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簡歷模板館>熱點>教師文案>

蓮與藕教案7篇

教師文案 閱讀(1.31W)

對於教育工作者來說,每一篇優秀的教案都是辛勤奮鬥的心血,教案是老師爲了更有力把握知識點預先撰寫的應用文種,本站小編今天就爲您帶來了蓮與藕教案7篇,相信一定會對你有所幫助。

蓮與藕教案7篇

蓮與藕教案篇1

戴項鍊的故事作品分析: 這是一篇充滿了童趣的故事,生活中,我們經常可以看到孩子們因爲貪玩而無法堅持做完一件事情,家長也經常有說教無效的頭痛經歷,然而故事就是通過一個個活靈活現,性格迥然的小動物形象在面對誘惑時,有的抵抗住了,有的通過想辦法動腦筋來抵抗,有的沒有經受住抵抗,違反規則來反映只有經受住考驗,抵抗住誘惑,堅持到底,成功更甜蜜。這既是一場跑步比賽,更是一場毅力比賽。

一、活動目標

1.能仔細觀察畫面的一些細節及變化,理解故事情節。

2.樂意發表自己的想法,語言清楚完整。

3.懂得堅持能獲得成功的道理。

二、活動準備

教師:單頁多幅圖片一張、配樂故事錄音、老牛頭飾、哨子、

根據故事情節制作的果子項鍊、蟲子項鍊、青草項鍊、乾魚項鍊。

幼兒:見兒童用書 21 頁。

三、活動過程

(一) 活動流程圖

激趣導入——觀察圖片——理解故事——完整傾聽——質疑

(二) 活動流程:

1.激趣導入

教師引導語:小朋友,你們瞧,我是誰?(老牛裁判)今天森林裏要舉行一場特別的賽跑。等會我要給小動物們戴這幾串特殊的項鍊,(插問:這是什麼項鍊呢?引導幼兒觀察項鍊)如果誰能戴着自己的項鍊跑到終點就能取得勝利。誰想和我一起當裁判?

2. 觀察圖片 理解故事內容

(1) 觀察圖片??

教師引導語:小裁判們,讓我們去看看哪些動物來參加比賽?

觀察圖片一,提問:哪些動物來參加比賽了?

教師過渡語:瞧它們已經準備好了,戴上了項鍊站在了起跑線上。和我一起發令吧。

觀察圖片二

教師引導語:聽到哨聲,小動物們撒開腿向前跑去。跑着,跑着,在路上發生什麼事情?(幼兒相互交流後表達,在表達過程中教師引導幼兒觀察圖片中的記號、細節,啓發幼兒推測動物們的心理)

教師小結:小猴——沒跑多遠,小猴盯着果子項鍊抓耳撓腮。

公雞——公雞將玉米粒數了又數,越數越心癢。

小羊——鮮嫩的青草把小羊饞得直哼哼。

小貓——乾魚被小貓的口水弄得溼漉漉的了。

教師過渡語:糟糕,食物項鍊把小動物們饞得口水直流,小動物們能堅持跑完嗎?我們來猜一猜。(鼓勵幼兒大膽表達自己的猜測)

[page_break]

(2) 觀察圖片三

教師過渡語:小動物們是怎麼想怎麼做的呢?我們接着完下看。提問:小裁判們,你看見了什麼?

教師引導語:小貓在幹什麼呀?(小結:小貓實在忍不住,就停下來吃起乾魚項鍊了。)

小猴和公雞他們在做什麼?說什麼呢?(小猴子想出了交換項鍊的好辦法)

小羊呢?它有沒有把項鍊吃掉,它是怎麼想的呢?(小羊想:連饞嘴都忍不住,多沒出息呀。小羊沒吃青草項鍊繼續向前跑)

3) 觀察圖片四

教師引導語:

① 比賽馬上就要結束了,小裁判們讓我們一起去看看究竟是誰獲得了賽跑冠軍?(教師出示獎牌)誰獲得冠軍就能戴上這塊金燦燦的獎牌。

② 教師出示圖片四,引導觀察:小裁判們,現在你們可以商量一下。(幼兒相互交流自己的判斷)

建議教師小結:有的小裁判認爲小猴真聰明,想出瞭解決問題的好辦法,應該得冠軍;有的小朋友覺得小貓跑在

最前面應該取冠軍;也有的小朋友覺得小羊不吃青草堅持跑到終點應該得第一。你們講得都有道理,不過,今天我們進行得可不是普通的賽跑,而是毅力賽跑,只有戴着自己的項鍊跑到終點的才能獲得冠軍。小裁判們,請幫忙檢查一下他們的項鍊。

教師再次提問:現在你們再看看誰能獲得冠軍呢?

幼兒判斷後爲獲勝者戴上獎牌。

遷移提問:小朋友,你有沒有碰到過困難但是堅持下去的事情呢?(塗顏色的時候,體育鍛煉的時候……)

(4) 小結:的確,我們會碰到一些讓我們難以堅持的事情,這時候你可以想想“戴項鍊比賽”,想想獲得冠軍的小羊,堅持下去,或許你就會獲得成功。

3.完整傾聽故事

教師引導語:這個有意思的故事就叫“戴項鍊的比賽”我們一起來邊聽邊看。

4.質疑

教師小結語:今天的比賽真精彩,下次我們小小運動會時再請大家當裁判。

蓮與藕教案篇2

14 《詩經》兩首

一、讀準字音

姝( ) 俟( ) 城隅( )

踟躕( )( )孌( )彤管( )

煒( )荑( )洵( )

垝垣( )( )漣漣( )桑葚( )

愆期( )

[答案] shū sì yú chí chú luán tónɡ wěi

tí xún guǐ yuán lián shèn qiān

二、辨識通假

(1)愛而不見,搔首踟躕 ( )

(2)說懌女美( )

(3)自牧歸荑,洵美且異( )

(4)匪女之爲美,美人之貽( )

(5)氓之蚩蚩,抱布貿絲( )

(6)將子無怒,秋以爲期( )

(7)于嗟鳩兮,無食桑葚( )

(8)士之耽兮,猶可說也;女之耽兮,不可說也( )

(9)淇則有岸,隰則有泮( )

[答案]

(1)愛,通“薆”,隱藏,遮掩;見,通“現”,出現

(2)說,通“悅”,喜愛;女,通“汝”,你,代指“彤管”

(3)歸,通“饋”,贈送

(4)匪,通“非”

(5)蚩蚩,通“媸媸”,笑嘻嘻的樣子。一說是忠厚的樣子

(6)無,通“毋”,不要

(7)於,通“籲”,嘆息

(8)說,通“脫”,解脫

(9)泮,通“畔”,邊,岸

三、一詞多義

(1)將

(2)??

(3)之

(4)以

(5)其

[答案]

(1)動詞,請,願 動詞,扶持,扶助 名詞,將領,將帥 副詞,將要 副詞,且,又

(2)動詞,說 名詞,話 語助詞,用在句中無實義

(3)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無實義 句末助詞,補足音節,不譯 結構助詞,的

(4)連詞,來,表目的 介詞,用 介詞,把 副詞,通“已”,已經

(5)代詞,它的,代指桑樹 代詞,他的,代指士 助詞,無實義 代詞,你,代指氓

四、詞類活用

(1)夙興夜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匪我愆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三歲食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其黃而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士貳其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二三其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名詞作狀語 在早晨;在夜裏

(2)名詞作動詞 延誤

(3)形容詞作名詞 貧苦的生活

(4)形容詞作動詞 變黃

(5)數詞作動詞 不專一。指變了心

(6)數詞作動詞 三心二意

五、古今異義

(1)至於頓丘

古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義:表示達到某種程度,或表示另提一事。

(2)秋以爲期

古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義:認爲。

(3)三歲食貧

古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義:指三歲的年齡。

[答案] (1)至,到,到達;於,助詞,無義。(2)把……當作。(3)多年。

六、文言句式

(1)匪女之爲美。( )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秋以爲期。( )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俟我於城隅。( )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愛而不見,搔首踟躕。( )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判斷句 不是你(荑草)有多美。

(2)賓語前置句 把秋天作爲婚期。

(3)狀語後置句 在城上的角樓裏等我。

(4)省略句 (靜女)隱藏起來不出現,(我)心裏遲疑着急抓頭皮。

七、文白對譯

?靜女》

?氓》

[資料鏈接]

?詩經》——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

?詩經》是我國第一部現實主義詩歌總集,它收錄了從西周初年到春秋中葉,即公元前1100—前600年左右的詩歌305首,故又稱“詩三百”。按用途和音樂分“風、雅、頌”三部分,其中的“風”是指各地方的民間歌謠,“雅”大部分是貴族的宮廷正樂,“頌”是周天子和諸侯用以祭祀宗廟的舞樂。《詩經》的主要表現手法是賦、比、興,與風、雅、頌合稱“六義”。

?詩經》產生的年代是奴隸社會中後期,這時候封建的道德禮教尚未成形,地方文化自由發展,因而這一時期的愛情詩更多地體現出一種自由浪漫的風格,表現男女愛情的詩篇大都寫得十分淳樸而熱烈、率真而健康。例如大家耳熟能詳的《關雎》,這首古老的愛情詩反映了當時青年男女對美好婚姻的追求,再如《靜女》寫青年男女的約會,表現了大膽而熾烈的情愛。

隨着私有制和父系社會的確立,男女地位的不平等就逐漸顯現出來,婦女在社會和家庭中的地位就非常低下了,許多女子都遭受了被丈夫拋棄的悲慘命運。《氓》就是一首比較著名的棄婦詩。詩中女主人公的悲劇在兩千多年前的舊社會具有普遍意義。

[文本鑑賞]

?靜女》選自《詩經·邶風》,是一首優美的愛情詩。它以第一人稱“我”(男青年)的口吻描寫了與戀人約會的情景,描繪了“我”見到戀人前後的不同心情。這首詩格調輕鬆優美,把民間一對男女戀人約會時的情景描寫得生動活潑,充滿了濃郁的生活氣息。

?氓》選自《詩經·衛風》,是“衛風”中最長的一首民歌,也是《詩經》中較有代表性的一首棄婦詩。它是一首敘事詩,全詩以第一人稱“我”(女主人公)的口吻,描述了一個婦女被丈夫遺棄後,回憶當初戀愛、結婚的經過以及婚後的遭遇,訴說了自己對不幸婚姻的痛苦、怨恨之情,同時也表現了該女子堅毅的性格。

靜女愛之美好

①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愛女及物

②清醒、剛烈

[文本深讀]

一、閱讀《靜女》,回答問題。

1.請結合詩句,分析《靜女》一詩中的男女主角的形象特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由“搔首踟躕”可知,男主角是個憨厚純樸的小夥子。由“說懌女美”、“匪女之爲美,美人之貽”可知,男主角癡情、專一。女主角“愛而不見”,故意躲起來製造男子先到的假象,可見其調皮、可愛。

2.細節描寫是《靜女》一詩的突出表現手法之一,請從詩歌中找出典型的細節並簡要賞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典型細節:愛而不見,搔首踟躕。賞析:小夥子見不到心上人,急得抓耳撓腮,走來走去。這樣的動作描摹,讓我們看到了小夥子失望而又渴盼的神情和焦灼難耐的內心世界。

3.如何理解《靜女》中男子所接受的兩件禮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彤管比荑要貴重,但男主人公對受贈的彤管只是說了句“彤管有煒”,欣賞的是它鮮豔的色澤,而對受贈的荑卻由衷地大讚“洵美且異”。原來,荑是靜女到遠處郊外親手採來的,物微而意深,男主人公看重的是情感的寄託、表達。這是對靜女所贈送的那種有着特定內容的異乎尋常的真情的深切體驗。男主人公對靜女的情感已經超越了對其外表的迷戀,而進入了追求內心世界的和諧的高層次的愛情境界。

二、閱讀詩歌《氓》,回答問題。

4.“氓之蚩蚩,抱布貿絲。匪來貿絲,來即我謀。”如何理解這句話的內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這首詩的開頭以女主人公的口吻點明瞭男子來的目的,也點明瞭男子的狡黠。“蚩蚩”,老實忠厚的樣子,既說明相戀的甜蜜——“情人眼裏出西施”,也與下文“至於暴矣”形成鮮明的對比。“匪來貿絲,來即我謀”,口氣活潑俏皮,可以看出女主人公率真直爽的個性。

5.從“子無良媒”到“秋以爲期”,表現了女主人公怎樣的性格特點?有什麼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女主人公先言“子無良媒”,後又言“秋以爲期”,表現了女主人公對愛情生活的勇敢追求,也表現了與“氓”私訂終身的草率,爲下文的悲劇做了鋪墊。

6.“桑之落矣,其黃而隕”,這句話有着怎樣的表達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以桑葉枯黃掉落的自然情狀比喻女子年老珠黃之情狀,也指氓變心,兩人的感情枯竭。同時由桑樹引起對自己年老色衰,慘遭遺棄的敘述。

三、總覽全文,回答問題。

7.有人說《靜女》所刻畫的“靜女”形象很不成功,你是如何看待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觀點一)詩題是“靜女”,開頭也交代她很美,但詩中對其卻着筆極少,只說“靜女其姝”、“靜女其孌”,這樣籠統地寫人,使人物形象一點也不鮮明,這是寫作的大忌。

(觀點二)詩歌在刻畫男子形象的同時,女主人公的形象也呼之欲出了。如第一段中,“靜女”尚未露面,但從她“愛而不見”的表現,我們可以想象她天真活潑、調皮可愛的形象。

[寫法借鑑]

1.寫作特色

比興手法

?氓》成功運用了比興的表現手法,如:以桑樹的繁茂比喻未婚男女情誼深厚,用斑鳩貪食比喻自己深陷情網。以桑樹的日漸凋零比喻夫妻感情的淡漠。這樣用比興的手法,能激發讀者的聯想,產生形象鮮明、詩意盎然的藝術效果。

定義:比興是古代詩歌的常用技巧。對此,宋代朱熹有比較準確的解釋。他認爲:“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興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詞也。”

通俗地講,“比”就是譬喻,是對人或物加以形象的比喻,使其特徵更加鮮明突出。“興”就是起興,即藉助其他事物作爲詩歌發端,以引起所要歌詠的內容。“比”與“興”常常連用。

作用:比興手法的運用,加強了古代詩歌的生動性和鮮明性,增加了古代詩歌的韻味和形象感染力,使得我國的古代詩歌散發出永久迷人的藝術魅力。

2.寫法指導

比興手法使用的三個注意點

(1)使用“比”時,要注意兩個事物的相似性,不能將毫無關聯的兩者用在一起。

(2)使用“興”時,要明確甲事物只是一個鋪墊,是爲說明乙事物服務的。

(3)比興最好同時使用。

3.遷移運用

請以“完美與缺憾”爲話題寫一個借物起興式的開頭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茉莉花香氣襲人,但卻缺少豔麗的顏色;牡丹國色天姿,卻沒有沁人心脾的馨香;玫瑰色香俱佳,卻又渾身是刺……如果我們用完美的眼光來看待這些花,有哪一個能夠真正完美呢?但是,又有誰敢說它們都不美呢?因爲正是這些缺憾,使得它們各具風味,別具一格。

無花果果甜而無花,卻更彰顯其奉獻的美德;冰山雪蓮因其生存環境的惡劣,卻使其身價倍增;美神維納斯因爲其斷臂而讓人產生無限遐思,也爲其倍增了美麗;玉環體豐,飛燕可作掌上舞,卻爲她們贏得了環肥燕瘦的美譽。有了痛苦才知道什麼是歡樂,有了死亡的威脅方知生命之可貴,也許正是因爲生命中有了缺憾,才造就了精神的完美。

[素材採擷]

1.素材積累

愛是一種責任

?詩經·衛風·氓》敘述的是一個古老的、至今還在上演的生活事件:癡情女子和負心漢的情感故事。詩人們曾千百次用此作爲創作的題材。然而,今天我們讀着這兩千多年前的詩章,卻決不會因時代的遙遠、題材的常見而厭倦。誦讀之中,彷彿仍能聽到女主人公催人淚下的悲愴呼聲,仍能看到她那哀傷堅貞的感人形象。“于嗟女兮,無與士耽!士之耽兮,猶可說也。女之耽兮,不可說也!”、“女也不爽,士貳其行。士也罔極,二三其德。”這是女主人公在多年的婚姻生活中所得出的痛苦的經驗教訓。詩中女主人公無可告慰、無處申訴的哀苦、難言的悔恨和決絕的心志,至今讀來仍使我們深受觸動。她所經歷的一切,是由封建時代男子在婚姻上佔支配權所造成的。難能可貴的是女主人公最後表現出自己的清醒與堅強,還可以給當今婚姻中受欺凌的女子以很好的啓示。

?應用角度】 “婚姻與愛情”、“自尊自愛”、“男女平等”、“追求與放棄”、“責任”、“承諾”、“愛情”、“悲劇”、“對比”等。

2.素材應用

氓,一個對感情不忠貞的人,一個對愛情不專一的人,一個不念往日恩愛、無情無義的人,一個對家庭不負責任、始亂終棄的人。求婚時道貌岸然地“抱布貿絲”,表現出一副忠厚老實相;新婚時又信誓旦旦地許下“及爾偕老”的諾言;後來卻“二三其德”、“至於暴矣”,成爲無情無義的負心漢。這一極不負責任的反面人物形象一直被人們唾棄。愛默生曾說:“責任具有至高無上的價值,它是一種偉大的品格,在所有價值中它處於最高的位置。”科爾頓也說:“人生中只有一種追求,一種至高無上的追求——對責任的追求。”責任,從本質上說,是一種與生俱來的使命,它伴隨着每一個生命的始終。人,應該爲責任活着。

[羣文閱讀]

導讀:《詩經》是一本至純至美的書,對《詩經》的解讀正是對這種至純至美的發現與挖掘。文章通過聯想和想象,使那些超越千年的事件與人物鮮活地出現在我們眼前。《詩經》如一條長河,引領我們溯流而上,去體察先民的生活,體悟先民的情感,體味先民的風情,咀嚼《詩經》中靈動的詩句,並在回溯中處處與我們今天的生活進行對比,既增加了時空感,又增強了文章的厚重感。

溯水而上

⊙陳蔚文

風,雅,頌。

這幾個漢字御風而行,溯水而來,伴着古老而宏大的優美鐘聲。那些在孟春之月,振木鐸於阡陌田間採擷來的詩句是撞鐘的器械,一下,一下,先帝的大殿、嬪妃的後宮、田野上空,鳥兒四散驚飛,紙頁被鐘聲掀起。

那些神祕如卦文般的詩名,“豐年”、“泮水”、“良耠”、“湛露”、“魚麗”、“玄鳥”……多麼美的詞語啊!它的美因爲失傳更加悽麗。裏面有廟宇的香火,有潺潺河水,有麥垛,有卑微的適足,有燭火般稍縱即逝的歡樂,還有哀傷。民歌一般的哀傷。

民歌一旦歡樂起來,是縱情天地的熱烈。嗩吶鑼鼓響遍天地,天是大晴,地是大美,花是大紅;而民歌一旦悲傷起來,也是徹骨的悲傷。是黑暗裏你的手沾到了三更的寒露,整個人從肺腑哆嗦起來,冷的不只是你的身體,還有歷史的骨頭,你們都患着風溼。風溼,是斷不了根的,尤其怕冷,怕綿延的寒氣。

“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行道遲遲,載渴載飢。我心傷悲,莫知我哀”,戰亂與繁重的徭役中,一個徵兵與一個國家淌血的傷口都在《采薇》“小雅”最後一章中裸露着。而他的思婦也正在家鄉的柴牖邊嘆着:“自伯之東,首如飛蓬。豈無膏沐?誰適爲容!”

許多憤怒豪壯的勸戰長篇也許抵不過這幾句女人的幽幽嘆息。

?詩經》,它是野地裏生長的植物,是春天遺失的白袍,隸篆的詩句像蹄印一直鋪到西周與春秋的柴扉前。柴扉推開是無限廣袤:暮色蒼茫,流水淙淙。劍聲與古琴聲飛旋,勞作聲與低吟聲交融,天地間充滿大慟與大悟。

那些布衣烏鬢的女子,那些河水湯湯的情感……哀怨是《氓》與《邶風·古風》中的棄婦,堅貞是《柏舟》中的女子,明麗是《溱洧》中在春天河旁嬉戲的男女,傷痛是《唐風·葛生》中亡人之婦。相思是《王風·采葛》還有《蒹葭》中望愛人不見的悵惘,“蒹葭蒼蒼,白露爲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銀子般的月光打溼了花朵與等候者的衣襟,遠遠的地方傳來瑟瑟古琴——現代人除了約在嘈雜的電影院、虛擬的網絡、喧囂的車站或是“肯德基”“麥當勞”,又能到哪去守望愛情?

多情的《詩經》,哀傷的《詩經》,焰心一般冷與熱的《詩經》!

在這個冬天的夜晚讀《詩經》,讀到一些沒有膨脹的喜悅,一些沒有矯飾的哀傷,一些沒有虛浮的忠貞。

染着風霜的馬車與木鐸聲趁夜色把這些詩句運送到我們跟前,我們在遙遠先人的感情裏又幽幽地活過一次,他們布衣上濃重的汗鹼味讓我們一下刺酸了鼻子。

不要說物質已多麼奢侈,當時間沉澱了一切,我們終究渴望回到的不過是個水草豐美的地方,說一些樸素的話,獲得一些樸素的感情。所有都像麥秸一般真摯。

一冊《詩經》,一種血脈相連的痛,使這個普通的冬夜從近百個冬夜裏脫穎而出。

不必洗手焚香,不必沐浴齋戒,《詩經》,它本來是鋪陳的香火,是清靜的素食。沿着《詩經》的水路溯流而上,如同被沿岸廟宇中繚繞的香菸之氣深深地撫摸。

(選自《散文》,有改動)

橫穿詩經的河流

關關雎鳩,在河之洲。掀開《詩經》的第一頁,總是那條河流阻擋住我的去路,所以我無法真正進入文字背後的生活。這是一條沒有名字的河,記載了古老的愛情與農事,兩千多年前的浪花濺溼我蒼苔斑駁的草鞋。誰曾經貼着水面行走,並且歌笑歌哭?淑女與君子,艄公與過客,母親與兒女,乃至時光與記憶,隔着同樣一條河遙遙相望,構成周而復始的白晝和黑夜。如今,它又藉助單薄的紙張間斷了祖先的吟唱與後輩的傾聽——這條跟血緣、傳統、漢語有關的河喲。人間的銀河,此岸是高樓廣廈,齒輪與車輛,燈火通明的都市,而彼岸呢,彼岸有采薇的村姑、祈雨的禮儀,以及以漁獵爲生的星羅棋佈的部落……

?詩經》在我心目中,尊貴如東方的聖經,記錄着農業文明最古老的光榮。在這部邊緣泛黃的典籍裏呼吸的男女居民,是幸運的,因爲他們生活在離造物主最近的地方,門前的原野、山巒、岩石,無一不是造物主最原始的作品。只有阡陌屬於自己,於是那些手搖木鐸的采詩官奔走於阡陌之上,聆聽着大自然蒼老的聲音和人類年輕的聲音,充滿感恩的心情。村野氣十足的《詩經》象徵着一個時代,民族的時代,那也是人類咿呀學語、蹣跚學步的時代。在大自然的露天課堂裏,稚氣未脫的書聲琅琅。連文盲都可能成爲真誠的歌手——只要他們用心靈讀懂造物主手中的無字天書。甚至可以說,這是一些目睹造物主的指紋而成長的無名詩人,在平凡的勞動、情愛、遊獵中獲得神祕的智慧。和這些詩興大發的自然之子相比,我們是蒼白的,一生所觸及的僅僅是書本、牆壁、道德以及間接的經驗。今天的世界已經是被修改了的原稿。在鋼筋水泥的城市裏,我們很難發現上帝的手跡——靈感的花朵,因爲貧血而枯萎,而失去了天真。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不讀《詩經》,簡直無從想象,這塊土地上曾經發生過哪些事情?死亡的人物、消亡的事件、中斷的對話,從紙上重新浮現——藉助音樂與文字的力量。耕種、狩獵、婚嫁、祭祀、園藝、兵役……是人類一代又一代遺傳的生活方式。哦,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戶,十月蟋蟀入我牀下。《詩經》總把我帶回農曆的年代,我開始低頭尋找一把祖傳的農具(譬如名稱古怪的耒耜),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我彷彿置身於雞犬之聲相聞的村莊,模仿祖先熟稔的農事,刀耕火種。在閱讀中我延續着古人的生活。

?詩經》會將你領進一個河汊密佈的地帶,瀰漫的水霧撲面而來。《詩經》本身就是一條河流,一條文字之河,在臺燈下讀書,你願意做一尾潛泳的魚嗎?哦,在《詩經》的掌紋裏遊動,那蒼老的浮雲與濤聲,遺傳在我們的血管裏……

我們的血管,也已形成那條河的支流。由於時間的關係,我們永遠生活在《詩經》的下游,感受其芬芳,接受其哺養。這是一條沒有名字的河,在地圖上無法查證的河。

我們無法回到《詩經》的時代,男耕女織的時代,或者說我們無法恢復古人的那份單純與天真。那簡直堪稱人類的童年,所以《詩經》裏迴盪的銀鈴般的童音,無法模仿。在充斥着慾望、高音喇叭的現實中,這屬於天籟了。做天籟的聽衆,是幸福的。古人以糾纏的音樂的旋律結繩記事,那粗糙的雙手搓出來的牧歌,鞭撻着我們世故的靈魂:該往何處去放牧自己失落的童心呢?我一向兩手空空,一無所有,喪失了原始的浪漫與激情,《詩經》裏的那條河,已經流淌兩千多年了,沿岸有數不清的讀者,飲水思源。這條民間的河流喲。

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幹兮,河水清且漣漪。岸邊的伐木者,面目模糊,背對着我從事永恆的職業,我只注意到一柄閃亮的斧頭,被舉過頭頂,整部《詩經》,都回響着斧頭砍伐樹木的聲音,今天晚上,那柄遠古斧頭,又在敲擊我麻木的耳膜,這是一種提醒:有一羣人,仍然在歲月的河邊堅持……

蓮與藕教案篇3

教學目標

1、體會農家少年的淳樸善良、好客能幹和“我”與農家小朋友的誠摯情誼。2、理解景物描寫的作用。

教學重點

感知本文的人情美,風情美,從歡快活潑的寫人、敘事、繪景中領悟作者對童年自由生活的留戀之情。

課時安排 兩課時

課前準備

學生:

1、掃除字詞障礙。

2、就自己感興趣的內容列出思考題,準備討論、發言材料。

3、上網查閱有關紹興“社戲”的資料,瞭解“社戲”這種鄉村戲劇的文字及圖片。

4、師生合作製作多媒體課件。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

1、初讀課文,熟悉內容。

2、研讀課文,整體感悟。

教學設計

導入

1、請多名學生說出自己童年最喜歡的事情,不作闡發,意在勾起學生對童年生活的美好回憶。

2、教師語:

童年生活猶如一幅五彩斑斕的圖畫,猶如一個歡快跳動的音符,說不盡,道不完。今天我們就走進魯迅先生的童年生活,看一看他的童年生活是怎樣的。

(板書題目)

初讀課文,熟悉內容

1、課件播放有關“社戲”的圖片(可從網上下載)

2、學生介紹收集到的有關“社戲”知識。

3、放課文朗讀的錄音磁帶。

4、挑戰擂臺,問題搶答。

男生女生分別挑出自己認爲重要的課文內容,向對方提問,以考查對方對課文信息的獲取程度,回答的一方應先合上書。(此環節既可檢查提問學生對課文信息提煉和處理的能力,同時也可進一步熟悉課文,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

研讀課文,整體感悟

1、整體感悟故事情節

a、學生速讀課文,進一步熟悉課文內容,看看課文的情節是如何發展的。

隨母歸省小住平橋村——釣蝦、放牛的鄉間生活——看社戲前的波折——夜航去看社戲途中——趙莊看社戲——看社戲後歸航偷豆——六一公公送豆

b、請學生用一句簡單的話來概括全文內容(大意符合即可)。

課文記敘了“我”在鄉村和農家少年看戲的一次經歷。

2、整體感悟課文意圖

小組討論交流,在組內發言,說一說自己對這篇課文意圖的整體感悟。

各小組推選一位代表在全班發言,交流本小組對課文意圖的感悟觀點。(學生的感悟可以從多角度來回答,不作統一要求。)

教師以平等對話的方式,發表自己對課文的感悟與理解。

本文以細膩的筆調描繪了一幅江南水鄉的迷人圖畫,展示了那裏的人情美和風景美。那裏的人:聰明、能幹、熱情好客、純樸憨厚、無拘無束;那裏的景:如詩如畫,令人陶醉,充分表達了作者對自由美好生活的嚮往和追求。

作業

1、抄寫“讀一讀,寫一寫”中的生字詞。

2、完成課後“研討與練習”三。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

1、跳讀:品味語言,質疑答疑。

2、精讀:課堂討論,評析是非。

3、美讀:比賽朗讀,體會意境。

教學設計

跳讀課文,品味語??

1 、品味文章重點詞語、句子或語段。

a、指導學生把自己認爲精彩的、重要的詞語、句子和語段勾畫出來,然後進行旁批,寫出自己的看法。

b、四人小組交流。

c、全班進行交流,討論。

在交流的過程中,教師要注意保護學生的積極性,如果學生找的地方不夠準確,教師要注意引導,學生的旁批不夠精確,老師要注意歸納,學生的發言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詞語例:

“我們已經點開船,在橋石上一磕,退後幾尺,即又上前出了橋,於是架起兩支櫓,一支兩人,一里一換……”中的 “點”“磕”“退”“上” “架”等幾個動詞,將少年們開船時的動作程序以及合作划船的情狀表述得頗爲詳細,顯示了他們熟練的駕船技巧和勤勞肯幹的品格,也折射出他們去看戲時的愉快心情。

句子例:

“那航船,就像一條大白魚揹着一羣孩子在浪花裏躥,連夜漁的幾個老漁父,也停了艇子看着喝起彩來。”這一句用一個富有童話色彩的比喻,反映了兒童富於幻想的特點和愉快的心情,寫老漁父的喝彩,是通過旁觀者的讚美來襯托孩子們的駕船技術。

語段例:

月夜行船一段(11段)的景物描寫分別從色彩、聲音、視覺、聽覺、嗅覺各個側面着筆,恰如多重奏管絃樂,給人以十分豐富的感覺,景物的立體感由此產生。

2、學生把自己不懂的地方提出來,質疑答疑。

例如:課文最後說“真的,一直到現在,我實在沒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戲了”。真的是豆好吃,戲好看嗎?

明確:“我”所難忘的是平橋村老人孩子那份樸實、真摯的感情和那特有的農村風光、自由的空氣、人與人之間和諧親密的關係,這一切都是“我”童年時在城鎮未曾見到過,在後來的人生路途中也很少再見到的。“我”對這段往事的深情回憶,表達了自身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之情。

精讀課文,問題探究

重點品評“偷豆”的是與非

“偷”,一般意義上是“殘酷、自私、遭人唾棄”的行爲,那麼在課文中,小朋友們“偷豆”是好還是壞呢?我們是不是也該學習他們的這一行爲呢?

[教師導學]可以從以下方面來分析:1、小夥伴們“偷豆”的目的是什麼?2、他們“偷”的誰家的豆?3、他們是怎麼樣“偷”的?4、他們怎樣預防“偷”的祕密被人發覺,又怎樣對待可能出現的後果呢?

[合作探究]學生討論,各抒己見,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教師歸納]“偷”反映了小朋友們誠懇待客的熱情。“偷”跳動着小朋友們純潔無私的心;“偷”反映了小朋友們周到細緻、天真純樸的天性。文中的“偷”成爲了一種熱情的、無私的、天真質樸的“偷”,“偷”出了情趣,“偷”出了歡樂。

美讀課文,感悟意境

本文作者運用多種感官描寫,詳寫了沿途美好的夜色風光,迷人而又帶有神祕色彩,令人陶醉。烘托了自己愉快的心情。請學生找出自己認爲最生動傳神的景物描寫段落來朗讀欣賞,體會意境,看誰讀得最好。

[學生評價]從字音是否準確,聲音是否洪亮,感情是否飽滿等方面來評價。

[教師評價]以鼓勵的原則去發現學生朗讀中的優點,當然對不足之處要恰當地給以指出。注意保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拓展延伸

說話訓練:我的童年

學生選擇一件印象深刻的童年趣事來進行說話訓練,要求敘述完整,聲音洪亮,語調自然連貫,姿態大方。

作業

1、模仿月夜行船一段(11段)的景物描寫,分別從色彩、聲音、視覺、聽覺、嗅覺各個側面着筆,描寫一段景物。

2、關注自己家鄉的文化習俗,收集一種文化現象的資料,並作好筆記,在班上交流。

蓮與藕教案篇4

教案目標:

1、引導幼兒瞭解賞花燈、猜燈謎是元宵節的風俗習慣之一,感受過節的愉悅心情。

2、能用清楚連貫的語言描述自己的`花燈,並講述一個。

3、發展幼兒的語言交往能力。活動背景:正月十五"元宵節"前後,孩子們紛紛跟着大人前去公園參觀燈會。

教案准備:

1、物質——每人準備一盞花燈,上面貼有一則。小獎品若干。

2、知識——有過過節的生活體驗。

活動進程:

一、導入開門見山引入主題:正月十五鬧花燈,賞燈猜謎就是我們元宵節的風俗習慣之一。

二、展??

1、賞燈活動。

(1)幼兒相互欣賞各自的花燈,教師引導幼兒用連貫的語言介紹自己花燈的形狀、顏色、名稱及特別之處等等。

(2)請幾名介紹有特色的幼兒給大家介紹自己的花燈。

2、猜謎活動。

(1)教師將幼兒分成兩組,a組持有花燈和獎品,並給b組幼兒念,b組來猜燈謎,猜中了即得到獎品。教師講清玩法後,幼兒自願展開。(根據時間進行交換)

(2)集體講述自己猜謎的情況:誰猜中了我的燈謎?我自己猜中了幾個燈謎?

(3)集體將難猜的燈謎找出來,大家一起猜,或帶回家請爸爸媽媽幫助猜。

三、結束

將a組和b組得到的獎品比一比,看哪隊勝利了?鼓勵幼兒將自己猜到的回家說給爸爸、媽媽聽,讓他們也來猜一猜。

蓮與藕教案篇5

【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瞭解《荀子》及相關知識。

2、掌握並積累重要的文言文實詞和虛詞。

3、掌握本文出現的通假字、詞類活用和特殊文言句式。

二、能力目標

學習本文比喻論證、對比論證的方法,提高學生圍繞中心論點合理論證的能力。

三、德育目標

1、明確認識學習的重要性以及學習必須“積累”“堅持”“專一”的道理。

2、理解比喻的含義以及比喻與比喻之間的內在聯繫。

【教學重點】

1、比喻的含義和內在的聯繫。

2、背誦全文,積累文言詞語。

【教學難點】

掌握全文比喻代議,寓議於喻及從正反兩方面反覆論證的特點。

?教學時數】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課前五分鐘

安排2名學生背誦《論語》片段,並翻譯。

二、導入新課

1、導語設計

培根說過,知識就是力量。知識推動了人類社會的發展和物質文明的進步。那麼,獲取知識的途徑是什麼?答案只有一個,就是學習。可以說,人的一生都處於不斷的學習中,學習是人的一種本能。我們所要研究的,是如何把這種無意識的本能轉化爲自覺的行爲,大幅度地提高學習效率。這一點,古人已爲我們指明瞭方向,兩千多年前的荀子所作的《勸學》就精闢論述了學習的重要性,是一篇鞭辟入裏,膾炙人口的好文章。

2、解題

?勸學》的“勸”起着統領全篇的作用。教師先在黑板上寫一個“勸”字,問道:這個字是什麼意思?學生往往會不假思索地回答:“勸告”。教者趁此在“勸”字後加上一個“學”,再問:“勸”是什麼意思?學生纔會領悟:原來它還有“勸勉”的意思。這在心理學上叫做給學生建立“注意中心”。接着就講:“勸”的繁體字“勸”是形聲字,凡是用“力”作聲旁的字,多數有給人們勉勵的意思,如“勵”、“努”等。這是“勸”的本義,而在現代漢語中,“勸”,解釋爲“勸阻”,詞義已經轉移了。作者在這篇以《勸學》爲題目的文章中,勉勵人們要不停止地堅持學習,只有這樣才能增長知識,發展才能,培養高尚的品德。

三、研習課文

1、全班齊讀課文。

正音,指出不足之處。

2、講解第一自然段。

提問:本段在全文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什麼?

明確:①是全文的文眼。②統領全篇,開門見山,引起下文論述。

3、研習第2段

(1)學生齊讀第2段。

(2)講解第2段。

青①,取之於藍② ,而青於藍;冰,水爲之,而寒於水。木直中繩③ ,輮④以爲輪,其曲中規⑤ 。

①青:靛青,一種染料 ②藍:草名,也叫蓼藍,葉子可制染料 ③中繩:合乎拉直的墨線④輮:使……彎曲 ⑤規:測圓之器

雖①有②槁暴③ ,不復挺④者,輮使之然也。

① 雖:即使 ②有:通“又” ③槁暴:槁,枯。暴,通“曝”,曬。 ④挺:直

故木受繩①則直,金②就③礪④則利。

①受繩:經墨線量過 ②金:金屬製的刀劍等 ③就:動詞,靠近,接近 ④礪:磨刀石 君子博學而日參①省②乎③己,則知④明而行無過⑤矣。

①參:驗,檢查 ②省:省察 ③乎:相當於“於”④知:通“智”,智慧 ⑤過:過錯

(3)要求學生找出本段論述的事物及特點。

加工 冷凍

明確:藍————青 水————冰

勝於 寒於

輮 繩 礪

直木————輪 木————直 金————利

(4)上面提到的五個比喻都論述了學習的意義在於提高自己,改變自己。他們是平行並列的,還是依次排列的?請分析說明。

明確:從論證思路可以看出,本段可以分層:①人只要不斷學習,就能得到發展、提高;②人只有博學,才能增長知識,培養品德,鍛鍊才幹,即達到“知明而行無過”這兩層不是平

行並列的,而是延伸。

4、研習第3段。

(1)學生齊讀第3段。

(2)講解第3段。

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①之所學也;吾嘗跂②而望 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③ ;順風而呼,聲非加疾④也,而聞者彰⑤ 。

①須臾:片刻 ②跂:提起腳後跟 ③見者遠:人在遠處也能看見 ④疾:強,這裏指聲音宏大 ⑤彰:明顯,顯著

假①輿②馬者,非利足③也,而致④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⑤也,而絕⑥江河。君子生⑦非異也,善假於物⑧也

①假:藉助,利用 ②輿:車 ③利足:腳步快 ④致:達到 ⑤能水:指游水,能,動詞 ⑥絕:渡 ⑦生:通“性”,資質,稟賦 ⑧物:外物,指各種客觀條件

(3)要求學生找出本段最能說明作者觀點的一句話。

明確:君子生非異也,善假於物也。

(4)作者是從哪幾個方面說明“善假於物”的?

明確:從四個方面說明。即:登高而招見者遠,順風而呼聞者彰,假輿馬者致千里,假舟楫者絕江河。最後一句是對以上四種情況的歸納總結,說明學習的作用在於彌補自身不足。

六、佈置作業

1、背誦課文1-3段。

2、完成課後練習第3題。

蓮與藕教案篇6

文章思想內容:

本文以凝練、生動的筆墨,描寫出了三峽的雄奇險拔、清幽秀麗的景色,同時也抒發了作者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之情。

古今異義:

或王命急宣(古義:有時。今義:或者。)

雖乘奔御風(古義:即使。今義:雖然。)

至於夏水襄陵(古義:是兩個詞,動詞“至”和介詞“於”。今義:連用在一起,表示另提一事。)

一詞多義:

自峽三峽七百里中(介詞,在)

自非亭午夜分(連詞,假如,如果)

沿溯阻絕(動詞,斷絕)

絕巘多生怪柏(形容詞,極高的)

衷轉久絕(動詞,消失)

註釋:

自:在,從。

略無:毫無,完全沒有。

闕:通“缺”,缺口,空隙。

嶂(zhàng):直立如屏障一樣的山峯。

自非:如果不是。

自:如果。

非:不是。

亭午:正午。

夜分:半夜。

曦(xī):日光,這裏指太陽。

襄(xiāng):衝上,這裏指漫上。

陵:大的土山,這裏泛指山陵。

沿:順流而下(的船)。

溯:逆流而上(的船)。

或:有的時候。

王命:皇帝的聖旨。

宣:宣佈,傳達。

朝發白帝:早上從白帝城出發。

白帝:城名,在重慶奉節縣東。

朝:早晨。

雖:即使。

奔:奔馳的快馬。

御:駕着,駕駛。

不以:不如。此句謂和行船比起來,即使是乘奔御風也不被認爲是(比船)快,或爲“以”當是“似”之誤。(見清趙一清《水經注刊誤》)

疾:快。

素湍:激起白色浪花的急流。

素:白色的。

綠潭:碧綠的潭水。

迴清倒影:迴旋的清波,倒映出(山石林木)的倒影。

絕巘(yǎn):極高的山峯。

絕:極。

巘:高峯。

懸泉:懸掛着的泉水瀑布。

飛漱:飛速地往下衝蕩,急流衝蕩。

漱:衝蕩。

清榮峻茂:水清樹榮(茂盛),山高草盛。

榮:茂盛。

良:甚,很,實在,的確,確實。

晴初:(雨後或雪後)天剛剛放晴的時候。

霜旦:下霜的早晨。

肅:肅殺、淒寒。

屬引:接連不斷,連續不斷。

屬(zhǔ):動詞,連接。

引:延長。

悽異:悽慘悲涼。

響:回聲。

哀轉久絕:聲音悲涼婉轉。悲哀婉轉,猿鳴聲很久才消失。

絕:消失,停止。

轉:通“囀”鳴叫。

三聲:幾聲。這裏不是確數。

沾:打溼。

裳(cháng):衣服。

蓮與藕教案篇7

【課前預習】

一、解釋下列詞語:

1.結廬:

2.喧:

3.君:

4.心遠地自偏:

5.悠然:

6.辨:

7.忘言:

8.相與還:

二、說出這首詩的大意

三.朗讀詩歌

【課堂練習】

1.柳宗元《始得西山宴遊記》中的“心凝形釋,與萬化冥合。”與陶淵明的“,”意趣相似。

2.形容事物有真意妙趣,只能意會不能言傳的詩句是:

3.反映詩人陶淵明的生活志向,其中表現他悠遊自在的隱居生活的名句是:

4.詩歌蘊含着這樣的哲理:只要有高尚的精神境界,即使身居喧囂人境也無“喧囂”之感的詩句是:

5.歷來評論者對這首詩的第六句持不同見解:有認爲“悠然見南山”好的,也有認爲“悠然望南山”好的。請簡要地談談你的看法。

答:

6.對下面詩歌理解不當的一項是()

飲酒陶淵明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a.詩歌通過眼前景物的敘寫,說明了“心遠地自偏”的道理。

b.詩歌的前四句從哲理的高度表達了詩人的人生態度,後六句寫詩人從對自然的欣賞中得到美的享受和哲理的啓迪。

c.晉宋隱逸之風盛行,作者陶淵明便是晉宋隱士的代表之一。詩中反映了詩人超脫塵世,隱居山野的隱士生活,突出了其“境”與“心”皆“靜”的特點。

d.“此中有真意”的“此中”,指的是幽美淡遠的“景”和悠然自得之“情”。

【課後練習】

閱讀《飲酒》完成下面的練習。

1.請從煉字角度說說“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妙在何處。

答:

2.“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中的“真意”指的是僕麼?

答:

3.請用自己的語言描述“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畫面。

答:

4.說說“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所蘊含的哲理。

答:

【試題鏈接】

一、閱讀下面這首古詩,完成(1)(2)兩小題。

春山夜月

唐·於良史

春山多勝事,賞玩夜忘歸。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滿衣。

興來無遠近,欲去惜芳菲。南望嗚鍾處,樓臺深翠微。

1.“欲去惜芳菲”中的“惜”字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情感?

答:

2.“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滿衣”這兩句詩妙趣橫生,爲後人傳誦,請作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