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簡歷模板館>熱點>黨建文案>

教育強國的心得體會6篇

黨建文案 閱讀(2.24W)

在困境中,心得體會可以成爲我們堅持和克服的力量源泉,心得體會是對自己行爲和決策的評估,以便做出更明智的選擇,,下面是本站小編爲您分享的教育強國的心得體會6篇,感謝您的參閱。

教育強國的心得體會6篇

教育強國的心得體會篇1

白天,站在寬敞的籃球場上。擡頭,仰望這那正在微風中飄揚着的五星紅旗,它是那麼的豔麗,它是那麼的耀眼。

祖國,您如一葉希望之帆,從共和國開國大典的隆隆禮炮聲中駛來;從神州7號飛船遨遊太空的喜訊中駛來;從城市改革振興的藍圖和鄉村富裕文明暢想曲中駛來。於是,我看到春風吹進億萬扇幸福的門窗,聽到了“春天的故事”響徹華夏大地。遼闊的海疆飛駛英雄的戰艇,西部邊陲又騰起沖天的火箭。漫漫半個多世紀的歷程中有過輝煌,有過挫折。

想起,當年的戰士們是多麼的艱辛,用着自己鮮紅的血液從實着這紅的黑的旗幟,我無從不感嘆。

我嘆——壯志無聲

獨立汩羅江畔,看滔滔江水,訴己愛國之情,嘆己報國之志,屈原仰天長呼:“舉世皆濁我獨清,衆人皆醉我獨醒,是以見放。”見壯志難酬,你縱身一躍,鉤勒了一道最完美的弧線,以身殉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屈原,你的愛國之情是支天立地的擎天柱,可惜君王昏庸無能,社會黑暗腐朽,縱有滿腹愛國熱情,又何處施展?惟有一死,以顯其志。你的選擇,可悲可嘆,讓我不僅感慨:“愛國之情,不得釋懷,悲劇也。”

看着,現在我們這幸福般的生活,不時的想起當年那愛國者的用心良苦,我不由的感慨。

我感慨——爲國捐軀

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正是由於對祖國的深切熱愛。炮火紛飛的戰場,無論是抗日還是抗戰,敵我撕殺的場面,早已定格成歷史的一頁頁紙張,無數的戰士們用自己的血肉之軀構建了新中國的根基。在北京刑場上,一代抗日名將、共產黨人吉鴻昌以樹枝作筆,大地爲紙,疾書一首:“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國破尚如此,我何惜此頭!”在長征的途中,無名戰士用生命保存下來的七根火柴爲革命再續火種……生命誠可貴,愛國價更高,這是一種蓬勃的情懷,更是一種至高的境界。

寫到這裏我不得不讚,贊那些愛國者的無私奉獻,錢學森曾爲了國家而放棄了自己的前程,工作,待遇,只想着回國,回國!在外面學習研究了那麼長的時間,當國家面臨危難是,第一個所想的便是國家,這種無私奉獻的精神不得不讓我們佩服,讓我們讚賞......

歷史的風雨儘管浩瀚洶涌,不能沖淡人們對英雄的敬仰;歲月的河流盡管綿長蜿蜒,無法流走人們對英雄的懷念。翻開歷史泛黃的史冊,遙望歷史的天空,一種愛國的情思已早已融化,滲透在整個華夏文明的光輝史冊中,永不褪色。

教育強國的心得體會篇2

“請黨放心,強國有我”堅定的口號響徹雲霄、激起千萬青年的豪情壯志,這是青年們對黨和國家的軍令狀,是對青春人生無悔的誓言。近百年來,一代代中國人民們齊心協力,在黨的領導下用一代代的傳承與拼搏書寫了無法複製的神話。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擔當。雖然每個時期各個年齡段的人都對祖國的發展有極其重要的作用,但不可否認的是要挑大樑、擔使命的還是中年與青年。中年們年富力強,是承擔社會發展與祖國富強的中流砥柱。而青年則如初生的太陽,其精神風貌很大程度上決定着一個社會是否文明健康,決定着一個國家是否前途光明。所以,作爲一名青年,我們的肩上承擔的任務至關重要。

古往今來,多少朝代更迭,而一個國家即將衰頹的最明顯的表現就是青年的自甘墮落。不必談起國外,僅僅是中國古代,晚唐時盡享富貴、紙醉金迷的紈絝子弟們流連於勾欄美姬,恍然不覺強盛的帝國早已搖搖欲墜;又如清末的青年們文人一心求官、只研八股,早早就被官場陳腐、頑固的氣息侵染,八旗軍中青年子弟沉醉於鴉片的快感,傾家蕩產、不人不鬼。因此,青年是什麼樣,一個國家未來的模樣可見一斑。與之相反,在近代的中國,無數的青年都在建設祖國的道路上前仆後繼,在每個時代都譜寫出了獨特的青年精神。1919年5月4日,中國的青年與社會各界人士進行了示威遊行、請願、罷工等一系列愛國運動,用反抗強權的行爲塑造了“愛國、進步、民主、科學”的五四青年精神,讓愛國的種子深深紮根在每一箇中國人的血脈之中。抗日戰爭時期,無數中華青年們拋頭顱、灑熱血,爲了國家的存亡與民族的延續而奮起反抗,用生命書寫了一段史詩。他們用自己堅定而崇高的信念約束自己,用血肉之軀保護自己的國家,也讓他們的身影永遠成爲共和國光輝的一部分。解放戰爭時期,瞿秋白同志被捉後英勇就義,他臨死前寫了一點《多餘的話》,而這多餘的一點對自己深刻剖析的話,激勵着無數青年們以其爲榜樣,在共產主義的事業上前仆後繼,也讓自己的名字留在了歷史的豐碑上。新中國成立之後,雷鋒同志用自己的身體力行告訴了新時代的青年們什麼叫做奉獻,什麼才叫青年,並讓我們這些當代的青年們一直爲榜樣,他的行爲塑造了一種寶貴的奉獻精神,給後世青年留下了珍貴的精神財富。而兩彈元勳錢學森以及鄧稼先、程開甲、錢三強等學子們面對國外優渥的待遇,沒有忘卻初心,毅然決然地回到當時並不富裕的祖國,爲她的富強而奮鬥,他們正是那個時代青年們的縮影。他們用自己的堅持踐行了對祖國的熱愛。他們的一言一行告訴我們:科學無國界,但科學家有。而杜祥琬院士放棄了原本感興趣的天文學,而是應祖國的需要進修核物理,後來歸國與鄧稼先等人一同研製氫彈。他曾言:“王淦昌、彭桓武、鄧稼先等科學家,在國外已頗有建樹,他們本可以在前沿科學的基礎研究上有更大的成就,但爲了祖國的建設,他們放棄在國外的一切,毫無保留地全身心投入到原子彈、氫彈等核武器的科研上。”他們正是我們的前輩,正是我們的榜樣。告訴我們青年就是一塊磚,祖國的哪裏需要,我們就要在哪裏發光發熱。

在認識到祖國的確因青年們的努力而越來越充滿美麗富強的同時,我們同樣不能否認新時代新青年們面臨着許多問題。隨着世界經濟不斷髮展,我國也面臨着更加複雜、多變的國際形勢,青年們也應當有一定的國際戰略眼光,找到自己的位置,爲未來祖國的建設與發展做好準備、不懈努力。另外,脫貧攻堅的任務雖然已經成效顯著,但我們絕不能放鬆警惕,青年們應該時刻關注、積極參與其中,爲脫貧與防止返貧事業做出自己的貢獻,不能有懈怠之心,更不能自驕自滿,應當樹立遠大的目標,有偉大的人生追求,將自己的奮鬥與國家的發展緊密結合,綻放出不一樣的青春色彩。“青年要保持初生牛犢不怕虎、越是艱險越向前的剛健勇毅”習總書記的話引人深思,面對未來的挑戰與機遇,我們青年是否還能有直面困境的勇氣呢?既不能沉醉於已有的成就而忘乎所以,也不能因未來的挑戰而滯步不前,青年要如何做值得我們每一位當代青年深思熟慮。

諸君,我們是註定要親眼見證國家富強的一批人,是註定要接受時代考驗的一批人。這場“考試”沒有答案,只有後人能評判。對未來或迷茫或自信的我們,都要給黨和國家交出一份自己的答卷。我們每個人都如此渺小,但黨給我們的殷切期盼讓我們不再平凡,這也意味着我們都無法逃避,只有迎難而上、直面自己肩上的重任。請別因這樣的重擔而焦慮不安,因爲生活總是充滿挑戰,而這個世界上有且只有一種英雄主義,那就是認清生活的本質後依然熱愛生活!請黨放心,強國的路上,我們絕不掉隊!與諸君共勉!

教育強國的心得體會篇3

“每年的9月1日,都是開學的日子。與往年不同的是,今年是新中國成立70週年。”伴隨着朝氣蓬勃、人頭攢動的開學畫面,紀錄片《教育強國》開篇便直接道出了1949年以來中國教育事業取得的發展成就。經過70年的風雨兼程和開拓奮進,中國實現了從文盲半文盲大國向教育大國的歷史性跨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事業迸發活力,國民素質明顯提高、人民羣衆獲得感增強。現有1672萬教師,2.76億學生。

毫無疑問,中國教育事業70年來的發展成就正是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精神的充分體現,它有力印證着我國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多方面的顯著優勢——堅持全國一盤棋,調動各方面積極性,集中力量辦大事;堅持改革創新、與時俱進,善於自我完善、自我發展,使社會充滿生機活力等。如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切實保障着人民受教育權利和社會公平,培養造就了一批批優秀人才,也加快着中國從教育大國向教育強國穩步邁進的步伐。

順敘道來中國教育成就史

那麼時光追溯到70年前,剛剛成立不久的新中國,要建設一個什麼樣的教育制度?紀錄片《教育強國》分爲“立國之本”“強國基業”“春風化雨”“面向未來”四個篇章,以1949年12月23日召開的第一次全國教育大會爲開端,順敘講述重要時間節點和關鍵發展時期,中國教育制度進行的一系列改革和取得的發展成果。

1949年,新中國成立時,全國5.4億人口中80%是文盲,農村的文盲率高達95%以上。不但普通羣衆裏沒幾個識字的,就連許多幹部文化水平也非常有限,甚至自嘲道:“不怕槍,不怕炮,就怕寫報告。”面對國家建設的新局面,各行各業逐步開啓了適合中國國情的掃盲運動。在軍隊,賽跑不用發令槍,誰先寫出規定的字誰起跑。在農村,人們從本鄉本土的村名、農具,到全國性常見事物和常用詞語開始識字。在冬季農閒季節,舉辦“冬校”“夜校“識字班”,集中進行掃盲識字。夏季農忙時,推行“小黑板下地”“挑擔識字”“趕牲口識字”,抓緊時間分散學習。

得益於全國上下積極學習的良好風氣,從解放初期到1964年,15歲以上人口的文盲率,已經從80%下降到了52%。隨後,以掃盲運動爲起點,改革中國漢字,恢復大學聯考,出版教材,開辦中央廣播電視大學,推行義務教育體制,實施學士、碩士、博士三級學位制度,相繼建設211工程、985工程、雙一流,改善留守兒童教育條件,爲貧困大學生開設“綠色通道”,提高殘疾兒童入學率,發展繼續教育和職業教育……從國小、國中、高中,到大學、研究生,涵蓋每個教育階段的改革舉措,爲社會各界人士提供了接受教育的寶貴機會。

“1956年,建校初期只有6位老師、3個教學班、80名學生,到如今,已經有在職教師108位、35個教學班、1800餘名學生。”“我真的是親歷了集團化辦學以來學校的變化,學生人數從400多人變成了1800多人,從12教學班變成了47個教學班,學校辦學也從一址辦學變成了兩址辦學。”片中呈現的河北師範大學附屬國小和北京國小天寧寺分校的鉅變,成爲中國義務教育普及和辦學質量提升的縮影。尤其是2001年到2011年這十年時間裏,中國義務教育實現了從“基本”到“全面”的跨越式發展。正如片中接受採訪的中國教育學會原會長顧明遠所說,“中國這樣一個人口衆多的發展中國家,能夠在短短几十年的時間裏普及九年義務教育,確實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像世界上其他發達國家,都經過了100年、50年才能夠普及,我們也就用了20多年。”

追溯時代印記,瞭解發展軌跡,依託畫面的生動展現和數據的直觀呈現,觀衆循序漸進地瞭解中國爲取得教育事業發展作出的創新改變和付出的不懈努力。中國教育事業的發展是有目共睹的,《教育強國》對中國教育事業發展史的記錄是一種銘記,更是一種激勵。

“歷史影像”與“人物採訪”交相輝映

跳脫出單純的知識科普和歷史講述,紀錄片《教育強國》在敘述形式上開拓創新,融合史料影像、歌劇歌曲、新聞紀錄片、紀實畫面,以及教育行業各類代表人物的訪談,架構和串聯起我國教育事業的發展脈絡。

史實畫面的再現帶領觀衆瞭解社會主義建設初期,羣衆的學習面貌和青年的偉大志向。延安秧歌劇《夫妻識字》中唱道:“莊戶人爲什麼要識字?不識字不知道大事情。舊社會不識字,糊里糊塗受人欺,如今咱們翻了身,受苦人變成了當家的人,睜眼的瞎子,怎能行?”新聞紀錄片《直上雲霄》展現了毛澤東時代青年的偉大理想,“我們北京航空學院同學們的理想,就是希望我們自己設計製造的飛機,飛翔在祖國的天空。我們本着敢想敢幹的精神,大膽的提出了自己設計和製造的想法。看吶,我們美麗的雲鷹展翅高飛了……”

?讓我們蕩起雙槳》《我和我的祖國》等歌曲作爲背景音樂的使用,實現了對每個時期教育發展狀況的生動覆盤。例如,伴隨着歌曲《我們走在大路上》,紀錄片展現中國高等教育踏上快車道的發展局面。“學會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大批專業技術人才走出校園,投入到社會主義新中國的建設當中。

值得一提的是,以上表現形式與人物採訪的結合,能夠幫助觀衆更好地獲取和理解信息。新聞紀錄片《___快速識字法》,用紀實影像講述了成都軍區文化教員___發明識字方法的史實。對於這種不到30天就能讓一個文盲學會3000多個常用漢字的識字方法,中國成人教育協會副會長張昭文解釋:“他用的教材是注音教材,就是每一個字上頭註上音符,然後根據拼音來認字。”歌曲《莫斯科郊外的晚上》和毛主席到訪蘇聯看望留學生的紀實畫面,搭配原莫斯科航空學院學生、中國載人航天工程首任總設計師王永志的場景回憶,再現真實歷史時刻。

還有,新疆葉城第三中學的德育教師____給同學們上課的紀實畫面,搭配對黨支部書記肖衛軍的採訪,生動謳歌像____一樣的青年教師,義無反顧投身祖國欠發達地區的教育事業的勇氣和選擇。在上海市上海中學原校長唐盛昌分析道,未來一代培養應該實現人工智能和人類智能的結合時,引出上海市東中學實驗課上高一學生合作製作“程控升降機械手”的案例,幫助印證當下教學實踐與未來培養目標的高度一致性……

從黑白影像到彩色畫面,從直觀講述到配樂渲染,從經典影像記錄到見證者解說,彼此互爲補充,在變換表現方式的同時,更重要的是豐富影片內容。從教育改革的親身經歷者、教育政策的制定解讀者、教育體制的體驗受益者等不同身份和不同年齡的代表人物的口中,愈發感知中國製度、中國成就與中國自信。

借教育事業“典型人物”彰顯時代印記

從新中國成立初期,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的歷史方位,教育政策的出臺與國家需要緊密結合,教育事業的發展更與國家發展相互勾連。每個階段有各自的典型人物,他們身上承載着那個年代的國家使命,彰顯着那個時期獨有的時代特徵。通過《教育強國》中幾位典型人物的事蹟,觀衆可以以小見大,管窺這幾十年來中國教育的發展樣貌。

新中國成立初期,國家建設急需大規模高級專門人才,當時年僅19歲的___踊躍加入,一羣懷揣着保家衛國夢想的年輕人匯聚在一起。___說:“抗美援朝的時候我們深深體會到,中國的航空力量太落後了,受人家欺負。所以那個時候下決心,一定去學航空、造飛機、保家衛國,所以我就報了航空這個專業,要下決心辦這個事。”1977年,從寧夏戈壁草原來到北京的___抓住了恢復大學聯考的重要契機,追回了曾經丟失的學習時光,成爲中國進入改革開放新時期的第一批大學生。1978年也成爲了一個時代的符號,銘刻在無數人的記憶中。“我的證書是10001號。第一個‘1’代表科學院,最後‘1’代表第一個。”1983年5月27日,參加中國自主培養的第一批博士學位授予儀式的馬__成爲新中國的第一位博士,他爲國內理論物理學界和現代化建設貢獻着自己的力量。

邁入新時代的中國,致力於學習型社會的建設。電子科技大學保安隊的隊長助理張__通過努力,在12年的時間裏相繼拿到了專科、本科、研究生文憑。他說:“我是41歲的時候準備考研究生的。當時的想法,一個是想拓寬自己的視野;第二個就是想,我能不能衝一下,別人爲什麼行,我爲什麼不行呢?”從分辨不出幾何圖形,到能精確計算出各種圖形數據,走職業教育發展之路的鄒彬實現了知識和技能的雙提升,他用一把小小的泥刀雕砌出“藝術品”,實現了中國在第43屆世界技能大賽砌築項目中零的突破,找到了實現自我價值的廣闊平臺。

從應國家發展需要投身航空航天事業的年輕人,到恢復大學聯考制度後年齡參差不齊的第一批大學生,到18位獲得第一批博士學位的知識分子,再到不侷限年齡和身份接受繼續教育和職業教育的社會人士,我們看到了每一代人身上的時代印記,也愈發感慨中國教育事業的進步和中國國際地位的提升。

?教育強國》記錄着中國教育的發展,也銘刻着屬於一代代人的榮光。建設教育強國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基礎工程,肩負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原則使命,未來應繼續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而中國將更加和世界接軌、與國際齊肩,穩步邁向建設教育強國的新徵程。

教育強國的心得體會篇4

國與人,是一個整體與個人的關係嗎?國家是人民的希望,人民是國家的力量,愛國是一種崇高的感情,是一個國家精神財富中最寶貴的,它具有巨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愛國的感情建立在一切感情基礎上,它是一種紐帶,一種號令,沒愛有國,國家也就不存在了;不講愛國,國家將是一盤散沙;沒有愛國主義,國家就不能抵禦外辱,就會一擊就破。

愛國,是在利益面前的捨身取義。高牆鐵壁內,一位頭髮零亂,面帶憂慮的人在仰天長嘆。面對淪入敵手的大宋江山,面對支離破碎的河山草木,面對顛沛流離的大頌百姓,他無可奈何;面對元軍的多次勸降,面對元世祖的親自許諾,他斬釘截鐵,這是他唯一能做的,縱然是高官厚祿,縱然是錦衣玉食,他仍然會選擇與國家共存亡。留下“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浩然正氣。

愛國,是在民族面前的血薦軒轅。京城菜市口,一位正義凜然,昂首挺胸的人在向天長嘯:“有心殺賊,無力迴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面對日益衰落的中華民族,面對水深火熱的無辜百姓,他毅然走上變法的道路,但同時選擇了死亡。走上這條路,註定這一天。這一天來臨的時候,他依然泰然自若:“我願成爲第一個爲變法強國而犧牲的人。”就這樣,他得到了應有的結局。他爲國富民強甘願獻身的精神將彪炳史冊。

愛國,是在榮辱面前的拼盡全力。法國巴黎,奧運聖火,一位堅強的女孩在衆人的撕扯中緊緊握住神聖的奧運聖火。“你要想從我手中奪走火炬,除非從我的屍體上爬過去。”一句震撼人心的話竟然出自這樣一位外表柔弱的殘疾女孩。面對反華分子的瘋狂搶奪,面對藏分子的無情撕扯,她沒有選擇逃避,而是勇敢的抗爭,用自己殘缺的身體保護火炬,這是何等令人佩服的勇氣。衝破人羣后,一句“中國加油”迴響在巴黎的天空。

愛國,是我們在國家面臨生死存亡關頭時,用汗水和生命?捍衛國家尊嚴的義不容辭。國既不愛,家何能存?

教育強國的心得體會篇5

在全國教育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發表重要講話,站在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戰略高度,深刻回顧了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教育事業發展取得的顯著成就,系統總結了推進我國教育改革發展的九個堅持,對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教育工作作出了重大部署,爲加快推進教育現代化、建設教育強國、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提供了根本遵循。

堅持黨對教育事業的全面領導,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爲根本任務,堅持優先發展教育事業,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堅持紮根中國大地辦教育,堅持以人民爲中心發展教育,堅持深化教育改革創新,堅持把服務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作爲教育的重要使命,堅持把教師隊伍建設作爲基礎工作。這九個堅持,深刻回答了培養什麼人、怎樣培養人、爲誰培養人這一根本問題,思想深刻、內涵豐富,是我們黨對我國教育事業規律性認識的深化,是我們黨在實踐基礎上的理論創新成果,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來之不易,必須始終堅持並不斷豐富發展。

教育是國之大計、黨之大計。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爲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教育事業,習近平總書記先後到託兒所、幼兒園、國小、中學、職業學校、高等學校考察並同師生們座談,給國小生、中學生、大學生和老師們回信,主持中央重要會議通過一系列涉及教育改革發展的方案,對推進教育改革發展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觀點。這些新理念新思想新觀點,概括起來就是九個堅持。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教育事業之所以取得顯著成就,根本就在於以九個堅持指導教育改革發展的實踐,使教育事業中國特色更加鮮明,教育現代化加速推進,教育方面人民羣衆獲得感明顯增強,我國教育的國際影響力加快提升,13億多中國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全面提升。

新時代新形勢,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對教育和學習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要不斷使教育同黨和國家事業發展要求相適應、同人民羣衆期待相契合、同我國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相匹配,最根本的就要在以習近平同志爲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牢牢把握教育改革發展的九個堅持,不斷增強貫徹落實九個堅持的自覺性和堅定性。只有抓住機遇、超前佈局,以更高遠的歷史站位、更寬廣的國際視野、更深邃的戰略眼光,對加快推進教育現代化、建設教育強國作出總體部署,堅持把優先發展教育事業作爲推動黨和國家各項事業發展的重要先手棋,我們才能築牢建設教育強國這個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基礎工程,不斷培養一代又一代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教育興則國家興、教育強則國家強,教育對於提高人民綜合素質、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增強中華民族創新創造活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具有決定性意義。緊密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爲核心的黨中央周圍,牢牢把握教育改革發展的九個堅持,真抓實幹,開拓進取,我們就一定能在加快推進教育現代化、建設教育強國的偉大實踐中,迎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燦爛前景。

教育強國的心得體會篇6

千年華夏文明,百年崢嶸歲月。中國共產黨從1921年建黨開始,一路發展,一路壯大。乘一艘紅船,開一片天地,中國用百年時間從追趕潮流到了引領潮流,並且完成了第一個“百年目標”,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其間,一代代青年用自身的汗水和青春爲祖國貢獻出自己的一份力量。而當今,時代的接力棒已傳入我們手中,我們必當傳承薪火,砥礪前行。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新時代新青年,要有前輩的奮鬥精神,共築中華民族偉大的復興夢。

新時代新青年,要有捨己爲人,不怕困難的精神。2019年年底,新冠肺炎疫情的大面積爆發,爲人類的生存帶來極大的挑戰。這時,我們的醫務工作者站了出來,衝到一線。張定宇就是其中的一位。他自己還是一位漸凍症病人,卻在新冠疫情襲擊武漢時,隱瞞病情,放下已感染的妻子,堅守在抗疫一線。那蹣跚的步伐與時間賽跑,你時患者與死神之間的天使。那一晚,歌聲飄揚:我們用血肉築成新的長城。

新時代新青年,要有忠誠愛國,英勇頑強的精神。抗美援朝戰爭,相信大家都不陌生。王海是這場戰鬥的一員。在那個本就貧乏的年代,王海帶領人民空軍的第一大隊,與號稱“世界王牌”的美國空軍激戰80餘次。他帶領的空軍部隊,像一把尖刀一樣,保衛着祖國的藍天。如今,山河無恙,祖國的雄鷹已飛的更高,你刻在機身上的星星,是戰士們的巡航座標。

新時代新青年,要有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精神。北斗衛星的成功發射,離不開科研人員的共同努力。2004年謝軍擔任北斗二號導航衛星總設計師。在北斗三號衛星研製到實現創造性衛星的批量生產,僅用了一年零十四天。將十九顆導航衛星送入太空,創造了航天發射史上的新紀錄。三年一騰飛,十年一跨越。當五十顆吉星升上太空,北斗,照亮中國人的夢。

2022年是不平凡的一年。這一年,是中國共產黨成立100週年的一年。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光明前景是偉大斗爭的結果。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一百年來,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中國人民,以‘爲有犧牲多壯志,敢教日月換新天’的大無畏氣概,書寫了中華民族幾千年歷史上最恢弘的史詩。”回顧歷史,我們黨團結人民,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推翻了三座大山;我們黨帶領人民,開啓一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實踐證明,在前進的道路上總是一路坎坷,我們必須進行偉大斗爭,爲實現中華民族偉大的復興夢帶來不可逆的結果。

請黨放心,強國有我。今天我們是展翅飛翔的雄鷹,我們要飛躍雪山,征服藍天。我們要積極奮鬥,做有擔當的青年人。請黨放心,我們將繼承前輩的奮鬥精神,在未來的新徵程上,書寫青年人的新篇章。

奮鬥正青春,青春獻給黨。我們要用一腔熱血,爲祖國的偉大復興鋪一條光明的大道。身逢盛世,應有所盛爲,正值中國的光輝前景,我們應莊嚴地宣誓:“請黨放心,強國有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