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簡歷模板館>熱點>工作經歷>

感動中國人物00後事跡6篇

工作經歷 閱讀(1.36W)

咱們在準備事蹟材料的時候一定要注意邏輯嚴謹,在日常學習中,我們都不可避免遇到過事蹟材料,本站小編今天就爲您帶來了感動中國人物00後事跡6篇,相信一定會對你有所幫助。

感動中國人物00後事跡6篇

感動中國人物00後事跡篇1

張順東和李國秀是雲南省昆明市東川區烏龍鎮坪子村的村民。今年47歲的張順東因年幼時被高壓線電傷,失去右臂,雙腳受傷嚴重。而李國秀先天就沒有雙臂。兩人在張順東19歲時結爲夫妻,並在往後的日子裏“互爲手足”,用殘缺的身體支撐起了一個幸福美滿的家。

結婚後,生活中的困難相繼而來,兩個孩子的出生也讓這家人的生活愈加艱辛。張順東憑藉一隻手學會駕駛農用三輪車,通過平時運輸力所能及的物品,減輕家庭負擔。李國秀則靠雙腳在地裏勞動,配合丈夫完成拔菜收菜、打整土地等農活,通過不斷練習,學會用腳繡花、寫字。

“我的妻子雖然沒有雙手,但她的雙手長在了心裏。非常幸運,我們走在了一起。”張順東始終很感謝有李國秀的陪伴,兩人堅持種田、養殖、趕集、賣貨,將日子經營得越來越好。

“我的腳在幾次手術之後還是非常痛,但爲了這個家,爲了生活,我不得不站起來。”張順東告訴記者,自己的腳做了手術後依舊行走困難,現在傷口不時化膿,更是難以下地幹活,“但爲了這個家再難還是得要往前走”。

身體不便的夫妻二人,同樣承擔着普通中年夫妻的生活壓力。上有80餘歲的父母需要贍養,下有一雙兒女需要照料。張順東的哥哥因病、嫂子因意外相繼去世後,兩個侄女由張順東夫妻照看長大。他們從未因此放棄贍養父母的義務,將孩子們培養長大,看着大侄女出嫁,陪伴小侄女上學,一樣都沒有落下。

如今,張順東通過參加殘疾人電商培訓,做起了電商直播,妻子的刺繡也越做越好。兩人的女兒已經大學畢業,成爲一名教師,兒子在家中幫助夫妻倆一起做電商,將麪條、蜂蜜等雲南的特色農產品推銷出去。

張順東、李國秀的事蹟,給村民們脫貧致富,走上鄉村振興道路做出了榜樣。“我們過好了自己的日子,也希望帶動更多的村民通過電商平臺致富,過上更好的生活。”張順東說。

感動中國人物00後事跡篇2

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自6月17日發射以來,“出差三人組”聶海勝、劉伯明、湯洪波在軌生活已經過去了一個半月。他們身體狀況怎麼樣?如何確保身體健康?太空生活又有哪些新鮮事?這不,最新一季的“太空生活”劇透來了,看似普通的每一件小事,可都不簡單!

“自助式”體檢和常規鍛鍊 確保航天員身體健康

關燈睡覺?“摸黑”只爲眼底檢查

許多全身性疾病往往發生眼底病變,如高血壓、腎臟病、糖尿病、某些血液病等,眼底檢查宜在暗室中進行。

在太空中,眼底檢查作爲航天員醫監醫保工作的重要項目,有利於對航天員身體狀況進行實時跟蹤。特別是航天員已經在太空中生活了一個多月,可能會出現一些空間病症狀,“體檢”就成爲了更加重要的工作。

隨後,湯洪波爲聶海勝也進行了眼底檢查,從三人交流的表情來看,他們的身體狀況應該是令人滿意的。

熱水泡腳?其實是在做骨密度測試

航天員在軌生活一段時間後,會出現名爲“骨丟失”的空間病理現象。隨着在失重環境下生活得越久,航天員的骨密度也會逐漸下降。如果不加以綜合干預,甚至可能有發生骨質疏鬆的可能。對抗“骨丟失”,是空間站建設期間航天員和地面科技工作者必須要面對的重要課題。

骨密度測試需要將腳伸進測試機中進行檢測。檢查完後,聶海勝用紙巾擦拭腳部,好像是剛洗完腳,頗像我們平時睡前的準備工作。

感動中國人物00後事跡篇3

朱彥夫,1933年7月出生於沂源縣張家泉村。14歲參軍,16歲入黨,經歷過上百次戰鬥,十次英勇負傷,三次榮立戰功。在抗美援朝長津湖戰役中失去了四肢和左眼,是特等革命傷殘軍人。

他放棄榮軍休養院特護待遇,毅然回到家鄉,並以驚人的毅力,創造了生命的奇蹟。

他擔任張家泉村黨支部書記25年,帶領羣衆治理荒山,興修水利,發展教育,徹底改變了山鄉面貌。

他是活着的“烈士”

朱彥夫在朝鮮戰場重傷回國,入院治療初期,一直是“活死人”。沒有人知道他的姓名、籍貫、部隊番號。他所在部隊確認他所在連隊已經全部陣亡,被確認爲“烈士”。

他傷勢嚴重,昏迷不醒,醫院採取搶救措施——截肢、剖腹。而且,不止一次地截肢、剖腹。主治醫生嘆息道:“他如果能夠活上三年,就是奇蹟!”

截肢手術以後,他各部位傷口深度感染。高燒不退,出現中毒性化膿症狀。歷經反覆搶救,他的病情仍然沒有起色。醫院將他從“特號牀”,轉移到了“太平室”。“太平室”專門爲危重傷員設立,接近於太平間。唯一不同的是躺在牀上的人呼噠着一口熱氣,由兩位經驗豐富的護士專門守護。

他那不足一米長的軀體躺着一動不動,似乎已經油枯燈盡。傷口滲出的膿血浸入被褥,腥味撲鼻。唯有腮下和嘴角微微顫動的神經,證明他沒有死去。

志願軍各部隊派人到醫院查尋本單位傷員,他所在團的查尋人員到“太平室”看到他卻根本沒有認出來。

進入“太平室”93個日日夜夜之後,他出乎所有人意料地復活了!

他的意識漸漸恢復,看清楚身邊的護士,用微弱聲音茫然問道:“這是什麼地方?我在這裏幹什麼?”守候他的護士高興極了,一邊用溼毛巾爲他擦拭眼睛,一邊趴到他耳邊說:“這是在醫院的病牀上,你主要是太勞累了。你已經睡了很久很久,也該醒來了!”

他的意識繼續恢復,感知到傷口的疼痛。他舉起兩隻胳膊,發現手腕以下沒有了雙手。他動動雙腿,發現膝蓋以下沒有了小腿和雙腳。他癲狂了,拼命掙扎,狂撕亂咬包紮胳膊的綁帶。

院長和主治醫生聽到喊聲跑過來,看到從上帝手裏奪回來的這條生命發出復活的信號,興奮異常。他憤怒而又絕望地大喊大叫:“爲什麼把我的手和腿都割掉了?沒有腿咋走路?沒有手咋扣扳機?你快給我找回來!”

主治醫生向他解釋:“你傷口的深度和麪積都很罕見,如果不截肢,就有生命危險,絕對活不到今天!”他仍然狂喊:“沒有了手,沒有了腿,我活着還有啥用!”

院長耐心地對他說:“你能夠死而復生,就是很大的奇蹟。你現在還能夠呼喊,這已經很好啦!有什麼要求你就說,也可以把心裏的憋屈難受釋放出來!”

他從“太平室”重新搬回“特號牀”,終日鬱鬱寡歡。他想結束生命解脫自己,又想到指導員高新坡的遺囑,想到戰友杜玉民、萬中祥、徐風明等烈士的託付……他在生與死的抉擇中,苦不堪言。

主治醫生認真地對他說:“像你這種情況,有勇氣活下去纔是英雄!輕生是自私,自殺是孬種!”這些話像一把重錘敲擊着他的心,使他打消了輕生的念頭。他在醫院先後經歷47次手術——顱腦取彈、面頰植皮、腹內排異、眼部摘取彈片、四肢反覆截取……

他以超常的生命力不斷地創造着奇蹟:坐起來了;會大聲說話了;手術部位癒合了……痛楚漸漸遠去,大腦日趨清醒……

他一直是在“拼命”

朱彥夫不甘心在榮軍休養院“重殘所”裏面被人照顧着度過一生,他想家鄉、想母親了。他身強體壯的時候保家衛國,傷殘退役以後應該陪伴着家鄉和母親。他向組織上提出要求,經組織批准以後回到了張家泉村。

以上就是差異網爲大家帶來的8篇《感動中國人物朱彥夫先進事蹟》,希望可以對您的寫作有一定的參考作用。

感動中國人物00後事跡篇4

?頒獎辭】

最先出發,最快抵達,爲危難的鄉親奉上最好的年華。欠身體一臺手術,欠妻子一個告別,欠父母一次團圓。洪水洶涌,你是浪尖上的逆行者,大雨過後,你是天空中燦爛的霞。

?人物事蹟】

陳陸(1984年2月-2020年7月22日),男,漢族,籍貫江蘇江都,出生於安徽合肥,大學本科學歷,2001年12月參加消防工作,2006年6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大隊級正職、一級指揮員消防救援銜,曾被評爲優秀共產黨員、抗震救災先進個人。

2020年夏天,安徽廬江縣遭受百年一遇洪災。7月22日,廬江縣石大圩漫堤決口,約6500人被洪水圍困,情況危急。當天,安徽省廬江縣消防救援大隊政治教導員陳陸帶領大隊輾轉5個鄉鎮,連續奮戰,成功轉移羣衆2665人。在營救過程中,決口突然擴大,救援隊員所乘橡皮艇被捲入激流漩渦側翻,年僅36歲的陳陸英勇犧牲。“放心,我會守好廬江”,是陳陸對父親的承諾,也是他用生命兌現的對國家和人民的承諾。

2022年1月,被追授2020年“最美應急管理工作者”稱號;1月7日,被追授“安徽省防汛救災先進個人”稱號;2月17日,陳陸被評爲“感動中國2020年度人物”。

感動中國人物00後事跡篇5

20__年10月17日,也就是中國飛天第一人楊利偉凱旋兩年零1天之後,費俊龍、聶海勝平安返航。與首次載人航天飛行相比,中國神舟實現了新的跨越。把神舟六號載人飛船送入太空的長征二號f型運載火箭與發射神舟五號飛船的那枚火箭相比,在運載質量、安全性能、舒適性以及圖像實時測量系統等諸多方面進行了75項技術改進。要把1公斤的東西送入軌道,火箭就得消耗62公斤。神六飛船比神五重了200多公斤,因此發射神六的火箭也重了許多。火箭的可靠性爲0.97,安全性爲0.997。第一次在點火通道里又加上了一道“保險門”。這樣,在出現誤點火信號的情況下,即使火工品爆炸了,也無法點燃發動機。科研人員還找到了改善振動環境的最佳途徑,減少了火箭在飛行過程中振動給航天員造成的損害。火箭第一次安裝了圖像實時測量系統,可以把火箭從起飛到船箭分離等動作的畫面實時傳回,以幫助地面更加準確地觀測和判斷火箭狀態。運載火箭系統總設計師劉竹生:“如果楊利偉再次乘坐我們的火箭,肯定會覺得舒服多了。”

軌道艙和返回艙內有效空間不足10多立方米,卻安裝了600多臺設備,僅光電纜線的總長度就有30公里左右。神舟六號飛船在保持原有技術特點的基礎上,根據兩人多天飛行任務的需要以及個別技術的發展,做出了四個方面110項技術改進,使費俊龍和聶海勝在太空中生活得更舒適。

準備了足量甚至餘量的航天員消耗品,提高了座艙的環境控制能力。一人一天呼出近一升水,神舟六號提高了對水汽冷凝的能力,擴大了冷凝水箱,把所有裸露管線都貼上了吸水材料,確保飛船溼度控制在80%以下。放置了很多航天員生活的必需品,並首次使用了大小便收集裝置。返回艙中航天員的座椅擁有了着陸緩衝功能,飛船中安裝了艙門密閉快速自動檢測裝置,並花費了數月時間研製出一種專用抹布,這種布不產生纖維、靜電、異味,專門用來清潔艙門。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總設計師王永志說:“像前5次飛行一樣,神舟六號也具有考覈各系統、發現問題從而進一步完善工程性能的作用,”5晝夜的太空之旅,費俊龍和聶海勝不僅成了中國載人航天史上行程最遠的人,而且在太空中創造了一項又一項的記錄:第一次進行多人多天太空飛行試驗;第一次進入軌道艙;第一次實施對地觀測、海洋污染監測、大氣狀況監測、植被狀況監測以及生物科學和材料科學的研究;第一次在太空完成壓力服穿脫試驗、吃上熱食和覆水食品……航天員費俊龍:“我們互相選擇了對方。我們在一起很愉快。”航天員聶海勝:“信心來自彼此的默契。

感動中國人物00後事跡篇6

2017年,關於葉嘉瑩的紀錄片《掬水月在手》開拍。拍攝前,導演陳傳興做了大量關於詩詞的功課,他想探討“葉先生跟中國詩詞史、中國詩人的大的生命河流之間的相互尊重和呼應”。

陳傳興“每次都要揹着一大袋的書,隨時要翻開”。拍攝有時不按提綱走,葉先生會即興提到某一首詩,現場的工作人員開始手忙腳亂地翻資料,擔心犯錯出醜,尷尬又窘迫。“每次拍攝都非常緊張,感覺就是‘上戰場’。”

1954年,只有中學語文教學經歷的葉嘉瑩受聘於臺灣大學。若以論文著述爲錄用標準的話,她不夠資格。

時任臺大中文系主任臺靜農後來回憶,當年邀聘葉嘉瑩到臺大任教,是因爲看到了她“所作的舊詩,實在寫得很好”,所以“就請了她”。

葉嘉瑩出生於1924年的北平,從小被關在懸着“進士第”匾額的大門裏長大,家裏保留着滿族的“花盆底”和“阿瑪”的稱呼。

女孩兒玩的盪鞦韆、溜冰、踢鍵子、抓子兒,她都不會,有的根本沒見過。她不識字的時候就開始背詩,“所有的精力都用來讀書了”。《論語》是她“背誦的最熟的一本經書”。

11歲時,她跟着伯父學作詩。庭院中的竹子、石榴花、棗花、落日、月影是她寫詩的主要題材。“迦陵”的別號也是她從與伯父聊天中得來——清朝的陳維崧,是中國詞人裏寫得最多的,號迦陵。

考入輔仁大學國文系後,她遇見了影響自己一生的老師顧隨。

顧隨講課,她埋頭一字不落地記筆記。聽了6年課,她記下8大本筆記,此後的50餘年,她在臺灣、美國、加拿大漂泊,只有這些筆記她隨身攜帶。顧隨當年評改的習作舊稿、信件、贈詩,都被葉嘉瑩作爲書法裝裱起來,帶在身邊。

受顧隨的影響,她一改善感的詩風,寫下“入世已拼愁似海,逃禪不借隱爲名”。70多年後,迦陵學舍在南開大學落成,這兩句分掛在月亮門兩側。

她一生中的大多數時候確實無處可逃。1945年,中國進入全面抗戰第八年。敵寇佔領下的北平,人們吃又酸又臭的混合面,穿打補丁的舊衣裳。師生在課堂上用詩句相互慰勉。顧隨在課堂上將雪萊《西風頌》裏的詩句”if winter comes,can spring be far behind”改寫成中文詩句,“耐他風雪耐他寒,縱寒已是春寒了。”葉嘉瑩模仿顧隨的風格,用這兩句詩寫成了一闋《踏莎行》。

12年後,顧隨同樣用詞牌《踏莎行》填了一闋詞。但此時,師生二人已失去聯繫多年。

1977年葉嘉瑩從加拿大回國,開始整理顧隨文集。一向不喜歡麻煩別人的她爲此事託關係找朋友。

“內行”人看出來,葉嘉瑩講課、爲文與爲人都深受顧隨影響。中國古典詩詞曲研究家鄭騫曾評價她,“走的是顧先生的路子,傳了顧先生的衣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