有三種品質——誠信、才能、活力。如果他們不具備第一種品質,其他兩種品質就有可能毀掉你。

   可見,一個人身上最先被人看重的,往往是他的道德品質,而一個人的學歷,無法保證他的品質。

   (2) 個人能力。

   個人能力,是評價個人價值的基礎指標。個人能力主要包括個人專業素質,即個人對所從事專業的瞭解程度、實際動手能力的熟練程度;環境適應能力,即穩定地適應所處環境並能正常發揮個人能力的素質;創新能力,即活躍的思維能力和善於突破常規的思考方式;人際交往能力,即團隊合作能力和溝通協調能力;心理素質,即良好的心理狀況和心理抗壓能力。個人能力是指一個人的綜合素質,一張學歷無法將之概括。個人能力的高低,往往直接決定了這個人事業的成敗。

(3) 事業成就。
   個人價值的量化指標,往往要通過他在事業上取得的成就才能直觀顯現。
   事業是實現個人價值的最主要手段。一個人不能沒有自己的事業,人們也習慣於用事業成功與否判斷一個人的價值。事業,是人生最重要的組成部分,它既包括一份職業,也包括個人對這份事業的理想、責任感、努力程度。高學歷,是一時能力的標誌,卻無法預示一個人的事業前景。 (4)社會貢獻。 個人事業的成功固然重要,但是,一個人的社會價值不在於他的事業有多成功,而在於他對社會、爲他人做出了什麼樣的貢獻。一個人能否爲他的家庭、他的團體、他所處的社會、他所在的時代做出他應有的貢獻,是衡量個人價值的最終標準。 學歷無法代表一個人的價值,忘記自己的學歷,以全新的眼光審視自身,才能夠正視自己的價值:高學歷不值得炫耀,低學歷不需要自卑,人生的價值不在於從前的學歷,而在於未來的路。
   學歷無用,不代表學問無用 學歷貶值,已經成爲人們的共識,但真正的人才,永遠都爲社會所需要、企業所渴求,判斷一個人是否爲人才的標準,就在於他是否掌握一定的知識。 掌握知識的人,擁有取之不竭的財富。
   在當今時代,知識轉化爲生產力的速度越來越快,科技的日新月異決定了生產力的迅速提升,各個國家、各個集團對人才的渴求,又一次認證了知識的力量。一個人真正的貧窮不在於他的錢包,而在於他的頭腦。頭腦充實的人能夠將自己的能力轉換爲生存發展所需的金錢;頭腦空空的人,只能從事最簡單的工作,即使他繼承了百萬家產,他也只能消耗價值,而不是創造價值。 一個有知識的人永遠能夠獲得世人的認可。斯蒂芬·威廉·霍金是當代著名物理學家,他21歲時患上了會使肌肉萎縮的盧伽雷氏症,行走只能依靠輪椅,說話口齒不清,要依靠語音合成器。但是,他卻被學界譽爲“另一個愛因斯坦”,他頭腦中的智慧使他成爲萬衆矚目的科學家,他用自身的成功告訴世人,知識,是真正的財富。
   販賣知識的人,能夠收穫財富。
   知識,也是一種商品,有其獨特的價值。把知識作爲商品用以出售,能夠獲得財富。 中國古代,有一個人善於製作能夠使雙手不皸裂的藥物。他的家人世世代代以幫人漂洗衣服爲生。一個商人聽說了他的藥方,就登門拜訪,想要以100兩金子的價格得到這個藥方。宋人想到自己的家人漂洗很多衣物,也賺不了多少錢,很高興地將藥方賣給商人。 商人拿到藥方後,就去求見吳國國王。當時是冬天,吳國正在與越國水戰,很多將士的手都因寒冷的天氣皸裂。商人獻上藥方,治好了吳國的將領和兵士,吳國大勝,商人也因此得到吳王賞賜的封地。 在當今社會,知識是商品這個觀念已經被多數人接受,知識產權法也因此設立。販賣知識,就能夠收穫財富,而且,與一般的商品不同,一般商品交易,你賣掉的,就要失去。而知識交易,你永遠不會失去你賣掉的東西。 分享知識的人,能夠得到更多財富。
   21世紀,是競爭的時代,卻比以往任何時代都要講究人與人之間的合作。合作的核心作用在於能力的互補與知識的共享。 就像一位哲人所說:“你有一個蘋果,我有一個蘋果,我們交換,手裏還是隻有一個蘋果;你有一個主意,我有一個主意,我們交換,每個人就有了兩個主意。”
   知識就是如此,它只會增值,不會減少,善於與人分享知識,就得到了獲得更多知識的機會。市場上所謂的強強聯合,其實質就是以知識的聯合來得到更多財富。利用知識的人,能夠創造巨大財富。
   有人統計世界知名企業的財務狀況,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越是大的企業,對研發部門投入的金錢就越多,而小的企業,往往把更多的資金投在拓寬產品銷售渠道、提高產品包裝檔次、製作產品廣告等方面。這也是大企業之所以爲大企業,小企業只能做小企業的原因。越是大企業,越能懂得知識的重要,懂得跟緊時代步伐。 韓國三星集團,就是一個明白知識的重要、始終在產品研發問題上走在前列的公司。三星集團歷史悠久,它成立於 1938年,最初的業務是出口韓國特產,後來,三星集團開始在國民生活的各個方面嶄露頭角。包括製糖業、紡織業、重工業、電子工業等等,因爲善於開發新技術,三星集團總是能夠站到行業領跑者的位置,及時捕捉市場機遇,一步步確立自己的地位。近五年來,三星集團在科研投入上花費了將近 450億美元,由此可見其對知識創新的倚重。 認識知識的作用,能夠改變命運。


李嘉誠先生曾說,知識能夠決定一個國家的富強和一個民族的提升,他還有一句著名的論斷:知識改變命運。 21世紀,是知識經濟的時代,大學生唯一的財富,就是個人所掌握的知識。這裏所說的知識不只是書本上的學問,還包括做人的知識,做事的知識,與社會相處的知識等等。大學畢業,不是學業的結束,而是全新開始,大學生必須依靠手中已有的知識,在廣闊的社會獲得更多的資本,從這個意義上說,面對知識,每個人都要做一輩子的“學生”。 “學生”,就是要學習生活,改變命運。
   大學四年寒窗苦讀,手中的學歷不足以成爲應聘的資本,畢業生的心理難免失衡。 禍兮,福之所伏。危機中也蘊含着良機。大學學歷貶值,從另一方面來講,也爲大學畢業生帶來了難得的機遇。 學歷貶值,有助於當代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就業觀。 一朝畢業、一生無憂的天之驕子時代早已一去不返,迷戀大學生的身份,以爲“大學生”就是“高素質”、“高智商”、“高薪酬”的代名詞,擇業時眼高手低,這些陳舊的觀念已被現實粉碎,大學生必須重新面對自己的就業問題,正視自己的身份:社會新人,從零開始。
   學歷貶值,促使大學生必須重新發掘自身價值,準確定位自我,尋找自己身上的閃光點,努力剔除個性上的缺點,以便更好地適應社會,適應工作,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學歷貶值,有助於大學生的自我完善。 學歷貶值,大學生面對工作不能再有敷衍心態,沉重的就業壓力使大學生的心智迅速成熟,天真的大學生了解到機會來之不易,使盡全力才能達到自己的目標,他們不再以遊戲姿態對待人生,代之以務實、縝密的生活態度。 學歷貶值,有助於大學生形成正確的就業觀,進而走上適合自己能力的工作崗位,實現人才與崗位的良性配置。正確的就業觀無疑對就業市場產生良好的推動作用,人才的良性配置最終也會促進社會生產力的發展。 有助於大學畢業生拋棄陳舊的學習觀念。
   激烈競爭的時代,敲響了人們心頭的警鐘,抱殘守缺、固步自封的人只能被社會淘汰。學歷貶值,使大學生深刻地認識到知識與能力的重要,他們必須拋棄陳舊的學習觀念以應對強大的就業壓力。 不間斷地充實自己,提高自己,已經成爲當代大學生、甚至職場人士的共識,依靠知識、培養能力是有志之人的生活狀態,每個人都切身地意識到:學習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社會上各種學習班開辦得如火如荼,從側面說明“終身教育”正在中國普及。 知識改變命運,不能依靠學歷,只能依靠自己。學歷貶值,使大學畢業生認識到,真正的學歷不是手中的一紙文憑,而是一顆善於思考、永不滿足的頭腦。拋棄傳統的學習觀念,有助於大學畢業生加速向職場人士轉化,更有助於他們不斷提高自身的素質,進而發展自我,開創自己的人生事業。
   學歷貶值,使大學畢業生站在更公平的起跑線。
   學歷貶值,對大學畢業生最直接的有利因素便是:所有大學生重新站到同一起跑線。某些行業的名校壟斷被打破,名校畢業生不得不應對來自各方面的挑戰,並在這個過程中不斷提高自己,以證明自己的實力;非名校畢業生得到了同等效力的職場入場券,他們可以憑藉自己卓絕的能力與其他競爭者一較高下。學歷貶值的結果是:不論名校或非名校的畢業生,都在這個過程得到了提高。 學歷貶值,不是貶值能力,學歷是紙鈔,能力卻是真金。唯有能力纔是真正的就業資本,起點的高低、學歷的水平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心態,是培養能力的意識,是汲取知識的主觀性,是畢業生能否真正認識到自身價值,進而改變自己,適應社會。 學歷貶值,大學畢業生面對的是同一門檻,從零開始,你與他人站在同樣的起跑線上。進入 2009年,受到全球金融危機的影響,就業形勢更爲嚴峻。大中小型企業紛紛裁員,勞動力市場進一步膨脹,大學畢業生的求職之路,舉步維艱。此時更應靜心沉思,對自己的未來做出準確規劃,大學畢業生求職,求的不是一份工作,而是一份能夠發揮自己能力的事業,一個能夠彰顯自我價值的人生。 大學畢業等於零,又不完全等於零,因爲,萬物誕生於無,世界從零開始。你的手中握了很多個零:零經驗、零能力、零認識、零起點,但是,只要你擁有良好的心態、正確的工作觀以及不斷進取的意識,相信有一天,你會在這個零之前添上無數的數字,構成你生命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