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簡歷模板館>職場>述職報告>

鄉鎮領導班子述職述廉述學報告

述職報告 閱讀(2.18W)

鄉鎮領導班子述職述廉述學報告

20xx年,在縣委的正確領導下,我團結帶領全鎮幹部羣衆,以扶貧攻堅工作爲統攬,緊緊抓住示範區建設的機遇,銳意進取,務實重幹,鎮域經濟和社會事業發展實現了新跨越,各項工作亮點紛呈。現將述職述廉述學情況彙報如下:

一、抓學習教育,堅定理想信念。把“兩學一做”學習教育作爲全年首要政治任務,按照中央和省委、市委、縣委統一部署,推動“兩學一做”學習教育紮實有序開展。把學習作爲堅定信念、改變作風、促進工作的前提,正確處理學習與工作的關係,堅持帶頭學,突出重點學。堅持深學細照篤行,從自身做起,在抓好個人學習的同時,還注重抓好黨政班子和廣大黨員幹部的學習。帶頭講黨課,帶頭堅持黨委中心組集中學習制度,深入學習十x大、十x屆三中、x中、x中、x中全會精神、市、縣黨代會精神,記錄學習筆記2萬字以上,撰寫學習心得體會2篇,切實增強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堅持問題導向,帶頭開展批評與自我批評,召開了高質量的鎮領導班子黨風黨紀專題民主生活會,達到了團結-批評-團結的目的,進一步增強了嚴守政治紀律的自覺性。

二、抓全面發展,增強整體實力。牢固樹立科學發展觀、正確政績觀,圍繞建設區域中心鎮發展定位,加快經濟社會發展。一是抓扶貧攻堅。把脫貧攻堅作爲工作重心,制定《全鎮20xx-20xx年扶貧攻堅實施方案》和《扶貧開發及整村推進示範村考評辦法》,明確扶貧開發工作指導思想、現狀及存在的主要問題。按照“六個精準”、“五個一批”要求,做到“一村一策、一戶一案”,覈定建檔立卡貧困戶1141戶3579人,其中轉移就業743戶2690人;產業發展扶貧860戶2680人;易地搬遷扶貧47戶200人;生態補償扶貧的611戶1779人;教育培訓扶貧的33戶130人;保障兜底的468戶1059人。對20xx年脫貧村陽土墩村實施集中攻堅,通過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逐步改善貧困羣衆生產生活條件,在20xx年重點工作觀摩活動中,奇龍嶺民俗文化園、茅屋衝家庭農場扶貧創業帶動模式得到縣主要領導的高度認可。二是抓環境整治。以區域中心鎮和城鄉一體化示範鎮建設爲抓手,堅持建管並重,城鄉面貌、人居環境取得新變化。在集鎮,開展“三鎮同創”活動,即鞏固全市唯一的國家衛生鎮創建成果,啓動國家園林鎮創建工作,籌劃創建國家文明村鎮。加快區域中心鎮建設,完善集鎮配套功能,積極推進鎮衛生院和電管站整體遷建工程,完成財政所遷建工程,完成了濱河健康公園建設和糧管所文化廣場建設,提升了集鎮品位。在農村,綜合整治人居環境,按照每村每年至少打造1—2個示範點的辦法,採取“動員羣衆齊心建,鼓勵成功人士主動建,引導民間組織領頭建”的方式,通過資源整合,示範帶動,建設美麗鄉村。一年來,共建設農村人居環境綜合整治示範點15個,鞏固提升示範村、重點村5個,新建公廁13個、垃圾屋(池、箱)48處,安裝太陽能路燈126盞,綠化苗木9萬多平方米,極大的改善了農村環境面貌。三是抓產業發展。以集約高效生態可持續爲產業發展方向,用好到戶增收、科技扶貧、農業三項補貼、特色產業獎補等國家惠農政策的導向作用,推動產業向規模化、標準化發展。一年來,扶持發展了陽土墩茅屋衝家庭農場、杜窪奇龍嶺民俗文化園、馬鞍好吉丹生態養殖園、冬桃、香菇種植園、朱窪高效油茶種植基地等一大批產業園或連片經營示範基地,新發展高產油茶種植3660畝、特色苗木花卉種植200畝、香椿、射干種植580餘畝。發展香菇種植4.8萬袋、有機水稻3000畝,畜禽養殖場7個,水產養殖280畝。在全鎮逐步形成了以優質高效油茶、香菇,水產養殖、鄉村旅遊、有機水稻等爲主導的“五大”高效生態產業,進一步提升了農村經濟發展水平,壯大了鎮域經濟實力。四是抓基礎設施。一年來,全鎮累計投入各類農村基礎建設資金1億多元,實施了一大批關係羣衆切身利益的農村基礎設施建設項目。爭取河塘清淤整治等項目,在陽土墩、章墩、陳窪等8個村清淤整修大塘89口、攔水堰5座;在石灣、陽土墩、杜窪等9個村新修村組水泥路34.6公里、生態磚路800餘平方米,新建、維修橋樑3座,整修護岸3200餘米;在居委會、石灣、陽土墩等村新建文化廣場6座;在陽土墩毛衝至杜窪奇龍嶺新修一條1500米的健康步道,新建長亭1座,將茅屋衝家庭農場與奇龍嶺民俗文化園兩大產業園區聯成一體;在陽土墩、石灣等村實施農村飲水安全鞏固提升工程,建設水源工程4處,解決2808名羣衆的飲水難題,夯實了全鎮基礎設施建設,增強了發展後勁。五是抓民生改善。全年打卡發放糧食補貼資金36.8萬元,退耕還林資金47.5萬元,公益林資金19.6萬元,危房改造資金182.1萬元,農村低保資金248.2萬元,五保資金77.6萬元。堅持應保盡保,應退盡退,陽光施保,全年新增農村低保378戶410人,動態調整78戶82人。社會保障救助體系更加完善,弱勢羣體得到較好關愛。爲20名90歲以上老人贈送了生日蛋糕;爲129名困難殘疾人和169名重度殘疾人發放“兩項補貼”27.9萬元;邀請市專家來鎮免費爲68名精神智力殘疾人現場鑑定和辦證服務;在章墩村舉辦農村貧困殘疾人實用技術培訓班,培訓殘疾人56人次。爭取社保資金60多萬元,新建村級社區服務平臺5個,改善村級辦公條件。六是抓社會穩定。投資20多萬元,整合鎮綜治、信訪、派出所、司法所等部門工作力量,建成了鎮綜治中心,安裝了遠程監控系統一臺,並在15個村居建成村級綜治中心。進一步完善“鎮、村、組”三級信訪調解網絡和“鎮、村、組、戶”四級治安防控體系,全年共排查矛盾糾紛87起,化解87起,接待信訪問題57件,辦結57件,辦結率達100%。開展社會治安保險保平安工作,對全鎮農戶豬牛羊及電動車進行普查登記建檔,鞏固了平安創建成果,提高了羣衆社會治安滿意率和平安創建知曉率。強化安全生產,紮實開展“安全生產大檢查”活動,建立健全安全生產網格化管理機制,開展非煤礦山、消防、建築工地、食品安全大檢查17次,整治安全隱患67處,全年無重大安全生產事故發生。

三、抓黨的建設,夯實基層基礎。一是發揮黨建保障扶貧作用。突出黨建示範引領,圍繞精準扶貧抓黨建、抓好黨建促脫貧,通過黨建目標融合扶貧、建強支部引領扶貧、黨員創業帶動扶貧、第一書記助推扶貧、落實政策保障扶貧等措施,推動黨建與精準扶貧深度融合,相互促進,用脫貧實績檢驗黨建成效,努力把組織資源轉化爲精準扶貧優勢,把組織活力轉化爲精準扶貧動力,爲打贏脫貧攻堅戰提供堅強組織保障。在陽土墩村高標準建設脫貧攻堅示範區聯合黨總支,實現資源整合、支部聯建、產業互融、服務共享。創新開展“黨員創產業、幹部創事業、能人創企業、村民創家業”的“四業同創”活動,並率先在示範區開展“四業同創”“五好文明家庭”評選表彰,涌現出了奇龍嶺民俗文化村、茅屋衝家庭農場等一批先進典型,弘揚幹事創業與文明家風的正氣正能量,凝聚起助推脫貧攻堅的合力。二是加強基層黨組織建設。在加強“兩學一做”學習教育的同時,整合基層黨建資源,注重統一規範,夯實組織基礎,進一步增強基層黨組織的戰鬥力和凝聚力。突出規範化,整合資源,新建村級活動場所1個,改建3個,推動全鎮15個村(居)規範了村級活動場所;突出制度化,先後出臺了《黨建示範村建設實施方案》和《吳陳河鎮“四業同創”活動實施方案》,完善了“三會一課”、組織生活會、黨員發展、黨費收繳等制度,加強和規範黨內政治生活,全年新發展黨員8名;突出程序化,在陽土墩等村率先開展村級小微權力規範運行試點,探索了小微權力規範運行模式,理清了10大類32項村級“小微權力”清單,完善了權力運行流程,保證了村級各項工作的高效有序開展。三是堅持全面從嚴治黨。堅持把紀律和規矩挺在前面,堅持紀嚴於法、紀挺法前,用紀律管住全體黨員,使紀律和規矩成爲管黨治黨的尺子、不可逾越的底線。嚴格遵守中央八項規定及省市縣委作風建設要求,積極配合縣委第二巡察組開展巡察“回頭看”,推進巡察反饋意見整改落實。持續抓好黨風廉潔建設,扛牢壓實“兩個責任”,切實增強“四種”意識,開展集體廉政談話,傳導壓力責任,把全面從嚴治黨引向深入。年初與各支部簽訂《黨風廉政建設目標責任書》25份,組織黨員幹部簽訂承諾書117份。加強黨風廉政建設宣傳教育,在集鎮區、清風園製作廉政警示宣傳牌18塊,先後開展多種形式的警示教育12次,我鎮創作的歌曲《和諧家園吳陳河》在市紀委主辦的紀念紅軍長征勝利80週年文藝匯演中獲得三等獎。加強法治政府建設,深入推進依法治鎮。嚴格依法辦事、規範用權。自覺接受監督,認真辦理“兩代表一委員”建議和提案7件。加強班子成員和黨員幹部監管,發現苗頭,及時提醒,及時糾正。支持鎮紀委開展監督執紀問責,把握運用好“四種形態”,堅決整治頂風違紀行爲。一年來,共通報批評鎮村幹部56人次,約談、誡勉談話10人次,黨政紀處分鎮村幹部8人,鎮村幹部作風得到明顯好轉。完善重大事項集體討論、科學決策機制,提高行政效能和依法行政水平,開展鎮機關縣級文明單位創建活動,提升黨委、政府務實、高效、爲民的良好形象,鞏固和發展風清氣正的良好政治生態。

一年來,雖然我們在抓脫貧攻堅、環境整治、產業發展、民生改善、社會事業、自身建設等方面做了一些工作,也取得了一些成績,但與脫貧攻堅目標任務、與廣大羣衆的期盼,還有很大差距。20xx年,我們將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十x屆x中全會及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圍繞“一箇中心”,以扶貧攻堅作爲統攬各項工作的中心;突出“兩個重點”,即突出脫貧攻堅綜合示範區建設和區域中心鎮建設;實現“三個爭創”,即爭創國家園林鎮,爭創全國文明村鎮,爭創“爭先進、比貢獻”一類鄉鎮;開展“四業同創”,即黨員創產業、幹部創事業、能人創企業、村民創家業;建成“五個示範”,即建成農業產業化示範園區、美麗鄉村人居環境示範區、精準脫貧共建小康示範區、鄉村休閒旅遊示範區、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示範區。