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簡歷模板館>熱點>教師文案>

科學沉與浮教案通用5篇

教師文案 閱讀(1.49W)

教案是提升教學質量最關鍵的地方,教案是教師教學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本站小編今天就爲您帶來了科學沉與浮教案通用5篇,相信一定會對你有所幫助。

科學沉與浮教案通用5篇

科學沉與浮教案篇1

設計意圖:

爲配合“遠離禽流感”的宣傳,我園設計了“病毒”這一科學活動,指在激發幼兒探索的興趣以及自我保護的意識。

目標:

1、運用各種感官,激發幼兒探索的興趣。

2、初步瞭解(流感)病毒,加強自我保護的意識。

準備:顯微鏡、錄像、圖片、細菌標本、病毒示意圖、健康小衛士粘貼標誌(幼兒人數相等)。

過程:

一、放錄像(兒童醫院門診及有關禽流感的報道)

你們看到了什麼?聽到了什麼?

——幼:小朋友生病了,禽流感

爲什麼會生病?傳染的禽流感?

——幼:因爲感冒、怕冷、缺少鍛鍊。

得禽流感最主要的原因是什麼?

幼:病毒

二、播放病毒有關資料

1、在顯微鏡下你看到了什麼?

幼:細菌?不知道是什麼。

2、你們觀察到的是病毒,那什麼是病毒呢?我們請醫學院的叔叔

給我們講解一下好嗎?

三、醫生講解內容

病毒是什麼?有什麼危害?

病毒並不可怕,科學能戰勝病毒例子

禽流感病毒怕什麼?

小結:科學家本領真大,發現了這麼多抵抗病毒的方法。你有沒有想過爲了人類的健康,也做一個科學家呢?我們應該怎麼做?

幼:不許禽流感病毒進入我們身體內、多鍛鍊、開窗、不到疫區、大預防針。

幼兒製作宣傳圖片。

現在我們已經知道了怎樣來預防禽流感的傳播,其他的人還不道,你想用什麼辦法來告訴他們?(討論:可以給他們看圖片,給他們看預防禽流感的錄象,可以直接說給他們聽)

今天老師給大家準備了許多的材料,有圖片有筆請你們來做宣傳廣告,告訴大家怎樣預防禽流感,好嗎?(分組合作宣傳圖)

結束: 現在讓我們來做健康小衛士,每個小朋友貼上標誌,讓我們去告訴其他班的小朋友吧!幼兒拿着宣傳畫出活動室。

科學沉與浮教案篇2

活動目標

1、瞭解有些動物也能預報天氣,知道一些常見動物在預報天氣時的表現。

2、通過模仿、表演,掌握動物在預報天氣時的動作。

3、引起幼兒探索關於動物的各種小祕密及探究大自然的興趣和慾望。

4、培養幼兒對事物的好奇心,樂於大膽探究和實驗。

5、使幼兒對探索自然現象感興趣。

活動準備

1、農地、小河的圖片各一張、農民伯伯及小朋友游泳的圖片、烏龜、螞蟻、青蛙、燕子、魚、雞等動物及與他們相對應的圖片、下雨的圖片若干張。(也可製作與其相對應的課件)

2、烏龜、螞蟻、青蛙、燕子、魚、雞等動物的頭飾與幼兒人數相等;烏雲、太陽的頭飾個一個;沙包若干。

3、錄音機、磁帶

4、提前請家長和孩子一起關注天氣變化,使幼兒對天氣有初步的瞭解。

活動過程

1、談話、提問的方式導入

(1)今天天氣怎麼樣?

(2)你是怎麼知道今天的天氣的?

2、瞭解知道天氣預報的幾種方法

(1)教師讀報紙上的天氣預報和手機上的天氣預報

提問:剛纔老師是從哪裏知道天氣的情況的?

你聽到了什麼樣的天氣?

(2)觀看錄象[cctv—天氣預報]

提問:電視裏的阿姨在幹什麼? 她是怎麼給我們播報天氣預報的? 天氣預報員是怎麼知道天氣的變化的?

(引導幼兒討論,充分發揮想象,主動表達自己想到的各種預知天氣的方法)

教師總結:“氣象專家是通過衛星定位系統,觀測雲象,利用專業氣象儀器測出氣溫、風速等氣象情況,來預知天氣。

(可出示衛星定位系統。氣象儀器等圖片)

3、知道一些動物於天氣的關係

(一)螞蟻搬家

師:氣象員阿姨的本領可真大,每天都告訴我們天氣的變化,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方便。看!農民伯伯正在地裏幹着活(教師出示農民伯伯幹活的圖片)咦!他看到了什麼?(教師出示螞蟻搬家的圖片)

幼:螞蟻搬家!

師:於是農民伯伯就回家了(收起農民伯伯的圖片)不一會,天就下雨了(出示下雨的圖片,放在螞蟻搬家圖片的後面)

提問:(1)咦!農民伯伯沒聽天氣預報怎麼知道天要下雨的呢?

(2)是誰給農民伯伯報的天氣呢?(引導幼兒討論,並根據已有經驗和圖片的暗示知道是螞蟻給農民伯伯預報的天氣)

(3)螞蟻是怎麼告訴農民伯伯天要下雨的呢?

(4)螞蟻們爲什麼要在下雨的時候要搬家呢?

師:我們一起來聽聽螞蟻是怎麼說的?(教師播放錄音機,聽螞蟻說搬家的理由)

(教師小結:原來快要下雨的時候,螞蟻怕他們的家被雨水淹沒,要把家搬到高高的地方去。當人們看到螞蟻搬家了也就知道天要下雨了。小螞蟻用搬家來告訴我們,天要下雨了,讓我們也能快快找安全的地方躲雨。)

師:,小螞蟻也能預報天氣變化,真神奇啊!讓我們也來學學小螞蟻搬家預報天氣吧!(通過運用肢體語言及沙包,學學螞蟻搬家,加深幼兒的記憶)

(二)知道魚兒在下雨前的表現

師:大哥哥在河裏游泳,多開心啊!小魚兒也探出腦袋來湊熱鬧啦!(出示圖片)咦?大哥哥怎麼不游回家了呢?(拿走大哥哥的圖片)啊呀!下雨啦!(貼上下雨的圖片)幸虧大哥哥早回家,不然久要淋雨了!

提問:(1)大哥哥怎麼知道天要下雨的呢?

(2)是誰給他報的天氣預報呢?(根據螞蟻搬家的經驗,幼兒能很快說出是魚兒報的天氣預報)

(3)魚兒是怎麼告訴大哥哥的呢?

師:我們來聽聽魚兒探出腦袋來說了些什麼。(播放錄音,聽魚兒爲什麼露出小腦袋)

師:快下雨之前,水裏很悶,魚兒只好探出小腦袋,到水面來透透氣。魚兒們探出小腦袋也是想告訴人們要下雨拉,快回家吧!魚兒真神奇,他也能給我們預報天氣。我們特來學學魚兒露出小腦袋預報天氣。

(三)出示剩餘的幾副圖片

師:看,這些小動物又在幹什麼呢?(同時剩餘的幾副圖片,讓幼兒說說動物們的表現)先觀察小燕子低飛的圖片

提問:小燕子怎麼飛的這麼低呢?

師:我們來聽聽小燕子是怎麼說的?(播放錄音)

提問:(1)小燕子爲什麼飛的這麼低?

(2)小燕子想告訴我們什麼?(教師根據幼兒的回答貼上對應的下雨圖片)

師:小燕子也是個神奇的氣象員,它低飛是因爲在下雨之前高處的空氣潮溼,會打溼昆蟲的翅膀,那昆蟲只能降低飛行高度,小燕子爲了能吃到昆蟲,也只能飛低點。我們也讓學學小燕子飛的低低,告訴人們要下雨了!

(根據幼兒對小螞蟻、魚兒、小燕子預報天氣時的現象,剩下的“青蛙呱呱叫、烏龜出汗、雞在雞窩門前跑來跑去不肯進窩“等圖片,教師可先聽錄音在提問或者久根據換面提問,可這樣提問:它是怎麼樣來預報天氣的呢?並和幼兒一起模仿它們的動作預報天氣)

(四)總結

教師小結:“小動物們真神奇,,他們在下雨之前做出各種動作來提醒人們要下雨了。它們是神奇的氣象員!那我們小朋友也知道在下雨之前空氣會怎麼樣啊?(幼兒根據已有經驗回答,如:空氣悶熱、空氣潮溼等)

師:一些動物也能感受到這些變化,所以就表現出一些反常的現象,人們掌握了這些規律,就能預知天氣的變化了。小動物們幫助了我們知道天氣的變化,他們很厲害。”

4、遊戲《我是小小氣象預報員》

師:小動物們是神奇的氣象員,那我們小朋友也來當回神奇的氣象員吧!

遊戲玩法:幼兒戴上小動物的頭飾,教師戴上太陽的頭飾,那小朋友們就隨樂玩耍,教師戴上了烏雲的頭飾,小朋友們就根據自己扮演的動物,用肢體語言預報天氣。(遊戲可進行數次,每次可讓幼兒交換頭飾,感受不同動物的表現,也可讓幼兒來當太陽和烏雲。)

遊戲注意點:表演時不可碰到旁邊的小朋友,及時根據教師的頭飾做相應的反應。

活動延伸

請幼兒仔細觀察還有哪些動物可以做氣象員的,並家長和幼兒一起收集有關“動物與天氣”這方面的資料。

活動反思

這次活動中孩子們樂於參與,積極發現。通過觀看多媒體課件擴大孩子視野,豐富了幼兒知識經驗。在新課程理念指導下,我依據了幼兒需要設計了提問、猜測、驗證、交流,讓孩子根據動物的特殊表現推斷預報天氣,好奇心和求知慾得到滿足。

活動中還存在着不足,結束部分我邀請幼兒預報心情,講遊戲規則時可請能力較強的幼兒一同做示範,其它孩子會更清楚遊戲的玩法。

科學沉與浮教案篇3

想要保持孩子們的好奇心,就得給孩子們做一些科學實驗,讓孩子們在好奇的心態下表現出強烈的未知欲。

今天小魚哥哥和大家分享幼兒小班觀察課程:鹽怎麼消失了。

課程目標:

1,讓小朋友發現鹽能溶解到水中的現象,同時掌握溶解的速度與其他因素的有關係。

2,讓小朋友理解,並不是所有的東西都能溶解在水裏。

3,培養小朋友的觀察力,增進小朋友的好奇心,讓小朋友對科學產生濃厚的興趣。

課程工具:

1,準備足夠的小杯子。

2,準備足夠的小盤子。

3,準備足夠的筷子。

4,準備一袋鹽,一袋細沙,溫水一大杯。

課程過程:

1,講故事。給孩子們講一個能把鹽溶解於水插入到的故事,建議老師可以把小馬過河改一下。

故事大概:小馬幫媽媽去買鹽,要過一條河。回來的時候,小馬依然快快樂樂地趟水過來了。可是當他上岸後卻發現,袋子裏的鹽沒了。這可把小馬嚇壞了。他趕緊跑回家告訴媽媽說,河裏有妖怪把它的鹽搶走了。媽媽聽後,哈哈大笑。那麼小朋友們知道,爲什麼鹽沒了呢?

2,引起小朋友的關注後,老師開始給孩子們做鹽溶解於水的示範。

實驗過程:

1,老師在小杯裏倒入適量的水,然後用小勺把鹽倒入,讓孩子們觀察鹽在水裏的狀態。誘導孩子們講出,鹽跑哪裏去了,讓他們回答。

2,老師主要是要讓孩子們觀察倒入水裏的鹽的狀態,顏色,以及多少。

3,老師再換小杯,同樣的方法把細沙倒入,讓孩子們再觀察,並讓孩子們說出兩個實驗的不同點。

4,老師把小朋友兩兩分組,然後讓他們自己操作,並認真觀察鹽的溶解過程。

5,老師把水換成涼水,再讓小朋友們觀察一次,讓他們明白水的溫度是可以影響鹽的溶解速度的。

課程總結:

這個課程的操作性強,需要投入的觀察力也十足,其實是非常適合當成親子游戲的。如果家長朋友們覺得好玩,可以在家裏和孩子們一起玩這個遊戲。當然,你也可以完全地發散你的想象力,更換或者是改變整個實驗的過程。

科學沉與浮教案篇4

活動目標:

1、學習簡單實用的軟管節約小妙招,初步理解節約的意義。

2、嘗試使用多種方法發現廢棄的牙膏殼裏殘留物。

活動準備:

1、材料準備教具:課件學具:舊牙膏(人手一份)、剪刀、小棒等(若干)、小罐子。擦布、皮鞋、髒玩具護手霜(若干)、擠牙膏器(若干)

2、經驗準備:幼兒有使用小工具進行操作實踐的經驗。

活動過程:

一、擠牙膏大比拼。

(目的:探索多種擠牙膏的方法,初步萌發節約意識)

1、導入:舊牙膏--"我是一支被主人丟棄的牙膏。主人說我已經用完了,可是我扁扁的身體裏還留着許多牙膏。誰能幫幫我,幫我擠出來?"(教師出示舊牙膏)

2、幼兒嘗試使用多種方法擠出剩餘牙膏,教師觀察指導。

(教師指導能力強的幼兒嘗試使用小工具,鼓勵幼兒耐心操作使用多種方法擠牙膏。提醒幼兒把取出的牙膏收集在小罐子裏。)

3、幼兒交流操作方法,教師重點引導幼兒介紹使用小工具取牙膏的方法。

4、拓展思路

師:原來被扔掉的牙膏皮裏還有這麼多牙膏,要是浪費了多可惜呀。我們可以用它來幹什麼呢?除了刷牙,牙膏還有什麼其它的用處呢?

小結:牙膏的用處有很多,除了能刷牙外它還可以清潔很多的物品,如:擦拭水龍頭、擦皮鞋、清潔茶杯茶壺,另外它還有治療燙傷的作用呢!

5、鼓勵幼兒嘗試用牙膏擦洗自己的皮鞋和髒玩具。

二、牙膏的朋友們。

(目的:拓展思路,遷移學習的經驗)

1、師:牙膏住在軟管家裏,還有哪些牙膏的朋友也住在軟管的家裏?

重點提問:還有哪些牙膏的朋友也可以使用我們剛纔發現的節約好方法?

2、 幼兒積極發表意見

小結:在生活中有很多日用品都是住在軟管的家裏,如護手霜、洗頭膏、面霜等等,大家在使用的時候很容易在軟管中遺留很多還能用的東西,我們一定注意做到節約、不浪費。

3、師:要想做到節約、不浪費,其實從第一天使用的時候就應該注意。

重點提問:怎樣擠才能做到不浪費?

小結:剛開始使用的時候應該從軟管的底部開始,擠的時候要小心,不要擠 太多,只要有合適的量就可以了。

三、神奇的擠軟管器。

(目的:拓展眼界,操作使用感受新發明的好處)

1、師:這就是爲了避免浪費,發明家設計的"神奇的擠軟管器",大家可以試試感受它的好處。

2、幼兒操作:使用擠軟管器擠護手霜塗抹雙手並說說它的優點。

小結:我們以前擠軟管需要雙手配合,而且無法控制擠出的量,在使用完後每個軟管內都有很多東西殘留在裏面無法擠壓出來,造成不必要的浪費。有了這個新發明,只要輕輕單手輕輕一按就可擠出,它也可以做到使用後軟管裏幾乎沒有剩餘的東西,真是簡單、方便,實用,具有環保性。

科學沉與浮教案篇5

科學意圖:

幼兒科學教育應注重幼兒樂學和會學的教育目標和價值,強調培養幼兒內在的學習動機和興趣,發展幼兒不斷學習的能力。追求有益於幼兒終身發展的大目標,是幼兒科學教育界價值取向。

材料準備:

氣球(大小相同的和不同的)、玩具小汽車(大小相同的和不同的)、廢舊筆管、透明膠帶。

製作方法:

(1)把氣球套在廢舊筆管的~端,並用線固定住,然後經由筆管向氣球吹氣,吹好氣球后,用筆帽或其他東西把筆管的另一端塞住,防止氣體流出。

(2)用膠帶將氣球固定在小車上,這樣氣球動力車就做好了。

實驗操作:

讓幼兒拔掉筆帽,讓小車向前行駛。或者讓兩名幼兒進行比賽,看誰的小車向前行駛得更遠。

指導建議:

●爲幼兒提供小一些的玩具小汽車,以便讓他們更深刻地感受到氣流的力量。

●當用透明膠帶把氣球固定在小車上時,請兩名幼兒互相配合,注意提醒幼兒不要碰破氣球。

●提醒幼兒通過觀察,探索出氣球的大小、小車的大小與小車行駛速度、距離之間的關係。

拓展與替代:

◆可以將氣球粘在其他大小適合的玩具上,請幼兒觀察氣球的大小與玩具運行速度和距離間的關係。

◆可以用紙板、吸管、細鐵絲自制小車。

科學小知識:

氣球是用橡膠製成的,具有很好的伸縮性。當將筆帽撥開時,膨脹的氣球就會自動收縮,氣球裏的空氣會猛地向外排出,產生一股力量,這個力量就是玩具小車行駛的動力。在玩具小車大小不變的情況下,氣球內的氣體越充足,這個動力就會越大,玩具小車行駛的速度就越快,跑得就越遠。在氣球內氣體多少不變的情況下,玩具小車越小,行駛的速度越慢,距離越近。

活動反思:

幼兒科學教育是引導幼兒通過探究,發現和獲得知識的過程。是培養幼兒的探究興趣和好奇心,引導幼兒理解科學的實際意義,獲得終身學習的動力機制的根本保證,也是幼兒獲得真正內化的科學知識經驗的根本保證。

延伸閱讀:氣球吃什麼教案

目標: 1.知道氣球與充氣玩具變鼓是因爲充入了空氣。

2.探索充氣的多種方法。

3.體會與同伴合作才能扎住“氣球嘴”的必要性。

準備: 1.沒充氣的氣球人手一份。

2.腳踩式打氣筒,各種充氣玩具若干。

過程: 1.氣球吃什麼。

出示充好氣的氣球和未充氣的氣球。這個氣球圓鼓鼓,胖乎乎,這個氣球呢,癟着肚子,好像沒吃過飯。

教師手拿未充氣的氣球,引出《氣球愛吃什麼》。

氣球喜歡吃餅乾、饅頭、糖果嗎?

氣球吃什麼,才能鼓起來,變的胖胖的呢?

2.我幫氣球吃空氣。

空氣有個怪脾氣,很喜歡從氣球的肚子裏溜出來。怎麼樣讓氣球吃的飽飽的,又不讓空氣溜掉?

教師示範吹氣球,用嘴給氣球充氣,以及如何扎住“氣球嘴”,不讓空氣溜走。

幼兒每人一隻氣球,用嘴給氣球充氣,讓氣球很快“胖”起來。

爲了不讓空氣溜走,幼兒主動尋找合作伙伴,扎住“氣球嘴”。

3.充氣玩具吃空氣。

出示充氣玩具。氣球還有很多朋友,也和氣球一樣喜歡吃空氣。我們也來幫幫他們,讓他們也吃得圓鼓鼓、胖乎乎的。

幼兒自由結伴給充氣玩具吹氣,摸一摸充滿空氣後胖乎乎的“身體狀態”。

幼兒玩一玩這些充氣玩具。

反思: 活動的重點是讓幼兒知道空氣能夠使氣球和充氣玩具變鼓。在活動的第一環節中,引用了簡短的小故事,讓小朋友形象地瞭解了氣球變鼓的原因是空氣的充入。在討論:怎樣不讓空氣溜走時,小朋友能夠積極地發揮想像,並聯系平時的生活經驗,說出了很多的辦法:有的藉助不同的材料來綁住氣球,有的說把氣球嘴打個結。如何扎住“氣球嘴”,不讓空氣從氣球裏溜走,是這個活動的難點,小朋友還不具備這方面的能力,所以我在他們給氣球充氣後,然後幫助他們把氣球嘴紮好。我借鑑了課後的建議,在活動中鼓勵幼兒用肢體來表演氣球慢慢變鼓的樣子。小朋友對這個環節很喜歡,都用豐富的體態表現出癟氣球、氣球吃了空氣鼓鼓的樣子,他們玩的很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