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簡歷模板館>熱點>教師文案>

三年級品德教學計劃5篇

教師文案 閱讀(1.01W)

教學計劃作爲教學工作與教學設計的依據,教學計劃讓我們的教學任務及流程進行詳細的瞭解,下面是本站小編爲您分享的三年級品德教學計劃5篇,感謝您的參閱。

三年級品德教學計劃5篇

三年級品德教學計劃篇1

一、班級情況分析

三年級是國小生知識、能力、情感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他們對自我、他人、家庭、社會有了一些淺顯的認識,養成了一定的好的行爲習慣,隨着他們社會生活範圍的不斷擴大,進一步認識瞭解社會和品德的形成成爲迫切的需要。因本課程的開放性、活動性、實踐性較強,絕大部分學生樂於這一門課程的學習,能積極參與到本課程的課內外學習活動中去。

二、教材簡析

本冊教材由後四個單元組成。第一單元主要是有關鄰里生活的教育;第二單元主要是學校生活的教育;第三單元主要是在社會生活中與他人關係的教育;第四單元主要進行熱愛家鄉的教育。

本課程根據中高年級學生社會生活範圍不斷擴大的實際、認識瞭解社會和品德形成的需要,以兒童的社會生活爲主線,將品德、行爲規範和法制教育,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和社會主義教育,國情歷史和文化教育,地理和環境教育等有機地融合,引導學生通過與自己生活密切相關的社會環境、社會活動的社會關係的交互作用,不斷豐富和發展自己的經驗、情感、能力、知識,加深對自我、對他人、對社會的認識和理解,並在此基礎上養成良好的行爲習慣,形成基本的道德觀、價值觀和初步的道德判別能力,爲他們成長爲具備參與現代社會生活能力的社會主義合格公民奠定基礎。

三、教學目標

總目標:促進學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發展,爲學生認識社會、參與社會、適應社會,成爲具有愛心、責任心、良好的行爲習慣和個性品質的社會主義合格公民奠定基礎。

1、引導學生在生活中養成文明禮貌、誠實守信、友愛寬容、公平公正、團結合作、有責任心的品質。

2、指導學生參與社會生活,能夠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感受和見解,能夠傾聽他人的意見,能夠與他人平等地交流和合作。

3、嘗試合理地、有創意地探究和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學習對生活中的道德問題作出正確的判斷和選擇。

4、初步瞭解個人的基本權利和義務,初步理解個體與羣體的互動關係。瞭解一些社會組織機構和社會規則,初步懂得規則、法律對於社會公共生活的重要意義。

5、知道一些不同文化背景下人們的生活方式和風俗習慣,知道社會生活中不同羣體、民族、國家之間和睦相處的重要意義,懂得和平與發展是人類共同的願望。

四、教學重難點

“我的成長與他人”這一教育主題是本冊教材的重難點,本主題以兒童的成長與他人的關係爲教育內容,從自我勞動體驗出發,激發對勞動和勞動者的理解和尊重,最後落實到對公共勞動成果的愛護上。

五、教學措施

1、全面把握課程目標,通過教學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爲習慣,掌握必備的知識,提高參與社會的能力。

2、發揮藝術形式在本課程教學中的效能,重視創設良好的學習情境,靈活選用教學組織形式爲學生的自主學習和生動活潑的發展提供充分的空間,以人爲本,引導學生自主學習。

3、在學生需要的基礎上,要讓班上所有學生都有參與教學過程的平等機會。學生的平等參與不僅是爲了調動他們的積極性,理重要的是爲使他們都感受到老師和其他同學對自己的期望。

4、因材施教,根據學生髮展的需要爲學生提供發展的資源。根據學生需要的差異考慮教學資源的分配,爲所有孩子的發展提供他所需要的教育服務。

5、尊重學生的理性思考,特別是在涉及個人體驗與判斷的問題上,引導學生通過自己的思考得出結論,把握“導而弗牽,強而弗抑,開而弗達”,不把既定結論強加於學生。

6、重視發展性教學評價方法的運用。強調評價過程化,重視兒童在活動中的態度、情感、行爲表現,重視兒童活動中付出的努力的程度,以及過程中的探索、思考、創意等;強調評價多樣化,如:主體多樣化,角度多樣化,尺度多樣化;強調質性評價,強調日常觀察過程,強化專題性探究過程,建立成長記錄袋,實施階段性評價。

7、開發教學資源,從教科書擴展到學生的整個生活空間,把教學內容與本地區實際有機結合起來,同時關注社會新的發展和變化,增進課程內容的現實性和親近感,使本課程教學走向家庭、社會,真正走進學生的實際生活,體現該課程的開放性、實踐性。

8、拓展教學空間,不侷限於學校和課堂,創設條件儘可能向社會延伸。讓學生積極參與社會實踐,體驗社會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得到全面和諧的發展。

三年級品德教學計劃篇2

一、教材分析:本冊教材共分五個單元

第一單元《我學習,我快樂》,本單元體現了《全日制義務教育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中“珍惜時間,學習合理安排時間,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獨立完成學習任務,不抄襲,不舞弊”等內容而設置的。人的一生是學習的一生。學習是人類進步和發展的基礎,是每一個人通向成功的必由之路。幫助孩子從小樹立良好的學習習慣,是國小教育的一個重要內容。而實際生活中,中年級的孩子對學習的重要性的認識還不到位,不深刻,自控能力比較弱,缺乏科學的學習方法和良好的學習習慣。

第二單元《家庭因我更美麗》,本單元體現了《全日制義務教育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中“瞭解有關安全的常識,有初步的安全意識和自我保護和自救的能力”設置的。讓學生學習料理自己的生活,儘量少給父母添麻煩;關心家庭生活,願意分擔家務,有一定的責任感。知道在家庭中要講道德,家庭成員中要相互溝通、平等對待,能正確處理自己和家庭成員之間的矛盾。

第三單元《共享友愛陽光》,本單元體現了《全日制義務教育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中“感受與同學間的友愛之情,學會和心理學平等相處、互相幫助,體會真誠相待,相互理解、講信用的可貴”等方面的內容。在今日社會,學會與他人共處併合作也是現代人的一種基本素質。對於兒童而言,學校和班級是他們最重要的活動場所,與同學平等相處、互相關愛就成爲他們相互學習,形成優良個性品質的最佳平臺,對他們的心理髮展與健康成長,以及將來順利地走向社會,融入社會,都具有特殊的意義。

第四單元《謝謝你,家鄉的勞動者》,本單元體現了《全日制義務教育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中“觀察周圍不同行業的勞動者,感受他們的勞動給從們生活帶來的方便,尊重並感謝他們,珍惜他們的勞動成果”“瞭解家鄉的優秀人物,向他們學習”等內容標準。取材於學生社區生活,力求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經驗和興趣,觀察和訪問生活在身邊不同行業的勞動者,通過對他們工作和勞動時間、過程、成果等的瞭解,懂得勞動創造財富,勞動維繫人們的生活的道理。

第五單元《五十六個民族五十六枝花》,本單元體現了《全日制義務教育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中“知道我國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瞭解不同民族的生活習慣與風土人情,理解和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增進民族團結”等內容的要求。我國各民族都有自己的風土人情,有着不同的民族文化。在偉大祖國這個多民族統一的大家庭裏56個民族脣齒相依、親如手足各民族相互尊重、相互團結。

二、教學進度安排

周次教學內容課時安排

1、準備周1

2、時光老人對我說2

3、我有一把金鑰匙2

4、今天我進步了嗎2

5、媽媽,你放心吧2

6、我愛我的家人2

7、我們共同面對2

8、大家都是好朋友2

9、你的心情我理解2

10、有愛是相同的2

11、爲了友誼,我們共同努力2

12、清晨,誰在爲我們忙碌2

13、家鄉的打工族2

14、行行出狀元2

15、“小蜜蜂”在行動2

16、56個民族是一家2

17、多彩的民族風情2

18、民族團結一家親2

三年級品德教學計劃篇3

一、新課程標準要求

1、《品德與社會》的內容標準由6個主題構成,即:我在成長、我與家庭、我與學校、我的家鄉(社區)、我是中國人、走近世界。這種主題式框架是各國設計綜合課時常採用的,也被稱爲“同心圓擴大”的框架。

2、將學習內容和學習活動融爲一體。多樣的教學活動,既將學生的經驗作爲學習的基礎,同時也將形成新的經驗作爲學習的目標。

3、按照綜合主題的方式呈現課程內容。爲體現課程的綜合性,有機整合各門課程內容的構建思路,內容標準的各部分和各條均不是按照學科體系和知識點呈現的。每一條標準中,都儘可能地體現出知識學習,情感態度和行爲能力養成融爲一體的課程理念。

4、倡導開展豐富多彩的學習活動的意義。只有根據具體的學生背景、區域、學校特點和條件,將多種學習活動有機結合起來。

5、體現以學生爲主體的改革思想。爲了更好地體現課程改革的價值取向,內容標準基本上採用了主體表述的方式,並以行爲化的表述呈現。

二、教材設計思路

1、以兒童與自我、兒童與自然、兒童與社會展開,每一個人都在與自我、自然和社會的互動中謀求成長和發展,自我、自然和社會在每一個人身上交織在一起,形成了密不可分的三對關係。其核心是兒童,側重與兒童發展的課程設計則關注兒童的身心特徵,設計出的課程符合兒童發展的基本規律,充分貫徹了兒童設計課程的理念。

2、品德與社會課程所設計的健康安全地生活,積極愉快地生活,負責任、有愛心地生活,動腦筋、有創意地生活。品德與社會是集思品教育、社會教育、生活教育和科學教育於一身的課程,這四種教育需要在本課程的目標和內容中有明確而具體的反映。健康安全地生活側重反映了生活教育和科學教育的目標與內容;負責任、有愛心地生活側重反映了社會教育和品德教育的目標與內容;動腦筋、有創意地生活側重地反映了科學教育的目標與內容。

三、教學理念及建議

(一)全面把握課程目標:品德與社會課程目標的三個方面是一個有機結合的統一體。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幫助學生獲得豐富的情感體驗、形成積極的生活態度、養成良好的行爲習慣、提高適應和參與社會的能力,掌握必備的基礎知識,從而整體地實現課程目標。

(二)豐富學生的生活經驗:在教學時要善於調動和利用學生已有的經驗,結合學生現實生活中實際存在的問題,共同探究學習主題,不斷豐富和發展學生的生活經驗,使學生在獲得內心體驗的過程中,形成符合社會規範的價值觀。

(三)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兒童是學習的主體,學生的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是在各種活動中通過自身與外界的相互作用來實現的。教師創設學生樂於接受的學習情境,靈活多樣地選用教學組織形式,爲學生的自主學習和生動活潑的發展提供充分的空間。注意引導學生從自己的世界出發,用多種感官去觀察、體驗、感悟社會,獲得對世界的真實感受,讓學生在活動中探究,在探究中發現和解決問題,要及時鼓勵學生的各種嘗試和有創造性的思考,引導學生得出有價值的觀點或結論。

(四)充實教學內容:本課程的教學內容要注重與語文等學科教學內容的緊密結合,注重與學生生活和社會的聯繫,要把靜態的教學內容和學生豐富多彩的現實生活聯繫起來。教學內容可以從教科書擴展到學生的整個生活空間,包括社會生活中對兒童發展有意義的題材,把教學內容與本地區實際有機聯繫起來;同時關注社會新的發展和變化,及時豐富、充實課程內容,增進課程內容的現實性和親近感。

(五)拓展教學空間:教學要面向學生的生活實際,加強課程內容與學生生活實際的密切聯繫,教學空間不侷限於學校和課堂,應創設條件儘可能向社會延伸。爲此,鼓勵教師積極地開發和利用地方和本校的各種課程資源,以滿足學生不同學習方式的需要。創造條件讓學生積極參與社會實踐,體驗社會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獲得經驗,逐步提高認識社會、參與社會、適應社會的能力。

四、教學活動設計

我在成長:

1、開展“把各種有趣的一分鐘記錄下來,說說自己的感想”等活動。設計自己的學習時間表。

2、結合實例,舉行把最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收入自己的錦囊的活動。

3、試着每天把自己的新發現記下來。

4、建立自己的學習檔案。

我與家庭:

1、觀察和體會日常生活中父母的辛苦操勞,選擇一些自己可以承擔的家務勞動,堅持去做。

2、學會認識安全標誌,保護自己。

3、模擬情境,和同學、老師一起演習生活中遇到過危險時應該怎樣自護自救。看誰反應快,辦法多。

4、建立自己的安全卡。

我與同學:

1、爲自己最要好的朋友和最喜歡的朋友設計小卡片,向他表達你的情誼。

2、可以講述同學們互相關心的事例和自己的感受。也可以針對同學中常出現的磨擦和衝突,設置情景,討論解決的辦法。

3、把你和朋友之間難忘的事情記錄下來,把你們的紀念物收藏起來,讓友情的芳香留在你們的記憶裏。

我的家鄉:

1、想辦法解開這些謎,找到這些“看不見的手”,瞭解他們是怎樣工作的。

2、幫助鉛筆和米粒找到“媽媽”,看誰編的故事最有趣,說說找媽媽的感想。

3、家鄉的打工者帶着技術、資金回來了,與他們交談,瞭解他們的打算,試着說說你的想法。給在外地打工的親人寫一封信。

4、採訪身邊的打工者,寫下自己的採訪記錄。

5、尋找身邊的做出了一定成績的人物,瞭解他們的事蹟,自己製作一張“狀元榜”。

我與社會:

1、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去了解各民族的飲食習慣和特色食品。

2、選擇你喜歡的可行的方式收集資料,瞭解各民族的服飾特點。

3、瞭解一些民族的傳統節日、特別的慶祝方式和來歷,把收集的資料與大家一起交流。

五、評價的方式和方法

(一)評價方式:本課程採用多主體、開放性的評價,教師可根據具體情況,選用或綜合運用教師評價、學生自我評價、學生相互評價與家長、社會參與評價等方式進行評價。

(二)本課程倡導的評價方法:

1、教師觀察記錄。教師對學生在日常生活中表現出的情感、態度、能力、行爲進行觀察,並做記錄。

2、描述性評語。在與學生進行充分交流的基礎上,教師對學生在一段時間內學習本課程的學習態度、表現等以描述性的語言寫成評語,鼓勵學生鞏固進步,修正不足,繼續努力。

3、學生自評。教師引導和幫助學生對自己在學習中的表現與成果進行自我評價,以提高自我認識、自我調控的能力。

4、學生互評。學生依據一定的標準互相評價,這種評價可以幫助學生逐步養成尊重、理解、欣賞他人的態度,相互促進。

5、作品評價。將學生調查、訪問、收集資料等活動產生的作品進行展示和交流,師生共同進行評析。

6、個案分析。教師針對某一學生學習的特殊狀況進行跟蹤評價,它有助於教師因材施教和個別化教學。

六、課時安排

1我學習,我快樂10課時

2家庭因我更美麗()課時

3共享友愛陽光()課時

4謝謝你,家鄉的勞動者()課時

5五十六個民族五十六枝花()課時

共計:()課時

三年級品德教學計劃篇4

一、教材分析

三年級的學生還處於兒童期,這一階段是兒童品德和社會性發展的啓蒙階段,他們剛剛進入“品德與社會”課程的學習,這一冊的教育內容應當是對學生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打基礎的教育,是學生由良好品德和行爲習慣養成向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會性發展的自然銜接。

本教材以兒童社會生活爲主線,編制了“我在家庭中幸福成長”、“我們一起長大”、“班級是我們快樂的家”、“我喜歡我們的學校”四個單元,共12個主題,31個活動。 讓兒童從自己熟悉的家庭生活、學校生活入手,來感受自己生活的環境和環境中的人,知道家庭、學校、社會各種生活環境之間的聯繫,以及這些環境與人的關係和人與人之間的相互關係。

二、教學目標:

1、讓學生體驗家人對自己無微不至的關愛,愛家庭、愛家人,有一定的家庭責任感和居家生活安全意識,行成真愛生命、熱愛生活、關係他人的生活態度。

2、瞭解自己的特點,知道每個人各有所長,學會取長補短,學會與同學合作,誠實守信,平等相處。珍惜同學之間的友誼,對人寬容。

3、學會關心集體,維護集體榮譽。遇到困難不退縮,體驗克服學習困難,取得成績的樂趣。初步形成規則意識和民主平等意識。

4、熱愛關心學校,尊重學校工作人員的勞動。學會在生活中辨認方向的方法,能利用圖例畫出自己學校的平面圖和上學路線圖。

三、教學方法與措施

1、全面準確地把握課程目標。品德與社會課程不同於以往的思品課和社會課,也不是兩者的簡單疊加。該課程旨在促進學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會性發展,爲學生認識社會、參與社會、適應社會,成爲具有愛心、責任心,良好的行爲習慣和個性品質的社會主義合格公民奠定基礎。在創造性使用教材過程中的依據是什麼?課程標準。

2、引導學生去進行角色轉換。當前學校的大多數學生是獨生子女,家長包辦過多,角色意識和責任意識相對較弱,他們不知道自己在家庭、學校、社會中所承擔的角色,更不知道自己由於角色不同所應當承擔的責任。而角色意識和責任意識是一個人社會性發展的基礎,需要在國小階段的教育中奠定初步基礎。通過角色轉換,讓學生多進行一些生活體驗,並引導學生對生活進行觀察,人們在生活中是怎樣在根據不同的場合很好地進行着角色轉換,履行自己的職責。教師要注意運用學生的生活經驗來提高學生的認識。

3、大膽選擇、開發和利用課程資源。教學中應依據課程標準,重視學生的社會參與,重視學生生活圈的逐漸擴大, 注重社會性意義的發掘,如:民族文化、社會風俗倫理、歷史、地理、政治、法律、經濟等方面的整合。隨着活動形式逐漸複雜,涉獵的範圍慢慢擴大,,文本資源、社會信息、考察採訪資料等要綜合運用。在課程實施過程中,凡能促進課程內容與現代社會、科技發展和學生生活的緊密聯繫,給學生提供主動參與、探究發現、交流合作並且能增長知識、開發智力、培養能力、陶冶情操、養成好習慣的一切可用教育資源,都應成爲品德與社會的有效課程資源。教師本身的學識、態度和價值觀,也構成了影響學生學習的課程資源的一部分。

4、綜合組織多種活動。情感在活動中萌發,課堂在活動中生成。養成好習慣的養成,能力的培養,性情的陶冶是離不開課堂內外豐富多彩的活動的。活動使一切“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彷彿嫩芽無聲無息破土而出。教材本身提供了很多活動的範例,如編劇本,角色扮演、小記者採訪等,然而教學總是處在一種流動的狀態,時刻挑戰教師的智慧。使活動更適合自己班級的學生,使活動更具操作性,及時調控活動進程等都是值得教者深思的。

四、教學時間安排

第一單元 我在家庭中幸福成長------------------8課時

第二單元 我們一起長大-------------------7課時

第三單元 班級是我們快樂的家-------------------9課時

第四單元 我喜歡我們的學校------------------7課時

期末複習-------------------------------------2課時

三年級品德教學計劃篇5

國小三年級品德與社會上冊教學計劃

一、教材分析

一、教科書編寫的目的及編寫指導思想

1、

使學生充分體現教育以人爲本的現代價值取向。幫助學生明確自己的學習方向,即以“學會做人”爲中心,發展自己豐富的內心世界和主體人格,使自己的發展有助於社會的進步,幫助教師克服傳統教學觀念的慣性,充分關注學生的主體人格發展,從而使以人爲本的現代教育理念在教學中得到有效落實。

2、

使學生成爲從社會生活出發實現知識整合的過程。從學生社會生活的原型出發,多視角(地理、歷史、社會、文化等角度)地分析,探究社會事物和社會現象,向學生展示一個完整的社會生活,以便讓學生了解社會,適應社會,參與社會,在此過程中實現學科知識的整合,培養學生對生活的積極態度以及參與社會的能力。

3、

使學生成爲在實踐、體驗、感悟中實現意義建構的過程。幫助學生掌握體驗,感悟建構的學習策略,關注思維過程及其體驗,使他們真正成爲學習的主人。並在主動參與過程中得到充分的發展,幫助教師超越,以知識直接傳承,思維單一路徑爲特點的傳統教學方式,實現從直接傳授轉向間接傳授,從簡單呈現結論轉向關注過程體驗,從信息單向傳輸轉向多向交流和多元選擇的教學策略的轉變,從而使教學過程成爲學生在實踐體驗,感悟中,通過自己的建構實現發展的過程。

牛牛文庫海量資料分享

一、教科書的主要特點

1、

以兒童的社會生活爲主線,以社會環境,社會活動,社會關係爲基本要素整合學習內容。

2、

採用跨學科的編寫方式,體現同時學習的原則。

3、

具有充分的活動性,彈性和延展性。

二、教科書的體系結構和體例

1.教科書的體系結構

總的框架結構:各大單元下均包若干單元(長單元,短單元結合)。本套教科書所含單元的次序主要以學生的心理髮展和生活經驗爲依據,再考慮邏輯次序。因此,每一年級教科書包含從個人到世界的8個單元。

學習內容的邏輯結構:由近到遠,由點到面。逐步擴展兒童的生活空間視野;以社會生活的主要因素爲主題,隨生活領域的擴展,螺旋上升。逐步豐富內涵;以認識社會,適應社會爲目標,展開每一主題的學習過程使知情意三個相統一,並指向學生社會性與品德的發展。

學習信息的呈現結構:文字、圖像、學習活動三個系統相互滲透,有機融合,形成生活情景——問題線索——參考信息——行動方案——方法建設(工具使用)的內容呈現結構。

2、教科書的體例

牛牛文庫海量資料分享

本套教科書各單元都包含“單元導入、學習重點、學習內容、學習活動”及“單元評價”等5個部分。

單元導入:在每個單元課文之前,教科書標示提示內容,點明單元主題。爲增進學習興趣,可採用圖文並茂(如漫畫故事)的形式,或學生探究的方式,讓學生在理解圖文,自主探究的過程中自然而然的進入到單元主題的學習當中。

學習重點:旨在引導學生多問學習的方向和重點。教科書標明“關鍵詞”,明確將要學習的品德與社會的核心概念。

學習內容:即課文部分,教科書力求淺顯平易,說理與實例並重。

學習活動:即活動部分,教科書力求形式多樣,如角色扮演,辯論,演說,實地參觀,調查訪問,影片欣賞,展覽,競賽,討論,小新聞,小評論等,依據教材內容加以設計。

單元評價:形式不拘,主要評爲過程性評價,多元性評價及展示型評價三類,如口頭報告,書面報告,問卷調查,行爲觀察,社會生活反思等均可。

二、學情分析

本班有____________個學生,大部分學生思維敏捷,活潑快樂。本人已任教了一學年。對全班每位的個性特點,愛好特長都有了一定的瞭解。因而對本冊內容的學習不會有困難。再加上我校處於城郊交際處,學生的見識面也較廣,課外知識也較豐富,上課積極發言,肯動腦筋。課堂氣氛比較活躍,這些條件對完成本冊教材的教學都能起到有效的幫助。

牛牛文庫海量資料分享

三、教學目標

一、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1.培養學生的自信心,動的取長補短在成長過程中的重要意義,既不自滿也不自卑,善於爲別人擁有長處而欣慰,培養學生的競爭意識,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懂得既要競爭,又要相互合作,才能獲得成功。

2、知道自己的成長離不開家庭的關愛,感受父母長輩的養育之恩,體會家庭成員之間的親情,以恰當的方式表達對他們的感激、尊敬和關心。

3、感受從小愛學習的重要性,能珍惜現有的學習條件;懂得學習需要耐心和毅力,體驗克服困難取得成功的樂趣,培養積極上進的學習生活態度;懂得時間非常寶貴,要珍惜時間。

4、懂得社會是個大家庭,不同的職業爲社會做出了不同的貢獻,各種職業的勞動是光榮的,要珍惜勞動成果,要養成熱愛勞動,勤儉節約的態度。

二、能力目標

1、能正確地看待自己的缺點,欣賞別人的長處,並能自覺地主動地學習他人的成長,初步培養學生的規則意識,能自覺的遵守競爭意識。

2、瞭解家庭中的親戚及稱謂,明白自己和家庭成員之間的關係;瞭解家庭中發生在長輩身上的故事。瞭解家裏的喜和樂。觀察和體會日常生活中家人的辛苦,體會家人對自己的關愛。

牛牛文庫海量資料分享

3、學習合理安排課餘時間,克服自己的惰性,改正不良習慣,逐步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4、通過採訪、調查等活動,瞭解不同的職業特點,感受各行各業都是生活所需;學會調查,比較商品的不同價格,具有獨立購買簡單生活用品和學習用品的能力。

三、知識目標

1、知道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特點和優勢,也都會有自己的不足;懂得人各有所長也各有所短的道理,懂得取長補短能夠幫助自己不斷進步。

2、明白自己是家庭的一員,知道家庭成員之間的稱謂。掌握一些待客和做客的基本禮儀。

3、瞭解古今中外名人從小勤奮好學的故事;知道“寸金難買寸光陰”的含義,知道一些勤奮、惜時的格言和諺語,使這些含義豐富的箴言,成爲學生的良師益友。

4、認識生活中的各種職業;掌握選購商品的初步知識;瞭解我國農業生產的歷史;知道農村是農作物的家園,瞭解“綠色食品”;認識日常生活用品生產的變化;懂得農業生產,工人生產勞動以及日常消費活動與人們生活的關係。

四、教學策略與措施

1.《天生我才必有用》。①讓孩子知道每個人都有不同的優勢。②照鏡子活牛牛文庫海量資料分享

動,目的在於讓孩子瞭解自己的特點。③設計合理活動,引導孩子發揮自己的優勢。④開展“我能行”實踐活動。

2、《我要向你學習》。①講述《駱駝和羊》的故事。讓孩子從故事中懂得人有所長,物有所短的道理。②讓學生說說自己的長處和短處。③通過故事會明白取長補短的重要意義。

3、《競爭與合作》。①故事屋《我們能贏》,使學生明白,沒有最好,只有更好,競爭無處不在。②用“評議角”的方式競爭規則的教育。

4、《我來畫棵家庭樹》。①繪製家庭樹,理解家庭樹的象徵意義,理解家庭的含義。②“智慧谷”,寫出親屬的稱謂。

5.《我家的故事》。①講述家的故事,初步瞭解家的功能。②寫一個“我家的故事”,體會“我愛我家”的情感。

6.《家人關愛我成長》。①嬰兒成長的過程圖及“故事屋”,感受父母對我們的養育之恩。②古詩《遊子吟》,小調查,我的生日,引出我們要報答的養育之恩。③“採摘愛心蘋果樹”是具體的行爲指導。

7、《歡迎來我家》。 ①知道自己家的佈局,瞭解家所處的地理位置及家周圍的環境。②利用小表演懂得如何待客做客。

8、《‘問號’之歌》。 ①閱讀文中詩文,讓學生明白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充滿問號。②利用故事屋,活動角,瞭解古今少年好學勤學的榜樣故事。③師生收集勤奮好學的格言、諺語。

牛牛文庫海量資料分享

9、《做學習的有心人》。 ①利用文中的故事及學生收穫的故事,說明“只有耕耘纔有收穫”。②測試自己的耐心和毅力,關注測試的過程,談成功和失敗的原因,用“聰”字引出良好的學習習慣。

10、《寸金難買寸光陰》。①背誦《明日歌》理解含義。②學生表演,從中明理。③組織一分鐘活動。④設計和執行課餘時間表。

11.《生活中的你我他》。 ①利用猜職業的方式導入。②讓學生談談新的職業種類,體現與時俱進。③採訪活動,瞭解各行各業。

12、《熱鬧非凡的市場》。 ①利用雙休日,讓學生去問,認識一些商業場所。②通過了解調查,比較各種購物方式,貨物擺放方式,價格及收款方式的不同,對各行各業有個初步的瞭解③安排一次體驗活動。

13、《農產品的家園》。 ①通過觀察圖景,瞭解我國農業生產的發展歷史,明白農業在發展,社會在進步。②教師介紹“胡柚的旅行”。

14、《走進工廠》。 ①圖片引入,充分理解生活用品與現代化工廠的聯繫,理解生產中的分工與合作。②參與一座工廠,親身體驗工廠中的分工與合作。

五、教學進度

日期

教學內容

教學目標

牛牛文庫海量資料分享

第一週∣

第四周(9.1~9.26)

第一單元

1、天生我材必有用

2、我要向你學習

3、競爭與合作

1.知道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特點和優勢,通過活動,培養自信心,發揮自己的優勢,初步樹立服務於社會的思想。2.知道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長處和短處的道理,懂得取長補短的意義。3.培養競爭意識,鼓勵學生積極參與競爭。培養合作精神,懂得既要競爭,又要互相合作,才能成功,初步培養規則意識,能自覺地遵守競爭規則。

第五週∣

第九周(9.27~10.31)

第二單元

牛牛文庫海量資料分享

1、我來畫棵家庭樹

2.我家的故事

3、家人關愛我成長

4、

歡迎來我家

1、認識家庭成員之間的關係和稱謂,體會家庭成員間的事情。2.瞭解家裏的喜和樂,知道家人操心和煩惱的事。3.感受父母和長輩的養育之恩,萌發感激之情,學會關心體貼家人,孝敬長輩。能爲家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培養家庭責任感。4.瞭解家裏的佈局,知道家的地址,交通路線和家周圍的環境,學會待客和做客的基本禮儀。

第十週∣

第十四周

(11.1~11.28)

第三單元

1、“問號”之歌

牛牛文庫海量資料分享

2、做學習的有心人

3、寸金難買寸光陰

1、瞭解古今名人從小好學、勤學的故事,明白愛學習源於對知識的渴求,培養學生對事物的好奇心。珍惜現在的學習條件,知道學習是學生的主要任務。2.懂得學習需要耐心和毅力,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學會克服困難,初步形成積極上進的生活態度。3.知道“寸金難買寸光陰”的含義,學會珍惜時間,合理安排時間。

第十五週∣

第十九周

(11.29~1.2)

第四單元

1、生活中的你我他

2.熱鬧非凡的市場

3、農產品的家園

4、走進大工廠

牛牛文庫海量資料分享

1、認識生活中的各種職業,知道他們是必不可少的,懂得各個行業都應受到尊重,學會熱愛勞動。2.瞭解各種商業場所,學會調查,比較商品的不同價格,學會選購商品的一些初步知識。3.瞭解我國農業生產的歷史,知道農村是農作物的家園,瞭解“綠色食品”,知道農業生產與人們生活的關係,體會勞動者爲此付出的勞動與智慧。

第二十週∣

第二十二週

(1.3~1.23)

機動

學習成效檢測、評定

牛牛文庫海量資料分享

一、新課程標準要求

1、將學習內容和學習活動融爲一體。多樣的教學活動,既將學生的經驗作爲學習的基礎,同時也將形成新的經驗作爲學習的目標。

2、按照綜合主題的方式呈現課程內容。爲體現課程的綜合性,有機整合各門課程內容的構建思路,內容標準的各部分和各條均不是按照學科體系和知識點呈現的。每一條標準中,都儘可能地體現出知識學習,情感態度和行爲能力養成融爲一體的課程理念。

3、倡導開展豐富多彩的學習活動的意義。只有根據具體的學生背景、區域、學校特點和條件,將多種學習活動有機結合起來。

4、體現以學生爲主體的改革思想。爲了更好地體現課程改革的價值取向,內容標準基本上採用了主體表述的方式,並以行爲化的表述呈現。

二、教材設計思路

1、我學習、我快樂,家庭因我而美麗,共享友愛陽光,謝謝你,家鄉的勞動者,五十六個民族五十六枝花。在每一個人身上交織在一起,形成了密不可分的三對關係。其核心是兒童,側重與兒童發展的課程設計則關注兒童的身心特徵,設計出的課程符合兒童發展的基本規律,充分貫徹了兒童設計課程的理念。

2、品德與社會課程所設計的健康安全地生活,積極愉快地生活,負責任、有愛心地生活,動腦筋、有創意地生活。品德與社會是集思品教育、社會教育、生活教育和科學教育於一身的課程,這四種教育需要在本課程的目標和內容中有明確而具體的反映。健康安全地生活側重反映了生活教育和科學教育的目標與內容;負責任、有愛心地生活側重反映了社會教育和品德教育的目標與內容;動腦筋、有創意地生活側重地反映了科學教育的目標與內容。

三、教學理念及建議

(一)全面把握課程目標:品德與社會課程目標的三個方面是一個有機結合的統一體。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幫助學生獲得豐富的情感體驗、形成積極的生活態度、養成良好的行爲習慣、提高適應和參與社會的能力,掌握必備的基礎知識,從而整體地實現課程目標。

(二)豐富學生的生活經驗:在教學時要善於調動和利用學生已有的經驗,結合學生現實生活中實際存在的問題,共同探究學習主題,不斷豐富和發展學生的生活經驗,使學生在獲得內心體驗的過程中,形成符合社會規範的價值觀。

(三)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兒童是學習的主體,學生的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是在各種活動中通過自身與外界的相互作用來實現的。教師創設學生樂於接受的學習情境,靈活多樣地選用教學組織形式,爲學生的自主學習和生動活潑的發展提供充分的空間。注意引導學生從自己的世界出發,用多種感官去觀察、體驗、感悟社會,獲得對世界的真實感受,讓學生在活動中探究,在探究中發現和解決問題,要及時鼓勵學生的各種嘗試和有創造性的思考,引導學生得出有價值的觀點或結論。

(四)充實教學內容:本課程的教學內容要注重與語文等學科教學內容的緊密結合,注重與學生生活和社會的聯繫,要把靜態的教學內容和學生豐富多彩的現實生活聯繫起來。教學內容可以從教科書擴展到學生的整個生活空間,包括社會生活中對兒童發展有意義的題材,把教學內容與本地區實際有機聯繫起來;同時關注社會新的發展和變化,及時豐富、充實課程內容,增進課程內容的現實性和親近感。

(五)拓展教學空間:教學要面向學生的生活實際,加強課程內容與學生生活實際的密切聯繫,教學空間不侷限於學校和課堂,應創設條件儘可能向社會延伸。爲此,鼓勵教師積極地開發和利用地方和本校的各種課程資源,以滿足學生不同學習方式的需要。創造條件讓學生積極參與社會實踐,體驗社會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獲得經驗,逐步提高認識社會、參與社會、適應社會的能力。

四、評價的方式和方法

(一)評價方式:本課程採用多主體、開放性的評價,教師可根據具體情況,選用或綜合運用教師評價、學生自我評價、學生相互評價與家長、社會參與評價等方式進行評價。

(二)本課程倡導的評價方法:

1、教師觀察記錄。教師對學生在日常生活中表現出的情感、態度、能力、行爲進行觀察,並做記錄。

2、描述性評語。在與學生進行充分交流的基礎上,教師對學生在一段時間內學習本課程的學習態度、表現等以描述性的語言寫成評語,鼓勵學生鞏固進步,修正不足,繼續努力。

3、學生自評。教師引導和幫助學生對自己在學習中的表現與成果進行自我評價,以提高自我認識、自我調控的能力。

4、學生互評。學生依據一定的標準互相評價,這種評價可以幫助學生逐步養成尊重、理解、欣賞他人的態度,相互促進。

5、作品評價。將學生調查、訪問、收集資料等活動產生的作品進行展示和交流,師生共同進行評析。

6、個案分析。教師針對某一學生學習的特殊狀況進行跟蹤評價,它有助於教師因材施教和個別化教學。

一、基本情況分析

1、學生基本情況分析

全體學生都活潑可愛,品德優良,有上進心,對學校生活充滿激情,對各科文化課學習非常投入。但由於學生年齡小,可塑性強,知識面窄,這有待於在今後的教學中不斷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爲習慣,通過身邊的人和事,開展積極有益的各種活動,對學生進行養成教育。

2、教師基本情況分析

本人從事國小教學已20多年,並且不斷學習各種先進的教育教學理念,努力提高業務水平,不斷改進教學方法,提高教學質量,具有較高的教學能力。本學期,我將深入研究我們教學實施細則,加強對學生預習方法和限時作業的研究,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

二、教材情況分析

1、本冊教材內容、結構及特點

1、 教材特點:

(一)聯繫生活,“主題”呈現,“引導”先行。

本教材內容以主題的形式呈現,主題的確定充分尊重學生的社會生活需要和已有生活經驗。主題是綜合性的學習活動內容,每一主題都內在地體現不同的設計維度,達到內容維度的整合。

(二)地方特色,整體視野,滲透文化薰陶

本教材兼顧城市和農村社會背景,讓不同生活背景下的國小生對整個社會生活有比較廣泛的瞭解。

(三)突出主體,注重活動

強調突出學生主體地位,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勤於實踐,注重綜合學習和活動學習,體驗性學習,探究性學習,反思性學習,引導學生在活動中發展。

2、 本冊教材內容結構及特點:

1教材特徵描述

具體地講,本冊教材材力顯現這樣一些特徵:

(1) 教材以學生遭遇或可能遭遇的生活事件爲基本內容,爲學生感知生活親近社會提供的情境和空間。

(2) 教材通過展現典範事件的過程,引導學生在社會生活的背景事件、經歷和問題中自主探究,自主構建。

(3) 教材順應學生不斷開放和逐步發展的視野,力求課程固有的學科規律,情感態度以及人之的變化規律在螺旋上升中達到契合。

2教材的功能建構

(1)綜合性

以學生的社會生活、學生的發展需要爲基礎,進行教材開發。教材內容涉及社會生活的不同領域、社會環境,如時間、空間、人文環境、自然環境、社會活動。

(2)經驗性

人的經驗是在充滿暗示的社會生活中,在面對事件並作出自主選擇的過程中逐漸形成的,經驗需在特定的關係中構成學生豐富而變化的生活。

(4) 開放性

教學內容、教學時空的全面開放,把握學生社會生活的背景或生活領域,展示家庭、學校、社區和家鄉、祖國、世界的聯繫,學校不侷限於課堂,開放性將品德學科充滿生機與活力。

2、本冊教材各單元特點

第一單元 幸福的搖籃

?幸福的搖籃》是三年級的第一單元,前接“品德與生活”,後續四個年級的“品德與社會”,是品德與社會課程的起點。家庭是學生成長的搖籃,也是人的良好道德和社會性品質發展的起點。家庭的親情,父母的疼愛,學生雖然或多或少地知道了一些。但是,他們並不一定能感受到父母因爲自己所付出的心血。培養學生心中有父母,體諒父母的辛苦,把關心、孝敬父母長輩、做力所能及的事情看成是自己應盡的責任和義務,對落實“我在成長” 中的過程目標十分關鍵。

第二單元 我愛我的學校

?我愛我的學校》從繪製上學路線圖入手,引導學生認識學校的組織機構,瞭解學校的發展、變化,品味同學間醇美的情誼,感受老師們怎樣辛勤地工作,從而讓學生進一步瞭解學校這個社會羣體。從學校的變化爲切入點,繼續學習一些調查的方法。通過師生共同發現學校真實的變化、促進學校發展與變化、暢想學校未來等,增強學生對學校的親切感。

第三單元 成長的足跡

?成長的足跡》是“我在成長”這一內容標準下的單元主體。第八課《給自己頒獎》是第三單元是“成長的足跡”中的第一課,“給自己頒獎”目的在於引導學生全面瞭解自己,分析自己的優勢,樹立自信心。

第四單元 做個文明小公民

?做個文明小公民》從學生身邊的公共設施、公共秩序和公共場合中的安全問題等方面入手,通過引導學生開展觀察、探究、體驗、調查、設計和交流等活動,讓學生親身體會到公共設施爲人們提供的便利,從而激發學生愛護公共設施,自覺遵守公共秩序,注意公共安全的意識。

3、本冊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

1、把握學生與自然、學生與他人和社會、學生與自我、學生與文化的關係,是聯繫學生生活並把學生關係中的人必須把握基本關係。

2、把握學生社會生活的背景或生活領域,並注重在不同年級側重不同的生活領域,由低到高逐步深化。

難點:

1、牢牢把握學生社會生活不同領域中的基本要素,體現學生在情感、態度、價值觀能力、知識具體發展目標。

2、通過設計認識、理解、體驗、感悟、探究、反思、實踐及滲透信息技術教育等學習活動方式,拓展空間。

4、學習本冊教材基礎及要達到的要求

本教材把握品德與行爲規範和社會性發展兩個基本點,注重品行養成與社會性發展的統一,整合情感、態度、價值觀、能力、知識不同維度的目標,促進學生品行與社會品質的發展,增強學生現代社會生活能力。

強調突出學生主體地位,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索,勤於實踐,多種學習活動方式,注重綜合學習和活動學習,探究性學習,實踐性學習等。

三、教學目標

促進學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發展,爲學生認識社會、參與社會、適應社會,成爲具有愛心、責任心、良好的行爲習慣和個性品質的社會主義合格公民奠定基礎。

(1)、知道自己的成長離不開家庭,感受父母長輩的養育之恩,體會家庭成員間的親情,以恰當的方式表達對他們的感激。尊敬和關心,孝敬父母長輩。

(2)、學習料理自己的生活,儘量少給父母添麻煩,關心家庭生活,分擔家務,有一定的責任感,知道家庭經濟來源的多種形式,瞭解家庭生活必要地開支,勤儉節約。

(3)、瞭解學校的發展變化,增強對學校的親切感,尊敬老師,尊重學校工作人員的勞動,感受與同學間的友愛之情,學會與同學平等相處,互相幫助。

(4)、瞭解自己的特點,發揚自己的優勢,有自信心,學有所長。要取長補短,學會欣賞和尊重別人,寬容待人。

(5)、懂得做人要自尊、自愛,愛惜自己的名譽,學習反省自己的生活和行爲。

(6)、初步形成積極上進的生活態度,理解和體驗做人要誠實守信,學會尊敬他人。

(7)、觀察本地交通秩序現狀、交通常識,自覺遵守交通法規,注意交通安全。

(8)、自覺遵守公共秩序,注意公共安全,做個講文明、有教養的人。

(9)、體驗公共設施給人們帶來的方便,愛護公共設施,做到人人有責。

四、教學措施

1、全面把握課程目標,改變過去偏重知識學習,忽略能力、情感、態度、價值觀培養的教學觀念,通過多種教學活動,掌握必備的知識。

2、善於調動和利用學生已有的經驗,結合學生現實生活中實際存在的問題,共同探究。

3、創設學習情境,靈活選用教學組織形式爲學生的自主學習和生動活潑的發展提供充分的空間。

4、充實教學內容,從教科書擴展到學生的整個生活空間,把教學內容與本地區實際有機結合起來,同時關注社會新的發展和變化,增進課程內容的現實性和親近感。

5、拓展教學空間,不侷限於學校和課堂,創設條件儘可能向社會延伸。讓學生積極參與社會實踐,體驗社會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

一、班級情況分析:

三年級是國小生知識、能力、情感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他們對自我、他人、家庭、社會有了一些淺顯的認識,養成了一定的好的行爲習慣,隨着他們社會生活範圍的不斷擴大,進一步認識瞭解社會和品德的形成成爲迫切的需要。因本課程的開放性、活動性、實踐性較強,絕大部分學生會樂於這一門課程的學習,能積極參與到本課程的課內外的學習活動中去。

二、教材分析:

人教版三年級下冊《品德與社會》教材共設計了四個單元,這四個單元主題所涉及內容是對這個年齡階段兒童具有重要影響的、在兒童生活中所發生的各種社會互動關係(如來自社會的愛)。這四個單元教育主題是:第一單元主要是在愛的陽光下;第二單元主要是我們共歡樂;第三單元主要是生活不能沒有他們;第四單元主要是尋路和行路。

三、教材重點難點:

“尋路和行路”這一教育主題是本冊教材的重難點,本主題以兒童的成長與安全的關係爲教育內容,從校外探路出發,激發學生對出行有很大的學問認識,最後落實到保護自己的安全教育。

四、教學目標

總要求:促進學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發展,爲學生認識社會、參與社會、適應社會,成爲具有愛心、責任心、良好的行爲習慣和個性品質的社會主義合格公民奠定基礎。

1、引導學生在家人愛的關懷下,懂得爸爸、媽媽的艱辛,以達到關愛社會。

2、指導學生參與社會生活,能夠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感受和見解,能夠傾聽他人的意見,能夠與他人平等地交流和合作。

3、嘗試合理地、有創意地探究和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學會對生活中的道德問題作出正確的判斷和選擇。理解感謝他人。

4、初步瞭解個人外出要注意些什麼,初步學看平面圖,嚴格遵守交通規則、懂得安全的重要性。

五、教學措施

1、全面把握課程目標,通過教學幫助學生懂得愛來自家庭,學校和社會。

2、發揮藝術形式在本課程教學中的效能,重視創設良好的學習情境,靈活選用教學組織形式爲學生的自主學習和生動活潑的發展提供充分的空間,以人爲本,引導學生自主學習。

3、重視發展性教學評價方法的運用。強調評價過程化,重視兒童在活動中的態度、情感、行爲表現,重視兒童活動中付出的努力的程度,以及過程中的探索、思考、創意等。

4、開發教學資源,從教科書擴展到學生的整個生活空間,把教學內容與本地區實際有機結合起來,同時關注社會新的發展和變化,增進課程內容的現實性和親近感,使本課程教學走向家庭、社會,真正走進學生的實際生活,體現該課程的開放性、實踐性。

5、重視教學反思,在反思中與學生共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