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簡歷模板館>熱點>教師文案>

運動的地球教案8篇

教師文案 閱讀(1.96W)

擁有了詳細的教案之後,我們的課堂教學會更加有趣,在我們日常的教學生涯中,難免會遇到要寫教案的情況,以下是本站小編精心爲您推薦的運動的地球教案8篇,供大家參考。

運動的地球教案8篇

運動的地球教案篇1

各位評委老師,晚上好!

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地球的運動”,下面我將從教材分析、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 教學方法、教學方法和教學過程五個方面來解析我的課堂教學設計。

一、說教材分析

“地球的運動”是《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地理必修一》(人教版)第一章第三節的教學內容,包括地球運動的一般特點、地球自轉和公轉的地理意義三個部分。高中地理課程標準要求通過課堂教學達到分析地球運動地理意義的目的,在知識層面要求明顯高於本章其他教學內容描述地球宇宙環境、說出地球圈層結構等教學要求,我認爲本節課應該是第一章“行星地球”的中心內容。我們都知道“談天是爲了說地”,在簡單瞭解地球的宇宙環境的基礎上,我們從地球運動這一內容入手來向學生描述整個地球的一般特徵,迴歸“說地”這一地理學的本質要求。

由於課程標準對本節課的教學要求高,教材在本節課中知識量極大,安排了很多的教學重點和難點,這對教師教學和學生的學習將是一個極大的挑戰。對於剛剛進入高中的學生而言,很多學生對地理學習有非常濃厚的興趣,這對於解決這一教學過程中的難點有很大的好處;但是由於高一學生空間思維能力和邏輯推理能力的發展還不夠完善,對地球運動相關知識的理解具有相當大的難度,同時也與在學生心裏形成地理課就是簡單瞭解世界各地的風俗民情的地理學習觀念形成很大的衝突。因而如何將本節課的複雜的知識簡單化、抽象的知識具體化、說理的知識生活化,把知識量極大的教材轉化爲學生能夠理解的模塊,讓學生在現有的知識構架下完成相關知識的重構與理解,完成相關教學要求,而不至於讓本節知識成爲學生地理課程學習面前難以逾越的障礙,喪失地理學習的興趣將是教師的重要任務。

二、說教學目標

參考課程標準和對教材的基本內容的分析,我制定瞭如下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目標

(1)說出地球運動自轉和公轉運動的方向、週期、速度等一般特點,識記太陽日、恆星日、恆星年、迴歸年、國際日期變更線等基本概念

(2)通過讀圖理解地球自轉線速度,角速度的變化特點和地球公轉的軌道以及地球公轉速度的變化狀況

(3)理解黃赤交角的含義和由黃赤交角的存在而造成的太陽直射點的迴歸運動,能夠闡述太陽直射點回歸運動的過程

(4)理解由於地球運動造成的晝夜交替現象和由此產生的地方時和時差現象

(5)學會運用地方時和區時概念進行簡單的地方時和區時的計算

(6)理解由於地轉偏向力的存在而導致的地表水平運動物體的偏移

(7)理解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現象及其變化規律

(8)學會分析由於太陽直射點的迴歸運動形成的全球範圍和不同季節之間太陽輻射的分佈不均的機制和由此導致的五帶和季節變化現象

2.過程與方法

(1)通過對地球自轉和公轉的方向、速度和週期相關演示活動的學習,比較並概括地球自轉和公轉運動的異同

(2)通過小組討論活動,動手描繪太陽直射點的運動軌跡,理解太陽直射點的運動過程

(3)通過對不同區域水平運動物體受地轉偏向力影響而發生偏移現象的圖像的感知,理解地轉偏向力及其作用特點

(5)通過對晝夜長短變化和正午太陽變化的演示動畫和日照圖的判讀,以小組活動的

形式完成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變化規律的總結,闡述全球範圍和不同季節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規律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對地球運動及其地理意義的學習,能夠解釋生活中的與之有關的例如晝夜交替、四季變化等自然現象,形成科學的宇宙觀和世界觀

三、說教學重難點

參考高中地理課程標準和對教材內容的分析並結合高一學生的認知狀況,確定如下的教學重點和難點:

1 教學重點

(1)地球自轉與公轉的異同

(2)黃赤交角與太陽直射點的移動

(3)晝夜交替和地方時

(4)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

(5)四季更替和五帶

2. 教學難點

(1)恆星日和太陽日的區別

(2) 遠日點和近日點的比較

(3) 黃赤交角和太陽直射點的移動

(4)地方時和區時含義和計算

(5)地表水平運動物體的偏移

(6)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

四、說教學方法

由於本節內容所要達到的教學目標多元化而且只是目標的層次要求較高,加上教學內容說理性較強,是整個自然地理教學內容中的典型代表和教學難點,同時學生還未形成成熟的空間思維認知模式,需要教師在認真分析教材的基礎上採用合理的教學方法來完成教學內容。再次我主要採用以下幾種教學方法:

1、講解法:由於本節知識說理性質較強,需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對主要知識點給以準確的解讀,幫助學生理解一些難度較大的知識概念,進而形成自己的知識結構。

2、演示教學法:由於本節課知識對學生的空間思維能力要求高,因而需要結合多媒體輔助教學和教具演示的形式對地球運動的方向,太陽直射點的南北迴歸運動以及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等地理規律性知識進行演示教學,以協助學生構建空間思維的概念。

3、分組討論法和案例分析法:雖然知識的說理性強,但是我們也不能用講授法進行滿堂灌,而應該發動學生積極參與到知識框架的建構過程中來,對一些地理規律的運用發現教學法進行分組討論。

五、說教學過程

由於本節內容知識量大,需要讓學生理解和掌握的內容多,學生學習的難度大,因而將本節內容安排在三個課時內完成,第一課時完成“地球運動的一般特點”和“太陽直射點的移動”的內容,第二課時完成“晝夜交替和時差”和“沿地表水平運動物體的偏移”的相關內容,第三課時完成“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和“四季更替和五帶”的相關內容。 第二課時:地球運動的`地理意義(一)

1.導入新課

情景導入:16世紀時,“太陽中心說”的創始人哥白尼曾依據相對運動原理提出了地球自轉的理論,可從他提出這一理論後的相當長一段時間內,這一理論只能停留在讓人們從主觀上接受的水平,直到19世紀才被法國的一位名叫傅科的物理學家,用他自己設計的一項

實驗所證實,這就是著名的傅科擺實驗。這裏我們不再對傅科擺實驗作深入的研究,有興趣的同學可以查閱相關資料,在課外進行探討,今天我們主要來討論一下到底地球自轉對我們的生活有什麼影響呢?通過日常生活的積累和國中的地理的學習,大家能舉例說明一下是有哪些現象是受地球自轉引起的嗎?(3分鐘)

(設計意圖:通過向學生講授一個關於地球自轉的證明的例子一方面是拓寬學生的知識面,讓學生知道傅科擺及其作用;另一方面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進而引入地球自轉的影響包括哪幾個方面,通過學生的思考和討論以及教師的補充,讓本節課的教學內容能夠直觀地展現在學生面前,使學生了解本節主要的教學內容是什麼)

2.新課講授:

通過對學生答案的綜合,將本節課的教學內容即地球自轉引起的晝夜交替、地方時和沿水平運動物體的偏移的三個內容拋給學生,採用總—分—總的模式進行新課教學,帶領學生逐一探討地球自轉的地理意義的三部分內容,以便於更好地完成教學內容。

(1)晝夜交替現象

通過多媒體演示,讓學生觀察晝夜交替現象以及並讓其思考導致這種現象的原因,指出一方面一個不透明不發光的球體,因而有晝夜現象;另一方面因爲地球的自轉,在地球上任意地點會出現晝夜交替的現象。這裏採用多媒體演示不同原因形成的現象是不一樣,讓學生更直觀地理解晝夜交替現象的成因。然後逐一向學生講述晝夜交替現象中需要逐一地知識和內容,幫助他們理解晨昏線(圈)、晝(夜)弧、晝(夜)長的區別和聯繫,理解太陽日的意義,由於很多內容和知識概念對於學生來說比較新,在這裏主要採用講授法,通過學生觀看日照圖和對不同的知識概念進行判讀的形式完成教學活動。(15分鐘)

(2)地方時

地方時的講解是地球自轉意義中最爲困難的一個環節,因而也是本節課的重點和難點。用2012年倫敦奧運會比賽時間安排(以當時間進行安排)的實例承轉進入本節內容的學習,指出不同地方的時間是不同的,通過這個實例講解地方時、區時的含義和計算的相關內容,最後提問學生自己喜歡的奧運會節目是什麼,最後分小組對各自喜歡項目的比賽時間表進行時間換算,制定一個以北京時間爲基準的時間表,從而完成教學活動。由於地方時這個概念比較抽象,很多學生無法理解爲什麼不同地方的時間不一樣,因而需要採用講述法的形式讓學生理解地方時的第一是在同一緯度上,由於東邊的地點比西邊的地點先看到日出和日落,因而在人們的心中就形成時間早遲的區別,所以我們把同一時刻不同經線具有的不同的時間稱做地方時。同時結合多媒體演示來講解不同的經線地方時不同這一概念,進而引出地方時的計算公式,讓學生計算不同經線的地方時。然後指出地方時使用不方便引入區時的概念,和區時的計算,並指出一些地區主要的分區計時方式與區時的區別與聯繫。最後結合例子分組討論完成案例教學活動的內容。(20分鐘)

具體的教學模式如下:

教學實例 解決實例的問題

定義和計算 區時 地方時:定義和計算 幾個重要概念的梳理

(3)沿地表水平運動物體的偏移

通過一段視頻資料瞭解受地轉偏向力的影響,全球不同地區的事物發生偏移的現象,借視頻之口向學生講述偏移這種現象,進而帶領學生總結沿水平運動的物體的偏移規律,然

後讓學生完成不同地區物體偏移的練習,熟悉這一方面的內容。(5分鐘)

3.課後小結:

再次總結由地球自轉運動引起的晝夜交替、地方時和沿水平運動的物體的偏移三種現象,讓學生網上查閱資料,瞭解其他由於地球自轉產生的地理現象。

運動的地球教案篇2

各位評委:

大家上午好!

我說課的課題是: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1。5節《地球運動的地理意義(一)》。課型是新課。我將按說教材、說教法、說學法、說教學設計和說板書設計這五部分說課。

說教材:

教材分析:這一節包括三個部分的內容:晝夜交替、地方時和沿地表水平運動物體的偏移,本節是這一單元的重點,也是高中地理的奠基,具有承上啓下的作用。本節內容較抽象且難度較大,如何突破難點成了重中之重。

教學目標:學生已習得地球運動的基本形式,根據課程標準要求,設立如下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

1. 能解釋晝夜現象和晝夜交替產生的原因及區別。

2. 能根據要求計算地方時、時區和區時。

3. 能運用地轉偏向力的規律解釋常見的地理現象。

過程與方法目標:

1. 通過觀察光照圖找出晨昏線的一些特點,學會分析地理事物的規律。

2. 通過自己繪製時區分佈圖,學會尋找地理現象之間的聯繫。

3. 通過對比分析長江三角洲的發育圖,找出每幅圖的變化,並用自己的話說清三角洲形成的過程,學會從地理圖表提取地理信息及描述地理現象。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雖然幾次活動對培養情感、態度、價值觀並不能立竿見影,但我對學生有積極期望,這種期望會產生羅森塔爾效應(借用李家清教授論文裏的句子)。故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設定爲:

通過對眼、手、腦、口的調動,學會地理思維方法,體驗學習的樂趣。

教學重點:

地方時。

教學中學生可能遇到的難點:

由於受年齡、理解能力、空間想象能力的限制,可能會出現如下問題:

(1)在太陽高度角即太陽光線對當地地平面傾角的問題上,較難以理解。(臨時改爲:對太陽高度、太陽高度角及正午太陽高度區分不好。以致出錯。)

(2)在地方時差的計算中“遲”與“早”的概念容易混淆。

(3)地轉偏向力規律——北右南左中,左右難分。

說教法:

教無定法,針對本節內容較抽象的問題,可選用多媒體輔助教學,配合傳統教學方式,達到激活學生思維的目的。利用探究法、作圖法提高興趣。

說學法:

學會探究、學會聯繫、學會描述。

說教學程序:

說導入:

以實際生活爲例引導學生思考晝夜現象和晝夜交替現象產生的原因。

說重點:

觀察法突出重點:通過觀察某時刻光照圖,讓學生自主觀察晨昏線的特點:晨昏線平分地球,是過地心的大圓、晨昏線與太陽光線垂直、判斷晨線和昏線。

創設情景,利用生活地理激活思維,突出重點:春分日那天,全球晝夜平分,都是6點日出,18點日落。但是,當我在重慶106。5e聽到收音機裏報出“現在是北京時間6點整”時,並沒有看到日出,日出竟然晚點了,同學們能幫我解釋一下嗎?引導思考地方時與區時的差別。(該創意來自半隻煙老師)

說難點:

對比分析法突破難點:區分太陽高度、太陽高度角和正午太陽高度。糾正太陽高度是太陽高度角的簡稱,表示的是角度而不是高度或線段。

動手繪圖,加深印象,突破難點:繪製世界時區圖,取得地方時與區時的聯繫與區別,並形成空間思維,自主得出計算規律。

辨析法突破難點:地方時東早西晚。平時所說的某某睡得比你早起得比你晚,和我們地理意義上的早晚是有區別的。

說興趣點:

若時間充足,讓學生觀察地球儀自轉時墨水從北極流下的偏移方向,若時間緊迫,讓學生觀察視頻“厄瓜多爾赤道線上的怪現象”,規律:北右南左赤道無,緯度越高越顯著。培養提取有用地理信息的能力。

在遊戲中學:看圖找不同,既而描述長江三角洲的發育過程。培養描述地理現象的能力。

課堂的作用除了明確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外,還應拓展學生思維。故設計如下:重點掌握晝夜交替產生的原因,時間計算,地轉偏向力的規律。請學生思考,如果地球不自轉將會發生什麼現象,如果地球不是自東向西而是相反的自西向東自轉又會對人們產生什麼影響?

板書設計:板書設計除了要求簡明扼要、美觀規範外,還要能夠啓發學生思維,故板書設計引入“思維導圖”。(此處臨時改的,不是很清楚思維導圖的具體要求。)

運動的地球教案篇3

教學目標: 1、會用地球儀演示地球的自轉,說出地球自轉的方向、週期、並能夠解釋所產生的晝夜更替與時間差異現象

2、能夠結合日常生活中的實例,說明其與地球自轉的關係。

3、會用地球儀演示地球的公轉,說出地球公轉的方向、週期,並能夠解釋所產生的季節變化與熱量差異現象。

4、能夠結合當地季節變化的實例,說明其與地球公轉的關係。

5、 利用地球上的五帶分佈圖說出五帶劃分的界線,並能舉例說明各帶的特點。

該學習目標可以分解細化如下。

通過演示地球的自轉運動,初步建立地球自轉的空間概念,認識地球自轉的特點(繞轉中心、方向和週期)。

通過演示、觀察地球的自轉過程,理解晝夜更替、各地時間差異等現象與地球自轉的關係。

通過演示地球的公轉運動,初步建立地球公轉的空間概念,認識地球公轉的特點(繞轉中心、方向、週期和地軸傾斜方向)。

通過演示、觀察地球的公轉過程,理解四季的變化、晝夜長短的變化,五帶的劃分等地理現象與地球公轉的關係。

在實驗演示、觀察思考、總結歸納等探究過程中,逐步樹立求真務實的科學探究精神。

環節預設:導學(分組演示實驗)—讀學(看教材)—研學(合作探究)—展學(展示學習成果)

學法導引:通過分組演示地球的自轉和公轉,看課件,閱讀課本,合作探究完成要點點擊。

■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

用簡單的方法演示地球的自轉和公轉。

用地理現象說明地球的自轉和公轉。

?教學難點】

通過演示、觀察地球的自轉過程,理解晝夜更替、各地時間差異等現象與地球自轉的關係。

通過演示、觀察地球的公轉過程,理解中午太陽高低的變化、白晝和黑夜時間長短的變化、四季的形成、五帶的劃分等地理現象與地球公轉的關係。

■教學方法

?教法】

創設情景法、實驗探究法、讀圖分析法、總結歸納法、啓發引導法、交流談話法。

?學法】

情景感受法、實驗體會法、地圖觀察法、問題探究法、自主學習法、合作探究法。

■教學課時

1課時。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導入1:通過兒歌創設意境,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導入地球的運動

shape mergeformat

導入2:朝輝夕照,日月輪迴。你知道爲什麼太陽每天都是東昇西落的嗎?地球上的晝夜更替現象是如何產生的呢?導入地球的自轉

講授新課(實驗探究,歸納提升)

一、地球的自轉

實驗探究,觀察發現

在老師的指導下,小組成員轉動地球儀,觀察討論地球自轉的特點(繞轉中心、方向和週期)。

小組成員共同思考下列問題:

地球沿什麼方向繞地軸自轉?

你知道地球自轉一週是多長時間嗎?

在北極上空俯視,地球呈順時針方向旋轉,還是呈逆時針方向旋轉?若在南極上空俯視呢?

地球的自轉運動 自轉中心 自轉的方向 自轉一週的時間 產生的自然現象(舉例) 小組長協調大家的觀察討論結果,記錄員做好相關結論的記錄工作。

老師演示、點撥提升,幫助學生認識地球自轉運動的特點,並強化對地球自轉方向的繪圖工作。

實驗探究,觀察發現

小組長組織大家,繼續剛纔的實驗,用手電筒當光源照射地球儀,並按照地球自轉方向轉動地球儀,觀察、討論晝夜更替、各地時間差異等現象的產生,探究這些地理現象與地球自轉的關係。

小組長協調大家的觀察討論結果,記錄員做好相關結論的記錄工作。

老師用手電筒和地球儀演示畫圖、點撥提升,幫助學生理解晝夜更替、各地時間差異等現象與地球自轉的關係。

晝夜更替現象的產生、體驗和分析:

shape mergeformat

晝半球、夜半球和晨昏線(圈)的關係:

二、地球自轉產生的現象

(1)晝夜交替

shape mergeformat

各地時間差異現象的產生、體驗和分析:

(2、)時間差異:由於地球的自轉,地球上不同經度的地方出現了 差異。因爲地球的自轉方向是自 向 運動,所以總是 邊比 邊先見到日出。

承轉:兒歌:太陽大,地球小,地球繞着太陽跑,地球繞着太陽跑就是指地球的公轉運動

運動的地球教案篇4

?教學目標】:

1、知道極晝和極夜現象與地球公轉、自轉和地軸傾斜有關。

2、知道地軸傾斜的角度大小和極晝極夜發生的範圍大小有關。

3、能用模擬實驗、模型、示意圖等方法來解釋極晝和極夜現象。

4、在小組合作探究過程中能認真聽取其他同學的意見。

?教學重點】:極晝和極夜現象與地球公轉、自轉和地軸傾斜有關。

?教學難點】:地軸傾斜的角度大小和極晝極夜發生的範圍大小有關。

?教學準備】:地球儀,光源,極晝極夜現象的圖片等。

?教學過程】:

一、引入學習:

1、談話:地球的南極和北極,會出現很多令人奇怪的現象,比如:北半球到了夏季,太陽就會掛在天空幾個月而不落下,北極中心地帶的白天甚至可以長達半年之久;而到了冬季,就會連續幾個月不見太陽,北極中心地帶的黑夜甚至可以長達半年之久。我們把這樣的現象叫做極晝和極夜。

2、問題:我們已經知道,晝夜交替是地球自轉形成的,晝夜交替就是一天,可是極地的白天和黑夜竟然長達半年!我們能用所學的知識解釋這一現象嗎?

二、探究極晝和極夜現象:

1、談話:晝夜現象是地球自轉形成的,極晝和極夜現象夜可能與地球的運動有關。還記得地球是怎樣運動的嗎?

2、解釋極晝和極夜現象

(1)思考:利用手電筒、地球儀、示意圖等材料,我們怎樣能解釋極晝和極夜現象?

(2)學生分組實驗。

(3)全班交流。

(4)小結。

三、研討地軸傾斜的角度和極晝極夜範圍的關係:

1、討論:我們知道地軸傾斜的角度是23度,如果傾斜角度加大,會出現什麼現象?對地球有什麼影響?

2、交流。

四、總結延伸:

1、交流並記錄:

(1)在本單元中,我們研究了地球的運動,地球的運動主要有哪兩種形式?

(2)地球自轉的方向怎樣?週期多長?自轉有什麼特點?地球公轉的方向怎樣?週期多長?公轉有什麼特點?

(3)有什麼證據表面地球在自轉?有什麼證據表面地球在公轉?

(4)地球的運動出生了哪些自然現象?

2、延伸拓展:

我們還想知道地球運動的哪些問題?

?板書設計】:

極晝和極夜的解釋

地球自轉 公轉 地軸傾斜

運動的地球教案篇5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知道地球自轉和公轉運動的基本規律。

2.理解晝夜交替現象的產生原因和地理意義。

3.初步瞭解現實生活中需要具備時差知識。

4.知道地球公轉引起晝夜長短的變化和四季的變化。

5.知道五帶的界線及各自的特點。

能力目標

1.學會用地球儀演示地球的自轉和公轉。

2.能用簡單的工具演示晝與夜以及晝夜更替。

3.能用圖或親身體驗比較分析二分二至日太陽照射情況的差異,說明四季的變化。

4.初步學會繪製簡略的地球公轉示意圖,培養學生的空間想像能力和動手能力。

德育目標

通過地球運動的學習,使學生認識到世界上的物質是運動變化的,探索事物運動變化的規律必須用科學的精神和科學的方法,對學生進行辯證唯物主義教育和無神論教育。

●教學重點

1.地球自轉和晝夜交替。

2.地球公轉和四季變化、五帶的劃分。

●教學難點

1.實例解釋時差現象。

2.地球公轉和季節變化。

●教學方法

演示、分析、寫結論爲主的教學方法。

●教具準備

1.地球儀和手電筒等。

2.繪製有關投影片及教具。

●課時安排

第一課時地球的自轉和公轉規律地球自轉的地理意義--晝夜更替

第二課時地球公轉的地理意義--季節變化

第三課時地球公轉的地理意義--五帶劃分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導入新課]

方法1播放地球運動錄像導入。

方法2坐地日行八萬裏,巡天遙看一千河,這是毛澤東主席七律《送瘟神》中的詩句。人坐在地球上不動,爲什麼會日行八萬裏呢?原來地球不是固定不動的,而是始終在運動着。赤道的周長約4萬千米,在赤道上每天隨地球自轉一週正好是八萬裏。從本節課開始,我們就來學習地球是怎樣運動的及其產生的現象。

板書第二節地球的運動

[講授新課]

設問地球是如何運動的呢?請同學們先看一個演示,大家要注意仔細觀察。

演示教師用三球儀演示地球的運動。(如沒有三球儀,教師可在講桌中假設一個太陽,用地球儀進行演示)

提問從剛纔的演示中同學們觀察到地球的運動有哪兩種形式?

生答一是圍繞地軸自轉,二是圍繞太陽公轉。

過渡大家說的很好,下面我們就共同來看看地球在自轉和公轉的過程中有哪些規律。

板書一、地球自轉和公轉的規律

活動1.投影展示地球自轉和公轉比較表(見板書設計),並指導學生畫到筆記本上。

2.引導學生認識球體旋轉,必須繞軸轉動,並用地球儀演示,得出結論:地球自轉的旋轉中心是地軸。

3.教師用地球儀自西向東慢慢旋轉,引導學生觀察地球自轉的方向,得出結論:地球自轉的方向是自西向東。然後指導學生用手中的小地球儀(沒有地球儀的學生可將課本捲起來,一端標出北極,另一端標出南極代替地球儀)自己或以小組演示,也可讓部分學生上講臺進行演示。

4.讓學生將地球儀的北極對着自己演示地球的自轉,觀察地球做什麼樣的運動?(逆時針轉動)

5.讓學生再將地球儀的南極對着自己演示地球的自轉,觀察地球做什麼樣的運動?(順時針轉動)

6.讓學生列舉自然界什麼現象可以證明地球的自轉方向是自西向東?(每天太陽的東昇西落現象)進而引導學生根據日常生活體驗得出結論:地球自轉一週所需的時間是24小時(一天)。

7.組織學生討論我們爲什麼感覺不到地球在運動?教師可啓發學生坐火車或汽車的時候,當車行駛很平穩,又不看車外只看車內時的體驗得出結論。(由於我們也隨着地球轉動,因而並不感覺到地球在運動)

過渡通過演示、觀察,我們知道了地球在自轉運動時的規律。那麼,地球在公轉時,圍繞什麼旋轉?公轉的方向是否和自轉的方向一致?公轉一週需要多長時間?

活動1.指導學生閱讀課本p11第一自然段,並把得出的結論填入表格中。

2.組織學生閱讀課本p9閱讀材料是天轉還是地轉。

3.組織學生進行趣味演示,兩人一組,一人代表地球,一人代表太陽,叫若干組上講臺演示地球自轉,同時在圍繞太陽公轉,大家觀察、評判,看哪一組演示的好。並糾正演示中出現的問題。

4.在學生演示的基礎上,讓學生觀察思考:地球無論是自轉,還是公轉的過程中的姿勢是直立着身子轉呢?還是傾斜着身子轉呢?地軸在空間指向的方向改變不改變?(傾斜着轉,保持不變,北極始終指向北極星附近)繼而得出結論:地球轉動的特點是地軸傾斜,空間指向不變。

過渡通過演示、觀察,同學們對地球自轉和公轉的規律歸納的很好。下面我們來看看地球自轉時會產生什麼現象?有什麼意義?

板書二、自轉的地理意義

演示1.教師用地球儀把亞洲、歐洲和非洲面對學生,讓學生觀察能否看到南北美洲?爲什麼?(不能,因爲地球儀是一個不透明的球體)教師同時指出,地球也是一個不透明的球體。

2.教師用手電筒作光源(太陽),照射在地球儀上,讓學生觀察產生什麼現象。(朝向太陽的半球爲晝,背向太陽的半球爲夜)然後教師指出這種晝夜現象是在地球儀不動的情況下產生的。那麼,假如說地球也不自轉,是不是也會產生這種晝夜現象呢?(是的,地球不動,同樣會產生晝夜現象)

3.繼續演示,教師慢慢自西向東轉動地球儀,讓學生觀察晝半球和夜半球發生什麼變化?(晝半球不斷變成夜半球,夜半球不斷變成晝半球)然後教師進一步指出:這種地球儀上晝半球和夜半球不斷相互更替的變化,說明地球上產生晝夜更替的現象是地球自轉的結果。

朝向太陽的半球--晝

板書晝夜更替

背向太陽的半球--夜

活動1.指導學生以小組(按學生拿的地球儀和手電筒的數量,把學生分成若干組)演示地球的自轉運動及觀察晝夜更替的現象。並讓學生結合生活體驗,計算每天我們在夜半球和晝半球大體經歷多長時間?(學生議論回答後,教師需指出12小時左右,究竟多長時間因季節和所在緯度不同而有差異,待上高中學習時,再深入瞭解)進而讓學生議議完成一次晝夜更替需要多長時間?有什麼意義?引導學生認識人們以1天(24小時)爲單位的起居和作息時間與地球自轉的關係。

2.讓學生在地球儀上找到北京和美國的紐約,然後演示觀察,當北京是傍晚時,紐約是什麼時間?(早上)並看課本暢暢和姨媽的問候,思考在同一時刻,爲什麼會有時間上的差異?

3.讓學生帶着上述問題繼續演示。指導學生先在地球儀上同一緯線上做了3個標記,然後自西向東慢慢轉動地球儀,觀察3個標記從夜半球進入晝半球的順序有什麼特點。引導學生認識相對位置偏東的標記,要比位置偏西的標記先進入晝半球,也就是說,在同緯度地區,偏東地點要比偏西的地點先看到日出,顯然在時刻上偏東地點要比偏西地點早一些,使學生知道地球的自轉還使地球上不同經度的地區產生了時刻的差異。在地球上,不同經度的地方,就有不同的時刻。

4.讓學生列舉自己所遇到的時差問題的例子,並思考如果觀看在國外舉行的各種國際體育比賽的電視直播時,如何來計算時差準時收看呢?教師啓發學生按地球24小時轉動360°來計算出:經度每隔15°,時間相差1小時。讓學生了解時刻計算東早西晚,東加西減的一般方法。

5.投影展示:①日本的東京於今天當地時間下午3點鐘有一場精彩的中日足球賽,在北京中央電視臺直播的時間應是幾點鐘?

②俄羅斯的莫斯科也於今天當地時間下午3點鐘有一場中俄籃球友誼比賽,我們在家打開電視收看的時間應是幾點鐘?

教師指出我們全國統一採用的是北京時間。然後指導學生進行計算:①東京和北京的時差是1小時,且北京在東京以西,所以,中央電視臺直播的時間應該是:15-1=14,即下午的2點鐘;②莫斯科和北京的時差是5小時,且北京在莫斯科以東,所以,我們在家打開電視收看的時間應該是:15+5=20,即晚上的8點鐘。

練習(見備課資料,教師可根據時間組織學生進行反饋練習)

[課堂小結]

投影展示板書設計,總結新課,並強調地球自轉是地球上產生晝夜更替的基本原因,更替二字是關鍵。

●板書設計

設計1

第二節地球的運動

一、地球自轉和公轉的規律

1.自轉--繞軸旋轉--自西向東--一天

2.公轉--繞日旋轉--自西向東--一年

二、地球自轉的地理意義--晝夜更替

設計2

●活動與探究

1.通過查資料或上網等方式,蒐集能夠證明地球自轉的方法。

2.地球上產生晝夜現象的原因是什麼?地球上產生晝夜更替現象的原因是什麼?假設地球不自轉,能否產生晝夜更替的現象?如果能產生,那麼,需多長時間晝夜更替一次?

第二課時

[導入新課]

教師提問複習地球公轉運動的規律後承轉:我們已知道了地球自轉產生了晝夜更替現象,那麼,地球公轉會產生什麼樣的自然現象呢?

[講授新課]

設問同學們,地球在圍繞太陽公轉時,地球是傾斜着身子,而且地軸的空間指向保持不變(教師出示地球儀說明)。假如地球是直立着身子(地軸與公轉軌道面成90度)圍繞太陽公轉會產生什麼自然現象呢?

活動1打比方,把講桌比作公轉軌道面,講桌中心放一個自制的有支架的四個水平方向帶有光線箭頭的太陽(支架的高低要使光線箭頭指向演示用的地球儀赤道爲準),並把地球儀上的赤道、南、北迴歸線用紅紙條明顯地標出來。

2.投影展示演示比較表

項目假設性演示模擬性演示

地球繞日公轉一週所需的時間(一年)(一年)

地球繞日公轉時的姿勢(直立)(傾斜)

某地一年內正午太陽高度有無變化(無)(高低不同)

某地一年內每天晝夜長短有無變化(無)(長短不同)

某地一年內各月獲得熱量有無差別(無)(多少不同)

原因分析(太陽始終直射赤道)(太陽有時直射赤道,有時直射南、北迴歸線)

3.教師用地球儀在講桌上分別進行以上兩項演示(可以用電腦動畫演示),要求學生以學生小組邊觀察、邊思考、邊討論、邊記錄表中內容。

4.組織學生交流各小組觀察、討論的情況後,教師指出:同學們,通過以上對比演示,使我們知道了假如地球是直立着身子圍繞太陽公轉,一年內我們的日常生活可就單調乏味了。正是由於地球在繞日公轉時地軸傾斜,且它的空間指向不變的轉動特點,才使我們在一年內有了現在這樣冬去春來的豐富多彩的生活環境。

過渡那麼,一年內冬去春來的季節變化是如何形成的呢?下面我們以北半球爲例,進行演示分析。

板書季節變化

活動1結合自己的生活體驗思考:①在同一天中,早、午、晚三個時段相比,哪個時段我們感覺到太陽光照射最厲害?(中午最厲害)那麼,你能從這一現象中總結出什麼規律來嗎?(引導學生議論發言)使學生認識太陽光線照射到地面的角度越大,地面所得到的太陽光熱能量越多,反之越少。進而給學生說明太陽光線照射到地面的角度,就是課本中提到的太陽高度。正午太陽高度,也就是一天中12點時的太陽高度。太陽高度不用大小來說,而是用高低來表述,太陽高度高,也就是太陽光線照射到地面的角度大,地面獲得的熱量就多;太陽高度低,也就是說太陽光線照射到地面的角度小,地面獲得的熱量就少。一天之中我們感到中午比早晚熱,就是中午的太陽高度比早晚高,獲得的太陽熱量多的緣故。陽光直射是指太陽高度爲90度,陽光斜射是指太陽高度小於90度。(必要時可用手電筒對着牆壁演示,使學生明確太陽高度的高低以及與地面單位面積上獲得太陽光熱多少的關係)

②與太陽光熱能量在一天中的變化規律同理,結合當地的情況,說明太陽光熱能量在一年中的變化有什麼規律呢?(教師引導學生按春→夏→秋→冬的順序依次回答)

③一年之中,當地每天白晝的時間一樣長嗎?(不一樣)什麼季節較長?(夏季)什麼季節較短?(冬季)白晝時間的長短與獲得太陽熱量的多少有什麼關係呢?(白晝時間越長,獲得的太陽光熱就越多,反之越少)

2.投影展示演示分析引導表(見板書設計)

3.教師按冬至→春分→夏至→秋分的順序,一邊重複剛纔的模擬性演示,一邊引導學生結合課本p11地球公轉示意圖,以學習小組邊觀察、邊思考、邊討論、邊記錄表中內容。在演示到地球在公轉軌道上冬至日和夏至日的位置時,教師注意要簡要說明南、北緯23°26′爲什麼被稱爲南、北迴歸線。

4.組織學生以自己的家鄉爲例,結合觀察、記錄的內容進行交流總結,使學生認識由於地球公轉,引起在一年中正午太陽的高低變化和晝夜長短的變化,導致地球上所接受到的太陽光熱的多少隨季節而有規律地變化,從而形成了四季。並給學生指出我國絕大多數地區,都能感受到這種顯着的四季變化。

5.組織學生進行反饋練習(見備課資料,教師視情況而選擇使用)。

[課堂小結]

根據板書設計表格、師生邊議論,學生邊整理課堂筆記,並強調四季變化爲本節的重點。

●板書設計

設計1

設計2

設計3

半球北半球

節氣冬至春分秋分夏至

時間12月22日前後3.219.236月22日前後

陽光直射的緯度南迴歸線(23.5°s)赤道北迴歸線(23.5°n)

正午太陽高度最低過渡最高

白晝時間最短(晝短夜長)晝夜平分最長(晝長夜短)

地面獲得太陽光熱狀況最少,氣溫最低過渡最多,氣溫最高

季節冬季春季秋季夏季

月份12、1、23、4、59、10、116、7、8

半球南半球相反

●活動與探究

1.對照課本p11圖1.19,完成一幅簡略的.地球公轉示意圖。

2.學校所在地一年之中,夏季地面得到的太陽光熱多,氣溫較高;冬季地面得到的太陽光熱少,氣溫較低。這是什麼原因?

第三課時

[導入新課]

方法1由於地球是個很大的球體,在同一時間上,緯度不同的地方,受到的陽光照射的情況不同,冷熱有差異,因此,人們根據太陽熱量在地球表面的分佈狀況,把地球表面劃分爲五個帶。

方法2複習提問四季的形成後提出:同學們回答的很好。由於地球繞日公轉,在一年中正午太陽的高低變化和一年中白晝時間的長短變化,使地面得到的太陽光熱的多少隨季節而有規律的變化,從而形成了四季。這是就同一地方,不同的時間獲得太陽光熱的多少而言的,那麼,不同緯度的地方,在同一時間內,獲得太陽光熱的多少又是什麼狀況呢?我們用這節課共同探討學習。

板書地球公轉的地理意義--五帶劃分

[講授新課]

讀圖思考請同學們閱讀課本p11圖1.19地球公轉示意圖思考:太陽直射點移動的範圍如何?試畫一幅簡圖加以說明。

組織活動讓學生以學習小組觀察歸納,並畫出簡圖。然後用實物投影展示若干小組的簡圖並讓各組代表說明交流。最後教師邊點撥邊畫圖說明:太陽直射點在南北迴歸線之間來回移動,也就是太陽直射點的範圍最北可以達到北緯23.5度,最南可以達到南緯23.5度。南、北迴歸線以南以北地區沒有太陽直射。

討論解答讓學生觀察課本p12圖1.20地球上的五帶,思考:北緯66.5度和南緯66.5度兩條緯度爲什麼分別叫北極圈和南極圈?組織學生根據自己已有的知識和了解自由發言、描述。

評價點撥在學生自由發言交流後,教師可列舉一些實例描述出現極晝、極夜的景象,如位於北極圈內的瑞典北部,被稱爲子夜太陽的故鄉,在每年的5月18日至7月14日的午夜12點,一團火球剛落在地平線上,隨即立刻升起,光芒萬丈,直射天空,觀者皆嘖嘖稱奇。在這一段時期內,這裏沒有黑夜,太陽每天24小時懸在天上,毫不吝嗇地把光和熱灑向大地。再如,挪威的哈默菲斯特位於北極圈內,是瀕臨挪威海的一個港口。那裏的冬天有兩個半月見不到太陽,長夜漫漫,路燈連續幾個月不滅,人們只能在燈光下工作和生活。通過這些描述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探索大自然奧祕的慾望。然後指出發生極晝、極夜現象的地區出現在南緯66°34′以南和北緯66°34′以北的地區。因此,把這兩條緯線分別稱爲南極圈和北極圈。

畫圖標線指導學生畫出地球上五帶劃分略圖,標出南北極圈、南北迴歸線、赤道五條緯線,讓學生明確五帶各自的範圍,填出五帶的名稱。

角色扮演把全班學生分爲三個小組,分別代表熱帶、北溫帶和北寒帶的兒童,討論、感受歸納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四個節氣時,各自所在溫度帶接受到的太陽光熱能量狀況和晝夜長短的變化情況,以及總結出所在溫度帶的氣候特徵。並推薦出5名同學就四個節氣和氣候特徵分別在全班交流。

交流評價在各組討論、推薦出發言代表後,從代表各溫度帶在春分這一節氣時發言的3名學生開始,按春分→夏至→秋分→冬至→氣候特徵的順序,組織學生交流,讓學生了解、比較在同一時間(季節)各帶太陽高度不同,晝長時間不同,因而獲得的太陽光熱也不同,因此,根據獲得太陽光熱的多與少,把地球表面劃分成了五個帶。在學生交流過程中,教師要注意及時點撥、評價,最後進行小結。

反饋練習

[課堂小結]

1.投影展示本節知識要點總結與檢測,師生邊回憶複述,邊歸納要點,強調重點。

2.通過本節的學習,我們認識了地球上的許多地理現象。如晝夜更替、季節變化、五帶形成等,這些都與地球的運動有關,而不是什麼上帝的主宰、什麼神的力量決定的。我們要樹立辯證唯物主義世界觀,用科學的精神和科學的方法來探索事物的運動和變化規律。

●板書設計

設計1

設計2

設計3

●活動與探究

我國大部分地區屬於五帶中的哪一帶?在當地,竹竿的影子在一年中的什麼時候朝南?什麼時候朝北?有找不着竹竿影子的時候嗎?爲什麼?

運動的地球教案篇6

一.教材分析

1.教學內容

本節的主要內容是分析地球運動的地理意義——晝夜更替及晨昏線。

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節內容是地球運動的地理意義,它對自然地理中的物質運動和能量交換,整體性和差異性都有重要影響,是地理學的基礎理論。因此本節知識是高中地理的主要內容之一,在高中地理學習中具有基礎性地位。

由於地球運動具有難以感知的特性,不少學生在學習時還會存在一定的障礙,但對於培養學生科學探究精神和空間智能有較大促進作用。

3.設計思路

本節內容以建構主義理論爲指導,採用情景——設疑——探究——建構的學習模式,通過實驗,演示,畫圖等創設問題情景,使抽象的地球運動具體化,生動化。學生進行質疑,探究交流,歸納,實現自主學習,探究學習,合作學習,培養學生的地理學習能力。

二、學情分析及學法指導

高一學生身心發育趨於成熟,已初步具有地理邏輯思維能力,探究能力,能在教師的引導下獨立地解決問題,故在教學中以啓迪學生思維爲核心,以學生主動參與爲標誌,在自主學習方式下分組討論,進行有效教學。根據課標的要求和本節的知識結構,遵循地理教學的基本特點與規律,我在教學中採用以下學法指導。

首先,在生理上,青少年好動,注意力易分散,愛表現自己,抓住這一生理特點,創造多種機會和條件,讓學生參與進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使學生學會

合作學習。這樣可使學生在探究性學習中,掌握比較、分析綜合,歸納總結等科學的學習方法。

其次,有效利用互聯網和圖書館知識量豐富、資源共享這些優點,我鼓勵學生從互聯網和圖書館中獲取知識,向學生介紹一些網站,搜索引擎和關鍵詞,教給學生獨立獲取知識的方法。

三、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瞭解晝夜更替現象

2.理解晨昏線的地理意義

3.學會晨昏線的判讀

(二).過程與方法

通過參與地理實驗的探究以及相互討論,自主學習,合作學習,並且彙報探究成果的這一過程,引導學生主動去尋找問題,發現問題,以及尋求解決問題的各種途徑。最後,運用適當的方法和手段,表達、交流、反思自己地理學習和探究的體會、見解和成果。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對學生眼、手、腦、口的調動,讓學生學會地理思維方法,體驗學習地理的樂趣。培養他們求真,求實,善於觀察,尋根問源的科學態度和熱愛生活的情操。

四、教學重點,難點

1.重點:晝夜更替現象;晨昏線

2.難點:晨昏線的應用

五、教學方法

1.教法:小組合作學習法、情景教學法、學案導學法。

2.學法:引導學生自主探索,創造機會讓學生合作、探究、交流。

六、教具準備:

地球儀、手電筒,多媒體教學軟件

七、教學過程

運動的地球教案篇7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1、火山和地震會改變地球表面的地形。

2、火山和地震是由於地球內部的運動造成的。

3、地球內部的運動會引起地殼的運動,從而形成山脈、高原、裂谷和海溝等地形地貌。

4、地球表面的變化有時是迅猛激烈的,有時是緩慢不易覺察的。

過程與方法:

1、閱讀資料,瞭解火山和地震是怎樣改變地形地貌的。

2、做板塊運動的模擬實驗,想象和理解地球內部的運動對地表形態的影響。

3、認識到地球內部是不斷運動着的,地表的地形地貌是不斷變化着的。

【教學重點】

火山和地震會改變地球表面的地形,它們是由於地球內部的運動造成的。

【教學難點】

地球內部的運動會引起板塊運動,板塊運動影響和改變着地表的地形地貌。

【教學準備】

分組器材:有關火山和地震的資料。

教師演示:

火山和地震對地形地貌影響的圖片或課件、反映地殼板塊運動的圖片或課件。

【教學過程】

一、引入

地球表面的地形會不會發生變化呢?是什麼力量在作用它發生變化呢?今天這節課,就讓我們一起來好好研究一下吧!

二、瞭解火山和地震

1、知道火山和地震嗎?能把知道的和大家交流交流嗎?

2、師生共同交流收集來的關於火山和地震的資料。教師着重引導學生閱讀分析書本上的三個相關事例。

3、通過剛纔的交流和學習,大家都已經知道了火山和地震會使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發生變化,那麼是什麼原因引起了火山和地震呢?

三、探究地球內部的運動

1、教師介紹

火山和地震是地球內部運動引起的。我們知道,地球內部可以分爲地殼、地幔、地核三部分。可是你知道嗎?在地球的深部,越往下去,溫度就越來越高,壓力也越來越大。地球的深部物質就像一鍋煮熱的粥,在不斷地運動,驅動地球的表層運動,造成地球表層的變化。

2、學生閱讀資料

許多科學家認爲,組成地球外殼的岩石圈原來是一個整體,後來地球內部運動的力量使它分裂成幾塊,形成了現在的大陸板塊。就像漂浮在煮沸的熱粥,這些大陸板塊相互碰撞、分離、平移,從而導致地表的巨大變化。如形成山脈、高原、裂谷和海溝等。還會引發火山爆發、地震、海嘯等。

3、教師課件演示地表分裂形成六大板塊,以及六大板塊間的相互碰撞、分離、平移等運動方式。

4、指導學生做板塊運動的模擬實驗

實驗一:幾塊不同顏色的毛巾摺疊在一起表示不同的地層,用手從毛巾的兩端向中間擠壓。模擬板塊的擠壓會形成褶皺。

實驗二:幾塊不同顏色的橡皮泥疊在一起表示不同的地層,用手從兩端往外拉,橡皮泥斷裂。模擬岩層斷裂和錯位。

實驗三:一塊長方形泡沫塑料塊,側面染出不同的層次表示地層,在上面畫出一條河,然後從中間斜着切開。模擬兩塊岩層的上下錯動、水平錯動等不同的錯位方式。

5、小結

四、總結延伸

1、地球上海陸的形成和分佈、陸地上大規模的山系、高原和平原的地貌格局,都是地球內部運動引起地殼運動的結果。

2、地殼內部的運動能使地表形態發生不斷的變化,有的猶如火山、地震一樣猛烈而迅速,也有的如喜馬拉雅山年復一年的隆起般緩慢而令人難以察覺。

3、地球內部的運動能引起地形地貌發生改變,但還有另外一種緩慢的,在短期內難以察覺的力,也在影響着地形地貌的變化。那就是流水、風、冰川、海浪等自然力的作用。它們是怎樣影響着地球表面的呢?我們將在以後的學習中進行探究。

五、課後活動

注意繼續收集並和同學交流火山和地震的事例和相關資料。

運動的地球教案篇8

第一章地球和地圖

第二節《地球的運動》教學設計(第2課時)

個案設計 個性化修改 教學設計

第2課時

複習導入

(複習自轉的相關知識,內容略)

講授新課

教師:地球在自轉的同時,還圍繞太陽不停地公轉。

二、地球的公轉(板書)

活動1請同學自讀教材關於地球公轉內容,完成下列內容

(教師在學生閱讀時板書以下內容)

二、地球的公轉(板書)

方向:自西向東(逆時針)

週期:一年

公轉中心之一:太陽

軌道:近似圓形的橢圓

結合圖地球公轉示意圖

教師演示1:地球的公轉(充分利用地球儀、電筒等材料。演示時務必注意地軸的傾斜方向),請同學們認真觀察並思考:

地球繞什麼在公轉?地球公轉的方向是什麼?(太陽。自西向東)(學生回答,教師略作歸納,並講述公轉的週期)

地球在公轉的過程中地軸是傾斜的還是豎直的?地軸指向是否發生了變化?(傾斜的。沒有)

(板書)特徵:a、地軸與公轉軌道夾角度

b、地軸的北極總指向北極星附近

教師演示2:教師在講臺上擺好地球的“二分二至日”的四個位置,將自制的十字光源放在四個地球位置中間,觀察太陽直射情況。

學生與老師一起畫出地球公轉示意圖,邊討論邊填表格。

節氣

日期

太陽直射的緯度

北半球晝夜長短

獲得太陽光熱

冬至

前後

°s

白天最短,夜晚最長

最少

春分

前後

一樣長

一樣多

夏至

前後

°n

白天最長,夜晚最短

最多

秋分

前後

一樣長

一樣多

(板書)產生現象:四季變化

(說明:“二分二至”是國中地理學生時的難點,教師演示時一定注意地軸傾斜角度及方向,並邊演示邊畫圖,注意分解難點)

活動2請2名學生上講臺,用自己的腦袋當太陽和地球,根據自己的理解演示“地球公轉”。

(設計說明:讓學生在表演中體驗地球公轉的真實狀態,爲理解地球公轉特徵打基礎。歷屆教學證明,這個活動學生非常喜歡,記憶深刻。哈……這絕對是本節課的亮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